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语文零分作文看中学生读写素养的培养(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01:5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高考语文零分作文看中学生读写素养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高考语文零分作文看中学生读写素养的培养》。

第一篇:从高考语文零分作文看中学生读写素养的培养

从高考零分作文看中学生读写素养的培养

湖北省巴东一中 胡其林

每年高考阅卷结束后,语文科都会产生一批“另类”作文,这类作文由于某种原因都是毫不留情地被老师判为零分。零分作文的出现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和复习备考提出了警告,也迫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当代中学生读写素养的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先看看几则高考零分作文节选片断:

“传递?很抽象的一个东西,我是个天才,就用传统的说文解字来论证它。传,从人从专,偶的神啊,这不是独裁者吗?一个人专——我可没有藐视高考的意思啊!递,从走从弟,这个意思——逃跑了的小弟弟,那不是太监吗?再次声明,我没有讽刺高考是太监哟,从前有个人……现存有很多我们,除了拼搏高考,就什么都不做了……瞧我的乌鸦嘴。”(2007年广东卷作文《传递》)

“谁出的题目呀?现存的星空还灿烂吗?怎么不改成美丽的太湖水呢?这个比较有现实意义。作为一名高中生而言,对于这些小孩子才会感兴趣的东西没有激情。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翻白眼!闲话少说,还是要写作文,现在来论证怎么才能看见头上的灿烂星空吧:拿一大棒子,狠狠地打在头上。”(2007年江苏卷作文《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屎意的生活(估计专门这样写的),要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来创造。可惜我不是赵利华。老师,我觉得你的生活很诗意,因为你的学问和那个什么什么的差不多。不说这些了,还是写作文要紧,写什么呢?我们就从唐诗说起。说起唐诗不得不说一个人,伟大的诗人苏东坡,这个唐朝最伟大的诗人……”(2007年湖南卷《诗意的生活》)

“看到这个题目,心理很沉重,为什么现在的高考居然掺入了商业的元素呢?连移动的广告都打出来了?悲哀!我能?你就牛B吧!移动不是什么好东西,联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你看看他们的恶心伎俩吧——

欢迎大家使用小灵通,我家里的人都在电信上班!”(2007年辽宁卷作文《我能》)

以上零分作文有一个共同特点:思想消极,趣味低级,表达上胡言乱语甚至以“恶搞”来哗众取宠,完全不按章法和要求写作。这部分考生的做法是对神圣高考的一种亵渎,是对命题者和阅卷老师的挑衅,判为零分实不为过。通过现象看本质,零分作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部分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缺失,也反映了当今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的应试教育痕迹。

窥一斑见全豹,学生在考试中犯的错误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一些学生知识面过窄,在写作中常犯一些不可饶恕的知识性甚至常识性的错误。在我校高三的一次月考中,语文试卷中有一道仿写题,要求学生依照例句形式仿写。阅完卷后,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人欢喜让人忧。下面是我摘录出来的三位学生的仿写:

强壮的男人有了女人的陪伴,更显威猛;漂亮的女人有了男人的呵护,更显温柔。——真是

男女相依呀!

丈夫有了妻子的疼爱,更加强壮;妻子有了丈夫的爱抚,更显温柔。——真是夫妻同心呀!

潇洒的小伙有了姑娘的陪伴,更显勇猛;温柔的姑娘有了小伙的依靠,更具魅力。——真是男女心有灵犀呀!

以上三则仿写,从形式上看姑且不论,单从学生选材的角度和思想内容上看,仅抓住男女关系大作文章,视野狭窄,语言表达缺乏意蕴。掩卷沉思,这到底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出了问题,还是语文素养出了问题?考试中出现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反思,对中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拷问。

高考零分作文的出现,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必然有一个文化背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渠道多,阅读对象广泛,但他们对琳琅满目的文化不能去伪存真,吸取精华。同时,各种青春系列文化、网络文化、娱乐文化等大众文化泛滥,学生远离了课本、读本,远离了名著等经典文化,结果经典文化正在课堂上悄然退出,“杂”文化正在潜滋暗长。加上各种出版物质量参差不齐,错误连连,以讹传讹,学生有时接受的信息也是错误的。长期以往,当代中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中呈现出一种世俗化、平庸化、大众娱乐化趋势,形成了中学生语文素养的“贫血症”。综合起来这种“贫血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错位,张冠李戴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阅读面过于狭窄,积累不丰富,记忆不准确,一些文史知识缺乏等导致犯知识性、常识性错误。譬如,学生在写作中喜欢引用名人名言、古诗句,在引用中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知识错位现象。有一位文科生把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说成是鲁迅先生甚至是汪国真的。更不可思议的是,有位学生竟然在作文中把中秋节写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并且还大肆抨击韩国把中秋节抢注为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又如一些名言名句都是有出处的,学生不熟悉,笼统地冠以“古人说”和“俗话说”头衔。在古诗文默写题中,学生记不准确,写不到字,默写时牛头不对马嘴,闹出一系列笑话。究其主要原因,学生阅读面狭窄,缺乏精品意识,死记硬背。

2、学习功利性强,知识面窄

虽然高考作文命题年年有创新,但学生写作素材上岁岁大同小异。迫于高考的压力和风险,许多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写作文总是很保守,把上一届中高考中涌现出来的满分作文、优秀作文奉为圭臬,极力模仿,甚至花大力气去背诵。结果年复一年高考作文在选材上大多雷同,用阅卷老师的话说就是:“吃古人的一碗饭。”每年阅卷归来,许多语文阅卷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我又与古代伟人、名人、英雄人物来了一次亲密的接触。”面对高考作文命题,一些中学生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生活,只好搜肠刮肚、胡编乱造,形成了大量考试作文“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局面。如写“创新发明”时,大约80%的学生的材料大都是“一牛两爱一瓦特,外加一夫人一鲁班”;写“忠义”无非是选择屈原、司马迁、陶渊明、苏轼、岳飞等历史人物。学生要么为古人歌功颂德,要么对历史妄加评论,写作素材反反复复就是那么几个人、几件事,毫无新意,毫无个性。有些素材在学生笔下甚至变了形,走了味。这样的写作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背道而驰的。

