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人文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人文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韦 静
成 员:韦静、刘凤园、郭春红 赵景芳 刘纯洁
周志强 执笔人:韦 静
摘 要:人文教育是我们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与科学教育一样重要,科学探索客观,人文体察人情,前者重理,后者中情。正如钱学森所说的:科学与人文是一块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数学是科学,但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弘扬,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正确的也是必然的。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①、建构人文性的课堂关系。②、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关键词:人文性、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1、选题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指人的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心理、修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属性的综合体现,是通过感受、体验乃至直觉、顿悟等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人的精神文化产物,对人的学习与工作具有动力、定向、维持、调节和强化作用。人文教育是我们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与科学教育一样重要,科学探索客观,人文体察人情,前者重理,后者中情。正如钱学森所说的:科学与人文是一块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数学是科学,但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弘扬,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正确的也是必然的。
然而,当我们走进数学教学时,发现还有很多非人性的现象存在: 把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使得学生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在这种机械训练的教育模式中丧失殆尽;把知识变成僵死的教条,且以“灌输”的方式阻碍着学生的智慧和发展,使得学生创造潜能与激情在逐步地退化、停滞;把学生的生活空间挤压在分数的争夺上,使得学生的健康生活道路有了诸多的阻碍„„这种教学与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是相违背的。
为此,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文内容,教师应努力去挖掘,建构起人文精神的体系,使学生从小受到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另外、我们所教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为了更好的生活,忙完家里的农活后,就出去打工,却把孩子丢在家里,这些孩子就成了无人关心、照顾的留守儿童,他们更需要从老师跟儿得到一些人文的关怀。就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人文性的研究”这一课题。
2、研究基础:
本课题组成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认真学习、钻研教材教法,努力进行课堂实践,不断反思改进,总结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特别是课题负责人韦静,长期参加市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教学理念新、经验特丰富,韦静的以“小学数学教学要关注人文性”为主要研讨内容的观摩课《圆锥的体积》,在全区小学数学教师新课改交流会上展示,受到领导和教师们的高度评价。在2006—2007年的校级研究课题中,韦静进行了“如何创设数学人文性教学的氛围”的研究,获校级一等奖;她撰写的论文“谈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人文性”2007年获省一等奖;刘凤园的“如何在新课程下实施人文性的教学”,获校级一等奖;郭春红的“追求人文性的评价”,获校级二等奖。
3、研究内容(1)研究思路
本课题针对教师多给学生一些人文的关怀,立足于数学教学中人文性的研究,进行构建人文性的课堂关系,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教育资源、设计人文性的学习方式、改进评价方式、追求人文性评价的一些方法和策略的研究。由此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首先在2009年6月至2009年10月由韦静、刘凤园、刘纯洁对“构建人文性的课堂关系”进行研究,由郭春红和周志强、赵景芳“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教育资源”进行研究,在2009年11月至2011 年4月由韦静、刘凤园、刘纯洁对“设计人文性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由郭春红、周志强、赵景芳对“改进评价方式追求人文性评价”研究;在2011年5月至2011年6月由所有课题成员对以上四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进行实践并加以修正,从而得出新课程下数学人文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2)研究的具体内容
①、建构人文性的课堂关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我们千百年来的古训,加之传统的“尊师重教”影响,师生间一直是不平等关系,整个课堂围绕着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学生围着老师团团转,虽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明显。学生的心灵常在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受到压抑,难以舒展。因此,要实践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就要注意调整好师生间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改变师生不平等关系,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学习的伙伴。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选择权利,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和颜悦色地问:“这个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能告诉老师吗?”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
笔者认为,正是有了这样人文性的包容与点化,学生才会与教师“零距离”地亲密接触,才会在平等的人际关系中自由地伸展童真。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从传统的“我教你学”的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还学生学习主体,教育主体的地位,形成一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氛围。
②、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学科育人资源的开发,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挖掘与加工,使它体现出浓郁的人文色彩。教师可以结合有关内容恰当地插入数学史料,比如,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如《九章算 术》、圆周率的计算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或者介绍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华罗庚身残志坚,为数学事业鞠躬尽瘁,陈景润病魔缠身潜心钻研数学难题,以这些优秀数学家的奋斗事迹来激励学生大胆探索,遇困难而不失信心,遭挫折而不减勇气,进一步激发其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心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增加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校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增强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数学的美无处不在,如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形态美、比例美等,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往往需要教师唤醒、点化,方能使学生感悟和领略。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教学情景,向学生展现数学美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高雅情趣和创造美的强烈愿望,提高其人文素质。让学生在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情绪得到调适,审美修养得到提高,思维品质得到改善,创造能力得到诱发。
③.设计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而言,究竟怎样的学习方式是具有人文性的呢?《数学课程》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教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所折射出的理念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过程需要摒弃的是“他律”背景下的谆谆说教,需要彰显的是“自律”意味上的生命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凭借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建构自已的数学。只有 这样,“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可能。
