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点高中化学结题报告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背景
1.宏观背景
在新课程背景下,探讨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不仅成为当下基础教育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2005年江苏进入新的课改模式,高考实行3+选修模式,作为选修科目的化学,在新教材内容更新、学习的大环境、教学时间等方面有较大的变化,同时《纲要》中指出要改变以往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文件精神,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以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指导化学教学。
2.微观背景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是一所省四星示范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已经走进了化学课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单元、不同的教学年级、同一内容不同阶段等课型优化还缺乏一个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框架,以便更好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行为与教学效果。
江苏自进入新课改以来,教材的变化很大,体现在教材编写理念、章节按排、知识呈现方式、知识链接与深度等方面,如何快速理解、掌握新课改理念新教材体系,建立适合新课改要求的新型有效学者体系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由于高考科目设置的高调整,学校面临新教学舍取(课时、内容、现实效果),社会观望与舆论等不确定因素,影响着学校、教师、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重新再认识。
3.现实背景
为了改变老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适应新课改要求,提高教研组活动水平,促进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成,加快老师专业水平发展、理念的提升,丰富教师的实践智慧;转变学生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探究、自主的终身学习能力,化学组申报并开展了该课题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
1.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2.高中化学: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有效教学:“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4.实践:(1)实行;履行。(2)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
本课题就是基于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模型实践研究。以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学效果的高效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与意识。
三、研究步骤
准备立项阶段(前期)2007年7月~2007年12月,课题酝酿、论证、设计撰写研究方案,组建研究队伍,确定研究目标。
深入研究阶段(中期)2007年12月~2009年12月,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分解子课题,完善目标操作体系,组织实施,开展研究。
总结思考阶段(后期),2010年2月~2010年6月,总结提升,形成实验报告,鉴定课题,推广研究成果。
四、研究目标
1.研究制订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原则
2.基本课型的开发与实践
(1)习题讲评课的开发与实践
(2)元素性质类课的开发与实践
(3)
一、二轮复习课的开发与实践
3.丰富实践智慧,加速专业成长
通过课题研究,化学教师的教学策略得到丰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效提升,在市评优课、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等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课题组成员有多篇教学论文、教育随笔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通过研究,促进化学教师成长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实现化学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有教师成长为张家港市乃至苏州市化学学科带头人,一至两名教师参与张家港市骨干教师评选或成长为市教学能手或教坛新秀。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及其苏教版高中实验教科书,理论设计和教学实践案例研究相结合,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步构建高中化学新课程设计与案例的完整体系。基本运作模式如下:
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献资料法
课题组成员树立积极的文献积累观(为了创造而积累,用创造的态度去积累、注意积累自己的创见),搜集、鉴别、整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开展研究,从中得到启迪,激发灵感,进一步把握研究的方向。有重点地采集文献中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部分,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形成对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正确认识。
2.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已有成功教学案例(杂志、大开课、视频)的分析与提炼,揭示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范式与策略。对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进行因果关系的归因分析,为后面行动研究做好实践意识准备。
3.行动研究法
课题负责人统筹安排课题分工、研究方案,对每个子课题、每次专题讲座、每节研究课提出研究的重点问题、基本模式和设计理念等指导性意见;切实把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把研究置于现实的化学教育情境之中,在教育教学行动中发现问题,揭示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从中寻找研究的起点,跟踪研究的轨迹,归因研究的结果,推广研究的成果,改善研究的行为,优化化学教育教学行为。实践中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的行动之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积累的经验提炼,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经验总结法
课题组成员以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教学经验为素材,运用经验思维对化学课堂教学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运用理论思维对经验进行提炼、升华,形成理性认识,指导化学教学实践,提高化学教学效益。
