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孩子感受主人精神
让孩子感受主人精神
活动背景:
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能够在班委中有一席之地。这是孩子们的年龄和特征所决定的,当然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可是作为班主任老师,关键就是要把握这中间的尺度,既要让大家信服的孩子承担为集体服务的担子,又不要伤害其他孩子的信心和自尊,使班集体有一定的凝聚力,有利与班集体的发展。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选班干部,让孩子们选出自己信任和愿意为集体服务的班干部。因为对低年级的孩子,对同学的了解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班主任首先要作好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导。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自己的权利,什么是自己的任务,明白我和集体的关系,明白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让孩子真正成为集体和学习的主人。
活动细则:
1、提前一周通知孩子什么时间班级选班干部,让孩子在思想上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2、同时通知孩子这次的选举方法。
这次的选举不同于以前的选举,实行的是自己推荐自己。在选举的时候,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推荐理由。也就是告诉大家自己选择的职位、自己的优势,也要介绍自己平常存在的问题。
目的就是要孩子之间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同时能够发现并改正自己存在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有点一举两得,既调动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能够让孩子自己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3、每个介绍自己时,把自己所推荐的职位写在班级职务的下面,推荐人数不限。老师要考虑到有的职位可能没有孩子推荐,那就用职位多的从高票依次补上。
4、学生投票。
凡是自己推荐了的孩子都要举手表决,有孩子来进行统计,宣布结果。
5、当选学生感言:就是给孩子一个自我实现班级管理的愿望,提出自己的希望和班级的奋斗目标。
这样的方式选举班干部,就是实现班级的民主,让每个孩子都积极的投入到班级的建设中,岂不是更好。
第二篇:让孩子感受爱
让孩子感受爱、懂得爱
(文/牛妈彭小蹦 图片来自网络)
爱,这个人间最温暖的字眼,却是最复杂的,我们常说无条件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但什么是无条件?我们也知道,给孩子溺爱的后果,那么什么又是溺爱?我们常说,母爱是无私的,但天下哪个父母不希望我们爱着孩子的同时,孩子也爱着我们,那这么说是不是爱就不是无私的„„
爱孩子,究竟应该如何爱!
这是一个太过于庞大和深刻的话题,而今天,我们只是讨论,如何让孩子去感受爱、懂得爱。
为何要感受爱?因为感受不到爱,就不会懂得爱,不懂得爱的人,就会缺乏爱,从而陷入恶性的循环之中。只有拥有爱的人,才会去爱他人,懂得爱他人的人,终究会得到更多的爱。现在,多数孩子身边都围绕着太多的爱,他们习惯了索取,久而久之,就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必然的、应该如此的。一旦有有稍许不满意的地方,便脾气大发。没错,他们是得到了很多的爱,但他们却没学会去感受,他们拥有爱却完全不自治,更不懂得如何爱他人。
一、孩子有机会用心体会什么叫爱
有一次晚饭后,本想拿起遥控看一下新闻,小潘潘过来,跟我说:“妈妈,我想看一会动画片。”我和他爸爸在家都很少看电视,小潘潘还小的时候,只要他说要看,随时都可以打断爷爷奶奶在看的电视,老人家总是无条件的让着孩子,后来我们跟爷爷奶奶沟通,虽然他是孩子,但也不能让他认为,他所有的要求都是合理的,是理所当然应该得到满足的。慢慢的,小潘潘从粗暴的抢夺人家遥控器,毫不在意他人在看电视随意掐断,学会了在看电视之前先询问他人意见,得到允许,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改变了。当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允许他看电视的时间内,我们也不能随意打断他。这一点,我们共同遵守着。
而今天,是我们几乎同时想看电视,小家伙看着我问能不能让他看一会,我并没有马上让步:
“妈妈也很想看,妈妈都很久没看过电视了,想看看新闻。” 小家伙有些失落的看着我说,“可我现在真的想看一会动画片,我今天还没看呢。”
我故意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好吧,虽然我今天也很想看,但是,还是让给你看吧。”
没想到的是,孩子拿过遥控器问:“妈妈,为什么你很想看,却让给了我呢?”
我回答说:“因为妈妈爱你啊,既然你这么想看,就让给你看吧。” 孩子回答说:“妈妈我也爱你,下次你想看的时候,我也会让给你的。”
第二天,我还记得这个话,在他想看的时候,过去表达我也想看看电视,孩子果然把遥控器大方的让给了我。我也就真的看了一会,然后再把遥控器还给了他。
从这件小事,我们可以看出:
1、孩子并非天生懂得爱,当你毫无条件就满足他一切要求的时候,他反而不知道你爱他,而当你要求他一样付出的时候,他反而知道了什么是爱。
2、在他知道你爱他之后,他也会同样的爱你,以同样的方式去关注你的感受,于是他懂得了如何爱。
二、为爱付出 潘潘的名字中有一个“予”字,牛妈一直认为,只有懂得付出的人,才能拥有更多,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懂得爱,必须要懂得付出!