④、改进评价方式,追求人文性评价。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评价存在评价目标狭窄、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单一等弊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评价,应做出怎样的人文化变革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启迪、点拨、组织评价交流。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帮助他们提出改正的方法。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分步肯定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体验到参与评价交流获取知识后的成功感觉和喜悦心情。这样的评价交流,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各抒己见、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能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样化。评价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地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既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方式。其次,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定性描述可以采用评语的方式,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4、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针对数学教学人文性的体现,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改、总结。
②.个案研究法:针对某一个学生、某一类学生、某一节课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观察法:确定观察对象,制定观察目标,观察学生实际,并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③.调查法:采用向老师、学生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方式,分析、改进研究工作。
④.文献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发现问题,寻找新的研究思路
5、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9.3—2009.5)
①.撰写课题申报表及方案,组织研究人员。
②.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等理论。
③.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
(二)、实施阶段(2009.6—2010.4)
在教学中加以组织实施,以五、六、七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期间,课题组人员坚持有针对性地写课后小记或个案分析,组织阶段性小结,不断地检查研究效果,并加以完善。探索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人文性的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三)、总结阶段(2010.5—2010.6)①.分析整理材料,做好统计工作。
②.召开结题研究会,汇总分析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6、研究成果
谈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人文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与科学教育一样重要,科学探索客观,人文体察人情,前者重“理”,后者重“情”。通过科学,人类不断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通过人文精神,人类体会为人之意义与态度,实践做人之道。正如钱学森所说的:科学与人文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为此,学校教育必须使学生从小受到人文方面的教育,在小学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文内容,因此,我们教师应努力去挖掘人文知识,建构起学科人文精神的体系,加大人文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使他们从小就能做个文明的现代人。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体现人文性的一些做法。
一、对学习过程的关爱
人们常说,只有学生喜欢你,才愿意上你的课;只有学生信任你,才会提出许许多多有趣的问题。现在的孩子都渴望有自己的天地,希望老师是真诚的朋友。这一切都需要老师去创造共同学习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气氛。作为老师,还要鼓励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不同见解的背后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往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如在教“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我让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是对边相等”这一特征,与往常一样,讨论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然后有同学向全班汇报结果,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报告他们的结论。有一名学生非常胆小,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看到他有发言的欲望,我信任地朝他点点头,示意他发言,他勇敢地站起来,回答说:“我先对折,发现两边不能完全重合,比不出对边的长短,就改用把平行四边形对边和桌子边比较,一端对齐,在另一端做记号结果比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这位同学回答好极了,我立即表扬他:“你的回答太精彩了,大家为他鼓掌。”从此以后,这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平时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都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我常常用这样的语言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你回答得真好,”“说的不错”“还没想好,没关系,继续想”……
二、批语指导,培养习惯
一个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教书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主要在于指导学生去获取知识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正处 于人生当中最顽皮、最活泼的阶段,粗心大意、出现失误也是这一阶段的一大特点,潦草或这样那样的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教师在作业评语中经常使用“你不认真”、“你不用心”、“不对”等否定词语,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会造成学生更加不认真做作业的后果,作业质量会因此大打折扣。为此教师在作业批改中要注意方法、对症下药。如在数学作业中学生常常因为马虎,写错一个数字(如把7写成1),抄错一个符号(+、-、×、÷或四则运算中下一行落下一个数),就引起整个题目全错。像“你怎么把-写成+,越减越多那不是成笑话了吗?”“7被你写成1,那7不是对你有意见了吗?”“被你遗忘的数向你提意见了?”等等带有童趣的批语,让学生在童趣中接受错误,改正错误,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也增强了改掉他们粗心马虎的坏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与审美教育是完美人格得以形成的基础,审美教育与人格的完整性有密切关系,美是人格和谐的主旋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对于丰富学生的美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完善个人的人格,激发创造的热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人文素养所必须的教育内容。因此,数学教师教学时,应当确立教学美、教育美的观念,将美的人情、美的人性、美的人格、美的场景、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使一堂课本身成为一种美的存在,使美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部分、每一环节。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不仅存在着数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而且还表现在它们的科学美、结构美、精确美、抽象美、逻辑美、简洁美、符号美、和谐美、对称美、秩序美、统一美上。纵观小学数学领域的一切概念、法则、公式,无不是对客观世界存在的秩序、对称、和谐、统一的美的反映。数学家正是由于对这种真理和美的追求,才促进了数学自身的发展,从计数到总结运算法则,从加法、乘法到减法、除法,从具体数字到用字母表示数,无一不是对数学的简洁、符号、秩序、对称与和谐的追求。教师可利用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欣赏、体验、感悟、发现美。譬如,在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事物内在结构的和谐美、秩序美。借此启发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具备这一特点的物体,从而向学生渗透科学美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角落这一观念,增强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美的热情。在学习应用题时,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图意,可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中这些富有秩序的设臵和简洁的美等。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挖掘教材深层次的多元教育因素,有意识地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使美的情感得到升华,转变为美的行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个性,达到情感良性循环的目的,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和发展。