六、研究内容
1.学习并制订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不段的充实和改进。为了后面行动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首先通过前期理论学习与课题规划,选择以往与新课标理念、有效教学紧密关连教学案例(杂志、数学图书馆教学视频)研究与分析,结合我们学校教学实际、生源特点,课题组制订了在今后实践中要要落实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注意以下五个原则: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如课题组成员在讲授《物质的量浓度》时,就明确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 120 g NaOH溶解在水中配成 1 L 溶液,所得溶
-1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 mol〃L
B.将 25 g CuSO4〃5H2O溶于适量水中, 配成100 mL溶
-1液,其浓度为1 mol〃L
-1C.将1 mL 10 mol〃L浓H2SO4加入9 mL 水中,其浓度为1 -1mol〃L
-1 D.从 1L 1 mol〃L的NaCl溶液中取出10 mL,其浓度-1仍是1 mol〃L
-1 E.1 mol〃L硫酸溶液的含义是指L 硫酸溶液中含有
g H2SOF.…(为学生设计的问题)
这样,在讲授、学生归纳和评价时就非常容易操作了。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照的依据。还以《物质的量浓度》为例,在课后练习题中,我们安排了基础性试题、突出了体积变化后浓度计算试题(如体积相加不等于总体积)、延伸了浓度表示的各种方式(学生自己找饮料瓶上说明)等。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通过《氯水的性质》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氯水各成分在不同条件下是什么微粒起主要作用。这些目标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高要求(理想)。
(5)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还需要留有一定弹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节教学目标,在不偏离教学大方向的前提下,可以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的次序重点进行调整,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如课题组老师在讲授《浓硫酸性质》时,发现学生更感兴趣的是现象的反常,实验现象不明显等,就顺学生而为,让学生就如何控制SO2的量、验证产物、尾气处理等进行讨论、设计,最让老师由衷的感到欣喜的是,学生们经过热烈地讨论竟然自己总结出了超出课堂教学的结果。这教学目标便于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检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2.高效教学基本课型的开发与应用
为了有效地开展此项活动,课题组首先以教研活动为依托,开展了以规定内容、提前准备的“说课”、“说题”活动,一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二是考查教师在前期理论学习过程的应用效果,三是为行动研究做好必要准备。然后,根据教学过程遇到频率较高实际教学问题进行分类研究、实践、反思与确认,完成了经过实际经验三个有效的基本课型框架。
2.1习题讲评类课——民主与重组
为切实提高此类课的有效性,课题组经实践总结如下几点指导意见:
(1)习题讲评课的分类。习题讲评课一般有两种分类,即先做后评的,一般表现为平日的家庭作业或考试,另一种是课堂上边做边进行讲评的。第一种讲评课教师应收集必要的信息,对学生出错多的地方、出错的原因等方面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统计和分析,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重点讲解,并设计好相应的变式训练;第一种习题讲评课的针对性更强,建议教师多使用这种方法。
(2)习题应注重分组。习题的分组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按难易程度分,第二种是按主题分,两种方法可以结合运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把习题讲评课分成“块”,把重难点、常考点分解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便于学生巩固知识,降低教学难度,课堂也会变得比较活跃。题组设计的标题应是学生喜欢的语言,不要显得太死板,应具有挑战性和鼓励性。注意挖掘习题讲评课中的非智力因素,利用非智力因素提高习题讲评课的教学效率。
(3)突破难点、问题典型。在保证基础知识覆盖率和重点知识重复率的前提下,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对各种类型的题目进行严格筛选;适当控制题目的数量和难度。力求精讲精析,讲与练相结合。变式试题体现出综合性,适当地做出扩展,体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提高自己的命题质量和命题水平。
(4)讲与评相结合。要讲命题思路、注意点、知识点、审题思路、知识产生的过程等,重在点拔,以求收到实效。
(5)要善于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充分肯定成绩,鼓励和表扬学生的进步。要注意因人而异。仔细寻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产生经过努力能取得更好成绩的愿望。
2.2 性质类课——体现学生是学习者和探索者
为切实提高此类课的有效性,课题组经实践总结如下几点指导意见:
(1)创设问题情境
最常用的途径有生活实例法、实验法和化学史实等多种方法,还可以利用热点新闻、信息技术等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见案例)
(2)设计多种实验方案
最常用的途径有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分析各种方案等形式,整个过程让学生自由、独立、开放地探究,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注意学生记录的控制,防止学生重表面轻过程无记录的无效性再现。(见案例)
(3)及时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化学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4)反思
反思是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它不仅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而且通过反思也能提高学习的质量,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所以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如次氯酸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可设计为:
实验:在氯水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先变红,但很快褪色)
问题:石蕊试液为何先红后褪色?
假设:是氯水中的氯气,还是氯气中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氧化石蕊试液使其褪色呢?
验证:向盛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分别放入干燥和湿润的石蕊试纸。
结论:学生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反思:向含有氢氯化钠的酚酞试液中逐滴滴加氯水(红色褪去),红色褪去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用实验去证明?
