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教论文《借多媒体东风,促语文课教学》
借多媒体东风促语文课教学
舞钢市八台镇赵案庄小学张文明
文章摘要:多媒体教学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感受语文的节奏美、音韵美,升华学生思想情感,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教师教学水平,从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激发兴趣直观视听增强认识启发思维陶冶情操促进教学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频频走进课堂,给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运用多媒体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自认为,教师要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
一、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个体力求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小学生的兴趣,主要是学习兴趣,即认知兴趣。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把教学变成艺术,成为一种美的享受。而多媒体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提供的只是一个不动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在多媒体教学则不然,它可以利用“LOGO”中的绘图语句或用“WINDOWS”中的画笔及“POWERPOINT”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或直接利用“CAI”的丰富直观的画面和图形动画等,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视像效果。例如在执教《骄傲的孔雀》一文时,使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只昂首挺胸、正沿着湖边散步的孔雀,学生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直观地看到孔雀那副骄傲的模样;然后再通过“WINDOWS”中的声音驱动程序,将喜鹊的有礼貌与孔雀的骄傲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孔雀的骄傲,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直观的视听,增强感性认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一个比较难的环节,诗歌以抽象的语言阐述丰富的内涵,教师既不能将诗歌割裂开来分析又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于是在诗歌教学上很难有所突破,引入多媒体课件后,诗歌教学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讲授《天上的街市》时,我先用语言将学生带入无比广阔和神秘的星空,让学生体验诗人瑰丽的想象,再此基础上播放示范朗读(用Falsh做的一个图、文、声并具的小课件)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进来,直观、生动、形象地学习,在轻松的环境中达到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分析、记忆、掌握和运用。讲
述课文之后,我又让学生配乐朗读,在钢琴曲《星空》的伴奏下,学生们逐渐进入状态,仿佛自己便在天上的街市中漫步,留连于琳琅满目的珍奇,醉心于牛郎织女的甜蜜爱情中,为自由歌唱,为幸福鼓掌,于是,在直观的画面和音乐下,学生加强了诗歌的感性认识,在油然而生的状态下,学生理解了诗歌的意蕰,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之中,课堂教学的功利目的荡然无存,有的是对于美的追求,在色彩美、形态美、声音美、动感美之中,学生们对文本进行美的体验感悟,这也正是语文美育所追寻的目标。
三、启发思维,释疑解难。
每篇课文都有突出中心和可以用来体现训练重点的词、句、段,也有意思比较深或内容离学生实际比较远的。在课堂上,当老师不停地启发诱导,而学生却“启而不发”时,当教材中的重点难或关键处需要理解掌握,而学生难以掌握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来解决。因为多媒体具有对事物与现象过程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进行扩大与缩小的表现力。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再现教学内容的全貌,从而激发兴趣,达到启发思维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加以辅助释疑,解决难题,因为多媒体具有声、光、像等多种功能,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使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形象,变难为易,学生易于接受。
如《盲童的画》一课,用夜晚各色焰火在空中竞相盛开来辅助对“五光十色”的理解,学生会记忆深刻。用密密麻麻的爬山虎随风轻轻有节奏地摇摆的画面来辅助“摇曳”一词的词义理解,就十分
形象了。这样“摇曳”一词,学生不仅记住了词义,还留下了深刻的美感记忆,在以后类似语境中就会灵活运用。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时,学生对飞渡的场景难以理解,而这一内容恰恰是课文的重难点。于是我就采用了动画的形式再现了斑羚飞渡的情形,当看到小斑羚在老斑羚背上一蹬,纵身跃到对面,老斑羚却葬身悬崖时,学生无不为之感动。这样也改变了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重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 解了。面对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很困难。但有了多媒体的辅助,这些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四、激起情感共鸣,陶冶思想情操。
许多文章,常常含义深刻,一件小事,几句话语,包含着人世间最美好的情爱。当教学到最后时,往往让人感到言已尽而意犹存。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在教师的诱导下,在学生一遍遍地品读感悟中,感悟到人与人之间最普通、最平凡、最细微的父子之情。更让学生从身边的人、身边的小事中体验到这种爱无时无刻不在。此时,我适时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让学生随歌声真情流露,深情地唱起,在激情中结束课文教学,激起了学生情感共鸣,陶冶思想情操。
