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南小学听课随想
平南小学听课随想
叶澜教授主要致力于“新基础教育”,整个教育理念和我们现在的二期课改有比较相符,可以说二期课改是以“新基础教育”为基础的,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经常面临的课堂教学问题,她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带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焕发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四个“还给”理念,让我们从实质上解决问题。
我与2012年2月29日在平南小学观摩了两节课《几时几分》、《几时几时半》,其中《几时几分》给我的印象最深,我将从叶澜教授的四个“还给”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随想。
1、老师在整节课的设计上可谓花了不小的心思,一是在课件的制作中,张老师把9时05分到59分的变化做得很细,动态做得很好;二是在部分环节的设计上把学生的兴趣给调动了起来,如猜一猜和感受1分钟、1秒钟的电影就是很不错的,真正做到了把创造带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的新基础理念。这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一是要学习现在电脑技术,二是要学习如何去分析教材、了解学生。
2、整节课听下来,班级的纪律非常的好,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带动下做到自主的管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都很清楚,这种情形不但是老师的有效调控能力强,还是学生都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也在班级的氛围中逐渐成长。所以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更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序。因此我们应当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课堂中学生经历了观察、说一说、猜一猜、电影感受等环节,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成为整个课堂的主人,所以不管是学生还是其他听课的老师都觉得这节我很开心,而且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我想这才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最大的收获,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听了这节课,读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念让我更加深刻的从理论层面上从分析这节课,也发现了这节在课堂教学的不足,觉得这节应该致力于以下改变:
1、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学会放手。
2、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多学生相关的知识,充实自己。
4、认真分析教材,在教学设计上做到有创新,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将在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的理念的指引下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二篇:听课随想
听课随想
刚开学,闲杂事太多,今天终于闲下来了,去教室听课。
中午听的是李xx老师的数学课——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看到上课铃响了,还有一些学生在做英语作业,李老师肯定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善意的提醒他们要养成上课前准备学习用具的习惯。
先问学生预习新课了没有,响应者寥寥无几,李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安排学生看课本,预习新课。学生看完后又让同桌和前后桌交流不理解的地方。李老师这一点做得很好,“预习”是学生的唯一独立学习新知的机会,这一环节不能少。
接着回顾上节内容,引出新内容。为了让学生识记三线八角的位置及相互关系,李老师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填,图表使知识一目了然。为了突出重点,李老师又让学生观察想象,看这三种角像什么英文字母,这种方法既有趣又便于记忆。
下面,让学生做练习,教师在教室巡视,并提示做题的方法.。
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时,李老师叫的是班里的差生,没想到这些孩子也都学会了。由此,我想到,我校的教师教学水平都很高,学生也很聪明,为什么有那么多差生呢?关键是我们讲课时,太关注自己所教授的内容,没有“盯”着学生,让他们认真听,认真学,认真完成作业。只要我们盯紧他们,即使他们下课不学,课堂上也可学会很多知识。这节课,李老师提问了我身边的一个学生,这个孩子是个差生,因我的原因,不得不认真听,所以学会了。我们上课以后要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学起来,把自己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好,不贪多,要力求扎实。
下午,听夏cc老师的英语课,夏老师很早就到教室里候课了。夏老师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读、自己通过回忆总结学了哪些交通工具、副词等。让学生说的内容能结合学生生活,比如,她让学生说是如何来到学校的。这样就和学生的生命相关了,这样就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了。寒假和女儿背陆游的梅花诗——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为了和孩子的生命相关,我就改了一下,让孩子背“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婉婷!”孩子挺高兴,也记得深刻!
第三篇:听课随想1
听课随想
博乐市第二小学石晓春
这两天听了丁海燕和陈新红两位老师的“三环五学”教学模式的常态课后,让我感受到课堂改革不仅仅是要改变教师的教,更重的要改变学生的学,这将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工作。所以,我想我们不能太着急,而要放慢脚步一步一步的去寻找适合我们的“本土本色”的方法。
首先,两位老师精心的备课并做了大量的新的教学方法上的尝试,我感觉非常好,任何改革都会有比较大的痛苦,毕竟我们已用我们自己所熟悉的教学方法教了20年了。但是我看到的不是全部的抛弃、不是全盘的否定而是在自己的优势的基础上做一些的调整,我想这就是我们改革的目的——让学生健康快乐的学、自主激情的参与、积极有效的讨论。
从两堂课的整体来看,“三环五学”的基本模式已基本呈现,具备了“三环五学”的基本环节。虽然时间把握的不够准确,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我们所需的的框架已呈现出来了。那么,下一步就是怎样把握时间的问题和如何做好讲、思、练的有机结合。只有把讲、思、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建构的课堂模式成为有效课堂,成为高效课堂。当然,这绝不是一堂、两堂课所能解决的,它将需要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我负责的当堂检测这一环节,从两堂课中,我都能看出两位老师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力求做到“堂堂清”。但是我仍然感觉到了时间是个大问题,我想这就是我们共同需要探讨的问题。
从我班现状来看,我个人认为应从预学和当堂检测抓起。预习是我们每个教师所头痛的事,孩子们不会预学也不愿去预习,那么势必会对我们的新授课造成不可想象的影响。这样长期以往就会恶性循环,造成一种现象,那就是——无论我们怎样滔滔不
绝、怎样苦口婆心、都会使课堂呈现出启而不发犹如一潭死水,更别说高效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预习,用怎样的时间解决预习就将成为一个难题。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堂检测的重要性,如果能做到堂堂清,我想所谓的有效、高效就迎刃而解了。当堂检测如何落到实处,当堂检测的内容、题型、难易程度如何把握就将成为重中之重。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还是注重优等生,这将直接影响最终的有效性。
2013年4月9日
第四篇:循环小数听课随想
《循环小数》听课随想
刘玉华
《循环小数》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内容概念比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听了孙远华老师的这节课我有一下三点感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在导入部分孙老师用四季交替的循环现象简约化,简单化。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循环现象,原本抽象的循环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仅加深了学生对循环知识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细节,让学生透彻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