四、突出人文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
考试作为测试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理应成为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的艺术,它给学生带来的应是一种充满感性思考的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一种才识展示与情趣激发交织而成的成功体验。然 而,过去的考试由于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学生活泼的心灵在初级考试时犹如一块拒绝融化的坚冰。如何发挥考试的积极功能,使学生把在传统试题中被知识技能遏制的个性和精神力量释放出来。我认为出卷老师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命制试题时,力求体现人文精神,以鲜活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的心灵。
1、在试题的要求上求新、激趣
例如,每一道题前增加一些激励性提示语,如“只要你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一定会有收获、一定会成功”;“下面的计算都是你学过的基本计算,只要你细心,一定做得又对又快”;“相信你一定能行”。这些热情亲切的话语,端一颗“儿童心”,用一腔“儿童调”融入一种“儿童味”可以消除学生与考试的隔阂,拉近彼此的距离,极大的诱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2、试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传统的数学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密难懂的感觉,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在试题选材上,我们教师要充分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由于试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一见钟情,提高考试的兴趣,把考试看做生存的需要。
3、改进考试的方式
传统的考试把学生臵于严格的个人环境中,让学生面对试题孤军作战,扼杀了鲜活的“考性”造成了诸多失落。“动手实践、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教师在命制试题时,适当增加实践操作题,鼓励学生之间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合作中的表现,对问题解决所作的贡献也作为评价的内容。总之,我们要把“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融进考试中,考试的正面导向功能必将促进数学教学课程改革绚丽多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
五、营造和谐氛围
基于系统思想“世界不再是一个孤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现象的网络,这些现象本质上是相连接、相互依存的。”同样合作学习也如同生命的网络,各个因素是不孤立存在的,任何一个因素对合作学习的作用都可能导致整个合作学习的成败。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臵身于合作学习中,其前提是必须创设一个安全且自由的氛围,一个和谐、适宜的课堂人文环境。这就要求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必须围绕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个中心,使得可能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教师更具有亲和力,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可能,合作成为一种需求,师生之间彼此互相欣赏、互相愉悦。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大脑思考的独特判断,特别是其中建设性的和创造性的价值意蕴教师能加以珍视,摒弃求全责备,多提建议少做评断,多用寄予真切期待的语言鼓励学生,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的期待而努力发挥潜在的智慧和情意能量。如我讲“平均数”,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如何将许多瓶中不同的水变成每瓶都一样”时,一位学生很兴奋马上站起来说:“把水 全部倒掉。”这时我不但没有责备学生反而和颜悦色的鼓励说:“你的方法真有创意,要是水的总量一点也能不少,你能想出这样好的方法吗?跟你的同学说一说。”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合作学习得以继续进行。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并尊重个性在群体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种氛围中一方面均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来表达自我,另一方面可产生无形的力量促使学生愿意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当然,人文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不是通过几节课的教学或一时一事的教育就能达到目的的。只有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与数学的严格训练、言传身教,进行不断的感染和熏陶才能发挥效能。尽管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我们也要锲而不舍地进行下去,把各种人文知识灵活机动的渗透在数学教学之中,是人文素质培养和人文精神教育落实道实处,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6、成果分析与思考
一、营造人文化的教学环境
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注意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生动、愉悦的人文性的集体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活动,培养和建立他们的自信心。教师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和学生一起经历学习过程,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合作交流,共同构建新知,共同感受,共同成长。在这种自由平等的氛围中,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其次,教 师给学生一个充分的人文化空间,容许学生自由活动,容许学生提问、质疑,容许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少一些职责和指令,打破教师的“权威”,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个性发展,这样学生在平等的人际关系中自由地伸展童真。
二、挖掘人文化教学素材
数学教材中充满着人文精神,教师充分挖掘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素材,对教材做深入研究,消化,提炼,探索人文点进行人文化的教学。在数学课上,教师不仅教数学,还指导孩子做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做到润物无声。这样使孩子们更加热爱生命,富有爱心。
三、创设人文化教学模式
设计人文化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人文化情景,化解教学难点——体验人文化学习,达到教学目的——感悟人文化关怀,构建人文精神,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下的人文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可以促进学生持续、和谐、全面的发展。
5、思考
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渐渐发现,进行人文化的数学教学,给课堂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师生的精神生命也在健康的成长,使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更大成功,真正发挥数学课的育人功能。经过两年的研究使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步更新,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亦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对课题的研究还缺乏完整性、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数学课程标准》
3、《小学数学教育》2004年(7、8)
第二篇: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实验与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逐步在全国展开,如何使用好新课程,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育理念的转换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是此轮新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覆盖面也越来越大,上级教研部门不可能对相应教师全部实行全面的培训使之达到相关要求。正如一位校长所言,通识培训只是表面刨了一下,下面的土还非常坚硬,根深蒂固的东西要打破,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要把新的理念转化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因此,学校教研活动就成了主要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中培养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具实践经验的课改骨干队伍,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将教学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需要,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校本教研实现了教研工作重心的转移。结合校情,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学习的平台,也催生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的管理模式,成就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课题的理论假设
