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时间:2019-05-12 01:4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内容上,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方法上,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价值上,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基本框架结构如下表所示。

心理健康

道德

法律

国情教育

成长中的我认识自我自尊自强

学法用法

我与他人的关系

交往与沟通

交往的品德

权利与义务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承担社会责任

法律与社会秩序

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现行课标“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虽然一般而言,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包括知、情、行三个环节,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发展相应地也应该是以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为主体的综合发展。但是,在这三者之中,认知是“导向”而非“主导”,更应注重情感与行为的发展。这一点,已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多年来的经验与教训所印证。

因而,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相比较,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更为明确和科学。

第二篇:新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作者:佚名 教研组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2 更新时间:2011-7-11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首先,我代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编写组的全体成员,向你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能得到广大任课教师和中学生的支持与肯定。

我将与大家共同来学习、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并结合析以往教材的比较分析,说说我们的设计思路。

一、解读新《课标》

(一)基本理念解读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

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里,从整体内容目标而言,已经初步具有了贴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意向,注重学生个体完整的个性发展,但基本上还是从成人世界对学生品德的简单设计,而不是从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带有浓郁的学科化痕迹,强调内容设计中的逻辑性和内容标准的整齐划一。

以此为准的教科书设计,一般都是将初中三年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分为三大板快: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国情教育。每一块中都是按照所涉及学科的逻辑框架,开中药铺似地一一展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似框架体例,真正使教科书的编写发生实质的转向,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

2、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规定

新《课标》明确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作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生活,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其明显的特色在于,在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确保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价值熏染与引导的同时,突出更广泛视野之中的人文启迪和人文渗透,即充分注重以优秀的人文精神资源来拓展、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又“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把学生置身于个体与生活世界的各种交互关系之中,让学生在必要的认知的同时,积极自主地去发现、感受、体验、判断、理解,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

思想性和综合性是多继承,有发展,而人文性和实践性则是发展重于继承。

3、新课程理念的解读

(1)核心理念: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是前面说的根本转向,即转向对学生个体品德发展与生活实际的关照。

(2)课程目标理念: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本追求。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传统的意义都是被规定的、非个体化的、与宏大主题相关联的。

四川都江堰蒲阳中心小学校训:“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幸福,并懂得如何追求幸福。”

我在教材的前面写了一段给中学生朋友的话:

我们期待大家能与新教材一道,勇于思考,乐于实践,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关注自身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修养、权利意识、守法精神,以及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把活泼、健康的自我融入开阔的社会生活之中。

这段话表达了我们对新课程目标的基本理解。

(3)过程理念: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原则。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这实际上是提示我们,新课程标准试图在课程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都要突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的独立思考与积极体验,以内在促进而不是外加强加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品德自主、健康发展。就象我在教材前面所写:

新《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紧贴大家生活、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课程。我们并不期望大家机械、被动地接受成人世界对中学生的规范和教训,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大家视为平等的朋友,力求把好的问题、感人的事例、优美的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4、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新《课标》要求在内容的编排上,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

5、新《课标》具体内容标准解读

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共包括3大板块、10大要点、59个小点。其主要内容是:

1、成长中的我(1)认识自我(包括6小点,略)

目标:能够不断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2)自尊自强(包括6小点,略)

目标: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学会用法(包括5小点,略)

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养成自我防范意识。

2、我与他人的关系

(1)交往与沟通(包括6小点,略)

目标: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交往的品德(包括6小点,略)

目标: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关心、尊重、宽容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3)权利与义务(包括7小点,略)

目标: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3、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1)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包括6小点,略)

目标:认识成长的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2)承担社会责任(包括5小点,略)

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3)法律与社会秩序(包括4小点,略)

目标:知道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4)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包括8小点,略)

目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根据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我们对其进行了整合。以初一年级第一册教材为例:

我们设计“走进中学”作为第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正视自我身心发展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做健康活泼、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中学生。

第二单元主题“在成长的道路上”,旨在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和逆境,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化解矛盾、应对挫折的能力,引导中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我们以中学生与家长、老师、同学的交往为主要内容,设计编写了《相处之道》,意在使学生通过了解、体验与自己生活中最切近的人的交往,来理解、领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学习、掌握在不断拓展的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艺术。

第四单元“树立团队精神”,意在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同时,体验团队生活,关注集体发展,理解合理精神,培养团队精神。

第五单元《走近法律》是初中法律教学的一个开篇,教学内容以法律的基础理论为主,意在让学生在一般性地了解法律、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的基础上,懂得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理解权利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由上可以看出,我们教材的编写理念是按照初中生的生活逻辑来展开的,通过这样一种设计,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把心理、道德、法律等有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当然这种融合不是知识点的硬性接合与拼凑,而是从中学生生活的不同层面(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呈现出来的,是他们生活中所实际遇到的

问题。这样,教材与学生之间是以实际生活为联系的媒介或桥梁,而不是以抽象的文字和成人的话语为沟通媒介。同时,这种设计也为后面教材的安排打下了基础,因为,七年级的教材虽然较全面地涉及到了心理、道德、国情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基本上都是一种“初接触”,随着学生生活的扩展,这些内容在后面的教材中也都会得到扩展性的诠释。如心理学方面,初中一年级只涉及到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设计成长计划、如何关注心理健康,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风采和调节情绪,如何对待成长过程中的顺境、逆境和挫折,而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我们将会根据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心理教育的问题将会扩展或延伸到青春期的心理调适以及如何解决和应对考试焦虑、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等更高层次的问题了;在道德方面,七年级的教材是从初中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出发,探讨中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应当养成什么样的品德和操守,而在八年纪和九年级的教材中则是逐渐从不断扩展的公共生活的角度使学生逐渐认识和理解诚信、正义等道德问题;在法律方面,七年级的教材只是结合现实生活从总体上对法律的本质和作用做了介绍,而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将会涉及到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如未成年人犯罪及其保护问题,而最后则引导学生从依法治国的高度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意义;在国情方面,七年级的教材中并没有用专门的章节来谈这一问题,只是在各单元中有所渗透,而随着学生认识的提高、阅历的增加,我们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逐渐加重这方面内容的分量,使学生十分自然的了解和接受国情教育,而不是强硬地向他们灌输这方面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与比较

