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略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最终版]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略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濮阳县实验小学 李笑利
一、本课题研究背景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一直到六年级,略读课文所占的比例和精读课文开始不相上下。可以看出,新课程比以往任何课程都重视略读课文的重要地位,认为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略读课文的教学在一线教师中一直都是颇具争议的,在我们周围的学校,约有38.6%的教师把略读课文教学等同于精读课文教学,有15.4%的老师认为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一样重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也就没什么区别,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于是略读课文教学中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以至于规定的一个课时的教学根本完成不了该课的教学;又由于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有48.4%的教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甚少,在实际的教学中,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我们认为这样的略读教学都是不可取的。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略读教学的课堂实践中,存在着以下几点误区:
误区一:按辔徐行地精读
由于教师们对于“略读教学”的理解还不透彻,不知应怎样引领阅读,不知应从何教起,加上公开观摩活动、教学评优活动、互听互评研讨活动中都很少能听到有关略读课文的教学,所以许多一线教师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完全等同起来,略读课文的教学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面面俱到,篇章结构精雕细琢,按辔
徐行地精品细读。
误区二:走马观花地泛读
目前,不少教师曲解了课标对略读课文的要求,即把“粗知大意”曲解成“不求甚解。”所以,在教学思想上产生“略读课文教学只要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不需要“咬文嚼字”的误区;不敢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精读品读;在教学手段的采用上,往往是走马观花的泛读。其结果是教师对阅读方法和技能的指导蜻蜓点水,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不求甚解,学生略读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误区三:按图索骥地问读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但是,有不少教师对略读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模糊不清,对阅读提示的作用和目的浑沌不明,错误地以为只要根据提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想一想、读一读、答一答,就完成了略读教学任务了。教师牵着学生鼻子逐一回答,学生亦步亦趋地问读,宝贵的教学时间在师生的按图索骥中白白地浪
费。
误区四:信马由缰地自读 许多教师对略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加上长期以来,略读课文都不列入考试的范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许多教师对略读课文教学很不重视,略读课堂往往开放无度:有的教师带着学生策马文本匆匆一读,有的教师干脆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室书声琅琅,学生议论纷纷,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其实这是一种无目的、无组织、无效果的自读。
当前,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遭遇的困惑,更多地体现在略读教学的流程上。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中又缺乏略读方面实际操作方法的理论参考。因此,略读课教学法的研究势在必行。于是,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二、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展开了略读教学的课题研究。首先我们确立了本课题的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预计突破的难点
基本内容:研究探讨略读课教学法的类型,课堂结构模式及策
略。
预计突破的难题:
1、课堂教学方式单
一、呆板的难题。
2、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3、探究略读课教学的模式及策略。
三、实施方案与做法。
(一)起始阶段
1、调查研究当前略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2、学习新课标,了解
教育形势。
3、确立研究课题。
4、制定工作方案。
(二)实施阶段
1、根据调查分析制定主要策略,开始实施计划;
2、集中分散学习,课堂探究;
3、课型展示,存入档案盒。
(三)总结阶段
整理资料库,展示档案盒。中期成果:课型展示,撰写论文。
四、研究过程及成果
通过一年的调查研究、及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对略读教学从教材及教法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走出误区
首先,我们认真地研读了《新课标》和《教参》,弄清了略读与精读的特点与不同: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可见,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精读的特点“纤屑不遗”,也就是对阅读材料作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略读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因此,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教学要求完全不同,略读课文在内容理解上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字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所以,略读课文教学不能字词句段篇章结构全盘按辔徐行地精品细读,应做到“教须略,学应丰”,应体现“重在导,贵在用”,应
注意“精有度,详有则”。
那么,略读就等同于走马观花地泛读呢?其实,略读课文并不排除精读。我们通过研究得出以下观点:略读课文教学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略”,只求尽量快地尽量多地略读浏览,搜集信息,多角度、多方位地粗知文章大意,对全文形成一个比较粗略的整体认识。重点感悟要求“精”,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重点精读的内容不求多,每课适宜一二个:时间比例不宜大,一节课把握在十五分钟左右。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重点部分,提出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指导学生细读解疑,方能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绝对不能定位为不求甚解的“泛读”,走马观花地“浅读”,应做到“略”中有“精”,“简”中有
“详”,“粗”中有“细”。
针对略读教学中按图索骥问读的现象,我们研究出以下策略:把略读课文教学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回答阅读提示的问题上是远远不够的,单单采用问读的方式是呆板的。教学时一定要找准力点,抓住主问题,做以“读”中有“问”,“问”中有“思”,“思”中有“悟”,“悟”中有“述”,让学生在“读”与“悟”、“问”与“思”的过程中学会略读方法,发展略读能力。
