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关于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01:0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关于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中学生关于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结题报告》。

第一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关于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结题报告

《语文教学中学生关于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结题报告

一、课题题目

本课题题目为《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研究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自主学习,主动求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实质上就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教育实力的竞争。面向2 1 世纪的人才应具有获取信息、应用信息和提供信息的能力。在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谋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

语文源于生活,与生活密不可分。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开展语文生活化教育,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生活,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开发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文资源,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提高教学效益,推动素质教育向前发展。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自主学习逐步走上了语文教学的前台。语文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只是为了学好语文学科,也是为学好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有了自学能力,就能无师自通。小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就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和质量,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者是带着自己的丰富的经验背景与一定的情境进行互动,主动地对情境中的信息作出理解和判断,建构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换句话说,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积极主动、不断深化的知识建构过程。而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应该是首要的环节。

2、教育理论指出强调:要在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独立思考、主动选择、勇于创造的主体精神;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自主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从中可以看出,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关于自主学习的论述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所以他主张“人的学习应以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挥为基础。”

《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的命题“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自主思维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本认为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是每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要提倡素质教育就必须倡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设计

(一)课题的概念界定

自主学习,就是指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更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及重、难点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自主学习习惯。

(2)、创建自主开放式课堂教学结构。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培养学生敢说会说、敢问会问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和进行语文实践的能力。

2、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及重、难点

通过课题实验,使学生能热爱语文,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课外能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

重点是:激发学习动机;重视教给方法;形成并运用自主学习的能力。

难点是: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学习,不背离“着眼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有力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筛选法、调查法。

1、行动研究法。研究前制定计划,研究中实践计划,观察学生反应,研究后观察效果,反思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活动。研究周期可长可短,范围可大可小,研究人员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每一次研究都应该有计划、实践、观察、反思这四个环节。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

2、案例研究法。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3、经验筛选法。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筛选有用的,剔除无用的,然后把有用的材料集中起来进行总结、提炼。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4、调查法。运用采访、座谈、一般统计等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9)

1、确定研究课题

2、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固原市教学常规》,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3、设计研究方案

4、成立课题组,使实验教师明确实验的目的、方法及要求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10-2010.12)

1、运用课题理论,进行实践探索研究

(1)以课堂为主渠道,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方式有:教给自主预习的方法;指导“看”“说”“读”“写”的能力;教给质疑的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鼓励课外识字、观察、收集等实践活动。

2、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阶段预期成果形式:教师课堂教学实录,阶段小结或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1)

总结成果,进行结题总结。

预期成果:教师优秀教案、实验总结

五.实践的具体策略

策略之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机会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氛围,通过积极的有导向性质的情感活动,调动起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愿望与积极性,使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发挥,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同时,尊重学生的需要,提供自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1)发扬教学民主。实行教学民主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谈,敢问,敢于质疑问难,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因此,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没有被老师斥责的忧虑,学习活动是充分自由的,学生全力地投入学习,充分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

(2)建立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师生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能形成融洽、和谐的氛围。作为教师,必须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视学生为主人,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作为学生,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为完成共同的任务团结协作,保证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以及师生之间的信息与感情交流的畅通。在和谐的关系中,学生大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相反,教师在教学时若绷着面孔,不苟言笑,或居高临下,教学气氛必然紧张,易产生压抑感,影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必须保持教学态度和蔼可亲并保持适度幽默,在课外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师生间的信任感。

策略之二:教给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东西要靠自学,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自主性学习思维能力。《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应是教语文,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好语文。为此,我们根据语文的特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系列化指导:

(1)预习方法一是明确要求。一般为解决生字难词,初步理解课文,了解语文知识,发现并解决疑难问题。二是明确步骤。一般分四步:读——朗读、默读、释读、利用工具书自觉扫除阅读障碍;划——划生字难词,划结构层次;思——思考课后题,试做课后题;注——对文章的内容、写法,在课文上踩点评注。三是检查反馈。

(2)听课方法一是要认真听讲,集中注意力。即明确目的、任务,强调重点(如板书,反复强调、总结性的话等)。二是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见解。同时要多动脑筋,多分析,多讨论。三是大胆发言,要求用普通话讲,条理清楚,回答全面,语句流畅无破句病句。四是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做到手脑并用。

(3)复习方法一是师生共同归纳复习的范围、内容,然后展开复习。二是注意及时复习,一要课后及时复习回忆,二要每单元后复习回忆。三是把握复习策略,一要学会比较复习,二要学会交叉复习,三要学会背诵记忆,即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寻找关键词句,并进行多边尝试回忆背诵。

(4)作业方法一是遵循先复习后作业的思路,即先回忆听课内容或课堂笔记,在理解基础上再作作业。二是做后自觉检查,养成“自检”习惯。三是深究错误根源,先找原因,再作订正,以填补薄弱环节。四是作业独立完成,字迹端正清楚。五是重视口头作业,该读该背,强调自觉。六是遵循“提纲——作文——修改”的程序进行作文。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理论成效

第一、提出了一些课题概念,并作了界定。如:自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等。

第二、提出了一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及方法。如:借课外“世界”,依托文本例子,引导收集有效信息,注意调控;抓课堂“主阵地”,拓展空间,强化自主意识,落实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实践成效

经过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突出表现在:

1、更新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正确的主体观

由于受应试教育阴影作祟,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针对这种情况,及时倡导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使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使优等生的才能得以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得到帮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教学的民主。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深切地认识到,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是主体自我实现的过程,是释放学生能量的过程。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强化了自主意识,发挥了主体作用。教师从教课文中跳了出来,树立了为学生而教,根据学生的学而教的意识。教师从过去的重视教学结果转变到重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长期下来,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多角度的思维能力等有了明显的提高,更可贵的是,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2、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老是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具有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使课堂教学往后进行,不动情感的努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要上的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动机,正是由于引导学生自主性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态度有了极显著的变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验了这一句话,“教学的最大成功是使学生喜爱你所教的学科”。策略实施后,建构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多边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体现了他为学生学习课文营造了良好的广阔的语文环境,并努力诱导学生自主性地学习,参与自主学习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积极主动地展开自主性学习活动,从而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提高了成绩。

3、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和个体学习能力明显增强

学生逐渐摆脱了对课堂和教师的依赖,自学能力明显增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究意识增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直接参与课本知识的讲解分析,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结论,甚至与老师同学的观点展开讨论或争论„„语言文字、探索人文精神、总结学习方法之风大盛。学生学到的不是一篇课文、一项知识,而是利用课文,通过探究,活化知识,增强能力。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逐渐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学生课外知识的阅读量明显增多,不少同学开始涉及一些文学专著类知识„„与此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明显增强了。

