第一篇:教育叙事:我的语文课堂形式的创新
教育叙事
------我的语文课堂形式的创新
塔畈中心小学叶小飞
今年我担任了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几年来的实践,对小班化语文教学也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我深知,为了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最优化,必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思想和小班化教育理论,根据小班教育的特点。开学以来我也做了些尝试,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课前要学生做好充分准备,教会孩子收集、查找资料和运用资料。学生在开展某项活动之前,自己查阅资料,进行自我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生学习每篇课文前,都要学生花时间自己查找资料,做好生字卡片。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有人认为,主动探索的学习只适合于高年级学生,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其实,这是一种保守的看法。低年级的学生,同样具有探索的兴趣和愿望,只不过要为他们设计适宜的活动方式,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已。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尽管他们的知识少,但已经有各不相同的学习积累。另外,学生学习的渠道很多,如电脑、课外书、父母的帮助都有利于他们进行活动。于是,我针对孩子不同的生活经验,区别不同的课型,课前准备,课中引导,课后布置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方法。当学生尝到了甜头,学习兴趣也油然而生的时候,学生加工提炼材料的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并将这些好的习惯保持着。每周一的阅读课上,要学生摘抄一点好词好句一周交流一次,认真的学生加以表扬,激励学生多看书。
2、多形式多途径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还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途径和方式。低年级的课文图文并茂,学生很喜欢。因此,如有的课文,让学生演一演;有的课文,让学生讲一讲;通过续说课文,让学生编一编;通过每周的日记,让学生写一写。总之,在教学相长活动中,注重根据教材实际,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增进了学生对文学的鉴赏力,使我们的孩子表达、交流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为正确、合理使用语言文字,提高实践和运用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3、以读为本,培养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能力,朗读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学生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的提高,主要途径就是范文的内化。因此,我积极探索读中悟、悟中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感悟、意会、借助收集材料,想象其情景,从而积累语言。首先,针对低年级小班学生处于阅读的起步阶段,我借助色彩明快的图画、头饰、动画、声像等手段,在愉悦的情景中去欣赏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我第一次读的目的是读准读通,第二次读的目的是读中感悟理解。第三次读则是熟能生巧,拓展思维。
4、展开联想,拓宽渠道,形成综合实践能力,学中求广,滚动学习,举一反三,学一组带一串,学一篇读几篇是小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途径。课堂教学中我通过仿写,时而续
编课文,时而表演课本剧,让学生展开联想,发挥创造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中,我先做了课件让学生观看不同的黄山奇石,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样子,自己再编一块奇石,学生有的编了“双狮抢球”、有的编了“龟兔赛跑”等等,学生们的思维得以尽情驰骋,学生通过再造想象,写作能力得以提高,听、说、语言组织能力得以发展,课内知识得到有效延伸。这样一来,学生既能活跃思维,又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很好地提高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5、教师要变换角色,以学生的身份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耐心的倾听,全身心的投入。“平等对话”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台,走到孩子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理解、学会欣赏,成为孩子们的真心朋友。师生的共同实践活动,既是增进彼此感情的良好途径,更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要树立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扩展学生实践的时空。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跳”出课堂,才会具有生命力。在上《秋天来了》这篇课文前,我带领学生到大千公园去观察,在课上让学生将自己看到、想到、感受到的说一说,学完课文后,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练习:大自然中的秋天美丽无比,只要你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肯定会有不少的收获。因此老师让你们利用星期日与家人一起去郊外走走,喜欢画画的小朋友把你找到的秋天画下来,喜欢说的就说给爸爸妈妈听,喜欢写的人还可以用几句话连贯地写成周记。这样的作业对
不同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各自发展自己的特长,同时将知识寓于有趣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学得有趣扎实。这节课,学生从课前找秋天,课上说秋天、到课后画秋天,写秋天,其实就是一个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过程。
6、宽松的情感氛围,构建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小班化教学中,如在学习生字时,我总是说:“谁能来带读?”“谁能来教教小朋友,这个字怎么记?”遇到难题时,我总是说:“谁能帮老师想想怎么办?”每当这时,教室里总是小手林立。因小班人数少,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满足每位学生当小老师的愿望。这样在老师及时随机的表扬中,小老师们的自信心更强了,学习积极性更高了,知识掌握也更牢固了。特别是那些学困生,他们也多想展示自己啊!让他们来领读,他们可乐了。
总之,加强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交流,引导学生在语文不同的途径中获取知识。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班教学中都得到主动、健康的发展,让每位学生得到老师更充分的指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提供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篇:教育叙事-文字,美丽了我的语文课堂
文字,美丽了我的语文课堂
记得去年教师节,当我走进教室,一个意外的惊喜正等待着我,黑板下沿儿,摆放了孩子们用彩纸制作的“贺卡”,五颜六色;讲台上,放满了一束一束的鲜花,五彩缤纷。孩子们共守着默契,谁也不说话,用明亮的眼睛望着我。我笑了,眼眶里不禁有泪珠滚动。我惊诧于学生的创造力,感动于他们对教师节庆祝方式的“隆重”。端详了许久,我忍不住先开口了:“哇——!简直就是如诗如画嘛!夏天还未过去,春天却又回来了,连咱们教室都是百花盛开,多热闹呀!”孩子们大笑起来,欢呼起来。置身于花丛中的我,顺手拿了一枝粉色的花斜插于窗户上,让同学们用知道的古诗句形容它。孩子们脱口而出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出了一连串描写春天的古诗句——
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激昂着,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同学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一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插上了一片粉红的花瓣,我凑近嗅了嗅,说:“真是‘春风花草香’呀!”孩子们击掌大笑。听着同学们吟诵的诗句,我沉醉其中,只感觉这浓浓的春意在教室里蔓延,灿烂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我心想: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是孩子们找回来的,渲染了讲台与课桌,然后漫出窗子……顿时,我心旷神怡,于是提高了声调:“教室里开满了美丽的花儿,现在就让我们在这些美丽的花瓣中一起去寻找幸运花瓣,同学们顿时笑得更加灿烂,教室里掌声雷动。“竟然还有这样引入上课的方法啊?!”一个男孩儿兴奋极了。孩子们欢呼着,雀跃着,教室里沸腾了!一节精彩的课在没有预设的精彩中开始了!
