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音乐课改小结
课改阶段性小结
课改以来,我的教学工作也在摸索着前进,通过课改使我的课堂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回答更主动了,敢讲、敢说、敢问、自信又活泼,真正体现新型学习方式——主动、探究、合作。课堂积极踊跃,让我看到了课改的成绩。下面就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单纯的教为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被动的接受知识。新课程课改中强调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因此,作为音乐教师我在教学中努力的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从而积极表现自我。
在口风琴的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在规范好基本功和基本的演奏姿势后,让学生课前利用手中的乐器和教材自学,小组内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口风琴参与音乐,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改革评价机制,教师已不再是课堂中的唯一评价者,所以班级里的小组长和全体学生都是评价者,他们的参与也起到了激励作用,在评价中我还渐渐发现,我在课堂中使用的评价用语学生都非常熟悉,有一部分学生还会模仿我用的这些语言来评价别人展示,会在课堂上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评价同学的过程也锻炼了自身的能力,同时提高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还有还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不断探索,向前辈学习,积极总结和反思在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多学习、多思考、多创新,相信,希望就在前方。
第二篇:浅谈音乐课改
浅谈音乐课改
小学音乐课改明显提出:“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是人的教育。”音乐课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对每个学生进行音乐兴趣的挖掘和培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完善他们的人格。面对当今激烈的竞争,音乐这个以审美教育为主的学科,能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和自我表现,对培养他们的情商和人格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学就其学科特点应实现以下教育功能。
一、学生重在参与
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大胆的唱歌。音乐课堂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表现空间。古人云:“言之不足歌咏之,咏歌不足舞之蹈之。”学生参与的机会多,自我发展的潜力就会大。新课改更新了教育观念,更新了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真正教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是快乐,这样既学了歌曲又丰富了生活。
二、新歌教学重在欣赏
学习新歌要从欣赏开始,只有在反复的听的过程中,才能提出新的要求,加深对歌曲的了解、感受。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浓厚的音乐氛围:欢快的大合唱、雄壮有力的进行曲、优美的民乐合奏,节奏明快的打击乐等都放给学生们听。通过在欣赏,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音乐世界的奇妙,了解了音乐的特点。在自由自在的音乐氛围中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美,体会音乐的无穷魅力。这样学生不但学的容易而且学得快乐。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根据他们对声音的兴趣,用敲打的叫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让他们了解乐器的同时分辨它们发出的声音不同,经过一段时间自由的敲敲打打后,我给他们出示了一些简单的节奏练习,并配以可爱的小动物图片,教孩子们模仿小动物的叫声。慢慢的他们的节奏感明显的得到提高。
音乐是情感艺术,它的美体现在它所蕴含的真挚的感情。只用在教学中不断地挖掘作品蕴含的情感美,才能调动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领悟歌曲的风格。同时音乐最能横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孩子们们大胆想象真正体会音乐的美感,从而进一步完善人格完善生活。
第三篇:音乐课改
触动心灵的学科——音乐
音乐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音乐老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能够操作几样的乐器。那么对于小学的音乐课,它就更需要专业的音乐老师进行指导,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对于小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孩子们一听到上音乐课便都非常开心。那是否是因为他们对音乐有着极高的兴趣,还是因为音乐课可以让他们暂时地脱离枯燥的学习课堂呢?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并不能把音乐课上到专业化的程度,此时,我们应该想想,作为非专业化的老师,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真正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或许,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调动孩子们的情感
小学生天生好动、活泼,如果一节课下来,枯燥无味,那么他们将很容易失去兴趣,课堂也就无法执行。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他们本身具有的认知能力比较差,对于歌词的理解也就比较难,更何况让他们理解歌词所包涵的情感。所以,在教授一首新歌之前,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为这首歌创设一个合理的情景,将孩子们引进情景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孩子的情感被激发了,渐渐地,他们对歌词的理解和歌词情感的理解便会有所进展,老师们便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调动学生们的情感,使得孩子们能够在理解歌词以及情感下学习一首歌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让孩子们学会一首歌曲。
二、运用肢体语言,提高孩子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的教授和学习中,肢体语言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传达出歌词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及情感,还可以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融入肢体语言。肢体语言的各种变化可以让学生边学习边模仿,这样不仅加快了学习进度,而且提高孩子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比如一年级《对不起、没关系》这首歌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不起”的手势,懊悔的面部表情等来表达歌词的含义以及情感,并通过让孩子分组表演、演唱,这样的表达不仅形象生动,容易让儿童接受,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音乐是一门传达人类感情的艺术学科,它不仅能触动人的心灵,还能陶冶人的情操,对学生们具有很强的感染能力。所以,对于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正确的引导学生,那么孩子们不仅可以学得开心,而且能够健康成长,并在小学阶段渐渐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第四篇:音乐课改计划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的任务是提供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并在音乐实践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但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些音乐教师片面追求教学风格和课堂气氛,忽略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感悟能力,只追求表面热闹,已成为当今课改中的普遍现象。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理念去理解和指导音乐教学呢?
