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小学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现状和改进研究
基于小学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现状和改进研究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出发,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提出了改进当前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方法,希望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师起到一定参考作用,促进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习惯;现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必须要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阅读意识,并且逐步形成完善的阅读方法。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值得教师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必须对当前存在的不合理之处进行剖析,从表现出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以便能够切实提升小学生阅读水平。
一、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现状分析
(一)阅读环境不完善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说来,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对阅读环境的完善还不是很到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使得阅读习惯培养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效果。阅读环境是熏陶学生情操的重要因素,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进行阅读活动,从中发现能够适用于语文学习的各种知识。阅读环境的不完善,使得这些作用都没有实现。因此,对于语文教师而言,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阅读环境的构建,使其服务于阅读习惯培养。
(二)阅读兴趣不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小学生说来,兴趣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当中,并且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形是,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高昂,不少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这就使得阅读习惯培养的工作难以有效落实下去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自身对阅读习惯培养的认识存在误区,将阅读习惯培养当成了简单的教学活动,在其中以主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得阅读习惯培养丧失了公平对等的教学氛围,进而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
(三)阅读方法不科学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科学的阅读方法作为支撑,否则学生难以体会到阅读中的乐趣。当前,教师在进行阅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使得学生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存在不科学的问题。首先,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依照传统模式进行,还是在“读书做笔记”或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的思维模式下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这样显然无法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在阅读方法上出现杂乱无章的情况。其次,教师在阅读方法指导上对学生实际缺少考量,没有选择与学生身心特点相对应的手段进行阅读方法培养。
二、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改进对策
(一)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
构建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对学生进行阅读习惯培养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就阅读环境的构建进行努力。首先,在硬件环境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室内设置一个阅读角度,摆放一个小小的书架,设置一些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与语文教学的相关读物,以供学生平时阅读。其次,在氛围环境方面,教师可以设置鼓励阅读的活动,比如鼓励学生每天进行适量的阅读,并且写下一点阅读笔记。教师每周对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品读,选择其中优秀的篇目进行全班朗读,并且给予学生一定奖励。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进行阅读,对某些问题进行共同探讨。比如在教学《静夜思》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和学生一起通过画画、表演的形式对文中内容进行展示。如此,就可以通过教师的作用带动学生参与阅读,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对学生阅读兴趣加强培养
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加强阅读兴趣的培养,以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点或是身心特点着手,通过巧妙的方法渗透兴趣培养。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全面调查。可以发现,小学生普遍对动画存在非常浓厚的兴趣,喜欢具有较强故事性的小文章。由此,教师在进行阅读兴趣培养时,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其次,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创造兴趣点。比如,在阅读《乌鸦喝水》这篇文章的时候,由于文章本身就是一个关于乌鸦喝水的小故事,因此具有能够吸引学生的基本要素。教师就可以更进一步,运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对文章内容进行演示。如此,就可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如此,在阅读完文章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上台对文章内容进行演示,表演乌鸦喝水的整个过程。这样,就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优化阅读方法的培养
在阅读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加强阅读方法的优化培养。首先,教师应该从阅读目的出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着目的展开阅读,比如认识陌生字词、积累优美的句子、理解文章含义等。带着目的进行阅读,可以让阅读更加具有针对性。其次,教师需要站在对等的立场和学生一起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以自身的阅读行为对学生形成向导,从而让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结语
阅读习惯的培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极其重要,但是当前阅读习惯的培养还存在环境不完善、学生兴趣缺失等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性地强化阅读环境构建、加强学生兴趣培养等。如此,才能消除当前语文阅读习惯培养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单伟英.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5(11).[2]朱成友.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改进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1).(编辑:陈岑)
第二篇:小学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将阅读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外阅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必要补充。《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没有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对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学习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词汇及句子,正是引导他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的大好时机。
一、我校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1.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较缺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每天读书或经常读书的习惯,不少学生读课外书只是为了完成教师或家长布置的任务。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家长往往平时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只关心孩子的书面作业。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弹钢琴、绘画等特长培养,而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不堪重负,当然就没心情也没时间读课外书。