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幸运的,不仅有找到幸运花瓣的快乐,更是寻找过程的快乐。我想我是最幸运的,因为我拥有你们这群可爱的学生。”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笑得前俯后仰。那一张张通红的小脸,让我看不清也想不明,是鲜花染红了小脸,还是文章中染红了小脸?回到办公室,我仍然陶醉在刚才的课堂中。孩子们的“杰作”美丽了我的课堂,美丽了文字,也美丽了我的心情。,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具灵性和美感的,而学生的智慧活动需要美感的激活。语文教师必须永葆激情,保持心灵的敏感,让儒雅之蕴带给课堂诗意。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有如一首灵动的诗,课堂要焕发活力,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第三篇:创新语文课堂
浅谈创新语文课堂
学校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因此,语文尤其需要创新,进而完成本身的特殊使命,关于创新语文课堂,谈下本人拙见。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从事语文教学7年,在以前的教学中,无论自己在课堂上怎样的主观努力,即使口若悬河,讲得眉飞色舞,其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并不大。近几年来,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制作了一些CAI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每当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情绪高涨。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彩,让课堂更形象、具体、生动,更直观,更逼真。
二、走出“应试教育”怪圈,让课堂走进生活。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我们应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的传统教育,建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客体和主体的高度统一,才能发挥学生学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解决为何学语文、为谁学语文的问题;通过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透视现实社会生活,让学生明确学语文的实用性。
三、重视教学设计,巧妙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课本的资源,抓住契机,创造教学艺术,培养、强化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兴趣,方法多种多样,要因事、因人而异,但作为教师,首要的是应把握好一堂课的导入。平平淡淡,僵化无味的导入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精力不集中。而巧妙灵活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
四、重视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融洽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传统教育命令式、恐吓式的教育学生的方法,因为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丧失兴趣,教师的教学效果不能提高。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包括情感体验。教师要关心学生,做他们的朋友,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尝试站在孩子的立场与之交流,增进彼此的距离。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重视,会对教师产生信任。因此,教师与其板着脸孔,不如和颜悦色一点,态度谦和一点,对学生多一些人性关怀,促进了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给学生如沐春风之感,对学生才有更多的感召力,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四篇:形式创新(定稿)
形式创新
洛阳一市民为国歌建档案 欲打造声音博物馆
中新网洛阳5月21日电(记者 门杰丹)洛阳市民张建洛为国歌建档案,抢救收集了16个版本的国歌唱片,张张堪称经典。同时,他还收集了15000多张老唱片和120台留声机,目前,他正忙于打造声音博物馆。
今日上午,记者走进张建洛的家,如同走进了艺术博物馆,除了形形色色的唱片和留声机以外,还有各种图片、杂志和录音、放映设备。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留声机摆放在客厅里、书房里、阳台上,打开大小的柜子和抽屉,里面装满了各个时期的唱片……这些都是他35年心血的结晶。
张建洛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国歌档案,包括1934年的电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1941年美国著名黑人音乐家保罗·罗伯逊演唱的《义勇军进行曲》,1949年《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在开国大典上演奏的音乐版,1978年经过重新填词的“新”国歌等,张张堪称经典。“这是中国的历史,用声音记录历史比较真实也比较有意义。”言谈间,张建洛为记者播放了一张从未给任何人播放过的英文版《义勇军进行曲》唱片。
“我抢救和收集声音资料有一种使命感,因为这是一种文化遗产,得赶紧保护。那个年代的声音不能复制,随着时间的流逝,只会越来越少。”张建洛说他收藏老唱片的初衷很简单,这15000张唱片记录了百年来我国重大的历史事件、歌曲、快板、相声、曲艺资料等,每一张老唱片背后都带着岁月的沧桑,都清晰地记录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隔三差五,他都会邀上三五个好友一起来听唱片,聆听这来自遥远年代的历史的声音,他觉得这些声音一个人听有些奢侈,人多了才享受。时间久了,他又开始琢磨,如何把这些珍贵的历史的声音传播开去,感染、激励现在的每一个人,甚至是后人。
