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趣味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01:3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趣味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趣味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第一篇:“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趣味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趣味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执笔:杨过房(课题负责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趣味性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首先,语文新课程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生活充满无限的不确定和不可预期性,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学生对社会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和好奇。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教育的时间、空间、内容、方式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学生接受事物的方式也与过去有明显不同。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内容面向变化中的整个生活世界,因此,趣味性的语文教学方式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次,语文新课程改革必须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语文教学没有走出传统教育的怪圈,没有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这种呆板的教学理念,使语文教学和改革走进了死胡同。语文趣味性教学,可以为当今的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这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搞好乐中施教和趣味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基本内容

(1)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语文趣味性教学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3)语文趣味性教学在各年级段的具体实施要点;

(4)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阶段性检测、反馈和访谈法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2)、文献研究法。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借鉴各种教育书籍,报刊杂志中介绍的理论和经验,多聆听丰富经验和教学理论的学者讲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

(3)、经验总结法。研究中,把实践的经验形成报告、论文,使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实效性。

(4)、课堂实验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检验真理的阵地,将各种设想落实进课学教学,探索高效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本课题研究经过阅读专家名著和分析名师课例以及自己的教学体验,对于成功地让语文走进学生情感世界的教学技巧,归纳出初中语文趣味教学十五法:

1.导语引趣法。

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是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因此,要非常重视导语的设计。如在讲《狼》时,就说:“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狼和小羊》一文,结果是狼吃掉了羊,假设把羊换成了人,结果又会怎样呢?”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做了铺垫。又如在讲《<论语>十则》一课时,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有牛顿、哥白尼等,大家知道是谁排在这十大思想家的第一位吗?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2.故事引趣法。

初中生都喜欢听故事。在讲课时,迎合学生的这一心理,切合课文内容,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从而引发学生兴趣。例如讲诸葛亮的《出师表》,就顺便讲一讲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木兰诗》、《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都可以用此法。当然,与课文有联系的故事很多的,讲的时候应该有所选择,做到适量为宜。

3.角色朗读引趣法。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生动浅显的课文,教师无需多讲,只要略加点拨,组织学生朗读几遍就可以了,特别是有些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分角色朗读效果更好。例如讲《变色龙》一课,就可以找几个学生分别摹拟奥楚蔑洛夫、巡警、赫留金等人物的口气

进行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各种动物的性格。又如《皇帝的新装》、《我的叔叔于勒》、《变脸》、《威尼斯商人》等文章如果分角色朗读,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教学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4.直观教具引趣法。

初中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在讲《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三峡》等课文时,利用教学挂图,再结合挂图讲课文。在讲《猫》、《小麻雀》、《斑羚飞渡》等课文时准备一些标本让同学传看,大家兴致会很高。有时指导学生依照课文内容搞一些小制作,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在制作中领会课文内容。

5.情绪感染法。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讲课时只有充满激情才能打动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如在讲授《海燕》、《背影》、《乡愁》等课文时,可以借助动情的朗读、动情的手势、动情的分析,让学生都进入角色,沉浸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讲这些课文时,学生都流下不同感情的泪水。这就是情绪感染的结果。

6.激将法。

俗语说:初中生争强好胜心切,对他们采用激将法更为有效。比如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就可以说:“现在女生已走在前面了,我们男生能甘愿落后吗?”、“巾帼岂能让须眉”、“发言最不积极的一组,下课后全组同学合唱一首歌”这样一激,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7.板书引趣法。

板书是一门艺术,优美的板书具有一定的魅力。板书时,注意布局合理、书写工整,有时也可以根据板书内容的不同而及时变换字体,用彩色粉笔书写重点内容。板书设计也注意形式多样,或表格式、或网络式、或金字塔式。总之,板书时力争将文字符号巧妙组合成艺术画面,以此吸引感染学生。

8.教态姿势引趣法。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上课讲到兴奋时,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有时模仿课文中的人物动作、姿势和表情来感染打动学生。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动作,《社戏》中“开船”动作,《狼》中“御狼、杀狼”动作„„边讲边演,学生也上台表演,这样整个课堂情绪盎然。

9.情境作文引趣法。

教师有意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其境观察体验,然后布置写作文,这就是情景作文法.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作文自然兴趣较浓。如笔者班级有两个学生星期日在附近学校玩耍时打碎了两块玻璃,那所学校的校长给人写了一封信。人就抓住这一契机,上了一堂情境作文公开课。具体教学过程是:有感情朗读来信——当事人叙述事情经过——学生对此事进行讨论——学生自己命题写作。这堂公开课把写作和育人结合在一起,给教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文《我们的学校》、《校园一角》也可以用此法,带领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学校后。再进行写作,效果很好。

10.作文互改引趣法。

学生互改作文,迎合了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容易诱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学生互改作文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加以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生互改作文,教师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讲评,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水平。

11.学习竞赛引趣法。

组织学生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这种竞赛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也可以在课

下进行。课堂上,可以经常以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比赛,第一名为龙队,其他三组依次为虎队、免队、龟队,一学期下来,哪一组得的“龙”最多,就给这组的每一位同学发一份小礼物。课猴我也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竞赛、古诗背诵比赛、故事会、辩论赛、手抄报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比赛,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12.班级,墙报引趣法。