当代中学生的中高考作文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真实反映,也应该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缩影,而高考作文的写作内容年年总是陈陈相因,甚至出现上述的令人深思的零分作文。学生这种知识面窄、功利性强、保守的学习现状,不得不引起语文老师对“语文性质是什么”、“语文课堂教什么”、“语文高考考查什么”等问题的深刻反思。

3、为文造情,平庸不堪

也许大家都不会忘记,1998年高考学生在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写作“诚信”问题。当年高考作文题目是《坚韧——我追求的品质》和《战胜脆弱》(二选一),据考后媒体报道,一个只有三十人考生的考室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写家庭出现了很大的变故情节(大意是父母早亡,自己凭着坚韧的品质,艰苦奋斗终于成功)。这种编造故事、游离话题的文章,形象平庸雷同,情感苍白虚伪,令人审美疲劳,不忍卒读。其实在课堂作文教学中,这种缺乏文化底蕴的、缺乏创新思想的写作现象也是不胜枚举的。如写亲情,离不开父母端茶送水、生病日夜陪伴、默默关爱等日常琐事;写老师总是抓住无私奉献、家庭清苦无憾、儿女无人照看等细节;写同学就写互帮互助、彼此关爱、团结友爱等老一套;写景总是实“画”实说,甭说诗情画意什么的。至于写博大精深的文化,学生更是无话可说,无病呻吟。

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学校内,过着“三点一线”的单调枯燥的生活,学业负担重,生活的激情几乎泯灭殆尽,所以写文章就像挤牙膏似的,“为赋新诗强说愁”。在学生作文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喜欢写“题记”“后记”等模式化的内容,一个素材有时连续被运用到几个不同的话题中而不觉得腻(这样的学生可以去当编导啦),有的作文总是千篇一律的结构(呈典型的“观点+例子+结论”三段论),有的文章一味旁征博引,过分追求语言美,结果以辞害意等等。写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结果拼凑出来的文章就好比是冬天的干白菜,淡而无味。

4、阅读泛滥,缺乏品位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各种媒体为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学习呈多元化、立体化、大众化趋势。面对众多的文化产品,学生往往缺乏甄别能力,沉溺于一些平庸文化之中,阅读泛滥,缺乏品位。近些年来,青春系列文学(以韩寒、郭敬明、张小曼、安妮宝贝等人为代表)、网络文学,娱乐文化、时尚文化都倍受学生青睐,相反,我国经典文化却束之高阁,很少有人问津。中学生在选择课外书籍时是饥不择食,来者不拒,缺乏一种标准、一种品位。据不完全统计,80年后作家的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成了学生阅读的首选,娱乐性杂志成了学生课余休闲的调味品;武侠、言情小说,奇幻系列小说,卡通作品等也成了一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必修课;而我国的经典名著、优美的诗歌散文、冷峻的文化随笔却受冷落。学生对课本上古诗文学习不感兴趣,却对时尚文化、娱乐文化快等快餐文化情有独钟。在教学《红楼梦》小说单元时,我在班上进行了随机调查,能把中国四大名著原著读完的学生不足三分之一,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看电视了解作品大致内容的。但学生在谈某个明星时却是滔滔不绝,了如指掌。这种本末倒置的泛滥阅读势必会造成学生写作无话可说,语文能力和素养严重贫血。

为了避免高考零分作文的悲剧再度上演,进一步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文化素养,改变当前语文课堂教学“高慢差费”的现状,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和复习备考中要以《语文新课程标准》

为核心,以中高考改革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他们素养为终极目标,加强备、教、辅、改、考、评各个教学环节的研究。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与写作教学首先要着力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突破: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的学生来说,兴趣能引领他们从未知走向已知,是他们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永恒动力。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失去了兴趣,尽管你人为地去弥补,也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首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老师要研究语文教材、教法、学法、学生实际和以及高考改革形势,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语文学科有着独特的个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终身的。语文教学不像数理化学科那样大搞题海战术,要把“双基”的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把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融入在阅读和写作中,真正做到“读写听说”四种能力同步发展。

其次,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变师生单一互动为师生立体互动,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和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学要摒弃应试教育的痕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诸如讨论会、辩论会、故事会、研究性学习等,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研究、创新”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再次,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电视、网络、图书馆、校园文化墙、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课堂和课外生活。

最后,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语言文字学科的学习不同于其它科目,它既要从文本中摄取大量基础知识,也要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时空,让学生走出书斋,走进社会与自然,在大语文环境中学习知识,积淀文化素养。况且这与当今高考改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另外作为语文老师,要倡导学生博览群书,哪怕是武侠类通俗文学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允许学生涉猎一些,只要注意阅读场合就行了。

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制胜的法宝

光有学习兴趣,不注重学习方法,教学有时也会事倍功半。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成绩的不二法宝。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我们既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也要考虑学科自身教学的特点;既要注重常规教学,也要加强考试研究。下面着重从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角度来谈谈对教法的研究。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是:“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传统作文教学做法是:老师重视写作理论知

识的灌输,轻视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参与和情感体验;总遵循“(老师)命题或出题——(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老师)讲评”老一套思路。整个写作环节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的思想与情感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尽管他们也参与了,但收效甚微。如果一改常规作文训练思路,倡导开放式个性化写作,加强写前指导和评后辅导(主要是面批),学生就不会谈文色变,视写作为苦役了。

