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音乐课改计划
初中音乐课改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推进初中音乐新课程改革,开展学校音乐课程研究,加强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指导与评价,以评价促进音乐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行为的统一,促进我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改进目标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三、落实措施
1、认真做好教育科研,通过不断发现、解决问题改进音乐教学 通过集体备课,听评课,等教研活动,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精神,继续进行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与评价的探索,大力开展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研究,做好集体备课、听评课工作,打造音乐高校课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贯彻新课改精神,不断尝试、探讨新的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学中需要长期探讨的的问题,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鉴赏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
2、尝试同课异构,开阔教学思路。
同课异构原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音乐的学科特点,可以有两种形式的同课异构:一种是同一教师同课异构,即同一个内容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另一种是不同教师同课异构,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通过对这些同一课题不同形式的课进行对比,结合所取得的效果,找出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
3、学会“用教材教”。
初中音乐教材内容量大,涵盖面广,人文、地理、历史、宗教等都以音乐为载体呈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的综合知识面广,还要具备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而我校学生90%以上不认识乐谱,如果严格的按教材、按课时上课,无异于”囫囵吞枣”.因此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选取内容、降低难度,借助教材达到育人的目的。
4、设计课堂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和音乐教育具备教育、认识、愉悦、情感等几大功能。音乐鉴赏包含着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一系列心理活动。根据这一活动过程,音乐欣赏教学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感知阶段、情感体验阶段和理解提高阶段。这个过程设计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音乐实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完成“知”——“情”——“意”的发展。在方法选择上除了常用的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最主要的是音乐聆听、哼唱、创作的实践体验。音乐不是直接可以讲明白的,必须是在听的基础上真正的感知与体验时才能搞明白音乐的内涵。因此应该以听为主,讨论为辅,适当讲解,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进行节奏模打、旋律视唱、乐器演奏、乐句习作、音画互选、等音乐实践活动来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调式、调性、和声、织体,帮助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并鼓励学生对音乐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培养良好的听赏习惯。
5、开展音乐研究性学习
初中音乐课时少,间隔时间长。以往的教学中常出现上节课学的知识,这节可再问就想不起来了,常此以往学生形不成有效地知识串联。而且对多数学生课本上的内容不感兴趣,因此,课下作业可以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布置,研究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如:街舞流行的原因;通俗音乐与民歌的联系;中华民族乐器的种类和历史;简易乐器——竖笛;乐圣“贝多芬”和他的作品;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的密切关系等,技能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又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音乐的兴趣。
第二篇:音乐课改计划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的任务是提供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并在音乐实践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但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些音乐教师片面追求教学风格和课堂气氛,忽略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感悟能力,只追求表面热闹,已成为当今课改中的普遍现象。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理念去理解和指导音乐教学呢?
一、把握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表演的“度”
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大纲中多注重音乐知识的教授,而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多注重音乐情感的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因此,就必须注意把握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音乐表演的“度”。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再讲授基本的音乐知识,课堂上全部用音乐表演来代替基本技能的学习,如歌唱表演、舞蹈表演、器乐演奏等形式将课堂设计得非常花哨。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表演法,让学生表演音乐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了解音乐,通过音乐活动获得审美的愉悦。但这种表演法一般仅适合较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例如,苏教版第五单元《舞台咏叹》在欣赏歌剧《北风吹》时,可让学生根据剧情需要,有选择性地排练其中角色,如杨白劳、喜儿、大春、黄世仁等,有代表性地选唱人物的主题唱段。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程当中,增强音乐表现力,了解历史,理解音乐。
虽然音乐知识的系统掌握不是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先决条件,但却是使他们更好地从事音乐活动、培养音乐能力的保证。音乐是技艺性很强的艺术,离开了相应的技能,美丽动人的音响便无法产生,音乐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忽视基本音乐知识的学习,学生在离开老师以后,将无法继续自学音乐,而这与目前教育方针所提倡的终身学习是相矛盾的实践证明,要让课堂活跃起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因人而异,要因材施教,内容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能太随意太盲目。而且必须是有选择性,有目的性的。
