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政治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般性教学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政治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般性教学设计研究
结题报告
河北宁晋中学 本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自2009年秋季以来河北省开始了全面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为学生终身发展莫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一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让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一般性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课程实施的当务之急。新课程改革无论是从内容、形式、结构和理念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积极性,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重视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在这种新形式下一定要改变教学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节奏。作为课堂教学先导的教学设计,必须要从理念到实施,从内容到形式做出改革。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教学设计最初是在美国教育技术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系统方法,意图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乔纳森从解释学的视角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即“追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关注学习者对问题的诠释”。近十年来,关于教学设计模式的一些理念和程序已逐步被应用于高中政治的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应用于高中政治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两张皮”的现象,教学设计理论,特别是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在政治学科领域的应用还属于起步阶段。教学设计应该是一个动态、延续、依据教学情境设计变化时进行创作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本课题组根据新教材理念、我校学生状况以及不同年级的特点,在高中阶段三个年级中,各选择有代表性的10-12节课进行研究,先由课题组成员对每节课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般性可供选择的不同试教方案。为现在的高中政治课堂一般性教学提供新思路和可行性方法,实现高效课堂,在教学中反思,在实践中进步。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试图立足广大一线政治教师的日常工作,针对他们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依据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就课堂教学设计的观念、原则和策略问题作一些探讨和研究,力求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操作化,借助于大量的典型课例的设计和实践,以期改变我校广大基层教师的备课和上课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学设计能力,既是教师的一种综合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在教师教学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反映了教师驾驭教 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和创新思想。教师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上水平,上档次。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的界定
本课题设计和实践大量的教学课例,形成教学方案库。主要借助于人教版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必修课程4个模块中各选择有代表性的10-12节课进行研究,先由课题组成员对每节课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般性可供选择的不同试教方案。这里的“一般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二是指这些方案能进入平常的课堂,能起借鉴和指导作用,以及资源共享。课题研究的指向在于如何实现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高效课堂,重点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
从大量的课例中提炼和总结经验,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政治教学设计基本框架。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调查报告);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研究;教材处理的策略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择的策略研究;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练习设计的策略研究;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研究“高中经济生活教学设计”个案、课例等,研究“高中哲学、生活教学设计”个案、课例等,研究“高中政治生活教学设计”个案、课例等,研究“高中政治生活教学设计”个案、课例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对教师授予的知识被动的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进行主动构建;教学就是教师创设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构建成自己知识。本项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为教师在课改中提供新课标教材的备课思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形成一定的教学设计模式,指导教师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使教师能更好适应新课改。结合我校师生在政治学科的教学、学习状况的调查分析以及新课改中教材内容、教学理念等的变化等客观情况,通过研究典型课例、上公开课,示范课等,形成课堂教学设计一般性的可行的教学模式,并且通过高中政治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般性教学设计课例分析,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和指导者,利用情境、合作等教学设计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学生高效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2.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学习是否有意义,有意义的讲解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他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有利于确定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用于教学设计是一项有效的教学设计技术。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提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生活实际,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方法等融入生活题材之中,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关注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有关生活的实际 问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思想政治课对他们成长的意义,从而激发兴趣,学以致用,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要做到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要求,重视对课本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注重过程性,教学设计要以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为重点;注重时代性、生活性、趣味性;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重视个性化。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高中政治课堂有效的一般性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更新教师的教学设计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3.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充分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实现学生的成绩与能力双提升。
4.有效提升高中政治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设计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高中政治教师的教研能力。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一:组织问卷调查,针对实际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所出现的种种不足,为了更好的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有效的可行的一般性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编写调查报告;
第二:高中政治一般性教学实践中研究高效课堂,形成教学案例;拿出典型教学案例进行评课、总结、完善,使课题研究能始终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相结合