教师应提倡个性化阅读与理解,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去读懂课文,应该把课堂中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用于自读、批注、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略读教学也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略读课文教学要突出“略”教“丰”学的特点是非常正确的,但“略”教不等于不教,“丰”学不等于全程自学。叶圣陶先生曾说:“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可见,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略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不仅要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掌握略读方法,培养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文教学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和控制,在教学前,教师可先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自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准教学重点、难点及讲解的突破口,设计好课堂教学方法、程序,充分体现出教师主导的作用,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口诵、心惟、眼看、脑思培养学生浏览、默读、跳读等略读方法,发展学生检索、提取、概括、表述等略读能力。做到层层有指导,层层有要求,层层有目的,层层有侧重,做到“学”中有“导”,“愤”中有“启”“悱”中有“发”。
(二)探索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实际的教学中,略读课文教学应该怎样开展呢?在略读课文的教学课堂中采用什么教学模式才是最有效的呢?为了提高略读课文的教学效率,我们以“自主探究 适度引导”为理念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进行了尝试。
常规模式:导学目标—回忆学法—运用学法—辅导反馈;
变式:
(一)强调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
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思; 二读—自主品读,批批画画;
三读—交流收获,适度引导(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可以是好词好句,可以是文章的写法,可以是读书方法);
四读—积累语言,引导拓展。
(二)自主探究 适度引导
(1)先导感知课文——抓课前,学生自主预习(2)精导理解课文——抓课堂,学生自主感悟(3)后导拓展文本——抓课后,学生自主运用
(三)审视“自主探究 适度引导”在提高略读课文教学中的作用及
反思
构建“自主探究 适度引导”这一模式在略读课文中的运用,可以让我们老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教师的指导精简而有效,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很好地完成了教
学任务。
传统的略读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布置,学生完成。一句话,学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教师是“授人以鱼”。学生不会利用参考书,也不会向老师提出教科书以外的问题,因为他的学习是被动的,是别人给予的,他没有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也没有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认为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构建“自主探究适度引导”这一模式,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教师的“精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形成潜在的以及可见的学习能力。构建“自主探究 适度引导”这一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能力和特点设定自己的目标,自我管理,自我监控,通过一次次的成功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并逐步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自身就是学习的主人。
可是,在实际的略读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也会遇到一些困惑和困难。如在迁移学法、巩固写法这一环节中,往往会有一些学困生由于自身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程度问题而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在感悟文本中有时会因为一些优秀学生在小组中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而让一些后进生间接减少了思考的机会,这些学困生对教师而言是遗憾的,因为这会助长他们的懒惰之心。
但是不管怎样,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是轻松快乐的,一些优秀的学生可以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验到领航者的成就感和成功者的喜悦,后进生在这轻松的氛围中也会激起自己的求知欲和树立起自己对学习的信心,会觉得学习有趣多了,于是会在优秀生的带动中进入课堂,并主动学习;对那些懒惰的学困生,教师还要运用有效的竞争机制和奖励来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这样,就能形成有效的略读教学课堂。学生如果长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管是优秀学生还是后进学生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激起学习的兴趣,那么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会逐渐提高了。这样,就可以实现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和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
综上所述,教师在这一模式中牢记自己的指导地位,利用略读课文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这样,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体,也才能有希望达到叶老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真正达到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在人教版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的105篇课文中,略读课文53篇,占50.48%,可见,略读课文教学对小学高年级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对略读课文教学仍然很难取舍,经常像精读课文一样进行词句品析、朗读感悟、人文熏陶;还有的小学高年级老师认为学生有了中年级略读课文学习的基础,把略读课文当作学生自学或做为课外材料阅读,因此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领会略读课文教学的编写意图,整体把握略读课文的教材特点。
为了更好地把握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的“度”,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中年级(三、四年级)略读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阅读能力,我选择了“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进行实践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引领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把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学会略读。
二、课题的研究概念概述