譬如,在写作教学中老师不妨给学生创作的空间和自由,学生的写作恐惧感被消除了,兴趣被激发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写作中让学生自己出题,不规定统一上交时间,允许学生借鉴模仿,甚至把作文的修改工作也交由学生自己互评互改来完成。灵活处理课堂作文教学,就会把学生从讲评课上的“局外人”转变为参与整个写作过程的主角。学生摆脱了“三一律”的束缚,结果就会写出许多有个性、有创新、高质量的作品。同时,这也解放了老师,有利于老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写作指导,在指导中有针对性地把有关写作的基本知识教给每个学生,这比单纯的知识讲解要有效得多,实用得多。

当然,开放式个性化写作方法不是万能的、一成不变的。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可以大量运用,但到了高三作文备考时,我们还是要根据高考需要转向,加强学生聚合思维训练,尤其是学生写作中审题和选材能力及作文构思能力的的强化训练。

写作与阅读是息息相关的,阅读面的宽窄决定了写作质量的高低。因此,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至关重要。那么怎样引导学生科学有效的阅读呢?

当前中学生阅读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往往只追求故事情节,结果阅读与写作严重脱节。尽管学生阅读东西很多,但写作时不会整合运用,言之无物。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阅读课要根据阅读目的、阅读对象、阅读情境选择不同的方法。阅读课上老师要加强指导,切忌搞“放养式”阅读。

具体说来,首先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新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要求给学生开出每学期或每次的阅读书单,并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如摘抄一二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或写文章内容提要、读后感、书评等,做到不动手不阅读,防止学生休闲式阅读。其次灵活采取多种阅读方式,把阅读与“说”“写”能力结合起来训练,以防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譬如抽一个单位活动时间开展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开展主题式阅读,然后在班上进行研讨,最后写成文章,与开展研究性学习相结合;通过在班上办“阅读小报”和黑板报形式来共享阅读资料等等。最后老师还要适时地介绍一些名人或学者的科学读书方法,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另外,语文老师也要加强阅读,从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上遴选一些风格不一的精品时文,以专题形式印发给学生进行补充阅读。这对提高学生阅读品位、积累写作素材、拓展知识面有着重要作用。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就会改变平庸化、娱乐化、休闲式等阅读现状,在品位与口味上与老师保持一致,况且老师也从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要加强宏观监控和科学指导。总体上既倡导学生博览群书,雅俗共赏,又要注重提高阅读品位,有针对性的阅读。但对毕业班学生要把阅读与考试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做到广、专、精。毕业班学生复习备考时间紧,学业负担重,要求学生远离武侠言情小说和网络游戏,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专题阅读和精品阅读上。阅读内容不能仅限于学生手中的《读者》《青年文摘》,还要重点关注一些语文专业杂志如《散文》《散文百家》

《杂文》《新作文》等,原则上不倡导学生此时去阅读鸿篇巨著。针对学生网络阅读情况,老师要根据自己的网上阅读习惯给学生推荐一些精品网站,如中华语文网(《语文报》门户网站),新浪、搜狐、雅虎、网易等知名网站的“新闻频道”和“读书频道”,南方周末网等。这些网站大都开辟了“在线阅读”栏目,老师要指导学生在网上有选择性的阅读。

总之,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中学生文化素养的一个主战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不断反思,勇于探索,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寻找一种科学、高效、有序、快捷而实用的教学方法,来改变当代中学生畸形的读写现状,切实提高他们的读写素养以及文化素养。我坚信: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读写教学的研究与改革,高考零分作文会越来越少甚至绝迹的,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的。

第二篇:从高考零分作文看中国教育问题

从高考零分作文看中国教育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中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高考,可是说是中国学子人生转折上的一件大事,然而,每年的高考阅卷,都会有千奇百怪的答卷出现,就在今年高考的高考零分作文中,打出零分卷的原因却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希望投资做生意却没钱,希望借此招商引资”这样让人苦笑不得的理由不多的不让人对现在的高中生有一些新的认识。

中国的学校“‘政’‘校’不分”已成为痼疾,教育行政化,校长不是独立的教育家,而是政府官员,学校成为行政权力和官场的延伸,处处体现了权力意志——权力决定招考,权力决定课程,权力决定职称,权力决定荣誉和学术地位。学校的服务也官员化、衙门化,大学50%以上的教职工是行政后勤人员,社会上流传着顺口溜:“校级领导一走廊,处级领导一礼堂,科级领导一操场”,它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高校机构臃肿的现状。

中国义务教育经费的75%以上是由农民负担的!而且近几年中国又刮起了教育产业化之风。教育产业化本应指:民办教育一定程度的产业化,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决不应是义务教育和公立学校高收费,教育当局从学生身上敛财!