本课题的理论假设: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发动与严密组织好全体教师,立足校本教研,以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自主培训等实践基地为主阵地,以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教学实际能力为目的,自觉主动地参与学校为之创设与提供的校本教研的各种工作实践与学习研讨活动,用新课程理念武装头脑,树立现代教育观与教学观,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就能够有力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知识与经验知识的大力提升与有机结合,把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从而达到我校教师素质的整体优化,使我校教师专业化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概念界定
校本教研:是指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专业的发展。积极倡导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
教研工作重心实现三个转移,职能得以转变。
1、由以教材教法为中心的文本教研转向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的人本教
研。教研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关注教什么,怎样教,而更多的是涉及教研的对象、课程评价、教师与教材关系、学生与教师、教材的关系,关注学什么、如何学,研究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研究学生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由以灌输为主的指导性教研转向以互动探究为主的反思性教研。校本教
研倡导新的教研方式。学校领导人和教研负责人由检查为主变为合作研究为主,不再以专家、领导、检查者的身份出现,不是包办代替,更不是限制与束缚,而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深入第一线,了解教师所思、所疑,及时提供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以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与课改同行,与教师一起成长。
3、由单一封闲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一是重视个 人反思,反思是教研活动的基点。通过写教后记、记案例,让反思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是重视同伴互助,通过校本教研为教师的互动合作搭建舞台,让教师在尊重中交流,在虚心中吸收,在碰撞中颔悟,在互补共生中成长,在互动合作中共同发展。三是重视专业引领。组织校内一批骨干教师作小专题研究,梳理教学中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及课程实施取向的转变,学校原有的“作坊式”或“单打独斗式”的教学研究陷入了困境。在制度结构和研究内容等方面派生出一些有待思考的问题。在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中,以教学问题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中心在于整齐划一地有效执行上级教研部分所提出的意见,无须过分地关注学校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在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中,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所关心的重心是学校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而这正是国家级和地方级教学研究的制度性缺失。无疑,校本教研成为摆脱这种困境的必然选择,因此,必然创新现有教学研究制度,走向校本教研。
四、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的理论
通过校本教研,有效促进教师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方能提高教师素质的整体水平;在促进教师素质 水平提高过程中,教师群体并不是被动受体;要强调教师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着眼于第一个教师的健全素质结构;要立足于第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基础、特点、爱好设定目标和具体实施计划。
2、现代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20世70年代杰克逊在对教师被动专业化批判基础上提出的把主动专业化称为教师发展的成长观,把教学看作一项复杂、多维活动,把教师学会教学,视为一名艺术实践者,使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发展统一起来。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
校本教研正是融学习、实践、研究为一体,立足本职、本岗、本校,立
足于最基本的教学教育实践领域,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专业性知识和经验知识有机结合,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教育实践又不断地充实教育理论,在这种理论实践的循环提升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三篇:“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趣味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趣味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执笔:杨过房(课题负责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趣味性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首先,语文新课程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生活充满无限的不确定和不可预期性,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学生对社会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和好奇。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教育的时间、空间、内容、方式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学生接受事物的方式也与过去有明显不同。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内容面向变化中的整个生活世界,因此,趣味性的语文教学方式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次,语文新课程改革必须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语文教学没有走出传统教育的怪圈,没有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这种呆板的教学理念,使语文教学和改革走进了死胡同。语文趣味性教学,可以为当今的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这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搞好乐中施教和趣味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基本内容
(1)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语文趣味性教学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3)语文趣味性教学在各年级段的具体实施要点;
(4)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阶段性检测、反馈和访谈法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2)、文献研究法。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借鉴各种教育书籍,报刊杂志中介绍的理论和经验,多聆听丰富经验和教学理论的学者讲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
(3)、经验总结法。研究中,把实践的经验形成报告、论文,使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实效性。
(4)、课堂实验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检验真理的阵地,将各种设想落实进课学教学,探索高效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本课题研究经过阅读专家名著和分析名师课例以及自己的教学体验,对于成功地让语文走进学生情感世界的教学技巧,归纳出初中语文趣味教学十五法:
1.导语引趣法。
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是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因此,要非常重视导语的设计。如在讲《狼》时,就说:“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狼和小羊》一文,结果是狼吃掉了羊,假设把羊换成了人,结果又会怎样呢?”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做了铺垫。又如在讲《<论语>十则》一课时,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有牛顿、哥白尼等,大家知道是谁排在这十大思想家的第一位吗?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2.故事引趣法。
初中生都喜欢听故事。在讲课时,迎合学生的这一心理,切合课文内容,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从而引发学生兴趣。例如讲诸葛亮的《出师表》,就顺便讲一讲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木兰诗》、《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都可以用此法。当然,与课文有联系的故事很多的,讲的时候应该有所选择,做到适量为宜。
3.角色朗读引趣法。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生动浅显的课文,教师无需多讲,只要略加点拨,组织学生朗读几遍就可以了,特别是有些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分角色朗读效果更好。例如讲《变色龙》一课,就可以找几个学生分别摹拟奥楚蔑洛夫、巡警、赫留金等人物的口气
