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对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张文玫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是高中的语文老师,有义务教会学生学好语文,注重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同时我觉得高中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语文一直都是主要学科,特别是现在,语文是160分,高考时文科的语文试卷是200分,按照道理学生应该重视语文,特别是文科的学生,但是学生根本语文放在它应处的位置,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对语文学习不敏感,不知从何学起,学的很被动。结果老师教的也很被动。费的劲不小,教学效果却不佳。素质教育一直是我们提倡的,也是也是新课改要求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在高中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要教会学生怎么学,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渐提高这种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必要的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少的东西需要我们研究,特别是作为老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怎样更快的使课前预习成为学生的习惯等等,很多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怎样使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怎样改变语文的尴尬处境,让语文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核心概念的1“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知对象,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时候预习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好坏。注重课前的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创造一个学习动机。
2“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这里我们所说的习惯主要是指一种行为。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在学新课前,进行课前预习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不需强迫,成为自觉的行为,而不是一时的做法,也不是偶然的动作。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第一个并且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老师开讲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学生在预习时会带着以前学过的知识去学习,自觉对以前的知识回顾了一遍。但是将要学习的东西肯定有新的以前没有接触到的,凭现有的知识储备不能解决,这就自己给自己提出了问题,有了问题就想解决,这是人的天性,要解决问题有的通过和同学讨论,有的在课堂上向老师询问,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再说如果学生问题的答案跟老师说的一致,会使学生很有成就感,这会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学生通过预习知道自己哪里会哪里不会,在课堂上的听讲才会有的放矢,不至于紧张的“奔命”于老师的思维步伐。老师通过检查显示的预习情况,在讲授的时候才能有所侧重,既节省了时间,又让课堂详略得当,不至于死板,很自然的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
果。总的来讲,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一是有利于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以及运用,二是有利于提高自觉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给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个机会。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课前预习习惯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甚至有些学生课前根本就不预习。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也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的做法,况且在预习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该学习什么,怎么预习,大部分学生就是把将要学习的课文看一遍,解决一些生字词,其余的就没有了。由此看来大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预习,更谈不上养成一种习惯了。
(二)没有课前预习习惯的原因及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老师没有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也就是老师就没有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意识,在课堂上老师就按照自己的思路讲,对学生的认知情况不了解,不痛不痒的讲完了一课。二是老师没有对学生课前预习给予一定强调和指导,学生不清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即便自己在课前先学习也不知道该学习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结果是瞎预习,效果不好。三是老师没有坚持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让学生预习,不能形成习惯,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是时断时续。至于对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致使课堂上对老师所讲的新知识新课文,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积极的思考,有时候根本就跟不上老师的步伐,紧张的不得了,影响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就像前面说过的,学生对自己的知识储备心里没数,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不清楚,在上课听讲时就没有重点,学习效果就不好。对老师而言,学生不预习,就谈不上检查预习情况,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上课的时候就不能有的放矢,也不能突出重点,有时候还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整个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因为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场仗肯定打不好。最终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三)对学生课前预习方法的分析和指导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仔细研究和探讨预习的内容、原则以及方法等。在给学生确定预习内容的时候,我强调了几点内容,比如课文的特点,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知识储备了等等。在学生预习前我会提出几个问题,以注意到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等等。
(四)学生充分预习下的课堂教学
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在上完课以后进行分析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遵循研究问题由表及里有深入浅的原则,分部实施。
1现状调查分析阶段(2009.12---2010.2)
(1)对学生学习语文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确定研究的方向,实施方案并申报立项。
2实验研究阶段(2010.4—2010.12)
(1)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查,同时学习阅读有关的书籍,写出相应的读书笔记和心得。
(2)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确定了一些方法和方案,进行相关的案例教学,并对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写出相应的案例分析。
3总结阶段(2011.1—2011.2)
(1)对一年来的研究进行总结,探索相关的理论写了一些随笔。
(2)撰写结题报告,为结题做各项准备,并申请结题。
六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我校高中学生
(二)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个别交流、座谈等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课前预习情况。
2文献研究法。通过读相关的书籍好文献,了解相关的理论,了解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为自己的研究做基础。
3行动研究法。在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教学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课前 预习的习惯,根据课堂的实际效果适时的调整对策,对问题继续研究。4观察法。通过这个方法,了解在预习前后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和积极性的变化。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由于本人积极认真的研究,并及时的总结,颇有收获。
(一)对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时课前预习的理论和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在读书的学习过程中,对有关的内容仔细揣摩,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认识到课前预习是自求了解的一个重要步骤,对相关知识有强化作用,对旧知识的缺陷有补救作用,对新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为我们一直都提倡“向45分钟要效率”,要想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就必须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在培养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课前预习习惯的时候,我了解了不少的方法,又经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也总结出了不少的东西。比如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预习要求时要遵循几个原则
(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要尽可能的兼顾更多的学生。
(四)对学生预习和学习的情况要及时的反馈,及时的调整政策。在预习的方法上,根据不同的班级和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
(二)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和自己的摸索,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去年到现在,我有意识在我教的两个班级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90%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这种习惯,实际证明效果是很好的。
首先想说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再把上语文课当做受罪的时间,因为在课前进行了预习,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地思考和回答,如果自己的答案和老师比较接近,学生会很高兴,以后回答问题会更积极,同样要想回答的更好,就要更好的预习,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除此在预习前,我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侧重不同的问题,在上课时进行比赛打分,引进了竞争机制,并且一直都坚持,这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其次语文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以前我们两个班的成绩始终没有多大起色,不温不火的,越是这样学生越没有积极性。在2010年暑假的考试中,两个班的成绩分列9和12名,处于中等,在今年寒假的考试中,分列3、4名,有了很大的进步,两班的平均分比年级平均分高出5.6分,这个数字很可观。其实学生只要对学习语文感兴趣,从心里想学,就一定能学好,成绩上去了,就更有兴趣学,这两方面互相促进。再次,我的这种做法得到学校领导的赞赏和学生的认可。我们年级搞了一个教学和学习方法讲座,年级组让我通过学校的广播开了一个讲座,我重点介绍了这种学习习惯,课后有别的班的不少的学生到办公室来询问,对此学生很感兴趣,不少学生尝试去做,不少老师也开始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必需有责任心,作为老师,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为中心,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不然的话就只能流于形式,不会把课题做好,对教学不会有帮助,只会浪费时间。同时我还有一种感受,我对课题本来几乎不懂,后来听了相关专家的报告,觉得有意思,先在进过一年的研究,我对研究课题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越来越感兴趣,想继续研究。
本课题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要对课堂教学认真分析,及时的改进,不停的反馈改进。在研究过程中我认识到我也有不足,虽然以课堂为基础,但不是全部,相对就是在课下和学生交流的时间不是太多,学生的情况大部分来自课堂,这毕竟是不全面的,这对研究会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我觉得对学生有效预习的研究不到位,还应该深入,我打算今后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不断探索。