“我准备在洛阳东城这边建一个声音馆,基本上我把它分为三大篇:苦难篇、奋斗篇和辉煌篇,分9个馆,把这些东西统统装进去。”张建洛说,老唱片特容易打碎,这些物品保管起来很费事,室内温度很重要,留声机还需要保养,这两项费用每年要两万元左右,他建这个跨越百年历史的声音博物馆,只要能保护好这批声音化石,也算自己为保护音像遗产做出了一点贡献。把他的“声音收藏”嫁出去,他的夙愿才能了却。
另悉,张建洛准备将他的国歌唱片,在建党90周年时用自己收藏的东方红牌留声机播放给市民听,和大家一起分享历史的回声。(完
全国民居博物馆将在岫岩落户
本报讯(记者 方阮)昨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岫岩将结合山水和岫岩玉雕风格的南北交融,以江南园林建筑风格为特征,建造以岫岩玉打造的全国民居博物馆。今年首批引进徽派建筑,将来市民在岫岩有望领略到来自山西、陕西、四川、闽南、宁波等地的建筑风情。
据相关部门介绍,博物馆位于岫岩县城的西北侧,距岫岩老城区2公里,位于未来城市建设区的边缘地带,与城区以恒盖公路相连,交通便利,北依大洋河,水面开阔,水体清澈,河景宜人;南面丘陵起伏,林木郁郁葱葱;北望山势连绵,东西两侧自然风光宜人。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一批引进以灰黑沉稳色调为主的徽派建筑,预建15—17幢,今年预计建成5幢。而今后还计划将山西大院、福建土楼等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的建筑引进,市民只要来岫岩走一遭便会观赏体验到来自我国各地的建筑风格。
岫岩以此通过园林式的传统空间塑造、特色玉文化展示、高档的玉交易场所营造、琴棋书画的传统文化渗透,打造岫岩文化旅游亮点,促进岫岩旅游产业的发展。
“年龄博物馆”开进上海石库门
人,总会慢慢地变老。老人的身上,除了岁月留下的痕迹,还有那些年华积攒下的记忆和丰富的生活阅历。而当他离去之时,这些都会烟消云散。在一些有心人的眼中,哪怕是一位再平凡的老人,他的身上总有着这个城市“独家”发生的事件,这些都弥足珍贵。
在浙江南路的一条小弄堂内,就有一个微不起眼的“年龄博物馆”。它就如同“备份硬盘”一样,努力收集着老年居民的生活点滴,然后将其“存储”起来,并试图把这些与申城的年轻人们“共享”。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80、90后愿意来到这里,听爷爷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
馆主是个大男孩
“年龄博物馆”如今的负责人不仅不老,而且相当年轻,是一个88年的大男孩。
“或许有一天,它所在的那个石库门房子会像这个城市很多的老房子一样被拆除,但是城市的记忆,还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拼接起来;继续生活着的老人,还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因为回忆而变得年轻起来。”虞孝衍曾有感而发地在一篇博文中写下如此的文字。
这个年轻人,最初和伙伴们承接的不过是外滩街道失能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的任务,但是在工作中,他们不断目睹着旧城改造的前进步伐,老弄堂的不断消失与老人的不舍告别,这一切让虞孝衍迸发出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能建造一个博物馆,把这些记忆都留下来并传承下去呢?
挽救城市的记忆
于是,“年龄博物馆”便自然诞生。虞孝衍开始有心无心地走近每一位老人,了解他们的生平,发现他们身上的那些独一无二的故事。而结果是让他大为惊讶的,“没有想到的是,弄堂口那些默默无闻,平时照面都不大打招呼的老人们,居然有过如此精彩的生活。”
“藏龙卧虎。”虞孝衍用了这个词来形容他所见过的老人们。这其中有中国建国初期远洋轮的船长,当我们还在为“索马里护航”而感到稀奇时,当年他早就在印度洋的夜航中“智斗”海盗;这其中也有曾撰写过区志的学者,“洋泾浜”的故事脱口而出,能说上几天几夜都不稀奇;这其中有当初的“校花”,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甚至还会弹吉他;这其中还有当年的“老克勒”,虽然现在腿脚不便,但只要站在“弹簧地板”上,那股优雅的气质就自然而然显露,伦巴恰恰、快三慢四,各种舞步信手拈来……
年轻人觉得蛮“有劲”
这么多有着丰富经历的老人,让虞孝衍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让年轻人们来和老人交流,听听这些爷爷奶奶的“传奇”呢?
有人曾认为这种活动很难成功。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即便是在自己家中,又有多少孙辈肯与爷爷奶奶交流超过半个小时?虽然不失一种恭敬,但更多的是在语气中透露出不耐烦与敷衍。
但虞孝衍还是决定尝试一下。刚开始他通过朋友在大学内贴通告,结果发现效果并不好。“并不是没有人来,但是很多大学生确实对此不感兴趣,最多也就是尝鲜而已。”
“不妨试试向那些已经工作的年轻人开放?”虞孝衍决定另辟蹊径,他通过社交网络开始邀请那些80甚至90后的蓝领、白领和文艺青年们。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轻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入这条老弄堂中,怀着的是觅旧的心态,听到的是全新的故事。
到目前为止,“年龄博物馆”内已经举办了3期老人的口述、6期石库门舞会和1期展览,老人们分享得很“扎劲”,年轻人也觉得蛮“有劲”。
其中最有趣的,还是石库门舞会。在广告词中,虞孝衍打出了“你舞出你的青春,我舞出我的黄昏,你我一起舞出不一样的人生”的口号,结果发现来的老年人多数都是“舞林高手”,可年轻人会的却是寥寥。结果,“共舞”变成了“教舞”,一双双已经衰老的手挽起了青春四溢的手,在优美的曲调下共同摇摆。
老人们感到一种尊重
对每次活动最上心的,其实并不是虞孝衍,而是那些老人们。
“他们平时往往很少有这种机会与那么多年轻人来交流。”虞孝衍感慨地表示,许多老人都特别认真,精心准备。“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天大的事情。”
有次,虞孝衍邀请一位撰写过区志的老人来口述,结果他足足准备了三页多的讲稿,还硬拖着虞孝衍跑去了上海历史博物馆,就为了核实一些细枝末节的数据。
还有一次,在石库门舞会上,当年轻人都穿着随便甚至穿着一双跑鞋到来时,老人们个个都换上了舞装,有的人还特意抹上了口红,套上了好久没穿的高跟鞋。
正因为如此,如果看到每次被邀请来的年轻人寥寥无几时,虞孝衍总有些于心不忍。他总是觉得,这样对不起那些全身心付出的老人们。“不过他们却大多不以为意,在他们看来,孩子们能来就很不错了,这就是一种尊重。”