(一)基本认识

教材的特色实际上也就是教材改革创造性的最集中的体现,但是任何特色的形成都不是凭空抽象出来的,而必须要通过实际的比照和思考才能够较为合理地归纳出来。我们认为,要编写出有明显特色的教材,这样三个方面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第一,需要对现行教材的优缺点有确当的把握,而这是我们形成自己特

色的最基本的前提。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认真研究了国内有代表性的教材版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教材和广东、深圳等地所采用的教材,并在三所省级重点中学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还召开了任课教师和家长的座谈会,获得了很多有启发性的经验材料。

第二,需要有开放的视野,即应当积极地汲取当今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的一些好的措施和做法。我们参阅了日本、德国和新加坡的一些教材,也研究了台湾地区“国民教育九年一贯课程标准”,应当说对当今国际上的相关信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第三,要对新颁布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标准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特别是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二)国内教材的优缺点

从现行国内教材来看,客观地说,近年来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在经过多次修订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在内容安排和形式设计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改进:

主要优点:

一是目标明显拓宽,不仅从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出发来设定目标,而且已开始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整体发展,增加了做健康、活泼的中学生的目标取向;

二是内容开始变得丰富多样,增加了大量跟学生生活贴近的内容;

三是形式也开始摆脱单

一、枯燥的说教式面孔,从版式设计到内容组织都不乏生动活泼。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目前的教材就整体而言,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成为我们新教材编写创新的基本参照,主要缺点有:

(1)课程设计的知识点很丰富,但是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并不十分清晰。

传统教材大都是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目标,注重知识点的设计与分布,在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设计中往往具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性,但作为初中阶段课程整体而言则其中缺少了逻辑线索,结果只能是心理、法律、国情等几大块内容的拼接,学生无法从中获得学习这些内容的内在动因和整体印象。而从学生的实际成长过程来看,并不存在那一个阶段只关注心理、法律、道德或国情的实际状况,他们的生活是不断扩展的,与社会和知识的接触是多层面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和知识积累都体现出一种多元的递进性。很显然,过去那种分割的、封闭的教材设计方式是不合时宜的。

(2)注意了教材内容上的平面分布和个别处理,但是交叉性和递进性体现不够。

正因为传统教材是以不同体系的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它所注意的只是不同知识框架内的逻辑联系和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处理,不是从学生生活的整体需要出发,在某一时段内整合不同知识内容,所以它只能是不同内容的简单相加,而不能使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层面上交叉渗透,螺旋上升,体现对学生生活的整体性的关照。因而从整体而言,这样的教材设计不具备包容性、辐射性和立体性,不具备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深层吸引力。

(3)一定程度上注意了教材内容表达的通俗性和亲和性,但是启导性、冲突性设计不够,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挑战性。

由于传统教材更多地注意给学生说清楚某个道理,目标过分明确,而不是让学生从中自我去认识、体验、发现,这就使得传统教材只注重把要说的道理用平易的形式直白地表现出来,惟恐学生不能明白教材的意思,往往在标题上就开门见山地摆出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使得学生缺少了积极参与、体验、发现、表达的空间,使教材明显地内容单薄,对学生而言更多地只需要记诵,不能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感、态度构成真正的张力与挑战。

(4)阶段性学习目标定位不清晰。

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应当具有整体性、协调性、贯通性,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都应该有明确定位,虽有所不同但又能整体关照,尽量避免内容简单重复,但是目前的教材在这一点上还存在不足。如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之间的整体协调和贯通没有处理好,有的内容在小学时已经出现,初中教材又重复出现,使学生感到乏味,对他们不构成挑战、探索的意味。而高中简单重复初中的情况也同样存在。

(5)课程内容呈现的方式尚显呆板,还存在着明显的说教性、灌输性、刻板化的痕迹。

由于传统教材组织更多的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参与学生生活为基本线索,这使得以往教材的改革,更多地关注的是知识点的增加和知识体系框架的调整,而对于知识的呈现方式重视不够。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了对学生识记知识的要求,而对于如何调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知道、理解和懂得有关知识和道理重视不够,因而导致依然难免简单机械说教的面孔,使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分割开来。

(6)过于偏重知识教育的环节,而实践环节的设计显得薄弱。

学生面对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平面化教材,更多地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其中灌输的道理,参与也只能是机械、被动地印证、重复,缺少对学生创造性的、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引导。

(三)当前国外教材的基本特点

从国外相关教材的设计来看,从20实际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德育课程的改革,尽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不尽相同,如西班牙、比利时、英国、新加坡等都十分重视中学生的宗教情感和道德情操的熏陶,韩国、日本等国则把道德课单列。并且在课程的名称设计上也不尽相同,诸如“道德课”、“修身课”、“人格训练课”、“公民课”等等,但是在课程设计上却有很多一致之处:

第一,重视把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从他们所熟悉的事件、人和环境切入,尽力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外在训导;

第二,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操守;

第三,重视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淡化体系化、框架性的知识点铺陈,实践参与的部分占据的比例相当大;

第四,教材的呈现方式丰富多样,特别强调趣味性和哲理性的图文安排,并且印刷装帧十分精美;

第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体现学生主体性。

这些特色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四)编制教材的基本理念

我们在新教材的编写中,力求改变单纯以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教材结构模式,而追求以不断拓展的学生生活为基本主线,把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学生自身生活发展需要有机的结合、统一在教材整体结构的逻辑理路之中,注重不同内容的交叉渗透、螺旋上升,提高教材的包容性、辐射性和立体感;

把学生周遭的生活的复杂性、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生活对学生个体的挑战性尽可能地展示出来,提高教材情景创设和问题设计的真实性、丰富性,改变教材平面化说教的形象,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学生思想、智慧、情感、态度的挑战性,提高教材的层次与品位;增强教材设计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参与的程度,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开辟自主思考、体验、创造、发展的实践的可能空间。

我们坚持的基本理念主要有:

1、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引导生活。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同时,人的思想品德又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个体生活和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初中阶段是人生的特殊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教材要尊重、关注、反映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帮助青春期的学生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解决冲突与矛盾;另一方面,要从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个人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全球生活),引导他们把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联系起来,引领他们感悟生命的意义,学会过道德的、有意义的生活,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为他们终身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2、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在目前社会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纷繁复杂的背景下,要不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我们认为应明确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是振兴民族、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热情但缺乏理智,他们追求真善美,但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不强,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应引导他们自主地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而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可以”的道德相对主义盛行。但是这种引导,决不是采用过去的“教条式”的强加灌输,而是建立在对学生个体需求的了解,引导他们进行内化的基础上;不是只仅仅重视道德知识的系统传授和行为习惯的训练,更要重视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敏感性、道德思维、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决策与践行能力。

3、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培养道德主体。品德教育不是禁锢人、束缚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美德”的容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初中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品德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还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提供条件,创设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教材的心理学基础,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把过去教材以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调查、访谈、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作、社会实践为主,积极倡导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感悟,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他们内心对真善美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积极主动地以自己为认知对象,以自己的生活、以身边的环境为课堂,去正视人生、体验人生、探索人生,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进行道德修养、有效调控自己的行为等方面的能力。教材主题的选择、教材内容的编排、呈现方式等,为学生的探究、交流、活动、实践留有足够的空间,注重加强实践活动的环节,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4、整合的品德教育观。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丰盈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要实现这个目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需要把学校、家庭、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使三者形成网络,产生合力,这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合。即使在学校,也不仅仅只是品德课程这一渠道,要打破各科目界线森严的局面,要处理好品德教材与其它各科教材的关系,这是思想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整合。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是课程内容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整合。在品德课程中,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一整体,倡导师生的互动、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这是教学情景之中师生认识、情感的整合。在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中,不是人为地割裂品德的结构,也不是把品德结构看成是静态的,而是使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培养与学习融于一体,这是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结构中的内在整合。

当然,要完全克服传统教材缺点,解决前面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只能逐步改变,不可能一步登天,但我们充分意识到了问题的难度,我们将以此作为超越、创新的原点,力求有本质性的突破。

(五)结语

我们参与这次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立项申请和编写工作得到了许多专 家和 老师的鼓励与支持,编写组的全体成员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由于水平有限,教材中肯定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广大任课教师能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们再一次表示诚挚的谢意,并期待与老师们的真诚对话。

留下一些问题,或者说我们在编写过程中的困惑,期待与老师们一道共同来思考:

1、思想品德课程究竟应该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起什么作用?能起到什么作用?这涉及到我们对这门课程的编写与教学中的定位的问题。

2、思想品德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怎样才能称作是贴近了学生生活?品德教育中到底要不要适当的说理、认知,或者说必要的“灌输”?如何保持这样一种“度”?怎样处理认知与情感体验、灌输与自我发现之间的关系?

3、思想品德教材如何面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性?

尽管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编写中也有了我们自己的思考与回答,但这远不是标准答案。我们相信,这些问题将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实践之中,召唤我们去思考,不断进取。也许,正是这种召唤,构成了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永久的魅惑力。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一、解读新《课标》

(一)基本理念解读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

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从整体内容目标而言,已经初步具有了贴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意向,注重学生个体完整的个性发展,但基本上还是从成人世界对学生品德的简单设计,而不是从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带有浓郁的学科化痕迹,强调内容设计中的逻辑性和内容标准的整齐划一。

以此为准的教科书设计,一般都是将初中三年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分为三大板快: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国情教育。每一块中都是按照所涉及学科的逻辑框架,开中药铺似地一一展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1 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似框架体例,真正使教科书的编写发生实质的转向,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

2、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规定

新《课标》明确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作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生活,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其明显的特色在于,在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确保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价值熏染与引导的同时,突出更广泛视野之中的人文启迪和人文渗透,即充分注重以优秀的人文精神资源来拓展、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又“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把学生置身于个体与生活世界的各种交互关系之中,让学生在必要的认知的同时,积极自主地去发现、感受、体验、判断、理解,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

思想性和综合性是多继承,有发展,而人文性和实践性则是发展重于继承。

3、新课程理念的解读

(1)核心理念: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是前面说的根本转向,即转向对学生个体品德发展与生活实际的关照。

(2)课程目标理念: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本追求。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传统的意义都是被规定的、非个体化的、与宏大主题相关联的。

四川都江堰蒲阳中心小学校训:“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幸福,并懂得如何追求幸福。” 我在教材的前面写了一段给中学生朋友的话:

我们期待大家能与新教材一道,勇于思考,乐于实践,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我们 2 自身的心理健康,关注自身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修养、权利意识、守法精神,以及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把活泼、健康的自我融入开阔的社会生活之中。这段话表达了我们对新课程目标的基本理解。

(3)过程理念: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原则。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这实际上是提示我们,新课程标准试图在课程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都要突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的独立思考与积极体验,以内在促进而不是外加强加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品德自主、健康发展。就象我在教材前面所写:

新《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紧贴大家生活、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课程。我们并不期望大家机械、被动地接受成人世界对中学生的规范和教训,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大家视为平等的朋友,力求把好的问题、感人的事例、优美的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4、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新《课标》要求在内容的编排上,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

具体结构如下:

5、新《课标》具体内容标准解读

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共包括3大板块、10大要点、59个小点。其主要内容是:

1、成长中的我

(1)认识自我(包括6小点,略)

目标:能够不断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2)自尊自强(包括6小点,略)目标: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3)学会用法(包括5小点,略)

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养成自我防范意识。

2、我与他人的关系

(1)交往与沟通(包括6小点,略)

目标: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交往的品德(包括6小点,略)

目标: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关心、尊重、宽容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3)权利与义务(包括7小点,略)

目标: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3、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1)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包括6小点,略)目标:认识成长的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2)承担社会责任(包括5小点,略)

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3)法律与社会秩序(包括4小点,略)

目标:知道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4)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包括8小点,略)

目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根据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我们对其进行了整合。以初一年级第一册教材为例:

我们设计“走进中学”作为第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正视自我身心发展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做健康活泼、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中学生。第二单元主题“在成长的道路上”,旨在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和逆境,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化解矛盾、应对挫折的能力,引导中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我们以中学生与家长、老师、同学的交往为主要内容,设计编写了《相处之道》,意在使学生通过了解、体验与自己生活中最切近的人的交往,来理解、领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学习、掌握在不断拓展的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艺术。第四单元“树立团队精神”,意在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同时,体验团队生活,关注集体发展,理解合理精神,培养团队精神。