(本课题系2010年市教科所的结题课题)
第二篇:结题论文《化学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1
化学教学中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结题论文
侯改梅
“预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预习是一种较好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并实践学习能力的途径。然而,预习是需要教师指导与策划的。本文结合本校的实践研究,就初中化学讲学稿教学模式中预习环节的有效实施,谈几点看法。1 初中化学教学中预习的现状
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两大难题: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从这两个难题中,不难发现其原因就在于教师牢牢地把握着学习的主动权,难以或者不敢下放。这样,学生主动学习并实施预习的时间与空间就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教师及学校进行了一些探索与研究。如江苏的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以及山东的杜朗口中学,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并在实践过程中找到了适合本校及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对这些中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发现,他们的切入口之一就是课前预习或者课堂预习,根据本校的情况我们辩证地将这一思想加以运用,建立依托于讲学稿教学模式的预习环节,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教师讲的更少,而学生学的更多,学得更有效。2 讲学稿教学模式中预习的建构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与阶段,也是课堂相互交往的前提。通过对化学预习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预习还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行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作为问题提出,以便通过课堂研讨解决。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还可大大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讲学稿教学模式下的预习
借鉴了其他学校的经验,结合我校教学实践与教师特长,我们以讲学稿为依托,大胆进行教学合一教学模式的尝试,并将这一实践活动逐步推进到化学预习之中。
3.1 讲学稿是化学预习的前期准备
讲学稿是以预习为切入点,根据陶行知先生“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这一教学思想来设计的,在编制时坚持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层次性、开放性、创新性的原则。讲学稿是集教案、学案、课前预习、课堂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3.2 预习环节的主要流程
我们认为,预习不仅学生要进行,教师也要在指导学生预习之前进行预习,既包括讲学稿的设计,也包括对学情的了解以及针对性的相关准备。
化学预习是指教师讲解每次化学课程内容之前,教师和学生所做的所有相关准备,既包括课程学习之前的课前预习,也包括在课堂中教师指导下的课堂预习。因此,化学预习指教师讲解每次新课之前,教师进行的讲学稿设计和相关准备、学生对讲学稿的提前预习及学生对预习的检验、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检验、以及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进行的再次预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讲学稿,对将要进行的化学学习活动进行主动、积极、自觉地计划、监控、评价和调整。
课前预习的主体不只是学生,也包括教师。我们实行“3+2”的预习模式。
(1)教师三环节
“3+2”预习模式中的“3”指的是教师需要做的三个环节:讲学稿的设计、课前预习指导、课后评价反思。
讲学稿的设计:这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教师轮流进行讲学稿的编制,然后,进行备课组会议讨论,对讲学稿进行修改。
课前预习指导:在了解学生初次预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预习指导,课堂教学也随之进行相关的调整。
课后评价反思:此模式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中每一环节都可以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调整,而这需要教师的不断反思。
(2)学生双预习
“3+2”预习模式中的“2”指的是学生的两次预习:第一次是课外的、在讲学稿指导下的初次预习,第二次是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次预习。
初次预习:在讲学稿的指导下进行初次预习,并完成预习检测。同时针对此次预习,提出问题,留待小组讨论。
二次预习:在教师评语和小组讨论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的预习。需要注意的是,在预习之前,教师和学生也需要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准备,在实施课前预习之中、之后,将评价纳入,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的课前预习提供参考和经验。在预习的实施过程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师的指导作用,也进行了相关细化的要求和评价。
3.3 讲学稿优化设计
化学预习得以有效地实施,离不开卓有成效的教学设计模式。在设计讲学稿时,将学习目标、课前预习、预习测评、课堂研讨、实践应用、知识延伸、课堂评价、课后拓展等纳入其中。既可以作为学生使用的学案,又可以作为教师使用的教案。讲学稿的设计和实施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要不断地向学生和老师征求意见,逐步实行讲学稿的优化。因此,讲学稿的内容还包括学习反思和教学反思。
(1)对学生讲学稿预习情况的检查
每节课上课之前,教师将讲学稿收上来,并逐一进行准确及时的批阅,并通过批语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和评价。而后,进行归纳总结,为课堂上的二次预习指导进行针对性的准备。
(2)针对学生情况,进行指导下的二次预习
让学生根据讲学稿批语,进行小组讨论,由每小组进行组内问题解决,不能解决的以提问的方式提交给教师,教师在这些问题的基础
上进行预习指导,学生进行二次预习。
(3)课后评价及反思
每次课结束之后,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进行教学反思。促进讲学稿的进一步优化,预习指导的有效性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三篇: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的学校体育的改革,已经走出了传统的教学体制,正走向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教学体制,我们拓展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改进了学校体育的方法,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开辟了新的天地,使我国学校体育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向开放的新体制过渡,新课程标准正在实施之中。然而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出现的学生爱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的问题却依然存在。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要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在其中设立了三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课程目标,其中第二点指出:“要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二是领域目标,其中运动参与目标的第一点指出:“要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这也就是要求学生对体育要有一定的爱好和兴趣;三是水平目标,它指出“学生要对体育与健康课表现出学习兴趣”。可见本次体育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学习兴趣这个问题。为此,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就非常值得研究了。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成果
国外方面:学者们认为,小时候培养的体育兴趣,将左右其终身对体育的认识,所以提出了肯定每一个个体的差异,强调调动学生的自发性。如日本学校体育的分段目标是:在小学,让孩子们学会怎么玩;到中学,要发现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到了高中,要提高自己选择的体育项目的水平。由此可见,面向社会,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培养兴趣为手段,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是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
国内方面:学者们认为,培养体育兴趣是对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课程观的变革。其基本内涵有下面五个方面:(1)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3)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4)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应是快乐的有吸引力的。(5)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提高运动技能。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体育兴趣”是指以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探究需要为基础,推动他们优先认识和积极从事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影响着学生体育活动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它把学生的注意和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与具体的体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促使他们对体育活动倾注时间和精力。它还是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意向的表现,是学生未来长期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准备条件之一。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指我们依据《体育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变革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入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健康主动、以饱满的情绪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形成浓郁的体育学习兴趣。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
1.贯彻国家课改教程,强调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体育健康发展的目的,锻炼和保护学生的身体发展,使学生在体育中感受快乐、体验快乐,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研究的重要的意义。
2.培养学生顽强拼搏、迎难而上,勇于战胜自我和战胜对手、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做到自觉、自律、自强不息,充分发展个性,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使他们快乐的参与体育教学,并能从中享受体育的乐趣,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的发展。
3.体现教师自身的特点。实验教师的体育课,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做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了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五、研究重点
1.探索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 2.探索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途径与方法
六、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体育兴趣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体育学习上的真实情况。2.观察法:通过对学生参加课题前后不同表现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3.测试法:对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进行跟踪测试。
4.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先进理论的学习,增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5.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老师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总结了如下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方法:(1)充分利用场地和器材
备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场地、器材安排适当与否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建立快乐氛围的前提,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序曲。易受干扰是学生心理特征中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