教育不公平更是中国的突出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人为地制造教育鸿沟,巨额投资重点学校、重点中学,甚至打造星级学校,使之成为权贵、富人子女入学的场所,成为政府财政的来源。而上了好中学,往往就可以上好大学,中国的重点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主要是为强势群体服务的。

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地域歧视问题由来已久,广为诟病,不仅造成了区域不公平,而且明显违背宪法的教育平等条款,然而有关教育当局依然我行我素。有的省市之间高考录取分数线甚至相差100分到200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能上重点大学的分数,在江西、山东、江苏、四川等省份连大专也不一定能上。

国立大学是依靠全体人民纳税的政府财政建立和维持的,理应对全体人民平等开放。以帮助落后地区培养人才为借口,实际上,一些官员搞分数线差异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维护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特权利益和他们自己的特殊利益。还有,特招生、定向生政策成为腐败渊薮、广为人们质疑而不被废除,以及最近的“独立学院”和“名校办学校”政策允许降低分数线、乱收费,都成为维护私利、制造不公平的利器。

尤其令人绝望的是,教育腐败在中国已经“分利集团化”。据有关数据报道:全国中小学的课本定价总额每年在200亿元左右,全国中小学的教辅定价总额每年在600亿左右,再加上试卷等有关费用,每年全国中小学生在教材、教辅等项目上花费的钱要突破1000亿元。而2004年8月曝光的四川教材回扣案,教材和

教辅的回扣率约为30%左右,如果按此比例,那么每年就会有300多亿的回扣流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手中,这就是统一教材教辅和考试的好处。据《北京青年报》报道,10年来教育乱收费超过2000亿人民币。这些乱收费项目,还没有包括指定教材和教辅每年300亿左右的回扣在内,如果加上这个数字,10年来的教育乱收费就不应当是2000亿元,而应该是5000亿元了。

寒窗十年,只为高考一搏,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高考,甚至付出辞去工作,做专心陪读的工作,学校让学生变成了读书的机器,而这台机器却在长年的机械孵化中,一点点的看着中国教育的不足,看着学校权利的腐败,社会,家庭,环境,这一切,无时无刻影响着千万学子的心理和思想,他们是在用高考告诉我们,没有分数,没有名誉,没有权利,似乎就不能生存下去,所以,考场上,才有了那么多高考零分作文,其实,零分和满分,又有什么区别呢。

第三篇:——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阅读 积累 运用

——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04(春)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陆静霞

[内容摘要]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言文字的训练涉及到“阅读理解”“积累运用”几个方面,所以我们在语文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与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阅读、积累、运用的过程,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是对有限的人生经验和情感的重要补充和扩展,是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坚实基础。优秀作品阅读量越大越广,其精神视野越开阔,精神境界越高远,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越强,精神与语言的同购率也越高。可见培养学生语感的丰富性,必须把学生引向广泛的课外阅读,引向广阔的知识天地,印象丰富的感情世界,既要指导学生读“有字书”,又要指导学生读“无字书”。

重视语言的积累,是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和教学任务正确认识的结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在理解中积累,在朗读中积累,在口语交际中积累。

积累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能让学生出口成章,自然、连贯地表达自己想要说的意思。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创设各种有效的途径让学生把积累的语言变成积极的语言,灵活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是学生的语言质量有质的飞跃。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各种仿写活动。

所以在开放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留下大量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积累、运用的过程中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无限的享受,无限的发展。[关键词]阅读 积累 运用 语文素养 读写结合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言文字的训练涉及到“阅读理解”“积累运用”几个方面。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阅读

阅读,是对有限的人生经验和情感的重要补充和扩展,是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坚实基础。优秀作品阅读量越大越广,其精神视野越开阔,精神境界越高远,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越强,精神与语言的同购率也越高。可见培养学生语感的丰富性,必须把学生引向广泛的课外阅读,引向广阔的知识天地,印象丰富的感情世界。

1、读“有字书”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是新课标对语文的定性。的确,语文 内涵十分丰富,包容的方面十分宽泛,它不仅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和工具,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开展语文阅读活动中,在保证姓“语”的前提下,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途径是多种的。

具体类型又可分为:

(1)阅读欣赏型。学生将自己收集积累喜欢的课外读物如:古诗文、童话、寓言、散文优美篇章,带到课堂以自主静静阅读的形式自由欣赏品析,班上形成阅读屋。

(2)阅读交流型。学生将自己阅读积累的喜欢的优美篇章,推荐介绍给小组或全班同学,扩大阅读的面,积累了丰富的阅读内容。

(3)阅读汇报型。学生将自己阅读的内容深入体验后的所得、收获,用不同的形式(讲故事、谈感悟、唱歌曲、歌剧、绘画、古诗文等)在班上作汇报。

(4)阅读单项练习型。阅读的内容十分广泛。阅读能力的提高应该是一点一点提高的,我们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地夯实每项基础知识、每个基本技能,宽而窄的单项训练,更能将此项训练落到实处。这种训练是在活动中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的。

(5)阅读综合检测型。前阶段的阅读多是自由式的,阅读的实效如何不仅对前阶工作的掌握,而且对后阶工作提出任务。检测反馈出的情况为后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依据。

其模式结构如下:(1)阅读欣赏型

收集积累 → 选择自读 → 欣赏自娱 → 集篇成册

学生活动:自主活动 → 自主活动 → 自主活动 → 自主活动 阅读欣赏:创情激趣 → 个别指导 → 共娱共乐 → 表扬激励

教师活动:提示内容、方法→ 询问交谈 → 共读共诵 → 汇集佳作(2)阅读交流型

推荐阅读篇目 →介绍主要内容 →交谈读后收获 → 阅读 学生活动:个体活动 → 个体合作活动

阅读交流:提供备选篇目 →提示补充→相机点评→ 导读

教师活动:出示篇名→出示自己要求→出示评价要求→出示阅读方法(3)阅读汇报型

阅读内容 → 汇报交流 → 评 议 → 汇 集 学生活动:个体活动 → 合作活动 → 合作活动

阅读汇报:引入课题 → 提示、帮助 → 倾听、鼓励 → 成 册

教师活动:创设情景→提出交流要求→提出评价要求→总结汇报成果(4)阅读单项练习型

阅读例文 → 完成练习→ 交流自评 → 检查汇报

学生活动:自读活动 → 个体活动 → 小组活动 → 全班活动 单项练习:出示文章 → 提出练习→发现、提示→ 总结鼓励 教师活动:讲明要求 → 提示要求 → 个别交流 → 整理成册(5)阅读综合检测型