一、把握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表演的“度”
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大纲中多注重音乐知识的教授,而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多注重音乐情感的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因此,就必须注意把握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音乐表演的“度”。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再讲授基本的音乐知识,课堂上全部用音乐表演来代替基本技能的学习,如歌唱表演、舞蹈表演、器乐演奏等形式将课堂设计得非常花哨。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表演法,让学生表演音乐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了解音乐,通过音乐活动获得审美的愉悦。但这种表演法一般仅适合较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例如,苏教版第五单元《舞台咏叹》在欣赏歌剧《北风吹》时,可让学生根据剧情需要,有选择性地排练其中角色,如杨白劳、喜儿、大春、黄世仁等,有代表性地选唱人物的主题唱段。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程当中,增强音乐表现力,了解历史,理解音乐。
虽然音乐知识的系统掌握不是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先决条件,但却是使他们更好地从事音乐活动、培养音乐能力的保证。音乐是技艺性很强的艺术,离开了相应的技能,美丽动人的音响便无法产生,音乐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忽视基本音乐知识的学习,学生在离开老师以后,将无法继续自学音乐,而这与目前教育方针所提倡的终身学习是相矛盾的实践证明,要让课堂活跃起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因人而异,要因材施教,内容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能太随意太盲目。而且必须是有选择性,有目的性的。
音乐教师在设计课堂表演环节时往往让有才艺的学生表演,参与教学过程,而没有才艺的学生便没有参与的机会,只是作为观众。这是不符合音乐教育理念中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音乐课堂的基本理论的。从另一个角度讲,过多讲授音乐知识而忽略音乐表演,就会走进传统的旧式教学的误区。因此,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将是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导演、演员和观众这三个角色,充分发挥音乐教师的示范、引导和研究指导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讲解音乐知识技能和音乐表演的“度”,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当同学们兴趣和情绪不高、缺乏积极性时,教师就应该扮演好演员和导演的角色,通过富有情感而又恰如其分的示范表演,为同学们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和教学环境;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学习欲望强烈时,应该结合音乐作品教学的需要,及时介绍一些相关的音乐文化与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以加强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满足同学们高涨的求知欲望和审美需求。
二、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度”
多媒体的运用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在音乐教学中精心布局、合理运用多媒体,不但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且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
上的限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但这毕竟是辅助手段,要控制好运用的“度”,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会冲淡音乐教学本身,影响和降低教学质量。盲目依赖多媒体技术,将课件设计成顺序性结构,教师上课不停地按键播放,宛如一位“讲解员”,这不仅以计算机的思路限制、取代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人成了机器的奴隶,而且改变了音乐教学作为人文课程的学科性质。
音乐是一个特殊的学科,需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成功的范唱、范奏和生动的讲解是必要的,因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来自教师,学生一旦对教师的讲解和表演产生佩服感和信任感,就能更有兴趣学习音乐知识。而运用多媒体展示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已丧失了表演艺术的“即兴性”和“现场感受性”。此外,音乐课堂中还有歌唱的基本训练、节奏的基本训练、视唱练耳的基本训练和基础乐理知识的介绍等,这些都不是多媒体所能解决的,多媒体只是一个帮助学习的工具,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并且不具备人的能动性。所以,在现代音乐课中,我们应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度”,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的需要,合理、适度地安排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单纯地为了所谓的“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而被多媒体“捆”住了手脚。
综上所述,如果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到以上“度”的控制与把握,音乐教学的目标就会达到,学生就能在音乐课上既感受、体验到音乐美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又学到了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演唱的技巧、技能。这是需要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也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制定的最终目的。我们将拭目以待。
第五篇:浅谈课改音乐课教学
