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的研究结题报告2018.8

时间:2019-05-14 12:0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的研究结题报告2018.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的研究结题报告2018.8》。

第一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的研究结题报告2018.8

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的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不仅承担着教给学生知识的任务,而且肩负着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人格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语文教学应当将传授知识与培养人格相结合,更应该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以高尚的人格陶冶学生

人文素养是师德素养的重要依托。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人文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语文学科融思想性、文学性、工具性于一体。语文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语文教师若想高质量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特性,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把自己看成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去探究文本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殿堂里感受到人类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

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既决定教学效果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陶冶教化作用的综合素养。学习是人类永恒的课题,教师的角色更是一个永远需要学习的职业。常读书,会读书,提升自己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师自始自终的习惯和爱好。

1、教师阅读面要广,又要精,语文学科涉及面广,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时政新闻,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在不同文本、不同题材、不同章节的课文中,因此,教师要胜任教学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涉及自己学科的知识,更要精深老道。学习经典的作品,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

2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

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要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不仅要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种职业,而且要把它作为人生意义的一种崇高的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自觉地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既要以学问教人,又要以道德范人。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论人格。做到自觉、自醒、自强、自重、自律,从而提高自己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自觉性,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着热情,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让他们都沐浴在人性的阳光下,尽享教育的幸福与快乐。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意蕴,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火烧云》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在文中,作者先写了火烧云上来后地面发生的变化;接着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让人产生一种置身于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的感觉;然后写了火烧云形状的变化。这篇课文主要突出了火烧云颜色极多、形状丰富、变化极快的特点.我们对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选取的点最好是人文精神和语言因素结合的非常紧密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火烧云形状变化,学生可以通过作者那具体形象的描绘,充分感受到它形状变化之丰富,速度之快,从而感受到火烧云这一自然现象的奇妙与伟大。这正突显出课文所要表现的人文精神!此外,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首先,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在脑海了各自描绘着丰富多彩的画面;其次,在教师声情并茂的引导中,他们脱离课本,将自己的思维放飞出来,随意的想象着书中没有的奇特景象。这样的思维具有无比广阔的空间,孩子们的学习在这里不断的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的说明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既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也不要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这的确是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比较难以把握的。曾经观看过的王崧舟老师的《小珊迪》却在这两者的有机统一上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例如:抓住重点词“乞求”进行品读,要求读出“乞求”的语气语调,既“以读悟语”,又“以读悟情”;设计“忘不了”的完形填空,既是句子的扩展变说,又是对故事主人公高尚品质认识上的升华;采用先写后说的形式与中国留德博士生的“对话”,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的经典教例……概言之,王老师的课给我们的启发是——只有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内涵,才能科学地创造性地设计出两者有机统一的训练方式。

阅读《长城与运河》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首诗是引导学生借助长城与运河与祖先做一次对话。这个对话是非常美的,这个对话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创造奇迹是不朽的诗篇。

作为老师,都清楚长城与运河是用血泪筑成,这一课给予学生是一种忘却,是一种感谢,是一种欣赏,是一种享受……所以,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读,让学生诵,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另外,这一课还给一种期待,那就是在飞机上看长城、看运河,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的,虽然课本上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提供了两幅非常美的图片,但那空中拍摄其实也给学生一种期待。因此,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老师要用这两种期待来引导学生读,引导学生诵,因为学生的期待,才能真正的在自己的大脑寻找、研究、珍藏祖先的奇迹。

拥有这种期待的凭借就是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比对引导学生与古老的长城对话,他们就能够发现长城的“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就能够知道万里长城的“万里”是何意,要述说中,就能够明白祖先创造这个奇迹的过程。飞上蓝天,看到那美丽的“绸带”,你不想拥有它吗?你不想把它放在自己的心中?学生想了,那肯定就会有着亲切的交流,就会产生那动人的诗篇,理解那人间奇迹。

大声朗读、高声背诵,让学生用心与长城、运河对话,他们就会自动产生一种自豪。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那是非常人文性的。它与自然形成的奇迹不同,因为大自然的创造与人的创造那是不同的美。对话之中,其实也是让学生感受这种不同。

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语文教学在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方面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只是起到基础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应该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培养和塑造中学生健全的人格。

第二篇:初探语文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

初探语文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

作者 李珊珊

作者单位 湖北省襄阳市二中

邮政编码 441000

摘要:培养健康人格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命题,文章通过分析语文教学在健全人格培养中的特殊作用,提出利用课文载体,提高教师素养,利用综合性学习等途径,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健康人格学生素质

正文

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健康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健康的人格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一个人能否成才,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更主要在于非智力因素,其自信心、意志力等人格因素为首要因素。为了培养 21世纪的合格人才,必须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学校是师生关系构成的社会集体。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具有权威性,学生常以教师的言行和品质作为自己的参照。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倾向于把教师的行为方式、思想修养和待人接物的态度理想化,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典范。教师影响着学生的智慧、感情和意志品质的发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人格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人格的发展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但教师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师的观点、信念和精神品质,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人格。面对新时代,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一教育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有人说:健康人格的培养任务应在思想品德课上。其实不然。事实上,各学科教学在学生人格形成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语文教学,在人格的培养上是从小学到高中贯穿始终的,学生无一不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影响。因此,笔者想就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问题作一尝试性的讨论,以求有助于同僚。

过去,人们有一种片面的认识,以为青少年人格形成主要与政治思想品德课有关,与其他学科关系不大,事实上,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格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在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情操和性格都将得到陶冶,尤其是语文课,他的作用不亚于政治和思想品德课,因为语文课既是基础课,又是主课,所占学时最长,所学内容最广,而且其本身就具备很多人文因素,因此,无论对哪一个中小学生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都显得十分重要。

一、语文教学在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所谓语文学科教学指以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等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学相统一的活动。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通过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思维的训练。健康人格的标准就应是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应该有创造性、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充分发挥潜能等优秀品质,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的本质要求。那么,语文教学对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哪些作用呢?

