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阅读期待激活语文课堂
运用阅读期待激活语文课堂
【摘要】从社会化的要求看,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三个世界的丰富和成熟,即社会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语文教师站在关注生命成长的高度寻求师生对文本和自然、社会的共鸣,调动生活的积淀,参悟生活真谛,是优化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生长点。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期待为突破口,变传统的课堂语文为发展性的语文课堂,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教育生态,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让师生的心灵在交流、撞击和放飞中得到“生命的满足”。
【关键词】阅读期待语文课堂生命成长教育生态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人类在享受社会、科技带来的巨大利益与进步的同时,应深刻反省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灾难性破坏,警惕精神家园的迷失。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传播重要载体的语文教育,也应从精确的科技文化转向和谐的生态文化。
追溯中国教育历史,在农村经济、君主专制、封建主义所构成的文化格局中,人的自由发展被严重压抑,但是,正是这种“抑我”,迫使中国文人去追求一种忘我、无我、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哲学思想使中国文化传统呈现出一种生态化的教育特征,可以说,中国的古代文明就是一种生态化的文明。但是上层建筑作用于意识形态的结果使得传统教育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进入E时代,崭新的按钮文化、精密的资讯网住了人的精神世界,枕着功利主义的现代人用戏谑、不恭的眼光看待文化、消解文化,这种对历史和文化的玩弄与颠覆,正是当代人精神桃源失落、人文基因缺乏的表现。《新课程标准》正是在时代精神与传统教育的碰撞中应运而生,引领人们关注作为生命体的人的发展和成长。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期待现状的分析
1.学生:阅读期待的视野狭窄
当今的主流文化是网络文化,它是以音像为载体的;这对以文字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是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同样危及到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仅仅局限于并无多大文学价值的网络小说、动漫等,师生之间基于文化的对话难以进行,语文课堂的人文价值被削弱。
2.教师:阅读期待的心理弱化
在长期的应试桎梏下,语文教师的率性难以在课堂上发挥,原本的文人气质渐渐消失,教师自身的阅读视野也不知不觉局限在教材和教辅资料,再加上繁琐的事物性工作,阅读期待的心理弱化,这严重地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恶性循环。
三.运用阅读期待的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是接受者在某种外部和内部因素(问题、动机、兴趣)刺激下产生的对下一次阅读的期待。但是,当我们将这种理论迁移到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介入了其他的读者——教师及阅读同伴。而教师的介入程度及介入方式从某种程度来说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应善于洞察学生已有的阅读“期待视野”,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与作品间的交互深入,让学生在富有成效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自身的阅读“期待视野”。
(二)理论基础
1.阅读期待是实践《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迫切需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格鲁吉亚杰出教育家阿莫那什
维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期待环节的创设。
2.阅读期待是和谐课堂教育生态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观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语文课堂教育生态所关注的是指包括知识生态和心灵生态在内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所形成的课堂教育氛围。阅读期待正视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生成关系,通过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品质,让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的幸福”。
四.阅读期待运用策略
(一)对话唤醒阅读期待
1.与自己对话——自省
新课程改革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将来自文本的间接经验整合、改造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成为儿童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语文教育焕发出发展人的价值。
中学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经典之作,学生在书本世界中徜徉时,往往难以达到与作者及文中的人物的共鸣。教师要敏锐地洞察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风格,在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首先实现与自己生活经验的对话,在静态的文本世界和学生丰富的生活世界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在《走一步,再走一步》前,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冒险经历,体会自己的父母在这次冒险活动中的反应,进行交流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水到渠成地追问:“如果这件事发生美国家庭,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种种假设,学生不仅对本文的阅读充满期待,对中西方文化的特征也充满了阅读期待,这种期待会促使学生主动地阅读,形成阅读教学的良好心理氛围。
2、与文本对话——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关注学生获得开阔的智力活动背景,提供给学生大量的自由阅读时间。这种重阅读重体验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从心灵深处养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确,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和多元性则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运动、成长本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阅读地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地同时能够阅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在注重情境渲染的同时,要珍视课堂上的“静场”和“空白”,留给学生自由默读、静静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学会用思考的大脑领会字里行间的信息和情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增长。