浅谈课改音乐课教学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音乐课程标准》和《艺术课程标准》的推广实施,原有的常规式传统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了。教学即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素质教育要求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渗透美育、德育,将教学内容与艺术化的教学形式完美统一,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过程都得到优化,使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音乐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以时俱进、如何贯彻课改精神、如何用全新的音乐教育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已成为广大教师共同探讨、共同研究的课题。
目前在中小学音、体、美学科的教学里存在着一种怪现象:学生们爱唱歌,却不爱上音乐课;爱踢球,却不爱上体育课;爱看卡通漫画,却不爱上美术课的问题?这种怪现象不仅城市中学存在,农村中学更为严重。作为一名乡村女教师,我不断在努力、在探讨,如何克服、如何摆脱这种困境使音乐教学走上正轨,使学生爱上音乐课。在此就我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寓德育美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正如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音乐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在教材中深刻挖掘内涵,切忌把音乐欣赏课上成政治理论课。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 的,除此外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劳动、爱科学、爱学习,继承革命传统,团结友爱、尊敬师长等等,从多方面多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认真、仔细地挖掘、发现和理解教材中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弘扬爱国主义,渗透德育教育。如德沃夏克赴美后创作了《新大陆交响曲》的情景;冼星海爱国抗战的《黄河大合唱》、辛沪光弘扬民族精神的《嘎达梅林》、鲍罗廷爱国颂和平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等。用作曲家的爱国热情,作品中主人翁的民族精神和音乐形象的艺术魅力来感染学生、感化学生。
又如:学生在学唱《鼓浪屿之波》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台湾的地理、历史知识、创作背景外,还让学生了解词曲作者的创作故事,以及介绍素有“海上花园”之称,又因岛上的音乐氛围浓郁,培养了不少音乐家,而又有了“音乐之岛”美誉的鼓浪屿。歌中提到的日光岩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可让学生谈谈站在鼓浪屿的制高点——日光岩的亲身体会,以及他们对这个重要名胜之地的了解。遥想300年前,日光岩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兵,挥师东渡,拼死战斗,终于赶走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的壮举。近思今日,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不仅思绪万千、感慨与怀,本是同根同祖,却只能遥遥相对,面对大海,思念故乡与亲人。每当学生唱响它时,那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不可遏制地迸发了出来,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悠然而生。
二、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当代世界的教育改革潮流之中,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但在上个世纪我国音乐教育一直受到西方音乐的较大影响,民族文化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际教材中得到基础性和系统性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将我国各族人民的优秀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
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一种音乐去了解、感受一种文化,从多元音乐文化中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丰富文化需求,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从课本教材方面。
例如在初一年的“鉴赏与感受——中国民歌”这一单元欣赏课的教学中,通过阐述中国民歌几千年来历经各个朝代发展演变的历史,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歌是民族艺术遗产中的瑰宝。从古至尽,民歌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民,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愿望、忧愁和欢乐,记录着他们的历史。民歌中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作为中华儿女,应掌握了解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艺术,使民族艺术的光辉永存。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就会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学生此时就热切盼望能够欣赏到优秀的作品及老师对具体作品作进一步分析。这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如欣赏中国民歌中的《放马山歌》,学生倾听完后老师启发引导他们对作品进行分析,而后用语言进行描述。《放马山歌》是流行于云南的反映放牧生活的著名山歌。歌曲结构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下句是根据上句的音乐素材发展而成的。全曲音域只有五度,仅用6(la)、1(do)、2(re)、3(mi)四个音,歌词简练,其中夹以“喔噜噜”等衬词以及赶牲口的吆喝声,表现了放牧者的活泼和欢乐的情绪,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又可播放同类的放牧歌曲,让学生进行比较不同地区的民歌在旋律、曲调上 有什么特点。最后总结出山歌的特点是:节奏多舒展而自由,音调悠长而飘逸,节奏、曲调又如在欣赏著名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伴随着典雅古朴的旋律,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启发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像力,从而把学生的情感带到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中,静心聆听,眼前宛如出现一幅山水画: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
