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调查表(教师用表)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调查表
(教师用表)
您的教龄: 职称: 填表时: 年 月 日
1、您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
A、知识传授 B、能力培养 C、素质教育
2、如果条件容许,您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
A、经常使用 B、偶尔使用 C、基本不用
3、您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
A、多让学生参与,培养知识技能 B、整合课程体系,符合学生实际 C 开阔学生视野,解决实际问题 D、没有采取措施,任由学生发展
4、在备课过程中,您认为应该重视()
A、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相结合 B、编写教案 C、先上课后写教案 D、只重视课后反思
5、课前准备工作的情况()
A、认真积极准备 B、比较认真准备 C、随意
6、你的课堂上,你认为你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高吗?()
A、高 B、较高 C、有时高 D、不高
7、你的课堂上,你做过政治探究活动吗?()
A、没做过 B、做过,但较少 C、课本上的探究活动大多数都做了
8、你的课堂上,你有让学生做过政治分组探究活动吗?()
A、没做过 B、做过,但较少 C、课本上的探究活动大多数都做了
9、你指导学生做过政治课外活动(调查活动、小论文)吗?()
A、经常指导 B、偶尔指导 C、从来没有
10、上政治课时,你是如何做的(可多选)()
A、将重点内容进行有条理的板书,便于学生记录和复习B、很有逻辑和风采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C、常启发提问,让学生思考,并给学生机会回答问题 D、多做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E、多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 F、多介绍教材外的知识,特别是与生活相关的内容
G、经常提示学习政治的规律和方法,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
11、你的课堂上,你认为学生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可多选)()
A、自主、探究 B、合作、互助 C、实践 D、游戏 E、模拟 F、辩论
12、你认为你的学生是()
A、聪明的 B、可以努力的 C、没有潜力的
13、你对学生的评价更注重()
A、知识技能 B、情感态度 C、作业评价
14、你认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这个课题组的建立对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作用()
A、很大 B、一般 C、没有
15、你认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这个课题组的建立对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作用()
A、很大 B、一般 C、没有
16、从你自身专业水平发展和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开展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这个课题组的研究()
A、没必要,意义不大 B、还可以,有点意义 C、有必要,意义重大
17、新课改背景下你是如何给自己定位()
A、平等中的首席 B、引导者、合作者 C、指导者、引路人 D、倡导者、实践者
18、你是如何适应新课改()A、对传统课堂的继承和创新 B、积极学习新课改精神 C、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干 D、结合学生实际,逐步摸索
19、新课改终极目标是()
A、关注学生成长 B、让学生快乐学习、感受幸福 C、关注生命的脉动 20、你是否喜欢新课程改革?()A、喜欢 B、不喜欢
第二篇: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时间:2004-5-22点击次数:2767字号:大 中 小
新课程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然而,教师这种角色的重新定位,几乎等于要改变他们已经习惯了的工作方式,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就常常感受到自己和身边的老师面对这种“蜕变”的痛苦、困惑、迷惘,有时还会走进自身角色重新定位的误区。
误区一:新课空间自由度大,教师缺乏自信
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教师认为自己须文武兼备,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才行,缺乏走进新课程应有的自信,乃至“惧怕”学生。而新课程施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发展。
相应之对策:做一个平等的参与者
(1)充分信任,予学生学习时空。教师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2)摆正位置,把机会交给学生。教师要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信地开展教学活动。
误区二:新课程实施灵活性大,教师难以驾驭
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原因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精彩纷呈的学习活动,还不习惯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学生的需要没有真正地被关注。
相应之对策: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
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
误区三:新课程强调主体参与,教师“全身而退”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便以为要把教学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的“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
相应之对策: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浓烈学习氛围的创设,以及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
(2)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教师除了必须把学生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外,还需精心设计每一次自学的目标、内容,同时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误区四: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更多采取“拿来主义”
新课程倡导教师合作的工作方式,在与他人合作中,教师往往不顾自身特点,一味采取“拿来主义”。
相应之对策:定向发展自身的教育个性
(1)提高综合素质。不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教语文的可以光顾数学、体艺等学科,教数学的也可以涉猎文史、科学等知识,努力使自己拥有多元的知识结构,成为一名综合型教师。
(2)明晰自身优势。教师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自我反思和与他人合作反思,从中寻找自己的优势。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大自身优势,善煽情的教师可以想想怎样让自己的课堂涌动激情,善引导的教师则可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润物细无声”,朝着这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个性潜能的方向发展。
(3)逐步形成风格。把自己的个性渗透于自身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研究来完善,以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只要批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就一定可以融入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定位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角色中摆脱出来,进入新的角色。
一、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从中,我们应该知道,学习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而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的控制者与管理者。新课程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求教师的角色从原有的传道授业者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转变。当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随着出版业的发达、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作为学生唯一信息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传授现成教科书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铺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因循守旧,陷入僵化。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的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即不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学校课程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而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有专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参考
书,就不知怎么讲;离开练习册,就不知考什么。新课程标准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新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这为统一的国民素质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弊端:一是忽视了我国区域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不能适应个别情况的需要。二是不能充分发挥地方、学校的独特传统和优势,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据研究,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厌学、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其实际生活经验,无法满足地域性特点的发展需要,导致对基础教育课程产生陌生感,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弥补了单一国家课程模式的不足,发挥了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特色,满足了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与特点,既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下,教师必须成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教师要锻炼和形成课程开发能力,使开发出的课程能符合本地区本学校的需要;教师要培养和造就课程评价能力,学会对教材应用的质量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界定。