4.教师摸索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坚持“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一切可能出发,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时间、空间、材料、形式等方面的准备,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使学生“能”自主学习。正像一位教育专家说的那样:“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尊重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权利和具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引导学生善思、会思,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研究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问题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可以这样说,教学所采用的一切措施、方法和手段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最终目的也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它不能游离于教学目标,成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剂”,或者故弄玄虚,或者是一种刻意追求的“形式”和“摆设”。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激发,进一步拓宽学生求知的视野和思路,并通过知识的迁移作用,把语文知识学得更生动、更形象。

2、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中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问题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但这并不等于教师丧失了主导地位,相反,教师仍应紧紧勒住课堂教学的“马缰绳”,优化课堂设计,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同时,教师在帮助、引导学生选择研究问题时,也应避免采取从外部强加的简单方式,而应努力把问题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困惑,给他们的认识结构造成不平衡,使得寻求问题解决成为他们解除内在困惑,保持心理平衡发展的自身需要,从而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旦学生学会了运用灵活、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一旦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那么,知识的泉水也就会永不枯竭的。当然,语文课堂教学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起作用更多情况是潜在的,不一定立竿见影,毕竟一学期的研究、实践对学生长期能力的培养来说,还远远不够,但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深入研究、实践,潜在的种子终会发芽、开花,结出创新之果。

因此,虽然本课题已结题,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课题的研究还没有结束,这只是我们下一轮课题研究的支点,我们将不断努力,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题组成员

第二篇:语文高效阅读能力培养结题报告

“语文高效阅读能力培养”子课题 《推广高效阅读,为语文课改提速》

结题报告

青州市逄山初中课题组

“语文高效阅读能力培养”子课题

《推广高效阅读,为语文课改提速》

结题报告

经过专家组的审查和评议,课题已经达到预期效果,准予结题。对该课题评价如下:

1、该课题研究方案目标明确、过程清晰、措施具体、结论客观。课题经过两年的认真研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思维学等学科的有关原理,借鉴国内传统的优秀读书方法和国外盛行的快速阅读法,并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速度与理解水平从而最终达到了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在培养目标、原则、途径、方法和具体操作过程符合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具有超前意识,为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课题提出的必须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你所阅读的材料上、必须明确自己阅读的目的、要能够正确地读出每个词语并且懂得它的意义、要善于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阅读速度、必须理解阅读的内容、必须懂得阅读材料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阅读时必须充分运用想象力、要能够从众多的细节中辨别出那些是重要的、不要把自己的学习手段局限于阅读,不要把自己的学习范围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原则;与比较阅读法、求解阅读法、质疑阅读法、创造阅读法均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所倡导的精神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具有可操作性和创新性。

3、课题通过充分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用计时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效率感,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紧张的作风,增强时间观念。同时由于在阅读中要加强记忆,思维活动空前活跃,久而久之,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加强。探索阅读规律,实现阅读训练规律化。所谓规律化,实际就是条理化、系统化。知识结构越是归纳为定理法则、定义公式,有条理,有系统,有规则,就越好学,越容易理解,其适用性就越普通,越有用,越能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越能无师自通。有了规律化,再加以系统训练或强化训练,使学生形成为技巧,就可以在精读理解中既快又准了。有了规律,根据教育学上的定势原理,让学生把这些规律在脑海里强化记忆,形成固定的阅读程序,当然就会使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加快。快速高效阅读法的独创性在这一点上也充分显示了出来。比如,以迅速捕捉信息为目的的速度固定程序而言,据定势理论可知,当某一事物在脑子中形成定势之后,如果经过多次反复出现,就会使不断变动的状态变成一个固定不变的形象,人们所形成的这种习惯性的固定概念,在以后就可以轻易地、自动地、不加思索地加以利用。根据定势理论,快速高效阅读法把阅读的过程基本固定为七项内容或称七个步骤(1.标题;2.作者;3.出处及发表时间;

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每次阅读时,基本上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久而久之,这七项内容在脑子里就形成了“定势”。只要看出,就会自然地、习惯地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由于这七项内容包括了一般读书,甚至搞科研读书时所寻找的内容,又由于这七项内容

中不单要有一般记忆,还需要有思考,要边读边思索,取其有用的信息、资料,略过其对已用处不大的内容,所以在阅读速度提高的同时,理解率、阅读效率也相应得到提高。用量化训练实现快速高效阅读训练科学化。科学认识的一般规律,往往是在开始阶段,只是对事物的经验型的估计,进一步是定性的形容和描述,最后研究它们量的规律性,转入科学的定量分析。只有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才能更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快速高效阅读训练实现量化后,一则可以通过反馈更好地控制训练过程;并且可以进行比较和选择,根据需要和可能定量地确定出最优目标,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系统逐级分级,分成不同等级、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总体优化。借鉴相关学科原理,克服影响速度与效率的弊病。阅读时是否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阅读时是否摆头、阅读时是否要复视,这就大大影响阅读速度。

4、通过实验变量的确定,培养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自学能力和运用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少不了学习方法的作用,也少不了自学能力的约制,更少不了创造思维的作用。因此,我们将因变量分为“阅读方法、阅读速度、解题质量”等语文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创造思维力等。自变量界定包括师生关系、课堂主体、教学方法、课程配伍、评估机智;应变量的界定,学习能力的发展少不了学习方法的作用,也少不了自学能力的约制,更少不了创造思维的作用。因此,我们将因变量分为“阅读方法、阅读速度、解题质量”等语文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创造思维力等。

5、通过课题的开展,培养和锻炼了教师,一方面补充和加强了学校的教研力量,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逐步成熟起来的教师必将成为新课改的中坚力量。

总之,课题组认为已完成了预期研究任务,准予结题。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研究》 的结题报告

永丰镇中心小学

陈雎

一、课题提出。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一旦遇到续写故事或编写童话故事等想象作文时就知难而退。这是由于学生想象力差的问题导致的,这也是令许多语文老师尤其是农村小学的语文老师头疼的事。从语文学习角度来说,学生学习语文时离开积极的想象,既难以深刻地领会文本内涵,又难以提高表达能力。然而,当前的学校教育模式束缚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出现了重知识、轻想象,重接受、轻创新,重求同、轻求异,重结论、轻过程的误区。在这种观念下,我们的教育者大多数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强调学生对前人知识的掌握与积累,培养的是学生的记忆力,但学生的创造力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发展迟缓,而农村小学的学生中这一现象比较普遍。所以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研究对象与步骤:

1、本课题研究对象:永丰小学三(1)班、三(2)班学生。

2、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2014年3月—2014年4月)

主要工作:确定研究项目,选定研究方法,构思方案,收集有关信息,制定课题研究的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课题研究活动。

第二阶段:(2014年5月—2014年9月)

主要工作:制定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对全过程进行记录、收集处理有关资料,交流研讨,形成阶段报告和论文。

在实施验证阶段过程中,以“深入课堂研究、召开想象类的主题班会、举行想象类作文竞赛、进行想象类阅读训练”等作为形式;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作为标尺。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调整策略,全程记录,在反思中进行经验总结,在总结中提炼成果。

第三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主要工作:材料整理归类、归档,撰写经验论文,写好专题论文总结。通过调查报告、课堂教学案例、反思、经验论文、研究报告、典型教案等形式展现研究效果。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与研究小组成员一起确定研究项目、选择研究方法、制定研究方案,并查阅相关资料,为后期的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阶段:与研究小组成员一道,按照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同时收集有关材料进行交流研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验:

(1)深入课堂研究:A、让学生“换位假设”。让学生与文中人物进行角色转换,引发想象。例如:教学《争论的故事》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兄弟俩,你会怎么做?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并各抒己见。B、引导学生“按图想象”。学生能利用教材内外的彩图、插图,通过观察,开启想象,构思故事,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然后借助语言文字再现画面的蕴涵。例如:学了《跨越远方的大山》一课,让学生观察刘翔取得奥运冠军以后双手举着国旗在赛场上慢跑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象:“刘翔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他的心情怎样?”最后让学生口头表达并书写。C、启发学生“变文为图”。把课文中的文字转化为图画,进行由书面语言到直观图画的思维,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把想象到的情景画出来。例如:学完《西湖》一课后,让学生先反复诵读作者描写月光下的西湖的那一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画出月光下的西湖的美丽图画,并选出优秀作品在全班展览。D、引导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想象,续写故事(如:续写《狐狸和乌鸦》的故事)E、学习了课文中的修辞后,让学生仿写比喻、拟人、夸张句。

(2)召开想象类的主题班会(如:《我的理想》、《将来我要做„„》、《假如我是„„》等)。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轻松而又可以自由发挥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3)举办童话故事类作文竞赛。给定学生一些动物(或其他事物),让学生编写童话故事,并评选出优秀作文进行奖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指定阅读篇目,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训练(如: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培养想象力。

第三阶段:整理研究材料,撰写经验论文和研究总结。通过交流研讨形成书面性的比较详实的结题报告。

2、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对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调查(包括谈话及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学生想象力状况及困惑,分析情况、寻找解决办法。

观察法:每周根据学生课堂表现、作业情况以及其他研究活动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状况,并将观察到的情况形成书面材料,与其他小组成员一起开交流会,分析问题,深入研讨,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措施并提出注意事项。

实验法:通过课堂教师创设的想象训练(包括:写比喻、拟人句、续写故事、依据给定的事物编写童话故事等。)、召开想象类的主题班会(如:《我的理想》、《将来我要做„„》、《假如我是„„》等)、进行想象类作文竞赛、进行想象类阅读训练,以此研究实验,形成详细的书面记录。

经验总结法:课题小组成员每月举行一次经验交流会,各自汇报自己近一月的研究开展情况,总结经验和不足,作好记录并收集相关经验材料,为后期撰写科研论文和结题报告提供详实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与整理,课题小组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1、让学生借助贴切、逼真、新奇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进行想象。在实物和想象之间架起一座彩桥,使已有的印象更具体,更形象,更新颖。

2.注重学生想象式阅读训练。想象和联想不能够想当然,必须在一定知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词汇量多了,在说话或写作时可以随时从头脑中调出词句组织出生动形象而又美妙的语言来。阅读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方式之一,写作时可启发学生把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作文中来,写下读后感受、日记等。

3、续写故事,训练想象力。语文课文的结尾较含蓄,较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师可借机让学生想象一下接下来会发生的事,学生会乐此不疲。结合课文续写故事情节或结局,对培养作文兴趣,开启想象力,效果很好。

4、编写童话,发挥想象力。

童话蕴含着丰富的想象,有着自由创作的广阔空间,非常贴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名家的童话故事,使学生从中体会童话的特点。接着,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机会,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句式和结构进行说写训练。指导学生编写童话采用多种形式。如:任选几个动物,想象一下在这几个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编一个童话故事;或提供几组词语,让学生任选一组,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发生些什么事情,编一个故事。通过指导学生编写童话,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5、展望未来,扩展想象

为了开启学生想象创新的大门,引导学生走进未来世界,可以举行主题班会或者设计一些半命题的作文。如《假如我是„„》、《我的理想》等。以现在所拥有的资料为依据,放飞想象的翅膀,写出自己对现实、对未来的看法以及未来想做的事,想象出美好的未来,想象出美妙的世界。

五、问题讨论与建议

1、问题讨论

经过日常教学及研究,我发现当今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想象力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小学生思想僵化,缺乏想象力。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填鸭式的,再说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占主导地位,所以学生形成了上课听老师讲,作业照模式套,答案等老师讲的坏习惯。即使是写作文,也是完成任务式,或者老师说怎么做就怎么做,产生依靠老师的心理,学习被动,严重缺乏想象力。其次表现为生活积累缺乏,观察能力差。由于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偏多,家长对他们是百般呵护,疼爱有加,什么家务事都不要他们插手,社会实践活动更是不允许参加,这导致孩子们生活积累缺乏。再加上小学生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少,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观察,这些导致他们缺乏想象力。

2、建议:

(一)打破思维定势,还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

打破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彻底消除让学生背作文、套写作文等现象,使学生改掉作业照模式套,答案等老师讲的坏习惯。放开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思维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信只要给孩子们思维的空间,只要用心引导孩子们真正动脑去想,让他们大胆地发言,再让他们去讨论、交流,教师再适时点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二)结合语文学科,进行想象训练

小学生爱听故事,喜欢故事中可爱的人物。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心理,设计有针对性的想象训练。如学习了《三个小和尚》的故事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三个小和尚怎样做才能使缸里的水满满的?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有的说三个人轮流挑水;有的说每两个人轮流抬水;还有的说每次三个人一起挑水。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这种续编故事的过程,也是学生依据原文通过想象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三)营造和谐氛围,寓教于乐