社区是个大博物馆
年龄博物馆并不大,在一个新式石库门的顶楼,最多也就是四十来个平方。在虞孝衍看来,这里并不仅仅是一个老人和年轻人交流的平台。
“你可以说它很小,也可以说它很大,因为它脚下的这个社区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变迁中的一个大博物馆。它的展厅应该是下面的一户户人家;它的文物,不仅是壁上的一张张照片,而且还是这里居住的一个个老人。它是一个活的博物馆,因为有老人会从他们记忆的柜子里为你倒出一段段历史。”
看着身边的石库门建筑在逐步消失,虞孝衍多少有些“危机感”,他怕脚下的这些老式里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成了一片废墟,那些老人们四处散去,然后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这个城市里。
“有可能的话,我希望能帮每一个来到这里的老人写一篇自传,留下些档案和资料。”虞孝衍认为,老年人的精神财富对每个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具有学习、借鉴与传承的意义。
至于年轻人,则是他绞尽脑汁希望多多益善的对象。今后,年龄博物馆的活动可能更为人文和行为艺术化,譬如接下来就会举办一场“晾衣杆下的老照片”,各种各样的照片被晾衣架夹起,悬挂在老式的竹竿之下,经历着风吹雨打,也将留下每位过往者的感言。罗菁
洛阳一市民为国歌建档案 欲打造声音博物馆
中新网洛阳5月21日电(记者 门杰丹)洛阳市民张建洛为国歌建档案,抢救收集了16个版本的国歌唱片,张张堪称经典。同时,他还收集了15000多张老唱片和120台留声机,目前,他正忙于打造声音博物馆。
今日上午,记者走进张建洛的家,如同走进了艺术博物馆,除了形形色色的唱片和留声机以外,还有各种图片、杂志和录音、放映设备。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留声机摆放在客厅里、书房里、阳台上,打开大小的柜子和抽屉,里面装满了各个时期的唱片……这些都是他35年心血的结晶。
张建洛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国歌档案,包括1934年的电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1941年美国著名黑人音乐家保罗•罗伯逊演唱的《义勇军进行曲》,1949年《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在开国大典上演奏的音乐版,1978年经过重新填词的“新”国歌等,张张堪称经典。“这是中国的历史,用声音记录历史比较真实也比较有意义。”言谈间,张建洛为记者播放了一张从未给任何人播放过的英文版《义勇军进行曲》唱片。
“我抢救和收集声音资料有一种使命感,因为这是一种文化遗产,得赶紧保护。那个年代的声音不能复制,随着时间的流逝,只会越来越少。”张建洛说他收藏老唱片的初衷很简单,这15000张唱片记录了百年来我国重大的历史事件、歌曲、快板、相声、曲艺资料等,每一张老唱片背后都带着岁月的沧桑,都清晰地记录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隔三差五,他都会邀上三五个好友一起来听唱片,聆听这来自遥远年代的历史的声音,他觉得这些声音一个人听有些奢侈,人多了才享受。时间久了,他又开始琢磨,如何把这些珍贵的历史的声音传播开去,感染、激励现在的每一个人,甚至是后人。
“我准备在洛阳东城这边建一个声音馆,基本上我把它分为三大篇:苦难篇、奋斗篇和辉煌篇,分9个馆,把这些东西统统装进去。”张建洛说,老唱片特容易打碎,这些物品保管起来很费事,室内温度很重要,留声机还需要保养,这两项费用每年要两万元左右,他建这个跨越百年历史的声音博物馆,只要能保护好这批声音化石,也算自己为保护音像遗产做出了一点贡献。把他的“声音收藏”嫁出去,他的夙愿才能了却。
另悉,张建洛准备将他的国歌唱片,在建党90周年时用自己收藏的东方红牌留声机播放给市民听,和大家一起分享历史的回声。(完)
中国首家玻璃博物馆亮相 参观者可亲手参与制作
中新社上海5月18日电(许婧)5月18日,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皆迎来今年主题为“博物馆与记忆”的“国际博物馆日”。上海玻璃博物馆特意选在当天正式开门迎客,展示从建筑玻璃到精密科学仪器、古文物、当代设计作品的“玻璃世界”,并结合互动方式,让观众切身了解古代及现代玻璃工艺。
1481只玻璃瓶,每个瓶身都带有一个激光刻印的汉字,最终组成浪漫唯美的童话故事——《玻璃山》,这是中国第一家以玻璃为主题的“体验式”博物馆——上海玻璃博物馆为热情的参观者送上的一份惊喜。
这座神奇的博物馆有一个流光溢彩的万花筒式入口,剖光不锈钢折面反射出德籍导演Nina Rose为该博物馆量身打造的影片,从抽象艺术角度展现“玻璃与人类生活”的主题。紧随其后,是一张放大了的来自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的古埃及玻璃斯芬克斯的图片,以及源于西周时期的中国古玻璃珠,仿佛让人徜徉在玻璃技术发展的长河中,为古人的智慧赞叹。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一幅由瑞士著名插画工作室Jacques et Brigitte创作,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巨型壁画,从航天飞机使用的高科技玻璃到一只普通的真空保温瓶,从生物玻璃到道路铺设使用的回收玻璃,表现玻璃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天的开幕活动现场,博物馆方面别具匠心地安排了“G”玻璃器皿等现场实演,借助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之手,从艺术家的眼光和角度对博物馆的介质做出新颖而独特的阐述,而专为该博物馆开馆举办的“前世今生”展,则为观众讲述这里如何从一座破旧的玻璃工厂,演变为如今精致华丽的博物馆。
上海玻璃博物馆公共关系总监方静介绍说,这里有国内唯一的热玻璃表演中心,观众可现场感受玻璃吹制的火与热;更有DIY玻璃手工工房,可供参观者自己动手制作一份精美的玻璃制品,体会玻璃带给人的无限乐趣。(完)
河南建“移动博物馆” 文物“飞进”寻常百姓家
中新网郑州5月13日电(李贵刚 崔岩新)2011年5月18日是第35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与记忆”。13日,河南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科技处处长付玉林说,河南省将根据今年的主题开展一些列宣传活动,包括组织“移动博物馆”,让文物“飞进”社区、“飞进”乡村。