本学期,我进行了关联作文的尝试。所谓关联作文,是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阅读体悟,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独特的阅读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专项阅读,对课文进行再创造或利用课文中的材料写成文章。学生可以通过续写、改写,对课文深层阅读、深入钻研之后的再创作;还通过评论、读后感,尝试文学鉴赏,将阅读推向高层次。关联作文坚持教师设计与学生自我设计相结合,保证学生的阅读期待得以满足和有效引导。(设计见附件)
3.与同伴对话——成长
“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教师,大胆展示自己心灵的自由,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批判,在批判中建树。
当然,与教师对话必然交织着生生之间的对话。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师生、生生交流的有效手段,并能将课堂阅读期待延伸到课外。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教师和学生对新初一语文教材都有着强烈地阅读期待,第一周,我先用三堂课的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整册教
材,又用两堂课的时间和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趁着学生意犹未尽,组成有相同阅读期待的文学小组,进行定期的阅读交流和研讨,组员利用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定期交流阅读心得,推荐阅读书目,教师积极参与其中。这样,学生和教师的阅读不断有“源头活水”。
(二)情境激发阅读期待
1.问题情境
罗杰斯认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①在冲突中生成问题
冲突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契机。教师要善于打破学生头脑中地“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地“波澜”,引导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地循环往复中探索新知,发展智力。上《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下)一文时,作者对故土地那种“泛滥的热情”深深地震撼了学生,学生地民族感情升腾。当时正是两会期间,我有意将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答日本记者问的内容引入课堂,历史与现实的冲突使学生情不自禁发问:“日本人如此可恨,为什么我们还要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呢?”我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谈到了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政府修改中小学课本,珠海集体嫖娼事件,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我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历史,理智地看待中国政府的决策,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思想境界提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不断生成问题,问题意识不断提升,阅读的视野不断扩大。教师的心情也得到宣泄,有一种牵着学生从过去走向未来的成就感,语文课堂成了师生的精神家园。
①在疑惑中生成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随着学生与作品的深入交流,学生在获得阅读的满足时,常常会因为阅历等原因,对文本中的某种表达产生疑惑,同时因为疑惑而产生渴望,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在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支配下,带着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如《紫藤罗瀑布》反映文化大革命时期生活部分,学生对“花与生活腐败有着必然的关系”很不解。教师应引导在疑惑中形成渴望,在自主释疑中形成新的阅读期待。
②在悬念中生成问题
悬念,是指欣赏戏剧、电影和文学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注心情。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巧设悬念,尤其是在上课的前几分钟抓住学生的注意,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有积极的意义。
在上《土地的誓言》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如果现在让你永远的离开杭州,你最想带走的是什么东西?学生议论纷纷。我再次发问:在古代,背井离乡的人们常常会带什么东西?两次提问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猜测的同时自觉探索土地对于人们的重要意义,对课文自然充满了解读的欲望。
2.媒体情境
多媒体手段便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景,能诱导、激励、唤起学生感悟,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上《生命,生命》(人教版七年级下)一文时,我让学生观看生命孕育过程的片断,适时引导学生:生命的诞生是父亲最强壮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的结合,因此,每一个生命的诞生本身就意味着是强者,那么又是什么使生命有了强者与弱者之分呢?可见,多种媒体为语文课堂教学构建了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把要强制学生有意注意接受的知识,变为无意注意而轻松获得,因此,恰当地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协同运用,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教法与学法的和谐,课堂状态的和谐,培养学生协作、自主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3.生活情境
语文教学资源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而更应关注生活、借鉴生活,将语文课堂有限的空间延伸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设计生活情景的有效策略是举办各种的文学沙龙。因为文学沙龙可以聚合具有相同阅读爱好的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能促进学生深入了解作品,有助于班级阅读氛围的形成。
在上《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教版七年级下)时,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我模拟“文学沙龙”的形式,让闻一多先生召集有一定影响的爱国文人,聚会商讨有关事宜。学生以闻一多的身份寻找邀请对象,并发邀请函。一星期后,文学沙龙在教室正式举行。学生不仅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自己邀请的文人的作品、人品、文风都有细致入微的了解。可见,创设和谐愉悦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情境交融地进入角色,通过耳、眼、脑、口等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成功实现“情感转移”,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认同语文学习的价值,内化学习需要,阅读期待便会源源不断。
(三)评价延长阅读期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评价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
1.评价的艺术性