(2)创设情景,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3)充分发挥游戏作用,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儿童自控力不够,兴趣容易激发而不易保持,利用孩子们“喜新厌旧”的多变心理,教师可创设各种游戏,促进青少年在游戏中保持学习和锻炼的兴趣,使儿童兴奋地投入一堂课的全过程学习。例如耐久跑教学中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跳绳、“铁人三项”、“按图寻宝”等练习保持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运动技能的掌握。
(4)利用竞赛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竞赛的方法特别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不然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学生常因失败而丧失信心。比如说进行男生、女生的对抗赛,强强对抗赛,弱中追逐和中强追逐等竞赛性质的训练方法,都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兴趣。
(5)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是
学
生
获
得
自
信
心的源泉。
七、研究的思路、过程 1.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填写申请书,撰写实验报告。2.实验阶段
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撰写论文、学生身体素质测试及阶段总结。3.总结阶段
整理材料、撰写总结报告。
八、课题组分工
校长:张殿凤,主要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规划,筹集资金、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课题实验; 体育组长:李凌,主要负责收集、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信息,具体组织实施,落实过程管理,收集实验信息,随时总结经验;
课题组成员王阳、李传辉、宋宇晨负责具体实施课题研究,积累第一手信息材料。
九、课题组研究制度
1、课题组定期召开研讨会,交流意见,统一思想,修正研究思路,调整研究方案,确定近期研究重点。
2、立足课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课堂细节,捕捉课堂信息,加强理论学习,大胆实践操作。
3、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有价值的经验,并及时记录。同时还要将教学中的疑惑点、可研究点记录下来,在集体备课中进行研究和探讨。
4、各参研人员一定要踏实的进行研究,及时进行记录、统计数据、做好总结,并写好阶段总结报告。
九、经费保障
建立实验工作激励机制,对实验老师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同时,学校将投入2000元左右活动经费,用于购置各类资料、开展活动、外出学习等。
第四篇: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的研究报告
【摘要】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定势。古人云“养其习于童蒙”,好的学习习惯非但重要,而且应及早培养。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正是和人生春天为伴的年段,也正是一个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让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这表明新世纪教育的宗旨在于让学生达到“四个学会”,即:使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行之有效的“学”而达到自行掌握、自我拥有的“会”。目前的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常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相当一部分小学生严重缺乏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融入社会的交际能力。新时代的要求使得学生如何学会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小学生
学习能力
学习习惯
学习心态
学困生
一、课题的提出
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十分重视学生的主题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会学习。实际上学习习惯就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的杠杆。”;中国古代有“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之说;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从无数孩子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中,我们也无数次的总结出了这样的结论: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基于良好学习习惯对于一个人生命的重要意义,我们确定农村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㈠选题论证
我们都知道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毫不夸张地说,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是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练。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培养非智力因素又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古人云“养其习于童蒙”,好的学习习惯非但重要,而且应及早培养。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正是和人生春天为伴的年段,也正是一个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故此,在小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习惯培养,是具有可行性的。语文学科,又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学科,所以,在语文学习中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㈡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21世纪这个充满活力、充满竞争、弘扬个性、追求创新的新时代,需要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农村小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方法,探索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技术,填补了当前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2.实践意义:(1)通过对学生学习各环节存在的不良习惯的调查分析,找出问题,运用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矫正,以达到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通过研究总结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模式和评价方法等理论与实践操作技术。(3)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对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㈢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习惯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尤为重要。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很不容易,正如古语所言:“习惯成自然”。人一旦有了良好的习惯,有时不必要求,也能克服困难,主动干好事情。好的学习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与平时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训练密切相关的。现在,有一种较普遍的现象,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困难学生人数会大幅增加。这是困扰学校的一个难题。另一方面,在现实课堂中,教师们又普遍发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许多问题,如只关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却不懂得也不乐意去尊重他人的观点;如不敢大声发言、不会协作和独立思考、不能及时总结和反思等等,尤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许多教师更倾向于“开放性的教学,多向的互动”,对小学生也越来越“民主”,降低了基本的一些要求,从而导致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比较明显的减弱趋势,这在一些公开课的课堂上尤能发现。由于小学语文学科是农村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接触最多的学科,所以我们选择了以语文学科作为抓手,来突破此问题的解决。
鉴于这种情况和课程背景,我们将“农村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作为切入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乐于倾听、交流的习惯,乐于读书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等。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
农村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 研究方法:
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本研究强调了日常教学、家庭教育和主题活动相结合,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同时进行了干预。具体研究方法有:
(一)学习讨论法:充分学习和阅读,并在教师之间定期进行交流、探讨,提高教师对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为搞好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二)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掌握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确定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建设的特色和目标。
(三)行为参与法:通过全体学生的全程参与,加深学生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深切感受。
(四)活动激励法:通过特色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五)经验总结法: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本研究是行动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实验法。
(六)个案研究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求教师确立个案研究的对象,把握个案对象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趋势,及时收集教育策略的反馈信息,从而进一步完善策略。
我们主要通过了课堂教学、课外引导、班主任工作等多种途径有意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
三、研究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作为我们制定研究目标的指导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得基本能力。为此我们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倾听习惯、表达习惯、阅读习惯和书写习惯”,以及培养学习语文所需的四种心态“谦虚请教习惯、认真仔细习惯、善挤时间学习的习惯、独立自学习惯” 为重点。主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语文能力和学习方法,包含四方面:
1、听的方面:
①专注听话的习惯,②边听边想的习惯(抓要点,听出所在),③边听边记的习惯,④边听边审的习惯。
2、说的方面:
①说普通话的习惯,②和人沟通的习惯,③大胆回答,质疑的习惯。
3、读的习惯:
①有目的、有计划阅读的习惯,②边读边想的习惯,③边读边记、边读边查的习惯,④预习的习惯,⑤课外阅读的习惯。
4、写的方面:
①“三勤”的习惯,②动手搜集材料的习惯,③书写清楚、规范的习惯。
(二)、培养学习语文所需的四种心态
①谦虚请教习惯,②认真仔细习惯,③善挤时间学习的习惯,④独立自学习惯。
(三)、利用有效的鼓励、评价机制为动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
四、研究步骤
(一)实验的准备
通过多种方式找出学生在学习各环节中存在的不良习惯,然后分析、归纳,有针对性地进行至到矫正,以达到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制作了《农村小学语文学习习惯调查表》,(如下):
农村小学语文学习习惯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
你好!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基本情况,我们特意开展此次调查活动。本问卷将采取不记名方式填答,不会给你带来 任何不利影响。真诚地希望得到你真实的回答,谢谢参与!
1、上语文课时,你的表现是怎样的?
A、很认真听课幷配合老师
B、认真听课不配合老师
C、爱听的时候听,不爱听的时候想自己的事
D、都不听
2、上课铃响了,能否安静地等老师来上课? A、能
B、不能
3、你一周内看多少的课外书?
A、两本及两本以上
B、一本
C、几篇短文
D、都没看
4、有没有写日记的习惯?
A、有
B、没有
5、你平时爱看课外书吗?
A、爱
B、看一些
C、都不看
6、你平时看哪方面的书?
A、名人名著
B、作文选
C、图画书
D、其他书
7、你在家是否能自己独立完成作业?
A、能
B、不能
8、预习课文事,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A、问老师
B、问爸妈
C、查字典
D、不理睬
9、当天的语文作业能按时完成吗?
A、能
B、不能
10、上新课前是否能自觉的去预习?
A、能
B、不能
11、遇上语文学习上的问题时,如何解决?