付玉林告诉记者,5月18日,河南省将在河南博物院举办“2011年河南省„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宣传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汉字》图片陈列展示,开展省直文博专家义务鉴定文物以及发放宣传品活动,推出观摩文物保护及修复、零距离接触文物复制品、参与“把博物馆带回家”等多种体验活动,进高校进行大型公益宣讲活动,并将在网上开辟宣传专版,鼓励和动员更多公众利用多种参与形式体验博物馆文化等等。
除此之外,河南省各地市文博单位也将向公众发放有关博物馆方面的宣传材料、进行义务讲解及文物鉴定等活动,同将围绕今年“博物馆与记忆”的主题结合地区优势与馆藏文物特色,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专题活动。
据了解,中国文物博物馆将举办《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化系列展——新疆篇》与《首届书法名家邀请展》两个专题、开设《感受神秘甲骨》专家讲座,同时也将组织馆内青年团员及志愿者走进当地社区,宣传普及博物馆文化。洛阳博物馆除了给公众奉献《远古的凝视——非洲古代艺术展》外,也将在5月18日至6月15日组织“移动博物馆”,让博物馆文化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乡村,让基层的公众也能够感受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河南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科技处副处长张永俊介绍说,“移动博物馆”主要以图片、影像资料的形式走进社区和学校,让平时没有机会看到这些优秀文化遗产的群众能够免费体验文化的魅力。
同时,在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河南省部分未完全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文博机构已经制订了实施减免费参观或其他形式的优惠措施,洛阳关林、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安阳殷墟景区、汤阴岳飞纪念馆等,均推出了一定的门票优惠政策,让公众能够参与到博物馆事业中,了解博物馆文化。
“国际博物馆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发起并创立的。国际博物馆协会是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非政府性国际组织,成立于1946年。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完)7月长沙街头将新添流动博物馆
本报讯(记者 石月 实习生 李秀文)今年夏天,长沙街头将新添流动博物馆——没有固定场所,只要你想看展览,这辆配备音箱、视频的流动博物馆大车就有可能开到你家门口。
为了积极推介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资源,普及传统文化知识,长沙市文广新局、长沙市文物局决定成立长沙市流动博物馆,并预计于今年7月开馆。该流动博物馆会以配备音响、视频的大车形式在全省范围流动,以多种形式展示湖湘文化和长沙革命文物。展出地点和展出内容都可按照民众需求设计。据悉,主办方现正在面向社会征集流动博物馆徽标设计方案,有意者可在长沙文化遗产网文博动态专栏了解详情。
如何做有文化的现代展馆?
“博物馆”的法语字源本义 “Musee”,在法语中,本是 “缪斯的神殿”。马尔罗曾赋予卢浮宫博物馆一个华丽的定语——“充满信徒并且永远不会荒芜”,听起来是不是有一点宗教的意味?不可否认,最开始的博物馆,带有强烈的精英文化色彩,唯有称得上人类文化瑰宝的展品才能放置其中。但是现在展馆的概念,可能远远超过原来 “博物馆”的边界。我的理解是,展馆日益变成社会发展多个方面的记录者,社会多元文化的展示。不同的展馆通过对空间与平面的精心创造,可能目的完全不同,氛围、气质也各异。最好的例子是这次上海世博会的场馆,有很多种类,各有侧重点,几乎找不到统一的风格。
西方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比如,许多艺术馆近几年都有意改变自己的定位,渐渐从最初的 “艺术家的机构”演变为今天 “公众的机构”。一些传统的博物馆,面对新锐展馆的竞争,都在改变自己的形象。还有更多的展馆向外延伸,与科学家、未来学者、电脑游戏设计师、网络工程师等专家实行跨界合作。这个背景,我觉得不光是受众群的扩大,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的人心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随着人口的膨胀、资源的紧缺、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环境的恶化、生存竞争的加剧、工作压力的增大,带来现代人心理状态的变化,比如隔膜感、孤独感、寻根意识的加强。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现代人去博物馆并不完全是为了专心致志地研究或体味某些展品的精妙,或者某个灿烂文明的印迹,更多的是寻求一种新的生活体验。而展馆也要适应现代人的社会心理。
目前展馆的设计和建设,已经由过去以空间布展为主的单一模式,发展成为多元整合的产业链索,涵盖了空间、多媒体、环境、交互、平面、照明、力学等领域,多系统的集成设计,多种媒体交融的综合设计表达手段,日益重要。比如多媒体的应用,就是展馆目前很流行的一项手段。还有一些互动技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需要强调的是,手段的多样,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变化是,在过去的展馆设计中,人们一般不注重各个形式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只是强调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内容的附庸,退居到极次要的位置。而当代展馆的设计或者布展,并不是只强调内容,也很注重整体的体验,形式与内容浑然一体,本身也成了内容的一部分。
当然,新的方式,开始都会带来一些争议。比如在我们做中国菇菌博物馆时,考虑到菇菌这个不易长久保存的物种,新鲜的实物展出显然不太可能,而通过标本和模型的方式,就失去了菇菌本身应具有的美,要完美地展示出菇菌的宏观、微观、文化、历史等等内容,我们必须突破传统,将现代技术运用到展示中。所以想到利用现代数码技术,结合中国传统的水墨动画这样的手段来表现菇菌生长过程。这个提议告诉那些菇菌专家时,他们并不能接受,认为 “展示手法过于现代和活泼,不符合博物馆应有的庄严和肃穆”。但方案做出来之后,他们被效果折服,接受了我们的创新。所以,原有的仅以陈列物品为主的博物馆展示形式,开始被时代新的需要而更新,新的形式的出现并不一定是为了表达一种新的内容,而是为了代替已经失去审美特点的旧形式。