初中生应该办好班报和墙报,以活跃班级生活。班报墙报的内容应活泼多样,可以搞一些插图和漫画,也可以搞些“脑筋急转弯”、“开心果”、“猜一猜”之类的小栏目。班报,墙报上的文章最好选登学生的优秀作文,或把班上的优秀作文汇编成《班级优秀作文选》,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3.野外课堂引趣法。

有些课文如果到野外教学,效果更好,如《海滨仲夏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晚上带学生到海边讲授此文;《听潮》也可以在涨潮时到海边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的意境,以此激发兴趣。当然准备要充分,特别要注意安全。

14.语言幽默引趣法。

教师的语言幽默诙谐,情趣横生,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现在电视和不少刊物上都设有“开心一刻”、“开心果”、“脑筋急转弯”之类的小栏目,上面有不少幽默的话语,教师也不妨在课堂教学上讲它一两句。教师在讲课时偶尔说两句学生熟悉的“班级用语”、流行歌词、俗话谚语、名言警句等,也会引发学生兴趣。

15.表扬鼓励引趣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授课,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要多表扬鼓励,时常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是对一些差生,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切忌对学生挖苦讽刺,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能自觉而灵活地运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渗透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就一定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上进入“好之”、“乐之”的境界,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010年10月

第二篇: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实施方案

张敏卿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古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正如江泽民同志曾说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确立以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进行初中语文诵读教育研究,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目的,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气。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人文精神教育即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个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初中阶段是人成长的又一关键时期,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诗歌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可是,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一浪浪各国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孩子接触了不少他国的文化。孩子们看日剧,追韩流,常英文韩文日文歌曲,而对于我们民族艺术瑰宝——古诗更是知之者甚少,或仅能吟诵十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却根本无从谈起。常此以往,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岂不要烟消云散了?纵观我校语文教学在诵读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在校时间长,但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阅读层次较低。

2、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老师对诵读认识不够、诵读方式单一等,使诵读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但是,从去年下半学期开始,我校围绕“营造书香校园”目标,编辑介绍校园里似的校本教材,并由省政府拨款建立了校图书馆,这为普及和推广诵读经典美文创造了良好契机。

因此,开展经典诵读的研究,适应我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很有实际研究价值。二,课题的简介

1、两个概念的明确:(1)经典古诗文:在我校课题研究中我们将经典古诗文的内涵界定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作。(2)诵读:诵读在我国传统蒙学中,是先生教给蒙童的主要读书方法。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一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这首诗讲的其实就是诵读。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至于太劳累。诵读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其次是要“精思”。三是更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

2.研究中明确的任务: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依据教学大纲中对阅读,朗读和背诵的要求,在课堂上多朗读,尽量运用多种朗读的形式,例如吟诵,朗读,默读,分角色读,背诵等等,丰富学生语言感知的途径,优化诵读在学生干支语言过程中的作用,将诵读真正引入课堂。

并明确如何选取适合现在的学生读的内容,如何定量以及如何结合现当代名家名篇,为学生一生打下厚实的文化与精神底子,这是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的。三.课题组成员及课题实践年段 课题负责人:周淑文

课题小组成员:郦丽芳 金飞英 徐小斌 宋其伟

年段:九年级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理医学理论: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他指出,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唱念,眼睛看文字与念唱的律动刺激和启动了右脑,而辨别字形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整个诵读过程恰恰同时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动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长2—5倍。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本身属于“意念的知识”,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

2.教育心理学:在青少年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可见,加强古诗文的背诵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只能有积极的促进做用。3.心理学理论:当今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出: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的。一至三岁即有显著发展,三至六岁进展更为迅速,六到十二岁则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三岁达到记忆力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初中生的记忆已经进入下滑阶段,若不能及时掌握这个转折点,记忆将进入退化阶段。诵读古代经典半年到一年之后,约有50%的儿童可能达到近乎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而一旦错过良机,则会导致终生遗憾。4.名家之言:(1)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这里说的“摹仿”和“实践”,就包括要读好“典范的白话文”。——笔者)“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讲解之外,可以诵读课文或者做别的练习,可以指导课外阅读。”(《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关于语文教学问题》)

(2)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荆”(《〈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实验目标: 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开展语文实验,确立研究语文诵读的基本途径,优化学生语言理解与感知,探索出一条以读代讲,以读带讲的语文课堂教学新途径。

培养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诵读是一门语言艺术,激发他们想读,敢读,肯读,乐读的兴趣,以读带思,做到从思考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领悟,促进理解,鉴赏,表达等多项能力的运用。

六.课题研究相关实践和方法 1.诵读活动形式的实验探索。

诵读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背诵。只求记忆,对诗文的理解不作硬性规定,学生悟多少算多少,为了避免学生因重复记忆而感枯燥乏味,课题组教师群策群力,想方设法,积极探索诵读教学的新途径,尽量借助各种游戏、竞赛等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同学间相互检查,教师定期抽查,分组开展古诗名句对句比赛等,使学生对诗文诵读保持了长久不衰的兴趣。我们做了以下一些有益的尝试:

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古典名文和名著等内容的学习和诵读,使每个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文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美好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爱他人、爱自己的人生道理。

选取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增广贤文》等作为我校的诵读教材,按必背篇目和推荐篇目,分级逐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领略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