A、问同学
B、问老师
C、查资料
D、上网查
12、做完作业,有检查的习惯吗?
A、有
B、没有
13、你会自觉去完成同步练习吗?
A、很自觉
B、应付老师检查做一些
C、等老师讲解时抄一下答案
D、其他
14、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能否尽量使字迹工整、清晰?
A、很工整
B、较工整
C、一般
D、写不好
15、你看课外书的时候有做笔记的习惯吗?
A、有
B、没有
在这份调查表中,答案A代表良好的学习习惯;答案B代表中等的学习习惯;答案C代表不良的学习习惯。选择A得3分;选择B得2分;选择C得1分。通过统计,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得分为198分,学习心态方面的得分为408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在学习心态方面表现的相对好些。而把学习能力细化为听说读写四方面后,发现听(题号2、5)平均10.5分;说(题号3、10)平均14.5分;读(题号13、15、17)平均11.67分;写(题号6、7)平均5分。说的能力学生掌握地最好,听和读次之,写最差。【见附件1】
经过课题教师讨论分析,专项学习研究之后,确立了工作思路。4月8日,我们召开家长座谈会,主题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养成好习惯”。会议先在学校集体进行,由学校领导和课题组老师分别向大家介绍了我们本次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基础、针对问题和即将采取的基本策略,学生代表向家长们表演了自编自演的节目,并向家长朋友们表示自己努力学习、勇争一流的决心。然后,家长会移至各班教室。座谈会上,老师、家长、学生踊跃发言,既谈了习惯的培养,又剖析了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如:潘晶晶的妈妈提出:“孩子在家做作业时总是边看电视边写作业,有时边吃东西边写作业。”徐梓杰的家长说:“俺小孩只要放假回家就一件事——玩,到该开学了,才想起来作业没写,于是,龙飞凤舞地画起来”等等。家长会的成功召开,更使我们坚定了搞好课题研究的决心。【见附件2】
(二)实验的主要措施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需要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积极参与,还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支持和推动作用,要充分发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的综合效应。因此,我们采用三步曲:兴趣——方法——评价。
1、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感兴趣就会聚精会神,感兴趣就会乐此不疲。每一项习惯的养成需激发其内在的潜能,这样,各种习惯才得以长期、有效的固定下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我们的评价机制也各有不同,主要以鼓励与展示为主。循循善诱的引导、充满爱意的激发、令人振奋的激励、催人奋发的鼓励,结合并用,让孩子们乐于学习,对学习有良好的情愫。然后,我们开辟教室内外墙壁,让它成为一块块我们为孩子展示的舞台。我们把孩子们优秀的作业、作文、画作或者手抄报等分期贴于墙上,我们把表现优异的孩子们的照片展于墙上,我们把激励的话语写在墙上,把教室布置成我们的又一个温馨的“家”,布置成我们光荣的“荣耀室”。孩子们每天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展览着,每天看到自己的优秀在光荣着,每天看到自己的生命之花因为语文学习而绽放着,学习学习语文的自信不断提高,语文的兴趣不断增加。【见附件3】
2、方法的指导
每一种习惯的养成需做到有章可依、有法可循。教师培养各种习惯时要进行方法指导,使学生目标清晰。
低年级,我们把重点内容作为字的指导,教学生在自学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识字教学方面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学,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对字形的记忆也会更加扎实牢固。我们主要采取了熟字带生字法、同偏旁部首识字法、象形识字法、形声识字法、会意识字法和归类识字法。
小学语文的中段教学,我们着重进行段的训练。通过对段的理解,段的练习,逐步过渡到篇的训练。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在掌握简单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法。1.学会课前预习找疑点,课堂笔记记要点,课后复习抓重点的方法。2.学会用音序、部首、数笔画的方法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3.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方位变化观察法”(以方位为序进行观察),“时间推移观察”(以时间为序进行观察),“情节发展观察法”(以事件情节发展为序进行观察),“移步换境观察法”(以地点移动为序进行观察)。4.学会按时间先后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总分思路顺序介绍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分段的方法。5.学会用“摘句法”、“归纳法”、“取主法”概括段意。6.学会用“理序法”、“路标法”、“化整法”、“提纲法”、“首尾法”背诵课文。这个阶段中,我们开门见山地教给学生各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学中进行示范性指导,让学生在练习中反复实践。
小学语文的高段教学,我们着重进行篇的训练,要在加强对课文条理、层次、内容理解、篇章结构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布局谋篇的训练。从学习方法上看,他们已基本学会和掌握学习语文知识基本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熟练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1.学会用“比较法”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内容、结构、特点。2.学会用“质疑法”阅读课文,通过边读、边质疑、边释疑的过程得到新的知识。3.学会用“连缀段意法”、“找中心句法”、“审题归纳法”、“重点段落归纳法”、“课后问题归纳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4.学会用“课题分析法”、“重点段落分析法”、“分析主要内容法”、“找文中总结、小结、过渡或议论等关键句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5.学会逐步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6.13 学会用“总结提高的方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科学,更系统,更完善。
3、评价的促进
因为习惯的养成不是朝夕之事,它是学生长期培养的结果。因此学生易出现反复,需要有良好的评价机制。
A开设家长课堂:向家长宣传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目的性,取得家长配合。让家长明白学校对各项学习习惯的要求及评价方式,便于家长队学生进行检查和督促。
B构建评价机制:根据学生课堂及课外学习中倾听、发言、阅读、书写,制订本班激励制度,即时进行评价激励。如:二二班的评价激励机制是这样的:当孩子的作业写得全对,他便可以得到一个小红旗;写得端正,得了“优”,他便可以得到两个小红旗;写得特别漂亮,不仅端正而且美观,得了“好”,他还可以得到三个小红旗;遵守纪律被表扬一次,他会被奖励一个小红旗;为班级体服务、做好事,奖励一个小红旗;在测试中达到老师定下的标准,奖励一个小红旗。反之,如果作业写得不用心,粗心了草或是不写,就会被加一个小白旗;不遵守纪律被批评一次,加一个小白旗;自己区域的卫生不干净,被负责同学提醒后仍不纠正,被提醒第二次,加一个小白旗;做有损班级荣誉或威胁到他人安全健康的事,加一个小白旗。所有的白旗,需要用以后得到的红旗去抵消。这些红旗、白旗被标在黑板左侧每位同学的名字旁边。谁表现得优秀、谁还需要更加努力,抬眼望去,一目了然。【见附件4】
我们为每个孩子画了一张空空的小树,告诉他们:孩子们,你们每个人,就是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春天来了,你们要努力的生长,使自己长成一棵茁壮的小树,长出茂密的枝叶,开出灿烂的花朵,结出累累的果实,并让你的果实不断成长,由青变红、由涩变甜。小红旗是小树的基础,是小树的土壤、土壤里的肥料。拥有足够的小红旗,就能迎来嫩叶的舒展、鲜花的绽放、果实的成长与成熟。来看看我们成熟后的小树:【见附件5】
五、实验的过程
(一)、学生倾听与表达习惯的培养
倾听与表达能力往往紧密相连。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教师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且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而后要通过“说”来突破。只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才能“言之有理”,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良好的表达习惯,能够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愉悦,从而自觉主动地养成倾听习惯。
1、培养倾听、表达习惯。具体方法:复述事情。【见附件6】 我们采用“专门+平时”的训练模式。每周专门开设一节课,用于听说训练。故事内容经过严格的筛选,学生喜欢听,或是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手工制作等活动之后让孩子说说自己的做法等。要求听的孩子们通过边听边想(抓要点,听出所在)、边听边记、边听边审等方式记下来,然后复述给其他同学听,同学听后把反馈意见写在反馈表上,反馈表分三个等级(没听懂,基本听懂,表达清晰)。教师根据反馈情况,了解学生倾听能力,及时评价结果。【见附件6】
2、创设情境,让学生乐说,善说
如:我们设计一两段精彩的小品,录成录音,也将电视台播放的相声、小品经剪辑让学生观看。然后,再设计几个练说的问题,经过多次训练,学生也就掌握了说话的方法。