在语文课堂交流中,教师可以用自己极富文学性的语言给学生以艺术的熏陶和评价。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做精彩的描述性评价;也可以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与某位大师做比较,指出独特性。还可以借用古诗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文学性评价。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呢。”艺术的评价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个过程,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耕耘的文学园地。
2.评价的幽默性
在课堂这样一个群体环境中,学生的回答主要是在表达自我的同时获得成功的自信,任何不恰当的评价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从而削弱其语文学习的热情。这时,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丰富性,创造出一种能使师生双方摆脱对抗的课堂氛围,使课堂生态得以和谐。
在上《木兰诗》(人教版七年级下)的时候,我让学生讲述木兰从军的故事。没想到,一位学生站起来大讲被改编得面目全非的电视剧,面对这样的局面,如果直接否定,势必会引起全班同学的哄笑;如果避开内容加以评价,会误导包括该学生在内的部分同学。于是,我笑着说:“某同学给我们讲的是现代版的《木兰从军》,口才很好,那么哪位同学再来给我们讲一下古代版的《木兰从军》?”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比较两位同学讲的《木兰从军》,让学生学会辨别影视片中的历史剧与历史的不同。教师的幽默评价不仅消除了学生的尴尬,而且让学生学会理智的看待历史剧,教师也因自己再课堂上创造性的表现获得学生的信任和亲近,师生的情感融洽,课堂的氛围轻松而有建树。
3.评价的指向性
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要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产生大量的互动,实施个体化的诊断、评价与教学补救,以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建构良好的阅读品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给学生明确的指向。激起矛盾——肯定一面——回归作品——换位思考——重新评价是我在运用指向性时基本思路。
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面对历史与现实的观念冲突,如愚公移山的精神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东施效颦适得其反的可笑与大胆追求美的思想交锋,教师应在充分肯定学
生思维的发散性的同时,指导学生站在当时历史的角度,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应对作品全盘否定。
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既是教师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也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融合了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了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了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用生命培养生命,用智慧培育智慧,是语文教育的归宿,也是语文教师的归宿。惟其如此,才能让教学的每个过程通过评价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师生的阅读期待,激活语文课堂生命,使语文课堂显现出动态的、生命的、和谐的生态特征。
第二篇:合理运用教学光盘激活语文课堂
合理运用教学光盘激活语文课堂
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它需要着眼课文,更需要放眼课外;它容纳语言学、文字学、文学等社会科学,也渗透天文地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语文学习需要培养和激发个人多方面的潜能,需要一个人多种能力的协同配合,哪一方面的发展不平衡,都会影响语文学习的质量,都会影响语文能力提高的进程。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如何全面、直观、形象地获取这些知识,使他们能够平衡发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极为重要。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央电化教育馆联合编制了各学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多媒体资源库”教学光盘。这些光盘的合理运用,使我在新课程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课堂。下面我谈谈自己运用教学光盘激活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与大家相互交流。
合理运用光盘,激活学生的热情。
有效地利用光盘,能够极大地激活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声、光、电的有机融合所营造的情境中以一种忘我的状态进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例如:我们在上《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一课时,过去总是局限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师的讲述对于从未见过江南水乡的北方乡村孩子来说,要达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不可能的。现在我利用光盘课件里的动画及配乐朗诵,不但让学生了解了江南而且以最快的速度将学生融入教学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诸如此类的教学设计,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和教师更好的融合。
合理运用光盘,激活教学双边活动。
教学顾名思义,在教学活动中既有教的因素,也有学的因素。是一个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双边活动。教学互动的效果决定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和结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想了许多办法促进教学的双边互动,如卡片式、游戏式等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互动,无疑会因其单调性而被逐渐否定。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光盘来促进这种互动,则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更加多元化。如教学《四季》这一课时,通过光盘里的课件,向学生出示一年四个季节,春、夏、秋、冬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谈感受,很容易渲染学生的感情。在此同时我抓住教学契机,适时地提出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就能够实现学生、媒体、教师之间的三边互动,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函,延伸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有更开阔的眼界,更活跃的思维。
合理运用光盘,激活教材内容。
光盘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之所以备受青睐,还在于它在活化、细化、具体化、形象化教学内容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一堂语文课离不开教学载体——教学内容。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依存于教学内容展开。课堂中光盘的合理应用能够丰富教学内容的表达形式,使原来仅靠教材文字和图片来表达的教学内容变成能够引起视觉和听觉冲击的光盘声像材料来展示给学生。如教学《村居》这首诗时,学生对诗中的精炼词句可能很难达到透彻理解,虽然教材中有一张图片,但是区区一张静止的图片又怎么能够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情景描述得呼之欲出呢?这时,我们不妨试用光盘中的课件来演示这首精彩的古诗吧!