小学生必须在宽松愉悦的情况下,才会自发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创新活动之中。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寓教于乐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仅能活跃气氛,还能使小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兴趣盎然地接受教学内容,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第四篇: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结题报告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结题报告

洛南县洛源镇腰庄小学

刘先荣

在积极实施“新课标”的今天,“以生为本”的观念已放到课改的首要位置。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应该如何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快乐体验,为学生的生命打上亮丽的底色?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关键。针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影响的因素,课题组各成员在识字写字、阅读积累、口语交际、习作等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究,体验到师生感情和谐、善于用好文本、语文课堂自主、评价富有激励性、语文活动开放等是“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在积极实施“新课标”的今天,“以人为本”的观念已放到课改的首要位置。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成长的快乐?我们认为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关键。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精妙传神。语文肩负着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神圣使命,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学品位。遗憾的是,课标改了,教材改了,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学生们普遍对语文学习有畏难情绪,教师对如何唤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颇费心机,在教学形式上不断翻新,有时搞得热热闹闹,有时搞得高深莫测,结果语文课不像语文课,倒成了“花里胡哨”、“花拳绣腿”,失去了儿童本位、语文本色、课堂本真,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荡然无存。我们的课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就是针对这一状况而提出。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课题主要在本校三和六年级进行,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文献法,行动研究法,总结归纳创新等方法进行。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多种方法研究,找出“影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有效策略”。多角度多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把学生引上自主学习的轨道,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每一次都学有所得,逐渐做到爱学语文,学好语文,会学语文,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四、研究过程:

本选题研究的周期及结题时间共需六个月,分三大步骤:从2013年4月起至2013年12月底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2013年4月一2013年5月),主要内容是制定课题的实验方案和实施方案,申报课题和论证课题。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2013年6月—2000年12月)首先,在学生和教师中展开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对哪些内容感到生疏又难于学习、记忆,并感到枯燥难学。根据调查得知,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回答的正确率较高,而语文测试题正确率只有41.6%。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语文,但同时又觉得它枯燥。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而难理解、归纳和总结。所以出现临考前“抱佛脚”,而平时对语文不太重视的现象。但81.3%的学生希望老师用讲故事、用课件、用幽默的语言来上课。

第二,探讨能令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的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发掘教材的美

语文教材与其它教材相比,有其特殊的魅力,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而每一篇好文章,语言都很规范、朴实、优美,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学生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即使低年级的词串识字编得也很有情趣美、意境美。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教材,解读教材,充分发掘出教材的魅力所在,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语文带来的情感、语言、人文、交际等方面的怡悦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灵活处理教材

传统教法都是谈论如何教好教科书,不是谈“用好”“用活”教科书、为教学服务,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误区。教科书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一个载体,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语文教材非常重要。如:第二册《学打电话》,教材中只有短短的两行字:“今天,是你的好朋友小亮的生日,打个电话,祝他生日快乐。”课题组成员张生梅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打开思路,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拓展和延伸,引入了祝贺老师生日、祝贺同学生日,模拟情境表演以及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等,由此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教材的丰富性,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创设自主课堂,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自主的语文课堂,是培养兴趣的主阵地。语文课堂的真

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热爱语文,燃起语文学习的激情。

(1)引而不发,激疑燃趣。

学新课时,我们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在审题上下功夫,通过审题,使学生在头脑中多装些问号。如学习《拉萨的天空》一课,揭题时,可以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头脑里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问:“作者为什么写拉萨的天空?”老师在题目下画下一个问号。还有的学生问:“拉萨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又在题目下画了一个问号。老师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告诉学生:“这两个问题,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去找答案?”从而激励学生通过读书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决。学生在读书中,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如湛蓝、神往等,教师先不作答,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联系上下文去揣摩思考。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处于激发状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习中的疑点不是马上解答,而是引而不发,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读书去解疑,这就能够形成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自信心。

(2)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情景教学以它丰富的表现形式,运用讲述生动的故事,形式多样的表演等直观手段与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形神兼备地再现了教材中所描绘的美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利用图画、电视录像、投影、实物、课件等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易于激发学

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例如第一册《识字3》教学内容是公园里一些景物的名称和一些游乐设施的名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一座美丽的公园,到处是绿树红花,一座弯弯的小桥,桥下河水缓缓地流着,小朋友们在公园里快乐地玩着,有的坐小火车,有的滑滑梯,有的荡小船等。课本上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学生被吸引住了,立刻集中注意力投入到生字的学习中。

利用讲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以故事导入新课更为吸引学生,引发他们学习的极大乐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学生表演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学生们成了热情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中,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很快地理解。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强调的作用。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是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媒体情境。如:教学《九寨沟》时,用Powerpoint设计了几幅优美的九寨沟图片,展现在同

学们面前,带领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使学生身临其境地领悟人间仙境,再配上音乐和朗诵,学生被这美景陶醉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理解文章打下了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媒体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运用,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易被学生掌握、理解,从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

语文课堂上,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3)提供展示机会,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越大,他们越学得兴趣盎然。有98%以上的学生表示对课堂学习中的“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演一演”等形式感兴趣。追问其原因,大多数同学表示,这些形式能让他们自由发挥,有吸引力。由此可见,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如:教材中有很多故事类课文,大多情节感人,人物鲜明,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如果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分角色体验人物情感,把握分寸,再现作品内容,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如《三顾茅庐》等篇目,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之后演

起来。但学生的理解、表演很有可能是稚嫩的,让学生在表演之后进行“导演式”的相互评价,哪些地方演得不合理,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在此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怎样才能演得更好”充分发挥想像,然后,集众人所长,再进行汇报式的表演,这种“二度表演”就是一种学习过程的生动展现。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方式很多,课前让学生交流收集的信息,可以用“小灵通告诉你”的形式进行信息共享;课后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用“考考小博士”的形式搭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平台,由学生质疑,学生答题,教师提示。教师要把握课堂机智,还可从教材的“留白点”、“延伸点”去引导学生想像说话。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展示的机会吧,课堂将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四、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首先,要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保护其自尊心、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运用激励性评价,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就能提高其学习兴趣。

(1)艺术评价,消除畏难情绪

教师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我们采用了:情景评价(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夸赞评价、幽默评价等。对学生朗读课文的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项日趋完善的工程,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实践,使评价语更鲜活、更有魅力,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激励评价,唤起成就感