我们的经典诗文诵读时间主要是在以下“五个每”中“挤”出时间进行:(1)每天从早读课中挤出20分钟进行诵读。(2)每节课从课前准备中挤出3到5分钟进行诵读。(3)每天晚上从休息前挤出10分钟进行诵读搭档寝室诵读。(4)每周从课表中挤出两个课时作为经典诵读课进行诵读。

(5)每月从课堂中挤出一个下午进行年段性的集体诵读。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分单元进行诵读经典诗文,保证诵读的“质”和“量”。

我们通过教室内教育电器设备建立了一天的感受经典环境:

1、清晨,“名家诵读五分钟”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2、“晨读一刻钟”中,学生进行经典诗文诵读;

3、午间的“经典音乐欣赏一刻钟”中的音乐陶冶着学生心灵;

4、“精读《弟子规》、《常礼举要》”熏陶着学生的思想和礼仪

5、“习字一刻钟”中,学生感受着书法艺术中的独特神韵和魅力

6、下午的“读书时间”,学生在书海漫步,浸润在书香之中。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枯燥的古诗背诵多样化、兴趣化。2.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与此同时,诗词学习的目的和着重点在积累和感悟,教学的总要求应该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具体地说,教学中要做到一“虚”一“实”:词语、诗句理解要“虚”“似懂非懂、雾里看花”即可;而朗读必须真真切切,背诵要求扎扎实实。3.研究方法

主要有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开设校本课程,辅助诵读经典美文,学校营造的有浓厚经典诵读的校园环境。

制定经典诵读方案,强化对古诗文诵读的效果,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把经典诵读课真正纳入我校的课程管理。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诵读情况进行评价。七.课题研究主要阶段

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1月

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论证,制定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2006年11月------2008年3月

(1)完成课题设计,确定经典诵读范围。

(2)课题开题,完善方案,确定实验班与参照班。(3)制订教学方案。

(4)开展诵读教育实践活动。

(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

(6)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

总结阶段:2008年4月------2008年5月

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八、课题实验研究成果及其影响 1.主要成果

本次的课题研究实验(包括课题立项前的前期准备),我们取得的主要的成果有:(1)拿出了一套成型的诵读材料;

(2)创新出多姿多彩的诵读活动方式(在上文中已经有提到,不再重复);

(3)通过扎扎实实的初中语文诵读课题研究,摸索出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诵读课堂教学模式,九年级诵读教学开始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借鉴,实验摸索出不少诵读课堂教学模式:

舞台表演式:适用篇幅较长的诗词,老师写好串词,选出男女领诵,分配好各角色读哪些句子。有领诵,有齐诵,还有男女分开读,加上动作,配上音乐。老师稍加指导后,放手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分配角色,自己彩排练习再表演。

主题诵读式:一节课围绕一个主题(如爱国、思亲、友情)学诵多首诗词,例:“家国恨”主题的一节课,老师就指导学生朗诵了《春望》《石壕吏》等多首爱国主义诗词。游乐活动式:以猜谜(出示一幅画或做几个动作猜是什么诗)、比赛、抽签、表演、改写仿写诗作等游戏形式学诵古诗。

课文拓展式:联系课文学诵相关诗词。

(4)构建校园经典诵读场。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基础篇目,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接触和了解千古流传的文化经典。在此我们配以优雅的古曲,诵读古诗的琅琅书声,在校园里此起彼伏。(5)研究活动使我们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备了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选择、使用经典诵读材料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2.经典诵读对师生、家长、社会在传统道德方面的熏陶感染的积极影响广泛而又深远。诵读经典不只提高了教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教育,还有助于从长远实现德育培养的目标。随着古典诗词、经典古籍逐渐深入课堂,“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的传统教育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师生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甚至家长也日益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产生的深刻影响。

九. 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反思

关于课题的实验研究,我们还停留在实践操作阶段,还没有提升到理论层面。我们从课堂到课外做了大量实验探究工作,但理论意义上的概括、论述较少;得出的多是实验研究具体做法的经验总结,与课题相关的具有理论高度的论文则相对少一些。而且做经典诵读的课题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具有厚实的古文底蕴,高深的文化学养,还要有相当的教科研水平。作为一线教师,这两方面我们还很欠缺,所以,我们的课题研究难以深入推进。我们首先要加强学习来提高自己。

第三篇:初中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初二语文阅读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八年语文高效阅读方法指导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膨胀,各种信息正充斥着整个人类社会,可以说我们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一个人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立足或者发展,必须具备对信息的接受、分析、处理能力,进而为我所用,反之将一无是处。

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它担负着承载知识和信息的重要任务,阅读能力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是能否学好语文、甚至其他兄弟学科的关键,更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生存的基本本领。然而,现在的中小学生读过的文学名著少之又少,甚至很多大学生也没有完整的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阅读的匮乏、视野的狭小、经历的单调,想象力的干涸,成为许多学生难以短期弥补的缺陷。一个人的知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很难想象一个读书很少,语言贫乏、思维狭窄的人,会成为21世纪需要的创造者。我所教的初中学生也都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阅读兴趣不浓、不喜欢背诵课文、注意力不太集中、没有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等现象。面对如此现状,有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其中北京的程汉杰老师开展的“高效阅读法”研究在小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和培养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面对我所在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薄弱初中的学生——他们基础差、底子薄——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研究还不够成熟和系统,尤其是在增加阅读兴趣阅读量与提高应试能力方面的技巧方法研究还是空白,因此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指导。

