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2 01:5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化解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化解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如何化解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写写帮整理)

如何化解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

现象描述: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在学校和家中往往 “不听话” “不受教”、常与老师、家长“顶牛”“对着干”。长此以往,就会对个人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否定性的心理趋势和行为倾向,从而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合理化解、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会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意义。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现象。

1、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这部分学生对学校、家长、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以偏概全,否定正面宣传。

2、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学生,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的作用,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3、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在这些学生心目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肆意讽刺、挖苦。

4、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制。这类学生对

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甚至仇视,因此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产生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初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虽然有了极大的发展,但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有时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批评和家长的指点、提醒、等看成是“管”、“卡”、“压”,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不听从管理和教育。

(二)客观因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首先,教师教育方法上的不当。主要是部分教师没有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其次,部分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学生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教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再次,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从而不听从管教。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校师困惑:

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时常“闹事”,打架斗殴是家常

便饭,和同学关系紧张,对好人好事嗤之以鼻,挑衅班干部的威信,对老师的教育不屑一顾,让老师觉得难于管理。和家长沟通,有的家长也表示出无奈、不好管理的痛苦。家校生三方对策:

1、关怀、尊重与赏识。具有敌对倾向的学生,虽然外表看来满不在乎,但他们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和不安。所以,教师、家长和其他成年人的关怀、体贴,必将有助于他们敌对情绪的缓和。

2、沟通、交流与信任。家长、教师要和学生积极沟通,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尤其对那些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

3、心理教育与辅导。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生矛盾。因而要多渠道向学生介绍有

关心理方面知识,顺利过渡好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4、主动倾诉与宣泄。引导学生将内心矛盾、不良情绪利用感情倾述、自娱自乐、体育活动等方式,积极释放出来,缓解或消除不畅。

5、加强同辈指导。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

常见误区:

大多数的中学生逆反心理发作最强烈的时期短则数月,长则一年,之后会和家长老师形成比较稳定的关系。但是有个别学生始终带有强烈的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软硬不吃”。这样的学生转化起来难度很大。所以,导致我们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转化疏导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典型案例:

张嫣然,女,14岁,初二学生,是班上有名的假小子。在班里她常与同学闹别扭,发泄不满,与人交往,脏话连篇,骂骂咧咧。对教师的管教,不服从,当场顶撞。和家长交流,家长说该生在家不听长辈管教,有多次由于家里人管教,就离家出走的经历。

个案分析:通过多方调查,发现造成张嫣然这种心理问题的因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缺少家庭温暖。在嫣然五岁时母亲去世,父亲给其找了继母,继母带着一个年龄与她相当的女孩。嫣然和她们关系紧张,跟继母对着干。稍

有不顺心,就离家出走,父母拿她也没法。

(二)不被集体接受。在学校,老师、同学的不理解和疏远,使她的逆反心理恶性循环,发展到了攻击行为:和同学大吵大闹,甚至打架。

具体措施:面对现实情况,究其不良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

1、协调家庭关系,为孩子补偿家庭温暖。

2、用集体的温暖感化她,使其归入到集体中去。

杨善初中聂文卿魏艳丽

第二篇:化解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化解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郝志辉

逆反心理是指在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抵触情绪,并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的某种需要或尊严,显示其自主性和存在价值。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能产生,但中学时期的逆反心理是最重的。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急剧成熟阶段,思维也由简单、正向思维向逆向、发散等方面发展。其中,逆向思维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持这种思维的学生一般很有批判性,但容易片面、固执、极端地看待和处理问题。比如他们自认为已经长大,凡事都应该自己作主,而容易把家长、老师的教导看作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随之产生反感、厌烦情绪,继而采取回避甚至背其道而行的应对方式。

逆反心理的产生固然有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因素等特殊原因,但在某种程度上与青少年所处的客观环境有关。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不得法、社会人文环境的不良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皆容易促成、加剧逆反心理。怎样正确理解和处理这个问题呢?我认为:首先,正确认识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中学阶段学生独立意识萌发的一种表现,它既有消极影响,也不乏其积极意义,我们只能因势利导、逐步调适。

其次,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长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简单的批评和粗暴的训导不仅收不到效果,还会影响与孩子的关系。另外,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要适度,要善于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努力创造健康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第三,优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师要认真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尊重学生。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用心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感受,不可排斥和疏远,要用真诚的情感关心、帮助、鼓励他们,缓解学生因各方面压力(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不适压力等)而加重的逆反心理。