逐篇阅读文章→提出不同练习→审题解答 →交流、评定

学生活动:个体活动 → 个体活动 → 个体活动 → 集体活动

综合检测:出示各类文章→出示不同练习→巡视、辅导→综述、评定 教师活动:提出阅读要求→提出练习要求→个别提示→ 总结、表扬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广阔天地。因为阅读是唤起学生语言运 用兴趣的有效途径,是积累素材、学习运用的重要手段。所谓“有字书”就如鲁迅先生指出的:既有文学书,也有历史、地理等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各类书籍,尤其是文学名著。所以,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每天坚持看一到半小时课外书,并勤于记录,勤于琢磨、勤于动笔,不仅要记录它好的词句、内容和写法,还要详细而自由地记录你的看法,你的收获。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获。”提高阅读的质量,为学生的表达开拓了空间,打好了基础。

语言文字的运用即是在厚实的积累下,迸发灵动的火花,写出不同的文字或表述心中的想法。因此,平时的积累就显得非常重要。“阅读是运用的基础。”大量阅读,大量积累,读多了自然就会增加对语言材料的理解、领悟、吸收的机会。学生广泛地阅读各类名篇、精彩片段和佳句,使学生对好词、妙句加深认识并强化认识,可让学生努力从别人文字实践中去揣摩、品味多种词汇、句式的特点,从而领会其生活,感悟其情感,掌握其写法,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生活体验,更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做好了准备。

如《落花生》一文,作者将花生和苹果、石榴、桃子进行比较的语段,语言朴实。就在这迷人的、朴素中表达中,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花生的可贵之处:结了果实也不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奉献自己。这段比较,作者抓住了水果和花生的不同:水果外表很吸引人,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花生却默默地奉献自己。简单、清晰地揭示了自己的观点: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如此经典的语言,如此巧妙地表达方式,我们就要让学生把阅读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仿写(学着本段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让学生将如此精妙的语言、表达掌握好,以便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这样长期地训练,学生的头脑越用越灵活,手越写越会写。学生在个体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感悟和思考的基础上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提高。

2、读“无字书”

刘国正先生曾经说过:“实际上,学生已经阅历很多。大致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事情,都会扣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可见,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每天总要接触一些人和事,加上报刊等耳闻目睹的间接生活素材,总会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素材,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服务。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社会这部“无字书”,引导学生去观察山川、草木、花鸟鱼虫,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感悟,以获取书本中没有的知识,为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

(1)做有心人。学生的课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发现、创造的源泉。认真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会使儿童从中有所发现,受到启迪。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做生活地有心人。如:让学生时时留心,处处在意,把每天观察到的事、人、景、物、场面等分类记录在“积累卡”上,为以后语言运用提供素材。

(2)做有情人。感情丰富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爱幻想,富有同情心,情绪不稳定,一部卡通影视剧可让他们如痴如醉,一个童话故事可让他们黯然失神„„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社会这部“无字书”,引导学生去观察山川、草木、花鸟鱼虫,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感悟,以获取书本中没有的知识。

(3)做有行人。学校教育与社会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因素,引导学生亲阅读“无字书”,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生活的世界,进行调查、了解。如:了解超级市场、立交桥、城市环保和乡村的变化;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了解变化„„

二、积累

重视语言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例如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第二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提到“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可见,重视语言的积累,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每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都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语言的积累。

(一)语言积累的内涵

积累是一个用得非常广泛的词语,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聚集生活经验,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聚集文化知识,都是积累。各科教学,以广义上说,都是积累的过程--积累知识、积累文化、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经验。而语文课主要担负着积累语言的任务,其中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知识。语言范例中包含着丰富的语言材料、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因此,语言范例的积累是一种综合性语言积累。

当我们走进每篇课文的思考练习时,便会发现教材中对语言积累这一要求是体现得相当明确的。对词语的积累,对句子的积累,对段落的积累,还有对相关内容课外知识的积累无一不涉及,但是积累的方式又各不相同;说中积累、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等。只要调动起学生的一切认知因素,就可在无形中让学生积累到非常丰富的内容。

例如人教版十一册《长城》这篇课文的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用上课文的一些词语说说长城的远、近景和建造特点。学生在用词说话的过程中也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有了这次积累,在今后这些词的运用中就能有很大的帮助。又如在第三题朗读课文,背诵一、二自然段中,很显然就是一个段的积累过程,从而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积累一些关于长城的知识。补充题是让学生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这是对《长城》这篇文章的补充和延续。这样,课文的内容积累便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二)语言积累的意义

重视语言的积累,是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和教学任务正确认识的结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重视语言积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对于清除小学语文教学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小学语文课堂上充斥着乏昧的提问,繁琐的内容情节分析,一节课表面上热热闹闹,课后当冷静地想想学生得到了什么时,教师往往难以说清楚。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言积累,这对于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现在,如何通过语言积累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十分关注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的面貌开始发生了变化。

(三)语言积累的意义途径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而儿童掌握语言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通过听、读,从口头和书面这两条渠道获取新的语言信息,然后加以领悟,储存知识,等到需要时在“取出”,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进行表达的实践。因此,不断地吸取、不断地积累,是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有力保障。

1、课内学习积累

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语言积累需要大量阅读,大量阅读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切都要凭借课堂教学来培养。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有二、三百篇,这些课文既是语言的范例,又包含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认真地学好这些课文,会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坚实基础。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一篇篇优美的篇章应该成为学生今后性语言积累的蓝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理解语言知识,但更要求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如课文中的新词、新的句式和课文中精彩的句、段,让学生通过理解、吸收,真正将这些“例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知识。