通过研究,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不同文体的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课题的界定高效阅读就是学生能快速阅读文本、快速概括理解文本内容和高效完成相应阅读问题的能力。八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是指基于初中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阅读特点的学生阅读能力。它包括学生所应能达到的朗读、默读、略读能力,理解词语的能力、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以及复述和积累语言的能力、高效完成阅读试题等。八年语文高效阅读方法指导研究是指在了解八年级学生阅读的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课上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一定阅读能力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形成适合我校八年级学生现状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提高语文阅读成绩。

二、研究的依据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高效阅读方法理论:程汉杰先生提出运用课堂语文课的集中训练,通过眼脑机能训练、快速记忆方法,综合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辅之语文阅读程式的指导,达到快速获取文本信息,深度理解文本,高效作答的方法理论。

三、研究的原则:教者应遵循主体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运用适合学生的方法。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科研目标:针对八年级学生现状,研究出通过提高兴趣、养成习惯等切实有效的活动形成高效阅读方法和技巧。

育人目标:对八年级学生语文阅读兴趣、方法、技巧、阅读习惯进行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掌握阅读和答题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二)研究内容: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研究。(2)培养语文阅读习惯的研究。(3)阅读方法和技巧的研究。

五、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工作过程 研究的对象:

沈阳市第一五八中学八年级一班二班学生 研究选用的科研方法:

1、调查法:学习方法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

2、文献法:查阅并借鉴中学阅读方法和阅读试题的归纳和总结。

3、行动研究法: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组织阅读速度、效率测试。

六、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9年7月——2009年9月)

1、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状况,申报课题

2、学习高效阅读理论、进一步提高认识

3、制定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5月)

1、高效阅读课堂语文教学实践,课题实验跟踪调研。

2、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现状,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5月—-2010年9月)1.整理各种实验材料。2.撰写实验报告、工作报告。3.申请验收。

4.成果形式:实验报告、论文。

七、研究的实施

在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开始了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进行了以下实践。

(一)激求索兴致,览天下文章

1、课堂内容迁移,激发阅读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按照教材内容授课过程中,通过对课文文章的作者和文章涉及的内容进行拓展,刺激学生课下对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当我讲到八年下的《日出》节选时,谈到本课内容是全剧的一幕一场,主要人物陈白露并没有出现,我为了让学生课下去读完整版本的《日出》,就把剧本的大体情节进行了描述,故意把结局留下不说,学生都听得入了神,强烈要求我讲出结局到底怎样,我就说:“大家想知道《日出》的结局到底怎样,就去图书馆看吧。”果然,课后好多同学借来这本书阅读,还有的同学阅读的更多《雷雨》《北京人》,对曹禺的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扩大了视野。

2、开展阅读比赛,激发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内容的迁移毕竟有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增强阅读兴趣,我又开展了阅读比赛,所谓的阅读比赛就是让学生在课前给大家讲出自己读的课外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段或故事梗概,每一个同学都要求到台前来讲述,这样每名同学至少要读一篇或一部作品,在讲述过程中,同学们讲述的大多很精彩,无形中引起了在座同学对台上同学讲述作品的兴趣,如此一来,好文章大家读的局面出现了。一次某同学讲到“狐假虎威”的成语故事,本来以为大家一定会感到“小儿科”不会很喜欢,可是出乎意料,他讲过之后的几天,班级里面竟然掀起了一次成语故事阅读的热潮。

3、名著阅读知识问答活动 当很多同学都开始阅读名著的时候,我想到大家如果只看热闹,不去感受深藏在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促进帮助不会很大。于是我开展了“名著阅读知识问答”活动,把大家普遍阅读的名著内容,除了一定的人物情节问题,更多注重对文中思想内涵理解的考查。知识问答测试的第一轮,能够过关的学生很少,大部分丢分在思想感情内涵理解方面,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大家开始了新一轮的阅读,这次阅读很多同学除了看原著,还找出了很多文学品论方面的书籍阅读。当过了一段时间,进行第二轮测试后,很多的学生都有了相当的进步,这种以考促读的方法初见成效了。

4、演讲比赛,以讲促读

八年下教材上有一个单元是演讲稿的内容,利用这个机会我想到了让学生把自己前一段阅读的内容感受讲出来,形成自己的读书心得,大家也能从中受益。于是我布置了这个任务,班级的每一名同学都要准备,每天一名同学进行2分钟演讲。布置一个星期之后,演讲开始了,同学们大部分能脱稿演讲,虽然有不少欠缺,但是都讲出了自己的心声,有很多同学都把自己读书的内容引用的自己的演讲稿中为中心论点服务。一名同学讲到“信念”,提到司马迁受李陵之祸作《史记》,爱迪生几千次试验发明电灯,张海迪身残志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史铁生轮椅不服命运安排成为著名作家等等,可见同学们的广泛阅读有了相当效果。

5、作文比赛,以写促读

看了美文没有人不心动,读了好文章没有谁不跃跃欲试。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一些同学把自己仿写的文章拿给我看,也许是让老手点拨点拨,也许是找个读者满足自己的写作成就感。不管怎样,我都很高兴。何不组织一次校园原创作品展呢?海报张贴当天,就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关注,一周的出稿时间还没到,已经收到了好多参赛作品。可见大家的参与热情。篇二:语文课题 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指 导相结合的探索 负 责 人:隋伟

