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理念和内容设计思路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理念和内容设计思路
一、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构建这门课程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追求。课标的内容和实施必须符合这个理念或追求。
(1)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青春期是由儿童成长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期,是以性成熟为标志的一系列的形态、生理、生化、内分泌及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青春期的教育和顺利过渡,对个人或群体的心身健康、人格健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生阶段。
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我们必须注意他们参与公共生活方面达到养成教育。1)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行为规范的养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品质的形成;2)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公德意识的养成;3)遵纪守法的习惯养成;4)关注社会的积极态度的养成。
在课程的内容取舍方面,我们调整了一些对青春期成长关系不怎么密切的内容,加强了人格平等、社会责任和社会公正方面的内容,目的就是在青春期这个关键时期加大品德培养的力度。在课程设计的顺序上,我们也尽量做到按照学生生活扩展的逻辑去安排。
(2)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具体来讲,每一所学校都要通过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主渠道,并且在其他课程和教育环节中,运用言语和行动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进行诚实、尊重他人、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和奉献等传统美德的教育,进行进取、乐观和开放的现代美德教育。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只有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
面向全体学生是现代教育的理念,思想品德课程尤其强调这一点。孩子的认知能力、思维敏锐度和接受能力是有差异的,但是培育优良的思想品德的要求是一致的。应该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自己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为将来走向社会,做负责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品德不是纯粹的客观知识,而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国家、社会、集体、他人、自己的理解,反映的是人们深层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精神层面的培育,必须以平等的、开放的和安全的气氛下才能逐渐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课堂上尽量给学生留有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情景使学生生动活泼地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教师应该把学生学习、探索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具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知识的传递,但是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知识,而是一个人的言行的表现。为了培养优秀的“四有”人才,必须创设一定的条件,让他们投入社会实践之中,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2)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引导,放任自流是不行的。但是,思想品德是人的自觉成长过程,只有建立在自律基础上的品德才是稳定的。因此,我们改变过去说教式、命令式的做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律精神,让他们学会自我反思、自我约束和自我生成。
3)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理论上的说服力,但是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为了培养优秀的品质,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经验升华为自己的追求。学生应该逐步学会承担社会责任,直到能够独立地把握自己生活的方向舵。为此,应该创造某种情景,使他们学习作出决定的能力,养成承担义务的意愿,锻炼能够承受成功与失败的毅力。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基本框架结构如下表所示。心理健康:道德 法律 国情教育
成长中的我: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学法用法
我与他人的关系:交往与沟通、交往的品德、权利与义务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秩序、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作为对现行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重大改进,使之既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学科建设与时俱进的思想,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上统筹考虑了几大难点和重点。
(一)编排上如何取舍
初中的德育课程由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后,主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呢?在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并经过广泛的讨论后,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界目前已经取得了共识,即认为课程应包括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
但如何编排这几块内容,目前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基本沿袭现行思想政治课标的思路,即每块内容集中在一个年级进行;另一种是打破年级界限,把几块内容有机综合,融会贯穿在三年中进行,根据学生知识经验的增长和心理的发展过程,按螺旋式由浅入深地安排教育内容,使思想品德教育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深化。
现在采用的正是后一种意见。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不是按照学科体系的逻辑加以展开的,而是在学科知识和方法基础上进行了跨学科的整合,内容标准的许多要求是开放的和过程性的。对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标准也力求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
这样编排,是基于如下考虑。
1.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求体现教育的层次性。初中三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剧变期,学生对教育内容的需求也表现出层次性,将某一教学内容集中在一个年级,此后就不再进行该内容的教学,无法体现教育的层次性。
