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时间:2019-05-12 01:5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第一篇: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福泉市第三中学刘永秀

摘 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当前,阅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化、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要改善教学效果,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尤其需要探究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如情境法、指导读书法、引申、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从而力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教与学相长。关键词: 阅读教学情境法读书法引申法探究法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的过程就是把看到的外部语言信息转化为自已的内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通过感知读物,理解读物的内容,再经过选择、处理,变成自己的思想。把读物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或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语言,这是语言的再创造过程,也是阅读者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全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吸收和内化的过程。

阅读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启发思维,因此,提高阅读能力的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批评语文教学,提到其中“少慢差费”的现状,主要是指阅读教学,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目前,这样的情况依然存在,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较多误区:

(一)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突出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偏重知识讲解,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和记。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主角,教师让学生读什么,学生就只能读什么;教师让学生怎么读,学生就只能怎么读。教师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独立理解,甚至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所设定的结论。课堂上,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被动地掌握知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于课外也缺少兴趣主动进行阅读。如此下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学生个性和特长不能充分发展,所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模式固定化

教学过程简化即教师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以作者的写作过程代替学生阅读的思路。教学中,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 1

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为提升学生的领悟等。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分析式的模式。往往是这样一条线安排课堂:即先介绍作者、解释字词,再概括段意、中心思想,最后是分析写作特色。如此固定的模式,并没有按照阅读的心理的规律:读者一般是读完全文,经过思索,有了整体感受,再逐段剖析,看清文章前后关系。

(三)教法单一

教学中,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往往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课文,把字、词、句、段的分析作为主要的内容。教学参考资料则撇开阅读心理于一旁,年复一年的因袭着“章法分析”的八股,愈益强化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非常注重识记与积累文中出现过的知识点,并以此为测试的主要内容,所以,学生为获得“标准答案”不得不记住它,多数靠的是死记硬背,而培养准确获取文章有用信息的能力却被丢弃。

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长期如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削弱,教学因循同一模式,重复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自然得不到提高。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探究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以改善现状具有其意义。

二、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获得审美情感的熏陶。孔子云:“导而弗牵。”教师的任务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和阅读主体的情趣和心理,创造机会和气氛,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亲自动手来做,把自己最先的感知、深刻的感受表达出来。

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探究有效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寻求最优化教学效果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下就结合阅读心理规律,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设置情境,激发情感,引发学生共鸣

所谓“共鸣”本是音乐上的术语,指声乐中的频率共振现象,现在普遍被用来形容读者和作品的中介而产生的心灵上的沟通。读者发现作品与自己在某些地方有相通之处,是对文本产生兴趣最好的契机。而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接受阅读文本的文化感染和熏陶,同时发展自身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阅读发展过程及身心发展规律有基本把握,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对阅读文本进行解读以唤起学生的生命感悟,从而引发共鸣。

在教学中设置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描写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1]使学生身临其境,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正如巴班斯基所说:“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做情感刺激方法之一。”[2]此种方法是教师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根

据学生的经验精心设计和创设的。因为“很多课文反映的都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的内容,其中的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感性经验中找到对应点”[3]。

采用情境法能够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

(二)指导学生读书方法

“读”对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读”不仅是读正字音,读通了词句,而且要 读清思路,读懂情感。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读书呢?

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培养整体感知能力。文章作品丰富的意蕴存在于字里行间,隐藏在文字背后,存在于空白处留下的巨大审美空间之中。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不应首先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而应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有效阅读时间,至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作指导。

其次,精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而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这个过程主要是质疑思考,它是精读课文的关键。根据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不把课本知识当作唯一正确的答案。

最后,潜心品读。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把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美读、赏读表达出来,默读成诵,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另一方面,在品读中,学生和文本之间情感得到交流、思维上产生碰撞。在读的基础上,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

指导学生读书方法使其对课文理解更透彻。苏霍姆林斯基说:“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是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要读材料的能力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正是如此,教师对学生读书的指导显得重要,科学地指导其读的方式、读的自觉性、读时的思考,有助于理解文本。

(三)采用引申、拓展方法,丰富课堂内容

1、引申法

引申法指“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与教材实际,有意识地插入、引进一些课外但与课内讲授内容有关的理论、事例,如名言、诗词、典故、时事、生活事例等,把课堂教学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延伸,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最终优化教学的方法。”

引申法多可出现在课文的导入部分。在了解新的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之前

学过的相关知识,使新旧知识产生某种联系,引申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激发某些联想,学生容易接受,并把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学习得到更进一步的巩固。如: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时导入这样设计:以学过的有关《春秋》的知识作为引入,再用《春秋》与《左传》比较,因势利导引出“春秋三传”,导出所学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左传》中的名篇,让学生印象深刻记住所学的史学、文学经典名篇。