在两岸轻轻地摇曳„„优美的音乐唤起他们对美丽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给人以至高的艺术享受。
2、从课堂内容补充方面。
如进行知识拓展、音乐实践与创造等活动,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收集有关根据民歌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学生很乐意、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而且很快地就收集到许多身边熟悉的通俗歌曲。如:具有藏族民歌风格的《青藏高原》、《家乡》、《天路》;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创作的歌剧《图兰多》;歌曲《山路十八弯》等等。结合民歌的教唱、欣赏,把相关题材、相关内容的作品结合起来,进行鉴别比较,从而提高欣赏能力、演唱技能,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了音乐艺术视野。
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
所谓的审美,既是对于美的欣赏,审美欣赏包括主客体两个方面:一个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人——审美的主体;另一个是具有一定审美属性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艺术现象构成了审美的对象——审美的客体。审美欣赏是审美主体面对能引起审美情感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心物感应,物我交流的心理活动。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因为我们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这就是说,音乐存在的真正意义取决于懂得音乐的人,亦既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对审美对象的存在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素质教育指教育者充分弘扬教育者自身的主体性,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使之具有美的一般知识,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既自觉地进行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
1、积极参与:具有审美性质的音乐教育,目的在于传授音乐知识和培养音乐技艺,而多从音乐表演和欣赏来实践。这里的表演是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重在参与。如: 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根据歌曲内容设计表演情节、为歌曲设计伴奏形式等,通过表演,可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有效地激发他们对于音乐乃至人生的热情。在向人们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同时,他们自身也体验到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追求浪漫,追求美好的快乐。这种快乐,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鼓舞,得到净化。
2、提高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它能使一个人产生寻求知识、研究事物的欲望,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含有“情感”因素的言行举动等教学技巧,经常性地启发、诱导、感化、影响学生心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激发他们认知上的需要,只有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任务,设计组合优化的教学媒体,以兴趣为出发点,以效果为归宿,才能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学效益。对音乐的审美兴趣往往是从自我的音乐技能(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的表演开始的。一个孩子喜欢唱歌,当他的歌唱受到别人的评判时,美也悄悄地滋润者他的心田,渐渐地他也学会了对别人的表演做出评判,这便是鉴赏力的萌芽。诚然,这个时候他也并不具备审美意识。一个人从爱美到对美做出评判再过度到自觉的进行审美体验是一个漫长的受教育的过程。
3、真确引导: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可能因先天因素的不同而带有差异,但鉴赏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则完全依靠于后天的培养教育。广泛的阅读,特别是文学、哲学、美学等书籍的阅读是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受教育者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经验,文化素质等,如何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呢?这就要取决于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了。
4、转变观念:教学观念的转变,对音乐课教学的改革起着导向的作用。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使他们良好的个性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促进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讨论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和探讨问题;让学生自行计划和抉择初步的决定;支持学生整合知识,并付诸行动。教师一要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二要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三是要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四是要创设和维持某种促进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其中真诚、接受和理解是师生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态度品质。