形式本身与内容相互依存,失去了形式,也就失去了内容。内容本身也具备形式特点,它也可用来作为形式设计的基础,在内容对形式进行渗透的同时,形式亦对内容进行渗透,使内容变成形式的一部分,形式不只是架空的形式本身,也会左右展示内容的表达。形式本身也会有它固有的精神、结构、个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上海博物馆的建筑造型是一个象征天圆地方的鼎的造型,这是最能代表文化特征典型文物的形式,这个外观形式实际上已变成了建筑内容和博物馆形象语言的一部分。在这里,形式不再是一种外壳,本身便具有内容,无须任何类比。
展馆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交流和对话,它需要大众的积极参与,利用互动的形式使展示达到高潮。在我们的作品中,有一个 “哈尔滨电机厂安全馆”。最初,我们也是想以实物展品、模型、图文为主,但这个内容太专业,参观者的目光在枯燥的文字中游走,往往看到了最后,结果还是一无所知。我们想尝试一下 “逆向思维”,有了 “体验危险”的构思。我们也动了很多脑筋,最终通过一些科技手段,在保证参观绝对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了让观众多角度多感官地体验到各种危险事故的目的。
客观地说,建设展馆的大部分国内从业者目前还停留在更多关注形而下技术的阶段。这种状况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原因,在此不做具体分析。但是,就技术层面来说,目前国内展示设计取得的成就仍然值得认真关注。现代展示设计发展迅速,展示表现方法日新月异,除了声、光、电手段外,一些高新技术逐渐被引进展示设计领域。
当然,我觉得做展馆最后的高下,还是对文化的理解和参透。本次在上海世博会上我们为非洲及中南美洲国家建设的四个国家馆,获得一定口碑,应该说不仅仅是技术的表现使然,而是这些展馆将多种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结合,才让人们感受到心的触动和震撼。是的,心的震撼,一定需要文化的滋养。(中华传媒网)
德国《明镜》周刊5月3日文章,原题:中国第一家“间谍博物馆”开张
口红当作微型手枪,手电筒作为隐蔽录音设备。这是中国第一座间谍展览馆展示的间谍工具。虽然这些间谍工具有些“老掉牙”,但中国当局却不可思议地拒绝外国人参观。
这家新博物馆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据中国媒体报道,展览馆展出的一部分内容是赞颂中共在中国内战期间如何利用游击战术同国民党军队巧妙周旋,并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展览馆的部分内容还涉及解放后中国的反间谍活动。可是,在博物馆里展出的间谍卫星和虚拟间谍工具被盖了起来。可以看到的展品,都是些小儿科的间谍工具。
很多到南京旅行的人希望去看看这家新开张的博物馆,可是非常不幸:间谍博物馆对外国人紧闭大门。
一位姓钱(音)的展览馆发言人说:“我们不可能将这些敏感的国家安全信息向外国人展示。很多被我们拒绝的外国人表示理解,因为这不是一般的博物馆。”可见,它已成为世界上为数很少的被称为展览馆而实际上选择参观者的展览馆。
钱说:“自从4月13日营业以来,每天都有500名游客参观。”大多数参观者来自旅游团。如果谁长得像外国人的模样,他们将立即被要求不得入内。谁要是中国人的相貌,谁就允许进入。实际上,博物馆也没有确定身份的检查手段。
(中华传媒网)
互联网加速语言灭绝 教授建议建“语言博物馆”
再过41年,90%的人类语言将消失!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诗人罗庆春做客《成都故事百家谈》,语出惊人,并提出希望建一座“语言博物馆”。
全球3%人口说96%的语种
“全球6000多种语言中至少有3000多种面临消失的危险。有报告预言到2050年,90%的人类语言将从地球上消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毕斯塔在“2008年国际语言年暨第九届国际母语日”论坛上指出,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互联网以及全球化的冲击,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
据统计,联合国注册的语言有6000多种,而全球97%的人使用的语言种类仅占全部语种的4%——也就是说,占全球人口3%的人说着全球96%的语种。而且有一半的语言只有不到10000人会说,有1/4的语言不到1000人会说。在中国,有5个语系的130多种语言,但现在19种语言已显露濒危特征、活力不足,73种已走向濒危或属濒危语言,8种已完全失去交际功能。
互联网在加速语言灭绝
“作为不可再生的语言保护,应该与生物物种灭绝、全球变暖一样,受到世人关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这样说。
对此,中华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孙宏开认为,一些弱势语言活力不足、功能减退的原因,有全球经济一体化、交通、媒体和信息化的发展、族群互动的加速等。而内蒙古大学副校长、专门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呼格吉勒图认为,互联网的使用是加速民族语言消亡的主要原因。
相类似的观点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该报告指出,高科技虽然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但也会加快一些语言的“灭绝”,使全世界的语言文字趋于统一,语种的多样性遭到破坏。
在分析了目前语言存在和消失的形势后,罗庆春认为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对语言加以保护,通过教育、传媒等多种方式。他建议,通过建立博物馆、器物展示会、服饰及表演、家庭博物馆、民间收藏等进行的母语文明的实物保护措施。
(中华传媒网)
抢救小人书策划新节目 崔永元要建连环画博物馆
20日,崔永元低调抵达成都。尾随他的是六七位连环画名家,程十发老先生之子程多多也在此列。由于低调,一般人都不知道崔永元要来干啥,但崔永元却说他这次来做一件“正经事”。
崔永元一行一下飞机就兴冲冲地直奔成都的建川博物馆而去。他和连环画名家们边走边看,不看那些藏品,只看空间。一圈兜下来之后,卖足了关子的崔永元抖出底细,“其实我是想建一个连环画博物馆,之前说创作采风,是我忽悠几位老师的,我把他们蒙来,就是为了考察这个项目。”只听说崔永元此前在做一些抢救老电影的工作,没想到他和连环画还有一点关系,而且还想建个博物馆。