2.3 复习类课——通过重组,实现优化
什么是有价值的内容?怎么能够整合教学内容,使之优化?是我们复习课的选取标准,形式有两种:
(1)专题研究模式。专题研究模式是根据大纲体系和高考考试大纲要求将高三化学总复习的内容转化为研究专题,让学生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主动地领悟知识,以获取问题的解决。研究性主题在选取上应侧重重点难点、核心基础知识、实验类、科技前沿类、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和高考热点动态,实施时则要侧重信息的整理提炼、拓展和系统化过程。将复习内容转化为研究内容之后,学生面对呈现的问题情景,自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反思自己的认知经验,同时该模式也侧重了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一系列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便于学生触类旁通、广泛联想,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课程理念中科学素养的三维目标。专题研究复习实施后期阶段,要引导学生关注对自己学习经验的反思,优化元认知过程,强化学科思想的总结,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稳步持续形成。
(2)学案导学模式。学案导学复习模式是根据《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要求,将复习内容进行重组,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以提高复习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核心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操作流程如下:
七、研究成效
1.激发了学习兴趣,减轻了课业负担,转变了学习方式
通过研究,探索出适合四星级高中学生的化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化学教师从繁重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阅读教育专著、研究学生、研究教材,逐步形式自己的教学风格,打造品牌教师。学生的学习得到明显提升,特别是学在余力的学生,近年来,参加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取得丰硕的成果,全国金牌2枚、银牌2枚,省一等70余人,二等奖200余。
2.探索了实践策略,丰富了教育智慧
化学教师走出了教学误区,转变了教学方式,丰富了提高化学教学实效的实践策略。研究了适合四星级高中有效教学基本思路、有效基本课型框架建构,课堂教学效果好、达成率高,在历年各年级统考、高考中化学成绩均列苏州市第一,苏州大市的领头羊。
3.提升了理论素养,加速了专业成长
通过四年的研究和实践,化学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课题主持人刘革平同志的专业成长迅速:2006年09月,该同志被评为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06、08、09年分别被评为中国化学会奥林匹克优秀辅导员,2010年09月,被评为教科研先进个人。四年来该同志开设市级及以上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8节,开设专题讲座2次,有4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教育随笔发表或获奖,课题组成员陈静、吴美刚、陶红 老师教育硕士毕业,并被评为中学 高级 老师,陈静获苏州市评优课一等奖,解题能力大赛一等奖 陈红 老师正在攻读教育硕士。四年来,课题组成员共开设片级及以上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20节,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2篇,获奖论文20篇,化学教研组被评为张家港市先进教研组,课题组的成绩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肯定和认同。
4.成果(文章发表或获奖、开课记录、优秀案例等)见附件
八、研究后的反思
历时四年的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高中化学有效性教学的探索才刚刚起步,探究永无止境,在以下三个方面还有待强化与完善:
一是进步调整已有课型的教学框架,开发、研究并完善未实践的新课型;二是建立与课型相关的优秀案例资料库;三是带着我们的课题成果与周边学校加强交流,进一步扩大课题研究的影响力,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化。
第二篇: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前言我有话要说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前言
第一部分 前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1.设计思路
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
为充分体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设置两个必修课程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
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在设置选修课程模块时应充分反映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为主线,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2.课程结构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学时。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各课程模块的目标和内容简介
化学
1、化学2: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内容主题包括“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
化学与生活: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化学与技术: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物质结构与性质: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
实验化学: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上述课程模块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建构内容体系,有关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在各模块中都应有所体现。
4.课程模块选择建议
学生在高中阶段修满6学分,即在学完化学
1、化学2之后,再从选修课程中选学一个模块,并获得学分,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
鼓励学生尤其是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在修满6个学分后,选学更多的课程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建议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可修至8个学分;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修至12个学分。
化学课程标准是普通高校招生化学科考试的命题依据。化学
1、化学2课程模块的内容是高校招生化学考试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普通高校招生化学科的考试内容应对报考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报考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3个模块;报考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4个模块;报考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6个模块。
四、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本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并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不同的水平。对同一水平的学习要求可用多个行为动词进行描述,现作如下说明。
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
甘肃省古浪县第二中学
张廷宝
内容摘要:
新课标、新教材迫切要求实验教学理念的更新,我们要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认真、细致地学习研究新课程,用充满睿智与创新的生命激情,去研究化学实验教学。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为以探究性为主,其他多种教学方式为辅的教学方法,并把它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充分体现化学实验的功能,新课程除了在其它各模块中加强了对实验的教学要求外,还专门设置了“实验化学”选修模块。新课标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与旧大纲比较,更注重过程与方法,更注重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在实验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更富有时代感。通过近几年的一线工作,浅谈一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实验的几个特点
1、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化学实验突出体现了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首先,把化学实验安全摆在首位。《化学1》以《从实验学化学》开篇,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重点介绍了实验安全,树立生命意识。要求学生无论是在化学实验室还是家中进行实验或探究活动,必须注意安全,这是实验顺利进行和避免受到意外伤害的保障。其次,将化学实验与人的健康成长、社会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注重人和社会和谐发展。
2、突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旧的高中化学教材中主要以演示实验形式呈现,所以只能是教师台上表演、1