五、运用多媒体,拓展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课外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语文真正与生活融合!”在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方面,多媒体课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现在的语文书几乎每课的课后都有阅读链接和小资料袋 ,这也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有了多媒体,同学们就可以上网收集一些有用的资料,这样就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们也就乐于学习了。如学习了《雾凇》一课后,我鼓励学生提出和雾凇有关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如何对待学生的这些提问,使他们的求知火苗越烧越旺呢?于是,我在网上搜索处输入关键字“雾凇”两字,并点击,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去看、去读,解决课堂中提出的各个疑难问题,从而学习了有关雾凇的更多知识。并且从网上选取了一些有关雾凇的许多优美词句、散文,让学生去读。学生读得津津有味。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情感体验,更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语文课程标准》
3、《教育心理学》
第二篇:借多媒体教学的
借多媒体教学的“台” 唱创新教育的“戏”
2007-11-28来源:芜湖市电教馆
内容提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的目的。笔者结合语文教学的实践,从中体会到,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关键词语:创新教育多媒体教学手段创新思维创造力
创新,是个既老又新的话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很早就指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他主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而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也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想在更大的范围内去促进创造力,那么就应当在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通过教育体系给予这方面更多的保证。”从他们的说法中,我们不难发现,创新存在于每一个角落,而教育则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语文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但语文是一门内涵极其丰富的学科,教学中如果单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远远不够的。而多媒体教学能借助多种媒体信息,采用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化抽象为直观形象,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尝试。
一、激发好奇与兴趣,诱发思维的积极性:
一位哲学家说过:“创造始于惊奇。新奇的事物往往使个体产生惊奇的情感,对打破人的思维定势与惰性有重要作用,能启发人的创造性思考。学生如果对某个方面的问题产生好奇,那么他就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去主动积极地加以研究,从而产生创造性结论”。可见,兴趣和好奇是培养创造的开端。由于网络及多媒体计算机可提供丰富的图象及声音信息,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由于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景物特点闻所未闻,更谈不上亲眼目睹,所以对“绿色的海洋”的感受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单纯文字的描写变为鲜明生动的图像。当学生从大屏幕中看到那一道道绿色的“岭”,一望无际的“林”和一簇簇盛开的各色野花时,对作者的感受,对人与山的关系才有了真正的理解。看到如此诱人的画面,逼真的形象,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谈感想,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我要说”的强烈渴望,激发了学习兴趣。好多学生说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小兴安岭建一个最大的木器加工厂”,有的还说“可以在小兴安岭开一个美丽的度假公园”,各种各样的答案,精彩纷呈!
由此可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最大限度地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真正认识了“人与山”、“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这样一来,学生感受到创造性的思维带来的无尽的成功感,促使学生的创新兴趣上升为强烈的创新欲望,为他们将来的创造性劳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自主思考,培养思维的开阔性: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才能启动创新意识,才能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常言道:有“感”而“发”,电教手段正是以它鲜明的色彩,动人的形象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进而刺激他们的思维,令他们处于“愤悱”状态,以引发他
们的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是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统一,但更多的表现为思维的求异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可以使学生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广开思路,不断产生新的答案,提高思维的开阔性,为形成独特的思维作好准备。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演示“人字形”铁路时,我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我提出问题:“除了‘人字形’线路外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提出“之字形”及“螺旋形”线路,这些方法会怎么样呢?我把事先设计好的课件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发现运行结果是因车身过长而在岔路口处失败。通过这样的对比,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另一方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理解更贴切,运用更灵活。再如教学《司马光》一课,学生看完我用计算机演示的“司马光搬大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画面之后,我提出疑问:“不用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我告诉学生自由思考,大胆想象。有的学生提出“把水缸推倒”;有的提出“用水桶舀水”;有的学生提出“伸手去把小伙伴拉上来”,还有的提出“大声呼救”等等方法。我对他们的大胆想象作了积极的、肯定的鼓励之后,又用计算机把画面“调”出来让学生认真观察:当时水缸的旁边没有水桶,只有大石头,再看看小伙伴被水淹的危急情景,也不容许司马光有任何的迟疑。学生看到画面之后自动否定了一些想法,并且更深刻的认识到司马光砸缸的方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唯一最有效果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的丰富感性材料,学生畅所欲言,发展思维,最后达成理性共识,共同收获了思维活动的成果。