引申还可以是:在进行新知识教学之前,给学生提供与所学新知识有关的知识。这是为新知识的接受做好铺垫。课前要求学生感知生活类似情景,或是查询有关知识,为上新课做准备;在课堂上学生对课前了解的知识做尝试运用,初步体会其特点,最后再进行对比体会。

如:在教授访谈类的课文时,学生对访谈节目比较熟悉,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课前事先让学生观察访谈的节目,课堂上进行交流,总结访谈节目的特点和访谈的技巧,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积累,自己主持访谈节目。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访谈节目的氛围,对比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最初的认识。从中掌握访谈的提问技巧。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访谈者和被访谈者的角色扮演中,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深刻体会运用所学的知识。

语文是综合性较强的科目,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引申法就是抓住这一点,让课堂包含更多的信息量,使学生在接触大量信息的同时感到充实,视野得到开拓,加之其处理信息方式之新颖,教学的效率自然容易得到提高。

2、探究法

“探究”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感知材料,自主的探索问题和自主地发现并掌握知识规律的学习方法”。[4]

以《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为例,可以设置这样的学习探究环节,问题: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拓展: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这个题目的设置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课前的预习中,很多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梁惠王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来?假如以现代的人口观念来看,世界人口爆满,各国粮食都发生问题,普遍在推行家庭计划,哪里怕人家的人口不少,而自己的人口不多呢?再说,为什么人民可以移来移去,毫无户籍限制呢?

教学中思考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探究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以知识为主的学习模式。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象,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他们在阅读同样一篇文章时,必然也会产生各不相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其次,探究法尊重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见解、设想和体验给予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不断主动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养成创新的意识、情感和人格,最终形成独立思考、力求创新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不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拥有知识和思想的快乐。

最后,该教学方法重视学生个体得到充分发展。在开展探究性阅读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探究问题情境或探究性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使阅读教学在注重知识掌握的同时,更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地探索,自己去发现知识的规律,感受课堂的收获。

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不是固定的,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共鸣之处,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理解作品,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模式,摆脱了以教师“讲”为核心的注入式教学法,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基本策略,以学生的经验去感悟体味作品,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显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松林.语文教学艺术——献给青年教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7,170.[2]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社,2000.,157.[3]李湘菊.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4]孙春成.新语文课堂:探究教学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2.

第二篇: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的过程就是把看到的外部语言信息转化为自已的内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通过感知读物,理解读物的内容,再经过选择、处理,变成自己的思想。把读物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或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语言,这是语言的再创造过程,也是阅读者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全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吸收和内化的过程。

阅读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启发思维,因此,提高阅读能力的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批评语文教学,提到其中“少慢差费”的现状,主要是指阅读教学,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目前,这样的情况依然存在,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较多误区:

(一)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突出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偏重知识讲解,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和记。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主角,教师让学生读什么,学生就只能读什么;教师让学生怎么读,学生就只能怎么读。教师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独立理解,甚至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所设定的结论。课堂上,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被动地掌握知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于课外也缺少兴趣主动进行阅读。如此下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学生个性和特长不能充分发展,所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模式固定化

教学过程简化即教师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以作者的写作过程代替学生阅读的思路。教学中,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为提升学生的领悟等。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分析式的模式。往往是这样一条线安排课堂:即先介绍作者、解释字词,再概括段意、中心思想,最后是分析写作特色。如此固定的模式,并没有按照阅读的心理的规律:读者一般是读完全文,经过思索,有了整体感受,再逐段剖析,看清文章前后关系。

(三)教法单一

教学中,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往往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课文,把字、词、句、段的分析作为主要的内容。教学参考资料则撇开阅读心理于一旁,年复一年的 因袭着“章法分析”的八股,愈益强化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非常注重识记与积累文中出现过的知识点,并以此为测试的主要内容,所以,学生为获得“标准答案”不得不记住它,多数靠的是死记硬背,而培养准确获取文章有用信息的能力却被丢弃。

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长期如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削弱,教学因循同一模式,重复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自然得不到提高。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探究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以改善现状具有其意义。

二、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获得审美情感的熏陶。孔子云:“导而弗牵。”教师的任务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和阅读主体的情趣和心理,创造机会和气氛,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亲自动手来做,把自己最先的感知、深刻的感受表达出来。

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探究有效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寻求最优化教学效果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下就结合阅读心理规律,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设置情境,激发情感,引发学生共鸣

所谓“共鸣”本是音乐上的术语,指声乐中的频率共振现象,现在普遍被用来形容读者和作品的中介而产生的心灵上的沟通。读者发现作品与自己在某些地方有相通之处,是对文本产生兴趣最好的契机。而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接受阅读文本的文化感染和熏陶,同时发展自身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阅读发展过程及身心发展规律有基本把握,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对阅读文本进行解读以唤起学生的生命感悟,从而引发共鸣。

在教学中设置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描写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1]使学生身临其境,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正如巴班斯基所说:“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即教学过程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可以称做情感刺激方法之一。”[2]此种方法是教师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经验精心设计和创设的。因为“很多课文反映的都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的内容,其中的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感性经验中找到对应点”[3]。

采用情境法能够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

(二)指导学生读书方法

“读”对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读”不仅是读正字音,读通了词句,而且要 读清思路,读懂情感。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读书呢?