第五单元《走近法律》是初中法律教学的一个开篇,教学内容以法律的基础理论为主,意在让学生在一般性地了解法律、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的基础上,懂得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理解权利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由上可以看出,我们教材的编写理念是按照初中生的生活逻辑来展开的,通过这样一种设计,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把心理、道德、法律等有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当然这种融合不是知识点的硬性接合与拼凑,而是从中学生生活的不同层面(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呈现出来的,是他们生活中所实际遇到的问题。这样,教材与学生之间是以实际生活为联系的媒介或桥梁,而不是以抽象的文字和成人的话语为沟通媒介。同时,这种设计也为后面教材的安排打下了基础,因为,七年级的教材虽然较全面地涉及到了心理、道德、国情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基本上都是一种“初接触”,随着学生生活的扩展,这些内容在后面的教材中也都会得到扩展性的诠释。如心理学方面,初中一年级只涉及到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设 4 计成长计划、如何关注心理健康,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风采和调节情绪,如何对待成长过程中的顺境、逆境和挫折,而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我们将会根据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心理教育的问题将会扩展或延伸到青春期的心理调适以及如何解决和应对考试焦虑、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等更高层次的问题了;在道德方面,七年级的教材是从初中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出发,探讨中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应当养成什么样的品德和操守,而在八年纪和九年级的教材中则是逐渐从不断扩展的公共生活的角度使学生逐渐认识和理解诚信、正义等道德问题;在法律方面,七年级的教材只是结合现实生活从总体上对法律的本质和作用做了介绍,而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将会涉及到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如未成年人犯罪及其保护问题,而最后则引导学生从依法治国的高度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意义;在国情方面,七年级的教材中并没有用专门的章节来谈这一问题,只是在各单元中有所渗透,而随着学生认识的提高、阅历的增加,我们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逐渐加重这方面内容的分量,使学生十分自然的了解和接受国情教育,而不是强硬地向他们灌输这方面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与比较

(一)基本认识

教材的特色实际上也就是教材改革创造性的最集中的体现,但是任何特色的形成都不是凭空抽象出来的,而必须要通过实际的比照和思考才能够较为合理地归纳出来。我们认为,要编写出有明显特色的教材,这样三个方面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第一,需要对现行教材的优缺点有确当的把握,而这是我们形成自己特

色的最基本的前提。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认真研究了国内有代表性的教材版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教材和广东、深圳等地所采用的教材,并在三所省级重点中学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还召开了任课教师和家长的座谈会,获得了很多有启发性的经验材料。第二,需要有开放的视野,即应当积极地汲取当今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的一些好的措施和做法。我们参阅了日本、德国和新加坡的一些教材,也研究了台湾地区“国民教育九年一贯课程标准”,应当说对当今国际上的相关信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第三,要对新颁布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标准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特别是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二)国内教材的优缺点 从现行国内教材来看,客观地说,近年来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在经过多次修订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在内容安排和形式设计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改进: 主要优点:

一是目标明显拓宽,不仅从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出发来设定目标,而且已开始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整体发展,增加了做健康、活泼的中学生的目标取向; 二是内容开始变得丰富多样,增加了大量跟学生生活贴近的内容;

三是形式也开始摆脱单

一、枯燥的说教式面孔,从版式设计到内容组织都不乏生动活泼。尽管如此,我们认为目前的教材就整体而言,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成为我们新教材编写创新的基本参照,主要缺点有:

(1)课程设计的知识点很丰富,但是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并不十分清晰。

传统教材大都是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目标,注重知识点的设计与分布,在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设计中往往具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性,但作为初中阶段课程整体而言则其中缺少了逻辑线索,结果只能是心理、法律、国情等几大块内容的拼接,学生无法从中获得学习这些内容 5 的内在动因和整体印象。而从学生的实际成长过程来看,并不存在那一个阶段只关注心理、法律、道德或国情的实际状况,他们的生活是不断扩展的,与社会和知识的接触是多层面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和知识积累都体现出一种多元的递进性。很显然,过去那种分割的、封闭的教材设计方式是不合时宜的。

(2)注意了教材内容上的平面分布和个别处理,但是交叉性和递进性体现不够。正因为传统教材是以不同体系的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它所注意的只是不同知识框架内的逻辑联系和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处理,不是从学生生活的整体需要出发,在某一时段内整合不同知识内容,所以它只能是不同内容的简单相加,而不能使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层面上交叉渗透,螺旋上升,体现对学生生活的整体性的关照。因而从整体而言,这样的教材设计不具备包容性、辐射性和立体性,不具备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深层吸引力。

(3)一定程度上注意了教材内容表达的通俗性和亲和性,但是启导性、冲突性设计不够,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挑战性。

由于传统教材更多地注意给学生说清楚某个道理,目标过分明确,而不是让学生从中自我去认识、体验、发现,这就使得传统教材只注重把要说的道理用平易的形式直白地表现出来,惟恐学生不能明白教材的意思,往往在标题上就开门见山地摆出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使得学生缺少了积极参与、体验、发现、表达的空间,使教材明显地内容单薄,对学生而言更多地只需要记诵,不能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感、态度构成真正的张力与挑战。(4)阶段性学习目标定位不清晰。

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应当具有整体性、协调性、贯通性,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都应该有明确定位,虽有所不同但又能整体关照,尽量避免内容简单重复,但是目前的教材在这一点上还存在不足。如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之间的整体协调和贯通没有处理好,有的内容在小学时已经出现,初中教材又重复出现,使学生感到乏味,对他们不构成挑战、探索的意味。而高中简单重复初中的情况也同样存在。

(5)课程内容呈现的方式尚显呆板,还存在着明显的说教性、灌输性、刻板化的痕迹。由于传统教材组织更多的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参与学生生活为基本线索,这使得以往教材的改革,更多地关注的是知识点的增加和知识体系框架的调整,而对于知识的呈现方式重视不够。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了对学生识记知识的要求,而对于如何调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知道、理解和懂得有关知识和道理重视不够,因而导致依然难免简单机械说教的面孔,使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分割开来。

(6)过于偏重知识教育的环节,而实践环节的设计显得薄弱。

学生面对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平面化教材,更多地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其中灌输的道理,参与也只能是机械、被动地印证、重复,缺少对学生创造性的、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引导。