(一)直接作用。是指语文教学活动能直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不管老师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都能够直接培养健康人格的某些特质。教师的言行情态等渗透着的人格精神,是最直接、最经常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育因素,如美好的仪表、一手好字、美的板书、规范生动的语言表达,上讲台所带的美的情感等都是教师文化修养的表露,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都能在学生人格的形成上起一定的作用;在语文教学内容里,有做人的准则,教师通过语文教学,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自觉性,自制性,独立性等品质。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运用语言的感召力,榜样的示范力,文学的感染力等直接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作出贡献。

(二)间接作用。间接作用就是指语文学科教学活动能间接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个间接作用是通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某些能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不是直接表现健康人格的内涵,而是健康人格因素形成的必备条件。所以我们把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叫间接作用。如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每个学生个性心理品质中的优势所在,用得体的体态语,恰当的赞扬,评价与鼓励使学生获得自我肯定,树立自信心;或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认知结构,语言文字能力,理解力,判断力,自我教育能力。通过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这些能力和属性虽然不属于健康人格所直接包含的因素,但正是这些因素影响着个体人格因素的形成,是个体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备的内在条件。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

教学是师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从整体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而又系统的,但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知识;二是能力。能力通过知识的积累而提高,知识通过能力的提高而积聚,最后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同样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应以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入手。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呢?

1.利用课文载体,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把每一篇课文都放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来讲。翻开语文课本, 哪一篇课文不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从孔子、孟子到毛泽东、鲁迅, 从屈原、李白到郭沫若、曹禺, 从刘勰、沈括到叶圣陶、李四光, 从中国的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到外国的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莫泊桑以及欧·亨利, 他们的作品就像一朵朵的浪花, 汇成了人类文明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 都是一个个典型的例子,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这一个

个的例子中去感悟, 去欣赏, 从而汲取营养, 陶冶情操。例如,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课,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增加学生对那个时代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从而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学习《五人墓碑记》,则是教育学生品质正直、蓄养浩然正气的绝好材料;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可以理解被社会、被传统、被思维局限了的人生。

2.提高教师素养,培养健康的人格

教师应该在自己身上体现人类的理想。为了适应教育工作的需要,教师应按照师德规范,进行自我锻炼和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莎翁尚且具有这样的理想和胸怀,人民教师更应树立起崇高的职业理想,肩负起塑造青年一代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我们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以宽阔的胸怀、祟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艺术,做好本职工作教育和影响学生。

3.利用综合性学习,塑造健康人格

综合性学习为新课程中语文教学新设置的内容。它打破了以往语文教学的封闭性,引导学生从语文的书本世界、科学世界,进入生活世界,进入社会、进入自然这些大世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锻炼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综合在一起。把每一节语文课都融入时代生活的大环境中来教。课堂之外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把教材上的内容向教材外延伸,和火热的、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就可以无限制的扩大教材的容量——五彩缤纷的电影电视,眼花缭乱的报纸杂志,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都可以作为我们语文教材的辅助与补充。

学生由书本中的内容走入日常生活,走进生活中的你、我、他的种种莫名的烦恼。他们由课内、校内的一方天地走出,走到课外、校外的多彩世界,走进自己、同学、老师和家长的心灵世界,走进一个比海洋比天空还要广阔的人的心灵世界。这对于学生认识自己、善待自己、关爱他人非常有益。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其中有抒发爱国情感的篇章,有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有是与非、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更有做人的准则。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为学生打开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有利条件,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的人格,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殊使命,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人格教育学习资料》[J]

·黄晨·《论人格教育目标》[J]·宁夏教育学院·银川师专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2期

·《简析语文学科教学对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J]

·魏国良·《简论人格教育》[J]·中学教育(沪)·1994年第6期

·《当代教育的重要命题——健全人格的培养》[J]·《教育学》·2000年第9期

作者简介:

李珊珊,女,31岁,中教二级,语文备课组长,湖北省襄阳市二中,邮编441000,电话***,邮箱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

海城市高级中学语文组姜明明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打好思想品德、文化的底子,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培养求真、向善、审美的健全人格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就从“为什么要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社会地位

从学科的理念来说,语文学科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既包括责任、自律、尊重、坚强、进取,也包括关心他人、群体情感、社会兴趣、民族自豪感等方面,是对求真、向善、审美的追求,是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塑美素质、个性心理素质、体质体能素质的全面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旨在传承先哲时贤的思维成果,启迪智慧,激发潜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因此,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是语文学科追求的理想境界,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语文能力,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还要弘扬人文精神,挖掘语文自身负载的文化因素,丰富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关注“人”的情感思想、性格和行为,理想和现实、际遇和命运,并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把握造就这些“人”背后的深刻动因,转化为自觉的人格上的自我省悟、自我选择、自我完善。