“小学高年级”,指义务教学阶段小学五、六年级。
“略读”,《阅读辞典》(李德成主编)中指出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略读课文”,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它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一种编者根据学生学习需要人为确定的一些课文。
“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是指老师在学生具备初步掌握略读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略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高段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在人教版小学高段(五、六年级)的105篇课文中,略读课文53篇,占50.48%,可见,略读课文教学对小学高段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略读课文的教学在一线教师中一直都是颇具争议的,从目前我们对周围一些学校老师的教学现状调查来看,很多小学高段语文老师对略读课文教学很难把握,存在一定的误区:其
一、有48.4%的教师像精读课文一样进行词句品析、朗读感悟、人文熏陶,按辔徐行地精读;其
二、有15.4%的老师认为学生有了中年级略读课文学习的基础,把略读课文当作学生自学或做为课外材料阅读,因此就一读带过,走马观花地泛读;其
三、有很少的老师对略读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模糊不清,对阅读提示的作用和目的浑沌不明,错误地以为只要根据提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想一想、读一读、答一答,就完成了略读教学任务了,牵着学生鼻子按图索骥地问读;其
四、约有38.6%的教师对略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加上长期以来,略读课文都不列入考试的范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略读课文教学很不重视,略读课堂往往开放无度,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无目的、无组织、无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领会略读课文教学的编写意图,整体把握略读课文的教材特点。
当前,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遭遇的困惑,更多地体现在略读教学的流程上。为了更好地把握小学高段略读课文教学的“度”,让小学高段学生在中段(三、四年级)略读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阅读能力,我们选择了“小学语文高段略读课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实践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探究略读课教学的模式及策略,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解决略读课文课堂教学方式单
一、呆板的难题。
二、课题的研究概念概述
“小学高段”,指义务教学阶段第三学段小学五、六年级。“略读”,《阅读辞典》(李德成主编)中指出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
“略读课文”,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它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一种编者根据学生学习需要人为确定的一些课文。
“小学高段略读课文教学”,是指老师在学生具备初步掌握略读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的难题:
基本内容:研究探讨略读课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及方法。
预计突破的难题:
1、课堂教学方式单
一、呆板的难题。
2、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3、探究略读课教学的模式及方法。
四、研究的实施步骤:
根据此微型课题的特点,拟定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周期,即2012年9月—2013年12月
第一阶段:起始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1、调查研究当前略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2、正确认识略读教学,具备略读教学的理论素养。
3、探索并初步形成略读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3年1月--2013年9月)
1、根据调查分析制定主要策略,开始实施研究;
2、重点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究,探索比较有效的略读课文课堂教学方法。
3、认真备课,进行同课异构课型展示,研讨、反思,形成一部分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收集有关资料,特别是研究论文、案例、教学设计、反思等成果性资料,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通过一年的调查研究、及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对略读教学从教材及教法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走出了误区
首先,我们认真地研读了《新课程标标》和《教师教学用书》,弄清了略读与精读的特点与不同: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
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可见,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精读的特点“纤屑不遗”,也就是对阅读材料作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略读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因此,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教学要求完全不同,略读课文在内容理解上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字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所以,略读课文教学不能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地精品细读,应做到“教须略,学应丰”,应体现“重在导,贵在用”,应注意“精有度,详有则”。
那么,略读就等同于走马观花地泛读呢?其实,略读课文并不排除精读。我们通过研究得出以下观点:略读课文教学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略”,只求尽量快地尽量多地略读浏览,搜集信息,多角度、多方位地粗知文章大意,对全文形成一个比较粗略的整体认识。重点感悟要求“精”,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同时,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重点精读的内容不求多,每课适宜一二个:时间比例不宜大,一节课把握在十五分钟左右。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重点部分,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指导学生细读解疑,方能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绝对不能定位为不求甚解的“泛读”,走马观花地“浅读”,应做到“略”中有“精”,“简”中有“详”,“粗”中有“细”。