又如,学习了《小珊迪》之后,同学们都被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所感动,我便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演话剧,演出共四幕:卖火柴、换零钱、旅途门口、看望小珊迪。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又能使语言表达得到锻炼,也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再如:利用学生纠纷,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能力。同学之间的纠纷随处可见,但习惯上老师爱充当解决纠纷的裁决者。其实如果把裁决权交给学生,恰当运用这些机会,使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习惯的良好时机。首先让纠纷这向全班学生诉说原因,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理解是由的来龙去脉后,向纠纷者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明白了好的沟通都是听来的,好的建议,人人都可以提出来,即化解了纠纷这得矛盾,又培养了学生听说的能力。
3、课堂中注意培养学生倾听及表达的习惯。
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课堂是培养学生倾听及表达的最佳时机,课堂上要使每个学生都倾听思考发言,除了靠教师的启发外,还要促使他们动脑。要求学生老师一发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回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因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会不会都可能被提问到,人人都积极动脑思考,利用这种手段,再加上教师的激励评价,促使学生会听会说。
4、借助家长的力量,开展课外活动。
家长每周利用空余时间,带领孩子参加一次力所能及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尝试了解设会,培养其倾听和表达的能力。如让学生独自购买玩具,孩子置身于热闹的场景中使其不得不大声发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根据其能力表现,家长给予相应评价。
(二)、读书习惯的培养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主要人物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同时,它也是新教育所倡导的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幸福的最主要的方法。于是结合新教育所提倡的“晨诵 ——午读——暮省”的方法,我们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
1、激发读书兴趣。我们首先要给学生讲名人勤于读书的故事,告诉学生杰出的人才都爱读书,激发学生向名人学习,热爱读书的欲望。
2、进行购书指导。学生新入学就让他们了解书本,对他们进行书籍的选购指导。以课本为例,让学生了解一本书有几部分构成,选书本时可以参考翻阅,增加对书本的感性认识,而后让学生根据了解到的知识购买自己的第一本书。这样学生对自己购买的书籍就会产生喜爱之情,从而产生读书的动力。
3、加强阅读的措施。【见附件7】
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督促其阅读。划拨读书的专门时间:晨间20分钟(7:50-8:10)晨诵,主要用来诵古诗、儿童诗、儿歌、精典散文等,让孩子大声朗读,体验语言的节奏感与美感;午间半小时(13:00-13:30)自由阅读,让孩子们自由徜徉于书法,尽情汲取文化的精华。无论其识字量的多少,能够看懂文章的内容,但每天必须坚持读书。学生可以读画面,想象情景,培养学生每天阅读的习惯。晚上的暮省时间,定期让孩子写出本段时间内自己阅读书目的读后感,由看上升到思、进行学习的自我内化,自我教育。凡购买的第一本书看完的,可奖励其和班级图书交换阅读,其自己的书籍就变成了班级书籍,如此,班级书籍的数量就会增多,学生阅读范围广泛了。这样做不仅激励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达到了资源共享。家长每天进行读书反馈,达到要求者得一颗星星,超过要求的得两颗星星,老师一周进行一次评价,发放读书标志作为激励。
4、开设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图书,谁的书生动有趣,就会吸引其他学生去借阅,谁的书被借阅的人数多就会引以为豪。此活动的开展,主要培养学生读中思,读后悟的良好读书习惯。教师每月进行一次总评,发放读书图标,以指导学生选书,激励学生读书。
5、开设朗诵比赛。【见附件8】
定期开设班级或学校主题朗诵比赛,比赛要求全员参与,层层选拔。学生个人练习、或在家长指导下练习,参加小组内选拔,每小组推举最优选手参加班里的比赛,当学校举行校级比赛时,班级再推选出最优秀者参与校级的比赛。除此之外,朗诵成绩优异着,我们鼓励他们成为小主持人,主持全校的文艺活动、家长会文艺汇演等。如此,使全体学生得到锻炼,优秀学生有展示的机会,激励学生更好地读书。
6、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帮助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
(三)、书写习惯的培养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下,老师只注重学生会写几个字,而忽视了学生写字的姿势、美观等方面的培养,结果造成学生近视、错字多、潦草等。因此,我们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书写坐姿的要求及措施【见附件9】
入学始,教师要严格看书、写字姿势,力争做到“一拳”、“一尺”“一寸”,并通过编儿歌的形式让学生牢记要求。课堂上教师要随时巡视其姿势,及时纠正;颏下,教师检查桌椅排列是否整齐,以此来衡量学生的书写姿势。课堂上书写时采取激励措施,让那些姿势端正的孩子坐在讲台上书写,这种做法对其本人是一种激励,给其他学生是一种学习和借鉴。
2、书写习惯的要求及措施。
①作业书写要干净整洁、美观。【见附件10】
为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严格把关,加强指导。课堂上教师要强调书写的作用,教师检查每一个学生的书写情况,及时纠正。每半月进行作业展示,学生参观后评议,凡得到师生好评的,其作业在展示栏内展示。通过展览,使同学们的作业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那些以前对作业不屑一顾的孩子,作业展览既是一种鞭策,又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每次展示结束,同学们都积极准备下次展示。同时,我们评出班级的“作业之星”,不仅把他们的照片贴在教室墙上,而且把他们的部分的作业,贴于教室外墙上,作为个人作业展览,不仅成为个人的骄傲,也成为班级的骄傲,学校的骄傲。
②举办“迎六一”书法比赛。【见附件11】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的书写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他们的字逐渐大方、得体、美观了。我们决定搞一次较大型的书写比赛,比促进孩子们书写的练习,激烈孩子们更好的书写。于是,我们进行了“迎六一”书法比赛。要求全体同学全员参与,书写两首古诗,页面自己设计。各班选出优秀作品上交,并在全校参与评比。最后将所选优秀作品装订成册。
(四)、写作习惯的培养
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能为终生的写作打好基础。面对农村小学生生活面狭窄,阅读材料缺乏的客观现实,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在写作训练中培养他们良好的作文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活动,努力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
1、动手搜集材料【见附件12】
无论是课堂上,还是活动中,我们都努力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学生把读到的好句子、词语等记录下来,经常拿到早自习上读一读,记一记,为以后的说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常的摘抄让孩子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也很孩子们的词汇更加丰富,使孩子们自觉学习语文,自觉学习语言的习惯提到提高。
与此同时,我们要求孩子们每周写一篇读后感,以加深所读文章在心里的印象,同时锻炼学生更加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反思生活的能力,为自己以后的写作积累资料。
2、让日记成为习惯,让活动促进写作。【见附件13】
保证学生每天课内外写作时间不少于30分钟。练笔形式如:日记类(包括观察日记、生活随笔等)、读书笔记类(包括阅读分析读后感等)、自命题作文类(包括个人自由命题作文、放胆文等)、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各类作文比赛、向《小学生学习报》等投稿。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爱上写作、学作写作,让写作成为一种生命的习惯。
3、“孝亲作业”抒情怀【见附件14】
我们每周向孩子们布置一项“孝亲作业”,让孩子们给父母洗一次脚、给爷爷奶奶梳一次头、夸一夸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不惹妈妈生气、帮家长扫地、给妈妈讲故事„„这一系列活动之后,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做法、感受写成文章,让孩子知道,生活处处有语文,在热爱生活的同时,热爱写作,学会写作。二年级的小朋友写出的作品最稚嫩,也最令人感动。王思凯小朋友在一篇题为《送你一个乖宝宝》的孝亲作业中写道:
妈妈让我帮她干活,我就高高兴兴地去帮妈妈干活了。妈妈让我给她干的活干完了,我很高兴,因为妈妈夸奖了我。
妈妈不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我告诉了妈妈,今天是母亲节。妈妈问:“那你准备送我什么礼物呀?”我对妈妈说:“我给你准备了一个乖宝宝!我今天一定会很乖,不会不听话的!”