(三)当前国外教材的基本特点

从国外相关教材的设计来看,从20实际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德育课程的改革,尽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不尽相同,如西班牙、比利时、英国、新加坡等都十分重视中学生的宗教情感和道德情操的熏陶,韩国、日本等国则把道德课单列。并且在课程的名称设计上也不尽相同,诸如“道德课”、“修身课”、“人格训练课”、“公民课”等等,但是在课程设计上却有很多一致之处:

第一,重视把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从他们所熟悉的事件、人和环境切入,尽力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外在训导;

第二,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操守;

第三,重视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淡化体系化、框架性的知识点铺陈,实践参与的部分占 6 据的比例相当大;

第四,教材的呈现方式丰富多样,特别强调趣味性和哲理性的图文安排,并且印刷装帧十分精美;

第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体现学生主体性。这些特色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四)编制教材的基本理念

我们在新教材的编写中,力求改变单纯以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教材结构模式,而追求以不断拓展的学生生活为基本主线,把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学生自身生活发展需要有机的结合、统一在教材整体结构的逻辑理路之中,注重不同内容的交叉渗透、螺旋上升,提高教材的包容性、辐射性和立体感;

把学生周遭的生活的复杂性、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生活对学生个体的挑战性尽可能地展示出来,提高教材情景创设和问题设计的真实性、丰富性,改变教材平面化说教的形象,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学生思想、智慧、情感、态度的挑战性,提高教材的层次与品位; 增强教材设计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参与的程度,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开辟自主思考、体验、创造、发展的实践的可能空间。

我们坚持的基本理念主要有:

1、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引导生活。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同时,人的思想品德又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个体生活和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初中阶段是人生的特殊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教材要尊重、关注、反映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帮助青春期的学生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解决冲突与矛盾;另一方面,要从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个人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全球生活),引导他们把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联系起来,引领他们感悟生命的意义,学会过道德的、有意义的生活,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为他们终身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2、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在目前社会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纷繁复杂的背景下,要不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我们认为应明确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是振兴民族、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热情但缺乏理智,他们追求真善美,但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不强,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应引导他们自主地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而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可以”的道德相对主义盛行。但是这种引导,决不是采用过去的“教条式”的强加灌输,而是建立在对学生个体需求的了解,引导他们进行内化的基础上;不是只仅仅重视道德知识的系统传授和行为习惯的训练,更要重视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敏感性、道德思维、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决策与践行能力。

3、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培养道德主体。品德教育不是禁锢人、束缚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美德”的容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初中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品德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还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提供条件,创设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教材的心理学基础,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把过去教材以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调查、访谈、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作、社会实践为主,积极倡导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感悟,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他们内心对真善美理想的 7 向往和追求,积极主动地以自己为认知对象,以自己的生活、以身边的环境为课堂,去正视人生、体验人生、探索人生,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进行道德修养、有效调控自己的行为等方面的能力。教材主题的选择、教材内容的编排、呈现方式等,为学生的探究、交流、活动、实践留有足够的空间,注重加强实践活动的环节,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4、整合的品德教育观。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丰盈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要实现这个目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需要把学校、家庭、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使三者形成网络,产生合力,这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合。即使在学校,也不仅仅只是品德课程这一渠道,要打破各科目界线森严的局面,要处理好品德教材与其它各科教材的关系,这是思想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整合。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是课程内容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整合。在品德课程中,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一整体,倡导师生的互动、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这是教学情景之中师生认识、情感的整合。在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中,不是人为地割裂品德的结构,也不是把品德结构看成是静态的,而是使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培养与学习融于一体,这是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结构中的内在整合。

当然,要完全克服传统教材缺点,解决前面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只能逐步改变,不可能一步登天,但我们充分意识到了问题的难度,我们将以此作为超越、创新的原点,力求有本质性的突破。

(五)结语

我们参与这次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立项申请和编写工作得到了许多专家和老师的鼓励与支持,编写组的全体成员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由于水平有限,教材中肯定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广大任课教师能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们再一次表示诚挚的谢意,并期待与老师们的真诚对话。

留下一些问题,或者说我们在编写过程中的困惑,期待与老师们一道共同来思考:

1、思想品德课程究竟应该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起什么作用?能起到什么作用?这涉及到我们对这门课程的编写与教学中的定位的问题。

2、思想品德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怎样才能称作是贴近了学生生活?品德教育中到底要不要适当的说理、认知,或者说必要的“灌输”?如何保持这样一种“度”?怎样处理认知与情感体验、灌输与自我发现之间的关系?

3、思想品德教材如何面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性?

尽管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编写中也有了我们自己的思考与回答,但这远不是标准答案。我们相信,这些问题将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实践之中,召唤我们去思考,不断进取。也许,正是这种召唤,构成了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永久的魅惑力。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练习题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练习题

第一部分 前言

一、填空题

1.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 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 重要标志。2.初中学生处于 身心 迅速发展和 参与 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 思想品德 和 价值 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3.为了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 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

4.思想品德课程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 思想观念、道德品质 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6.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 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 根本目的 的综合性课程。

7.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

8.思想品德课程根据学生 身心 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 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 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9.思想品德课程人文性特征,尊重学生 学习与发展 规律,体现青少年 文化 特点,关怀学生 精神 成长需要,提升学生的 人文 素养和 责任 感。

10.思想品德课程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 生活 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11.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 认识、体验、践行 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12.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特征有机整合 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13.思想品德课程将 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培养、知识 的学习、能力 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14.思想品德课程以帮助学生过 积极健康 的生活,做 负责任公民为课程的核心。

15.初中学生正处于 身心 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 和 独立性 逐步增强。

16.思想品德课程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 品德,树立 责任 意识和积极的 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17.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 了解 社会、参与 公共生话、珍爱 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 积极健康 的生活,做 负责任的公民。

18.思想品德是人在对 生活 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19.初中学生 生活 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 各种关系 日益增多。20.思想品德课程正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 他人、集体、国家 和 社会 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21.思想品德课程以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 引导 与学生 独立思考、积极实践 相统一为课程的基本原则。

22.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 独立思考、积极实践。

23.思想品德课程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 探究 和 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24.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 生活 主题之中。

25.思想品德课程注重 课内和课外 相结合,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26.思想品德课程以___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_关系____为线索,有机整合___道德____、__心理健康____、__法律、__国情____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二、单项选择题