荣格曾说:“任何一种文化,都积淀为一种人格。”可见,教育是以文化为资源,必然包含着一种人格上的陶冶,精神上的洗礼,展现给学生的是人格的力量。张春兴先生在《现代心理学》中指出:“从影响人格形成因素的多个层面来看,属于较为复杂的人格特质,诸如兴趣、态度、价值观等,其形成则受环境较大的影响。”语文学科中包罗万象的科学知识、社会历史、文化要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潜代的作用。语文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语文学科教育。然而,长期以来的语文学科淡化了人文精神,过分追求应试教育价值,忽视了语文学科在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导致学生的个性被扭曲,人格遭冷遇,学生的个人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成为无人问津的荒地。许多学生由于长期闭守于自己所构筑的生活世界,特别是心理世界,不愿让人走近也不愿走近别人,缺乏与教师、同学、家长等的交流与沟通,形成了一种极端的封闭萎缩的精神人格,如当前出现的大中小学生跳楼自杀等事件。许多关心教育的教育界人士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现代教育偏重于知识教育,特别是严重的应试教育,忘记了作为

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态度和对待事物的方法的教育。”课堂教学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造成学生不是为现实生活而活,也不是为理想而活,仿佛是为教材而活,为分数而活。学生对教师普遍心存畏惧,敬而远之;心理上笼罩着紧张、压抑、自卑、恐惧的阴影。尤其是那些学困生、贫困生、孤僻生,他们经常陷入痛苦的心理折磨之中。他们作为活生生的人未能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内心潜藏的创造冲动和热情未被关注和看重;他们的个性思维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一些社会阴暗面的影响,造成许多学生理想信念坍塌,对人生和社会盲目乃至麻木,使之成为畸形,不健全的人。

与此同时,当代社会的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完全功利化了。在“知识创造财富”的时尚口号之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大多抱功利态度,只学实际有用的工具性知识,对人文知识缺乏热情,导致人文知识淡薄,人格素质底下。其具体表现为:只要索取,不求奉献;唯我独尊,不顾他人;只要

1舒适,不讲公德;只顾眼前,不看长远;只求即是利益,不管诚信礼仪,只愿人人为我,不思我为人人。人情淡薄,心灵沙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学校不应是学生埋葬青春和理想的地方了,拯救学生的精神世界,迫在眉睫。

新课标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是教育本质的回归。语文学科的人文知识是关于人生的“目的性”、“方向性”的知识,具有涤洗精神,陶冶情操,指导人生的重要价值;是打精神底子,增加生活底蕴,培养学生非功利的“人文”求知态度,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精神境界。从拯救学生心灵世界的角度来看,惟有语文学科最宜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及其方法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以人的培养为目的,根植于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生活的关系之中,关注世界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生存命运。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过去和未来的生活,更要尊重学生当下的生活,帮助他们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为此,我认为,应着重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

第一,通过课内学习,促其求真的健全人格。在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认真处理好语文知识技能掌握与文字熏陶、精神启迪、审美体验等因素的关系,既要把语文知识与技能因素融入个体精神活动、人格意识、行为模式的整体中,又要把个体的精神世界建构在牢固的语文知识技能之上,为人格培养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和文化底子。

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材,加大了人文因素的比重,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自我、自然、社会,关注人生、亲情、友情等方面。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写作感悟、听讲体察,说话表述等多种形式来捕捉人文信息和深层的含义,并联系自身实际感知种种人生哲理。中学语文教材选有许多反映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烈和爱国科学家的优秀诗文和关于他们悲壮史诗般的传记或评论文章,对青少年学生能起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同时安排了许多内容,能从不同的侧面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文明史、近代中国的衰落史、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史以及现代中华的振兴史,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民族自尊心,消除妄自菲薄、盲目崇外的自卑感,启迪他们对祖国的忠诚,鼓励他们确立忠贞报国的雄心和决心。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适时比较、不停顿悟、相机评析中,促使学生渐入课文真实内容的佳境。那《黄山记》的险奇壮美;那《呼唤生命教育》的对待人生的态度;那《忆江南》的柔和;那《荷塘月色》的淡雅;以及李清照词的婉约,苏轼词的豪放。通过有艺术的教学,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觉到语文本应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学到如何去做人。

第二、通过第二课堂,促其向善的健全人格。其实,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仅是课内教学,更多的是在课外。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大语文教育观”,重视第二课堂,使课外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

杨道麟先生在《语文教育学导论》中指出:“语文教育不应当仅仅是静静地传授知识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且应当是充满时代气息、跳动时代脉搏,反映人类智慧的场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找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结点,使社会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和加深,让语文教育成为一池活水。为此,语文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带学生走进书刊,读知识、读人文;走进自然,读社会、读人生。有计划地开发语文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定期读某一类书,加强阅读书籍的选择。在优秀作品的阅读中,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认真分析、体味,使学生的思想品格受到熏陶、浸润,规范自己的行为。

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曾追求过“吃山珍海味”的时尚生活。为了使学生能清醒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我们组织学生参与了“保护环境,关注生态平衡”的课外阅读后,学生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并通过课后“人与自然”的辩论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善待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责任与义务。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小事中发现善的乐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待他人。通过节假日,让学生感受向善的真谛,从“三八节”、“母亲节”解读母爱;从“重阳节”中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内涵,做到尊重长者,爱护幼小;从“劳动节”中懂得尊重辛劳奉献的劳动人民,树立平民化意识。还可以通过书法、画画、参观、访问、演讲、朗诵、唱歌、跳舞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向善的意识。