针对略读教学中按图索骥问读的现象,我们研究出以下策略:把略读课文教学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回答阅读提示的问题上是远远不够的,单单采用问读的方式是呆板的。教学时一定要找准着力点,抓主要问题,做到“读”中有“问”,“问”中有“思”,“思”中有“悟”,“悟”中有“述”,让学生在“读”与“悟”、“问”与“思”的过程中学会略读方法,发展略读能力。同时提倡个性化阅读与理解,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去读懂课文,把课堂中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用于自读、批注、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略读教学也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略读课文教学要突出“略”教“丰”学的特点是非常正确的,但“略”教不等于不教,“丰”学不等于全程自学。叶圣陶先生曾说:“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可见,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略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不仅要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掌握略读方法,培养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文教学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和控制,在教学前,教师可先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自读;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应把准教学重点、难点及讲解的突破口,设计好课堂教学方法、程序,充分体现出教师主导的作用,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口诵、心惟、眼看、脑思培养学生浏览、默读、跳读等略读方法,发展学生检索、提取、概括、表述等略读能力。做到层层有指导,层层有要求,层层有目的,层层有侧重,做到“学”中有“导”,“愤”中有“启”“悱”中有“发”。在教学结束时,将略读拓展到课外,使学生的略读能力应用到生活阅读中去。
(二)探索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中,略读课文教学应该怎样开展呢?在略读课文的教学课堂中采用什么教学模式才是最有效的呢?为了打造略读课文高效课堂,我们以“自主探究 适度引导”为理念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进行了尝试。
基本教学模式:
导学目标—回忆学法—运用学法—点拨交流—拓展课外 主要教学方法:
1、整体把握,大处着眼四步读文法。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思; 二读——自主品读,批批画画;
三读——交流收获,适度引导(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可以是好词好句,可以是文章的写法,可以是读书方法);
四读——积累语言,引导拓展。
2、自主探究,适度引导自主读文法。
(1)先导感知课文——注重课前学生的自主预习;(2)精导理解课文——注重课堂学生的自主感悟;(3)后导拓展文本——注重课后学生的自主运用。
(三)认识到“自主探究 适度引导”在打造略读课文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我们认识到: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构建“自主探究适度引导”这一教学模式,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可以让我们老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教师的指导精简而有效,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师的“精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形成潜在的以及可见的学习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能力和特点设定自己的目标,自我管理,自我监控,通过一次次的成功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并逐步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自身就是学习的主人。
(四)研究中取得的具体成果:
在一年的探索研究中,我们收获颇丰,硕果累累:
在市教研室组织的如何上好略读课研修活动中,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承担了总结汇报,重点进行了经验推广,严丽老师结合我们研究的教学模式,执教《彩色的非洲》一课公开课展示,受到全市老师的一致认同和赞赏;六年级语文备课组《一夜的工作》一课的同课异构公开课赛教活动,获得市教研室专家教研员的认可和肯定。
六、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反思:
可是,在实际的略读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也会遇到一些困惑和困难。如在迁移学法、巩固写法这一环节中,往往会有一些学困生由于自身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程度问题而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在感悟文本中有时会因为一些优秀学生在小组中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而让一些后进生间接减少了思考的机会,会助长他们的懒惰之心。这是较为遗憾的一点。
其二,在教学实施中,虽然在文本拓展环节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了一定的引导,可是学生的课后落实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家庭阅读氛围比较好,孩子有较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实践的比较多,自主阅读理解能力也提高很快;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根本谈不上阅读氛围,学生除了完成作业,几乎不怎么进行课外阅读,那这部分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水平都提高的比较慢。这些,就是我们所鞭长莫及的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进行更多的思考和研究。
但是不管怎样,对学生来说,略读课文的教学课堂是轻松快乐的,优秀的学生可以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验到领航者的成就感和成功者的喜悦,后进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也会激起自己的求知欲和树立起自己对学习的信心,会觉得学习有趣多了,会在优秀生的带动中进入课堂,并主动学习。这样,就可以实现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和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会逐渐提高了。
综上所述,教师在这一模式中牢记自己的指导地位,利用略读课文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这样,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体,也才能有希望达到叶老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真正达到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略读教学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略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濮阳县实验小学
李笑利
一、本课题研究背景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一直到六年级,略读课文所占的比例和精读课文开始不相上下。可以看出,新课程比以往任何课程都重视略读课文的重要地位,认为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略读课文的教学在一线教师中一直都是颇具争议的,在我们周围的学校,约有38.6%的教师把略读课文教学等同于精读课文教学,有15.4%的老师认为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一样重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也就没什么区别,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于是略读课文教学中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以至于规定的一个课时的教学根本完成不了该课的教学;又由于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有48.4%的教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甚少,在实际的教学中,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我们认为这样的略读教学都是不可取的。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略读教学的课堂实践中,存在着以下几点误区: 误区一:按辔徐行地精读