三、鼓励想象再造,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象是创造之母,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造性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该是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想象不是幻想,不能凭空,它需要有所依托,需要不断地刺激。而我们知道,视觉对人的刺激远远深于听觉,而如果把视觉和听觉加起来,那么起到的效果就会更好。因此,多媒体对学生的想象力训练是极为有利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创造出逼真的立体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口语交际《小白兔运南瓜》的时候,为启发学生的想象,我制作了较为精美的电脑课件,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大的南瓜,小白兔是怎么把南瓜运回家的呢?有的学生说:“请其他动物过来,帮小白兔把南瓜运回家”,我随机演示大象用长鼻子帮小白兔运南瓜的样子,学生们看了很高兴,想象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小白兔可以推一辆小车过来把南瓜运回家”,有的说“请过路的货车司机叔叔帮忙运回家”,还有的说:“把南瓜当成皮球,把它推回家”等等,学生们突破了思维的定势,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了思维的独创性。
再如《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学生学完课文后,我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其它小动物尾巴的作用,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出了好几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我用电脑把学生刚才说的几种动物演示在屏幕上,并布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假如小壁虎没有向课文中的小鱼、老牛、小燕子借尾巴,而是向屏幕中的这些小动物借尾巴,那么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大门大开,通过小组交流,并结合大屏幕上动物图像的提示,又创作出很多的“新小壁虎借尾巴”,真生动!而我则在课前便把小壁虎向小猴子借尾巴的经过制作成动画,演示给学生看时,学上看到自己编的故事可以“活”起来,别提有多兴奋了!我趁热打铁,鼓励说“请大家大胆想象,老师将会根据你讲的故事结尾,再制成动画,请大家一起欣赏!”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边讲边欣赏着各种故事的版本,不仅丰富了再造想象,也提高了语文表达能力。
四、利用知识迁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不但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也就是通常说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要达到举一反三的水平,就必须先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网络及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大大优化了语文教学的课堂结构,提高了语文课的学习效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赢得了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计算机储存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其他内容,如相类似的课外阅读、课文知识的拓展、课文背景资料等,同时还可设计与本课训练重点相关的练习题,在较短的时间内当堂完成学习测试,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以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为例,当学生通过网络及多媒体干支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作者是按总分总的顺序来描写的方法。为考察学生对这一方法的掌握情况,将提前设置的一篇与《富饶的西沙群岛》描写方法相仿的阅读材料《美丽的台湾岛》出示给学生,并设计了相关的几道有多种答案的练习题供学生讨论,最后独立完成,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五、直接主动参与,共享创造的乐趣:
大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就是要把知和行、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民族活力、培养学生“别出心裁”能力的教育。在他看来,“行动”和“思想”是创造教育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学生直接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多媒体独特的交互反馈功能,为我们提供了友好的界面,我们可以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摈弃以教师传授为中心、学生只是消极被动接受的陈旧套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直接主动地参与到创造性的活动中来。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比较头疼的环节,学生对作文普遍存在着兴趣不高,不知从何起笔等问题。我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每次上课之前,都尽量多的准备和本次作文主题有关的文章或同龄人的作文等,在课上引导学生评价、赏析,从中吸收好的经验,充实自己的作文。这样,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减少了,写起作文来自然比较轻松。此外,当学生的作文有了进步,取得很好成绩时,我还利用计算机技术,给班级同学编了一本小小的作文集,不要小看这小小的作文集,选入的作文都是同学们自己创作的作品,所以,可以称得上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看到自己的创作变成一个个真实的字符出现在作文集上,这其中产生的创造的乐趣不言而喻,对学生一定产生了不小的触动!
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了宽广的思维空间,教师的正确引导,将会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创造的种子,要想让这娇嫩的种子发芽、生长,开出绚烂的创造之花,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陶行知说:“我们办教育的人总要把小孩当成活的,莫要当成死的。”当成活的,就是解放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活力。这就启示我们,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将真正的课堂主动权、人权交给学生,不要把学生的大脑当成没有生命的40G大“硬盘”,在40分钟里不停地输入信息,而学生的任务只有一个:将你传输的信息“保存”或“另存为”,学生中能快速“存储”这一系列信息的,便是“优等品”,反之,则是劣等品。如此教学,是无生命的灌输,是根本没有前途的!让我们借助现代教育手段,给每个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在知识文明的天空下自由翱翔!