第三,通过批阅作业,促其审美的健全人格。事实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不过审美的角度不同而己。语文学科通过作业、作文、周记的批改,与学生书面对话,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良好方式。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社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增多,他们有生理上的需要,也有心理上的欲求;他们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又拼命封闭自己真实的心灵世界,只有在困惑中忍受煎熬。语文教师是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也是他们最依赖的人。他们有许多真情实感,不敢跟家长谈,不愿跟同学讲,只想在作文、周记中尽情流露、挥洒。

现实中,有些中学生因学业成绩不优秀,能力不强,或者其貌不扬,或家境不好,或者来自乡村,不能引起异性同学的关注而倍感痛苦,怨恨生活对自己不公;有些因生活在单亲家庭,或父母失和家庭,或有犯罪、犯错者家庭,怕老师、同学瞧不起而极度自卑,远离群体,独来独往;有些因自己曾有过这样或那样的过失而担心前程无望,想破罐子破摔又极不甘心;有些因热心助人却被说成是不怀好意、别有用心而感到生活太可怕,人们的心理太阴暗;有些因喜欢某异性或崇拜某老师,又怕同学知道骂自己品质恶劣、道德败坏,甚至想离家出走,浪迹江湖;有些因说不出讲不清的困惑而只好上网成瘾、萎靡不振,想结束年轻生命。

总之,学生笔下流淌的微妙心理、细腻感情、浓浓哀怨、低低哭泣,都来自他们心灵深处不愿向常人打开的隐秘世界,让语文教师为学生承受如此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困扰而揪心痛心。面对学生的信任,语文教师必须及时像朋友似的进行心理疏导,纠正偏激、甚至不良的心理状况。或个别谈心与个别交流,或批语笔谈,或专题讲评,言左而顾右,设法引导学生从痛苦的云山雾障中走出,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隐私,又让学生懂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要堂堂正正,何必在乎其他;因为逆境、痛楚、压力,毕竟是暂时的,所以要奋力拼搏,不求功成名就,但求无愧今生。鞭策学生看到人性的善良,生活的美好,更让学生认识到:年轻的心中要多一些鲜花碧草,少一些枯枝败叶;多一些丽日蓝天,少一些乌云阴霾;多一些善良和谐,少一些蛮横失礼。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及时调整心态,以审美的理性思考面对一切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保持群体情感,乐于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发展。

中学语文教师,在整个批阅和讲评作业、作文、周记的工作过程中,随时都可在心灵上为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在情感和心境方面逐步由冲动、浮躁、脆弱、抑郁的情绪向平稳、深沉、坚强、开朗、振奋的情绪转化,在性格品德及审美情趣等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完善的发展,避免心灵走失。综上所述,可见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仅在课内教学中,而且更多的在语文课外活动中;不仅在语文知识训练中,更在作业批改中;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关注贫困生,善待学困生,不忘孤僻生。要使人人感受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把生活的真实面貌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解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喜怒哀乐和世界的复杂多变,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价值问题、理想问题、人生问题的兴趣;对求真向善审美的追求;为他们精神的充实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创设真实、具体、可靠的社会环境。

第四篇:语文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模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高良中心学校鲁古完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的策略研究是经师宗教育局教科所审核批准,由高良中心学校组织开展的县级研究课题,全乡12所完小100余位教师共同参与研究, 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较好成果,实现预期研究目标。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有这样明确的陈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字、词、句、段、篇、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都进行肢离破碎的繁锁分析现象仍普遍存在。这造成读书的乐趣、读书的享受、读书的美感等读书的本意被一扫而光。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阅读教学模式,本着还给阅读自由,尊重个性,不求强解,读书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积累的思想,批判地继承古代读书的优良传统,并结合我乡引进的潘继云老师的快乐语文—《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光彩》及赵翠娟老师的学习型学校建设—《让读书成为习惯》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学习,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通过教师的“熟悉教材,驾驭教材”朗诵比赛活动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二、研究理论基础和目标

(一)研究理论基础

1、阅读认知理论

阅读认知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认知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是以思维重现周围世界的。人的阅读、写作、听说等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加工过程,它使人原有的思维结构产生变化,不断形成高一级的思维结构,从而不断地与外部世界相适应。所以,可以把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概括为:

(一)把人看作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有机体;

(二)把人对刺激的反应,即人的感知、记忆、思维,以及由此引发的外部行为看作是一个由输入、储存、编码、输出等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信息加工系统;

(三)通过顺应或同化机制,反应的结果是强化或者改变人的认知结构,从而与外部环境取得一致。在论述具体的问题时,各位学者可能各有侧重,运用的名词术语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从认知心理学的最基本的理论命题出发来论述阅读活动。他们也采用了一些实验法与演绎法的研究成果,并把那些砖瓦用于构建自己的理论学说。

阅读的目的在于“理解”。阅读理解,一直是阅读活动的核心问题。应该说,阅读认知理论一开始便“直奔主题”,试图解释并解决人究竟是怎样来理解读物的,包括何谓理解、理解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进行更为有效的理解等等一系列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理解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者以信息的接收、编码为基础,根据已有信息建构内部的心理表征,并进而获取心理意义的过程。表征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意指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人的阅读理解,是以表征的形式出现的,字、词、句等只是信息的载体,而人的观念、认识和思想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内心表征形成的 2 结果。这是阅读认知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