第三:在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最终以课题成果呈现。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高中一、二、三的学生。高一、二年级100名学生;高三年级100名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向我校各个年级的学生和政治教师发放问卷调查,掌握教师与学生对该课题的认识与应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政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和学生交流等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出在高中政治一般性教学的可行性方案。
3.行动研究法: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主动学习研究切实有效的思想理论,自觉以新理念为教学行动指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启动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2月)成立研究课题小组,研究具体方案
召开教研组会议,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认真研讨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规划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和行动方案。
(二)第一阶段(2012年6月——2012年10月)组织问卷,编写调查报告 课题组成员就“以往的政治学习经历与习惯”“高中政治新课程理念下的常用教学设计”等方面,对我校高三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的政治学习非常被动,对政治学习缺乏兴趣和求知的愿望。
在问卷调查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总结。从中对高中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恰恰与本课题相互接轨。这促使教师在一般性教学中必须深入钻研自己的业务,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形成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带动更多的老师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高中政治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般性教学设计的探究和实践。
(三)第二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4月)设计和积累案例;理论探索,建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没计的新模式本项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为教师在课改中提供新课标教材的备课思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形成一定的教学设计模式,指导教师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使教师能更好适应新课改。结合我校师生在政治学科的教学、学习状况的调查分析以及新课改中教材内容、教学理念等的变化等客观情况,通过研究典型课例、上公开课,示范课等,课题组通过认真分析论证,初步确认了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并撰写了高中政治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般性教学设计课例分析(附件),用于指导开展三个年级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
(四)第三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2月)总结概括,编写教学论文
经过前几个阶段的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操作,最后由赵利宁老师总结编写《高中政治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般性教学设计理论分析》,形成教学论文,这是本次课题研究中最突出的研究成果,也是本课题组老师近两年来课题研究的智慧结晶。
在《高中政治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般性教学设计理论分析》论文中,体现了政治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即“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为学生终身发展莫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也是新的教学设计要力求体现的重要方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既遵循时代特征,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发挥了学生应有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技能,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在实际中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更让学生学习成绩在轻松愉快中有了明显提高,确实发挥了教学设计应有的作用。
本论文遵循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力求教材、教学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自身特点,通过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创新设计。设计的各个环节坚持了三方面的思想,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主题的讨论式教学,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即因材施教;三是坚持互动式教学,让政治回归生活。八.课题研究的成效
在本课题研究大量的高中一般性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多种资料的同时帮助学生独立思考、体验生活、实践生活,把知识真正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设计时,以学生生活和认识规律为主要出发点,注重研究设计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动例子,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使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做社 会有用的人作为课程设计的突出中心。为学生打开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的窗口,通过政治教师一般性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充分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一)总结了高中政治课堂有效的一般性教学方法
本课题站在新课程改革的高度探究新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本校的政治学科惊进行实践和运用。从课堂的反映表明学生对政治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且拉近了政治与学生的距离,师生的距离,学生与生活的距离。使政治学习变得生动、主动,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明显;新课程教学提倡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打造高效课堂。
1.源于生活的情景教学。在生活情境教学中应当坚持教学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原则。对生活中熟悉的情境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从生活中探求知识,发现知识,获得知识。
2.动手动脑活动教学。此教学方法使抽象的政治道理具体化、浅显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思想政治课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活起来。
3.合作探究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往,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堂上凸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大大提升,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与学的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实现学生的成绩与能力双提升
1.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合作探究式教育思想。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课要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情境中,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探究等途径去发现知识,提升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政治政治教学设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研究生活中所包含的知识,发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找出知识的规律,建构学生自己的认识框架,系统优化学生的成长的综合能力。
2.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实际为标尺。在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在教学的各环节中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将师生的关系定位为“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让讲台成为教师和学生民主、平等交流的平台。这就需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依据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和特长,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猜测,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异想天开也是学生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按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学习程度以及学习能力,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手段,是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满足学生取得成功的愿望,使教师能一步一 步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效掌握,避免优生“吃不饱”,落后生“吃不消”的问题。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益,做到事半功倍。