由于教师们对于“略读教学”的理解还不透彻,不知应怎样引领阅读,不知应从何教起,加上公开观摩活动、教学评优活动、互听 互评研讨活动中都很少能听到有关略读课文的教学,所以许多一线教 师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完全等同起来,略读课文的教学与精读课文 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面面俱到,篇章结构精雕细琢,按辔 徐行地精品细读。误区二:走马观花地泛读
目前,不少教师曲解了课标对略读课文的要求,即把“粗知大 意”曲解成“不求甚解。”所以,在教学思想上产生“略读课文教学 只要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不需要“咬文嚼字”的误区;不敢引导学 生有选择、有重点地精读品读;在教学手段的采用上,往往是走马观 花的泛读。其结果是教师对阅读方法和技能的指导蜻蜓点水,学生对 阅读的内容不求甚解,学生略读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误区三:按图索骥地问读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 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 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但是,有不少教师对 略读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模糊不清,对阅读提示的作用和目的浑沌不 明,错误地以为只要根据提示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想一想、读一读、答一答,就完成了略读教学任务了。教师牵着学生鼻子逐一回答,学 生亦步亦趋地问读,宝贵的教学时间在师生的按图索骥中白白地浪 费。
误区四:信马由缰地自读
许多教师对略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加上长期 以来,略读课文都不列入考试的范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许 多教师对略读课文教学很不重视,略读课堂往往开放无度:有的教师 带着学生策马文本匆匆一读,有的教师干脆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 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室书 声琅琅,学生议论纷纷,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其实这是一种 无目的、无组织、无效果的自读。
当前,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遭遇的困惑,更多地体现在略读教学的流程上。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中又缺乏略 读方面实际操作方法的理论参考。因此,略读课教学法的研究势在必 行。于是,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二、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展开了略读教学的课题研究。首先我 们确立了本课题的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预计突破的难点
基本内容:研究探讨略读课教学法的类型,课堂结构模式及策 略。预计突破的难题:
1、课堂教学方式单
一、呆板的难题。
2、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3、探究略读课教学的模式及策略。
三、实施方案与做法。
(一)起始阶段
1、调查研究当前略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2、学习新课标,了解教育形势。
3、确立研究课题。
4、制定工作方案。
(二)实施阶段
1、根据调查分析制定主要策略,开始实施计划;
2、集中分散学习,课堂探究;
3、课型展示,存入档案盒。
(三)总结阶段
整理资料库,展示档案盒。
中期成果:课型展示,撰写论文。
四、研究过程及成果
通过一年的调查研究、及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对略读教学从教材 及教法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走出误区
首先,我们认真地研读了《新课标》和《教参》,弄清了略读 与精读的特点与不同: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 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可见,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精读的特点“纤屑不遗”,也就是对阅读材料作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略读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因此,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教学要求完全不同,略读课文在内容理解上的要求要低于精 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字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在教学方法上,教 师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所以,略读课文教学不能字词句段篇章结构全盘按辔徐行地精品细读,应做到“教须略,学应丰”,应体现“重在导,贵在用”,应 注意“精有度,详有则”。
那么,略读就等同于走马观花地泛读呢?其实,略读课文并不 排除精读。我们通过研究得出以下观点:略读课文教学的整体感知阶 段要求“略”,只求尽量快地尽量多地略读浏览,搜集信息,多角度、多方位地粗知文章大意,对全文形成一个比较粗略的整体认识。
重点感
悟要求“精”,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重点精读的内容不求多,每课适宜一二个:时间比例不宜大,一节课把握在十五分钟左右。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重点部分,提出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指导学生细读解疑,方能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绝对不能定位为不求甚解的“泛读”,走马观花地“浅读”,应做到“略”中有“精”,“简”中有“详”,“粗”中有“细”。
针对略读教学中按图索骥问读的现象,我们研究出以下策略: 把略读课文教学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回答阅读提示的问题上是远远 不够的,单单采用问读的方式是呆板的。教学时一定要找准力点,抓 住主问题,做以“读”中有“问”,“问”中有“思”,“思”中有 “悟”,“悟”中有“述”,让学生在“读”与“悟”、“问”与 “思”的过程中学会略读方法,发展略读能力。教师应提倡个性化阅读与理解,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去读懂课文,应该把课堂中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用于自读、批注、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略读教学也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略读课文教学要突 出“略”教“丰”学的特点是非常正确的,但“略”教不等于不教,“丰”学不等于全程自学。叶圣陶先生曾说:“精读文章,只能把它 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可见,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略读教学 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不仅要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 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掌握略读方法,培 养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文教学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和控制,在 教学前,教师可先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自读;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应把准教学重点、难点及讲解的突破口,设计好课堂教学 方法、程序,充分体现出教师主导的作用,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口诵、心惟、眼看、脑思培养学生浏览、默读、跳读等略读方法,发展学生检索、提取、概括、表述等略读能力。做到层层有指导,层 层有要求,层层有目的,层层有侧重,做到“学”中有“导”,“愤” 中有“启”“悱”中有“发”。