学生台下看,教师讲,学生听,长此以往,把本应生动活泼的实验教学变成了机械灌输,被动接受的填鸭式,让学生死背实验现象和结论,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新的教材按课时比例实验内容大大增加,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性实验,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学生实验设计课题,变“填鸭式”实验教学为学生主动探究实验,不但很好地发挥了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功能,而且还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验中自我发展、自我升华,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自然而然也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3、突出化学实验生活化
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加强了化学实验与生活的联系,选修1《化学与生活》更突出体现了化学实验生活化,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例如:选择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作实验药品,让学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跟我们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倍感亲切。如利用苹果、柑橘、柠檬或香茄等制作原电池,用食醋除去烧水壶中的水垢,通过实验证明海带中确实含有碘元素,用瓜果制淀粉并试验它的性质。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实验的几个转变
对照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转变:
1、从只注重边讲边实验向边讲边实验与实验探究并重转变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通过启发讲授,以及设置一些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对物质可能的性质进行分析和思考。另一方面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来验证这些性质,使学生逐步获得对问题的理解。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实验验证过程,使学生在边听讲、边思考、边动手、边研究中,实践了一种学习化学的科学思路,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2、从只重视理论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转变
更加重视化学实验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注重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课内学习转变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更适应开放式学习的需要,让化学实验生活化。
3、从只注重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向培养实验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并重转变 改变以往为“教”设计实验变为“学”设计实验,使实验更好地配合学生的主动学习,打破以往教师垄断实验方案的设计向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转变。
另外,新课标不再硬性划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给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提供空间。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化学现象和实验操作,其活动指向是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思考、交流讨论、实验研究,不是教师单纯的表演或展示。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实验的几个优化 1.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进一步优化
在新课程中,如何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会”转变为“会学”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探究性活动中,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正如一位同学所说:“这样的实验需要自己去猜想、去探究,通过实验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设计是否正确,这种方法既促使我们动脑又锻炼了勇于猜想、大胆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习惯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猜想假设,自己设计方案,并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
探究式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强调,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具体实施实验操作,这一系列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来。而过去的常规实验方法,教师常常在草草做完一遍实验后,紧接着进行分析,以引出概念。而没有注意实验过程、现象是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在于使学生还没有抓住化学概念本质时,就会主动查阅资料,自己设计方案,很好的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3.教师的认识进一步优化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们对其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逐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教育过程本身也有了全新的感受。过程是理解的基础,过程中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将教育过程看作是把凝固文化激活的过程。
总而言之,新课标、新教材迫切要求实验教学理念的更新,我们要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认真、细致地学习研究新课程,用充满睿智与创新的生命激情,去研究化学实验教学,那么,化学教学的明天一定会焕发绚丽夺目的生命光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2]、姚新平.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育功能的思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5
第四篇:《高中化学新课程》读书报告
《高中化学新课程》读书报告
顺德一中
廖伟梁
一、对高中化学新课程初步认识 1.高中化学新课程结构: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指《化学1》和《化学2》,选修包括6个模块,即《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个学分,36学时。2.高中化学新课程要求:
学生在高中阶段最低必须修满6个学分,学生在学完化学
1、化学2模块之后,至少还应学习选修课程中的一个模块,以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我们是这样统一安排的:高一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必修内容后,从高二年级开始,向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可在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向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则规定必须选修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化学。目前学业考试制度设想如下:高中化学实验考查时间定为高一第二学期末,考查内容为《化学1》和《化学2》必做实验内容;高中化学学业考试时间定为高二第一学期末,考试内容为前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高考到底怎么考,到现在专家们也没有一个说法,具体未定。3.高中化学新教材特点:
从教材的微观结构看,《化学1》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整理归纳”、“化学史话”等。这些栏目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对学生适应新课程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设置的栏目对新课程实施的教师来说课堂行为的科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帮助。
再者,从教材的基础化学主干知识来看,教材有新的处理: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新教材以主题覆盖、多元线索、螺旋发展来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知识与观念的建构,理解力的发展,认知结构的形成;对于元素及化合物这个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之一,不再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经验出发,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对于有机化学知识内容的处理教材将有机化学知识和有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主要安排在必修《化学2》中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中。4.正确树立高中化学课程理念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
2、分析栏目功能,合理运用教材中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
3、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
4、正确处理STS知识,改变教学策略