2、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能看成以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能力的认识,从新的心理学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能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潜力。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把多元智能理论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而深入思考转变教学观念,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同层次的阅读体验,构建独特的阅读教学。

3、新课程阅读理论

《新课标》中强调“言说”,依据的是阅读教学对话理论。“对话理论”的具体说明是:“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里,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更多的是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延伸和贯彻。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要积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

教师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学习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否则学生就成为教师面前的一只只“空瓶子”。此外,课堂阅读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性化的阅读毕竟不同,这里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营造良好 3 的课堂氛围也十分重要,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当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4、素质教育阅读理论

语文阅读教学具有读者自主感受与领悟,想象与联想,推理与思辩,质疑与评价等特性。学生阅读的过程,不是能动的吸收,而是主动的探索,是读者的“真创造”的过程。它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以及在积累过程中与积累基础之上的创造性思考。阅读教学的创新教育,就是要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探索,主动地思考、发现,学会批判思维与求异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研究目标

1、对小学生阅读学习方式的研究

(1)通过问卷调查、组织朗诵比赛、阅读兴趣小组等形式了解、分析、研究我校学生学习的现状,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科学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提高我们的认识,从而为课题的深入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2)从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策略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探索出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对学生阅读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教师提出的挑战的研究。(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转变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再设计阅读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把以前设计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

(2)确定新的教学衡量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将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以“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欲,是否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欲”来衡量,达到“教得科学、学得主动、练得适度、评得合理”的教学境界。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教师,核心是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过程。阅读教学不是教师简单的讲解答案给学生,须靠学生自己来理解,在其中是否能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关系到学生是否透彻地理解文章。

3、从学生阅读习惯去研究,让学生在阅读中用眼看、用脑思、用心悟,内化心理素质,外化行为,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创新学习,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三、研究内容、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谈话等形式了解、分析、研究本校学生学习的现状,根据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引导学生有重点的反复朗读、品味和咀嚼,使学生产生新的朗读体验和思考发现,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养成阅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探索出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研究的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08年12月16日至2008年12月30日)本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①成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课题研究组。

②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集中学习和自学)

③对鲁古完小学生进行调研,分析学生阅读现状及其心理特点。

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自审批之日至2010年10月30日)本着“以研促教

以教带研”的原则,本课题研究贯穿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①理论学习并撰写心得体会。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学习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学生心理特点,撰写心得体会,并把理论学习所得带入教学实践。

②教学现状调查,梳理问题并撰写分析报告。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阅读学习的情况。

③撰写教学案例。结合学生实际及地区特点撰写阅读教学案例,利用案例进行教学,并及时分析得失,总结经验。

④上好研讨课并及时撰写小结报告。课题组组织六年级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研讨,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⑤2010年9月底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及课题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

⑥组织教师撰写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心得体会、论文、教学案例等。⑦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3、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1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课题总结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①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②写出课题论文,汇编论文集,优秀教案集,课题优秀课堂实录。③撰写课题汇报材料和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审评鉴定。

6(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积极开展语文教材实验研究,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机制。

2、调查法:深入学生,调查学生学习现状,用第一手资料指导研究。

3、经验总结法:注意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教学理念。

4、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等,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四、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问卷调查中学生在读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读是继续了听、说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读可以把字、词、句印入脑海,并将其理解掌握,加深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读可以把一篇好的文章深刻理解,最终将作者的意图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融入内心,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读是情感的升华与再造,从读中去感悟,并在读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及其他素养。调查中发现:(1)学生读的时间少。(2)学生各阶段对读的要求及目的混乱。(3)学生读的兴趣不浓。(4)齐读水平低下。(5)学生读的方式方法单调机械。(6)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没有得到体现。(7)学生阅读面狭窄。(8)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读的量少,漫无阶段性读目的要求,极大影响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学生读的时间安排。

读需要一定的时间,没有合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是不行的也是不科学的。由于我校是寄宿制学校,我们把学生自主读的时间作出划分:早间齐读;晚间个人自由读;语文课堂中必须保证度的时间 7 安排,时间不少于5分钟。

2、学生读的阶段性划分。

学生受身心发展规律及认知层次的影响,读的要求及层次是不一样的。我们将小学阶段划分为三个小阶段: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第二学段,三至四年级。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

3、各学段学生读的要求划分。

《新课程标准》中已对各阶段学生的阅读作出了明显的要求,遵循新课标中的阅读是保证,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作出了如下创新:

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

① 学生大声读,克服指字读。学生用普通话大声的读,尽量读准、读清每个字,每个词。改掉用手指着字读的习惯。

② 学生模拟学习读。学生读法从教师那获取,教师在课堂上先进行范读,让学生进行学习,模仿教师的读法、语气、情感等,深情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③ 背诵一些优美简单的句子,并能将背诵内容讲给他人听。第二学段(三至四年级)

① 教师导读,学生领悟读。老师不再对课文进行全篇的范读,教师只针对课文中难读、模糊的句子进行导读,让学生结合教师读的口吻,进行自我加工,用自己的读法把文章读出来。

② 口语表达与肢体动作相结合。学生读完每一篇文章后,进行语言自我组织,将读懂的、感知到得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复述中应加上适当的肢体动作,将整篇文章有血色地表现出来。