5、教材灵活: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有着制约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又要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教材的难点、重点和关键,使学生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掌握教材内容。如果为了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音乐需要,教师因当适当地更新教材,把具有时代气息,紧贴学生生活的音乐作品补充到教材中,把能反映现代社会和学生生活情趣的校园歌曲和优秀流行歌曲引进课堂,也可以把国外各种内容健康向上,充满风土人情的音乐精品作为学生音乐欣赏的内容。只要教师对教材灵活运用、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
情景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的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景,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创设音乐教学情景,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教师有计划地利用情感和环境的因素,以情染情,以境触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感化的一种德育方法。创设情景,教师要用生
动、形象、准确(精辟而精练)、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能够感到身临其境、心入其情的最佳学习状态。教师要上善于理解学生,挚爱每一个学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找到同频共振区,这样才能扣动学生的心弦,发出和谐的共鸣。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于祝英台》:随着音乐的展开使欣赏者身临其境地看到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色及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音乐涤荡这我们心灵的尘埃,心中不由升腾起一股美妙的情感。人们自然而然地会祝愿梁祝二人比翼双飞,同结连理。忽然大锣悲鸣,弦管低吟,奏出不详之兆,让人心头一紧,紧张的音乐情绪引起人们心灵的强烈震撼,它生动地刻画了祝英台誓死不从封建礼教压迫束缚的痛苦不安心情„„。
五、教师要善于运用网络,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今天,我们已经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按照以往传统教学的传递信息的速度是远远跟不上目前形式的发展的,因此必须高效率地传递大量信息,这也正是传统教学领域的一大难题。网络作为一项新技术、新工具进入教学领域,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方法。运用网络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网络上阅读文字材料,也可以从网络上听取声音材料,观看二维、三维的静止和活动图像,这种新形式的信息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更为顺利地理解信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这就使学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能产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网络教学说到底,也只是电化教学的一个新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它只是代替了教师的部分功能和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什么,都取决于教师,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用网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
在使用网络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与传统的电教手段交叉使用,取长补短。传统的电教手段在某种形式上可能落后于网络,但它们可能会更注重某种感官的刺激,突出教学
重点。特别是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利用网络教学可使学生通过静止或活动的图像,加上音乐对大脑的刺激,能更快地激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得到审美愉悦,也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还要正确引导学生将盲目接受信息转变为有选择地接受信息,甚至对信息进行批判和补充,发展抽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六、教师要善于合理评价学生,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教育性。
新课程评价要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多给学生鼓励。走进音乐课堂,现在听到最多的是教师对学生评价时说的话是:“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能干!”,整个音乐教室都洋溢着教师的表扬声。明知有错也不予以纠正,怕染上“不尊重学生”之名。尤其在答案多元的音乐课堂上,教师更是大行其“中庸之道”:“你很会动脑筋,体验很深刻。”“你对这段音乐理解很独特。”“你的理解虽然不够恰当,但你敢说,值得表扬。”„„理解怎么独特,这独特之见是否“空穴来风”?怎么不够恰当,正确的知识是什么?这些过去很看重的东西都被含糊其辞,被哼哼哈哈的评价所掩盖。
音乐教育同其它学科一样也要体现教育性。教师在评价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不加以明晰,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不给予纠正,学生就会误解为得到老师的认可,这岂不是“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是应该多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但不等于是非不分。学生有错的时候,教师要及时指出,但要注意指出的方式,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对知识理解错误时,教师不能粗暴武断地否定学生,而是要通过其他学生的正确答案和用音乐要素说理来进行纠正。总之,在评价上,我们要掌握这样的原则: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教给学生正确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教育性。
总之,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切实转变观念,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用音乐艺术的魅力打开学生音乐心灵的窗户,使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畅游。让每个学生爱上音乐课是广大音乐教师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