第三篇:巧借电教手段激活语文教学论文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幅较长、描写生动的课文,搞好这些内容的教学,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单一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提起学习兴趣。还有一些文章篇幅较短,语言优美,要想教好这一类的文章,单靠传统的抓词句段理解,又很难使学生深刻感受意境美,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怎么办呢?在教学中,我巧借电教手段,来优化语文教学。
一、巧借电教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詹天佑》一文讲的是清朝末期詹天佑历尽艰险,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的经过。课文一至三自然段交代了历史背景以及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意义。为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当时各地的情况,理解詹天佑的爱国热情,教学一开始,我便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抢劫、毁坏、焚烧的罪恶场面。看完录像后交流,学生明白:在解放前的旧中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在备受帝国主义者的欺凌、侵略的情况下,詹天佑出来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录像画面直观,激发了学生情感和学习兴趣。同时对詹天佑有了个初步印象。为后面体会他的思想爱国品质和杰出智慧作好了铺垫。这一课的第七自然段,抒发了作者的由衷赞美之情: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教学时再一次放映录像,展示京张铁路的全貌和詹天佑的铜像,同时让学生聆听这一自然段的录音,引导学生披文入境,由铁路想到修筑铁路的人,由铁路工程的艰巨想到修筑铁路人的智慧和才干,使詹天佑的形象永驻学生脑海,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巧借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技术引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丰富学生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进入文章意境有着重要作用。它在抽象的词语和鲜明的表象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从而丰富思维内容,引导学生从纷繁中求简,从比较中求真,从而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如我在教学《琥珀》一文时,由于学生从未见过琥珀,我先借多媒体软件表现课文中琥珀的立体形象,利用多媒体视听一体化的特点,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再现松脂球形成过程,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重点。然后给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并在计算机上做练习,学生很容易得出琥珀形成的四个必备条件:①夏天,强烈的太阳光;②在松树林里;③蜘蛛扑向苍蝇,松脂下滴,正好将它们包裹;④松脂不断下滴。文章的难点迎刃而解,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巧借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开拓他们思维的关键。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师生要双向沟通,因材施教。在进行作文教学中应用电教手段,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艺术形象,提供思维的凭借,从而激发儿童的想像能力。例如在教学时,我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了一段录像:“花园里园丁在洒水,教室里老师在上课,医院里医生在看病,研究室里科学家在钻研科学……”让学生观看完录像,想一想二十年后的自己在干什么?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有了想像的凭借,答案就十分精彩。如有的同学说:二十年后,我是一个服装老板,拥有资产30万。有的说:二十年后,我是一个象杨利伟一样的宇航员遨游太空如家常便饭……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学习作文的热情大大提高。观察是通过多种感官来实现的。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仅凭读文,很难把其中的画面美、色彩美、意境美感受出来。如果运用电教手段,就可以指导学生用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首先播放了一段桂林山与水的有关录像,让学生认识到桂林水的清澈碧绿,桂林山的奇峰罗列,各不相连。然后,让学生谈看到录像后桂林山、桂林水各有什么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文,找出书中所描写的山水特点。两相对比,加深了印象,激发了学生心中的美感,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巧借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由于学生年龄小,他们的发言往往辞不达意。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如我在教学《怎样保护环境》的口语交际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的灵活性,给学生放映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食品包装袋污染湖水,大气污染空气,乱砍滥伐森林等有关破坏生态环境的一组组镜头的录像,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及生活实际,进行语言描述,充分发表自己对保护环境的看法、想法及打算。此时,同学们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有的说,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我们要保护地球”。有的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受伤害了。世界上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地球的公民们,快醒悟过来吧!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学生妙语如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口语交际能力在不经意中得到了提高。
第四篇:语文课教学论文
写好论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语文课教学论文,欢迎大家查看!