③ 加快朗读的速度。有理解、有感悟才能有速度,速度是体现学生理解程度的指标,尤其全班齐读,一定的速度是可以刺激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的。

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

① 情感朗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应归结情感的领悟,学生只有 8 领悟到每句话的情感才能有情感的将其读出来。学生能正确把握句子的情感,用附有该情感的语气、语调、语速读课文。

② 学生自主交流表演。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自主交流,组织自己的语言素材,在脱离课本的情况下,进行课堂急性表演。表演的内容及思想贯穿课文,但不能照搬课文。

③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去读文章。读的方法是多样的,学生不是对每一种方式方法都感兴趣,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法是为了尊重人个性发展需求,只有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进行音、字、词、句、段、篇的掌握及理解,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认知层次。

(二)提高读在课内的地位,提升课堂实效。

如果把课堂说成一只船,那么教师就是船长,学生则是舵手。把控课堂并不是掌控课堂,教师如何指挥是很关键的。船长不能不能取代每一个舵手,只能用有效的方法去激发每一个舵手的能力。教师一方面要使课堂有气氛,一方面又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不注意课堂把控的教师往往会弄出:(1)整堂课都是在围绕字、词不停的讲解。(2)每句话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讲解,惟恐学生不理解,用尽全身力气将学生的思绪往教师设计好的框框里拖。(3)教师声情并茂地表演,学生目瞪口呆地欣赏,下课铃一响整场戏全都结束,学生一无所获。

课堂是各环节穿插的结果,是各种手段相结合的整体,可以说教师的手段就是尽力的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优化。没有实践的理论是不牢靠的,死板刻薄的讲还不如注重课堂中读的分量:

1、多给学生留有余地的读。知识获取的方法源于看、听、读;知识的再造源于说、读、写。可见,读既是知识或其的方式,又是知识再造的方法。课堂中把一些难懂的词、句交给学生去读,保证读的时间,学生将会是快乐的领悟,而不是死板的接受。

2、学生反复地读,让学生记住并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9 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反复的读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句子及文章,另一方面更能把学到的知识识记。反复地读文章有助于情感的深化,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一遍有一遍的情感,最终将在语境中找到突破,形成个人的见解。

3、让表演成为学生的任务与爱好。表演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故事情节的艺术性体现。把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表演的内容,不仅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度理解的结果,更是课文思想情感的再造。我们培养学生课堂表演的能力,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品味知识。

(三)教师观念和能力的改变与提高。

1、教师观念的改变。

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忽而强调工具性,忽而强调人文性,始终把握不好一个阅读教学的度。很多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教学中,为了应试,狠抓字、词、句的讲解,有的甚至重复啰嗦地讲,使一篇完整的课文变得枝零破散。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这样对学生的长远利益考虑是非常有害的,甚至影响了他的终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中,关键在于学法的指导。通过这次研究,教师改变了自己的观念。跳出了以前模式化教学的框框,立足于读,多读、熟读、精读。正如古人所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真正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阅读课真正上成了名副其实的读书课,通过读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教师能力的提高。

有教必研,以研促教。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教学的可行性又可以验证研究的成败。通过这次研究,每位教师不论是教学能力还是研究能力都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在教学上,尽力把知识面拓宽,保证了课堂上语言的精炼,把充足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在研究中,10 我们积极总结平时的教学经验,为这次研究献计献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要求学生多读,必须自己要身先士卒,做好读书的榜样,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而且能使自己的知识得到丰富。在这次课题的带动下,使不少教师逐步向学习型、研究型的人才迈进。

五、研究结论:

(一)低段(1至2年级)的阅读策略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聚焦于“喜欢”和“能读”上。因此在进行低年级阅读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1、激发兴趣,诱导阅读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如果硬性要求他们读多少书,就会使学生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因此,老师应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1)通过故事引趣。

在每节语文课的开始,都要声情并茂地讲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受到感染。这样,老师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学生就会热爱读书了。

(2)利用设疑激趣。

在讲故事的同时,老师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

(3)角色表演生趣。

在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其故事情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也能促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比如在读《猫和老鼠》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孩子们演得惟妙惟肖,连演了三遍还意犹未尽,在一阵阵笑声中,学生们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

2、课内课外结合,感悟阅读的方法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针对低年级的孩子,一般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当我们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唱着读,让他们记得牢;当遇到日积月累的句子时,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背诵;让学生读读、画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那个人物或动物。

3、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搭建阅读的平台

随着学生对阅读的深入,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们充分利用语文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个平台,进一步培养他们去阅读,并且学会有选择的读书,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的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不仅仅会读书,还懂得把读的书为我所用。比如让学生们购制一个“精彩句段”本,在每一页上都设计了几个栏目,如“一天的收获”,“好词佳句”,“格言警句”,“我背诵的课文”,“老师的话”等,还有学生的学习周记,有的还把喜欢画的画配上一段话,形式多样,学生很有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写日记或小短文的习惯。

(二)中段(3至4年级)的阅读策略

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这是从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的划分。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精读不 12 同,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

第一、重视朗读的指导。要重视示范朗读,中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即通常所说的“语感”,因此,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遇到长句子或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勇于发挥示范作用。