(1)在理解中积累

我们的语文课本是编辑和专家们反复筛选、修改编辑而成的,其中不少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都值得我们去推敲。

如《第一场雪》这篇课文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和“瑞雪兆丰年”这两个句子的就值得推敲。在理解“瑞雪”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三层被”指什么?“来年”是什么时候?“枕着馒头睡”说明了什么?前后两句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大雪给农作物带来丰收,农民们内心非常高兴,这真是一场好雪!这是多么喜悦的心情!学生读出了喜悦的感情,说明他们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口语交际,理解了“瑞雪”,知道了“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和“瑞雪兆丰年”这两个谚语的内涵,已经在不经意间将新知识内化为自己记忆“仓库”中的财富。

可见课文中的关键词句、重点部分的教学,我们要指导学生咬文嚼字,引导他们细细品味,不仅要给学生搭建积累的桥梁,还要指导学生领会用词的精妙之处,为以后语言文字的准确运用打好基础。

(2)在朗读中积累

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要求学生在认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将这些文字形成的词语、短语、,有停顿的读出来,而且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真情。学生能流利地读了,读得让人感动了,读得朗朗上口了,说明学生对文章中的词句已经都理解了,甚至已经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如在教学《第一场雪》的第四段时,我就让学生读一读、品一品,体会雪的大。我抓住“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簌簌”等词,先让学生去掉这些词读一读,在把词填进去读一读,比较有什么不同。然后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作者看到大雪时的情景和惊喜的感情读出来。学生有了领悟的前提,感受到了雪的大,体会到了作者此刻无比的惊喜,所以朗读时真情流露,读得很美。

理解了,读美了,说明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已经有了辨别、理解的能力了。这时,只要我们给学生创造反复朗读的时机,学生一定会把这段文字熟记在心,将这段优美的描写“记录”下来。

(3)在口语交际中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多种口语交际的情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语言运用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我们就得充分利用教材,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与课文情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交际实践,便于学生通过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真实地积累鲜活的语言文字。

如给课文加结尾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学生只有在整 体感知课文后才能给课文加结尾,进行这方面的说话训练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第十册的《赤壁之战》一文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曹操,经过此战你有什么想法或吸取什么教训?让学生从曹操的为人、作战策略等方面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给课文加结尾,要理解,要拓展,要想象,也要拓展性思维,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一定思维条理的条件下,灵活地运用文章内、外积累的文字进行口语训练,质量高,效果好,是语言积累的再创造。

2、课外阅读积累

课后丰富的阅读也是促进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空间,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让他们在了解世界、提高认识的同时积累丰富的词汇。

组织好课外阅读是落实语言积累的重要条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和背诵篇数,列出了背诵推荐的篇目,这些规定为加强课外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并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摘录好词语、好句子、好段落,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体会(即这些好的词语、句子、段落好在哪里或为什么觉得它好)和心得笔记,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报告会、朗读会和读书知识竞赛会。同时,我要求学生每周背两至三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摘录下来的好句子,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

课后的阅读空间是丰富的、精彩的,可是学生阅读的效果差距很大。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我专门给学生设计了读书笔记摘录本,让学生把课外书中看到的好词新词,好句新句摘录下来,并谢谢自己的感受或看法。由于学生认识层次的不同,理解水平也不一样,语文能力的差异也很大,所以摘录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但是通过这样的积累实践,他们又一次掌握了新的知识,又一次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

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定期进行评比,并开展了丰富的课外活动:①制作荐书卡。让学生互相推荐自己看到的好书,并在荐书卡上写上书的主要内容,供大家参考;②“天天成长”。在每天的晨会课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课外看到的精彩内容,并说说自己的看法;③“和诗人交朋友”。让学生将自己在课后读到的古诗介绍给到家,想大家介绍诗人的有关知识„„

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了乐趣,尝到了甜头,阅读的情趣高涨,每次课间活动总能听到学生在谈论书中的精彩细节,一篇篇优美的习作也随之产生„„

三、运用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认为:“始乎诵经”,“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以持养之。”其意思就是教学中要将课文“还原”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语境中去解读语言文字,领会思想感情,掌握运用的技巧。积累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能让学生出口成章,自然、连贯地表达自己想要说的意思。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创设各种有效的途径让学生把积累的语言变成积极的语言,灵活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是学生的语言质量有质的飞跃。

1、迁移句子仿写

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在课堂教学中感知一篇篇生动的文章,触摸一段段精彩的文字,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直接面对文本、感知文本、积累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我们要通过“仿写”让这一篇篇、一段段精彩的“例子”创造性的再现,让它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财富。

在教学《匆匆》一文时,我将时间流逝的语句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成颂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朱自清独特的观察方法与表达技巧:用具体的动作、经历,描 述时间悄然无声地溜走。这一段举例式的描写,句式严谨,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快就有了朗读的兴趣、积累的欲望,很自然地让人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于是教学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把时间从自己身边溜走的情形通过“回忆——观察——仿写”描写下来。

学生作品:

玩耍的时候,日子从笑声中过去; 写作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下过去;

思索的时候,日子从紧皱的双眉前过去; 看书的时候,日子从眨眼间过去; „„

这一段段感叹时间流逝的生动、流畅的语句从在学生笔下一挥而就。他们在进行句式仿写的同时,不仅感受到时间在无情地流逝,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能再让时间溜走了,更在无形中进行了一次语言的实践,语言的创造。

2、迁移词语仿写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了文章中的经典语段、好词、佳句。学生能有感情地把这些词句读好,那么怎么让学生将这些词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呢?