杜涵在《妈妈开心了》中写道:
今天是母亲节。早上,我早早地起了床,为妈妈做了一桌饭。我先把西红柿切碎,然后用4个鸡蛋炒熟。再把青菜炒熟,然后放了一些洋葱。我尝了一口,啊!真好吃。最后,我用水和一些面和在一起,把锅里的水烧开后,把面和水到了进去。等了半小时,汤熟了。
妈妈起来了,看见一桌子的饭,就问我:“这饭是你做的吗?”我说:“是我做的。”妈妈一听,可开心了,脸上红扑扑的。我看见妈妈高兴了,我也高兴得脸红扑扑的。
孩子们的语言虽然稚嫩,可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在生活与语文与写作的结合中,孩子们更加熟练地运用着我们祖国的语言。
4、植树浇树爱树苗 【见附件15】
三月学雷锋月,我们号召所有的孩子们学雷锋做好事,并且把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书写成文,比一比,看谁做得好,比一比,看谁学得好。
三月,又是植树月,结合学雷锋月,我们在全校学生中展开“植树浇树爱树苗”活动。高年级的孩子们分小组植树,并写一篇植树的文章;中年级的孩子们分小组,对学校已植小树进行一次浇水;低年级的孩子做一件爱护小树的事,写一篇爱护小树的小短文。在这样的活动中,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快乐,并通过自己动手去做,做到有话可说,有文可写。
5、“向理想迈进”系列作文训练【见附件16】
14年4月到6月,我在班里进行了“向理想迈进”系列作文训练。通过《我的理想》、《每天进步一点点》、《有志者 事竟成》、《20年后的„„》、《我有我精彩》、《我需要养成的几个好习惯》、《不抛弃,不放弃》、《我未来的一天》等作文的训练,帮助学生明确树立自己的理想,制定实现理想的计划,并且引导学生一步步反思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的目标,一次次给自己鼓励,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更加自信地向着理想前进。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进行,一个学期的时间,学生们个个儿都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充满期待,而且班内的同学随口都能够说出其他同学的人生理想、人生定位,在写《二十年后的聚会》时,在写《我未来的一天时》,在学生们写日记时想象到自己的人生时,在之后学生们和说谈起长大回来看我时,他们都能随笔写出、随口说出自己和同学的“未来形象”,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几分乐趣,更让同学们逐渐拥有了更加积极向上的写作习惯。
6、关注环境系列文章。【见附件17】
今年三月开始,我们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关注我们生长的环境,我们让孩子们通过向家里的老人采访询问,来了解几十年前我们这里的环境,与现在的环境进行对比,写一写《我家乡的环境变化》。通过采访和对比,孩子们了解到,几十年前,我们这里有许多水塘,那里的水清澈见底,每到夏天,孩子们就到塘里游泳。塘里有很多注鱼,还有小蚌和小虾呢。但是,现在我们的环境受到了污染,不仅水源越来越少,仅剩的几条小河或水坑里也是脏兮兮、臭烘烘的。我们又组织孩子们讨论,我们能如何、该如何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呢?经过讨论,大家了解过了一些保护环境的办法,于是,我们又成文《多们怎样保护环境》。在此基础上,我们倡议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假如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美化我们的环境,那么十年以后,我们的环境会是什么样的呢?大家画一画,写一写,写写我们所期望的,十年后我们家乡的环境吧。于是,孩子们又用心地画了起来,写了起来,《十年后,我的家乡有多美》。
7、创办手抄报、黑板报。【见附件18】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语文学习生活,激起孩子们更大的学习热情,我们在一些节日到来之际号召孩子们着手创办手抄报、黑板报。比如:植树节,孩子们以“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为主题来创办;三八妇女节,以“尊重妇女,关爱母亲”为主题创办;三月学雷锋,孩子们以“学习雷锋好榜样”为主题创办了手抄报和黑板报;五一劳动节,孩子们创办“五一特刊”;母亲节,我们倡导孩子们以“孝”为中心创办手抄报;六月的地球日到来了,我们让孩子们以“爱护地球”为主题创办一期黑板报;十一国庆节,我们引导孩子们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创办一期手抄报„„手抄报的创办,大大提高了孩子们书写的兴趣和热情。孩子们不仅字写得更好了,文章也写得更棒了!