崔永元解释说,其实他自己从小就痴迷连环画,家里收藏了近千本连环画精品,他觉得那些小人书画得太好了,但是现在好像被忽略了,有失传的危险。于是他萌生了运作创办一家连环画博物馆的念头,以此保存连环画的记忆。
几位连环画名家就是被崔永元拉来当参谋提意见的。“我要让几位老师知道修博物馆是个正经事,我不是江湖骗子啊!”听明白了崔永元的意思,名家们都夸小崔有想法,认为建一座连环画博物馆非常必要,因为这毕竟是中国文化的一份宝贵的财产。
崔永元觉得眼下时间很紧,因为北京等地已有修建连环画博物馆的消息传出,而他想抢先机,建中国第一家连环画博物馆。但是建一座博物馆谈何容易,崔永远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然后是场地,当然还必须有一流的、权威的展品。
记者了解到,因为有老板的资助,博物馆资金方面已经不成问题,而建川博物馆也愿意提供场地,只是连环画展品还有一些紧缺,所以崔永元这次把连环画名家叫来的用意,除了当参谋之外,还想让名家们回去游说藏家把藏品送到这地方来。
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崔永元保持了他的乐观,他甚至已经想象未来博物馆的样子,“观众在连环画博物馆里不仅将看到国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典连环画作品,还将欣赏到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的漫画作品,日本的卡通作品也在博物馆中有着一席之地。此外,博物馆还将介绍连环画的发展历史沿革,以及连环画是怎么画出来的等实用知识。”他说。
据悉,连环画博物馆只是崔永元投身文博行业的第一步,据了解,如果连环画博物馆进展顺利,他还会召集更多藏家在成都修建电影博物馆、口述博物馆等。
(中华传媒网)
浙江大学启动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建设
近日,浙江大学隆重举行奠基仪式,正式启动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建设。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于2009年正式立项。作为重要的窗口和名片,学校高度重视博物馆的规划设计,邀请国际著名博物馆设计机构美国的格拉克曼·梅纳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同时邀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与耶鲁大学博物馆参与博物馆运行的规划。
博物馆占地50亩,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馆藏将汇集中国古今艺术品,同时兼及外国作品。其功能融城市博物馆功用与大学艺术考古教研活动于一体,主要通过艺术品的收藏、教学、研究和展示,提升浙大师生和社会公众的艺术素养,促进学校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博物馆计划于2013年竣工,建成之后,将不仅是目前全国最大、最专业的大学博物馆,也将成为浙江省、杭州市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品牌之一。
玻璃博物馆在上海隆重亮相
文章来源:中国建材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国建材网】占地6250平方米,多元化建筑风格的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前身是一家玻璃加工厂,而今这片工业用地的职能将由生产转为以“玻璃也是科学和艺术的一种语言”为核心的艺术宣传,学习和展览。
这座现代化设计的博物馆仍然保留着旧工厂的许多格局,包括主展馆,传统的展示区,分散的饭馆和咖啡厅,以及最能吸引人的玻璃器皿吹制的现场演示区。
这座博物馆是SGC上海有限公司,一家专门生产高档日常玻璃制品公司的总监张林的创见。
据博物馆发布的新闻稿表示,“张先生十分支持中国玻璃艺术产业的发展,对于他来说艺术玻璃的创作同时也是某种形式的研发,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形式的产业创新。”
“艺术与产业的结合使这座博物馆拥有着更特殊的使命-为公众提供了解和学习玻璃产业的平台。”Taub这样说道。
庄小威教授,著名的中国艺术玻璃之父,是推动博物馆发展的主要人物之一,旨在为快速发展的中国艺术创立新的媒介。
“我们最欣慰的是这座博物馆的建设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Taub说,“这也有力证明了艺术和工业是相辅相成的。”
据悉,博物馆主要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用来进行公众宣传和艺术品展示。
第一个区域主要是为参观者讲解有关玻璃的基本知识,第二个区域则是对中外玻璃发展史的回顾,日常玻璃制品的展示布置在第三区域。
而最后一个区域是最接近传统博物馆的区域,致力于展示国内外玻璃艺术家的玻璃艺术作品。
文章来源:中国建材网 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我的教育叙事
每天爱你多一点
这学期,在我所教的一年级这个班级中,多了几位特殊的同学:孤幼儿同学。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各级政府和社会名流对孤幼儿进行了极大的关注。有的捐房,有的捐衣、有的捐钱、有的充当志愿者,有的充当爱心妈妈,给他们洗衣梳头,让孩子们有家的温暖……
受到大家的影响,于是在开学不久,我便留心观察这几位孤幼儿同学,发现他们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其中一位格外引起我的注意:他叫周蕾生,长得很瘦弱,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记得有一次发练习册缺几本,考虑他的特殊情况,我特意把教本送给了他,希望让他能感觉到和别的小朋友有一样的待遇,受到一样的尊重,希望他能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在天上的爸爸妈妈,不要辜负社会上的好人……可是事实上并没有我想的那样简单:这孩子上课从来不听讲,总是低着头,不停地摆弄手中的物品,不知道做作业,课堂上的任何学习活动好像跟他都无关,提他回答简单的问题,一个字都回答不上来,脸上总是露出紧张,无奈,无辜,委屈的表情,好像我在故意为难他!下课的时候,也常常自己躲在一边玩。眼光怯怯的。别的孩子还拿他开玩笑。他的头低得更低了。
这孩子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父母的意外死亡到底对这孩子影响到什么程度?他的基础到底是什么水平?我很想知道答案!
