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孩子是学习的主人
孩子是学习的主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观课报告
观吴建老师的本次展示课,我采用了课堂观察量表的方法,从 “时间汇总”的情况来看,吴老师讲解的时间占整堂课的4分之1左右,而说、读、写占了4分之3。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时间的分配上也较为合理。实现了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我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尊重学生的读书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吴老师的课堂教学注重以读为本,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采取多种方式反复品读,领悟其中的含义,揣摩蕴含的思想感情。
如:在让学生领悟母亲对巴迪的爱时,在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的句子:“母亲一念完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地落在我的身上。”教学时,老师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眼睛亮亮的”“兴奋”这有关神态描写以及“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这一语言描写和“搂住”“雨点般地”等重点词语反复品读:个人读,表演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练读,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巴迪母亲那种鼓励的爱。
2、让学生学会学习
品读批注是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一种常用的自主学习方法。在学生交流预习所得,了解作者的童年故事后,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故事的语言特点,即人物对话较多。要读好或演好人物对话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什么好办法吗?必须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学习文章最后一段时:巴迪一天天长大,他对父亲的评价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地方,又想到文字的深处,想一想: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做个批注,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这时的课堂是静寂的。有的是静心的品味,是沙沙的书写,一颗颗心在真实地贴近语言文字,在透过语言感受触摸文中人物的心灵。完成与文本、与作者心灵的有效对话。进而形成良好的语言直觉。正因为有了这么一段冷思考的过程,此后的交流才能显现出思维的深度。
3、给学生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如在本文第二部分的教学时,学生找出语句“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他们并从中发表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有的说:“作者是幸运的,儿时既拥有母亲慈祥鼓励式的爱,又拥有父亲严厉批评式的爱。”有的说:“巴迪是幸运的,我也是幸运的,因为我的父母与巴迪的父母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的生活学习。”无论是哪一种感触,学生都能从课中延伸到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着自己的“所感所悟”。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因此,整节课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对重点难点都进行了突破。这一环节的教学,切合了新课标的要求。
第二篇:孩子是课堂的主人
孩子是课堂的主人
【摘要】:对于班主任而言,除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以及身心健康,而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是班主任的重要任务之一。班集体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平台。本文从班级文化、班级管理模式、班级活动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关键词】:孩子 学生 班主任 课堂 班级管理 主人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再是执行者”,所以对于班级管理,我们不能“一手包办”,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全体参与;以教师为主导,宏观调控的合作关系,建立一套自律的班级管理模式在班级中给学生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成为管理班级的主人。
一.参与制定班规,激发自主意识
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前一种能力是工作能力,后一种能力是自我约束能力。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也具体谈到自治四点好处:“第一,学生自治可以为修身伦理的实验。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发展。”因此我在刚接手新班级时,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以法治班的做法。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明确班规的意义。先向学生讲述班规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一样,它具有可操作性、互制性、灵活性。其次,全体学生参与,让每个人都成为“立法者”,主要通过学生周记《假如我是班主任》的基础上,征集“金点子”,然后确定班规,使学生觉得这不是老师在管自己,而是自己对自己约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再者,强调班规面前人人平等,充分发挥班规的作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起来效果还不错,本班在这一学期连续被评为文明班级,班级中也没有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
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坚持自我管理
许多人说班级难于管理,其原因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使其缺乏主人翁意识。若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作为班级的主人的责任,都能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情形就大不一样了。要想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让学生全体参与,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集体自我管理机构,体现管理的主体性。
1.组建责任心强的常务班委
让学生主动参与班集体管理,老师不必事事躬亲,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工作胆大的班干部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是班集体的核心,是凝聚班集体的纽带,有了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班级管理就成功了一半。具体做法如下:采取学生民主选举班委会,班委会民主选举班长的做法。然后,由班长组织班委会,制定班干部工作的责任目标和职权范围,向全班公布,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班干部在开展工作中,由全班同学负责监督和评价,班上的一切日常管理,全部有班干部负责。而此时,班主任是不插手的,只作为班干部的坚强后盾。
2.“轮流执政”的值周班长
一个班级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班干部组织,可这个组织不能是静止不变,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当干部的锻炼机会。
值周班长是经民主推选产生的临时班长,每六位同学一组自由结合,组成一届临时班委,负责本周班级的日常事务。其中一位同学总负责,任值周班长,其余五位学生分工负责。这种形式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参与班级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条件,锻炼了每位同学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主人翁意识。
3.灵活多样的自治小组
班级除常务班委,还有“轮流执政”的值周班长小组,形成了一个有层次的管理网络。而要建设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的班级自我管理机构,就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组织和建立多样化的自主自治小组,如学习督导组、纪律监察组、卫生监督组等小组。这些小组吸收了全体学生参加,每个小组各不相同,每位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使全班同学人人有责任、个个担担子。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合作者,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管理与被管理的相结合,提高了每一个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使他们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和责任,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他们不仅能管别人而且能自觉地管理自己。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管理的手段,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信任感,提高了班级的工作效率。
三、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实现自我发展 1、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每学期初,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管理目标的要求,老师有意识地让同学们去集思广益,精心设计适合自己的年龄特点的主题班会,制定好一学期的主题班会计划,并选好主持人,做到人人参与,富有个性。由于这些班队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每个步骤都有学生的参与。在参与中,学生装的自治能力得到提高。