第四,完善社会人文环境。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是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保证。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给青少年提供学习求知新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成人文化中的不良内容如荣辱不分、是非不辨、盲目跟风等都可能暗示、纵容中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避免这些不良影响的侵蚀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社区具有资源上的优势,要充分调动多方力量,有效净化和完善社会人文环境。

第三篇:浅谈如何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如何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作者:邹玉芳)

根据教育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解释——“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而这种逆反心理往往多发于学生、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我校学生基本都属于青少年学生群体,以崇尚自我、标榜个性的90后为主,逆反心理在近几届学生中普遍存在,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的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于如何化解学生,尤其是我校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我认为首先应从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诱因下手。多年的教育经历和带班经验告诉我,学生的逆反心理并不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东西,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的诱因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

适当,往往也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

我认真总结了一下这几年带班的经验教训,我认为造成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

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

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了解并掌握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诱因和原因,就能从根源上帮助我们这些教育者更好、更快、更有针对性的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我认为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犹如治水步骤——分析原因,冷静对待,根据特点,加以引导。

一、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不仅仅是学生的功课,也是教育者的作业

学生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个性的形成,有了他们自己的看法,但有时又不成熟,因而会有些奇怪的言行。另外,学生多有好奇,好胜,自尊的特点,就增加了产生逆反心理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有的学生有情感伤害和内向性格,思维定势,对某些人或事预先就有不同看法,因此就会有不同意见。此时我们应该静下心来,首先从心理上肯定他们这种似是而非的变化,把握住他们渴望被成人世界承认、认同的心理需求,勿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不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我已经在上文中描述过我校学生是以90后为主,90后学生的特点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和皇帝心态,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是他们的最爱,如果在这类群体中简单的采取以往教科书般的说服手段,很有可能在他们心目中造成你很土,很保守,很不懂社会时尚的印象,他们会产生跟你无法沟通的感觉。

这个时候就对我们这些“老”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时代的崭新问题,我们到底应不应该也跟着与时俱进?是否应该及时汲取新思维、新观念?答案是肯定的,党性哲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早已帮助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与时俱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就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发展是万物创新的根本动力。每一届学生都有每一届学生的特色和特点,跟着学生们一起进步,一起用新眼光观察旧事物,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坏的方法。相反的,可能采取一种积极的、发展的、平等的视角和思维模式,更能贴近学生,找到一种用他们的“语言”和“文字”,与他们交心、交流的正确方式。

二、换位思考、平等对待,加强教育者与学生间的沟通距离和交流方式

和学生做朋友,这是近几年教育体制改革趋势和教育部对新

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最新要求。其实这个观点并不违反我国传统的“尊师重教”儒家文化,相反的,教育界鼻祖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语录,从这一点上看,孔子本人也没有绝对的划分”师为师、徒为徒“的界限,用现代观点看,孔子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换位思考”,一种“平等对待”。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学会并掌握使用教育者和学生的两种眼光来看待同一件事物,有利于找到教育者与学生的思维模式差异,更有利于打开学生们的心门,引导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例如,09级11班的邱武同学便是一位典型的逆反心理学生,进校之初,自我意识异常强烈,对家人冷漠、对身边人持一切怀疑态度,稍有不顺心,便大发脾气,整个人显得焦躁不安;更多的时候,这位同学更像一只冷漠的刺猬,紧紧的蜷缩着身体,不让任何人接近。其实这位同学的这种强烈的排外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是可以解释的,我感觉这位同学内心中缺乏一种安全感,一种最起码的自我安定感。正因为他身上缺乏,所以只好用一种很另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种方式便是顶嘴、怀疑、冷漠,从内心上讲,他无法判断周围人对他的言行举止是否发自真心,他对周围环境持强烈的不安感,因为自己身上缺乏这种环境适应力和应对力,所以只好用这种焦躁不安的表现来保护自己。而这,恰恰是“逆反心理”的典型特征。