2.阅读的功利性:在各种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书与电视、电影、电脑和游戏机相比较缺乏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不少学生课余活动最喜欢的是玩电脑、看电视,参与课外阅读是为了消磨时间或为了考出好成绩。这样的阅读明显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或功利性。小学教育科目也越来越多,学生学业负担也越来越重,遏制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发展。3.课外阅读的涉及范围较狭隘: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有一种思维怪圈,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书籍或学习辅导书,形成了优秀作文书、学习辅导书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这使得学生课外阅读时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书籍。部分学生偏激的认为看课外书那就是为了提高目前的学习成绩,所追求的是一种短期效益,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对自我发展的持续性和长远性的影响。因而,造成了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涉及面普遍狭隘的怪现象。
4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未养成:据调查所得,大部分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往往是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好像走马观花一般,读得不是很认真。他们在读书时不做读书笔记,即便是个别学生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个好词,几句好句之类,没有从较深层次去思考、去感受原著,缺乏自己的理解与消化,应而阅读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没有养成,造成了阅读效率的低下,反过来也影响了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的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良好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可使人终身受益。反之,不良的习惯可能随时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比如阅读的姿势、阅
读的方法、阅读的喜恶、阅读的风格„„但也可以很简单的说,阅读习惯主要就是喜欢阅读,经常阅读,把读书当做自我实现的途径的习惯。
1.兴趣的培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有了阅读的兴趣,才会从内心喜欢阅读。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力量,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如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就为学生努力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着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形式多样的训练内容,使学生个个参与、人人锻炼,使学生的智慧受到启迪,能够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在以色列,当小孩稍微懂事的时候,母亲便会翻开《圣经》,在上面滴上一滴蜂蜜,然后叫孩子去吻它。这种传统仪式意味深长: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懂得书本是甜的,日后要爱不释手。这说明,阅读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我们也要去制造一些"蜜",比如开展文学名著(片)欣赏、赛诗会、读书论坛、演讲台等丰富多彩(避免枯燥)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提高。
2.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仰慕名人、伟人的特点,经常向他们介绍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及科学家的故事。帮助孩子们认识伟人之所以能有伟大的成就,关键在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激发学生读书欲望。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榜样,如班上有一批学习习惯好、课外阅读量大、收获也大、成绩也优秀的同学,教师可以发动这些同学帮助学困生阅读,这样就形成“手拉手”的良好读书氛围。
3.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要具备课外读书的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阅读方法的运用。要让学生想读书、会读书,这才算是真正地培养好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常见的阅读方法有:(1)精读与略读。要想找资料,快速获取信息,最直接的办法便是略读。当遇到揣摩玩味的精妙之处需精读。(2)浏览与跳读。浏览即看看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大致了解全书的梗概,以便确定读全书还是章节。跳读即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必要的内容跳过去。(3)读、摘、背。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语料,这是语文课标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尤其当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时,需要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摘记下来,并将它们吟咏,甚至背下来。(4)读、写、批、补、注。极具个性化,学生掌握了方法后可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喜好去选择,教师不可强作规定,只要能做到心无旁骛,读有所获就好。
4.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和创造的发源地。常见的笔记方法如下:①眉批笔记。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②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③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的未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可以受益一生。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阶段研究总结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阶段研究总结
羊圈学校:陈光英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把字词一写,课文一读就算预习了,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使得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
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讲课前,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语文课前预习:是指课前先自学新课文的内容,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对课文中生字、词语进行学习,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自学能力。三.研究的思路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4)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经验总结法和案例研究法为主,辅之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
1.文献法: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相关杂志、书籍的阅读,吸收为成果,认为课前预习有很多作用,需要在我校研究。
2.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有关课前预习人数、课前预习兴趣等方面的调查问卷,把它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
3.经验总结法: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与不足,撰写阶段性小结和有关学生教学案例。4.案例研究法:教学中以五年级语文课文教学作为案例研究,辅助课题研究
五.研究的内容
(1)调查学生预习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习到底处于何种状态?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最真实的感受者,因此,必须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2)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改变以往预习随意性强、无明确要求、无层次、无检查的不足,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
六、研究课题的保证措施
我从事的工作就是研究的时间,边工作边研究。在教学中,留心观察,实施研究课题。领导大力支持此课题的研究。并提供电脑、打印机、多媒体设备。经费充足,图书馆有相关的资料查阅,条件便利。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现在处于研究的中期实施阶段,根据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制定阶段达成目标;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撰写研究过程中个案分析。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阶段研究总结