实验学校:满市第十一中学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一日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 相结合的探索》 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隋伟 摘 要: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的写作方法特点; 在写作指导的课上又以阅读课为基础,通过回顾课

文,进行借鉴,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双方面的能 力,实现“阅作共荣”的局面。关 键 词:阅读作文结合双赢

历经四年多的市级课题《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相结合》的研究实践与探索,今天准备结题了。现将研究情况向各位教科所的各位领导以及专家们做以汇报,请你们审查,并希望能给以批评指导意见。便于我今后能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1.研究目的: 解决“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分析课文的能力。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2.研究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①朱熹也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2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文就是作文的初乳,是生活中的家常饭。看似平淡,却营养丰富,能供给你成长中所需的应有的养份。无需另外的“小吃”及“保健品”。吃我们自己课本中的饭,不用格外花钱,会补更多样。吃得更健康、更强壮。

阅读教学与写作相结合,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好课文资源,从课文中学习和感受写作方法、技巧,使写作有模有样,有理有据;同时加强阅读的理解、巩固和运用,达到阅读与写作真正结合,使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齐头并进、双效双赢。

二、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步骤。1.研究思路:

首先,研究每册语文教材中各个单元作文的写作要求,所要运用的方法、形式和手段和所要达到的效果,对此进行归类整理;

然后,在课文阅读分析中,把其中的作文需要的写作指导要素,挖掘出来,小到字、词、句恰当准确的使用,材料的选择与加工,大到为主旨而立意谋篇与布局,都要有整体把握,体会和感受;最后,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对本单元及其他类文进行回顾,进一步体会理解和借鉴,有效地进行结合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2.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为主)实验法,观察法(为辅)3.研究的过程步骤

先对作文的写作要求技法等做全面的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主要是常规基本写法)进行归类整理,再结合课本教材编排,分散在名册单元的各课之中,对应相应段落,挖掘寻找链接点,把作文方法渗透于阅读中。

在具体到某一课时,对该课的所运用的立意、谋篇、选材、布局、写作特点技巧等都要进行引导点拨;作文指导中再对本单元的各课进行回顾,吸取课文中的写作方面的精华,大到整体把握,小到一些字词句段的直接借鉴、改造、加工和运用。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

以我几年的实践研究探索,谈谈我在这个方面认得一些作法。(一)初读课文——抓全篇,理清文章思路脉络,定轮廓框架。

初读课文前,老师给予一定的引导,设计安排几个问题,在学生疏通文意的同时,对文章基本结构所了解,感知了轮廓美,建立初步的作文模式。

《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很快地把握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先说云是天上的招牌,可以“识”,这是总写;——接着介绍四种晴云、四种雨云、四种云的光彩、告诉怎么“识”这是分写;——最后说明看云的意义及局限性,用科学的角度来表明,可以看,在某种条件下的必要性,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提醒人们辩证地“识”,又是总写,整构全文。又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化石吟》一文,虽然是一篇诗歌,但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读了两遍之后,就很快准确的把握住了文章的思路脉络:现实(发问引题)--联想(遐思幻景)--现实(回答呼应),老师借机再进一步点拨:“写作文就是这样,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或“由现实某景某物引发-对未来(过去)的设想(回忆)-最后回归现实”的写法来构筑文章。然后留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简单构思一下,比如“公元4006”、“那次,我真不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想想自己要写哪些,说一说文章的大体思路脉络,学生激情顿生,抢着说,而且大多数说得都比较好。学习《荔枝蜜》,总结出转情式:恨的产生→恨的淡化→爱的产生→爱的发展→爱的深化(相反),学习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总结出议证式,阐明中心→叙写事实→总结照应。学习《陈涉世家》,总结寻访式,简介、概况→重点记叙→今日概况或卒年,卒后有关情况→简要评价。学习《白杨礼赞》总结出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学习《春》总结出情索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致人→情的归结。议论文三层式,立→释→析→联→结,三元归一式,总——分——总——解。再如利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等文章使学生领悟学会了写作议论文的程序结构,论点提出的方式,材料的精选修剪及编排布篇三: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浬浦镇中周淑文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古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正如江泽民同志曾说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确立以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进行初中语文诵读教育研究,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目的,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气。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人文精神教育即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个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初中阶段是人成长的又一关键时期,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诗歌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可是,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一浪浪各国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孩子接触了不少他国的文化。孩子们看日剧,追韩流,常英文韩文日文歌曲,而对于我们民族艺术瑰宝——古诗更是知之者甚少,或仅能吟诵十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却根本无从谈起。常此以往,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岂不要烟消云散了?纵观我校语文教学在诵读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大多数学生是住校生,在校时间长,但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阅读层次较低。

2、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老师对诵读认识不够、诵读方式单一等,使诵读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但是,从去年下半学期开始,我校围绕“营造书香校园”目标,编辑介绍校园里似的校本教材,并由省政府拨款建立了校图书馆,这为普及和推广诵读经典美文创造了良好契机。

因此,开展经典诵读的研究,适应我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很有实际研究价值。二,课题的简介