2.淡化学科体系,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3.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在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中,曾对北京、重庆、广东等地的43所中学的1600多名初
三、高一年级学生和150多名政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都很希望能抓住这次课改契机,重建新的德育课程结构。
(二)思想性如何体现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建设的文件,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怎样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怎样进行这种教育,提出了具体和明确的要求。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表达了国家和民族核心的价值观,贯彻这种价值观,是课程思想性的主要体现。所以,思想品德课程把其课程性质表述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
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国家的要求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关系如何处理
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党和国家对学生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等要求与学生的身心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身心发展与其他年龄段有着许多不同的特征。由于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将深刻的理论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通过学生的道德践行和生活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因此,正确的价值引导与尊重学生的思考、实践相统一就成为思想品德课程所遵循的原则。
(四)人生观如何引导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全方位向世界开放,与世界融为一体,各种文化、思想、观念的冲撞、交融将更加突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大大增强,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就成为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活动设计
中考改革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活动设计
2014年,云南省出台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实施意见,从2016年开始将思想品德课的分值降为10分,为此,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学校对这些科目的课时安排减少,对这些科目的重视程度已大打折扣,许多思想品德课的专业教师已经改教语文等其他科目,思想品德课在学校教学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面对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严重下降的这一境况,在中考改革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设计思想品德课程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主动喜欢思想品德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质量,成为每一位专业教师应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一幅横幅:我听见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我们实施新课程已有十多年,教学活动化的观念深入人心,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理论、方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认为:认知结构是人的活动化的产物。认识这一规律的主要意义在于必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起来,既动脑,又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活动中训练操作和思维能力。
一、课堂教学活动的类型
课堂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有多种分类方式,课堂活动按时间可分为课前活动,课中活动,课后活动。按活动的主体可分为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师生互动。按活动方式可分为搜集信息、信息发布、交流、研究成果展示、情境模拟、讨论辩论、课堂访谈、角色扮演、课堂竞赛、课堂练习。
如《走进青春》的课前导入:猜猜看,他是谁? 师:我们收集了我班同学的一些照片,同学们猜猜看他是谁?(投影先后给出某同学不同时期的照片:婴儿时期的照片,童年时期的照片,小学三年级时的照片。)每给出一张照片,让同学们猜一猜,说一说照片上是谁?
教师:到底照片上的人是谁?请他闪亮登场!学生:哗!原来是他.!(好多猜错了的同学议论纷纷)教师:比较一下,现在的他和照片中的他有什么不同? 课中活动的《青春无烦恼》
小品表演:(师生分别扮演父亲和儿子)父亲接到反映其子与女同学交往过密电话,儿子回家。
父(大怒):有人向我反映你最近和女同学交往太多,你太不象话了!
子(不以为然):和女同学放学一起走走有什么过错?
(父拿鞭子欲打儿子,电话铃声响起,父换衣服欲外出)。
父:你在家做作业,我回家后检查,未做完的话,小心我揍你。
子:好好好,我做作业。
父出门后,子将鞭子折成几段:让你揍我!哈哈,我可以玩了!
课堂笑声不断
师:小品反映了我们步入青春期后的哪些烦恼?
生1:顶撞父母的教育
生1:我长大了,父母过多干涉我们同学交往,特别是反对我和女同学交往
哄堂大笑
师:男女同学能不能交往?大家辩论。(出示正方、反方观点。正方:男女同学能交往。反方:男女同学不能交往。)
(学生自由选择反方,民主推选主席、自主充当一、二、三辩,收集资料。辩论过程略)
主席:大家通过讨论,认为男女同学可以交往,但要注意交往的方式、场合。避免交往过于频繁。
搜集信息、信息发布、交流 搜集、发布、交流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可以由教师指定或学生们一起确定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如学习《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让学生收集反映我家的第一的实物、图片,交流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情境模拟 为了使学生对事物产生直接体验,人为地创设某种情境,由学生亲身经历一次仿真性演习活动。如学习《消费者和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设计“一个你购买了过期食品,你怎么办?”的情景。
讨论辩论 讨论和辩论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也可作为某些专题研究活动的主要课堂教学类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的讨论和辩论,营造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讨论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辩论一般是在持不同观点的正反两个方面之间进行的。教师不要做裁判,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要帮助和训练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参与讨论。特别要给那些不爱发言和不善发言的学生以发言的机会,以激发他们交流的意愿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讨论和辩论都要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应是学生感兴趣又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话题,要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辩论中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防止跑题。如陈和平老师在教《人的生命的独特性〉就提出了一个话题:人强于动物,人不如动物,同学们各抒己见。