合理运用光盘,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勿庸置疑,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充分发展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深度、广度、活跃度的过程。对于激活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起着不可乎视的作用。过去我们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如在教学中的变式练习,语文教学中口语练习也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引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与激活就多了一条光明大道。如:在教学识字
(二)第4课《日月明》时,我根据教材特点,选择好光盘中的课件,并将它们制作成动画效果。让学生通过视觉感观寻找造字规律。并提出要求,你们也能再“造”出几个像这样的字吗?让学生在欣赏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在创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最终使学生能够热爱和尊重祖国的语言文字。
成然,光盘播放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流于形式,不见实效。只有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合理应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切不可画蛇添足,勉强为之。
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初探
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如何发挥这些设施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平等,已成为新时期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管理的大事。为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在教育资源的应用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尝试。
一、下载远程资源、宣传远程资源,激发应用的热情 远程教育资源的按时接收下载,是远程教学资源应用的关键。为此,我们安装接收设备后,根据播出的时间,及时准时的接收,并预以保存。一方面我们把下载的远程资源刻录成光盘供教研员和老师们借阅。另一方面,召开信息工作会向学校主要领导介绍远程教育资源,利用大屏幕展示了“中央电教馆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并重点演示了其中的“课程资源”、“学习指导”“教师发展”等资源。这些资源极其丰富、新颖且贴近实际。这些资源内容涉及各学科,主要提供的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良好素材,包括视频、动画课件、习题等等。特别是“课程资源”中的教学课件,每课都有,解决了教师课件制作上的困难。“学习指导”中的教材说明,能促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为教师正确的把握教材提供了可行的权威的资料。通过宣传,激发了基层学校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二、搞好培训提高学校领导和技术人员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设备和网络应用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在2005年1月10日—12日在桦甸市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了各学校校长网络应用培训班,有42名一把校长参加培训学习,教育局副局长逄秀华始终参加学习。此次培训使广大校长掌握了上网、下载、发送电子邮件等知识。2005年1月18日—20日,吉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班在我市举办。省电教馆副馆长陈建平、培训部主任妾志新、教研室主任王新生、东北师大教授等专家学者进行了讲授。市委副书记朱喜民出席培训班开幕式。吉林市昌邑区、磐石市四十多人来我市参加培训学习。省电教馆对我市的培训组织、食宿安排非常满意并给予高度评价。为使各学校掌握远程教育数字卫星接收技术,我们深入基层学校逐校检查,凡是不会的我们就手把手的教,一次教不会二次、三次,直到教会为止。2006年6月19日——20日,全省第二期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班在我市举办,吉林省教育厅教育技术装备处、吉林市教育技术装备处及船营区、磐石市、蛟河市、永吉县远程教育试点单位的装备办领导光临了此次培训,省装备处卢副处长在培训班上作了重要讲话。培训中主要学习掌握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掌握教学卫星接收系统的接收、下载、储存以及硬件、软件的使用方法。对全体培训人组织了较为严格的考试。为使资源发挥作用举办了一线教师应用资源培训班。根据中央电教馆、省电教馆工作布置及我市应用的实际情况,2006年3月27日——30日在进修学校微机室分片进行了两期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提高了基层学校对远程资源的重视。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校本培训方案。促进了现代教育改革和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使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于教学。为发挥我市信息技术装备的优势,鼓励教师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励教师将信息技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巩固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应用的培训成果,促进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我们在乡镇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了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应用评优课活动。活动过程围绕说课,演示应用资源的课件等等。大多数老师都能将资源中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融于课堂教学,真正起到了促进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与此同时,为确保远程教育资源的广泛利用,我们确立了《关于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行动研究》科研课题,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如何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及应用水平,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进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市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两年多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 “只要付出,就有收获;只要努力,就有成绩;只要勇于钻研,就有成功经验。”相信通过我们不懈的探索研究,我市的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定会范围更广,效果更好。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中的障碍及对策
由国家“三部委”组织实施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犹如“信息高速公路”直达我们歙县贫困山区,让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孩子们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这一项目,为农村教师打开了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扇窗户。优质教育资源就像一股清新的山外来风,吹来了教学改革的前沿动态信息,吹来了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吹来了先进的教学方式。然而,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初始阶段,往往存在着两大障碍:一是学科教师对远教资源不熟悉;二是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匮乏所带来的种种困惑,个别教师干脆从不和远程教育打交道。笔者认为对策是:宣传与示范相结合,激起教师应用的热情;培训与操作相结合,树立教师应用的信心;观摩与研讨相结合,让教师掌握应用的方法;任务与考核相结合,驱动教师应用的动力。