第二、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一次读书的要求、读书的目的都应该有所不同。如初读课文要能够读得正确、流利,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细读课文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读出感悟;赏读课文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另外还要重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阅读后要留给学生自己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教师在这方面,往往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或仅流于形式,学生读书以后,有了体会、感受,却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交流。

第三、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现在老师在引导全班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读完了课文后干什么,往往重视不够,使得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无事可做。“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这个“整体”应该包括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朗读。有的老师要问,课堂上只有40分钟,哪有时间呢?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明确哪些是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内容,用什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也不必要扳开揉碎、反反复复地去讲。现在课堂上虽然学生读书的形式多样,但每次朗读的效果并不明显。有时候,老师试图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实际上还是牵着学生走。

第四、教学中还要重视继续加强默读的指导。低年级开始要注意 13 引导学习默读,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嘴唇,不发声音。中年级仍然要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提高默读的速度。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也更利于思考。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默读课文,一般要对学生提出默读的要求,读完后,要交流感受,质疑问难,组织讨论,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目的是听听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善于疏导,进行归纳,明确哪些问题学生之间能够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决,要突出重点、难点问题,“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三)高段(5至6年级)的阅读策略

1、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的学习态度

(1)课前读课文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之前,要求学生能够通读课文,熟读课文,为了避免个别学生蒙混过关,可以在布置预习要求的基础上,利用每天晨间学生进校的十几分钟播放当天要学的课文的录音,即使个别学生事先没有读过课文,听上几遍也是有用的。

(2)课堂做笔记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中段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记课堂笔记,开始学生写字速度慢,记笔记要花较多时间,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慢教学进度,指导学生记笔记,渐渐地他们养成了习惯,也逐渐分辨出哪些内容重要,会及时记录,本学段课文长了,笔记也多了,老师要指导学生记笔记要记关键的词,这样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

2、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首先是老师和文本的对话,也就是说,老师首先要读懂文本,凭借文本该教些什么? 14 学生学些什么?应该清楚明白,这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如何来解读文本呢?

(1)抓住“题眼”,切入教学。(2)抓住人物的情感思路来解读。

3、抓语言训练的点,落实语言训练。

(1)从文本的字、词入手。

我们知道字、词、句的教学是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的,字、词不仅仅会认会写,更主要的是理解与运用。对中、高年级来讲,重点是对字词语意境的理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思的方法,在学习中运用。

(2)从文本的句子入手。

在我们教学的文本中时有过渡句出现,我们知道文章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了过渡句便犹如抓住了事物的要害,前后联系,全文的结构清晰。因此在领悟了这种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后。我们就可以落实运用的训练,我们可以给学生几段语言材料,让学生用过渡句来组织材料,学会运用。

(3)从文本片段入手。

抓住文中“提示语”的朗读,就能使学生体会师生对“我”实事求是做画的不同态度。同时也能领悟写人物的语言写好“提示语”很重要,能让读者深刻了解这个人物的心理、精神等。然后设计相应的写段练习,进行实践学习。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学习意识和反思能力仍然不足。

2、对于优等生和有活力的学生,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仍旧有待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再进一步挖掘培养。整体的语文成绩还需要再上台阶。

3、该怎样丰富学生活动,使我们在教学中创设的活动行之有效 15 而不是徒有形式。

4、民族文化差异,我校地处高良壮苗瑶族乡,民族文化致使其与汉文化有一定的冲突,造成学生接受迟缓

5、家庭文化素养差,这是农村小学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家长式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但是在农村小学中,大部分家长并未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守旧,既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部分家长甚至不配合学校的工作。

6、学校硬件欠缺,限制了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

7、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育思想的转化存在衔接问题。

8、我乡点多面广,研究成果很难在全乡全面开展实施。小学阅读教学需要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注重课外的延伸,这一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目前的语文教师队伍中,语文素养普遍不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策略很难在面上很好地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推进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课题研究 我们认为搞教育科研必须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必须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因此,要组织教师再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发动课题组成员广阅群书,为此课题的研究做好结题准备。

(二)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阅读教学的策略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离开了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牢牢扎根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重点进行实践探索,继续研究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手段和策略

(三)总结、反思、推广

现代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勇于实践,还要求教师成为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角色。在课题研究中,能否自觉积极地进行反思总结,其重要性更是不可低估。阅读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正按计划积极、稳妥地进行,通过前一阶段工作,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特别是增强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丰富学校内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断努力,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更加努力,使研究出的成果更具实用性、挑战性,更好为教学服务。

高良中心学校鲁古完小课题研究组

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语文教学结题报告

精选范文:语文教学结题报告(共2篇)柳州市北站路小学课题组执笔:曾海霞【内容提要】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

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

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品读悟词等感悟四法,完形填空、关键语词串联等积累六法,情境造句和移用活用造段运用五法,此外还构建我校“三层次”基本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课内外自觉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长足的进步。【关键词】感悟积累运用 教学三层次 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