游戏活动 一般是在某些课堂教学进行中某一环节所采用的活动方式。游戏带有“玩”的色彩,又与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系,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要让学生“玩”得开心,又要诱导他们从中悟出道理。如罗莉老师在上《情趣与兴趣》是表演的扑克魔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解决兴趣和情趣的区别与联系奠定了基础。
课堂访谈 师生在课堂上采用的类似记者采访的活动形式。访谈是教师、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平等对话。如胡风玲在县优质课竞赛中,讲授《丰富多样的情绪》时,用“说说你现在的情绪”导入新课。
课堂竞赛 竞赛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可以是知识性竞赛,也可以是技能性竞赛,还可以开成“头脑运动会”。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组织成竞赛活动,由学生自己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代表参加竞赛。如教师讲授情绪的类型时,将学生分成喜、怒、哀惧四组,采用词语接龙、即兴表演等形式来感悟情绪的产生、分类 角色扮演 为了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产生情感体验,由学生扮演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活动。如覃祥娇老师在讲解《青春无烦恼》时,让学生分别扮演余伟、余伟的父亲,再现了父子的冲突,让学生解决父子冲突,帮助同学走出青春的烦恼。学习环境保护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市民、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的角色,各自发表对污染治理的不同立场和意见。
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
“教学活动化”是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促发展的,要充分挖掘内隐和外显的活动因素,设计活动教学方案,创设活动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自主参与的活动,拓宽学生获取感性经验的渠道,提高学生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在设计、挖掘过程中,我们应遵循“四动”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1、“让学生动手”的原则
皮亚杰曾说过:“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知识来源于动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可见,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学习新知时,适时、适度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实现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如《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时,陈和平老师克隆教师的粉笔字。
2、“让学生动口”的原则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窗口。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学中相应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表见解的机会,使他们有话好说,有话敢说;课上教师切忌将话说透,而应适当“留白”,巧妙设疑激思,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此外,教师还应加强示范和引导,让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多角度地说一说,议一议,甚至辨一辨,使他们有话会说,有话乐说。如《人的生命的独特性》,陈和平老师有奖征集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让学生动手抚摩、观察叶子的老嫩、颜色重叠叶子比较大小,学生说出两片叶子的差异。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对生命的独特性有了体验、理解。
3、“让学生动脑”的原则
“教学活动化”强调学生的外显活动----动手、动口,但在进行外显活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内隐活动的训练。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积极动脑,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即学会知识,又学会思维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思维体操中得到锻炼,最终提高思维能力。如胡风铃老师在《丰富多样的情绪》讲课,学生在《观看女排2004奥运会决赛》后的五个问题:第一局28比28时,你作为观众你的情绪怎样?张越红扣球失误导致中国女排第一局失败,张越红的情绪怎样?你是她的队友,你将怎样做?第三局中国队板回一局,你是主教练你将怎么办?第四局战成2比2平,俄罗斯女排的情绪会有什么变化?第五局,张越红一锤定音,请你用一个动作或者词语表达你的情绪。五个问题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对情绪的作用、调节情绪的重要性有了切身的体验和感悟 4师生互动的原则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活动,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教师要走下讲台,做活动的发起者、引导者,参与者、体验者。如李发楚老师在讲《我能行》时,先讲述了自己84年参加函授考试前自己充满自信,认真复习获得函授学习机会的故事,让学生分享教师的体验,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对“我能行”感受最深的故事,培养了学生自信心。
三、教学活动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现行课程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课程的目标也相应的发生了较大变化,确定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观念和态度)目标、能力(即过程和方法)目标.知识目标三类。教学中,教师应以知识、能力、个性、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来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多重性。
2教育资源的构建性
教育资源大至可分为以下几种:
1、校内教育资源。如:实验室、图书室及各类教育设施和实验基地等;如李智群老师在讲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要求学生为校园的生命写广告语,不少广告语来自校园文化:保护绿荫,陶冶我心,曲径通幽,何必另辟蹊径
2、校外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展览室、科技馆、工厂、农村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学生的照片)