孙老师通过立体的引入,让学生自主发现例题中的循环现象,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在这一环节他加入了一些判断题,使学生认识到“小数部分”、“某一位起”、“依次不断重复”几个词的重要,使学生对循环小数的概念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另外,他的课每一个环节都加入了精心设计的练习,使学生能更扎实地掌握知识。
三、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孙老师在让学生课前练习计算32除以6和2.7除以11,通过计算,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理解什么是循环小数。在这一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重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学生遇到障碍时,适时引导,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总之,听了孙老师这节课,也让我能更多了解“三环五学”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一些学习状态,也为我自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有了一点心得体会。
2013-10-15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听课随想
听课随想
一小 刘丽红近期我校开展了行之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我认真的听了我们办公室每一位老师的课,回想每一位老师的课,各具特色,感受颇深。在此,我想将我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现就《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谈谈我的感想。本课是本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描写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了集体利益,在烈火中忍受剧痛,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李娟老师有情的朗读,贾丽华老师的细致分析,学生生活的有机联系,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我”的紧张、担心、矛盾、痛苦的复杂心理。例如:描写邱少云处境危险的境况时,老师出示问题:“邱少云不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这一问题看似很简单,但细看它贯穿全文,它关系到整个潜伏部队能否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整个作战计划能否顺利实现,及发起突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什么信念支撑他在烈火中三十多分钟做到纹丝不动。联系后文,从“三个为了„„”可以看出邱少云忍受痛苦和煎熬的动力所在,可以看出邱少云的钢铁意志来源于坚定的信念,为了他人、集体、祖国、胜利可以忍受任何痛苦与煎熬,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有人在所不惜。也正因此,这位战士虽年轻但却很伟大。
本文的另一个亮点是心理描写,重在指导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
文章第六段,抓住“不忍眼巴巴地看”与“忍不住不看”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却真实的反映出邱少云正在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巨大痛苦。“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我的心像刀绞一般”体会作为战友的我此时的紧张、担心、矛盾、痛苦的心情。邱少云在烈火中烧着身体,同时也在烧着与他并肩作战的“我”的内心。这一课如使人置身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总之,通过这一课又给我们上了热爱集体、热爱他人的教育课。课虽结束,但却令人回味无穷。
听课随记
朱秀芬
星期四上午第三节课,听了薛红梅老师讲的《将相和》这一课。使我受益匪浅。薛红梅老师这节课严格按照行知课堂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学时首先从课题入手,在学生正确读出课题后,老师提出问题: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本课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将”、“相”为什么不和?又怎样和好的?通过质疑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学生先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读课文。接着前后桌学生结成学习小组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并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试着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各学习小组进行了热烈讨论,讨论结束后,汇报各组讨论结果。给故事加标题,明确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后,把学生 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还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如读蔺相如和廉颇的语言、读中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想象他们的对话进行对话补白,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总之薛老师这节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质疑,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环节,让学生在轻松地课堂气氛中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通过听这节课,使我对行知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与认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在钻研行知教学上多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听课随想
李娟
11月20日,我听了朱秀芬老师执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本节课,朱老师紧紧抓住课题中心词“美丽”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以“默读,找出体现居里夫人美丽的语句,理解并做批注”为统领全文的问题,适当补充了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材料,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烟熏火燎”“终日”等词,重点数字对比“一锅一锅”、“三年又九个月”、“成吨”、“0.1克镭”等来明白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献身精神。
在课堂上,朱老师先指导学生理解居里夫人的容貌美,抓住“神色端庄”“年轻漂亮”等词语来体会居里夫人的容貌,然后再抓住“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说明她的工作卓有成效,使她这一刻的形象成了人们心中永不凋谢的美丽。此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课文除了写她容貌的美丽外,还写了她其他哪些方面的美丽?这部分应该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让学生从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过程来体会“这种美丽是用生命和信念换来的”深刻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朱老师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哪些词语能够体现居里夫人的“美丽”,并以“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的句式来表达。这一步骤锻炼了学生理解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这一步,使学生理解到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表现为容貌之美,更体现在她的人格之美。
整节课的思路较为清晰,但在时间安排上不是很合理,在教学时在理解居里夫人的“容貌美”时用时较长,以至于在后面重点理解“人格之美”时,尤其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时间不太够用,显得有些仓促,对学生理解人物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合理分配时间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