2、新颖别致的班会课。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阵地之一,也是同学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老师应尽可能性给他们创造表演的机会。值周小老师根据本周的行为训练重点安排一周的班会内容,主持人按学号轮流,一周一轮。班会内容有新闻交流、小品表演、辨论赛等。每周五,由值周小老师总结一周的情况,提出下一周的努力目标。这样周而复始,进行常规化的系列的活动,既有针对性,又有启迪教育意义,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创新性融为一体,既成了学生自主教育、自我管理、展示个性、尝试成功的乐园,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治能力,对班集体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开展有意义的班级活动课。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就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将有碍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要想让班集体充满生机活力,最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况且中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表现来展示能力和才华,获得认可与成功,如何引导使他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是班级工作的重点。可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内外大事,班级相应开展演讲赛、辩论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种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康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工作的参与者、主持者和实施者。比如“三八”妇女节,举行“只要妈妈露笑脸”的作文竞赛、“五一劳动节”举行“今天你休息”的班级晚会、“十一”国庆节举行“我爱你,祖国妈妈”诗歌朗诵会,校内野炊,歌唱比赛等等,在这些活动中,班主任扮演着导演、倡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彻底抛弃保姆式管理的做法,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四、发挥示范教育的作用,探索自我评价 常务班委和值周班长成员是班级的骨干分子,他们是在服务的基础上实行管理的。他们的示范服务是一种无声的管理、无形的激励,正是这种无声无形的管理和激励使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有声有形的班风蔚然形成。在这种风气中班级管理工作通过一种示范激励的途径使学生将自己与他人之间、自己与制度之间、自己与自己之间进行比较、对照,从而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长期以来,班主任给人的普遍印象是起早摸黑、事必躬亲、苦口婆心、终日琐事缠事、疲惫不堪,究其原因是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把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事代劳了,剥夺了学生经历磨练的机会。如何摆脱这局面,班主任应改变观念,转换自己的角色,淡化“管理者”意识,一定要敢于让学生去摸索的意识,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而且可以学生获得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
第三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内容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实施中的课程改革,让我们在机遇与挑战中和全新的理念同步成长。本文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转变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师角色。
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的树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在课上的讲解是否成功,充当的是知识的传授着的角色,片面地强调了老师的讲,却忽视了学生的学,而新课程关注的是学生能从课堂上收获什么,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与此相伴的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学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才是当然的主人,表面上看,似乎教师的空间被压缩了,实际上,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期望。过去教师只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数学,怎么“做数学”就可以了,而现在则要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播。教师的作用特别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在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答案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视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提高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总之,我认为教师如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探讨和实践的课题。
第四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应在手脑并用,参与讨论、操作的活动中,去构建知识和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引导与支持。
我在教学中尝试的“参与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现代教学理念。运用“参与式教学”,重在以学
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去探求知识,增长能力。努力构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教学媒体立体互动的课堂教学新格局,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一
营造平等和谐的“参与”氛围
心理学规律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建立互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 前提。如果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则教与学就难以合拍。爱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灵魂。在一切工作中,教师都要用师爱去感召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教师的方法要科学、民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充分认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与学生相处,要加强服务于学生的意识,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情感,注意研究并排除学生“参与”教学的心理障碍。如课前应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商谈,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使其暴露出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障碍。课堂上,要变知识“权威”为探索的一员,变态度严肃为和蔼可亲。课后要与学生换位思考,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与评价。当学生得到老师理解的宽慰,平等的待遇。坦诚的信任时,定会把老师视为良师益友,而“亲其师,信其道”,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老师则能从实际出发,调整教学方案,选准切入点,抓住教学关键,施加教学策动力,促成教与学的和谐共振。
二、多给学生“学”的主动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多给学生“学”的主动权,是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基本点。
传统的教学多是“先生讲,学生听”,课堂成了克隆知识的场所,学生成了被动接纳知识的容器,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各种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彻底打破“一言堂”,改变“不讲不放
心,讲少了不放心”的扭曲心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教育教学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人本主义思想,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学”的主动权,思考和说话的机会,质疑和创新的勇气。如我在“电功”一课教学中,在学生知道当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时,电流做了功之后,并不急于按课本的要求立即做实验,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讨论。“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当学生思考到与电功有关的因素,说出电压、电流、电阻及用电时间之后。教师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猜
想、讨论,“这几个物理量的大小跟电功的多少有怎样的关系呢?”待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后,再指出:
“我们的估计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吧”。当出示了实验器材后,再一次让学生思考,“怎样用这些器材来检验自己的假说?”并由学生讨论实验方案,最后师生共同进行演示实验操作,总 结出结论。由于采用了不断提出问题,由学生去讨论、猜想、推理、验证的力法,促使学生参与了整个