1.思想品德课程融合了相关的不同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内容不包括(D)

A.道德品质 B.法律意识 C.公民意识 D.自我意识 2.思想品德课程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C)A.世界观、人生观、生活观 B.人生观、生活观、享乐观 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人生观、生活观、学习观

3.当今世界的哪些变化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B)A.生活不断变化,合作与竞争共同发展

B.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C.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个性的不断突出

D.战争的不断发生,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4.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B)

①思想性、实践性 ②人文性、综合性③实践性、体验性④活动性、思想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5.思想品德课程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是(B)

A.实践性 B.思想性 C.综合性 D.人文性

6.思想品德课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特征是(D)

A.实践性 B.思想性 C.综合性 D.人文性

7.思想品德课程让学生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是(A)

A.实践性 B.思想性 C.综合性 D.人文性

8.思想品德课程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的特征是(C)

A.实践性 B.思想性 C.综合性 D.人文性

9.思想品德课程有机整合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并与初中学生的______生活紧密联系。(B)①家庭生活 ②学校生活 ③社会生活 ④个人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目的是(C)A.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B.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的联系

C.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的综合性课程 D.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11.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注重(B)A.与教材的联系 B.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C.与学习的联系 D.与教学过程的联系 12.思想品德课程基本理念的核心是(A)A.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B.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D.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

13.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原则是(B)A.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

B.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 C.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D.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14.思想品德课程在初中阶段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D)

A.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B.知道中华人民井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C.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15.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C)①知道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②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 ③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④学会学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思想品德课程为初中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有(D)①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 ②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

③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④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7.国家和社会要求思想品德为学生真正接受只有通过(B)A.创新 B.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践行 C.创造使用教材 D.教师素质提高

18.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A)

A.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 B.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中

C.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 D.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意义中 19.思想品德课程的线索是(B)

A.体会生命的价值 B.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 C.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 D.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20.思想品德课程的三组重要关系是(C)

①与自我关系 ②与他人和集体关系 ③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④与家庭关系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三、简答题

1.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性主要有哪几个方面?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2.思想品德课程有哪些基本理念?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引导和独立思考与积极实践相统一作为课程的基本原则。3.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填空题

1.思想品德课程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 道德品质 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 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 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3.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一: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的人生态度。

4.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二:体会 生态环境 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的意识。

5.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三: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 公告 的品质。

6.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四:形成热爱 劳动、注重 实践、祟尚 科学、自主 自立、敢于 竞争、善于 合作、勇于 创新 的个性品质。

7.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五:树立 规则意识、法律 观念,有 公共精神,增强 公民 意识。

8.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六:热爱 祖国、热爱 集体、热爱 人民、热爱 社会主义,认同 中华 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 民族精神,有 全球 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9.思想品德课程的能力目标之一:学会调控自己的 情绪,能够自我 调适、自我 控制。

10.思想品德课程的能力目标之二:掌握爱护环境的 基本方法,形成 爱护环境 的能力。

11.思想品德课程的能力目标之三:逐步掌握交往与 沟通 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的方法。

12.思想品德课程的能力目标之四:学习搜集、处理、运用 信息 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 信息化 社会。

13.思想品德课程的能力目标之五: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 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 道德 判断和选择。

14.思想品德课程的能力目标之六:学习运用 法律 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 合法权益。

15.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目标之一:了解青少年 身心发展 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 途径 与 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 社会环境 的关系。

16.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目标之二:了解我与 他人 和 集体 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 他人 和 集体 关系的基本 道德规范 与 社会规范。

17.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目标之三: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 依存 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 环境 问题及其根源,掌握 环境保护 的基础知识。

18.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目标之四:知道基本的 法律 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 作用 和 意义。

19.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目标之五:知道我国的 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 与趋势。

二、单项选择题

1.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C)A.奋发图强 B.积极进取 C.意志坚强 D.乐于助人

2.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的意识。(B)A.珍爱生命 B.珍惜资源 C.环境保护 D.讲究卫生

3、养成孝敬父母、、、、追求公正的品质。(A)A.尊重他人 诚实守信 乐于助人 有责任心 B.勤俭节约 奋发图强 战胜挫折 勇于创新 C.热爱祖国 团结助人 甘于奉献 爱岗敬业 D.爱护环境 讲究卫生 团结友爱 尊敬师长

4.树立规则意识、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 意识。(A)A.法制 公民 B.公民 法制 C.法律 法制 D.法律 公民

5.热爱集体、热爱、热爱、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 精

神。C A.大自然 人民 民族 B.祖国 人民 爱国 C.祖国 人民 民族 D.国家 民族 爱国 6.掌握__________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C)A.交流与沟通 B.理解与尊重 C.交往与沟通 D.诚实与信任

7.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 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C)A.信息 B.媒体 C.媒介 D.新闻

8.学会运用 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A)A.法律 B.武力 C.新闻媒体 D.有关部门

9.了解青少年 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其发展的途径与方法。(D)A.心理发展 B.性格发展 C.身体发育 D.身心发展 10.课程知识目标中提到要了解或理解三种关系,即(C)①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③个人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 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三、问答题

1.思想品德课程分哪三个方面目标?

2.列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提到要形成或树立的意识。(至少两种)3.列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提到要培养的品质。(至少6个)4.课程能力目标中提到要掌握哪些方法和技能?(至少两种)5.课程知识目标中提到要了解或理解哪几种关系?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填空题

1. 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分为 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心中有法 三个层次。

2. 课程内容一1.1悦纳自己的 生理 变化,促进生理与 心理 的协调发展。3.课程内容一1.2了解青春期 心理卫生 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 烦恼,调控好自己的 心理冲动。

4.课程内容一1.3正确对待 学习压力,克服 厌学 情绪和过度的 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 学习观念 和成就动机。

5.课程内容一1.4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 调节 和控制 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6.课程内容一1.5客观分析挫折和 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 克服困难和 开拓进取 的优良品质。

7.课程内容一1.6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 意志,陶冶 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 生活 态度。

8.课程内容一1.7了解 自我评价 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

9.课程内容一2.1认识生命形态的 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

大自然 的哺育。

10.课程内容一2.2认识自己生命的 独特性,珍爱 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 自救自护。11.课程内容一2.3 自尊、自爱,不做有损 人格 的事。