四、综合知识的掌握者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者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有赖于信息化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教材立体化,从原有单一的纸质课本转向以文字教材为主体,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为两翼,向网络教材发展的教材媒介体系。文字材料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承担教材的所有功能,多媒体、立体化的教材更生动、更形象、更活泼,更便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更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更益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要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将网络上知识信息应用课堂教学中去,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教师要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快速地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教师要有熟练的计算机、多媒体操作能力,能够将教学软件、互联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并且能指导学生进入互联网络检索信息获取知识。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浅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2007年02月08日 星期四 20:11 浅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贵州省黔西县定新乡青杠小学 熊祖凤 贵州省黔西县永燊中学 漆道頔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 角色
角色,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而所谓的“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分析教师的角色,明确教师自己的角色身份,对教师充分地扮演好教师角色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过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已经给教师冠以诸多美名,如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教育观的转变,这些美名逐渐退色。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并有益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才能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定位自己的角色呢?
一、促进者的角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师只想到怎样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里,而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没有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在过去的素质教育也提倡教学改革,但还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评价制度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定论,因此,成效不是很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尤如装知识的容器。
与传统模式的教学相比,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评价制度的不断完善,教学将发生本质性的转变,新课改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是无限的,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变化发展很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再者,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多样化了,获取的知识范围也扩大了。那么教师再以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二、合作者的角色。
社会学认为,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合作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流。有的教育专家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讲,把合作的观念引进教学系统,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革命,它符合时代的要求,代表了现代教学系统发展的方向。师生合作的关键是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信任、相互交流、教学相长。具体说,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心情愉悦、轻松自由地进入学习状态;要激发学生充满信心和勇气,尤其要使待进生奋发上进、乐于学习;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善于学习;要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个性、爱好和特长。
教师要培养学生和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学习上伙伴。在学习过程中,师生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同时,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探讨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教师之间就某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从而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还可以进行集体备课,这样可以汇集众人的意见和方法,从中可以取长短,吸取宝贵的教学经验等。
三、引导者的角色。
老师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所学学科的成绩,更要关注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学科知识与技能,以及学生身体、智慧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尤其要“引导学生树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独立自主地、主动地发展。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每个学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老师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很被动,四、创新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贵在创新。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是有感情的,是受社会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所以,学生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把一个个活生生的独特个体从蒙昧状态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决不是简单的机械劳动可以完成的,而要靠高度的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教师的工作不允许一味的沉浸于个人的点滴经验,而要求教师敢于开拓,勇于创新,依据变化的情况,不断寻求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案、方法和手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科学,更前卫,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和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老师要以关注学生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和个性差异为宗旨。在教学中要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设计,老师不是单纯地把知识像倒水一样的灌进学生的脑袋里,而是要精神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还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专业性评价,要进行行动研究,并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的能力。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是一项创新性的艺术活动。教师要大胆地有创新地把握和组织教学,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更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整合起来,为教育教学服务,而这种整合,我们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课程,还要有创新素质,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创新型的整合课例,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尤为重要。比如:一个兴趣,尝试一种新的想法,开发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一个困难,解决一个问题,或弥补一个缺失;课堂上的意外与无法解释的体验可以看作是进行研究、发展教学策略的一个起点。之后,通过观察、访谈及其他收集资料的方法,找到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达到对情境的深入透视和理解,确定自己的行动策略。
总之,新课程标准正在如火如荼地实践着,重新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实践中学会总结和反思,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尽管在具体的实践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阻力,但是新课程必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示才艺的机会。课堂就是舞台,舞台就在课堂。面对新课改,机遇与挑战共存。亲爱的老师们,我们还犹豫什么呢?让我们舒展双臂,尽情地拥抱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绝佳良机吧!