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培养整体感知能力。文章作品丰富的意蕴存在于字里行间,隐藏在文字背后,存在于空白处留下的巨大审美空间之中。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不应首先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而应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有效阅读时间,至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作指导。

其次,精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而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这个过程主要是质疑思考,它是精读课文的关键。根据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不把课本知识当作唯一正确的答案。

最后,潜心品读。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把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美读、赏读表达出来,默读成诵,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另一方面,在品读中,学生和文本之间情感得到交流、思维上产生碰撞。在读的基础上,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

指导学生读书方法使其对课文理解更透彻。苏霍姆林斯基说:“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是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要读材料的能力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正是如此,教师对学生读书的指导显得重要,科学地指导其读的方式、读的自觉性、读时的思考,有助于理解文本。

(三)采用引申、拓展方法,丰富课堂内容

1、引申法

引申法指“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与教材实际,有意识地插入、引进一些课外但与课内讲授内容有关的理论、事例,如名言、诗词、典故、时事、生活事例等,把课堂教学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延伸,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最终优化教学的方法。”

引申法多可出现在课文的导入部分。在了解新的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使新旧知识产生某种联系,引申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激发某些联想,学生容易接受,并把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学习得到更进一步的巩固。如: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时导入这样设计:以学过的有关《春秋》的知识作为引入,再用《春秋》与《左传》比较,因势利导引出“春秋三传”,导出所学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左传》中的名篇,让学生印象深刻记住所学的史学、文学经典名篇。

引申还可以是:在进行新知识教学之前,给学生提供与所学新知识有关的知识。这是为新知识的接受做好铺垫。课前要求学生感知生活类似情景,或是查询有关知识,为 上新课做准备;在课堂上学生对课前了解的知识做尝试运用,初步体会其特点,最后再进行对比体会。

如:在教授访谈类的课文时,学生对访谈节目比较熟悉,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课前事先让学生观察访谈的节目,课堂上进行交流,总结访谈节目的特点和访谈的技巧,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积累,自己主持访谈节目。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访谈节目的氛围,对比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最初的认识。从中掌握访谈的提问技巧。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访谈者和被访谈者的角色扮演中,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深刻体会运用所学的知识。

语文是综合性较强的科目,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引申法就是抓住这一点,让课堂包含更多的信息量,使学生在接触大量信息的同时感到充实,视野得到开拓,加之其处理信息方式之新颖,教学的效率自然容易得到提高。

2、探究法

“探究”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感知材料,自主的探索问题和自主地发现并掌握知识规律的学习方法”。[4]

以《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为例,可以设置这样的学习探究环节,问题: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拓展: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这个题目的设置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课前的预习中,很多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梁惠王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来?假如以现代的人口观念来看,世界人口爆满,各国粮食都发生问题,普遍在推行家庭计划,哪里怕人家的人口不少,而自己的人口不多呢?再说,为什么人民可以移来移去,毫无户籍限制呢?

教学中思考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探究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以知识为主的学习模式。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象,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他们在阅读同样一篇文章时,必然也会产生各不相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其次,探究法尊重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见解、设想和体验给予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不断主动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养成创新的意识、情感和人格,最终形成独立思考、力求创新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不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拥有知识和思想的快乐。

最后,该教学方法重视学生个体得到充分发展。在开展探究性阅读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探究问题情境或探究性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使阅读教学在注重知识掌握的同时,更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地探索,自己去发现知识的规律,感受课堂的收获。

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不是固定的,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共鸣之处,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理解作品,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模式,摆脱了以教师“讲”为核心的注入式教学法,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基本策略,以学生的经验去感悟体味作品,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显生命力。

第三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几点探究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几点探究

摘要:语文作为一切学科的基础科目,可以说它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

关键词:创新思维;学习兴趣;主体地位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一切学科的基础科目,可以说它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语文――一门实用性和工具性都相对较强的科目,而小学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熟练地学会使用文字和语言,做好听说读写的语文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所以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实行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因为受到年龄的限制,所以对知识的理解必然是不完善的,如果只是通过强制性的死记硬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仅仅是暂时的记忆,也许没有多久就会遗忘,这不是我们所想要的结果;同时,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是极为重要的,如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的教学方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教师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在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地去思考,从而使创新思维得到启发和培养。其次,我们应该注意的就是激发学生兴趣。