三、将心比心,以德服人、以诚感人,教育者用心叩开逆反

学生那扇尘封已久的心门

一般来讲,逆反心态的学生外部行为特征多表现为无所谓、个性强,自我意识等方面。对待这类学生,教育者应用更大的耐心和关心来贴近他们,正如我本文中在第二点中叙述的一样,逆反者其实都是一些用“坚硬外壳来保护自己”的另类群体,通俗的讲,就是“坚强的外表下面包裹着一颗脆弱的心”,此类人群极度自尊,极度敏感、心理防线也极度脆弱,种种因素,正是建立在前文所述的那种不安全感基础上,逆反心态学生并不是顽石,并非不想打开自己那扇心门,而是他们担心,他们害怕受到伤害,所以干脆紧锁心门。我们这些教育者,应该牢牢抓住他们这个心理特征,以心换心,将心比心,用自己的一颗发自肺腑的关爱之心去叩开他们那扇的尘封已久的心门。

接前文中的例如,当我刚接手邱武同学的时候,也用了一段时间来观察和分析邱武的逆反心理形成原因,通过与他家人的电话交流和平时与邱武的接触,我终于找到了引发他逆反心理的最大原因——情感需求。邱武属于留守家庭,父母常年均在外地上班,他缺乏正常家庭的成长环境,父母者对孩子的补偿便是经济上的给予。但他们恰恰忽略了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的其实并不是金钱,而是亲情和关心。

针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主动加强对邱武的心理疏导,我不让他感觉我接近他,是对他有任何的要求和企图,我尝试让他放松下来;另一方面我劝说邱武的父母,在邱武放暑假的时候,将

邱武接到他们身边,再给他在当地找一个勤工俭学的工作机会,让邱武也体会一下工作的辛苦和父母的艰辛。很幸运,我这个方法奏效了,据邱武的父母反映和邱武回校后的精神面貌,我感觉到这个孩子这个学期开始改变了,变得开朗了许多,也开始学会了谦虚和礼貌。我仔细问了问他父母邱武在暑假里勤工俭学的表现,他父母说,邱武工作期间在单位很努力,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他的表现已经得到了许多同事的鼓励和厂方负责人的肯定,在给他结算工资的时候,负责人特意多给他发了500元的奖金。这也许是邱武第一次用自己的劳动换取的报酬,我认为他在勤工俭学期间获得了他最需要的情感需要——承认感和认同感,也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为他的班主任,我感到很欣慰。

四、因势利导,强化心理素质教育,教育者不仅应该教会学生生存技能,更应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

我校是一所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专业院校,我认为学校不仅应重视学生的技能培训,心理素质教育也刻不容缓。逆反心态是一种普遍的,在青少年学生中常态化具有的过度心理过程,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逆反心理还有一个很典型的特征,那就是不服输。不服输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得好,可以将逆反心理转化为源动力心态;引导不好,将会把学生推向性格极端;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这些教育者任重而道远。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没有现成的办法,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

性,作为教育者,应把重点放在观察和总结上,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在班集体树立正面典型,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努力、认真学习,踏实做人。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采取挫折教育,利用逆反心理的不服输特点,引导学生不向困难低头,知难而进,积极奋斗,争取胜利。但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一项科学而系统的教育工程,没有人能单独完成,更需要的是学校大环境,还有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和集体努力。

我希望母校能更好,更多的教育出更优秀的学生,让走出我校校门的学生,能更快、更大踏步的融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为我校增光,我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认真、细致的做好学生工作,为母校的发展和荣誉尽绵薄之力。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第四篇:中学生逆反心理测试题

心理测试题

1、你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吗?

()()

2、你是否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

()()

3、如果父母再一次叮嘱同一件事,你就厌烦吗?

()()

4、你欣赏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吗?

()()

5、你经常考虑事情的反面吗?

()()

6、你是否对班干部指手划脚很讨厌,而故意不按他的要求去做?

7、老师和父母越是要你用功学习,你越是不想学习吗?

8、老师的话很多都是有漏洞、有问题的吗?

9、你喜欢与众不同吗?

10、违反学校里的某些规定使你感到一种快乐吗?

11、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你的反感和愤怒吗?

12、你是否认为老师有很多缺点和错误?

13、对别人不敢干的事你特别想尝试一下吗?

14、你喜欢搞一些被捉弄者痛苦或愤怒的恶作剧吗?

15、你是否觉得父母和老师不应该为一些小事大惊小怪、小题大做?

16、你蔑视权威吗?

17、对批评你的人,你都感到讨厌和恼恨吗?

18、你是否认为冒险是一种极大的快乐?

19、你习惯上总是按照大多数人说的去做吗?

20、对你感到没有意思的事,别人怎么说你也不会好好去干吗?

21、你特别爱做令人大吃一惊的事吗?