音乐教师在设计课堂表演环节时往往让有才艺的学生表演,参与教学过程,而没有才艺的学生便没有参与的机会,只是作为观众。这是不符合音乐教育理念中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音乐课堂的基本理论的。从另一个角度讲,过多讲授音乐知识而忽略音乐表演,就会走进传统的旧式教学的误区。因此,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将是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导演、演员和观众这三个角色,充分发挥音乐教师的示范、引导和研究指导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讲解音乐知识技能和音乐表演的“度”,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当同学们兴趣和情绪不高、缺乏积极性时,教师就应该扮演好演员和导演的角色,通过富有情感而又恰如其分的示范表演,为同学们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和教学环境;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学习欲望强烈时,应该结合音乐作品教学的需要,及时介绍一些相关的音乐文化与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以加强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满足同学们高涨的求知欲望和审美需求。
二、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度”
多媒体的运用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在音乐教学中精心布局、合理运用多媒体,不但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且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
上的限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但这毕竟是辅助手段,要控制好运用的“度”,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会冲淡音乐教学本身,影响和降低教学质量。盲目依赖多媒体技术,将课件设计成顺序性结构,教师上课不停地按键播放,宛如一位“讲解员”,这不仅以计算机的思路限制、取代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人成了机器的奴隶,而且改变了音乐教学作为人文课程的学科性质。
音乐是一个特殊的学科,需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成功的范唱、范奏和生动的讲解是必要的,因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来自教师,学生一旦对教师的讲解和表演产生佩服感和信任感,就能更有兴趣学习音乐知识。而运用多媒体展示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已丧失了表演艺术的“即兴性”和“现场感受性”。此外,音乐课堂中还有歌唱的基本训练、节奏的基本训练、视唱练耳的基本训练和基础乐理知识的介绍等,这些都不是多媒体所能解决的,多媒体只是一个帮助学习的工具,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并且不具备人的能动性。所以,在现代音乐课中,我们应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度”,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的需要,合理、适度地安排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单纯地为了所谓的“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而被多媒体“捆”住了手脚。
综上所述,如果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到以上“度”的控制与把握,音乐教学的目标就会达到,学生就能在音乐课上既感受、体验到音乐美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又学到了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演唱的技巧、技能。这是需要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也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制定的最终目的。我们将拭目以待。
第三篇:初中音乐课改总结
初中音乐课改总结
一、课标与大纲的区别
大纲是依据学科的发展来制订的,是教学的依据,侧重于音乐中的科学。课程标准侧重于会体验音乐艺术,情感的体验对音乐要素(音乐基本要素包括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的感知,规整的节奏和不规整的节奏参与性是不同的,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课程标准拓展了音乐教育的使命
课程标准,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音乐和音乐作品,而是人的各种可塑造的能力。教师要敢于培养自信的学生。为什么有的音乐教师不敢当众歌唱?是因为他们把生活中的艺术看成是舞台上的艺术。教师必须要敢于表现自己,不管是好还是坏,音乐在所有学科当中是唯一当众表现自己的学科。每一个学生都愿意自己被关注,让学生通过音乐学科的学习,使他们快乐,提高生活质量。
三、关于学科的综合
综合不等于综合课,它是一种教育观念。从单一的发展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叫综合,使人格的发展能够完整。音乐的综合以后不是专业体系而是学生需要的学习领域。
1、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在使用综合时不能偏离音乐体验。
2、音乐各个内容的综合,连音乐课中的音响都有教学的价值。
3、艺术各门类的综合:即音美的综合及与其它学科的综合,如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
四、树立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艺术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那么应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
1、注意揭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2、音乐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不能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
3、要强调概念和音响的统一,不要通过文字做记忆。
4、情感体验贯穿于教学之中,人类所有情感都会在音乐中体现。