摘 要: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主要从低年级趣味课堂的创设进行探索,以期为提高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低年级;趣味课堂;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实施,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低年级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积极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实施创新教育,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从而在构造趣味课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兴趣
1.把握好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低年级学生个性是活泼灵活的,如果采用传统和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些僵硬化的教学模式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更无法帮助学生学习和探究课本知识和教学内容,由此学习效率大幅下降。相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在积极和独立思考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2.把握好学生的兴趣意识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学生主动和自觉学习的关键,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够在课堂上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才能有学习的动力,而由此课堂教学效率便可得到快速提高。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学生的兴趣意识。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喜爱,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还能够促使学生对老师的喜欢转化为对这门学科的热爱。
二、让课堂语言变得更有趣味
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学重点应该是教学生识字和写字,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识字、写字的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趣味性语言,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促进师生关系的升温,学生在和谐而愉快的课堂环境中便能够积极主动思考和学习。
例如,在教“步”字时,由于该字无法形象的表达,对学生而言写起来和记起来会比较艰难,这就需要教师将该字形象化,教师可以在分解“步”字时,让学生猜字谜,并带有风趣的语言说:“上面正差一横,下面少去一点,应该怎么写这个字呢?”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便可以很容易记住这个字。总之,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运用趣味性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对学习产生莫大的兴趣。
三、创设趣味性课堂教学氛围和情境
为了创设趣味性课堂,教师应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发挥其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等特点,低年级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应充分抓住两者之间的特点,将多媒体提供的外部刺激,包括图片、图像、动画、声音和文字等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加之,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生动的语言及表情,为学生创设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和学习环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西沙群岛的美丽图片,也可以在展示图片时配上相应的音乐,再加上教师生动的描述,将西沙群岛中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和海参、成群结队的鱼以及栖息在树林中各种各样的鸟等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将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中,这样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便充满了兴趣,并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四、指引学生感受阅读乐趣
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随着阅读活动的不断增多,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能过快地使其进入严肃的、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而是要逐步引进。教师要逐步摸索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尽量为学生讲解一些具有故事性、神秘性的文章,通过精彩的故事,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好奇与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去阅读,这样阅读就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自我想象能力。
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阅读,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探索。如果在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直接讲授,让学生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厌烦读书,这样教学只能适得其反。因此,让学生自觉投入其中,将自己的阅读体会跟同学交流,每个学生获得的乐趣都各不相同,都带有个性化的色彩,不同乐趣的汇集必然会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喜欢阅读,并从阅读中产生兴趣。
低年级趣味课堂教学的创设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且需要对低年级学生个性特点加以全面把握,一切从学生出发,让学生感受课堂教学带来的乐趣,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季红。浅谈趣味教学法在语法教学中的运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5)。
李信亨。谈课堂教学中的“活”与“乱”.安徽教育,1966(01)。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美丽“有声”,绽放精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课程在改革教学要创新语文课堂教学论文:静心倾听做学生最好的听众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多媒体-语文课腾飞的翅膀
多媒体,语文课腾飞的翅膀
摘要: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篇好的文章,它的教学过程各个环节都应该具有艺术性。多媒体则给这个目标的实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拓展课堂空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可以把握教材关键,突破教学难点;可以为学生创设课堂习作情境;可以使总结拓展,余味无穷
关键词:语文课多媒体导入新课突破重点难点总结拓展
元人乔梦符在讨论如何写文章时曾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我认为一堂好课就如同一篇好文章。教学当中也一样存在着所谓的“凤头、猪肚、豹尾”,而多媒体则给这个目标的实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地促进了双赢目标的实现。下面就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来谈一下多媒体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 多媒体的运用,能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面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加活跃。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导入”工作做好了,整堂课就易于成功,在这里,“导入”扮演了“凤头”的角色。那么如何塑造好课堂的“凤头”呢?这其中采用多媒体导入是方法之一。如教《黄河颂》一课时,课前播放《黄河颂》flash课件,屏幕上出现波涛汹涌的黄河活动画面,上课时,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一边欣赏波涛汹涌的黄河,一边倾听老师激情澎湃的导语:同学们,你们见过黄河吗?黄河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它与长江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样的导入新课,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是成功的导入,也就是课堂教学的“凤头”了。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拓展课堂空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也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利用多媒体,可以适时地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文资料,随时展现在课堂上。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45分钟的上课时间便被充分利用起来。以前多课时的内容现在较轻松地就很快完成了。多媒体就像是在学生和课文间架起的一条快速道、一座立交桥。学生通过对照媒体示图,很轻松地理清《故宫博物馆》的说明思路,学习《苏州园林》也变为很轻松的学习过程,大家都感到媒体手段方便多了,课堂浓度大了,学生学的也轻松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把握教材关键,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多种云的形态及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文章虽然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各种云的形态,但是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词,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这时,该是多媒体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通过多种途径查找到相应的云的图片,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使学生对每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阅读文章,对文章的写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就突破了。
四、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课堂习作情境。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例如:写景抓不住特点,写不出意境和内涵是学生不喜欢写景的重要原因。人们往往把这归结于学生对周围的景物不够留心,缺乏丰富的联想,加之谴词造句的火候不到所至。而实际上,老师指导学生写景时仅仅纸上谈兵,没有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融入景物才是学生对写景作文倍感头痛的关键所在。比如作文《家乡的四季》,我给学生展示了家乡四季的图片,并在观看的过程中播放腾格尔的《天堂》,这样学生自然就被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课堂上巧妙的用音乐和画面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课件意境美。有了表达的欲望后,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捕捉习作素材,帮学生成功的跨越写景作文这道难关。学生在课堂上同时受到音乐、美术、文字语言等多种媒体的熏陶,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因此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习作题材较广,感情真挚,能写出一定的意境,文章颇富新意。
用心爱心专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