(二)探索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实际的教学中,略读课文教学应该怎样开展呢?在略读课文 的教学课堂中采用什么教学模式才是最有效的呢?为了提高略读课 文的教学效率,我们以“自主探究 适度引导”为理念对略读课文的 教学进行了尝试。
常规模式:导学目标—回忆学法—运用学法—辅导反馈;变式:
(一)强调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
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思;
二读—自主品读,批批画画;
三读—交流收获,适度引导(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可以是好 词好句,可以是文章的写法,可以是读书方法);
四读—积累语言,引导拓展。
(二)自主探究
适度引导
(1)先导感知课文——抓课前,学生自主预习
(2)精导理解课文——抓课堂,学生自主感悟
(3)后导拓展文本——抓课后,学生自主运用
(三)审视“自主探究
适度引导”在提高略读课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反思 构建“自主探究适度引导”这一模式在略读课文中的运用,可以让我们老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教师的指导精简而有效,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传统的略读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布置,学生完成。一句话,学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教师是“授人以鱼”。学生不会利用参考书,也不会向老师提出教科书以外的问题,因为他的学习是被动的,是别人给予的,他没有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也没有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认为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构建“自主探究适度引导”这一模式,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教师的“精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形成潜在的以及可见的学习能力。构建“自主探究 适度引导”这一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能力和特点设定自己的目标,自我管理,自我监控,通过一次次的成功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并逐步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自身就是学习的主人。可是,在实际的略读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也会遇到一些困惑和困难。如在迁移学法、巩固写法这一环节中,往往会有一些学困生由于自身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程度问题而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在感悟文本中有时会因为一些优秀学生在小组中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而让一些后进生间接减少了思考的机会,这些学困生对教师而言是遗憾的,因为这会助长他们的懒惰之心。但是不管怎样,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是轻松快乐的,一些优秀的学生可以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验到领航者的成就感和成功者的喜悦,后进生在这轻松的氛围中也会激起自己的求知欲和树立起自己对学习的信心,会觉得学习有趣多了,于是会在优秀生的带动中进入课堂,并主动学习;对那些懒惰的学困生,教师还要运用有效的竞争机制和奖励来让他们积极参与课 堂。这样,就能形成有效的略读教学课堂。学生如果长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管是优秀学生还是后进学生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激起学习的兴趣,那么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会逐渐提高了。这样,就可以实现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和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
综上所述,教师在这一模式中牢记自己的指导地位,利用略读课文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这样,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体,也才能有希望达到叶老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 界,真正达到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在人教版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的105篇课文中,略读课文 53篇,占50.48%,可见,略读课文教学对小学高年级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对略读课文教学仍然很难取舍,经常像精读课文一样进行词句品析、朗读感悟、人文熏陶;还有的小学高年级老师认为学生有了中年级略读课文学习的基础,把略读课文当作学生自学或做为课外材料阅读,因此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领会略读课文教学的编写意图,整体把握略读课文的教材特点。为了更好地把握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的“度”,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中年级(三、四年级)略读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阅读能力,我选择了“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进行实践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引领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把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学会略读。
二、课题的研究概念概述
“小学高年级”,指义务教学阶段小学五、六年级。“略读”,《阅读辞典》(李德成主编)中指出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略读课文”,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它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一种编者根据学生学习需要人为确定的一些课文。
“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是指老师在学生具备初步掌握略读课 文学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
第四篇:走进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关注细节,成就精彩