以习作教学为例:对于学生来说,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

劳动,更是学生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结晶。因此,评价习作时,要珍视作品中闪烁着个性光彩的有表现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亮点”,张扬个性体验,唤起学生的“成就感”。

一找“亮点”。评价可分三步进行:生自评——生互评——师评。让学生在开放的评价中,多角度、多层次的从内容、形式、表达、情感等人文性与工具性方面最大限度地寻找“亮点”,大到选材、立意,小到优美的词句,精彩的句子段落等,均可确定为“亮点”对象。一是找自己“亮点”,就是让习作者把自己满意的地方找出来。二是找他人“亮点”,就是边欣赏他人习作,边把自己的赏识点找出来。找自己“亮点”用铅笔画波浪线,找他人“亮点”用蓝圆珠笔画波浪线,教师批改时对精彩的地方画红色波浪线。

学生为了让自己、同学、老师能找到习作中的“亮点”,在习作的过程中就会更加认真、投入。同时,学生站在欣赏的角度阅读,带着浓厚的兴趣寻找,抓住独特的亮点标画,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互相学习的方式。

二评“亮点”。对于习作者和欣赏者来说,不仅想寻找到“亮点”,还想知道“亮”在何处。因此,一是让欣赏者边欣赏,边在标出的“亮点”处写上肯定的评价,如“开头既点题又引出下文,妙!”“这几句话表达了真情实感。”“比喻生动。”“从这儿可看出你有丰富的想象力。”“说得有道理!”二是随文肯定后,再从整体着眼,肯定全文“亮点”,如“能抓住身边的琐事以小见大地叙述,说明你是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文章选材新。”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习作者的长处,又使评价者本身得到潜意识的启发;既尊重习作者的个体体验,又展示了欣赏者的独特感受,从而鼓励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培养求异思维及审美、鉴赏、创新精神。

三是夸“亮点”。一个人的付出,最希望得到的是别人的肯定。对于学生来说,同样渴望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得到他人的珍视和赏识。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笔者在作文评讲课上组织学生夸习作中的“亮点”。以同桌、小组、全班等多种形式,让评价者将习作中的“亮点”有声有色地诵读给大家听,并说出“亮“在何处。这样你读我的“亮点”,我读他的“亮点”,你有三处“亮点”,我有五处“亮点”,人人都有“亮点”,篇篇都有“亮点”。“亮点”少的同学暗下决心下次迎头赶上,“亮点”多的同学还想更上一层楼。

5、开放语文活动空间,巩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课程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新课程特别强调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一事一物都可以为教育所利用和借鉴。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语文活动。

①错别字大通缉逮捕行动。组织学生互查作业,发现错别字的通过查字典等方法找出正确的书写方法。

②开展学生百家小论坛,轮番上阵,可讲故事,可以演讲,朗读美文也行,目的是让学生感觉语文就在身边,语文是可以拿出来触摸享受的。

③定期开展“向你推荐一本好书”活动,给学生搭起读书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表达读书感受的机会,在生生互动中享受读书的快乐。

④开设“谈天说地”课。“谈天说地”课,内容天南地北,包罗万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表达的舞台,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不断激发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从

而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习作动机,增强学生习作兴趣。

⑤开展轰轰烈烈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使学生沐浴醇厚的传统文化。诵读兴趣的培养与巩固,离不开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个人诵读才能展示,小组擂台赛,古诗童谣传唱,古诗积累本展览,师生对抗赛等多种活动形式。在组织郊游时,也把古诗诵读作为在郊外游戏的活动内容之一。多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玩当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诵读兴趣。

(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语文活动。

①经常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多问问、多做做,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的信息资源。如在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查阅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搜集、摘抄屈原的诗词进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并亲自动手包棕子、做香囊,以表达对爱国志士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平时也可以布置一些常规性的作业,如给爷爷、奶奶读报、写信等,鼓励学生与家长以及邻居交谈,谈历史、谈时事,谈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看新闻联播、“走遍中国”等一些电视节目,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在晨会课“谈天说地”栏目中与同学交流。

②鼓励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和创新思维的成果。学了《特殊的葬礼》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对环保知识了解得更深刻,我们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环保现状,观察、分析家乡的水资源状况,访问在环保局工作的家长,了解环保措施实施情况。

“教者有心,学者有益”。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开放性的语文活动,是持续语文学习兴趣的源泉,能较好地适应不

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2013.10年——2013.11年)主要是完成文字材料的编写、整理、总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表现等,完成结题的工作。

此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切合实际。在该选题实施的三个步骤中,写出了多篇论文和实验报告,即提高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又丰富了参加者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查阅各类文献资料,阅读相关理论专著,学习中外名师经验指导研究工作。

2、教育调查法。

①学生调查:通过学生座谈进行个别调查,用问卷形式对学生群体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兴趣范围、学习能力以及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②教师调查:与教师座谈、讨论教学中的点滴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实施方案。

③教育观察法:留心观察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意志和态度的差异。

3、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唤醒和培养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研究成果

1、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态度

和兴趣得到了有效培养。

低年级课题组成员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识字资源,拓宽识字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和能力,提高了识字效率,为今后的读写打下坚实的基础。中高年级课题组成员在阅读积累及习作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今爱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校园内还涌现了一大批 “读书之星”、“十佳小书法家”、“十佳小作家”学生近两年来发表的上百篇习作即将编册成书。

2、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按照研究目标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反思,边总结,大家互相交流探究,上了多节优质公开课,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资料。在这几年中,有2名教师被评为洛源镇骨干教师,1名被评为洛南县骨干教师,4名青年教师成长为校级骨干教师。有数篇论文在县、省、市级以上发表获奖。

3、增强了学校的教科研氛围,促进了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本课题组成员,涉及到各个年级,语文教学的各个部分。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开展情况,多次由教研组牵头,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还请中心校领导给予指导,教师的研究热情很高,边学边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七、问题与启示:

1、由于本课题研究的是“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关注的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快乐体验,这与新课标提倡的“以生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课题组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更新理念,寻找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有效促进了新课标的全面实施。

2、通过“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我们得到了许多启发,同时也引起了深深思考:兴趣是学生心灵之窗的一束火炬,它可以照亮学生心扉,打开他们知识宝库乃至人生的大门。可是,这束火炬能燃烧多久?它的能量有多大?已经激发的兴趣会不会转瞬即逝?又该如何保持下来,并最终转化为学生个人的长期的内在人生需求呢?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长期关注的话题。我们深知语文教育任重道远,仅做这一点是不够的。我们将继续努力,让语文为学生的生命打上亮丽的底色。

