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阶段研究总结
学生课前预习方法的实践研究
羊圈学校:陈光英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把字词一写,课文一读就算预习了,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使得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
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讲课前,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语文课前预习:是指课前先自学新课文的内容,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对课文中生字、词语进行学习,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研究的思路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经验总结法和案例研究法为主,辅之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
1.文献法: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相关杂志、书籍的阅读,吸收为成果,认为课前预习有很多作用,需要在我校研究。
2.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有关课前预习人数、课前预习兴趣等方面的调查问卷,把它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
3.经验总结法: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与不足,撰写阶段性小结和有关学生教学案例。
4.案例研究法:教学中以五年级语文课文教学作为案例研究,辅助课题研究
五.研究的内容
(1)调查学生预习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习到底处于何种状态?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最真实的感受者,因此,必须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2)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
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改变以往预习随意性强、无明确要求、无层次、无检查的不足,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
六、研究课题的保证措施
我从事的工作就是研究的时间,边工作边研究。在教学中,留心观察,实施研究课题。领导大力支持此课题的研究。并提供电脑、打印机、多媒体设备。经费充足,图书馆有相关的资料查阅,条件便利。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现在处于研究的中期实施阶段,根据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制定阶段达成目标;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撰写研究过程中个案分析。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阶段研究总结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阶段研究总结
羊圈学校:陈光英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把字词一写,课文一读就算预习了,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使得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
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讲课前,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语文课前预习:是指课前先自学新课文的内容,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对课文中生字、词语进行学习,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自学能力。三.研究的思路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4)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经验总结法和案例研究法为主,辅之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
1.文献法: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相关杂志、书籍的阅读,吸收为成果,认为课前预习有很多作用,需要在我校研究。
2.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有关课前预习人数、课前预习兴趣等方面的调查问卷,把它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
3.经验总结法: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与不足,撰写阶段性小结和有关学生教学案例。4.案例研究法:教学中以五年级语文课文教学作为案例研究,辅助课题研究
五.研究的内容
(1)调查学生预习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习到底处于何种状态?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最真实的感受者,因此,必须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2)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改变以往预习随意性强、无明确要求、无层次、无检查的不足,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
六、研究课题的保证措施
我从事的工作就是研究的时间,边工作边研究。在教学中,留心观察,实施研究课题。领导大力支持此课题的研究。并提供电脑、打印机、多媒体设备。经费充足,图书馆有相关的资料查阅,条件便利。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现在处于研究的中期实施阶段,根据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制定阶段达成目标;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撰写研究过程中个案分析。
第三篇: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范文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呢?需要坚持不懈来养成,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四个层次来培养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1、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至一生。我觉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地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
2、以小组形式为主的预习
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就要转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习得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组织的力量”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3、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同学合作预习是个体预习的基础,学生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这样就可以在教师预习题的提示下能较为自觉的预习,进入自为阶段。
4、以创造性为主的预习。
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的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其间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有一个过程,开始学生“仿照设置问题”,势必存在一些偏废、谬误,此时,就不能任由学生机械的模仿,作为教师该出手就出手,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
如此反复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开拓学生的智慧空间。
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第四篇: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案例
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案例
郑家中心小学金碧艳
在这些年的高年级教学中,我认为学好一门学科最主要的就是预习。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没有课前认真的预习就会牺牲的是时间和精力。踏踏实实预习了才知道学习的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听讲才能主动,才能容易与代课老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一定的效果。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汉字,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和理解能力,也学会使用了工具书。预习已经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了。
案例一:
郑文奇是我们班里的后进生,以前学习啦啦踏踏的,学习成绩却怎么也不长进。追究其问题所在原因很多,但其中反映一点问题就是该生长期形成一个很差的习惯:不喜欢也没习惯课前预习,上课稀里糊涂的,没有重难点之分,囫囵吞枣。对课文内容不熟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也没有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法,课文的很多都不去课前解决。长此以往,越积越多造成知识不消化,产生厌学情绪。
案例二:
郑博是我们班的语文课代表,学习年年名列前茅,平时观察得知,郑博在学习中很重视课前的预习,常常做到有备无患,课前的问题课前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勾勒出来,课上认真听课。
及时与代课老师学生讨论沟通,他绝不会把问题带到下一节课。他的学习习惯好,用功学习,与这些都是分不开的。
怎样指导学生预习,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明确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时,学生一般都不会预习,这时我们应给学生划定预习的范围,如一篇课文可以让他们从字词(也就是找生字生词入手),然后是文学常识,课文理解句子等。这些基础预习完,可以先给他们布置预习题,帮他们慢慢入门,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预习时教师还可提醒学生充分利用每篇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从中找出课文的主题,写法及语言特色,为解读课文寻求指导性意见。形成习惯后就可以不用布置预习题了,上课时可以用我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模式,学生也可以补充一些自己预习的内容,这样课堂容量就大多了。时间长了自然就形成一定的模式了,预习上了轨道之后学生学习也轻松了。
2、鼓励质疑问难,查阅多种资料。有的老师可能认为学生按参考资料预习,答案自然有了,其实不然,我觉得学生有资料可查就像老师备课,并不能限制学生思维,而是博采众长。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尤其是上课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学生
自己预习的内容可以让他们用蓝笔。老师讲课时的重点可以用红笔圈注。这样下来每个学生的书就是一本集参考,笔记和各种知识的全面资料书了。
4、其实这样也可以避免学生对接受新的知识心中没数,避免他们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一种心理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实践过程的具体实施:
1、不妨将课前预习和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有目的地收集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
2、为了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我都将课前预习作为作业来完成,以促进学生重视预习。同时我经常向学生讲述预习的重要性。
3、把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纳入语文学科的评价机制,学生一定会像重视考试一样重视课前预习。第一天下午布置个学生明天要掌握的知识点,具体做法是让课代表每天早自习检查,我们班规定是每早自习集中预习交流,检查时也按布置预习时的要求检查,好中差按三个等级记入班级量化。刚开始时课代表不怎么会检查,我就检查几次,让课代表按我的标准打分,学生也很快适应了这种形式。这样不仅减少了我们的负担也督促了学生学习。现在我们两个班级的学生每天课前预习基本不用布置他也能自觉完成。
4、不能让预习流于教师口头要求的形式,我将此纳入学生学期语文成绩的评估机制。将成绩作为期末考核的一次平时分记入成绩册。对没有做课前预习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完成,同样给予一定的评价分,这样做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听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样可达到学好语文目的。
5、对于学习参考书的运用,我觉得必须作必要的引导,扭转学生使用参考书的盲目性:其实很多知识参考书上都有,但在预习中也要教学生把重点内容记在书上作为资料保存。在教学中,我都将争议而存在歧义的内容放在讲课中加以取舍指导。
这是我不成熟的做法,但我坚持到现在觉得效果还不错。我想如果能做到持之以恒的话,每个学生的语文成绩都会有所提高的。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养成研究
课题:
七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养成研究
年级学科:
2014级七年级语文
课题主持人: 何明元
参研者: 张叶成欧明绪 资料:
(一)七年级语文预习表格式模式
(二)《春》预习示例设计
(三)七年级语文预习方法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