——走进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断更新与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造性地工作,让学生学习生活充满朝气,课堂教学兴趣盎然。“以学生为本”,关注全体学生,引领学生成长,有教无类,因人施教,将诗意的色彩散播在语文课堂。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施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提出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小学语文教学做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如何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实践探索,提出了自己总结的几点建议。
一、创设开放课堂教学环境
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不例外,为了能够使学生自由地、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善于表现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的认识。例如,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我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想象,然后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我向学生提出通过刚才的自学,谁能来说一下每句话的意思?学生们各抒己见,异常活跃。随后我又让学生放飞想象,猜一下这对老夫妻在谈论些什么,并让他们进行情景模拟游戏,选择扮演翁或媪向老伴夸一夸三个可爱的儿子。在这种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地想像和发挥,这也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适时进行点拨引导
在这种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中,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是极富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适时地点拨引导,尊重学生不同的思想和看法,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合作推进。只有这样才能照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们的自由发挥朝着正确的方向,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与教学的内容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清平乐·村居》中学生对于“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中“醉”和“相媚好”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的适时点拨。
另外,对于发散性的活动,需要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例如在教授作文课“我的梦想”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梦想有进一步的个人体验感受,我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各自表达出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这时候学生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自己的梦想进行了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同时又对其加以引导,使其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提升质量,讲求效果
语文是一门“美”的课程,语文学科中处处体现美、涌现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用语文学科中的美吸引学生,让学生被语文中的美牢牢吸引住而酷爱语文,竭力学好语文,构建诗意的语文教学课堂,在审美熏陶中快乐地学习语文知识,达到寓教于乐,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语文的教育功能发挥到及至。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一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课文:“急着赶路的老
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从中体会这儿人们的勤劳美;“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从中体会其和谐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搭石,招手礼让,闲话家常”从中体会其谦让美等。如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雄壮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一种游子思乡之美。如《黄山奇石》中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仙人指路”这些关于奇石的描述表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之美。语文是有生命的,让语文课充满生命的涌动。新课程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着与崇高人性的对话,达到思想教化与生活情趣并重、知识积累与文化生活融合相成;教材示范与表达热情并存。
四、丰富课外实践活动
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显然,语文实践活动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应把“课外”途径视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来源。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明确的是,课外阅读并不完全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它应该是在情趣性萌发、情感性熏陶的前提下,恰当地教给若干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自发阅读,在无意记忆中吸纳与积累语言,熏陶情感,扩大知识面,从而提高语文素质。我在班中提倡两条途径:一是学生自主独立阅读,但要求每天记下书名与页码,教师定期检查,对学生的阅读面与阅读量及时调整、指导与推荐。并提倡学做读书笔记与读书卡片,定期组织“我喜爱的书”之类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主体唱主角,或读、或谈、或展示。二是适当联系语文教材,学习在课外书籍中寻找相关的知识和材料,扩大知识面,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此外还有涂鸦之笔和每周一题等活动,为了鼓励学生捕捉瞬间灵感,班中开辟了一墙角,美其名曰“涂鸦之地”,凡是兴之所至,一挥而就的作品,不论好坏,不论署名与否,均可在此地展出。鉴于孩子们争强好胜的特点和强烈的好奇心,“每周一题”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题目一般在周五布置,留待学生双休日去思考。范围不离开语文,但有趣味。如猜字谜、成语填空、对对联、歇后语等。题目有时由老师提供,有时由学生提供。对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不仅丝毫不以此为苦,还会想尽各种办法,如查资料,请教家长等,且乐此不疲。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能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把学习语文与运用语文服务社会、服务生活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让他们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广大老师要以小学生们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关注学生们的差异和特点,把新课改的理念贯彻始终,使学生的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为师生、生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活动也因此而充满活力和生机。