1、两个概念的明确:(1)经典古诗文:在我校课题研究中我们将经典古诗文的内涵界定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作。(2)诵读:诵读在我国传统蒙学中,是先生教给蒙童的主要读书方法。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一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这首诗讲的其实就是诵读。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至于太劳累。诵读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其次是要“精思”。三是更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2.研究中明确的任务: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依据教学大纲中对阅读,朗读和背诵的要求,在课堂上多朗读,尽量运用多种朗读的形式,例如吟诵,朗读,默读,分角色读,背诵等等,丰富学生语言感知的途径,优化诵读在学生干支语言过程中的作用,将诵读真正引入课堂。并明确如何选取适合现在的学生读的内容,如何定量以及如何结合现当代名家名篇,为学生一生打下厚实的文化与精神底子,这是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的。三.课题组成员及课题实践年段 课题负责人:周淑文

课题小组成员:郦丽芳 金飞英 徐小斌 宋其伟 年段:九年级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2.教育心理学:在青少年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可见,加强古诗文的背诵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只能有积极的促进做用。3.心理学理论:当今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出: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的。一至三岁即有显著发展,三至六岁进展更为迅速,六到十二岁则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三岁达到记忆力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初中生的记忆已经进入下滑阶段,若不能及时掌握这个转折点,记忆将进入退化阶段。诵读古代经典半年到一年之后,约有50%的儿童可能达到近乎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而一旦错过良机,则会导致终生遗憾。4.名家之言:(1)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这里说的“摹仿”和“实践”,就包括要读好“典范的白话文”。——笔者)“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讲解之外,可以诵读课文或者做别的练习,可以指导课外阅读。”(《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关于语文教学问题》)

(2)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荆”(《〈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实验目标: 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开展语文实验,确立研究语文诵读的基本途径,优化学生语言理解与感知,探索出一条以读代讲,以读带讲的语文课堂教学新途径。

培养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诵读是一门语言艺术,激发他们想读,敢读,肯读,乐读的兴趣,以读带思,做到从思考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领悟,促进理解,鉴赏,表达等多项能力的运用。

六.课题研究相关实践和方法 1.诵读活动形式的实验探索。诵读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背诵。只求记忆,对诗文的理解不作硬性规定,学生悟多少算多少,为了避免学生因重复记忆而感枯燥乏味,课题组教师群策群力,想方设法,积极探索诵读教学的新途径,尽量借助各种游戏、竞赛等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同学间相互检查,教师定期抽查,分组开展古诗名句对句比赛等,使学生对诗文诵读保持了长久不衰的兴趣。我们做了以下一些有益的尝试:

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古典名文和名著等内容的学习和诵读,使每个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文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美好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爱他人、爱自己的人生道理。选取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增广贤文》等作为我校的诵读教材,按必背篇目和推荐篇目,分级逐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领略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

我们的经典诗文诵读时间主要是在以下“五个每”中“挤”出时间进行:(1)每天从早读课中挤出20分钟进行诵读。

(2)每节课从课前准备中挤出3到5分钟进行诵读。(3)每天晚上从休息前挤出10分钟进行诵读搭档寝室诵读。

(4)每周从课表中挤出两个课时作为经典诵读课进行诵读。

(5)每月从课堂中挤出一个下午进行年段性的集体诵读。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分单元进行诵读经典诗文,保证诵读的“质”和“量”。我们通过教室内教育电器设备建立了一天的感受经典环境:

1、清晨,“名家诵读五分钟”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2、“晨读一刻钟”中,学生进行经典诗文诵读;

3、午间的“经典音乐欣赏一刻钟”中的音乐陶冶着学生心灵;

4、“精读《弟子规》、《常礼举要》”熏陶着学生的思想和礼仪

5、“习字一刻钟”中,学生感受着书法艺术中的独特神韵和魅力

6、下午的“读书时间”,学生在书海漫步,浸润在书香之中。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枯燥的古诗背诵多样化、兴趣化。2.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与此同时,诗词学习的目的和着重点在积累和感悟,教学的总要求应该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具体地说,教学中要做到一“虚”一“实”:词语、诗句理解要“虚”“似懂非懂、雾里看花”即可;而朗读必须真真切切,背诵要求扎扎实实。3.研究方法

主要有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开设校本课程,辅助诵读经典美文,学校营造的有浓厚经典诵读的校园环境。

制定经典诵读方案,强化对古诗文诵读的效果,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把经典诵读课真正纳入我校的课程管理。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诵读情况进行评价。

七.课题研究主要阶段

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1月 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论证,制定实施方案。实施阶段:2006年11月------2008年3月(1)完成课题设计,确定经典诵读范围。

(2)课题开题,完善方案,确定实验班与参照班。(3)制订教学方案。(4)开展诵读教育实践活动。(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6)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

总结阶段:2008年4月------2008年5月

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八、课题实验研究成果及其影响 1.主要成果

本次的课题研究实验(包括课题立项前的前期准备),我们取得的主要的成果有:(1)拿出了一套成型的诵读材料;

(2)创新出多姿多彩的诵读活动方式(在上文中已经有提到,不再重复);(3)通过扎扎实实的初中语文诵读课题研究,摸索出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诵读课堂教学模式,九年级诵读教学开始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借鉴,实验摸索出不少诵读课堂教学模式:

舞台表演式:适用篇幅较长的诗词,老师写好串词,选出男女领诵,分配好各角色读哪些句子。有领诵,有齐诵,还有男女分开读,加上动作,配上音乐。老师稍加指导后,放手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分配角色,自己彩排练习再表演。