3.坚持互动合作探究教学,让政治回归生活。互动合作探究教学是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开放的教学。要求教学双方在彼此平等、倾听、接纳、坦诚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推动,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思考、共同协作的氛围,产生心理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互动合作探究教学选择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很关键,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更关注解决学生如何参与学习,即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提供一个平台,设计好问题,学生才能学得更好。因为“原本来自于生活,扎根于生活的思想政治课程,向生活的世界回归,关注学生主体的生活体验,是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的一项基本原则”。思想政治课教学內容的设计既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新课程教学设计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高中生群体;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知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
(三)教师的专业教学和研究能力提升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大量教学实践促进了教师的各方面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并在这一基础上向创造性教育发展。实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转变了传统教学设计观念,强化了适应新课程的科研教学设计意识。课题组成员受到学校领导和全校教师的一致好评,在近两年的全市优质课评比中,课题组成员中有一人获市优质课一等奖,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十几篇,发表论文3篇。随着教研的深入,课题组成员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称为学校政治教科研的主力军。两年多来,课题组成员有两人被县教育局评为“中青年骨干教师”等。
(四)总结了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新课程政治一般性教学设计的模式 通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设计的改革,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课堂效率的稳步提升。在本学校全年级政治进行推广和实践。尤其实验文部是推行新课改的主战场,这里的学生基础差,动力小,玩心大。如果用传统教学方法,他们课上没精神,课下倍精神。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精心准备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之后的政治课堂以学习为中心,班级充满正能量。不学习可耻,学习最光荣,浓浓的学习之风正悄然形成。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设想
1.本课题组利用两年的时间开展了《高中政治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般性教学设计》研究,对在校师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收集了重要资料与数据,统计分析;对新课程教学理念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教学设计一般模式的新理念,新要求。课题组分别在不同年级开展了典型课例设计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由于客观原因,课题组在研究中更侧重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在理论方面的总结提升则稍显不足,我们将会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完善,争取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索研究。2.目前,面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新的教学模式的推广适应当前高中教学的进程。但在本课题教学设计实际推行过程中,除了本学科组积极探索、推进外,其他学科组老师并不是特别在意研究新教学设计的应用与推广。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校领导继续加大支持和推广力度,使高中政治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般性教学设计真正贯彻到日常教学工作中。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计算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计算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不论从基本的、长远的生活生产的需要,还是从学生成长期的学习需求来看,计算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计算学习是发展思维的有效载体。计算学习分习得知识和应用知识两大部分,小学数学形成运算概念和运算规则,一般从若干具体对象里提取本质的数学内容,这就开展了感知、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应用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选用相应的运算与方法,这就经历了判断、推理的过程。学生的数学思维在系统的计算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计算学习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心理和良好的习惯。一道稍复杂的计算,所包含的单项口算少则几道、多则几十道,还经常进位或退位,这就要求学生准确感知运算符号与数字信息,高度集中注意并且合理分配、适时转移,保持思考畅通、连贯、灵活,维持稳定的速度。
二、小学计算教学改革的历程回顾与启示1963年大纲开始要求将口算和笔算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而之前这两者是截然分开的,先口算,再笔算。
1978年以来有了“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能力要求,在以“又快又准”来衡量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重要指标:合理性与灵活性。
1992年起,大纲采用了“让学生具有„„计算的能力”的叙述方式,从“能够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到“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世纪初,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对计算教学的价值重新定位,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并且把它和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的计算学习活动要从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转化成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为此,苏教版教材计算教学内容以认数和计算为主线而设计,加强数感、运算意义的理解,选择适当的运算策略与工具;重视口算与估算的教学;淡化繁杂的计算、降低笔算的要求,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效融合。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过程与方法
1、研究内容
①苏教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资源开发的研究。
创设情境,不只是为了将知识“粘贴”进去,更重要的要使知识能镶嵌到情境中,与情境内在的融为一体,情境的内容应很好地承载数学知识的本质,帮助学生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助于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旧知向新知的自主迁移。
②注重过程,重视互动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从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中 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维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以提高和发展自己。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
③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教材将部分口算教学安排在笔算教学的前面,或与笔算教学穿插安排,加强口算教学,为笔算和简算教学奠定基础,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必由之路。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计算能力的形成,甚至影响数学能力的发展。重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中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渗透估算思想,让学生形成估算意识。
④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效融合的研究。
新课程把生活实践和应用意识渗透在计算教学当中,使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需要计算的问题,体会学习计算的实际意义。
2、研究过程
①准备阶段(2006.6—2006.10):
申报立项、制定实施方案、梳理苏教版小学计算教学内容。
②实施阶段(2006.11—2008.10):
立足课堂,开展专题研究;专家引领,促进课题研究有效深入。
⑧总结阶段(2008.11—2009.4):
收集资料、学生计算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撰定结题报告。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分析与研究,制定具体对策,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优化教学课堂教学,构建教学模式。
经验总结法。组织和鼓励教师不断发展,及时总结,整理对苏教版国标小学数学数运算的教学目标,提炼对数运算教学的新的认识;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四、研究成果
1、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计算教学目标的整体认识
数运算教学的总目标:学生要知道各种运算的意义、基本法则及各种运算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判断,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估算方法对计算结果的范围进行准确判断;能有序地排列算式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基本的数学敏感;使学生在计算学习过程中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一阶段:(小学一、二年级)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判断和选择的自觉意识;帮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具体情境作出判断与选择。