第五篇: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要彻底摒弃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束缚,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性,为其营造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自由探索的空间;关注学生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率;关注语文学习的社会性,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和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宽容地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
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一、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可是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扼杀学生创新灵性,破坏“宝贵财富”的做法。如:有位教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有的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斥为“胡说八道”。这个教师的做法令人悲哀——惟一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打击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诗人。可与其相反的,一位老师在上完《两只鸟蛋》之后,看到学生仍兴致勃勃,便利用几分钟让大家说说心里想说的话。一位学生要求上台背诵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位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一番热烈的对话。大家从“不能打枝头鸟”到鸟妈妈怎样照顾小鸟,又说到“我们的好妈妈”。这时,一个学生突然说:“我们的妈妈就像鸟妈妈一样好,因为我们都是鸟蛋。”(全班哄堂大笑)当老师询问“为什么”时,他一本正经地说:“因为我们现在还小,比较容易被坏人带走,如果被坏人带走了,妈妈也会像鸟妈妈一样着急的。”(其他学生赞同了:喔!那我也是鸟蛋……)我不禁为这位教师关注学生、尊重期待,善于呵护学生的创新灵性的言行而喝彩。
二、关注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例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只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便嗄然而止,这给读者留下了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尽显个性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像“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由于教师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去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才尽显其美!在这里,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关注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23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介入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要把握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具体做到:①参与的时间要充分。要切切实实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去,教师点拨指导的质量要上去。②参与的形式要多样,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应当优化组合。③要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的课堂参与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应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上参与教学定向、反馈评价、课堂总结。④参与的时机要恰当。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提供最恰当的参与时机。例如,当学生最初接触新教材,发现新知识同他们的认知经验有很大的距离时,就会有困惑,就有参与提问的欲望;当学生学习中有了收获,常常会有表达、参与的冲动;当学生的认识有分歧,与教师的判断有差距时,常常是组织学生课堂参与的极好时机。
四、关注学习材料的储备性,尽量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本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有研究者曾讲:“由于已有知识和经验为新的认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此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观点上,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就应十分注意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这种为新知学习服务的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伯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学生头脑中已储备的与学习新知有关的材料充分地挖掘出来,优化组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创新的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①向课外开放。课前可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开放学习,让学生事先了解课堂学习内容的背景材料,作好学习的铺垫;课堂学习结束后,可凭借“例子”,尽力拓展,把学生知识的触角引向广阔的知识领域。如语文课学习了《黄继光》后,可让学生去阅读书籍,收集英雄人物的资料,然后为英雄人物建立小档案,内容可以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生活年代、主要事迹、精神品质等等。②向学科开放。如语文课可向自然课开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向数学课开放,可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向美术课开放,可让学生画一画、涂一涂;向音乐课开放,可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等等。另外,体育课中趣味游戏、自然常识中奇妙实验,音乐课中精彩舞蹈,班队课中快乐活动等又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体前进,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易于发展。③向社会开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火热的社会生活、大自然中去学习。要利用现代信息媒体,听广播、看电视、看录像、看VCD、上网等,拓展学习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世界的教育资源。教师则适时指点、引导,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学习,享受着开放学习的乐趣。
五、关注学习过程的反思性,尽量宽容对待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一位教师在教学《爱迪生》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学生可能真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评价制度的特色又从何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改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