进行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各种动物的性格。又如《皇帝的新装》、《我的叔叔于勒》、《变脸》、《威尼斯商人》等文章如果分角色朗读,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教学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4.直观教具引趣法。
初中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在讲《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三峡》等课文时,利用教学挂图,再结合挂图讲课文。在讲《猫》、《小麻雀》、《斑羚飞渡》等课文时准备一些标本让同学传看,大家兴致会很高。有时指导学生依照课文内容搞一些小制作,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在制作中领会课文内容。
5.情绪感染法。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讲课时只有充满激情才能打动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如在讲授《海燕》、《背影》、《乡愁》等课文时,可以借助动情的朗读、动情的手势、动情的分析,让学生都进入角色,沉浸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讲这些课文时,学生都流下不同感情的泪水。这就是情绪感染的结果。
6.激将法。
俗语说:初中生争强好胜心切,对他们采用激将法更为有效。比如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就可以说:“现在女生已走在前面了,我们男生能甘愿落后吗?”、“巾帼岂能让须眉”、“发言最不积极的一组,下课后全组同学合唱一首歌”这样一激,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7.板书引趣法。
板书是一门艺术,优美的板书具有一定的魅力。板书时,注意布局合理、书写工整,有时也可以根据板书内容的不同而及时变换字体,用彩色粉笔书写重点内容。板书设计也注意形式多样,或表格式、或网络式、或金字塔式。总之,板书时力争将文字符号巧妙组合成艺术画面,以此吸引感染学生。
8.教态姿势引趣法。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上课讲到兴奋时,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有时模仿课文中的人物动作、姿势和表情来感染打动学生。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动作,《社戏》中“开船”动作,《狼》中“御狼、杀狼”动作„„边讲边演,学生也上台表演,这样整个课堂情绪盎然。
9.情境作文引趣法。
教师有意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其境观察体验,然后布置写作文,这就是情景作文法.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作文自然兴趣较浓。如笔者班级有两个学生星期日在附近学校玩耍时打碎了两块玻璃,那所学校的校长给人写了一封信。人就抓住这一契机,上了一堂情境作文公开课。具体教学过程是:有感情朗读来信——当事人叙述事情经过——学生对此事进行讨论——学生自己命题写作。这堂公开课把写作和育人结合在一起,给教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文《我们的学校》、《校园一角》也可以用此法,带领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学校后。再进行写作,效果很好。
10.作文互改引趣法。
学生互改作文,迎合了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容易诱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学生互改作文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加以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生互改作文,教师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讲评,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水平。
11.学习竞赛引趣法。
组织学生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这种竞赛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也可以在课
下进行。课堂上,可以经常以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比赛,第一名为龙队,其他三组依次为虎队、免队、龟队,一学期下来,哪一组得的“龙”最多,就给这组的每一位同学发一份小礼物。课猴我也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竞赛、古诗背诵比赛、故事会、辩论赛、手抄报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比赛,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12.班级,墙报引趣法。
初中生应该办好班报和墙报,以活跃班级生活。班报墙报的内容应活泼多样,可以搞一些插图和漫画,也可以搞些“脑筋急转弯”、“开心果”、“猜一猜”之类的小栏目。班报,墙报上的文章最好选登学生的优秀作文,或把班上的优秀作文汇编成《班级优秀作文选》,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3.野外课堂引趣法。
有些课文如果到野外教学,效果更好,如《海滨仲夏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晚上带学生到海边讲授此文;《听潮》也可以在涨潮时到海边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的意境,以此激发兴趣。当然准备要充分,特别要注意安全。
14.语言幽默引趣法。
教师的语言幽默诙谐,情趣横生,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现在电视和不少刊物上都设有“开心一刻”、“开心果”、“脑筋急转弯”之类的小栏目,上面有不少幽默的话语,教师也不妨在课堂教学上讲它一两句。教师在讲课时偶尔说两句学生熟悉的“班级用语”、流行歌词、俗话谚语、名言警句等,也会引发学生兴趣。
15.表扬鼓励引趣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授课,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要多表扬鼓励,时常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是对一些差生,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切忌对学生挖苦讽刺,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能自觉而灵活地运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渗透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就一定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上进入“好之”、“乐之”的境界,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010年10月
第四篇:新课程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序列化教学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序列化教学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目的、意义
数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数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数学文化教育。它不仅具有使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技能等功利性的功能,而且应该具有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等质性的功能。一个受过良好数学教育的人,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所形成的科学素质,无论干什么工作,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美国将有“学会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有数学素养的五项标志之一;由此看来,强调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早已成为各发达国家的一致共识。在我国,初中、高中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已有深入地研究,并且成果显著。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有序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顺利升入中学打好基础已成为目前急需探索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过程
(一)从教材分析入手,提高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不够,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缺少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素养难以得到质的飞跃。我们对一些教师进行访谈,有的教师说:“备课中考虑知识点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考虑较少。”有的教师说:“教参上、大纲上都谈到过要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但对此没有清晰完整地认识。”还有的教师说:“有些教学内容中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比较明显,课堂上就渗透一些,但有些内容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不太清晰,就没有深入挖掘。”„„教师的备课中、业研活动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研究都不够。面对现状,我们从提高教师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入手。从分析一个个小小的案例入手,让教师在尝试体验中感悟到对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引起教师思想上的重视。思想上达成共识后,我们又系统的学习了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明确了小学阶段应对学生渗透哪些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符号化的思想方法、极限的思想方法、化归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集合的思想方法、函数的思想方法、对应的思想方法、归纳的思想方法、统计的思想方法、量化的思想方法、建模的思想方法。