内容链接:
一上:10以内加法和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下: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二上:表内乘、除法。
二下: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第二阶段:(小学三、四年级)培养目标:以笔算结构为主,将口算、估算和简算整合其中。养成学生判断和选择的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数学敏感。
内容链接:
三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三下: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四上: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两步为主的四则混合运算;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四下:三位数乘两位数;(含三个运算符号)混合运算;乘法分配律。
第三阶段:(小学五、六年级)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确立整体把握数学问题的意识;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提供更多的判断与选择及主动迁移的机会与可能;在类比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差异性比较,帮助学生建立数范围的意识;在学生自觉进行判断与选择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计算结果可能范围的猜测和估计,强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和整体把握数学问题的意识。
内容链接:
五上:小数加法和减法;小数乘、除法。
五下:分数加、减法。
六上:分数乘、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六下:百分数的四则计算。
2、形成了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计算教学实施新的认识
思考之一:口算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口算与笔算之间呈极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四则运算内在规律决定的必然结果。多位数笔算其基本运算部分都可以分解为相应的几道乃至几十道基本口算题。笔算过程就是笔录口算的过程。学生的口算能力越高,其笔算能力也会相应越高。
口算作为一种独立的思维训练方式,不仅为个性化、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而且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口算78-25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运用了数位、计数单位和数的组成等概念。
思考之二:估算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估算与口算、笔算、计算器计算是不同形式与方法的计算,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组成运算能力。
估算依靠口算,把比较复杂的计算看作接近的整十数、整百数的计算,通过口算得到原来计算的结果大致是多少。
估算促进口算。一年级(下册)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时候,教材编排了“先说出48+3、6+52„„37—
9、78—5„„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这样的练习,估计得数是几十多,能引导学生注意加法的进位与不进位,减法的退位与不退位。
估算推动口算的算法优化,三年级(上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44+25,学生中会出现三种算法,提示学生应用估算,进行“先估计44+25、44+27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
算”的练习,看个位数相加是否满10,是否需要进位的估算思路,形成先算44+20=64,再算64+5=69的口算方法。
估算对笔算的作用:能突破思维障碍,支持对笔算方法的探索,促进算法的形成;在进行较大数的计算时,估算能监控笔算的得数。
思考之三:情景的创设和复习铺垫的认识。
良好的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复习铺垫,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并不矛盾,不要因为创设情景而否定传统而有效的复习。
铺垫,课堂教学中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主要是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 的学习起点。
思考之四:寻找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最佳契合点。
《课程标准》指出,避免程序化的叙述算理,学生算理的形成就在具体的情境中实现,要保证学生在掌握基本运算能力和熟练程度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形成数量意识,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的情景中抽象数学模型、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
计算教学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理解到抽象算法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依样画葫芦”式的掌握,其迁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应用。
思考之五:架设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的平衡桥梁。
我们在研究中认识到,算法多样化应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过程,是不同个体间的方法的多样化,而不是指每一个体的方法都要多样化,不要求每一个学生对同一计算掌握多种算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创新,而不是干篇一律。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不必为了体现多样化,刻意引导学生寻求“低思维层次算法”。
如何更有效地处理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这对矛盾,应以学生思维凭借的依据来看,可以分为基于动作的思维、基于形象的思维和基于符号与逻辑的思维。显然这三种思维并不在同一层次上,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只是优化的过程应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规定和主观臆断的过程,应让学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
思考之六: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有效统一。
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二者不能偏废,在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学习计 算法则的初期,教师要淡化问题解决的情境,凸显对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技巧的习得。待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后,要凸显解决问题的策略,让计算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3、课题研究中构建了计算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自从2006年课题实验之初,我们就努力尝试构建一种基于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符合农村小学计算教学的课堂模式。两年多来,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尝试,初步形成了以“唤醒——探究——建模——运用”为形式的一般模式。
第一环节:唤醒
“唤醒”是计算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需要精心设计与有效实施。创设良好的情景是唤醒学生相关生活经验的有效做法,设计典型的练习,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①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还原计算原型。
“10以内的加和减”,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接触计算。教学前,帮助学生复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唤醒学生的“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知识与技能。
②唤醒已有的计算技能,迁移计算方法。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前,根据教学内容(不进位加、进位加、连加、加法估算等),安排相应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回顾旧知,唤醒已有的知识结构。
第二环节:探究
当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技能被充分激活之后,自主探究便成为必然。我们可以通过习题改编的形式,从旧知识过渡到新内容,使学生对新内容有似曾相识之感,为新知的探究做好心理准备、提供方法支撑;也可以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尝试用计算解决问题。
①探究算理的形成过程。
在引导学生探究算理、领会算理的过程中,要体现生动性和现实性,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突出让学生经历、感受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不断经历、不断反思,自觉修正、内化算理,从而真正理解计算算理。
②探究数学计算的多样算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材中提出一份牛奶每月28元,订一份牛奶一年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可以思考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探索的成果再引导如何用这些方法理解竖式计算。
③探究新旧知识的发展变化。