3、现代信息资源。如:校内信息资源、校外计算机网络资源等。如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也是资源,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的认识基础,学生的情感体验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从某个意义上讲,离开学生这个资源,教育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胡风玲在讲授《丰富多样的情绪》时,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回忆昨天你的情绪如何,产生原因,有的学生说考了第一名,心情很高兴,数学未考好,发放试卷时既紧张又害怕,又急于知道成绩的情绪。对情绪的产生、多样性有了体验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特别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要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
3教学课程的生成性
不难看出,课堂教学呈现的不只是书本上记载的前人认识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展示和分析知识的发生过程,人的思维过程,人类改变现实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对话和交流,学生不是造访“成品的仓”,而是经历着现实的“生产过程”,以此来领悟发现与创新的乐趣。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考虑中的创新成分和不可预见成分,容许具有生成因素的“三超”(即超课程标准、超教材、超固定的教学时间)现象。学生在《走进青春》时,列举了中学生中将男同学往女同学身上推,学生提出了男女有别的话题,男女有别,别在哪里?别在生理、心理。如李发楚老师在讲授《我能行》时,学生提问:老师,你自信吗?这些问题既出乎师生意料,又合乎情理,体现了课程的生成性,是神来之笔,是创新的火花。
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课改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同时,冲破“教育围墙”,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去接受更多、更广泛的教育,改变过去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牢牢地关在教室里死读教材的封闭式作法。因此,在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开放意识,要鼓励学生求疑、创新。活动的开放性是保证活动主体能够自主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政治实践活动要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政治学科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实现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空间、活动结果的开放。如要开展好《制作我国人口形势图表》的实践活动,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校园去收集国家(省、市、县)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然后运用数学、统计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运用语文知识归纳人口的基本特点和描述人口的发展趋势,还需要运用美术知识和数学作图知识制作图表和运用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向师生展示图表。活动的适度开放打破了传统政治教学的封闭性,实现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5活动主体的参与性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应根据活动内容、目标,选择合适的、有一定思考空间或需要通过探索获取知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完成探索过程。如笔者在讲述中国古代辉煌成就时,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们开展“中国古代社会科技文化成就”这个活动时,采用了分组竞赛办法,题型为抢答题、必答题、探究题,类别为科技类、医药类、建筑类、数学类、艺术类、,用知识竞赛这种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对我国古代社会科技文化成就取得原因、中国古代社会科技文化成就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的探究结果,大大出乎教师预料:脑力和体力劳动分工,甲骨文的出现、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中华民族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先进的农业手工业、造纸书和印刷术发明和广泛使用使中国古代社会科技文化成就遥遥领先;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格局:西方殖民者用中国人民发明的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指南针的指引下发现了美洲……有所拓展的探究题突破了政治学科体系,使活动进入了较深、较高层次,同学们在活动中亲身感受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明确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正可谓一举多得。
6活动过程的体验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新课标指出,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因此,政治活动要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用头脑去思考、用身体去感受、用双手去创造,使活动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笔者在讲述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前,发现学生年纪小,对改革开放的变化无切身体会,我和学生一起设计了“数据说变化、实物说变化、实话实说说原因”等专题的调查问卷,在上新课时正视展示调查结果,师生通过访谈、完成了“我家的第一”的调查栏目(如我家的第一台黑白、彩电电视机的品牌--购买时间--价格),了解到了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家庭以及现代家庭的“三大件”;学生通过收集粮票、布票、油票、肉票、各个时代的衣物和生活用品等实物,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家长实话实说,发表对改革开放的看法、感触;使学生对改革开放有了自己的切身的体验和独特的看法。这次活动由于重视活动过程,关注情感体验,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作基础,活动效果非常好,在座谈会上,师生交流了各自的调查结果,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展望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师生透过我家(老百姓)生活的变迁这个小窗口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辉煌,深刻理解了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道理;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了关注社会、关注改革,增强了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达到了活动育人的目的。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内容上,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方法上,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价值上,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基本框架结构如下表所示。
心理健康
道德
法律
国情教育
成长中的我认识自我自尊自强
学法用法
我与他人的关系
交往与沟通
交往的品德
权利与义务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承担社会责任