主题诵读式:一节课围绕一个主题(如爱国、思亲、友情)学诵多首诗词,例:“家国恨”主题的一节课,老师就指导学生朗诵了《春望》《石壕吏》等多首爱国主义诗词。游乐活动式:以猜谜(出示一幅画或做几个动作猜是什么诗)、比赛、抽签、表演、改写仿写诗作等游戏形式学诵古诗。

课文拓展式:联系课文学诵相关诗词。(4)构建校园经典诵读场。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基础篇目,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接触和了解千古流传的文化经典。在此我们配以优雅的古曲,诵读古诗的琅琅书声,在校园里此起彼伏。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略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高段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在人教版小学高段(五、六年级)的105篇课文中,略读课文53篇,占50.48%,可见,略读课文教学对小学高段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略读课文的教学在一线教师中一直都是颇具争议的,从目前我们对周围一些学校老师的教学现状调查来看,很多小学高段语文老师对略读课文教学很难把握,存在一定的误区:其

一、有48.4%的教师像精读课文一样进行词句品析、朗读感悟、人文熏陶,按辔徐行地精读;其

二、有15.4%的老师认为学生有了中年级略读课文学习的基础,把略读课文当作学生自学或做为课外材料阅读,因此就一读带过,走马观花地泛读;其

三、有很少的老师对略读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模糊不清,对阅读提示的作用和目的浑沌不明,错误地以为只要根据提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想一想、读一读、答一答,就完成了略读教学任务了,牵着学生鼻子按图索骥地问读;其

四、约有38.6%的教师对略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加上长期以来,略读课文都不列入考试的范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略读课文教学很不重视,略读课堂往往开放无度,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无目的、无组织、无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领会略读课文教学的编写意图,整体把握略读课文的教材特点。

当前,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遭遇的困惑,更多地体现在略读教学的流程上。为了更好地把握小学高段略读课文教学的“度”,让小学高段学生在中段(三、四年级)略读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阅读能力,我们选择了“小学语文高段略读课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实践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探究略读课教学的模式及策略,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解决略读课文课堂教学方式单

一、呆板的难题。

二、课题的研究概念概述

“小学高段”,指义务教学阶段第三学段小学五、六年级。“略读”,《阅读辞典》(李德成主编)中指出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

“略读课文”,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它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一种编者根据学生学习需要人为确定的一些课文。

“小学高段略读课文教学”,是指老师在学生具备初步掌握略读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的难题:

基本内容:研究探讨略读课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及方法。

预计突破的难题:

1、课堂教学方式单

一、呆板的难题。

2、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3、探究略读课教学的模式及方法。

四、研究的实施步骤:

根据此微型课题的特点,拟定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周期,即2012年9月—2013年12月

第一阶段:起始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1、调查研究当前略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2、正确认识略读教学,具备略读教学的理论素养。

3、探索并初步形成略读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3年1月--2013年9月)

1、根据调查分析制定主要策略,开始实施研究;

2、重点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究,探索比较有效的略读课文课堂教学方法。

3、认真备课,进行同课异构课型展示,研讨、反思,形成一部分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收集有关资料,特别是研究论文、案例、教学设计、反思等成果性资料,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通过一年的调查研究、及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对略读教学从教材及教法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走出了误区

首先,我们认真地研读了《新课程标标》和《教师教学用书》,弄清了略读与精读的特点与不同: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

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可见,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精读的特点“纤屑不遗”,也就是对阅读材料作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略读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因此,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教学要求完全不同,略读课文在内容理解上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字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所以,略读课文教学不能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地精品细读,应做到“教须略,学应丰”,应体现“重在导,贵在用”,应注意“精有度,详有则”。

那么,略读就等同于走马观花地泛读呢?其实,略读课文并不排除精读。我们通过研究得出以下观点:略读课文教学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略”,只求尽量快地尽量多地略读浏览,搜集信息,多角度、多方位地粗知文章大意,对全文形成一个比较粗略的整体认识。重点感悟要求“精”,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同时,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重点精读的内容不求多,每课适宜一二个:时间比例不宜大,一节课把握在十五分钟左右。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重点部分,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指导学生细读解疑,方能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绝对不能定位为不求甚解的“泛读”,走马观花地“浅读”,应做到“略”中有“精”,“简”中有“详”,“粗”中有“细”。

针对略读教学中按图索骥问读的现象,我们研究出以下策略:把略读课文教学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回答阅读提示的问题上是远远不够的,单单采用问读的方式是呆板的。教学时一定要找准着力点,抓主要问题,做到“读”中有“问”,“问”中有“思”,“思”中有“悟”,“悟”中有“述”,让学生在“读”与“悟”、“问”与“思”的过程中学会略读方法,发展略读能力。同时提倡个性化阅读与理解,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去读懂课文,把课堂中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用于自读、批注、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略读教学也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略读课文教学要突出“略”教“丰”学的特点是非常正确的,但“略”教不等于不教,“丰”学不等于全程自学。叶圣陶先生曾说:“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可见,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略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不仅要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掌握略读方法,培养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文教学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和控制,在教学前,教师可先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自读;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应把准教学重点、难点及讲解的突破口,设计好课堂教学方法、程序,充分体现出教师主导的作用,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口诵、心惟、眼看、脑思培养学生浏览、默读、跳读等略读方法,发展学生检索、提取、概括、表述等略读能力。做到层层有指导,层层有要求,层层有目的,层层有侧重,做到“学”中有“导”,“愤”中有“启”“悱”中有“发”。在教学结束时,将略读拓展到课外,使学生的略读能力应用到生活阅读中去。