“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学生完全可以借用“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咸)”的计算方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运用到后者,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运用迁移类推的方式,探究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第三环节:建模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能出现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作为组织者的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方法的反馈与交流,引导学生介绍计算过程,理解计算原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优化方法,建构计算模型。可以有效运用:生活经验提炼计算模型;比较归纳形成计算模型;迁移类推发展数学模型。
第四环节:运用
建构以后的模型是否真正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需要一个外化过程做检验,这一过程就是运用。计算教学的模型运用环节往往是通过巩固练习实现的。练习设计的典型与否,对模型的巩固、拓展与深化作用不可低估。在“三位数乘两位数”运用环节中,可分4步设计:用“直接竖式或用竖式计算”两类基本练习,巩固建构的模型;运用纠错
练习,细化、优化、内化模型;设计“商店一共运进845个玩具熊,卖出537个。已经卖出的玩具熊单价是16元,共收多少元?”等此类综合练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拓展模型的空间:设计“在口里填数”等挑战性练习,深化对模型的理解与灵活运用。
4、课题研究促进师生的提升
学生方面:
2009年4月份,我们随机抽查了各个年级40名学生,对其整数计算能力进行调查和分析,学生规定时间内完成速度,达标率是100%,正确率高达96%。
学生呈现出:计算兴趣较浓、书写习惯认真、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判断和选择,灵活的运用方法进计算,对计算结果可能范围的猜测和估计的能力有所提高,能够形成一定的数学敏感。
教师方面:
通过研究,教师能够较好地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情境展开计算教学,做到计算教学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在计算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研究,教师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反思,撰写科研论文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先后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北京教育》、《湖南教育》、《山西教育》、《小学数学》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近30篇,在各级教学论文、案例的评比竞赛中,获奖论文50多篇。三年来,3人次参加了大丰市小学数学展评活动,均获一等奖,其中刘兴元老师于2008年11月份,代表大丰参加了盐城市小学数学教学竞赛,获二等奖。在盐城市第6批、大丰市第5、6批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评比中,有1人获盐城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的称号,有2人获大丰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的称号,有6人获大丰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的称号。
五、研究反思
计算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新教材中虽然降低了计算的难度,但不是让我们轻视计算教学。其目的是把计算教学纳入一个新的教材结构中,以改革“传统意义下”的计算教学的弊端。计算教学的许多优良传统有其合理性的内涵,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挖掘、总结、继承和发扬。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计算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计算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不论从基本的、长远的生活生产的需要,还是从学生成长期的学习需求来看,计算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计算学习是发展思维的有效载体。计算学习分习得知识和应用知识两大部分,小学数学形成运算概念和运算规则,一般从若干具体对象里提取本质的数学内容,这就开展了感知、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应用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选用相应的运算与方法,这就经历了判断、推理的过程。学生的数学思维在系统的计算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计算学习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心理和良好的习惯。一道稍复杂的计算,所包含的单项口算少则几道、多则几十道,还经常进位或退位,这就要求学生准确感知运算符号与数字信息,高度集中注意并且合理分配、适时转移,保持思考畅通、连贯、灵活,维持稳定的速度。
二、小学计算教学改革的历程回顾与启示1963年大纲开始要求将口算和笔算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而之前这两者是截然分开的,先口算,再笔算。
1978年以来有了“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能力要求,在以“又快又准”来衡量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重要指标:合理性与灵活性。
1992年起,大纲采用了“让学生具有„„计算的能力”的叙述方式,从“能够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到“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世纪初,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对计算教学的价值重新定位,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并且把它和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的计算学习活动要从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转化成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为此,苏教版教材计算教学内容以认数和计算为主线而设计,加强数感、运算意义的理解,选择适当的运算策略与工具;重视口算与估算的教学;淡化繁杂的计算、降低笔算的要求,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效融合。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过程与方法
1、研究内容
①苏教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资源开发的研究。
创设情境,不只是为了将知识“粘贴”进去,更重要的要使知识能镶嵌到情境中,与情境内在的融为一体,情境的内容应很好地承载数学知识的本质,帮助学生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助于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旧知向新知的自主迁移。②注重过程,重视互动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从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维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以提高和发展自己。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
③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教材将部分口算教学安排在笔算教学的前面,或与笔算教学穿插安排,加强口算教学,为笔算和简算教学奠定基础,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必由之路。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计算能力的形成,甚至影响数学能力的发展。重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中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渗透估算思想,让学生形成估算意识。
④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效融合的研究。
新课程把生活实践和应用意识渗透在计算教学当中,使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需要计算的问题,体会学习计算的实际意义。
2、研究过程
①准备阶段(2006.6—2006.10):
申报立项、制定实施方案、梳理苏教版小学计算教学内容。
②实施阶段(2006.11—2008.10):
立足课堂,开展专题研究;专家引领,促进课题研究有效深入。
⑧总结阶段(2008.11—2009.4):
收集资料、学生计算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撰定结题报告。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分析与研究,制定具体对策,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优化教学课堂教学,构建教学模式。
经验总结法。组织和鼓励教师不断发展,及时总结,整理对苏教版国标小学数学数运算的教学目标,提炼对数运算教学的新的认识;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四、研究成果
1、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计算教学目标的整体认识
数运算教学的总目标:学生要知道各种运算的意义、基本法则及各种运算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判断,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估算方法对计算结果的范围进行准确判断;能有序地排列算式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基本的数学敏感;使学生在计算学习过程中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一阶段:(小学一、二年级)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判断和选择的自觉意识;帮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具体情境作出判断与选择。
内容链接:
一上:10以内加法和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下: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二上:表内乘、除法。
二下: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第二阶段:(小学三、四年级)培养目标:以笔算结构为主,将口算、估算和简算整合其中。养成学生判断和选择的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数学敏感。
内容链接:
三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三下: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四上: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两步为主的四则混合运算;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四下:三位数乘两位数;(含三个运算符号)混合运算;乘法分配律。
第三阶段:(小学五、六年级)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确立整体把握数学问题的意识;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提供更多的判断与选择及主动迁移的机会与可能;在类比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差异性比较,帮助学生建立数范围的意识;在学生自觉进行判断与选择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计算结果可能范围的猜测和估计,强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和整体把握数学问题的意识。
内容链接:
五上:小数加法和减法;小数乘、除法。
五下:分数加、减法。
六上:分数乘、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六下:百分数的四则计算。
2、形成了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计算教学实施新的认识
思考之一:口算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口算与笔算之间呈极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四则运算内在规律决定的必然结果。多位数笔算其基本运算部分都可以分解为相应的几道乃至几十道基本口算题。笔算过程就是笔录口算的过程。学生的口算能力越高,其笔算能力也会相应越高。
口算作为一种独立的思维训练方式,不仅为个性化、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而且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口算78-25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运用了数位、计数单位和数的组成等概念。
思考之二:估算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估算与口算、笔算、计算器计算是不同形式与方法的计算,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组成运算能力。
估算依靠口算,把比较复杂的计算看作接近的整十数、整百数的计算,通过口算得到原来计算的结果大致是多少。
估算促进口算。一年级(下册)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时候,教材编排了“先说出48+3、6+52„„37—
9、78—5„„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这样的练习,估计得数是几十多,能引导学生注意加法的进位与不进位,减法的退位与不退位。
估算推动口算的算法优化,三年级(上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44+25,学生中会出现三种算法,提示学生应用估算,进行“先估计44+25、44+27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
算”的练习,看个位数相加是否满10,是否需要进位的估算思路,形成先算44+20=64,再算64+5=69的口算方法。
估算对笔算的作用:能突破思维障碍,支持对笔算方法的探索,促进算法的形成;在进行较大数的计算时,估算能监控笔算的得数。
思考之三:情景的创设和复习铺垫的认识。
良好的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复习铺垫,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并不矛盾,不要因为创设情景而否定传统而有效的复习。
铺垫,课堂教学中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主要是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
思考之四:寻找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最佳契合点。
《课程标准》指出,避免程序化的叙述算理,学生算理的形成就在具体的情境中实现,要保证学生在掌握基本运算能力和熟练程度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形成数量意识,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的情景中抽象数学模型、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
计算教学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理解到抽象算法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依样画葫芦”式的掌握,其迁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应用。
思考之五:架设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的平衡桥梁。
我们在研究中认识到,算法多样化应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过程,是不同个体间的方法的多样化,而不是指每一个体的方法都要多样化,不要求每一个学生对同一计算掌握多种算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创新,而不是干篇一律。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不必为了体现多样化,刻意引导学生寻求“低思维层次算法”。
如何更有效地处理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这对矛盾,应以学生思维凭借的依据来看,可以分为基于动作的思维、基于形象的思维和基于符号与逻辑的思维。显然这三种思维并不在同一层次上,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只是优化的过程应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规定和主观臆断的过程,应让学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
思考之六: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有效统一。
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二者不能偏废,在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学习计算法则的初期,教师要淡化问题解决的情境,凸显对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技巧的习得。待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后,要凸显解决问题的策略,让计算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3、课题研究中构建了计算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自从2006年课题实验之初,我们就努力尝试构建一种基于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符合农村小学计算教学的课堂模式。两年多来,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尝试,初步形成了以“唤醒——探究——建模——运用”为形式的一般模式。
第一环节:唤醒
“唤醒”是计算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需要精心设计与有效实施。创设良好的情景是唤醒学生相关生活经验的有效做法,设计典型的练习,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①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还原计算原型。
“10以内的加和减”,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接触计算。教学前,帮助学生复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唤醒学生的“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知识与技能。②唤醒已有的计算技能,迁移计算方法。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前,根据教学内容(不进位加、进位加、连加、加法估算等),安排相应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回顾旧知,唤醒已有的知识结构。
第二环节:探究
当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技能被充分激活之后,自主探究便成为必然。我们可以通过习题改编的形式,从旧知识过渡到新内容,使学生对新内容有似曾相识之感,为新知的探究做好心理准备、提供方法支撑;也可以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尝试用计算解决问题。
①探究算理的形成过程。
在引导学生探究算理、领会算理的过程中,要体现生动性和现实性,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突出让学生经历、感受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不断经历、不断反思,自觉修正、内化算理,从而真正理解计算算理。
②探究数学计算的多样算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材中提出一份牛奶每月28元,订一份牛奶一年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可以思考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探索的成果再引导如何用这些方法理解竖式计算。
③探究新旧知识的发展变化。
“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学生完全可以借用“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咸)”的计算方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运用到后者,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运用迁移类推的方式,探究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第三环节:建模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能出现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作为组织者的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方法的反馈与交流,引导学生介绍计算过程,理解计算原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优化方法,建构计算模型。可以有效运用:生活经验提炼计算模型;比较归纳形成计算模型;迁移类推发展数学模型。
第四环节:运用
建构以后的模型是否真正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需要一个外化过程做检验,这一过程就是运用。计算教学的模型运用环节往往是通过巩固练习实现的。练习设计的典型与否,对模型的巩固、拓展与深化作用不可低估。在“三位数乘两位数”运用环节中,可分4步设计:用“直接竖式或用竖式计算”两类基本练习,巩固建构的模型;运用纠错