一、宣传与示范相结合,激起应用的热情 新鲜、新奇的事物总是容易被人注意的。远程教育网中“同步课堂、示范课、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教育动态、课程改革、精品推荐、古诗词欣赏”等资源,极其丰富、新颖且贴近实际。教学资源栏目内容涉及各科,主要提供的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良好素材,包括视频、动画、POWERPOINT 演示文稿等媒体资料、教学示例、习题精选等内容,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和制作课件做了教育可用资源上的良好补充。为了广泛应用资源,一方面采取座谈、演示等多种方式,向教师主动介绍远程教育资源所提供的丰富素材,定期分发节目预告,让学科教师熟悉远教资源,一方面物色有兴趣的教师应用远教资源上公开课,如上美术课《红颜色的画》,让学生浏览远程教育中学科资源的美术欣赏,从美术书上仅有几幅图中拓展到广阔的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红颜色及美术作品天地,使学生在观看、对比中感到美的魅力。又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时,直接利用远程教育上的资源各种角的动画,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角,继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媒体展示“红角和蓝角”的对比,生动地再现角的本质特征,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组成角的线段的长短无关。让学科教师看到远教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激发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授课的热情。、培训与操作相结合,树立应用的信心
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教学在思想和技能上都准备不足,而对于贫困、边远的山区农村学校的教师来说,问题就更为突出。我认为培训的当务之急不是去教教师学习如何打字和进行文字编辑,而是要进行IE 操作和具体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系列实际应用程序的应用培训工作,如演示文稿的操作,FLASH 动画的操作,媒体播放程序的操作。在培训中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上的资源,积极推进教师信息化建设步伐,凭借以泰接收系统下载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计算机基本操作》、《即学即用 FLASH 》、《个人网页的制作》、《演示文档制作》等对全体学科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开展教师综合运用计算机的培训工作,改变过去低水平重复培训的现象,普及与提高并重,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和资源的运用能力。利用远教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成为教师的基本技能。、观摩与研讨相结合,掌握应用的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困扰着教师。山区教师信息来源相对闭塞,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会运用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和上课,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于思想领域是一场深刻革命。要引导教师走上现代化教学之路,把示范课的听与评引入教研教改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利用示范课的示范性教学活动,教师从教学结构、方法、手段和内容各个角度去学习,在相互交流中去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目睹名师的教学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潜移默化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组织教师观看权威性的课程改革讲座和课改示范课,明确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把握的关键和注意的问题。
观摩教学是有效培训教师教学素养的实践活动。让教师听、看远程教育的《示范课》、《空中课堂》和其他教师的课以及互相上课,在观摩中学习新的教学观念、方法,在观摩中培养教师的创新教学。要求每位教师每天必须上远程教育网浏览资源,并收集、分析、整理成适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素材和资料。通过浏览远程教育资源,对《示范课》、《空中课堂》、《学生学堂》、教学资源、教研论文、课程改革的观摩和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掌握适应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其在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相信学生的能力,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互动中生成知识,在体验中感受知识,在生活中寻找知识,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教师在远教资源的应用中,逐渐形成、建立、完善自己新的教学方式,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独特的教学风格。、任务与考核相结合,驱动应用的动力
制定教师应用远教资源的具体要求,完善教师应用远教资源的评估考核制度,是驱动教师应用远教资源的强大动力。项目学校定时检查或随机抽查教师利用网上资料辅助教学情况,每两周对任课教师检查一次,做好记录,评价结果记入任课教师考核成绩。任课教师借用资料并用于教学面达到 100%,用远程教育资料教学达到总课时的 15% 以上。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收看 CETV 和 IP 数据广播节目 40 小时以上。任课教师每学期网上观摩优质课 10 节以上。各学科每学期上优质课 2 节以上。以农村贫困山区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研究、现代远程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等为主题,积极开展课题申报、立项,研究工作。以研促用,以研促教,采取强推硬逼的措施,规范管理,促进远程资源的应用。
要实现远程教育资源的吸取和共享,首先必须领导重视,资源应用渠道畅通,采取相应的措施规范管理,对应用情况进行督导评估,上下齐心,为资源应用提供坚强的后盾。扫清教师在资源应用中的障碍,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学资源、用资源、研究资源、开发资源的良好局面,让远程教育走进课堂,服务教学,面向学生。
第三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堂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堂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乐亭镇吉祥寺中心小学 魏秀英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激活课堂,提高效率。
摘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明显帮助;信息技术的参与,使语文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彩和新颖。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实、层次明晰、色彩绚丽。有了信息技术这双翅膀,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文件的颁发,探讨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资源,促进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充满活力,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势必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尝试着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实、层次明晰、色彩绚丽。有了信息技术这双翅膀,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我就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资源共享是信息技术运用的主要作用,互联网具有巨大的教学资源,它能够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以及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为小学语文教学营造知识多样化、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是任何单一教学方式都无法比拟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难理解的知识或者学生平时少见到的事物,只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文字变成栩栩如生的图画,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把微观的变为宏观的,学生就能一目了然了。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人”字形线路图的设计有什么好处,这是教学的难点,只通过读课文,学生很难理解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时采用的不同方法。如果把开凿的过程制成动画课件,学生会很快体会到詹天佑这种设计的妙处,从而体会詹天佑有着超人的智慧,问题不攻自破。学习詹天佑的创新精神的主题也得到了很高的升华。