法律与社会秩序
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现行课标“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虽然一般而言,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包括知、情、行三个环节,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发展相应地也应该是以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为主体的综合发展。但是,在这三者之中,认知是“导向”而非“主导”,更应注重情感与行为的发展。这一点,已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多年来的经验与教训所印证。
因而,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相比较,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更为明确和科学。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下面由我针对《唱响自信之歌》一课,谈一谈我的一点课改经验。
1、导入:因为上一节课与新课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一开始就简单的提了一下上节课的知识,这里用的时间不能太长,几句话就可以,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新课的导入又可以自然流畅。
2、目标: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学习重点和方向,学习目标不能过长或过复杂,要让学生清晰明了。学习目标在上课之前课代表已经写在了黑板上,为了引起学生的进一步重视,我随意选了一个学生读了一下,这样,其它的学生可以再次明确一下,为新的学习理清方向。
3、预习:预习案是一节课的知识精华,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主完成,并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勾划,和重点问题的标注。在此之前,我已让学生在课下认真的通读了课文,所以,学生在完成预习案的时候会比较轻松。
知识梳理:政治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理解,懂得,进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其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行为的指导方向。所以预习案完成以后,还不能算把知识交代完成,为了让学生更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由我引导,学生谈一谈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白书中的道理。为之后的灵活运用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4、探究讨论:这是对知识点的一个提升运用程序,我把任务在黑板上分配清晰,学生可以准确的找到自己要完成的任务。探究案中的前三道大题,都是教材中的,学生可以通过看书上的具体问题讨论找出答案。最后一道大题,是一个书本外的知识运用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一个升华的作用。在讨论的环节,我巡视每个小组,灵活掌握学生的讨论进程,对于学生不懂的难点可以及时提醒。讨论的时间要根据新课内容的多少具体把握。
探究展示:讨论结束之后,学生要根据自己讨论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的拓展提升,查缺补漏,同时,还要注意用分数来激励其它组的成员积极思考,补充展示。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或小组,要及时给予表扬并加分。
5、记忆:在学生明白知识,能知道运用的方向时,就要让学生马上记忆知识点,在这个环节要注意时间的分配,可根据内容的多少适当调节。
6、检测归纳:这里,我出了几道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自主完成,然后,由组员互批。抽查每组六号学生,由此可以大体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对错情况加分。
检测案完成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完善、回忆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对于重点知识随时提问学生,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再次的记忆过程,同时,也是对之前学生记忆的一个考查。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课改经验,虽然亲身经历课改,但毕竟资历尚浅,还不成熟。
第五篇: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三、教学型院校课程教学应用性综合化的设计思路
根据教学型院校应用性综合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要求,我们应确立以综合知识为基础、综合应用能力主导、人格教育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综合化模式。
我们如何理解应用性、综合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呢,课程教学应用性综合化模式的含义:是指以科学的课程应用性综合化的教育理念为依据,以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在课程教学中创设体现应用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并采取综合性课程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以实现人才教育的应用性、综合性目标。应用性综合化作为课程教学的理念要在所有课程教学中体现其学生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课程教学中依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不同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和不同的课程教学形式、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
课程教学目标应用性综合化应体现为,应用综合知识结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和完整人格塑造。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知识的应用综合可以通过设置各种类型课程来实现;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在课程教育中要注重行为能力培养和不同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培养;完整人格塑造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院的隐性课程和实践课程实现。
课程教学形式和课程教学内容应用性综合化如何体现(1)、课程形式应用性综合化。课程教学形式的综合是指从课程形式设置上体现课程教学应用性综合化。课程综合形式可以分为首先 大型综合课、微型综合课、专业综合课(专业学习导入课(专业培养目标、社会需要、课程设置、学习方法、相关学科、就业方向、素质结构)、非专业综合课、综合技能训练课、综合行为能力训练课。
培养文化思维范式的综合课程(东西方文化综合课、社会综合课、“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综合课程、现代社会发展课、)课程开设的目标:明确方向、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养、拓展专业视野的微型课程概要课、学科专业概要介绍课、、为了使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学习、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可以把一些学科由教师加工成概要课。介绍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对学科有一个大体了解。专业了解、课程了解。了解专业和课程内容和学习的方法。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非专业核心选修课: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对非专业的学生开设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比如化工专业的学生学管理专业的课程,可以培养技术管理型人才、(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体育专业学生学文学,可以培养体育新闻人才、经济专业选学新闻学课程可以培养经济新闻人才。