3、工作时间紧,查阅资料难。既要上课,又要研究课题,如何合理安排教学与科研,使两者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4、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和手段,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待我们以后去探索。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洛南县洛源镇腰庄小学

刘先荣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持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力争把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成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促进“教”与“学”双边关系的互动。这样,就会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习

培养

语文

兴趣

激发

柏拉图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足见,兴趣是推动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学习兴趣,并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美国进步教育学派的代表人杜威则提出了“兴趣中心论”。因此,语文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必须首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以乐激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洛克说:“把身体上与精神上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最大秘诀之一。”对此,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内外都开展不同形式的语文游戏活动,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一次语文活动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成语接龙游戏,又出了一个以“春”为中心缀词句的活动,学生从“春风”“春雨”一直到“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江春水向东流”,思维空前活跃,在没有任何精神负担的娱乐活动中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鼓励质疑,激发兴趣。

兴趣与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有所发现,进行质疑,当学生感到自己能提出疑问并得到教师首肯,就会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课前,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在课上,用问题来激发兴趣。但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深浅得当、难易适中,防止问题太难太深,使学生无从考虑,望而生畏,反而减低了兴趣,但也不能太易太浅,不用思考就唾手可得,没有了成功的刺激性,也会丧失兴趣。

三、用成功的喜悦培养兴趣。

创设成功机遇,用成功的喜悦培养兴趣,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用赏识教育思想时时、事事、处处的针对每一个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每人都能够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多夸奖学生一篇精彩的作文,一手出色的书写,一口漂亮的普通话,一个奇妙的构思,甚至是一句出色的语言。教学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课堂教学中,注意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使他们能在发现探索新问题的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产生愉快心情。课后作业最好也能体现出不同层次,使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师再尽量给予鼓励性评价,促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这种成功的喜悦心情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以活激趣,从教法的“活”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导入“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课,让学生一上课就充满兴趣。教师的导入,不仅要有风趣的语言,而且要有饱满的激情,要

善于调控自己的感情,时刻保持愉悦的心境,一走进教室,就要进入角色,情绪饱满地投入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教法“活”。即课堂教学的形式要灵活多样。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应经常变换教学模式,如讨论课,探究课,活动课等多种形式的交叉采用,可以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设定的内容,排定的次序,要根据实际情况变更教学内容,或独具匠心重新安排部分次序。

(三)手段“活”。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为了使信息传递的更有效,教师一般采用讲课、讨论、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度使用幻灯、投影、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通过录像、网络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使之受到感染和陶冶,能够较大的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以人格魅力激趣。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首先,教师要爱学生,尊重学生。因为只有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只能学生对教师信任了,教师所上的课,学生才会喜欢听,才能在教与学的结合中产生共鸣,达到最佳的效果。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教师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要时刻充满活力和自信,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看到一种向上的力量,用这种力量去感染学生、鼓舞学生。

最后,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在教学中

融会贯通,才能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适时引导,妥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教师可亲可信,才能对教师所教科目兴趣不减。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持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力争把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成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促进“教”与“学”双边关系的互动。这样,就会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洛源镇腰庄小学 薛念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认识、欣赏与探索某种事物的倾向。兴趣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兴趣是可以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往往源于好奇心,但是好奇心没有明确的目标,容易得到满足,并常常在满足之后很快地消失。而兴趣有较为明确的目标,一旦得到满足,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加浓厚。而语文是最基础的课程,它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小学生学习语文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如果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对语文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在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上不作计较。比如,我所带人五年级语文,刚开始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差,经过半学期的培养终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情景导入,唤起兴趣

教师要研究教材,找好切入点,独运匠心,创设亲切、快乐、有趣、启智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兴趣。

制造悬念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好处。我在教《赠汪伦》这首古诗时,先介绍背景:“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所写,赠给他的好朋友汪伦的。说起李白,可真是大名鼎鼎,可是他上过一次当。”孩子们眼睛瞪得圆圆的,悬念已成。“这个骗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汪伦。”孩子们更奇了。接着,老师不紧不慢地述说汪伦怎样写信将李白“骗”至家乡,与李白结为好友的故事。这里,老师在介绍作者、34

写作背景和解释题意中借机造成悬念,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诗中寻求结果的迫切心情,推进了对诗意的理解深度。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说的乐其实讲的就是兴趣,人如果对某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到了入迷的程度,那么做起事来不知疲倦的去追求,去完成这项工作。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创设儿童喜欢的课堂情景,对培养儿童的语文兴趣有帮助。比如,我在教学《金蝉脱壳》时,先播放一段视频,是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进行教学,教学效率非常高。再是《,莫高窟》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发挥网络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这样学生的思维更易生成智慧,使得课堂的对话更为有效。教师在网络中创设的情境,可以变阅读的“虚”为“实”,变教学的“静”为“动”,真正使课堂充满情趣。

三、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又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再如,我在教学《天火之谜》时,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天火?”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四、探究问题,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非常强调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求知,在探究中成长。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探究能力更强。居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大胆实践。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应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问题,层层推进,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

五、开展儿童喜欢的学习活动

小学生特别爱好活动,规规矩矩,一声不响地听课的时间不宜太长。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语文知识蕴含着许多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并把它体现在教学活动中。

六、体验愉悦,稳定兴趣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功,便能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我们应该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这样有利于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果他们经常困难重重,一筹莫展,长此下去就会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循循善诱,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设计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愉快而高效地学好语文。

七、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语文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和教师的教学。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中互相评价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很多,我尝试过,一句话评价,一条简洁的作业批语。如:你的作业真棒!我观察到学生的心情十分的愉悦,而且发现学生在班上比谁的好评语多。

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便可达到的,上面谈的是我的体会。但只要我们正视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究教学捷径,小学生的兴趣会有提高,语文的素养也会慢慢提高。

学困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洛源镇腰庄小学 薛念乐

[导读] 针对学困生学习困难,难以培养学习的兴趣,他们接受知识慢,对学习很容易失望。

[摘要]老师要赏识学生,在老师眼中,学生应没有好坏之分,他们各有特点,相信学困生能行,引导学困生形成“我能行”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呵护下发现自我,展示自我,从而摆脱困难,走向成功。