22、人们对你很不重视吗?

23、一旦决定了干一件事,不管别人指出这件事多么地成问题,你也不会改变主意吗?

24、你总是对老师表扬的同学感到反感,不想理那个同学吗?

25、你喜欢干一些能引起很多同学注意的事吗 ?

26、当你被别人说的火冒三丈时,你就故意不按照他说的去做吗?

27、你讨厌那些当干部的同学吗?

28、你认为上课时出现一些老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令人开心吗?

29、对伤了你的自尊心的人,你是否要给他添一些麻烦,让他感到你不好惹的?)()()()()()()()()()()()()()()()()()()()()()()()())))))))))))))))))))))))

((((((((((((((((((((((((评分规则:

第19题答“是”记0分,答“否”记1分。其余各题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

你的总分——

0----9分:你的逆反心理很弱,这使你只干并且只喜欢干该干的,不去干不该干的。

10----20分:你存在一定的否定倾向,激动时你可能丧失理智,意气用事,有时会做一些不该做的傻事。

21----30分:你有相当严重的逆反心理。你所做和所干的总是与众不同,与习俗和规定不符。如果你不清醒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不努力加以克服,你只能是一个不受大家欢迎的独行者。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问题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其后果是很严重的。这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冷漠、偏执、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消沉,学习被动等,甚至还会引起犯罪,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第五篇:如何处理中学生逆反心理

如何处理中学生逆反心理

中学生的父母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自从上中学生的那一天开始就不听父母的话了。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你让他打狗,他偏撵鸡。这就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方产生的另一方的意志、愿望和要求背道而驰的心理和行为。

逆反心理在有的中学生身上表现得明显一些,这些孩子有时会母亲气哭,把父亲气得发抖;在另一些中学生的身上表现得弱些。但每一个过来的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有一段时间和自己作对。孩子的逆反心理从上初中开始发生,初中二三年级时表现得最为突出,上高中后,孩子的逆反心理开始慢慢减退。父母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理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上初中后,父母就应当有孩子和自己作对的心理准备,就应当放弃管教小学生时所形成的管教方法,而代之以平等的、交流式的、说服的方法。父母应当清楚孩子的逆反,并非有意和你作对,有意气你,而是在表现他们的并不成熟的自我,这说明他们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思维了。这时的孩子表面上处处和父母作对,实际上他们内心仍然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怀和教育,只要父母的教育是平等的而不是强制的,父母的要求是合理的而不是呆板的,父母的说教是心平气和的而不是唠唠叨叨的。

2)在一些小事情上,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拿主意,比如给孩子买什么样式的衣服,干某件事选用什么方式等。即使孩子某件事没听大人的话,干错了,那也没有必要责怪孩子。相信孩子会在挫折中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明白大人的话大多数是有道理的,而且许多事情,孩子不吃一堑,难长一智,仅凭大人的间接经验是不够的。孩子正是在挫折中长大、成熟的。如果在小事上不让孩子受点挫折,过于面面俱到地管教孩子,就会让孩子听“腻”了,那么孩子也会在大事上听不进父母的话,如是就会在大事上遭受挫折。

3)对于青春期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诸如标新立异、奇装异服、偷照镜子、偷着化妆、偷看异性、手淫等现象,父母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大逆不道而粗暴地一味训斥甚至打骂。而应因势利导,体谅和理解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在些基础上再来指导、教育孩子,从而使他们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下载如何化解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化解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5篇)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内蒙古宁城县职教中心蔡云飞摘要: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分析 引言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 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分析 引言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 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最终版]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 篇一: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案例: 小强是个处事果断,遇事有主意的女同学,但是,十分任性,脾气暴躁,小指甲时常要发挥作用,她平时对同学说话也是相当不客气,因而......

    中学生逆反心理辅导案例

    中学生逆反心理辅导案例 九年二班史建强 内容提要: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逆反心理

    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逆反心理 Lcj转载 【辅导简介】 陈X,男,13岁,初二学生。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

    如何避免教学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定稿)

    如何避免教学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龙安辉 逆反心理是一种与常态对立的反常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它存在于各个年龄,在初中学生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其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对校纪校......

    中学生逆反心理个案分析 2

    中学生青春期逆反心理个案分析研究 (一)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罗章学性别:男年龄:13岁 (二)个案来源 1.接案原因:案主是东方市第二中学七年级(16)班的一名学生,中考前两个星期,案主出现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