通过一系列活动,孩子们认识到作文即生活,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变原来的“怕”写作,为“乐”写作,“爱”写作。“写作”成为孩子们的一项表达习惯。
(五)、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见附件19】
1、全面了解学困生,对他们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家访,并结合其在学校的表现,制订具体教育方案。以下是两位学困生的基本情况:
高鹏杰,是一个性格内向沉稳的男学生。爱劳动,待人有礼貌,在家很听话,父母都认为是乖孩子,但是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原因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整天稀里糊涂过日子。
潘亚杰,是个受家长溺爱过度的男孩子,自己的生活琐事拖遢无序,上课经常走神,不能集中精力听讲,学习不当一回事,还经常影响别人。
以上这俩学生虽然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但是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意志力不强,长期成功的学习体验等等,因而在语文学习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不能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在现实面前,我提醒自己:不能歧视这些暂时处于“后进”的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受教育的权利,作为教师,应该平等地看待受教育者在,某些方面发展程度的不平衡,承认他们发展的差异性,针对这些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决定首先采取分步培养的教育措施,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发展其语文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我们借鉴了“暗示和自我暗示”的方法,首先,做思想动员,以争取他们对老师工作的理解和配合,初步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第一次召集开会伊始,两人有的惶惑,有的觉得新鲜,有的不置可否,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着相同的疑问,即“一个班有四十多个人,为什么偏偏选上我们呢?”为避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我热情地肯定了接班以来,他们给我留下的良好印象,诚恳地表示希望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大家互相帮助,摸索出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师生共同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明白了老师的意图,学生们似乎都放下心来,而且还意外地了解到老师对他们印象不错的信息,又令他们感到些许的兴奋。也许是怕破坏了老师对他们的良好印象,也许是有些理解了老师的一片苦心,学生们一扫初时那种“复杂”表情,开始洗耳恭听老师所讲的内容„„
一句句满怀信心热情洋溢的话语,使学生们深受感染。他们还从来未曾想到过自己在班级、学校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负有如此光荣之责任。“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反过来用,对学生无论是来自外界的、还是自身的不断的积极的心理语言暗示,也能够促使他们渐渐消除“自卑”、“失败”的心理和情绪,树立起自信,朝着乐观、向上的方向发展。
②、课内外多关注他们,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快乐,记得一次语文课上,高鹏杰偷偷地举起了手,被我叫起发言并大加表扬后,我看见他的小脸上顿时洋溢着喜悦的表情,且整节课他频繁地举手发言。学习积极性明显比以前提高了。
③、不断给他们提供明确而是体的目标,我班的许多学困生缺乏学习的目标、整天昏昏沉沉,得过且过,针对这种情况,我逐个找他们谈话,并不断提供具体的目标,让他们跳一跳即可达到,如这次默字错了10个,争取下次8个,这次考75分下次考80分。
④、提到家访,学生们起初都比较惊慌,以为自己又犯了什么大错误,老师要上门去告状。高鹏杰甚至央求我说:“老师,能不能别去了?”学生家长们更是诚惶诚恐、坐立不安。待我讲明来意,并如数家珍似的把学生在校的一些好的表现告知家长时,他们即惊讶又高兴,表示非常愿意自己的孩子参加这样一个学习小组,坚决支持老师的工作,一定尽力督促帮助自己的孩子。等到再见到这些被家访的学生时,似乎一夜之间他们和我亲近了许多。以后的课上课下,他们的学习态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有的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有的作业整齐多了,有的课上爱举手发言了,有的甚至能主动找老师该错了。
与家长经常沟通,不要总是训斥孩子,应给予真诚的关爱,以往和家长谈话,我总是告之孩子的缺点,调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学生被家长一顿训斥后对学习反而更提不起兴趣,反抗心理强,因而现在的家访,我对孩子的优点比缺点说的效果较好。动员家长,同老师一起对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学生战胜自我、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好语文的信心。
⑤、通过校讯通,坚持、经常地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与学校工作配合。共同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在培养过程中,会出现了反复,这很正常,老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坚持“反复抓”,作为班主任,与家长经常联系,告诉他们这个现象的正常性,鼓励他们对孩子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地给孩子鼓励与帮助很重要:某些学困生在鼓励下虽然出现了明显的进步,然而好景不长,他又会故态重萌,实际上,这很正常,我们应调整好心态,耐心地坚持:“反复抓”。这样,孩子一定能够改变过来的。
3、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
据了解,上述两名学习困难生以前没意识到自己有什么学习方法,更谈不上总结和运用了。于是我带领他们学习有关的资料,复习学过的知识,让他们了解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学习实践中去,再把所用方法按操作步骤进行记录,及时总结运用这些方法时的体会,吸取长处,屏弃不足,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活动程序。由此,同学们逐渐明白了,有些学生之所以学习好,是与他们善于总结和运用这种合适自身的学习方法分不开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适合自身特点、有自己 特色的学习方法。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多次实践、多次反馈、多次调节、多次改进,才日益成为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的。通过进行思想动员、家校结合、读书等一系列工作,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初步显现出来。教师、学生及家长开始积极地互相配合,为良好习惯的培育创设了和谐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使学生逐渐树立起克服不良习惯、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以内部需要的方式推动自己的行动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这就等于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在此基础上,我紧接着抓了学习计划的落实与学习方法的运用。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努力的目标及采取的措施。制定学习计划以后,同学们反映,和以前相比,学习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知道主要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似乎知道劲儿往哪使了。
六、目前取得的成果【见附件20】
在研究中,课题组老师辅导的学生共3人次在各类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了作文,4人次的作文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共3篇论文和教育随笔发表在省市甚至国家级刊物;周慧萍、李晓燕老师被授予“孟州市教育质量奖优秀教师”、刘珍珠老师被评为“焦作市优秀班主任”,几位老师多次在获得教学成绩奖„„
经过培养,三四年级学生的平均识字量已达到3000字左右,经过调查,一年内孩子们的阅读量最高已过120万字。就连平时比较薄弱的孩子,阅读量也达到60万字,这已经超出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四年级学生所达到40万字的阅读量,现在读书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生活中的一种享受。他们知识丰富,思路清晰,语言干练,见解独特,思维敏捷,与人交往得体大方。通过测试与评估,证明学生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家长们也认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
现在走进我们的校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整个校园都洋溢着浓郁的和谐的氛围。学生们学习兴趣胞胀,学习积极性高昂,语文学习习惯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管理与自我管理能力大大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七、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这一课题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认识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提炼出一整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操作模式,以供同行参考借鉴,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同时,希望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美,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参考书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
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新世纪出版社2001年1月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 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广西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第五篇: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三年级学生钢笔字规范书写能力培
养研究”
结题报告
所属实验区(直属校)蒙自市草坝镇中心学校
实验校 大落就小学
执笔人姓名
王丽青
联系电话
***
邮编 661101 E-mail 704905361@qq.com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1、课题界定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落后,家长意识淡薄。规范:规范姿势、规范笔画、规范笔顺。
书写能力:在长时期里逐渐形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令人满意的、好的写字习惯。
培养: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农村三年级学生钢笔字规范书写能力培养:指在小学三年级阶段通过一定的目的长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书写,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汉字的习惯,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的汉字,逐步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行款整齐和美观,并具有一定的速度。
2、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现在的小学生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普遍不正确,这样就导致很多的学生写的字歪歪扭扭,潦潦草草,大小不匀。长此以往,便会养成不良的书写习惯,就会出现近视、斜肩、驼背、脊椎弯曲等现象,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影响他们的一生。而现在的课堂教学很少有关这方面的训练,只是平时偶尔提醒一下,没有一套系统的训练方法,学校对写字教学也不重视。三年级是刚开始学习写钢笔字的阶段,要想培养孩子的书写能力,入门时的教学显得异常重要。因此,培养学生规范书写钢笔字的能力刻不容缓。正确、工整、认真地书写,既有利于完成高质量的作业,增强学习信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更有助于培养他们做事耐心细致、有恒心、有毅力的品格。