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研究一种物质——看组成元素——看物质类别——判断物质性质——研究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关系。三.我对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1、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编写者将某些知识点内容分散排布,例如出现了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继续出现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把原来完整的一个认识过程生硬的一劈为二,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虽然我们都经过了培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课时不足的问题。必修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教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明而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同时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得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而觉得化学太难、太繁。
3、学校实验室的配置是否都能跟上?新教材增添了大量学生探究实验,跟据新教材的意图有很多时候我们的化学课最好是搬到化学实验室去进行。但实际上我们学校化学实验室只有三间,三个年级共享,一般一个年级一次只准备一间,12个班级轮流进行,一个实验要一周左右才可以完成,但有时连着几节课都有学生实验安排,这个矛盾不知道怎么解决。还有实验一多,仅靠两个实验员准备有时人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化学教师的从旁协助,增加了我们化学教师的工作量。
4、手头的资料很少,其中很多还是换汤不换药的,配套的练习很难跟找。还有我们也没拿到后续的教材,有些内容专家说要发展,我们也不知道该发展到什么地步?考试大纲到现在还没确定,不知道高考怎么考?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尝试,我们的学习和摸索,并且通过实践不断调整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的化学新课改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第五篇: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思索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思索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葛存凤(214125)
摘要: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基础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实施课程的改革。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教师要把观念从化学教学转变为化学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拓宽教学思路,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以化学教学为载体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关键词:课程、观念、方式。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基础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实施课程的改革,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基础性、社会性、人文性和发展性.为此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知识能力的全面性和学生素质与发展的差异性。
一、教师的观念应化学教学向化学教育转化
高中化学新教材学科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新大纲所赋予化学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并能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使化学教学更清醒,充分体现化学教育的功能。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更是可以与具体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如新教材选修中有关合成材料专题的设计就完全是以化学的应用为知识的载体.新教材增加的拓展视野栏目的目的也是丰富学生的化学应用面并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适应教育发展和教学实际的需要,以化学教学为载体,让学生成为积极进取、热爱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
化学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化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化学产品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而学生本身就生活在充满化学产品的时代,新的化学科技产品不断出现……这一切作为进行化学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可以成为化学问题的探究对象。化学教学中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 要出发 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1、课堂形式多样化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学而不厌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同时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应该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和内容统一,并且要强化化学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
2、检测方法多样化
为了巩固和检测课堂效果,考试和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听见考试就头疼,作业抄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转变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多动脑筋,尽量使作业和检测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比如,采取课前五分钟小测验,分组竞赛等形式,化学小论文,化学实验竞赛,化学通讯使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增长知识面,同时自觉地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在学习中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基础。
3、化学实验功能的多样性
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验,实验能力对于一个人终身的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学生实验,演示试验,在教学可多发挥实验的功能,不仅做好大纲要求的实验,还可以包括活动与探究中的探究实验和需要探究的实验。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包括可以实验现象展开问题的讨论,以实验检验某个结论的正确或错误,设计某一实验使现象更加完美或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总之,实验可以激起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
4、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教学中不但要完成基本化学知识的教学,要尽量使化学知识存在于生活的背景中,能够使之成为为人类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为此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搜集地方资料或新科技、新发现的相关内容,还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分内容、分小组的研究相关领域,在共同交流中共同提高,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增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获得化学科学教育。
三、完善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化学课堂教学更广阔的空间。模拟微观世界中分了、原子、电子的运动已成为可能,通过模拟试验过程使学生获得仿真操作的技能和体验,使教学活动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果教师仍然采用老办法,不但不能适应补了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事倍功半。
1、重视教学的直观性
在讲述有机化学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内容时,如果只用语言讲述既费时又费力,学生还觉得抽象难理解。采用自制的电脑可以使微观粒子的结构跃然于荧屏之上,并且把反应历程用生动形象的动画表示出来,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像讲述有关环境污染、人工降雨等与生产生活联系的内容,放映一些相应的影视资料,带领学生拍摄一些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相联系的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可能,同时也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如自制和利用现有的化学课件、截取电视相关资料,利用录像、投影等。还可建立习题库、实验录像、课件库等。作为化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从而使化学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总之,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中学化学教师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于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