12.课程内容一2.4体验行为和 后果 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 负责。

13.课程内容一2.5能够分辨 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14.课程内容一2.6体会 生命 价值,认识到实现 人生意义 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摘做起。15.课程内容一2.7养成 自信自立 的生活态度,体会 自强不息 的意义。

16.课程内容一3.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 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 强制力 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 一律平等。

17.课程内容一3.2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 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 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18.课程内容一3.3知道法律对来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 司法保护 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 法律 帮助和维护 合法权益 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 法律的能力。

19.课程内容一3.4了解违法与 犯罪 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 自我防范 意识。

20.知道_礼貌____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课程内容2—1.1)

21.了解___闭锁心理_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体会交往与友谊_对生命成长的意义。(课程内容2—1.2)

22.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____,调适“逆反_”心理。(课程内容2—1.3)

23.了解教师的工作,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_批评和表扬增进与教师的感情。(课程内容2—1.4)

24.学会__恰当的方式__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把握_原则和尺度。(课程内容2—1.5)

25.正确认识_个人和集体_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_团结_____的力量。(课程内容2—2.1)

26.学会_换位思考_,学会_理解与宽容_,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课程内容2—2.2)

27.领会_诚实_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正确认识生活中__诚实_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_的人。(课程内容2—2.3)

28.理解_竞争与合作_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_竞争_,敢于__竞争__,善于_合作。(课程内容2—2.4)

29.知道每个人在__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__正义感_。(课程内容2—2.5)

30.了解宪法对公民的_基本权利和义务_规定,懂得正确行使__权利、自觉履行_履行。(课程内容2—3.1)

31.知道公民的_人身权利__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__人身权利_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课程内容2—3.2)

32.知道公民有_受教育_______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__受教育______的权利,自觉履行__受教育_的义务。(课程内容2—3.3)

33.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_财产__,未成年人的_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权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_经济权利_。(课程内容2—3.4)

34.知道法律保护__消费者__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__消费者__的权益。(课程内容2—3.5)

35.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__亲社会的行为_。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发展_独立思考_和__自我控制__能力。(课程内容3—1.1)

36.合理利用__互联网________等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_社会公共生活_________。(课程内容3—1.2)

37.了解不同_劳动__和_职业__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做好_升学___和职业_选择的心理准备。(课程内容3—1.3)

38.知道的__责任____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_快乐_____,懂得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_代价__,知道_不承担责任__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课程内容3—1.4)

39.理解遵守_社会规则_____和维护_公平_____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_社会矛盾,理解__发展_与_稳定__的辩证关系。(课程内容3—1.5)

40.积极参与_公共生活__、_公益活动__,自觉爱护__公共设施_,遵守___公共秩序_,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课程内容3—1.6)

41.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以及构建的责任意识。(课程内容3—1.7)

42.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_计划生育、保护环境_合理利用资源_、_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课程内容3—2.1)

43.知道我国是一个_统一_的___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_平等互助_、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课程内容3—2.2)

44.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理解实施_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认识_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课程内容3—2.3)

45.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_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课程内容3—2.4)

46.了解我国现阶段_基本经济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知道我国各民族人民的_共同理想_。(课程内容3—2.5)

47.学习和了解_中华文化传统_,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课程内容3—2.6)

48.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_不同_的文化和习俗,以_平等__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课程内容3—2.7)

49.了解_当今世界_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_地位、作用_和面临的_机遇_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课程内容3—2.8)

50.认识树立_全球观念_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__和平与发展_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课程内容3—2.9)

5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_根本大法_,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的_活动准则__,增强__宪法__意识。(课程内容3—3.1)

52.知道依法治国__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__依法治国__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_共同责任__。(课程内容3—3.2)

53.知道我国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的_保护环境___义务。(课程内容3—3.3)

54.了解建立健全__监督_和制约__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___知情权、___参与权、__表达权_、____监督权(课程内容3—3.4)

55.懂得维护国家_统一_,维护各民族的_团结_,维护国家是_安全___、_荣誉___、利益___每个公民的义务。(课程内容3—3.5)

二、单项选择题

1.课程内容“

一、成长中的我”包含的内容有(D)①认识自我 ②健康成长 ③自尊自强 ④心中有法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课程内容“认识自我”中不包含(C)

A.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 B.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 C.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 D.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3.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 与 的协调发展。(B)A.身体 心理 B.生理 心理 C.身体 生理 D.心理 道德

4.理解情绪的 性、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B)

A.多变性 复杂性 B.多样性 复杂性 C.不变性 单一性 D.曲折性 复杂性

5.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 的自我概念。(D)A.片面、单一的 B.主观、全面的 C.客观、片面的 D.客观、完整的

6.认识自己生命的,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C)A.珍贵性 B.曲折性 C.独特性 D.唯一性

7.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 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C)

A.强制力 人人平等 B.武力 地位平等 C.强制力 一律平等 D.武力 义务平等

8.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D)

A.犯罪行为 法律责任 B.违法行为 民事责任 C.违宪行为 法律责任 D.违法行为 法律责任

9.知道法律对来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和 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A)

①家庭保护 ②学校保护 ③社会保护 ④国家保护 ⑤司法保护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0.了解违法与 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C)

A.犯罪 犯罪 B.一般违法 违法犯罪 C.犯罪 违法犯罪 D.不良行为 犯罪 11.第二部分《我与他人和集体》分为(B)

①交往与沟通 ②法律与秩序 ③权利与义务 ④在集体中成长 ⑤心中有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⑤ 12.下列选项中属于“交往与沟通”部分内容的是(C)

①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 ②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 ③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 ④了解教师的工作 ⑤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 ⑥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13.下列选项中属于“在集体中成长”部分内容的是:(D)①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②领会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③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 ④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⑤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 ⑥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⑤ 14.以下属于 “我与国家和社会”板块的内容有(B)①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②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③权利与义务 ④法律与秩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活动建议“以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为主题,设计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讨论活动,并进行相应的实践”针对以下哪一部分课程内容的学习(B)

A.在集体中成长

B.法律与秩序

C.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D.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三、问答题

1.课程内容“

一、成长中的我”分为哪几部分内容? 分为“识自我、自尊自强、心中有法”部分。

2.课程标准内容

(一)成长中的我之“认识自我”包括哪几部分具体内容? 3.“认识自我”这一课程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供了哪些活动建议?