书写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不仅能体现出一个 2 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也在日后的学习、就业和工作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对学生的检测中,学生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成绩,所以小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加上现在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电脑的普及,很多学生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少纸、无纸时代。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已经注意到,字写得不好看的小学生已经占现在的多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部分对小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分学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学生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课题目的:
(1)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全面提高并规范学生的书写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具体:良好的写姿:头正、身平、臂开、脚平。良好的握笔姿势:掌虚、指实;手指离笔尖一寸、眼睛离纸面一尺、胸桌距离一拳。规范内容:基本笔画规范、笔顺规范、结构规范等。心意纯静、专心致志。)(2)通过对正确书写习惯的研究,发现和总结一套有经验的方法。
课题预期目标:
(1)提高学生书写兴趣和规范书写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整体提高学生书写水平。
(2)参加研究的教师科研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有与研究内容相关的论文、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等在校级以上交流或发表。
4、本课题参加的实验为三年级,共2个实验班,一共80人,老师7 3 人,实验起止时间为2013年10月-2015年11月,历时2年。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2、人本教育理论。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健康地、积极地、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3、在当今课改的大浪潮中有很多教师已经或正在研究规范小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多的研究报告、论著诞生,但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在实际教学与家庭教育中,普遍忽视、轻视写字教学,缺乏对学生写字方法与技巧的指导,作业量过多,学生忙于赶作业,无暇顾及书写质量,忽视学生写字技能的训练,学生普遍都存在着写字习惯差,坐姿、执笔方法不正确,字迹潦草,行款不整齐,卷面不整洁,学生作业书写不规范等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三年级学生钢笔字规范书写能力培养的方法。(2)小学生书写能力培养的好途径。
(3)矫正小学生错误的握笔方法和写字姿势,让学生正确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结构的书写要求。
2、课题研究原则(1)主体性原则:书写能力的培养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
(2)层次性原则:在进行书写能力培养时,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3)循序渐进原则:书写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4)激励性原则:研究中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眼光看待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用“正强化”理论,鼓励并强化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
3、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小学写字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
(2)个案观察研究法。通过此方法了解平时没有良好书写习惯的学生数量以及研究前后的变化。
(3)调查分析法。对学生书写能力养成教育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作相应的调查结果分析。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对比,依据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反思与总结。
4、课题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陆春桃
(负责课题统筹、规划、计划、管理)
副组长:李繁春
雷国华
王丽青
陆秀琼(负责课题试验的具体 5 实施和研究)
资料小组:课题组其他成员(负责进行问卷设计、数据整理和分析、校本教材资料整理等)(2)成立书法兴趣小组
学校在各班选拔的基础上,选取一些对书法热爱和感兴趣的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每周三下午课后,进行训练、辅导、评讲。这样,兴趣小组的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这部分学生的写字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这些学生在班级中又能起到“以点带面”的积极示范作用,同时也让这些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提高了全校学生的写字能力。
通过兴趣小组活动对学生书写作品对比展示、讲故事、编儿歌和顺口溜、赏析名家书法作品,激发学生写一手好汉字的愿望和兴趣,培养“提笔即练字”和认真书写的意识。
(3)教师示范指导,引领学生提高写字能力,快速掌握写字的要领与方法
教师通过正确、专业的示范,为学生正确、规范的写字作了良好的开端。我们要求教师写规范字,能用钢笔进行范写。不仅是写字课上的例字范写,还有课堂板书、批改作业等,都要做到字迹清楚、正确、工整。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示范作用。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教师展示给学生的都是一个个端端正正、十分标准的写字姿势。教师加强平时作业书写的要求、指导,进行良好的作业书写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坚持用5—10分钟练字,每天写好3个字; 而且每周至少开设一节专门的写字课,进行写字指导、练习和交流。
教师用儿歌、顺口溜,榜样激励等方法,强化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纠正不良的写字姿势,指导运笔技巧,培养学生按正确笔顺书写的习惯。
学生在掌握了写字的要领以后,需要反复的练习,练中学,学中练,逐步掌握书写的规律,力求使每个学生不仅把字写对,而且规范、端正,进而达到整洁、美观。通过教师细致而耐心的指导,学生能掌握写字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写字能力。(4)利用各种比赛,促进学生书写习惯的养成
学校课题组结合“明德儿童创意智能竞赛”“草坝中心学校书法比赛”等活动,相应地开展了各类书法大赛,一方面检验了学生写字的效果,另一方面又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学生在这些“写字舞台”上,向全校师生展示自己的写字能力,展示写字成果,激发全校学生的写字热情,促进学生以“榜样”为力量,努力写字,刻苦练字,人人都写一手好字。
(5)通过校本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书写修养,深入开展写字教研
学校加大写字教学的研究力度,定期开展写字研讨课教研活动。老师积极认真参加书法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书法修养,以身作责,言传身教。比如:学校在每学期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三字”比赛,师生同台书法展示等。
(6)注重个案研究,以点带面,寻求有效策略
我们在三年级两个班中挑选了10名学生开展实验。课题试验以 问卷调查为主,每班老师选取了有代表性的试验对象,在学校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各试验老师按要求进行分析、记录和指导。课题组定期进行交流、汇报,以及讨论相关策略,并撰写了调查报告报告。在总结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推及到整个试验班。试验研究不仅纠正了个案中的学生的不良书写行为,也促进了其他同学努力养成良好的作业书写习惯,取得较好的效果。(7)家校合作,促进良好书写习惯养成的可持续性
我们采用了家校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家长会、校内外墙报、校园网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使家长从思想上重视孩子的书写习惯,从自己做起,做好榜样,耐心指导小孩的作业书写;对小孩作业的书写进行监督和指导;大力配合学校和老师开展相关的作业书写评价活动。
四、课题研究成果与结论
1、课题研究成果
(1)绝大多数的学生掌握了汉字各种笔画、笔顺、结构的书写方法,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能写出一手端正规范、结构均匀、整洁美观的汉字。很多学生在学校举行的各类书法比赛中成绩喜人。(2)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研究实践,我校涌现了一批肯钻研,积极投身书法教学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科研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增强。几乎全部教师都有能力承担班级硬笔书写的教学。教师有多篇书法教学论文、案例在市、县论文评比中获奖,多位教师在各级书法比赛中获奖。通过本课题研究,教师工作热情高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涌现了一批兢兢业业、勤奋工作的老 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这种风气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位学生。
(3)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①通过书法教学,使学生认识书法、欣赏书法,培养传承祖国文化的责任感;学生学习了书法的技能技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书写能力;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拓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②在教学中充分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其它学科的学习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营造一种和谐发展、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③注重文化涵量,多形式多角度增加课外知识,把写字训练整合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强化执笔和坐姿训练,预防近视眼和保障身体健美,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工作落到实处。
④学校通过大面积张挂学生的书写作品,开展班级书写比赛、书写之星评选等活动,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大大地提高我校学生的集体感和荣誉感,有利于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建设。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效果显著,使学生受益、教师进步、学校发展,社会满意。学生不仅写字有了明显进步,德智体各方面的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2、课题研究结论
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培养了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具备一定的书写能力,能写出一手端正规范、结构均匀、整洁美 观的汉字。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格,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3、思考与展望
经过二年的深入研究,对于《农村小学三年级学生钢笔字规范书写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这个课题,我们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学生掌握书写的技巧,养成“提笔就是练字时”的习惯。因此,课题的结题,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而应该是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希望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逐渐完美,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 方斐卿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3)《小学写字教学理论与实践》 杨献荣 著(4)小学语文教学网
(5)《小学语文教学》
山西教育报刊社
草坝镇大落就小学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