通过读书我对音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了新的认识,要实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就必须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新的课标理论融入进去呢?这正是需要我们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一节新授课,课程标准怎么设计,教学目标怎么选择,教学重、难点怎么解决和突破,师生互动怎么处理,课后教学怎么总结等一切问题我们都要科学全面地考虑到。另外,不论从事哪一科的教学工作,我们的专业基本功都要胜任你所教的专业,不然的话你就会在同学们面前出丑丢人。老师们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在课堂上显得多么重要,我们要本着学习提高的目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但是,专业基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过短期的训练就能达到,我们非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勤奋练习才能在不自觉中体会到进步的快乐。教师的基本技能我认为应该包括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指撰写教案、说课、教法与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还包括听、说、唱、写、做。听主要是指应该学会倾听,这是一项交际的基本技能,主要指师生间与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我觉得学会倾听,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说(朗诵)应该是指普通话水平,并包含课堂表达、讲解,如果教师课堂说出的话学生不明白,那肯定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唱,我觉得除了听,说之外,更重要的应还是应该让学生多唱,在学生演唱歌曲的过程中,老师边弹琴边倾听学生的歌声,对于发声不准的乐句和节奏不对的乐句单独加以练习,要力争使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学会。在唱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审美,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自由的感情流露,这是学习唱歌的最基本灵魂!基本的乐理知识以及唱歌技巧掌握好以后,同学们会在老师悠扬琴声的伴奏下尽情的歌唱,课堂气氛也会空前的高涨。这样一来,师生同乐的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既学到了应学的音乐知识和歌曲,又使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极好的发展。
第四篇:浅谈音乐课改
浅谈音乐课改
小学音乐课改明显提出:“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是人的教育。”音乐课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对每个学生进行音乐兴趣的挖掘和培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完善他们的人格。面对当今激烈的竞争,音乐这个以审美教育为主的学科,能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和自我表现,对培养他们的情商和人格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学就其学科特点应实现以下教育功能。
一、学生重在参与
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大胆的唱歌。音乐课堂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表现空间。古人云:“言之不足歌咏之,咏歌不足舞之蹈之。”学生参与的机会多,自我发展的潜力就会大。新课改更新了教育观念,更新了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真正教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是快乐,这样既学了歌曲又丰富了生活。
二、新歌教学重在欣赏
学习新歌要从欣赏开始,只有在反复的听的过程中,才能提出新的要求,加深对歌曲的了解、感受。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浓厚的音乐氛围:欢快的大合唱、雄壮有力的进行曲、优美的民乐合奏,节奏明快的打击乐等都放给学生们听。通过在欣赏,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音乐世界的奇妙,了解了音乐的特点。在自由自在的音乐氛围中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美,体会音乐的无穷魅力。这样学生不但学的容易而且学得快乐。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根据他们对声音的兴趣,用敲打的叫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让他们了解乐器的同时分辨它们发出的声音不同,经过一段时间自由的敲敲打打后,我给他们出示了一些简单的节奏练习,并配以可爱的小动物图片,教孩子们模仿小动物的叫声。慢慢的他们的节奏感明显的得到提高。
音乐是情感艺术,它的美体现在它所蕴含的真挚的感情。只用在教学中不断地挖掘作品蕴含的情感美,才能调动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领悟歌曲的风格。同时音乐最能横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孩子们们大胆想象真正体会音乐的美感,从而进一步完善人格完善生活。
第五篇:音乐课改
触动心灵的学科——音乐
音乐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音乐老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能够操作几样的乐器。那么对于小学的音乐课,它就更需要专业的音乐老师进行指导,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对于小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孩子们一听到上音乐课便都非常开心。那是否是因为他们对音乐有着极高的兴趣,还是因为音乐课可以让他们暂时地脱离枯燥的学习课堂呢?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并不能把音乐课上到专业化的程度,此时,我们应该想想,作为非专业化的老师,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真正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或许,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调动孩子们的情感
小学生天生好动、活泼,如果一节课下来,枯燥无味,那么他们将很容易失去兴趣,课堂也就无法执行。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他们本身具有的认知能力比较差,对于歌词的理解也就比较难,更何况让他们理解歌词所包涵的情感。所以,在教授一首新歌之前,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为这首歌创设一个合理的情景,将孩子们引进情景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孩子的情感被激发了,渐渐地,他们对歌词的理解和歌词情感的理解便会有所进展,老师们便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调动学生们的情感,使得孩子们能够在理解歌词以及情感下学习一首歌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让孩子们学会一首歌曲。
二、运用肢体语言,提高孩子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的教授和学习中,肢体语言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传达出歌词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及情感,还可以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融入肢体语言。肢体语言的各种变化可以让学生边学习边模仿,这样不仅加快了学习进度,而且提高孩子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比如一年级《对不起、没关系》这首歌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不起”的手势,懊悔的面部表情等来表达歌词的含义以及情感,并通过让孩子分组表演、演唱,这样的表达不仅形象生动,容易让儿童接受,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音乐是一门传达人类感情的艺术学科,它不仅能触动人的心灵,还能陶冶人的情操,对学生们具有很强的感染能力。所以,对于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正确的引导学生,那么孩子们不仅可以学得开心,而且能够健康成长,并在小学阶段渐渐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