4.课程标准内容

(一)成长中的我之“自尊自强”包括哪几部分具体内容? 5.“自尊自强”这一课程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供了哪些活动建议? 6.课程标准内容

(一)成长中的我之“心中有法”包括哪几部分具体内容? 7.“心中有法”这一课程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供了哪些活动建议? 8.课程内容“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分为哪几部分内容?

9.课程标准内容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之“交往与沟通”包括哪几部分具体内容? 10.“交往与沟通”这一课程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供了哪些活动建议?

11.课程标准内容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之“在集体中成长”包括哪几部分具体内容? 12.“在集体中成长”这一课程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供了哪些活动建议? 13.课程标准内容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之“权利与义务”包括哪几部分具体内容? 14.“权利与义务”这一课程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供了哪些活动建议? 15.课程内容“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分为哪几部分内容?

16.课程标准内容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之“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包括哪几部分具体内容? 17.“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一课程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供了哪些活动建议? 18.课程标准内容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之“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包括哪几部分具体内容? 19.“认识国情,爱我中华”这一课程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供了哪些活动建议? 20.课程标准内容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之“法律与秩序”包括哪几部分具体内容? 21.“法律与秩序”这一课程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供了哪些活动建议?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填空题

1._教学是落实本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

2.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以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_为导向,以_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_为线索,以___课程标准_____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3.__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

4.__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

5.设计思想品德课程方案时,应以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据,体现学科评价的特点。6.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 评价结果,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7.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目标是,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 程度,提高教学 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 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 发展与提高 的有效手段。

8.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有 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

9.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的评价方式是 描述性评语。

10.描述性评价是指,教师在与学生进行 充分交流 的基础上,用 描述性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 改进建议 的评价方法。

11.教师应建立学生的 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

12.思想品德学科的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 辩论、情境测验、开闭卷 等。13.教材编写者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 课程标准依据,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面临的各种 现象和实际问题 为基础,创造性地编写教材。

14.教材编写要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育观念,创造性地体现和强化 创新精神 和 实效性 的培养。

15.教材编写应以学生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 道德实践 为基础,选取学生关

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实际事例作为主要素材进行提炼,使教材成为联系 现实生活与实践 的桥梁,为思想品德教学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提供良好的平台。

16.为保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编写在内容和呈现形式上要 因地制宜,以适应不同地区及城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17.教材编写应从具有普遍意义的 典型事件 或问题中选取主题,以 问题解决 为中心,统筹设计教材结构,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避免对课程内容进行分块式的机械处理。

18.课程资源既包括 校内 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社会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 所蕴涵的多种教育资源。

19.教师应树立 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为课程实施和教学服务。

二、单项选择题

1.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做到(D)

①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 ③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④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以课本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在整个思品课的教学中,需要把哪些知识有机整合起来,进行科学设计。(D)①道德 ②心理健康 ③法律 ④国情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为了让学生扩展自己的经验,增强道德学习能力,可以通过以下(C)学习方式来实现 ①调查参观、访谈 ②合作、分享、讨论 ③项目研究与情境分析 ④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4.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C)

①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 ②体现学科评价特点 ③以笔试成绩为终结性评价依据 ④客观评价学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有(D)①观察 ②反馈 ③谈话 ④考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三、问答题

1.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教学建议?

答:教学是落实本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贯彻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原则,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1)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2)注重与生活实际与其他课程的联系(3)创造性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4)注重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5)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目标是什么?

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目标是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有哪些?

评价方式: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

4.评价实施有什么要求?

评价实施要求:

5.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哪些建议?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社会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所蕴含的多种教育资源,教师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为课程实施和教学服务。

1.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2.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3.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第五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测试题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

1、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和——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2、道德是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3、帮助学生过———的生活.做-----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4、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与学生独立_______、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5、教学是落实课程________、达成思想品德课程_______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

6、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本标准,设定鲜明而集中的————目标。

二、单项选择题

1、侯老师在初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开设“法制教学小论坛”,以“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为宗旨,由学生自己“搜集一段材料,明确一个观点,构思一篇论文,亮出一个自我,形成一种共识”。最后由学生自己上台演讲。这一教学方法称为()

A.情绪调节教学法B.探究性学习法

C.自主学习教学法D.合作性学习法

2、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新课程主张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有()

①各类教育软件②红色旅游地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

④学生与家庭成员⑤自然景观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3、《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制定的根据是()

①党的十六大精神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③现在使用的教材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A.①③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

4、“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指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

A.人文性特点B.思想性特点C.综合性特点D.实践性特点

5、本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包括的三大部分是()

①成长中的我②我与他人的关系 ③学生的学习评价④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④

6、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C.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D.做负责任的A.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B..初中学生的公民

独立思考

9、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C.初中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D.初中学生的A.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

道德践行B.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7、本课程的追求是()C.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A.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结合D.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B.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三、简答

C.帮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1、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性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D.引导学生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2、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

8、思想品德课程的“分类目标”包括()标。

A.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B.思想品德教

3、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应注意些什么育

参考答案

三、简答

一、填空

1、引导、促进

2、自身、文明

3、积极健康、负责任

4、引导、思考

5、标准、目标

6、基础性、教学。

二、选择题

1C 2D3B4D5D6A7C8A9D

1、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2、〔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

(二)能力目标

(三)知识目标

下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学习心得体会 阳东县虎山初级中学 施小琴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2011年12月28日由国家教育部印发,这是继2001年印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学习心 得 令卫涛 2012-8-10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化,文化多样多元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每日......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紧密关注时代发展的特点和社会的新变化、新需求,充分汲取德育理论研究的成果,坚持课程改革的方向,认真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具体而言,体现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题2011-05-08 08:32:41|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 1.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 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 C......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题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 1.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 修课程。 (C) A.知识水平B.思维能力C.思想品德D.知识能力 2.《......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五篇)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通知 (2003年5月19日 教基[2003]9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根据《国务院......

    2011年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2011年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布里中学 任永刚 此次课标的修订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中小学教育改革步伐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以前的“新课标”在整体结构和要求上没有大的变化,区别和改进主要体现在:明确指出了在初中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按本课程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