教学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因而,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就是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
三、在参与实验中探索求知
物理教学中的实验优势和鲜活的学科特点,是诱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物理学习中,奇妙的物理现象,生动的物理演示实验,有趣的学生实验和科学家痴迷于实验的小故
事,对好奇、乐动、求新的中学生有着磁铁般的吸引,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为学生参与教 学、探索求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心理学规律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时,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智力呈开放状态,其学习效果最好。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目
见不如一做”。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做好“大纲”规定的学生实验外,有的演出实验可让学生参与演示,甚至可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条件,自制仪器,增加新的实验内容,注重辅导学生完成课外小
实验也是重要的,这可以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验,参与操作,使学生能真正以学习主人的姿态
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欧姆定律”一课时,我在提出研究课题后,便激发学生对课题进行猜想,而后共同商讨研究问题的方法及如何设计实验,且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去探索规律。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虽然增加了教学难度,但学生由“静”到“动”,教学由“给予式”变为“探索式”,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受到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和探索求知的能力增强了。
四、质疑攻难是参与的动力
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是推动学生“参与教学”的
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无疑难.则思维机器停止,畏疑畏难,则思维不能发展。因此,教学中一方面可有意识设计有一定逻辑联系的问题系列,以步步紧逼,层层深人的策略,创设出“不 解则问,不解则学”的情境,促使学生思考探求。特别是创设启而能发,欲露还藏,难而可攻的问题,让学生“跳一下”可摘取“果实”,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在不断的质疑中形成知识,在不断的解疑中完善知识。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甚至怀疑已有结论,哪怕是异想天开的评说,以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应注意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
有问必答,有疑必解,有难必克。应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思疑、析疑、辨疑,从而解疑,学会攻疑,培养学生勤学善思的习惯和攻疑莫畏难的良好心理品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教学的难点,可以首先以“物体不受力时将怎样运动”设疑。学生限于经验,感到这个问题既有趣又荒唐,认知发生了冲突,心中顿时生疑,求知欲上升,并纷纷要求用实验来研究。“如何减小小车在运动中受到的阻力,直至不受力?”学生立即参与讨论,思考解决的方案。随后参与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平面上运动的实验。在此基础上,经过积极思考、想象、科学推理而得出结论。然而有的学生又另生疑问:
·生活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有实用价值吗?正是这些接踵而来的质疑,推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升华,探索的深人。
五、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
倡导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是和谐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有效措施。合作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如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开展生生对话,创设人人参与的机会,有利于学
生取长补短,进行个体间的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有利于形
成比、学、赶、帮、超良好的学习氛因。“密度的应用”一节我就采用了讨论交流、分组实验、合作学习的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处理了教学内容多与学习时间 紧的矛盾,充分发挥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了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参与学习的机会。尤其是他们从中认识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与人合作的重要。此外,合作学习使学生思维更加开放,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往往不乏创新之意,令老师始料不及。
六、变“师教生”为“生教生”
“讲课”不应再是教师的专利。让学生走上讲
台,尝试“人师”,是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表现形式。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探索的兴趣,创新的欲望,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乐音和噪声”~ 课时,我把“舞台”让了出来,学生扮演了课堂主角。课前,“讲课团”的学生认真预习,合作分工,俨然以“小老师”的姿态投入到整理资料,搜集学习信息,撰写学习小论文<噪声与环境>等的一系列“备课”活动中。课堂上,他们生动的讲演,热烈的讨论及现代媒体的运用,使得“生教生”的课堂格局,新鲜活泼,不落俗套。以上所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是本人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尝试与探索,对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以不同方式,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严峻的挑战,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建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地发挥其“导师”作用,才能使课堂教学动而有序,活而不乱,新而高效。相信:只要教师视学生为学习主人,课前准备充分,课堂组织策略得当,教学中方法灵活,就一定能构建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崭新格局,让学生在探索中去构建知识和能力,就一定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创造性人才。
第五篇:如何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开展,我们广大教师都不断在探讨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到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如何从“要我学数学”转变为“我要学数学”,课堂上逐步实现“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激发兴趣主动参与,让学生爱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习的兴趣,来培养学习情感。由于学生年龄阶段不同,其自身差异和心理特点也不同,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短等。因此我们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来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生爱学。
二、注重活动引导探究,让学生会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多种形式来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故在教学中,我们可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教育心理学中也指出:同时用多种感官,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三、因材施教树立信心,让学生乐学。
学生素质的养成,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完成的,由于生理条件、智力水平、基础知识、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及成长过程的不同,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形成了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局面,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如果我们用统一规划的教育来培养他们,则会使一些“尺有所短”的学生抑其长而补其短,也会使“寸有所长”的学生失去发展个性特长的机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但不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发展的不同,允许学生在某方面见短。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总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面对新教材,面对可爱的孩子,我们必须学会扬弃,学会选择,活用教材,用活教材,激活学生,让学生体会、经历和从事数学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