[关键词]学困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学困生之所以学困,肯定会存在各种原因。作为教师要主动帮助学生分析查找学困的原因,要赏识学困生,要为学困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要降低门槛,不断鼓励,放大亮点,创造机会,树立自信,巩固成果。下面我就学困生语文兴趣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困生遇到疑难问题,鼓励他们适时提问,然后,与他们一起相互讨论,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有的学生提出了疑问,我与学生们共同讨论分析,并鼓励他们积极发言,通过讨论交流,得到了合理的答案,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让优等生积极参与,还要多关注学困生,让学困生感觉到同学们和教师都关心他,也能与优等生一起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让学困生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参与学习,能

极大地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二、降低门槛,引入殿堂。针对学困生学习困难,难以培养学习的兴趣,他们接受知识慢,对学习很容易失望。作为教师,要降低门槛,放宽对他们的要求,让学困生完成他们自己很容易完成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符合他们现实状况的知识。这样,就容易把学困生轻松地引入学习的殿堂。在教学中可以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了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种类别,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让优等尖子生作难题,中等生作较难的题,学困生作浅显的题。让学困生在完成浅显的作业中培养他们的化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锐,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断攀升,最终成为中等生或优等生。从而把学生引入了学习的殿堂,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科学探究的精神,使他们终身受益。

三、不断鼓励,放大亮点。虽然学困生学习有困难,但不是的什么都有困难,什么都落后。学困生往往是体育的健将,绘画的行家,唱歌的能手,劳动的标兵„„他们的品质往往会比学习好的同学还要好。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长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总结和表扬他们的长处,要用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短处,要想办法挖掘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充满青春,充满活力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应该不算太难。难也要做,因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学困生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会在某一个时间或某是一个学科中取得成绩,尽管他们的成绩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是,我们还是要及时发现,并充分的肯定他们的成绩。扬长避短,大讲他们的长处,39

闭口不谈他们的短处,要不断鼓励,放大亮点,让他们在老师的表扬声中,在同学们的喝采声中,分享到取得成绩的喜悦,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是的良好氛围。教师和其他同学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学困生在这样的环境的激励下、影响下,就会对学习逐渐产生兴趣,进而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教育学困生时还要注意处理好爱心和狠心,老师承担的是爱心付出 应当适度,过分了就会成为溺爱,只会毁了学困生的前途。那么狠心呢,该批评时批评,绝不因为怕得罪学困生而一味宽容,学困生现在不明白,在将来的某一天终会明白的。

四、创造机会,树立自信。学困生往往会被老师和同学们遗忘。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时刻把学困生放在心上,要给他们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展示自我。多利用他们的长处,展示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经常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布置浅显的作业让他们做,甚至是一些难题,连学习好的学生也难以完成的题也让他们进行尝试。有可能学习好的同学做不到的题、回答不了的问题,学困生通过激发思维,激发灵感,也有可能完成和回答。一旦他们的答案接近或类似正确的答案的时候,马上予以肯定,并引导他们向前迈进,直达正确的彼岸。这样,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爱学习。他们在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没有遗忘他们,并且非常重视他们,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自觉形成。

五、关爱宽容,巩固成果。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厮基说过:“什么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呢?”我毫不犹豫的回答:“对学生的爱。”如果老师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有怎能因材施教,获得学困生的信赖而顺利开展教

学呢。学困生成长过程中犯错误在所难免,作为老师的态度,当然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宽容,但又不同于充当“和事佬”和“老好人”的角色,这种宽容能触及到学困生们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使他们从内心产生一种积极改正错误的意志力,他们不仅对自己的过错深感后悔,而且还准备将功补过„„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宽容所产生的精神震撼力比惩罚所产生的精神震撼力要强烈的多。将严爱和慈爱结合在一起,正如盐和糖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营养。过量或是缺乏,都将导致身体发育不良。要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并非易事。当我们千方百计的使学困生的学习略有了一点兴趣时,我们绝不能放弃,要关爱宽容,及时巩固。老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乘胜前进,帮助他们乘风破浪。我们可以让他们与学习好的同学一起,共同研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哪怕是让他们只完成其中的十分之一;或者让他们去帮助比他们更学困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培养了学困生的合作意识,又巩固了他们学习兴趣的成果。我们只有及时巩固培养的成果,一旦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个学困生也许会终生爱上学习,终生受益。

总之,要使学困生不学困,或者发展成为“不学就困”,就必须注重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使学困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洛南县洛源镇腰庄小学:李康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它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也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当新世纪拉开帷幕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对此,我们都有诸多感慨。这里,我就新时期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话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一般

的做法如下: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

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将相和》《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

比如,我们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

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 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

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4、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47

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课题总结)

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内驱力,就会自主地学习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兴趣呢?依据我校教改的意见要:

1、先学后教。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有目标的进行预习和自主学习,初步掌握教材基础知识,暴露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采取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启发点拨,或规范学生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学生疑惑问题,或纠正学生错误理解。

2、以学定教。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学习规律,以科学学习方法为纲要,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主线,以学生素质得到充分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方法,把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动态融合。

3、多学少教。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课堂教学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已经掌握或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掌握的知识,要少教甚至不教;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问题必须教;学生对所学内容生疏,没有相关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的,要多教。

4、以学论教。课堂教学更多的关注学生做、说、想、学、感,从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成败,反思课堂教学。我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了:

一、力求以情感人,唤起自主学习兴趣

1、让语文语言富有情感。语文是比较呆板、单调和乏味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花点心思则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一点,在教学中力求表达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就连学生发言的评价,我也注意措辞和语气,例如有鼓励性评价用语:(1)你发言的声音真洪亮,同学们向他学习。(2)别紧张,老师知道你会说,慢慢想。(3)你能行,试试看好吗?(4)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老师相信你能做得更好。(5)他的回答真精彩,老师都情不自禁的给他鼓掌。给予强化式的鼓励赞扬。教学中努力做到活泼多样,动静结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做到动手、动口和动脑三结合。

2、领略语文教材无声语言的作用。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语文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语文、摸到语文。

3、把游戏引入课堂。游戏这种愉快教学手段深受低年级学生和老师的欢迎。这是因为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感知常常与具体形象思维融合在一起,且自我克制力差,注意力不易持久,而游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把游戏引进课堂,它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渗透艺术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1、通过动口、动手,丰富表象。通过对问题先进行整合,再解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感受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

2、感怀愉悦,各抒以见,提高效率。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外,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有机会、有时间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高见,培养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同时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的情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牢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开放时间空间,培养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在活动中思考,以动脑思考的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除了以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外,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从学生的“语文现实”出发,寻找和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就会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第五篇: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终身学习观”虽早就提出,但在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长远的学习。学校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往往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重知识结论,轻形成过程,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受到抑制,这些都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自主探求知识的好习惯,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自主学习在学校教育中被提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然而,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受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受急功近利教育弊端思想的影响,自主学习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虽然有不少学校重视自主学习的管理,但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模式。我们确定此题的研究,以期突破过去的教育弊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的界定