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不仅激活了语文课堂,还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以多媒体、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把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问题变成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知道,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究竟这个物体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像书中所写的,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这个物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它,我在上课前制作了琥珀的动画,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由于是动画,孩子们兴趣很浓,观察得很认真,同时我让学生结合图片和文字来认识琥珀,加深了对琥珀的理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在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月食》一文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由于日食这种自然现象比较少见,大部分孩子从未亲眼见过,如果仅仅通过演示、讲解、阅读等方法,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后来我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地再现月食这一天文现象,学生通过看微缩的太阳系运动,便很快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想,正是这种形象直观的影像视觉冲击使学生一下进入了文本设置的情境之中,才有如此深刻、如此多元的感悟。这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景象,就是得益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课堂,寓教于乐。
传统的语文教学用的只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薄薄的一本教科书,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课本,里面的知识面是非常有限,满足不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求知欲望,教材又不是教师照本宣科的工具,如何超越教材,教师掌握将尽可能多的语文资料和信息,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迎刃而解。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主动地去搜索、查找,充分获取与文本相关的信息,丰富了学生的已有认知。网络中有海量的语文资料,包罗万象,形式多样。利用这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利用网络信息,了解文中的时代背景、生活实际乃至包括作者的心理历程等等,拉近文字与学生心理的距离,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平台。丰富的信息储存能力和快速查找功能,使语文教师拥有了浩瀚的知识宝库,能迅速查找所需要的资料。对学生尽量遵循“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的原则,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在浏览课上查找相关资料。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收获信息,协作交流,研发项目的手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孩子们在欢笑中学习、思考,在争辩中探索、创新。不仅丰富了语文课堂,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洋溢着现实生活的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相关,而且能够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学生们学起来有较大的困难,但信息技术就能弥补此中不足。在教学中,我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时空限制,利用大量鲜活、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内涵,把丰富的信息浓缩进短暂的课堂,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蝙蝠与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什么是雷达,雷达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工作的,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的认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利用网络找到这些内容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一看便明,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认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多方面,而教学难点的突破往往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直观性是教学的基础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改变语文教学中只能逐段讲解的繁琐活动,我们可以把一些难以通过口头表达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模拟等手段,创设情境,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合理运用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优化了课堂结构,创新了教学模式,增大了教学容量,增强了学习趣味,提高了教学效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更好的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拓宽语文教学的领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还需要我们小学语文工作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改革将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影响》
《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
第四篇:如何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如何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摘 要:语文教学不可能限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根据语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充满教师的幽默睿智,抓住青少年好奇探幽的兴趣,或以寓言、故事、题外趣闻、书面警句,作为旁敲侧击的材料,当作导火索,使学生爆出思维的火花。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艺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72-01
语文是学好各类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概括起来有三种:吸收(读、听、看)、表述(说、写)和思考。当然还有其他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等。这一切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好奇探幽,并将此自觉转化为独立的探索和追求。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如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把课教“活”,达到课堂艺术的佳境,那就是一位出色的教师。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讲课要不拘一格,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
语文教学不可能限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根据语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当代语文教学法正处在变革发展中,各类教学方法形式繁多。诸如讲读法、分析法、串讲法、比较法、直观法、畅想法、带读法、读议结合法、八字教学法、一次多文教学法、线索法、评点法等。根据不同教材,不同教学对象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中有的应重于欣赏、如:文学作品中的精品、有的应重于知识的传授或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应重于思想的开启,有的应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有的以讲为主、有的以练为中心、有的以导读为重点。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变通。否则,即使运用最先进的教学法,亦不免流于形式。搞花架子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其实空空荡荡,决不会取得良好效果。