同时,我们对现行教材人教实验版(2年级)内容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结合点整理,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水平,并编写《数学新思维》一书,经过一系列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抓住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1、课前的把握
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每一章每一节,都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样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应有一个总体设计,提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
2、课中的渗透
①在探索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呈隐蔽形式,渗透在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看到知识背后蕴涵的思想,那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可迁移的,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得到质的飞跃。在在探索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要注意不简单下定义,规律公式教学中不要过早给结论。
②在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也不例外。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之一。数学习题的解答过程,是数学思想方法亲身体验和获得的过程,也是通过运用加深认识的过程。
③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加强数学应用意识,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数学。
3、课后的反思
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一方面是课中有意的渗透,但更多的是靠学生在反思过程中领悟,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有哪些容易发生的错误,原因何在,该记住哪些经验教训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所认识,对数学的理解一定会由量的联系发展到质的飞跃。
(三)进行教学研讨和反思总结,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能游离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外,不能离开活生生的教学活动。那种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变成空洞的说教,变成华丽的名词、术语的堆砌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因而,有必要研究数学思想方法课堂教学的模式.两年来,我们不断学习理论,学习名师的上课思路、执教方法,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做到了实验教师及时自我反馈,教研组一月一小结反馈,学校一期一活动一反馈,以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形成。
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我们经过“课题引路课
骨干教师引领课
课题示范课
实验教师研究课”等一系列特色与实效相结合的研究形式,提出了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为以下基本程序: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专项检测——拓展延伸具体阐述如下:
(1)创设情境(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教学之始,首先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因为建模学习下的情境要为建立模型服务,因此情境的创设不仅是为了引入新信息激发学生的顺序学习兴趣,而是为了累加信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结。所以教师在引入情境之前,要认真创设情境,不要让情境如同昙花一现,而应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机密结合、有拓展性的,最好横贯穿教学始末的情境,这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生活现象提供了条件,也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2)自主探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思维活动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进入了独立思考状态,学生对问题的独立研究和探索是其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是掌握数学本质的过程,是提供相对于自己来说的知识创新、思维创新和观念创新的空间。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做的是给学生提出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当学生对所学新知识有了初步认识之后的变式问题。
(3)建立模型(揭示数学思想方法)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自主探究后知识的梳理和归纳,在师生共同的交流、分析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零乱的知识系统起来,也是对本课中所主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归纳,使学生初步实现由表象到本质的飞跃。
(4)解释运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后,对模型的解释和运用主要是回应课前的情境问题,让学生明确顺序模型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生活、服务生活。
(5)专项检测(强化数学思想方法)这个环节要注意知识目标和数学思想方法目标的达成训练,并进行这两方面的简单测试,测试题要面向全体,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6)拓展延伸(延伸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拓展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迁移和延伸。教师在实施这一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模式的特征和过程,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针对不同情况有所变换,进行建模评价,将设计与实践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获得建模成功与否的结论,以便改进。做到有模但无定式,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更为具体灵活的子模式群。
子模式群:教学模式一:观察猜想式。教师引导学生恰当运用观察与实验来获取经验材料,进行大胆猜想,发现新事物。操作程序可设计为:情境——观察——猜想——实验——验证——应用。此模式适用于规律课(公式、性质)、计算课的教学,在教学中强调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学模式二:比较归纳式。运用类比、对比帮助学生找出相关数学概念、相关数学命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确切地去理解数学 概念系统,澄清一些易于混淆的概念、公式。情境导入——集中呈现——提出假设——分析比较归纳验证——巩固运用”此模式适用于概念课,新授与复习课。在教学中强调,结构思想、最优化思想、比较与分析、归纳与类比等方法。
教学模式三:抽象建模式。在数学实际应用问题中经过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数学模型、其程序是:创设情境——抽象数学问题——理清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解答——专项检测——拓展延伸。此模式适用于数学实际应用问题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建模思想。
教学模式四:化归转化式。借助旧知识、旧经验来处理面临的新问题。其程序是:情境——对问题观察——联想——回忆旧知识——问题解决。此模式适用于“规律”课,复习课,在教学中强调化归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没有模式,就没有特色,当然,不能为模式为模式,把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变成僵化的模式操作。
三、对比分析
在减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我们老师很委屈,因为我们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题海战术在老师中仍大受吹捧,并美其名曰:我们是对学生负责,可是自从参加了数学思想方法的试验研究以后,有些老师说这句话不在理直气壮,因为他们终于知道了差距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校领导提了几年的“要深挖教材、集体教研要落到实处”的要求终于得到了认同。大家一致发自内心的感到:提高成绩要从提高学生能力,全面掌握教法抓起。过去研究教法、学法是被动的,而现在老师主动要求教导处组织大家进行教法交流、学法交流。大家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学法的重要性,尝到了学生掌握学法后举一反三、一劳永逸的甜头。