“自主学习”就学习内在的品质而言,指不听命、不依赖于他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本课题中的“自主学习”,不等于通常的自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实现自主性发展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发自内趋力的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上的学习方式,需要从小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完成学习任务中常常表现出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等心理特征。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是具备了积极的参与意愿与良好的参与动机。当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技巧,也就是掌握了一系列自主学习的策略,自主学习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增强学生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品质;让学生主动参与探求新知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探索、理解、思考、质疑、接受、评价等,课外自主地选择,规划安排自己的学习,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学习理论认为:(1)学生的学习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只有调动了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2)学校应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才会源源不断。

2、新的课程观要求: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倡导、实施新的学习方式。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2)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提问题,学会作业,学会复习,学会制订学习方案和安排学习时间。

(3)让学生学会调控,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或挫折后能自我调控心理状态,养成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

(4)创设一个师生平等,民主对话,学生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研究内容

(1)在课堂教学中研究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形成的策略。

(2)小学生自主学习氛围的营造策略以及课外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运用问卷方式收集研究问题的资料,对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掌握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与归纳,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2)行动研究法:依据科学的理论和实际情况,集思广益,开展集体备课,设计理想化的教学过程,进行实验教学,从实验中汲取精华,改革教学。

(3)个案研究法:通过典型的课例作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炼相关结果。个案研究可贯穿在其它的研究类型中,以使研究更加具有说服力。

(4)文献资料法:搜集和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杂志等文献资料,提高研究者的教育理论水平,促进其课题实验研究能力的提高。

(5)经验总结法:组织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不断总结、交流经验,把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局部经验发展为普遍意义,进而成为探求事物发展活动的规律。通过及时地总结,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研究对象

初步确立为本校四年级一班为实验班,教师随所选班组而定,不作挑选,待实验班取得一定成果后,通过反思、研究、总结,形成基本模式,逐步推广到全

校各年级,各班级。

六、课题研究的阶段与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2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3年8月):调查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分析与研究,形成分析报告。对策研究和实施,通过对策制定和实施,总结修正,形成有指导性的策略。

(3)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撰写结题报告,将研究过程中老师有创新的、有价值的论文、课例等加以整理,推广。

七、课题研究成果

1、实践成果

(1)对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适应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二是教师掌握了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增强,提升了实施素质教育和参与课改的本领。三是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四是培养了教师读书的习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理想的教育是从读书开始的,教师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为课题的有效开展厚实了理论基础。课题组成员苏志林、贾凤林、郝巧荣等先后在区优质课赛讲中获特、一、二等奖,郝新英、段惠忠等教师在与我市东泥河小学“手拉手”活动中,公开课、示范课均受好评。

(2)锻炼和培养了参与研究的教师。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课题组教师贾凤林、苏志林、郝巧荣等写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优秀案例和教学反思,其中发表和获奖的共15篇。

(3)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教师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之成为活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学生学习也就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潜在的主动探索意识获得释放,随之,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理论成果

(1)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让学生学到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为今后发展而有价值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还充分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肥沃土壤和广阔天地。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做到: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②倡导学生乐于探索。③倡导学生勤于动手。

(2)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探索出高效课堂的方法是:“四进”、“四让”和“四多”。

“四进”就是要把“尊重”带进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二把“激励”带进课堂,让每个同学都享受成功的体验;三是把“方法”带进课堂,让学生学会善学、巧学和乐学;四把“创新”带进课堂,让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四让”即:一是新知识要让学生主动探索;二是重点、难点要让学生展开讨论;三是规律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四是发现的新问题要让学生带着走出课堂多想。

“四多”即:一是让学生多一点超前的体验;二是让学生多一点思考的空间;三是让学生多一点发表意见的机会;四是让学生多一点追求执着的激情。

经过四年来的努力探索,数学课堂有了改变,学生对数学也有了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兴趣浓厚了,大胆举手发言的多了,课前、课后主动探索的也多了,学习效果也有了好转,成绩也有了提高。当然,数学教学任重道远,今后我们将会不断实践完善,丰富深化数学课堂教学。

现申请课题领导小组鉴定。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

1、形成了一些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得到了提高。

2、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自我调控能力得到改善,学习毅力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自主学习的品质得到培养。

3、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典型案例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范例。

4、课题组成员写出了优秀论文并获得县级教学成果奖: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经过课题研究,参与者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可喜的进步,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趣味增强,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自主性探究,学生较之采用传统教学法时更为乐学。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我们的教学理念更新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被传统的师生观和长期的教学经验束缚着头脑,比如说,很多时候不敢把课堂学习权力放手给学生,怕学生打乱了教学进程,这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

2.我们很多时候很难改变原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完全以教师讲课为主,导致课堂形式活泼、气氛活跃但教学效果较差;

3.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然,本次课题研究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还有许多更为艰巨的任务和问题有

待我们在体验教学实践中去探索与解决。这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这次课题研究中认识的提高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完善,这是关系到课题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转变观念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而渡过这个阶段的惟一途径只能是教师对新理念的不断学习理解、实践反思、总结提高。当然,事物是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充实、提高的,我们由衷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九、课题组成员

下载《语文教学中学生关于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中学生关于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汇编)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题结题报告 2006年9月我校语文实验组成员以海林农场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为依据,通过共同讨论并确定了以《语文课中合作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救能力结题报告

    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二、承担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岔路口镇中心小学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学生安全事......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贵州省瓮安县玉华中学:王明祥摘要:高效课堂所追求的是学生全员参与,如何让学生全员参与呢,那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站推荐)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奉浦学校 何芳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有从曾统计过,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所......

    中学生生物实验能力培养课题结题研究

    《小组合作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课题结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1.生物教学传统的教育观念与现代素质教育观念上的矛盾。 2.初中生物被视为“副课”。学校领导......

    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五篇范文

    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编号:B11071 课题主持人:郭亚东 课题组成员:王启航罗月丽郭安乐 完成单位:鲁山县库区中心校时间:二0一二年九月 1 中学生抗挫折能......

    《农村中学生口语交际培养》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结题总报告 庙沟中学语文课题组 我校语文课题组申报的语文微型课题在镇安县教研室微型课题组立项后。我校语文教师朱波、张晓彬和宋友军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