一、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语言博大精深,学生的兴趣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有了兴趣,学习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新颖的形式导入新课,如巧用故事、音乐、悬念、图片等,引领学生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比较熟悉、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符合教材内容的生活情境,有效地、直观地给学生传授所要教授的知识,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3.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小学生年龄较小、好胜心强的这一特点,组织一些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并在活动结束后评比结果,从而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兴趣。

4.巧设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课堂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其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二、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广大教师采用新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教育观念,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现代社会特别是新时期的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必须服务于学生,以生为主。

练习是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这绝不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加深学生印象的唯一途径。练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仅是布置作业这种单一的方式,阅读、思考、交流等都可以是进行练习的形式。

总之,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在教学中需以教学理论作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质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与实际相联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只有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联系实际,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受到启迪,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更好地揭示课文全新的潜在意义,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才能引导学生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智者,做生活的主人,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课本中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贴近学生实际,部分课文中的人和事与学生存在着时空距离,所以在学习中学生常常对课文内容认识不全面。但部分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扩大自己的视野,从而促进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还克服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灵活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几方面仅是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些教学经验。当然,广大语文教师只要积极探索更多的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并将其大胆地予以实践,就一定能够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刘金联.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学研究,2015(33).编辑段丽君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教师在教学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三、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四、鼓励实现自主探究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表现,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让学生觉察到自己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也要注意到对学生的指导和点拨只有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自能学习时,才有价值。我在课堂上一般采用以下做法:

1.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在课堂上,对有一些难度的问题,我会有意转变话题说:“这个问题很重要,是不是由我来解答呢?你们愿意自己再读读课文,解答行吗?”这样的激励学生乐于接受,他们便会以积极的态度,深入阅读、思考,解答问题。当学生回答得不完全正确或答错时,我会给予激励性评价。

2.提倡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学生因不受划一的教学方法的束缚,他们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阅读,不断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理解、去感受、去积累。同样学习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有的学生会采用自问自答法深入阅读,尝试解决疑问;有的学生则是边读边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领悟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有的学生会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的中心思想,再围绕中心细读全文,理解中心是怎样体现在文中的。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3.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所创造的阅读方法。

同样的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他们之间的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同学间、小组间的学习便能互补。教师要及时肯定小组中所采用的新方法和独特的体验。

五、实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总之,阅读课堂教学是一个诸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

第五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兴趣

方法

习惯

能力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教师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支持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点点滴滴积累于平时,孩子的阅读能力就会提高。

人们把语文能力归结为听、说、读、写四项能力,语文教学需要着力培养的也就是这四项基本的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其他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学主体中的主体。一个不具有阅读能力的人,他的写作能力则无从谈起。小学生入学后,就语文学科而言,摆在他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尽快地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阅读教学则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学生也受到 了老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光有兴趣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要爱读,而且要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相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读书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地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地信息处理和消化。

4、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5、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在学习课文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四、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 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并想办法解决。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

五、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阅读的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表达。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学会怎样读懂一篇文章。与此同时,逐步积累反映客观事物的词语,认识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种种方式,了解写文章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并从中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使认识能力得到发展。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是习作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同样,习作教学也会对阅读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去思索、去表达,其结果就会比在阅读中得到的认识又提高一步,再去阅读,他所关注的不仅是文章表达了什么,还要关注文章时怎样表达的;了解这样的内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就会把理解文章内容和理解表现形式变为自觉的阅读行为。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一些不同想法。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然而然地就能发挥出来。总之,教学无定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教师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支持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点点滴滴积累于平时,孩子的阅读能力就会提高。

下载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摘 要:教无定式,学无定法。高中地理课教学没有现成的模式参考,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和手段,完善教学......

    兴趣教学方法探究

    兴趣教学方法探究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初中生物课程作为小学科学课程中生物部分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在教学伊始能够很好地带动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积极性,他们愿意主动地投......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究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在培养和......

    中学化学教学方法探究

    中学化学教学方法探究 【关键词】 化学教学;教学方法;实验;多 媒体;对比归纳【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2―0062―01 教育......

    语文“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探微(精选)

    语文“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探微 摘要:“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新教育观的教学方法,本文从它的教学论依据、基本特征、实施策略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以“探究式问题导......

    中职对口升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中职对口升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针对在中职对口升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改变教学策略,教师要熟悉和掌握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学习......

    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探究

    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探究 长垣县恼里镇东辛庄小学 张利敏 高红利 高英娟 王玉霞 内容摘要:分析字理帮助学生识字;比较字形、字音,加强记忆;歌诀谜语帮助学生识字;编故事帮助学生识......

    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探究

    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探究 (陕西省理工学校 710054)吴婷婷 摘要:本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独特性谈了《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技巧。为中职教师教授制图课程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