练习,细化、优化、内化模型;设计“商店一共运进845个玩具熊,卖出537个。已经卖出的玩具熊单价是16元,共收多少元?”等此类综合练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拓展模型的空间:设计“在口里填数”等挑战性练习,深化对模型的理解与灵活运用。
4、课题研究促进师生的提升
学生方面:
2009年4月份,我们随机抽查了各个年级40名学生,对其整数计算能力进行调查和分析,学生规定时间内完成速度,达标率是100%,正确率高达96%。
学生呈现出:计算兴趣较浓、书写习惯认真、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判断和选择,灵活的运用方法进计算,对计算结果可能范围的猜测和估计的能力有所提高,能够形成一定的数学敏感。
教师方面:
通过研究,教师能够较好地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情境展开计算教学,做到计算教学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在计算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研究,教师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反思,撰写科研论文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先后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北京教育》、《湖南教育》、《山西教育》、《小学数学》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近30篇,在各级教学论文、案例的评比竞赛中,获奖论文50多篇。三年来,3人次参加了大丰市小学数学展评活动,均获一等奖,其中刘兴元老师于2008年11月份,代表大丰参加了盐城市小学数学教学竞赛,获二等奖。在盐城市第6批、大丰市第5、6批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评比中,有1人获盐城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的称号,有2人获大丰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的称号,有6人获大丰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的称号。
五、研究反思
计算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新教材中虽然降低了计算的难度,但不是让我们轻视计算教学。其目的是把计算教学纳入一个新的教材结构中,以改革“传统意义下”的计算教学的弊端。计算教学的许多优良传统有其合理性的内涵,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挖掘、总结、继承和发扬。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为例
马海霞
摘要:我国数学课程一直都在改革,数学教育的观念、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的变革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新的教学目标由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价值取向组成,教学对象也变得个性化。教学内容综合性加大,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在读开发,而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却未与新课改接轨,要真正实现我国新课改所预设的课堂目标,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研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学内容的开发性,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教学方法的互动性,教学过程的反思性。数学教学设计包括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也分为宏观教学设计、微观教学设计和情景教学设计。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高中数学课程在教育理念、学科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挑战。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新的教育理念、模块课程的内容及学习目标,研究新的教法及学法。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学生的学习需要,动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本文结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特点及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正确认识高中数学新课程与原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把握新课程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 5 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 4 个系列。新教材开辟了“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拓展性栏目,为学生提供选学素材,使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主探究,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具有如下特点:(1)以人为本,由易至难设置课程;(2)增加问题设置,注重揭示数学概念的发现形成过程;(3)注重基础,例习题难度降低;(4)增大开放性,培养创新能力;(5)靠近生活,注重应用;(6)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高中数学新课程与原有课程不是根本对立的,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特性上的开放与封闭问题,确切地说新的模块课程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最主要的是它改变了以往课程在内容上按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线性排列,依次递进的模式;传统课程形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其特点是从概念出发,引出内容,逐步深入。新课程的特点是以问题为核心,向周边整合辐射,并特别注重从现实出发,从真实的生活情景出发,引出问题,通过问题的整合引出数学知识,使知识结构与内容有机联系形成完整的体系。传统课程适合于教师讲授式的教学设计,新课程设计更适合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探索问题,形成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设计。两种课程的知识基础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强调获得知识的目的与方式不同,教学的要求也因此而不同。
二、数学教学设计应坚持必要的原则,渗透新课程理念,运用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在概念和性质的教学中突出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形成概念——从实例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
(1)探究实例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x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 y与 x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 x与 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 y与 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2x。
问题2: 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随时间(单位:年)变化的函数关系.设最初的质量为1,时间变量用x表示,剩留量用y表示。
学生回答: y与 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0.84)x。
用函数的观点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引出指数函数的模型做准备,以利于学生体会指数函数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
(2)归纳定义 一般地,函数的定义域是R。
(3)剖析定义
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采取学生自由讨论的形式,达到互相启发,补充,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的目的。对于底数的分类,可将问题分解为:
(1)若a<0会有什么问题?(如a=-2,x=1/2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2)若a=0会有什么问题?(对于x0,a都无意义)
(3)若 a=1又会怎么样?(1x无论x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a>0且a0(4)巩固练习
问题:指出下列函数那些是指数函数:
x
(二)动手实践,探求新知——探索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在坐标纸上运用描点法画出指数函数
11y()xy()xx3的图象;
2、y
3、y=2x、让学生独立画图,分组讨论,交流;教师课堂巡视,个别指导,展示画得较好的部分学生的图象。
(2)运用几何画板或图形计算器作指数函数图象;(3)各小组根据图象总结图象特征和函数性质;(4)各小组派代表向全体同学汇报探究成果;(5)师生共同整理汇总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特别地,函数值的分布情况如下:
(三)巩固与练习
例1: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值的大小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指数值的特征,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1)(2)两题底相同,指数不同,(3)(4)两题可化为同底的,可以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大小。
(5)题底不同,指数相同,可以利用函数的图像比较大小。(6)题底不同,指数也不同,可以借助中介值比较大小。例2:已知下列不等式 , 比较m,n的大小 :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又掌握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3.你能将指数函数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吗?
(五)布置作业
1、练习B组第2题;习题3-1A组第3题
2、A先生从今天开始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承担如下任务:第一天给A先生1元,第二天给A先生2元,第三天给A先生4元,第四天给A先生8元,依次下去,„,A先生要和你签定15天的合同,你同意吗?又A先生要和你签定30天的合同,你能签这个合同吗?