提高思维能力的微型思维训练课(心智科学)课程、自选课程课、)培养学术思维的微型研究性课、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师范技能课程 实践思维课
非专业介绍课(与专业相近的课程)、、修养课、人文感性修养课程 非学科性课程或称问题课程
社会问题课程(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社会治安管理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问题、经济发展与民主发展、城乡一体化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应用性综合化。是根据应用性综合化的科学的课程教学理念,打破课程的学科逻辑体系结构实现课程内容应用性综合化。真正使课程教学上从理论性、学术性、知识性课程教学为主转向以应用性、综合性为主。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是在学科理论逻辑体系基础上形成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最大特点是具有学术性。但对于我们教学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何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应用性综合化,我们可以以门具体课程为例。例如我们现行的师范教育专业的《教育学》课程内容基本上是一个理论体系,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行为知识和教育思维方式的知识。师范生学了《教育学》课程,当了教师以后仍然不知道如何教育学生、怎样教育学生。这就是我们目前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缺少应用性知识。《教育学》要变成有用的课程就要增加教育思维方式、教育行为能力知识。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思维能力和教育行为能力。课程教学综合化。再例如《管理学》课程,是各类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课程也是纯理论性课程,不涉及具体各类组织管理的知识。学生学了《管理学》只是掌握一些纯理论知识,对具体的各类组织的管理知识了解甚少。造成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狭窄,职业适应性很差。不能在不同类型的组织中转换工作。造成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合适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解决的办法就是把《管理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变成一个包含具体类型组织管理知识的综合型课程。当然不可能把每一类型的组织管理知识都纳入进去,可以有侧重点的结合本院系设置的有关管理专业的类型,确定综合那类管理知识。这样学生学到的管理知识就是综合性的,将来进入社会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就会增强。《管理学》中综合的各类管理知识教学可以由不同管理专业的教师承担。
课程教学的应用性综合化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策略来实施。课程教学策略如何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呢。我认为课程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是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结合。也就说课程教学策略可以分为认知课程教学策略、应用思维课程教育策略、行为能力训练课程教学策略和人格成长课程教学策略、创造设多元课程教学策略和课程教学评价策略的类型
1、认知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以知识学习、一般思维能力、学科思维能力、学术思维能力(研究能力或创新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等培养为目标。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在教师的讲授和引领下通过学生课堂内外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的思维得以启发、激活、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使思维能力得以提高。针对不同思维能力的形成可以采取不同的课程教学形式或策略。比如研究能力培养可以通过微型研究课的讨论交流方式进行,比如北京大学在研讨型教室开设的研讨班课程。
2、应用思维能力课程教学策略:以问题解决方案设计能力、计划制定能力、技术操作思维能力、管理思维能力等为目标。应用思维能力培养可以通过模拟教学、实训教学等形式来完成。
3、行为能力训练课程教学策略:以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和事务处理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等为目标。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训练出来的。行为能力的形成不是教师讲解一次完成的,需要学生通过学生实际的、反复的训练、实践实习、体验和感悟得以提高的。例如口头表达能力,就要学生反复的讲演、辩论等训练才能提高。因此,行为训练课程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行为能力的关键策略。当然针对不同的能力的形成需要不同的训练方式。
4、人格成长的课程教学策略或称人文教育策略:以人生经验积累、心理意识和能力提高、个性品格塑造、人文精神陶冶、职业选择与发展能力为目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校园活动中、社会实践中运用人格成长课程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实践、体验和感悟中成长成熟起来。具体操作方式和思路有待进一步细化。
课程教学应用性综合化的实现还要建立科学的多元的评价体系。课程教学评价在课程教学中起着导向作用,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目前教学型院校虽然建立了教与学的评价体系。但由于受落后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评价的方式是经验型的、单一的。科学的评价是以科学的科学课程教学为依据的,评价是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的检验。由于课程教学目标不科学课程教学评价也难以科学进行。
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确立的出发点或依据。根据不同的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课程教学目标大体分为知识目标、专业学术思维能力目标、专业应用思维能力目标、行为能力目标、人格成长目标。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可以确定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为知识学习达成度的知识评价、能力形成的过程评价、人格成长的测试评价。具体形式可以分为试卷考试、模拟操作、模拟设计、课堂活动表现、论文写作、实践调查报告、表格测试、发展性评价(例如对教师教学评价用发展性评价就比用目前的奖惩性评价科学)等。课程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复杂的问题需要专门进行研究,这里只是简单进行一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