有一节数学课上,提到周蕾生回答问题,他又像往常一样一个字都回答不上来,脸上露出紧张,无奈,无辜,委屈的表情。为了拉近我与他的距离,我特意蹲下来,对他说:“你能不能勇敢地告诉我你的名字?”等了老半天终于有 了回音:“周蕾生”。尽管声音小的像蚊子叫,但我觉得也是进步!于是又说:“伸出一只手数手指:1、2、3、4、5.” “1……”几经努力,却终究没有数全5个数!哦,我知道了,这孩子的基础竟然是这样!
我想帮帮这个没爹没娘的孩子!有一股强烈的爱心时常涌上心头!在以后的课堂上我用亲切的眼光看着他,帮他拿出笔和本子,一点一点指导他把黑板上的知识抄写下来。周蕾生很喜欢我帮他,当他把黑板上的字,费了好大的劲画了下来,交给我的时候,我看着虽然歪歪扭扭很不成形,但却写了好多行的数字,用欣喜的眼光看着他,说:“你真行!”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地表扬他进步了。在全班同学惊诧的眼光中,我看到他笑了。在后来上课的时候,他也积极地拿着笔写,尽管写得很困难,总是不放弃地尝试,我还是向他一次次投来赞许的目光。不停在表扬他爱学习。我发现,他真的爱学习了,也敢和其它同学一起玩了。其他的孩子们也都对周蕾生有了好感,下课的时候也和他一起玩。同学们对他的变化,让周蕾生很开心,微笑时常挂在脸上。
有一次 扫除的时候,有些贪玩的学生,总爱悄悄地溜出教室。这时,他用低微的声音对我说:“老师,我不是值日生,我留在教室里行吗?”我弄明白了他的意思后,问他:“你为什么要留在教室里呀?是不是想帮助同学们值日呀?”他用力地不住地点着头,我看着他那憨厚的脸,笑了:“你真是一个可爱的好孩子!”这一句话,他听懂了,他开心地张着嘴,跑到教室后面拿起扫帚,扫起地来,这个高兴的笑容一直到扫除完了,也没有在脸上消失。以后他经常在教室帮助同学扫除,抢着擦黑板,送饭盒……这一件件小小的事情让周蕾生找到老师的鼓励和赞扬,也让其他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
坏毛病不是一天养成的,要改变也不是几天就见效的。因此,周蕾生后来也多次出现反复,但是同学们都热情地帮助他,我也时时提醒他,他的情况也有了较大的好转了。
一次,课间十分钟,我埋头赶批着作业,一路打钩,批到周蕾生的作业时卡壳了,我叫同学把他“请”到我的身边站着面批,他的作业本上有两题做错了,我用红笔重重地圈了出来,一脸严肃地说:“千叮咛,万嘱托,要仔细检查!”声音不高,分量却很重。说完,我抬头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想从他脸上找到悔过的表情。他没有说什么,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眼神好特别,我蓦然发现一种从心底流淌的渴望,一种对学习的热情正在悄悄地消逝,他的整个表情变得木然,我的心为之一颤。
等他走后,我又重新审视这份作业:线画得很直,数字写得很匀称;一笔一画写得重重的,十分清晰有力;我不觉翻看起他前阵子的作业,他的作业整洁了,字迹端正了,想起每天写作业的时间总是别人的两倍,而等来等去却看不到一个“优”。记得前两天我发作业的时候,他老是悄悄地翻看优秀作业的名单,而我当时还曾不屑一顾地阻止他„„噢,我对他做了什么?猛然间,我仿佛看到了他那带着期盼的眼神了,仿佛一下子明白他所有的含义„„这份作业好沉,这是一个孩子用“心”写的,一个简单的对错符号只能来判断作业的正误,而面对一份真正有质量的、蕴涵着特别价值的作业,必须以自己的一颗真诚的“心”去发现、去触摸、去呵护„„
因为懂得了,所以也特别珍惜,我在他的作业本做错题的旁边写上正确答案,工工整整写上了一个“优”,盖上了三颗鲜红的“星”,还特意画上一张迟到的笑脸。面对像他这样特殊的孩子,我帮助他找回了自信,让他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证明着自己的价值,也让其他的学生感到我们应该帮助有缺陷的学生,而不是歧视他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足,我们应该看到其他人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对周蕾生的帮助,也使我获得了一名教师看到后进生取得进步后的那种内心的幸福感。我真是忘不了,当我说“你是老师眼中最可爱的孩子。”时,周蕾生同学那一脸天真稚气的笑容。孩子,我真想说,每天爱你多一点!
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教育的特征是育人,育人的关键是“心灵感化”。以情感人,从而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是啊,用爱来教育,用爱来感染,使师生的心能产生共鸣。现代的教育模式,以情感和智育教育并重。对学生而言情感教育尤为重要。情感决定行为,支配行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有良好的情感教育;要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情、用爱去教育学生。
有人说教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只有用爱心才能教会学生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身边的一草一木。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
是啊,说到“爱”,每个人的心头都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每个人的脑海里也会浮现出甜蜜的遐想„„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情感。对于作为教师的我们来说,爱意味着不计回报的付出,爱意味着无怨无悔的奉献。如今,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的爱有增添了更深更广的内涵。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感动到心的深处。“我喜欢这位老师,我喜欢他教的这门课。”这就是孩子的心声!教育中充满爱,师生关系融洽,孩子们的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会提高。这就是爱的力量,就让教育充满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