参考文献:《走进新课课程》
《21世纪,谁来教综合课》——谈课程结构的重建
《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
类别:教育教学 |
| 添加到搜藏 | 分享到i贴吧 | 浏览(2711)| 评论(0)
上一篇:你相信爱情吗? 下一篇:教师学期个人工作总结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就出现在这里。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改革下思想政治教师的角色定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发挥学生个性,兼容多种教学方式的新型教学观念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新课程的实施与对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决定着21世纪教师的教育行为。
关于教师的定义,我国的《教师法》第三条这样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旧教学理念、新旧教学模式、新旧教学方式的碰撞,不仅给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当好一名符合要求的教师,必须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一、由 “课堂的主宰者”转为“平等的交流者”
在传统的灌输教育下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者。教师是一切活动的中心,教师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课堂上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主动权始终在老师手里,教师主宰着课堂。没有民主平等,常常板着脸孔,以先知先觉、教室中的家长、知识上的权威自居,造成教学呆板枯燥,没有一点生气。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教师课堂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教学常常是我教什么,你学什么,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这一点在教师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造成学生没有一点主动性,灵活性,成了一个个机械的木偶,书呆子。我觉得教育教学的最高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生存的本领、技巧,而不是把学生变成只是集装箱。如果这样,教育生产的产品只能是复制品不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社会、国家又怎么能有进步、发展呢?
新课改强调“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素质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民主平等意识,给每一位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使用民主的教学策略和原则,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其实,我国教育家、思想家韩愈早就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当成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那种教师。”时代呼唤教师一定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和学生在一种宽松、民主、活跃的氛围中一起合作、探究、生成某个知识。并会用某个知识解释分析个人、社会、国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由“课程的执行者”转为“课程的建设者”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堂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参考资料、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教师知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
执行者,是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照搬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实施中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作为一门德育课程,若是脱离了实际生活,离开了学生,回避现实,泛泛而谈,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没有乐趣,也不利于学生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3、由“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21世纪已经到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要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一生。回顾20世纪学校教育所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发展轨迹: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二人本位。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个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4、由“学生的管理者”转为“学生的引导者”
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单独拥有权力,学生要在教师的管理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很少受教师的关注。学生没有那种被摇动、被推动,更没有灵魂被唤醒的感觉,却感到越来越像工厂流水生产的相同的产品,生产力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学生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小。教师大多没有承担起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的作用,而是充当了学生的管理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已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的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已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对待。
5、由“教学的模式化”转向“教学的个性化”
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陈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课改没有现成的模式,课改也不允许恪守固定的模式,但这并不是说不需要模式、排弃模式。举一例:习武之人习武前期必须严格学习固定的招式(招式即武的模式),而后再活用套路,方能达到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地;引一名言:学我者活,类我者死(叶圣陶)。通观古今中外教育大家和良师,他们各有自己的教育风格,这些风格均体现于各自的教学模式。
从传统教学模式来看,发现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各有长短。新课改理念出台后,人们往往认为发现学习一定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定是机械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课程目标中强调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不是“革除”,而是“改变过于”!)。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来源和学习过程的性质,把学习划分为“接受—发现”和“机械—有意义”两个维度,并提出与以往不同的观点:发现学习既可是有意义的,也可是机械的,同样,接受式学习既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学生获得的大量学科知识主要是来自于通过适当设计的有意义的讲授教学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讲授式学习省时、高效、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优势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取代的。因此判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应以是否是进行有意义学习为标准,而不能依据“是发现式学习还是接受式学习”。
不难看出,我们需要的是有意义的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那种教师躲避课上精讲的引导做法,那种领导规定教师上课讲解限定时间的做法显然都是缺乏理性的,是对课改有危害的。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综上所述,中学教师及早认清21世纪以及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能够保证未来中国人才培
养的质量,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岚,《给政治老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程黎曦,《教师与新课程》,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