二、课堂艺术还反映在组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向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
一、放下老师架子,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我们有些老师,往往习惯于传统教育师道尊严,习惯于用训斥口吻而不是用“导游”口吻,对于“俯身侧耳以听”,训斥后“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学生,表示欣赏。
二、放开学生思路,让其思路畅开而不凝滞,联想滔滔而不漫流,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后面再谈。至于“管”,一要管住自己,不烧野火,不随心所欲,不损害学生自尊心;二管课堂纪律,不能听之任之,让学生任意喧哗吵闹;三管学生视听,有的学生上课,身在教室,神却游于江河之上。教师应以最快方式,凝聚学生的目视、耳听、心思。所以,教师既要重视讲课,又要善于组织教学。
三、充沛的精神是提高课堂艺术的保证
演员在台上演戏,如果没精打采,唱念做打,老是走神,观众就会“卷堂大散”。同样,教师在课堂上精神倦怠、有声无气或者精神不佳,学生就会恹恹欲睡。精神充沛不在于音高八度,声声震耳,那样易使学生过度紧张,造成疲劳。教书是细活,必须细水长流。侃侃而谈,娓娓动听易使人接受。教师的课堂精神,还表现在专注、敏锐和机智。无论讲、读或板书,应力避出现纰漏;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掌握火候。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四、教师的吸引──讲课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其他职业应该凝重、含蓄、简练而带有深沉的哲理性;真挚、文雅、委婉而带有职业的文明性;清晰、敏慧、活泼而带有变通的灵通性。一个语文教师,应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有较深的语法、逻辑、修辞的语言功底。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要提高讲课的语言艺术,讲“活”一堂语文课,至少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1、力求清晰明白。传授知识首先要使学生听懂,要有一定的透明度。那种含混不清的语言,那种故作高深的只顾死背概念照本宣科的讲课,只会使人模模糊糊,不知所云。清晰,一是指语音而言。必须咬字清楚,发音准确,字正腔圆,自然流畅,令人舒心悦耳;一是指讲述内容而言。那种表达含糊,词不达意的讲解,颠三倒四的叙述,模棱两可前后不一的分析,足以使学生坠入迷宫,这是必须避忌的。
2、力求简洁精当。罗嗦是讲课的大忌。古人云:“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在课堂上,而语言精当、简洁、言简意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功之一。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分析课文时,要抓难突重,要言不繁,切忌把课文嚼的太烂、太碎;归纳时,要以简洁鲜明的语言予概括,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把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学生。
3、力求优美自然。形象的叙述,美妙的譬喻,和谐的节奏,亲切的语调,都可使教师的语言增加优美感。优美的语言从亲切自然的教态中产生,不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动辄骂人训人,决不会产生优美的语言。优美的反面是粗鲁。教师应以优美高雅的语言,“以风风人,以雨雨人”,使莘莘学子有“如坐春风”之感。
五、教活书的最佳途径―启发式
我想,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它说明三点:
1、教师讲课有吸引力。学生如同欣赏戏剧一般着迷;
2、教师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沉入知识的迷宫、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取知识。语文教师要进入此种境界,非运用启发式不可。运用启发式教学,谁也不会反对,但真正运用起来,差异却很大。启发不是机械的说教,而是在关键地方予以点拨,唤起学生的联想。启发充满教师的幽默睿智,抓住青少年好奇探幽的兴趣,或以寓言、故事、题外趣闻、书面警句,作为旁敲侧击的材料,当作导火索,使学生爆出思维的火花。启发要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留有大量余地让学生思维的“野马”驰骋。启发,既要如同一石投如湖中泛起层层思维的涟漪,又要善于 创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甘晓娟.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2] 莫 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活”起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1).
第五篇:多媒体有效激活语文课堂
多媒体有效激活语文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缺少的是活的交流。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应该是灵活的,有鲜活的内容、鲜活的形式、鲜活的教师、鲜活的学生,语文的活正是生命的活,这样的语文课才能从学文走向学做人,才能实现教育的价值。在新课改中,一台电脑、一套组合音响、一组投影设备构成的多媒体,打破了一本教科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的单一课堂结构,形成了“活”的课堂结构,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里既接受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又能得到美的熏陶,从而全面提高素质,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目的。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理解课文作铺垫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多媒体串教手段的运用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语言文字、生活感受等变为具体可见的形象、逼真的视觉画面,使学生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提高表情达意的效果。
1.巧用录音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大多是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鉴赏性的美文。如果将其录音,再配上恰当的音乐,会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心,使其较快地进入文章的境界,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海滨仲夏夜》时,八步区实验中学的刘老师选用了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营造一种特定的气氛。文中幽美的意境,柔和的月光,温馨的海风,加上悠扬、舒缓的曲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月光下寂静的海滩,仿佛看到了劳动人民工作一天后悠然地来到海滩休息。学生在配乐朗诵中领略到课文的佳境,不知不觉沉醉在优美的意境之中。这样的效果只有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才能产生,而单纯的文字信息是不会有这样强的感染力的。
美的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很高,学生只有进入文中意境,才能领会其中的意味,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播放配乐朗诵,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巧用录像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巧用录像媒体,使说明文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形象生动的影像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解读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八步区实验中学的颜老师在教学《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时,就充分整合网络信息和语文课程资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她让学生上机操作,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转基因技术还在哪些领域中运用且取得哪些成果,从中形成自己对转基因技术的评价。颜老师最成功之处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他们迅速查找信息、快速提炼信息的能力。在评价转基因技术时,课堂争辩气氛较浓厚。其中两个学生的意见特别突出,黄同学极力赞美转基因技术的优越性,指出它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诸多好处,并极力称赞转基因技术了不起;刘同学在略微肯定转基因技术的优势之后,更多从其改变自然本性,给人民健康带来隐患等角度,畅谈了技术的危害性和不足。他们的针锋相对也激发了其他学生发表观点的热情,可以说在整堂课的最后形成了讨论的小高潮。颜老师借此机会也传达给学生一个理念:看待问题应该注意全面性。