3、观察指数函数的图象,比较a,b,c,d,的大小。
(六)板书设计:
这样的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本质,尽量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可能。教学中遵循教材知识体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实例到数学,因势利导,螺旋上升,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从中体会到数学教学设计应注重坚持以下原则:
1.基础性:数学课堂教学要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制定恰当的目标,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公式的理解,重视运算、作图、处理数据以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
2.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3.时代性与应用性: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具有时代气息的、反映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生活和建设成就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从事物中抽取“数”“形”属性,从一定的现象中寻找共性和本质内涵,并进一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结论,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利用教科书设置的“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思想性、实践性、挑战性的选学材料,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发展学生的“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4.直观性:加强几何直观,重视图形在数学语言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思考。在几何和其他内容的教学中,都应借助几何直观及实物模型等教具,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例如借助几何直观理解圆锥曲线,理解导数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等。
5.问题性与启发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6.主体性与开放性: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具备自我支配、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7.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三、数学教学设计应注重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践行新课程理念
1.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 由于教育教学观念的时代性发展和模块课程的特点,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必然要相应地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是明确的前后之间的继承和发展,也不是简单的扬弃,而是一种转变和创新,既包含对以往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发展,也包括需要在实践中创造和生成新的教学方式。讲授式本身不可能随着新课程而消亡,在新课程教学中仍然有自己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特别是不能集中代表模块课程的教学要求,必然要发生一定的转变,因此数学教学应提倡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如:
(1)互动交流。主要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展开教学。从问题出发,师生双方是教学活动的平等的参加者,在交流中启发引导,在交流中共享信息与资源,在交流中分享思考、见解、知识与情感,在分享中实现教学相长。
(2)合作探讨。从真实的生活出发,面对真实的问题,不存在谁是问题答案的拥有者,教师的经验、思考与见解以及组织能力等决定教师在合作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2.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根据模块课程强调以问题为核心,注重真实情景和实际问题的解决,突出问题单元,重视专题教学,以及周边辐射、内容整合的特点,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高中数学新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应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自主化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过程的把握与认识,实际探索和锻炼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同时有利于学生调控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自我反思。
(2)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和活动共同体,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围绕共同研究的问题,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经验、知识优势和思维特点,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寻找解决办法,形成共同的研究成果。
(3)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以研究和探讨的方式开展学习,在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研究探讨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要树立并坚持科学的数学教学观,领悟并形成科学的数学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构建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侯晓娟.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初探——对“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反思[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卷缺失(6): 103-105.[2] 李晓梅.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卷缺失(2): 50-54.[3] 胡小松,朱德全.论数学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J].数学教育学报, 2000, 卷缺失(3): 33-36.[4] 朱燕,张红军.论建构主义观下的数学教学设计[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卷缺失(2): 148-152.[5] 李红婷.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设计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卷缺失(7): 64-67.[6] 张昆.整合数学教学设计的取向——基于知识发生的逻辑取向与心理取向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1, 卷缺失(6): 52-55.
第五篇: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实验与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逐步在全国展开,如何使用好新课程,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育理念的转换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是此轮新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覆盖面也越来越大,上级教研部门不可能对相应教师全部实行全面的培训使之达到相关要求。正如一位校长所言,通识培训只是表面刨了一下,下面的土还非常坚硬,根深蒂固的东西要打破,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要把新的理念转化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因此,学校教研活动就成了主要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中培养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具实践经验的课改骨干队伍,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将教学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需要,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校本教研实现了教研工作重心的转移。结合校情,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学习的平台,也催生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的管理模式,成就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课题的理论假设
本课题的理论假设: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发动与严密组织好全体教师,立足校本教研,以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自主培训等实践基地为主阵地,以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教学实际能力为目的,自觉主动地参与学校为之创设与提供的校本教研的各种工作实践与学习研讨活动,用新课程理念武装头脑,树立现代教育观与教学观,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就能够有力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知识与经验知识的大力提升与有机结合,把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从而达到我校教师素质的整体优化,使我校教师专业化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概念界定
校本教研:是指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专业的发展。积极倡导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
教研工作重心实现三个转移,职能得以转变。
1、由以教材教法为中心的文本教研转向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的人本教
研。教研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关注教什么,怎样教,而更多的是涉及教研的对象、课程评价、教师与教材关系、学生与教师、教材的关系,关注学什么、如何学,研究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研究学生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由以灌输为主的指导性教研转向以互动探究为主的反思性教研。校本教
研倡导新的教研方式。学校领导人和教研负责人由检查为主变为合作研究为主,不再以专家、领导、检查者的身份出现,不是包办代替,更不是限制与束缚,而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深入第一线,了解教师所思、所疑,及时提供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以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与课改同行,与教师一起成长。
3、由单一封闲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一是重视个 人反思,反思是教研活动的基点。通过写教后记、记案例,让反思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是重视同伴互助,通过校本教研为教师的互动合作搭建舞台,让教师在尊重中交流,在虚心中吸收,在碰撞中颔悟,在互补共生中成长,在互动合作中共同发展。三是重视专业引领。组织校内一批骨干教师作小专题研究,梳理教学中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及课程实施取向的转变,学校原有的“作坊式”或“单打独斗式”的教学研究陷入了困境。在制度结构和研究内容等方面派生出一些有待思考的问题。在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中,以教学问题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中心在于整齐划一地有效执行上级教研部分所提出的意见,无须过分地关注学校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在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中,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所关心的重心是学校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而这正是国家级和地方级教学研究的制度性缺失。无疑,校本教研成为摆脱这种困境的必然选择,因此,必然创新现有教学研究制度,走向校本教研。
四、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的理论
通过校本教研,有效促进教师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方能提高教师素质的整体水平;在促进教师素质 水平提高过程中,教师群体并不是被动受体;要强调教师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着眼于第一个教师的健全素质结构;要立足于第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基础、特点、爱好设定目标和具体实施计划。
2、现代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20世70年代杰克逊在对教师被动专业化批判基础上提出的把主动专业化称为教师发展的成长观,把教学看作一项复杂、多维活动,把教师学会教学,视为一名艺术实践者,使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发展统一起来。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
校本教研正是融学习、实践、研究为一体,立足本职、本岗、本校,立
足于最基本的教学教育实践领域,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专业性知识和经验知识有机结合,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教育实践又不断地充实教育理论,在这种理论实践的循环提升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