教师在实践中,真切的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对人的素质的提高的促尽作用;理解了数学思想方法实质是向能力过渡的桥梁;能有效地提高人的思维品质;也理解到数学思想方法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计算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计算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不论从基本的、长远的生活生产的需要,还是从学生成长期的学习需求来看,计算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计算学习是发展思维的有效载体。计算学习分习得知识和应用知识两大部分,小学数学形成运算概念和运算规则,一般从若干具体对象里提取本质的数学内容,这就开展了感知、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应用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选用相应的运算与方法,这就经历了判断、推理的过程。学生的数学思维在系统的计算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计算学习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心理和良好的习惯。一道稍复杂的计算,所包含的单项口算少则几道、多则几十道,还经常进位或退位,这就要求学生准确感知运算符号与数字信息,高度集中注意并且合理分配、适时转移,保持思考畅通、连贯、灵活,维持稳定的速度。
二、小学计算教学改革的历程回顾与启示1963年大纲开始要求将口算和笔算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而之前这两者是截然分开的,先口算,再笔算。
1978年以来有了“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能力要求,在以“又快又准”来衡量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重要指标:合理性与灵活性。
1992年起,大纲采用了“让学生具有„„计算的能力”的叙述方式,从“能够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到“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世纪初,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对计算教学的价值重新定位,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并且把它和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的计算学习活动要从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转化成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为此,苏教版教材计算教学内容以认数和计算为主线而设计,加强数感、运算意义的理解,选择适当的运算策略与工具;重视口算与估算的教学;淡化繁杂的计算、降低笔算的要求,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效融合。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过程与方法
1、研究内容
①苏教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资源开发的研究。
创设情境,不只是为了将知识“粘贴”进去,更重要的要使知识能镶嵌到情境中,与情境内在的融为一体,情境的内容应很好地承载数学知识的本质,帮助学生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助于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旧知向新知的自主迁移。
②注重过程,重视互动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从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中 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维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以提高和发展自己。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
③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教材将部分口算教学安排在笔算教学的前面,或与笔算教学穿插安排,加强口算教学,为笔算和简算教学奠定基础,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必由之路。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计算能力的形成,甚至影响数学能力的发展。重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中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渗透估算思想,让学生形成估算意识。
④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效融合的研究。
新课程把生活实践和应用意识渗透在计算教学当中,使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需要计算的问题,体会学习计算的实际意义。
2、研究过程
①准备阶段(2006.6—2006.10):
申报立项、制定实施方案、梳理苏教版小学计算教学内容。
②实施阶段(2006.11—2008.10):
立足课堂,开展专题研究;专家引领,促进课题研究有效深入。
⑧总结阶段(2008.11—2009.4):
收集资料、学生计算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撰定结题报告。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分析与研究,制定具体对策,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优化教学课堂教学,构建教学模式。
经验总结法。组织和鼓励教师不断发展,及时总结,整理对苏教版国标小学数学数运算的教学目标,提炼对数运算教学的新的认识;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四、研究成果
1、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计算教学目标的整体认识
数运算教学的总目标:学生要知道各种运算的意义、基本法则及各种运算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判断,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估算方法对计算结果的范围进行准确判断;能有序地排列算式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基本的数学敏感;使学生在计算学习过程中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一阶段:(小学一、二年级)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判断和选择的自觉意识;帮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具体情境作出判断与选择。
内容链接:
一上:10以内加法和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下: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二上:表内乘、除法。
二下: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第二阶段:(小学三、四年级)培养目标:以笔算结构为主,将口算、估算和简算整合其中。养成学生判断和选择的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数学敏感。
内容链接:
三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三下: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四上: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两步为主的四则混合运算;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四下:三位数乘两位数;(含三个运算符号)混合运算;乘法分配律。
第三阶段:(小学五、六年级)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确立整体把握数学问题的意识;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提供更多的判断与选择及主动迁移的机会与可能;在类比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差异性比较,帮助学生建立数范围的意识;在学生自觉进行判断与选择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计算结果可能范围的猜测和估计,强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和整体把握数学问题的意识。
内容链接:
五上:小数加法和减法;小数乘、除法。
五下:分数加、减法。
六上:分数乘、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六下:百分数的四则计算。
2、形成了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计算教学实施新的认识
思考之一:口算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口算与笔算之间呈极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四则运算内在规律决定的必然结果。多位数笔算其基本运算部分都可以分解为相应的几道乃至几十道基本口算题。笔算过程就是笔录口算的过程。学生的口算能力越高,其笔算能力也会相应越高。
口算作为一种独立的思维训练方式,不仅为个性化、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而且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口算78-25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运用了数位、计数单位和数的组成等概念。
思考之二:估算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估算与口算、笔算、计算器计算是不同形式与方法的计算,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组成运算能力。
估算依靠口算,把比较复杂的计算看作接近的整十数、整百数的计算,通过口算得到原来计算的结果大致是多少。
估算促进口算。一年级(下册)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时候,教材编排了“先说出48+3、6+52„„37—
9、78—5„„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这样的练习,估计得数是几十多,能引导学生注意加法的进位与不进位,减法的退位与不退位。
估算推动口算的算法优化,三年级(上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44+25,学生中会出现三种算法,提示学生应用估算,进行“先估计44+25、44+27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
算”的练习,看个位数相加是否满10,是否需要进位的估算思路,形成先算44+20=64,再算64+5=69的口算方法。