在教学《灯光》一文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把你认为好的原因说一说。有不少学生找了描写郝副营长看书时动作的细节描写“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夹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书。书上有一幅插图„„”其中“倚”“坐”“夹”“夹”“划”“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把郝副营长看书时的情节描写得生动、细腻,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这一幕。

这么好的细节描写,这么巧妙的用词,为什么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锻炼,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巧呢?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练笔:①让学生想象一个动作情节,让他们运用这些动词把情节描写下来。②可以学着这样的写法,自己想象一个情境,把情节描写下来。

这样不同层次的训练,让写作水平差的学生通过词语的仿写,掌握了好词、写好了佳句;让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通过自组词语、句式的仿写,掌握了佳句、写好了语段、描写了情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真正掌握了语文知识,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高了写作的技能。

灵活运用积累的词语进行练习的机会很多,如:改写、读写、复述、转述等都是有效的方式。

现在我们的教学讲究“开放”“解放”,让学生贴近自然,走进社会去“大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更有责任改变“一堂言”“满堂灌”的传统教法,要“解放学生”,给学生留下大量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积累、运用的过程中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无限的享受,无限的发展。

[参考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

《江苏教育》 江苏教育报刊社 2003年6月 《小学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11月 《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积累》 中国语文网

第四篇: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杨琴美)

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少教多学读写结合课型探究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后所镇中学

杨丽芳

【摘要】

一、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二、迁移知识,仿写训练;

三、读写结合;

四、学习写的方法。【关键词】

观察

表达 【正文】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上是听和说,表现在书本上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只有听得准确,说得清楚,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我将读和写结合起来,尝试“少教多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古人读书,以读为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要学生重视朗读:第一篇速读,口述语文大意;第二篇精读:圈、勾、点、划出字词,中心句或重点句、段;第三篇揣摩,每节课前用3 至5分钟进行口头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新课标中也要求以读为主,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常采用学生个人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在诗歌教学中,我用“三步”读法: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步读出节奏,第三部读出文意,同时伴有配乐朗读的形式,激发学生“走进诗歌”的情感,诱发他们讨论交流的欲望,牵引他们体验创作的思路。

二、迁移知识,仿写训练

多读,可以提高思想认识,获得各种知识,加深生活体验,积累语言文字,多写,可以促进观察思考,锻炼思维的敏捷、严密和灵活。熟练应用语言文字的技巧。课文,是多读的起点,读好语文,揣摩语文的作者思路和语言表达,是很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阅读量。由多读课文扩大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需要,去阅读报刊杂志和书籍。我非常重视语文的知识迁移,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我在上朱自清先生的《春》时,让学生写出春天的诗句,并作积累,让学生读课文,听录音朗读,当学生以最快速度进入了教材,触摸到学习重点,并且触发了思维的兴奋点和创作的欲望时,我就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作者写了春草、春花、春雨、春风等,我们也写一篇春的作文。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这两篇题材相同的课文后,引导学生简洁的语言介绍自己熟悉的一座桥。学习《背影》,体会到作者父亲崇高而伟大的父爱,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从平凡的事件中体会父亲对自己的爱,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去写自己的父亲。

三、读写结合

阅读指导,也是写作指导,学生通过教师是阅读指导,能自觉地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提高对客观事件的认识,并在阅读、分析文章层次结构中,掌握作者行文的技巧,学会组织自己的文章,加强自己思维的逻辑性。如学习《桃花源记》,作者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记叙的,教学《阿长与三海经》时,学生明白作者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安排材料,指导阅读这些课文后,学生写作也有一定条理了。

多读名家文章是重要的,但也要阅读学生的优秀作文,因为这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学生最直接的作文借鉴。优秀作文都出自年龄心理特点和生活体验大致相同的学生之手,具有十分自然的可比性和启发性。阅读的实践证明:有比较的阅读,可以最有效地发现自己所需要吸取的东西;同龄人的习作,最容易得到立意、选材、构思和语言等方面的启发。多读与多写应该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写日记,提高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日记的内容可以记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也可以写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还可以做摘抄。如名言警句,重要段落,自己喜欢的短文经过选择后抄录,这些积累起来的材料,也是写作的重要源泉

四、学习写的方法

1、用真情去读,用真情去写。多读文章,努力品味,文章中作者的感情和思想,入情入理,主动的进入作者的语言世界,跟作者同悲喜。多写,不管是课内作文,还是课外练笔,都必须是自己体验过,熟悉、能够唤起情感的内容。

2、、留心观察,善于提炼。要在生活中做有心人,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活动在自己周围的各种各样的人物,不能事过境迁,全然忘却,而应该置身其中,抓住有特点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想一想,理一理,留下一个比较深的印象。当然,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唤起这种记忆,是最理想的。但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能够及时做点记录,可以更好地帮助记忆,有不少同学做的观察日记,就是这种帮助记忆的工作。

3、学用别人的语言,发展自己的语言,课内外阅读的作品,很多都出自名家之手,语言风格虽各有不同,但都是精美的;有的作品虽非名家,语言也有可取之处,因而吸取阅读中好的语言,学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是大有益处,很有必要的。有的同学阅读时做语段摘录,把自己认为好的语言和需要的内容抄在专用的本子里,边抄边读、边读边抄、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自己的语言、不仅流诸笔端显得通畅流利了,甚至还会不时冒出一些自己意想不到的闪光的语言来。

当然,学生读书和写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正如恩格斯所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将读与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五篇:怎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怎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澧县小渡口镇中学曹杰

语文的教学任务,一般的看法是:掌握语文工具,培养读、写、听、说的能力,这是无可争辩的。从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来看,语文教学既要发展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又要重视语文素质的培养,在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素质、思维能力、语文情趣等方面有所提高,训练学生把知识转换为适应于新世纪社会的能力。那么如何进行语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呢?