学生课前预习方法的实践研究
羊圈学校:陈光英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把字词一写,课文一读就算预习了,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使得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
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讲课前,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语文课前预习:是指课前先自学新课文的内容,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对课文中生字、词语进行学习,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研究的思路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经验总结法和案例研究法为主,辅之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
1.文献法: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相关杂志、书籍的阅读,吸收为成果,认为课前预习有很多作用,需要在我校研究。
2.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有关课前预习人数、课前预习兴趣等方面的调查问卷,把它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
3.经验总结法: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与不足,撰写阶段性小结和有关学生教学案例。
4.案例研究法:教学中以五年级语文课文教学作为案例研究,辅助课题研究
五.研究的内容
(1)调查学生预习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习到底处于何种状态?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最真实的感受者,因此,必须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2)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
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改变以往预习随意性强、无明确要求、无层次、无检查的不足,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
六、研究课题的保证措施
我从事的工作就是研究的时间,边工作边研究。在教学中,留心观察,实施研究课题。领导大力支持此课题的研究。并提供电脑、打印机、多媒体设备。经费充足,图书馆有相关的资料查阅,条件便利。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现在处于研究的中期实施阶段,根据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制定阶段达成目标;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撰写研究过程中个案分析。
第五篇:小学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摘要:好的阅读习惯让人终身受益,但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须以兴趣为基础,持续给力,坚持经常,方能形成。为养成学生好的阅读习惯在日常教学中,我从书目、时间、激励措施、方法、手段等多个方面下手,下大力气,力争让学生在短时期内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习惯兴趣积累主题阅读经典诵读
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见效的,要经过一个长期渐近的过程,是在学生乐于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习惯应是在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形成的,应该是持久稳定的兴趣。可见兴趣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学习教材中课文的时候,就为拓展课文设下了伏笔,用简炼的一句话,最好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如:富有表扬,赞美,鼓励性的语言。也可利用文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以此激趣。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情境中去。
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主题阅读》中的课文《斑羚飞渡》的故事,当我讲到老斑羚为了救小斑羚牺牲自己的生命时,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迫切想知道是为了什么要这样,我便出示《斑羚飞渡》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我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需求,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为保证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教学实践中我使用了以下的方法、手段和措施。
1、保证书目。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要给学生以阅读的自由,给他们时间上的保证。我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去自由阅读。我经常鼓励孩子多买课外书,班里的孩子每人都有好几本课外书,孩子们把自己的书进行交换阅读,这样每个学生就能读到好几本不同内容的书。资源共享,读书的范围更广了。
2、保证时间。我每天挤出时间来,让他们读书。天天读,才能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每天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阅读,只要走进教室,就让孩子们养成读书的习惯。中午的时间,也是读书的时间。另外,减少重复、无效、无意义的课外作业,把时间腾出来让学生进行“自我阅读”。让孩子们读书有了充分的时间保证。
3、注意积累。在进行阅读时,要教育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本应该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每周最少写三篇日记,老师进行定期批阅,并选择优秀的日记,进行全班分享,学习优点,并借鉴。只有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才能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之中,从而稳定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贴小红花。为了鼓励学生进行积累,我做了一张“经典诵读检查表”,对每一单元的积累内容进行检查,优秀的贴红花,合格的贴绿花,差的贴黄花,给三次机会,也就是说,如果一次性过不了关的,还可以再给两次机会进行补查,并贴相应的花。这样,学生都努力去争取红色的花,就是进行补的花,也要最后得到一枚小红花。大大的鼓励了学生的积累。
5、开展主题诗会。在学完每单元之后,我都要进行一次“主题诗会”的活动,就是在主题的引领下,把单元所积累的内容,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展示,有课内的,课外的,自创的。分板块进行,给各板块起一个有概括性的题目。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达到了积累和运用的目的。让经典诗文与童年相伴,经典诗文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与智慧的宝藏;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小学生处在人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抓住时机让学生多诵读一些经典名篇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在此基础上除了背诵书中的经典,还天天利用早读时间积累《经典诵读》中的名篇。光积累不评价,时间长了学生就有懈怠的心理,所以每单元都要开一个“主题诗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累、朗诵的兴趣,每天课间都能听到孩子们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为了在“主题诗会”上能大显伸手,学生们形成了一种竞争意识,比学赶帮氛围浓厚,差一点的学生不耻下问,向朗诵好的同学请教方法。
除了学校安排的阅读课以外,随时都可以看到学生们的阅读身影,在课间时可以看到,在休息时可以看到,有时看到孩子们在孜孜不倦的捧着一本书,读得爱不释手时,心里真是充满了无限的喜悦。这样的阅读并不是让学生读一读就可以了,而是我们要定期的开展“读书交流会”,说一说感受,谈一谈体会,写一写所得所悟。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读书方法,比一比谁的收获多,是怎样得到这些收获的,达到了共同学习的目的。这样坚持下来,学生充满了自信,满足了阅读和展示的欲望,自然就产生了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也就得到了培养。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确实看到了可喜的成绩,学生的朗读能力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可以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地进行诵读文章,在这样的诵读中,不仅可以悟出内涵,也悟到了情感。这是长期诵读的结果是阅读的速度提高了,可以在短时间内去阅读一篇文章,并加以理解。写作能力有所提升,给出一个小题目,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小习作,并且语言优美,用词准确,有很多的词句都是来源于我们平时的积累中。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学习语言文字的最终结果就是运用,如果能用得很好了,就等于有所获了。总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们受益终生,为他们今年的学习提升,以至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40部中学生必读文学名著导读》 2006年版南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