总之,录像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使学生看得十分真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观察和思考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看云识天气》的录像展现了云的千姿百态,令人浮想联翩;《地球是圆的吗》的录像展现了广漠的宇宙,使学生感到宇宙的广大,知识的无限。课堂教学适当播放录像,既使学生容易理解课文,学习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大自然、探索宇宙的精神,使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得到提高。
二、巧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现在课堂教学任务逐渐增加,传统教学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课堂教学,必须适时采用文字投影,减少板书分量,以加快教学进程,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巧用文字投影进行课文分析,提高教学效率
课文分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以前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无法把某些教学重点的分析过程及时呈现出来,教师一说而过,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不理想。运用文字投影可弥补这一不足。例如分析《孔乙己》一课,重点是分析作者对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若把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分析都呈现在黑板上,板书量很大,势必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如果不板书,只讲解,学生印象不深刻,又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而把这些内容投影显示出来,可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文度的发挥。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学习,笔者初步感觉到EEPO有效教育的可行性。
一、根据EEPO教育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模式
从2010年参加孟教授EEPO有效教学改革以来,我认真研究这套理论的内容,不断提取理论中的精华,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最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试着学习课文,然后每组提出一个问题。其中让我印象较深的一个问题是:你认为愚公之妻是怎样的一个人?提出问题后,全班就开始讨论,有的说她关心爱护愚公,文中“献疑”一词巧妙地写出了她的关心;有的说她向愚公泼冷水,文中“以君之力”这句话带有冷笑和嘲讽之意。这样,班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就连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也开始发言了。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围绕知识目标展开,依照教学参考书开展教学活动,牵强附会地把学生拉到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来,并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这样扼杀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受到禁锢,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而EEPO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通过约定、表达呈现方式、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基本要素交替使用,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并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课前把学生分为若干组,课堂上提出问题或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主质疑,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我将本课设计成辩论活动课的形式:首先让学生预习一遍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分小组设计自己的辩论方案,对于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到学校的阅览室去查找资料。通过学生的一番努力,辩论会如期举行,不管是正方还是反方,都能够用上课文中的一些内容,甚至有个别辩手还能用上一些地理、天文等课外知识,平时一些不那么喜欢文言文的学生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热闹的辩论中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习语文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几个环节,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外乎是教师读学生听,或者学生自己读听,或者教师说学生记,四十五分钟下来学生无精打采,教师却疲惫不堪。针对这样的问题,EEPO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型方式――要素组合课型,即听、看、讲、想、做动、静七要素。这种课型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避免教学中的强化疲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得快、有特色的学生相互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主动和能动得到充分体现。这样的课堂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最终实现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用积极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EEPO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有五种:经典性评价(经典性评价主要从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即“三性合一”,互动、主动、能动即“三级联动”这六个方面进行评价)、学科性评价、项目性评价、流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常用经典性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因为经典性评价中的“个性”评价非常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后,迫切地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心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一句赞语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任何暴风骤雨般的责备及批评都更有力量。不容置疑,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教师在课堂中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我在讲授《桃花源记》时,最后给学生5分钟的质疑时间,让学生寻找一些不解的问题提出来。质疑时间过后,学生纷纷提出疑问,教师也逐一为学生解答。在解疑环节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位中等成绩的学生怯生生地站起来问:“老师,我很纳闷,书上说进入桃花源的山洞极狭,才通人,而桃源人的往来种作,悉如外人。我想他们种作一定离不开牛马吧,当初他们又怎么把体形庞大的牛马弄到里面呢?你能帮我解释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急于解释,而是先肯定这个学生的大胆思维,让全班给予他热烈的掌声,并表扬他敢于思维的精神。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频频表现出超常的思维,就连成绩一般的数学科也出现了直线上升趋势,上学期期考成绩出乎意料地排在A+行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EEPO新课堂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与原有的课堂教学形态相比,既是具体可操作的,又是抽象的。要很好地理解它、操作它,唯一的途径就是大量地实践探索。我坚信只要不断地学习与探索,EEPO有效教育的理念在不久的将来会普及到教育战线上的每一位教师。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