一、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真正落实到课堂之中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没有独立的过程,而是结合听、说、读、写,一点一滴逐步加深和提高的,重在感染、渗透,潜移默化。教师应将语文教学任务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到语文训练的全部活动中去,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一样,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如在词的教学上,我们就可以从词语具有的形象化特点入手。人们在交际、交流思想时,对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的概念,通常就有一定的、相应的表达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和抓住它的感情色彩,把它放到句甚至段、篇中去辨析,这个辨析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实施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和教育的过程。如鲁迅先生《藤野先生》一文,开头第一句话;“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一词,《现代汉语词语》解释为“只,不过”的意思。放到句中即为“东京也不过是这样。”联系课文所描写的具体人物和事件,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我们就能深刻体会到这个词的表达作用:鲁迅满怀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热请,飘洋过海去日本留学,但到东京看到的,却是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终日赏花跳舞的情景,他极其失望,于是发出“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的感叹。“无非”一词的失望意味就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其次,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语文的情感教学是建立在对字、词、句、段的钻研分析把握之上的,各种情感的交织、汇总、升华,也只可能源于对课文内容具体分析、理解、掌握。在教学教程中,我们应对字、词、句、段等进行仔细推敲。如汉字的音、形、义其内涵就是很丰富的。而句段则有的能直接表现中心思想,有的能代表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构思特点,因而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其对于表达思想内容的作用,甚至作为思想教育的突破口。另外从整体上去领会,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就能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如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我们应领会文章的情感基调是哪一种呢?是“愤”。其凛然的正气,悲愤的心境,形成了他演讲悲愤的基调,悲愤的语言,可谓色彩鲜明、爱憎强烈。教师在教学时则应进入角色,充当演员,以现身说法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其产生强烈的爱与恨,其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发展性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不要象过去那样只停留在对阅读材料的识记和理解上,而要让他们对之进行积极主动的感知、思考、探究,有所领悟和发现,进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这样,才会有个性的张扬,才会有创造思维火花的迸溅。

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采取新颖有趣的方式,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可以通过讲述与文章有关的人物故事、成语故事等,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也可以从寓言、格言入手,让学生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进行阅读。还可以由幽默、笑话切入,给学生提示阅读的内容或阅读要达到的目标。还可以选取图画、录像、音乐等特殊媒体,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增强他们阅读的敏捷性,感悟文章的妙处。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要真正起到一个导师的作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心底里产生一种“我要读”的内驱力,从而逐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以及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在写作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作文教学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也要重视作文教学,并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作文中大胆地写“我”,写我之所见、所闻、所思及喜怒哀乐,写我最想说、最想做的事,并有别于他人的见闻感想,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学生也才能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心底里真正喜欢作文。

语文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创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自由作文,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弘扬个性。“作文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等,只有让他们大胆地在作文中张扬自己的个性,“以我手写我心”,这样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欲望,自觉地把写作当作一项必备的技能,为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在语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普遍得到了重视,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无疑应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面对这一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就要适时地调整教学观念,变一味地让学生记教学参考书上“思考与练习”的答案,词语解释,段落分析,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研究、探索,去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变无条件地接受教科书和老师的观点为有选择地接受,鼓励他们对现成的结论进行挑剔,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教师。变注重学生思维的结果为注重学生思维的过程,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是有独特性,新颖性。要爱护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的火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获得创新的愉悦。

在平时的语文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学会排疑解难,透过现象看本质,探求新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引导他们学会举一反三,把握规律,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引导他们注意特殊用法,调动知识储备,产生顿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引导他们克服思维定势,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引导善于通过画面,把握意境,进行创造想象,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二、积极挖掘语文第二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因此,课堂教学本身不应局限于有限的课本知识和教室时空,而成为封闭式的教学,限制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限制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教室外、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积极创设教学环境,将生产和生活实际引进课堂,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小组或开设多种活动课程,为学生创造实际观察、参与实践和运用知识分子分析具体事物的场所,让所有学生都来参加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教师应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他们寻找答案的方法,竭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学习和实践是一种非常艰苦的脑力、体力劳动。它要求学生不断地克服外部困难和内心障碍,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因此,通过多种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而且可以加强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极大地改变他们意志力弱、自理能力差等现象,并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完善个性,健康发展。从而,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品质以及知、情、行、诸方面协调发展,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下载从高考语文零分作文看中学生读写素养的培养(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高考语文零分作文看中学生读写素养的培养(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仿写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仿写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唐丽艳 仿写是我们近几年考试中屡屡出现的一种题型,对这种综合考察学生的语感,思维,写作能力的一种题型,是我们必须引起重视的。根据《课标》......

    从高考零分作文看文章立意(推荐)

    从高考零分作文看文章立意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后,高考作文六十分,是占据高考语文试卷分值比例最大的一个模块。考生写好了作文,也就意味着整个试卷做成功了一大半。按理说,老师......

    从高考看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考考什么 ——从高考看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考考什么?一是知识二是心理素质。所有人都是12年寒窗,但结果却只看这四场考试,9个小时决定一切。我们除了要战胜高考题目,更要战......

    高考零分作文:从车的变化说起(大全)

    高考零分作文:从车的变化说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中华资源库第一时间整理出2017年江苏高考零分作文:从车的变化说起,希望对你有......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广水市实验高中 孙建华 摘 要:新课改已经广泛推行,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前提下,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

    藏语文有效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藏语文有效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摘要】在校课堂教育是教学实践的主疆场,任何先进的培育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措施、教学艺术都必然在这个疆场上经受“烈火”的检验,才会出......

    《关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

    关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成长,走向社会和融入世界必不可缺的共同素养。语文素养......

    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南关学校,甘肃 张掖 734000) [摘 要]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