周末的一天,小潘潘提出要和妈妈一起做蛋糕,我也很高兴的答应了,可因为有段时间没有亲手烘焙了,家里原材料短缺。加上那天也巧了,上午下了一上午的阵雨,下午又安排了其他事情,本约定好了晚饭后立即动工,结果晚饭后,小家伙因为没睡午觉睡着了。
牛妈知道,这个让孩子惦念了一天的事情,还是得去兑现承诺,于是在他小睡之时,出去把材料都买回来了。等我买回东西,孩子还没有睡醒(这个点,小潘潘一般会再次醒来的)。于是我先去洗了个澡,没想到的是,我还没洗完,他就醒来了,要求马上做蛋糕,可等我出来,却发现一副惊天动地的场面,孩子哇哇大哭,爸爸在那训斥他,奶奶在那道歉„„
问了一下,原来是正准备动工,却发现鸡蛋没有了,而这个时候菜市场关门,鸡蛋买不到了。先是小家伙大发脾气,又哭又闹,然后是奶奶在一旁“主动承认错误”,说是“奶奶的错,你打奶奶好了。”因为家里平时都是奶奶买菜,加上奶奶疼爱孙子的心情,道歉总是非常积极。大人一道歉,孩子更加认为自己哭闹,打骂是有道理的了。试想,这种情况下,叫他如何不发脾气,因为是你们没做该做的事情!
我走过去,孩子看见我来了,连忙抱着我,首先,我还是接纳了孩子的情绪,问他是不是因为想做蛋糕很久了,现在做不成很难过,他都一一点头并停止了哭泣,然后就是他一顿“控诉”,列出了这件事情中,奶奶、我和爸爸各自都“哪里做的不好”,“犯了哪些错误”,一共列出了五条,我没有打断他,静静的听完了。等他说完后,我询问了他说完没有,他又继续补充了三条,尽管很多是重复的,我还是耐心听完了。再继续问他,还有没有。直到他说她说完了。我才开始:
“妈妈只有两个问题,第一,今天是谁想吃蛋糕啊?” 小潘潘回答:“是我。”
“为了你吃蛋糕,妈妈在你睡着的时候,尽管爸爸妈妈都和你一样有点困了,外面还下着雨,但我们仍然出去走了很远给你买了蛋糕粉回来,奶奶把做蛋糕的工具都洗干净了。我们做了这么多的事情,你一点都没有感谢我们,只是说我们做的不够好。那么,既然是你想吃蛋糕,你又做了什么呢?!”
小潘潘愣住了,愤怒从脸上消失了,有些吃惊。
然后,他还在边抽泣边说,“妈妈,好,我决定今天不吃了,但是明天一定要去买鸡蛋好吗?”停了一下,继续补充:“明天我给你一分钟的时间,你去买好鸡蛋。”
“孩子,请别人帮忙需要说请帮助我,而不是命令,尽管因为我爱你所以我乐意帮助你,但并不代表你大吼大叫的我也必须帮你。”
“那么,妈妈,请你明天一定要帮我买到鸡蛋好吗?” “当然,我们明天一定要做一个超级好吃的蛋糕哦!” 最后,破涕为笑,兴高采烈的结束了这一次的蛋糕**。我们常常以为,迁就孩子,一味的付出,孩子就会满足,但其实不然。奶奶每次都很积极的包揽责任,但换来的只是不接受、不理解,和更加无理的哭闹和抱怨,而当你引导孩子付出时,孩子却理解了你的付出,懂得了你的爱。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父母都是如此的爱着自己的小生命们,虽不求回报,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爱被理解,可就这个小小的希望,在很多家庭中都无法实现。虽然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我们首先都要反省,我们让孩子学会感受爱了吗,懂得去关爱他人了吗?