(二)探索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中,略读课文教学应该怎样开展呢?在略读课文的教学课堂中采用什么教学模式才是最有效的呢?为了打造略读课文高效课堂,我们以“自主探究 适度引导”为理念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进行了尝试。

基本教学模式:

导学目标—回忆学法—运用学法—点拨交流—拓展课外 主要教学方法:

1、整体把握,大处着眼四步读文法。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思; 二读——自主品读,批批画画;

三读——交流收获,适度引导(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可以是好词好句,可以是文章的写法,可以是读书方法);

四读——积累语言,引导拓展。

2、自主探究,适度引导自主读文法。

(1)先导感知课文——注重课前学生的自主预习;(2)精导理解课文——注重课堂学生的自主感悟;(3)后导拓展文本——注重课后学生的自主运用。

(三)认识到“自主探究 适度引导”在打造略读课文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我们认识到: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构建“自主探究适度引导”这一教学模式,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可以让我们老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教师的指导精简而有效,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师的“精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形成潜在的以及可见的学习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能力和特点设定自己的目标,自我管理,自我监控,通过一次次的成功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并逐步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自身就是学习的主人。

(四)研究中取得的具体成果:

在一年的探索研究中,我们收获颇丰,硕果累累:

在市教研室组织的如何上好略读课研修活动中,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承担了总结汇报,重点进行了经验推广,严丽老师结合我们研究的教学模式,执教《彩色的非洲》一课公开课展示,受到全市老师的一致认同和赞赏;六年级语文备课组《一夜的工作》一课的同课异构公开课赛教活动,获得市教研室专家教研员的认可和肯定。

六、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反思:

可是,在实际的略读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也会遇到一些困惑和困难。如在迁移学法、巩固写法这一环节中,往往会有一些学困生由于自身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程度问题而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在感悟文本中有时会因为一些优秀学生在小组中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而让一些后进生间接减少了思考的机会,会助长他们的懒惰之心。这是较为遗憾的一点。

其二,在教学实施中,虽然在文本拓展环节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了一定的引导,可是学生的课后落实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家庭阅读氛围比较好,孩子有较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实践的比较多,自主阅读理解能力也提高很快;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根本谈不上阅读氛围,学生除了完成作业,几乎不怎么进行课外阅读,那这部分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水平都提高的比较慢。这些,就是我们所鞭长莫及的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进行更多的思考和研究。

但是不管怎样,对学生来说,略读课文的教学课堂是轻松快乐的,优秀的学生可以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验到领航者的成就感和成功者的喜悦,后进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也会激起自己的求知欲和树立起自己对学习的信心,会觉得学习有趣多了,会在优秀生的带动中进入课堂,并主动学习。这样,就可以实现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和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会逐渐提高了。

综上所述,教师在这一模式中牢记自己的指导地位,利用略读课文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这样,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体,也才能有希望达到叶老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真正达到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分析。

一、更新阅读教学观念

传统语文教学观把传授学科知识作为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标,而新课改则更关注学生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在学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经验与知识的整合,使学科知识成为学习者的发展资源,使文本为教学对话提供话题及创设情景。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树立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探索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还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初中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流向,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二、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最有表现力的语句,反复推敲,会 心悟解。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的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老师可让学生在班内表演捕鸟动作,在表演中体会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天真、快乐的心理,然后同学发表议论。学生在情境中,动态生成动词的运用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改进教学手段进行阅读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教学内容与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融合,教学信息呈现出直观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而备受学生欢迎。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效利用传媒资源的独特价值。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要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应整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体,以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在课文导入及作品赏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真实生动的视频等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沉浸在美妙的语言世界。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自己截取了同名电视散文中安塞腰鼓表演片段,动感十足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铿锵有力的诵读给学生深沉的情感震荡,这样学生更好地进入了教学情境。其 次,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当前很多学校都配有多媒体设备,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课件的功用,要树立课件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应该在吃透教材、理解文本、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适合教学对象、切合教学内容的课件。

四、改革阅读教学评价方式

新课标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查和评价,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评价应随时进行,及时评价。阅读教学不能搞标准化,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所以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来制定不同的要求,实施多

下载“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趣味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趣味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略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最终版]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略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濮阳县实验小学 李笑利 一、本课题研究背景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精选五篇]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和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词汇又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而词汇的不足和学习词汇时的枯燥乏味,却......

    初中语文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自主学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率先兴起于西德,后风靡于欧美,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全球的中小学教学实践。我国虽自古就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之......

    “阅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阅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阳城工业区第二小学语文课题组 2014年5月 一、 研究的背景及内容 进入21世纪,有关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的广泛关注,并......

    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改条件下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河南店镇中学 李少军 摘 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

    课题结题报告

    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所属单位:研究报告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焦元坦 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

    课题结题报告 文档

    扬州市“十五”规划教学研究课题 《构建乐学模式优化学生品德》 研 究 报 告 ———————— ———————— 主持人:杨嘉培 高邮市送桥镇初级中学课题组 二00七年四月......

    课题结题报告

    目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2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