估算对笔算的作用:能突破思维障碍,支持对笔算方法的探索,促进算法的形成;在进行较大数的计算时,估算能监控笔算的得数。
思考之三:情景的创设和复习铺垫的认识。
良好的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复习铺垫,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并不矛盾,不要因为创设情景而否定传统而有效的复习。
铺垫,课堂教学中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主要是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 的学习起点。
思考之四:寻找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最佳契合点。
《课程标准》指出,避免程序化的叙述算理,学生算理的形成就在具体的情境中实现,要保证学生在掌握基本运算能力和熟练程度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形成数量意识,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的情景中抽象数学模型、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
计算教学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理解到抽象算法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依样画葫芦”式的掌握,其迁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应用。
思考之五:架设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的平衡桥梁。
我们在研究中认识到,算法多样化应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过程,是不同个体间的方法的多样化,而不是指每一个体的方法都要多样化,不要求每一个学生对同一计算掌握多种算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创新,而不是干篇一律。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不必为了体现多样化,刻意引导学生寻求“低思维层次算法”。
如何更有效地处理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这对矛盾,应以学生思维凭借的依据来看,可以分为基于动作的思维、基于形象的思维和基于符号与逻辑的思维。显然这三种思维并不在同一层次上,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只是优化的过程应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规定和主观臆断的过程,应让学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
思考之六: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有效统一。
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二者不能偏废,在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学习计 算法则的初期,教师要淡化问题解决的情境,凸显对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技巧的习得。待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后,要凸显解决问题的策略,让计算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3、课题研究中构建了计算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自从2006年课题实验之初,我们就努力尝试构建一种基于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符合农村小学计算教学的课堂模式。两年多来,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尝试,初步形成了以“唤醒——探究——建模——运用”为形式的一般模式。
第一环节:唤醒
“唤醒”是计算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需要精心设计与有效实施。创设良好的情景是唤醒学生相关生活经验的有效做法,设计典型的练习,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①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还原计算原型。
“10以内的加和减”,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接触计算。教学前,帮助学生复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唤醒学生的“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知识与技能。
②唤醒已有的计算技能,迁移计算方法。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前,根据教学内容(不进位加、进位加、连加、加法估算等),安排相应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回顾旧知,唤醒已有的知识结构。
第二环节:探究
当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技能被充分激活之后,自主探究便成为必然。我们可以通过习题改编的形式,从旧知识过渡到新内容,使学生对新内容有似曾相识之感,为新知的探究做好心理准备、提供方法支撑;也可以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尝试用计算解决问题。
①探究算理的形成过程。
在引导学生探究算理、领会算理的过程中,要体现生动性和现实性,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突出让学生经历、感受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不断经历、不断反思,自觉修正、内化算理,从而真正理解计算算理。
②探究数学计算的多样算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材中提出一份牛奶每月28元,订一份牛奶一年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可以思考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探索的成果再引导如何用这些方法理解竖式计算。
③探究新旧知识的发展变化。
“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学生完全可以借用“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咸)”的计算方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运用到后者,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运用迁移类推的方式,探究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第三环节:建模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能出现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作为组织者的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方法的反馈与交流,引导学生介绍计算过程,理解计算原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优化方法,建构计算模型。可以有效运用:生活经验提炼计算模型;比较归纳形成计算模型;迁移类推发展数学模型。
第四环节:运用
建构以后的模型是否真正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需要一个外化过程做检验,这一过程就是运用。计算教学的模型运用环节往往是通过巩固练习实现的。练习设计的典型与否,对模型的巩固、拓展与深化作用不可低估。在“三位数乘两位数”运用环节中,可分4步设计:用“直接竖式或用竖式计算”两类基本练习,巩固建构的模型;运用纠错
练习,细化、优化、内化模型;设计“商店一共运进845个玩具熊,卖出537个。已经卖出的玩具熊单价是16元,共收多少元?”等此类综合练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拓展模型的空间:设计“在口里填数”等挑战性练习,深化对模型的理解与灵活运用。
4、课题研究促进师生的提升
学生方面:
2009年4月份,我们随机抽查了各个年级40名学生,对其整数计算能力进行调查和分析,学生规定时间内完成速度,达标率是100%,正确率高达96%。
学生呈现出:计算兴趣较浓、书写习惯认真、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判断和选择,灵活的运用方法进计算,对计算结果可能范围的猜测和估计的能力有所提高,能够形成一定的数学敏感。
教师方面:
通过研究,教师能够较好地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情境展开计算教学,做到计算教学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在计算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研究,教师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反思,撰写科研论文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先后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北京教育》、《湖南教育》、《山西教育》、《小学数学》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近30篇,在各级教学论文、案例的评比竞赛中,获奖论文50多篇。三年来,3人次参加了大丰市小学数学展评活动,均获一等奖,其中刘兴元老师于2008年11月份,代表大丰参加了盐城市小学数学教学竞赛,获二等奖。在盐城市第6批、大丰市第5、6批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评比中,有1人获盐城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的称号,有2人获大丰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的称号,有6人获大丰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的称号。
五、研究反思
计算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新教材中虽然降低了计算的难度,但不是让我们轻视计算教学。其目的是把计算教学纳入一个新的教材结构中,以改革“传统意义下”的计算教学的弊端。计算教学的许多优良传统有其合理性的内涵,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挖掘、总结、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