第三篇:让孩子做管理的主人
让孩子做管理的主人
我们在管理上放手,让孩子做管理的主人,即以轮换的形式进行“小老师”管理,这种自我管理渗透在一日常规管理方方面面。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和各方面的发展,让孩子走进一日活动的管理,承担为集体服务的责任和意识。每周选“小老师”轮流担任,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为集体服务,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时机,让孩子教孩子,出现纠纷让孩子们共同讨论解决,这样也调动了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四篇: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对于培养孩子,我们家一直以来都坚持宝宝能解决的事情让她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宝宝力所能及的事情决不代办,推给宝宝去做;有些宝宝提出的问题,适当的给她一些启发,让她自己去找寻答案。
在生活中,想让宝宝变得勤快,锻炼她的动手能力,就是让宝宝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装得懒一些。如:下班回到家我们会说:“今天很累了,麻烦宝宝帮我递双拖鞋,谢谢”,孩子在心理上感觉到了我们家长对她的尊重,同时也觉得自己长大了能够帮助爸爸妈妈做事了,有时家里的物品很乱了,对宝宝说:“今天玩具和书都玩累了,该回家了,但是爸爸妈妈忘记它们家在哪了,你还记得吗?”这时宝宝就会觉得自己非常的有成就感,同时认真地将它们归位,但是当宝宝收拾好物品的时候,别忘了说一些鼓励的话,坚持这样做,用不了多久,宝宝就会成为家长的小帮手了。当宝宝提出问题时,我们并不需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她,我们可以尝试给她一些启发,把她的思维往答案上引,让她自己去找到答案,这样宝宝对来之不易的答案会记忆深刻。同时,家长们在宝宝探索答案成功之后能够给宝宝一个拥抱,对宝宝的表现加以赞赏,当然还可以趁热打铁,就此事件展开讨论,看宝宝能否想出更多的办法。当孩子在找寻答案时遇到挫折或失败的时候,也千万不要责备或嘲笑孩子,否则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将受到很大打击;相反,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不要灰心,第一次总是最难的,只要不放弃努力,成功也许就在下一次,当然在孩子自己动手之前,我们也要告诉她安全知识,让她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让她懂得为自己营造安全的探索知识的环境。
心理学认为,当孩子两三岁的时候,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和动手能力的增强,逐渐出现了“要自己来”的自我独立意向,如果这时他们的独立活动要求得到大人的支持,将开始建立起
自我肯定的情感;相反,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就是给孩子体验积极情感的机会;也是赋予孩子一份被信任的感觉,这种信任将是亲子关系的良好黏合剂,有助于孩子体验到高质量的父母之爱;更是给孩子习得生存技能的机会,这也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基础,让孩子从小开始做自己的主人,让我们为孩子的明天适当的放放手。
年11月27日2010
第五篇:让孩子做环境的主人
让孩子做环境的主人
广西柳州市直机关第二幼儿园吴筱馨
环保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意识到环境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环境是大课堂。可能许多老师和我有过相同的感受,当我们辛苦的将墙壁布置的漂漂亮亮时,却发现辛勤的汗水只是起到挂历的效果,我们应该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幼儿园是幼儿环保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我们教师应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依据,充分利用特有的环境资源和条件,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一、寓环保教育于幼儿一日活动和日常生活之中,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主题活动安排和各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在2005年4月幼儿园开展“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母亲”为主题的春游活动,组织全体幼儿到雀儿山公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对美好环境的情感。同时,通过英语活动、游戏常识、谈话讨论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相应的环保知识教育。让幼儿在切身感受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环境被破坏后,我们的生存条件会变得怎样?”“怎样保护我们的环境”等活动,让幼儿知道良好的环境对我们生命的重要,从而教育幼儿保持环境整洁,不乱扔垃圾。
将环保教育与幼儿一日生活习惯的培养紧密结合,是幼儿环保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式之一。我们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及节约用水的方法,培养幼儿洗手后关紧水龙头的习惯,让幼儿知道水来之不易,如果不节约用水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在教学活动中,也注意将环保教育渗透其中,如故事《小猪怎样了》教育幼儿保护环境,歌曲《小手娟》,教幼儿爱清洁,讲卫生。如教育幼儿不随地不乱扔果皮杂物;不大声喧哗;说话、走路轻要轻;爱护图书,爱护玩具的好习惯。平时,组织幼儿收集易拉罐、可乐瓶、果冻盒等废弃物品,把它们做成各种新颖、有趣、立体、直观的教玩具,这些既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是环保的基本要求。
我们还十分注意为幼儿创设优美的环境教育氛围。首先,对活动室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布置,创设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如桌椅、玩具摆放整齐,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同时还装饰漂亮的主题墙饰,唤起了幼儿保护环境的迫切愿望。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实践和
行动要结合起来,激发幼儿环保意识,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注意引导幼儿把环保意识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我们还充分利用户外环境资源开展教育,组织幼儿拾落叶、整理图书、玩具等,这也是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行动体现。
二、增强教师的环保意识,提高自身的环保素质。
教师是幼儿们学习的榜样,教师只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丰富的环保知识,才能影响并带动幼儿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环保知识,关心周围的环保状况,了解国内外环保动态;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美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孩子。如注意自己的着装端庄大方、整洁,物品摆放有序。这样,孩子在耳濡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发动家长参与、提高教育实效。
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时,还应注意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让家长为孩子做出榜样,如在公共场所不乱扔瓜皮果壳,在家里听音乐、看电视注意控制音量,不制造噪音影响他人的生活。幼儿园适时向家长发放环境教育宣传资料,并结合植树节、地球日等节日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植树种草,到大自然中游玩,让幼儿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随时清扫废物。以此,带动所有的人都爱护环境,保护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