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

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1.研究的主要内容: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①.“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②.“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 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1.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06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2.研究方法的运用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1).自变量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2).因变量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庾群若(副校长)、曾海霞(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彭素香(副教导主任)、江冰(语文教研组长)、黄彩琼(语文教师)。2.实验程序①.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03年9月——2004年8月)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②.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04年9月——2006年12月)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③.研究的总结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8月)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一)、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彭素香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四年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方法得当,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前测中,有50%的学生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是父母逼着读,为了完成作业而读;60%的学生只阅读卡通故事、动画故事、武侠小说、战斗故事等,而且只看情节,不重文采;70%的学生一、二个星期只看一本书,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90%的学生没有阅读方法。而后测中,100%的学生都喜欢主动阅读,阅读面广泛,几乎涵盖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每周三本以上课外书籍;而且学生都能有意识地感悟生活、感悟文学作品、感悟名家名篇的表达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说真话、***事、抒真情”系列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习作质量高,每学期作文比赛都能获前三名,远远超出对比班的习作水平。2005年参加全国创新杯作文赛有四十多人获奖。

(三)“教研”、“科研”一体化教师科研源于常规教学,因此,近两年课题研究向全校语文教师铺开,与常规教学水乳相融,同步进行。课题组还聘请原教科所副所长黄耀光老师做专业引领,开展了“周五研讨日”活动。全体语文教师围绕专题“语文教学的三层次感悟、积累、运用”进行教研,每一教研组先在组内备课——大组备课,专家指引——小组反思,再次备课——执教老师上课、听评课、反思——修改教案——在同行班内继续执教,反思——形成精品教案。例如《梅兰芳学艺》、《小露珠》、《乌鸦喝水》、《伊索寓言》等已形成我校的精品教案。“周五研讨日”受到老师们的极大欢迎和兄弟学校的关注。[语文教学结题报告(共2篇)]篇一:语文课题 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指

导相结合的探索

负 责 人:隋伟

实验学校:满市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

相结合的探索》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隋伟

摘 要: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的写作方法特点; 在写作指导的课上又以阅读课为基础,通过回顾课

文,进行借鉴,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双方面的能

力,实现“阅作共荣”的局面。

关 键 词:阅读 作文 结合 双赢

历经四年多的市[语文教学结题报告(共2篇)]级课题《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相结合》的研究实践与探索,今天准备结题了。现将研究情况向各位教科所的各位领导以及专家们做以汇报,请你们审查,并希望能给以批评指导意见。便于我今后能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解决“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分析课文的能力。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

2.研究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①朱熹也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2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文就是作文的初乳,是生活中的家常饭。看似平淡,却营养丰富,能供给你成长中所需的应有的养份。无需另外的“小吃”及“保健品”。吃我们自己课本中的饭,不用格外花钱,会补更多样。吃得更健康、更强壮。

阅读教学与写作相结合,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好课文资源,从课文中学习和感受写作方法、技巧,使写作有模有样,有理有据;同时加强阅读的理解、巩固和运用,达到阅读与写作真正结合,使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齐头并进、双效双赢。

二、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步骤。

1.研究思路:

首先,研究每册语文教材中各个单元作文的写作要求,所要运用的方法、形式和手段和所要达到的效果,对此进行归类整理;

然后,在课文阅读分析中,把其中的作文需要的写作指导要素,挖掘出来,小到字、词、句恰当准确的使用,材料的选择与加工,大到为主旨而立意谋篇与布局,都要有整体把握,体会和感受;

最后,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对本单元及其他类文进行回顾,进一步体会理解和借鉴,有效地进行结合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2.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为主)

实验法,观察法(为辅)

3.研究的过程步骤

先对作文的写作要求技法等做全面的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主要是常规基本写法)进行归类整理,再结合课本教材编排,分散在名册单元的各课之中,对应相应段落,挖掘寻找链接点,把作文方法渗透于阅读中。

在具体到某一课时,对该课的所运用的立意、谋篇、选材、布局、写作特点技巧等都要进行引导点拨;作文指导中再对本单元的各课进行回顾,吸取课文中的写作方面的精华,大到整体把握,小到一些字词句段的直接借鉴、改造、加工和运用。

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

以我几年的实践研究探索,谈谈我在这个方面认得一些作法。

(一)初读课文——抓全篇,理清文章思路脉络,定轮廓框架。

初读课文前,老师给予一定的引导,设计安排几个问题,在学生疏通文意的同时,对文章基本结构所了解,感知了轮廓美,建立初步的作文模式。

《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很快地把握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先说云是天上的招牌,可以“识”,这是总写;——接着介绍四种晴云、四种雨云、四种云的光彩、告诉怎么“识”这是分

写;——最后说明看云的意义及局限性,用科学的角度来表明,可以看,在某种条件下的必要性,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提醒人们辩证地“识”,又是总写,整构全文。又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化石吟》一文,虽然是一篇诗歌,但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读了两遍之后,就很快准确的把握住了文章的思路脉络:现实(发问引题)--联想(遐思幻景)--现实(回答呼应),老师借机再进一步点拨:“写作文就是这样,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或“由现实某景某物引发-对未来(过去)的设想(回忆)-最后回归现实”的写法来构筑文章。然后留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简单构思一下,比如“公元4006”、“那次,我真不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想想自己要写哪些,说一说文章的大体思路脉络,学生激情顿生,抢着说,而且大多数说得都比较好。

学习《荔枝蜜》,总结出转情式:恨的产生→恨的淡化→爱的产生→爱的发展→爱的深化(相反),学习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总结出议证式,阐明中心→叙写事实→总结照应。学习《陈涉世家》,总结寻访式,简介、概况→重点记叙→今日概况或卒年,卒后有关情况→简要评价。学习《白杨礼赞》总结出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学习《春》总结出情索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致人→情的归结。议论文三层式,立→释→析→联→结,三元归一式,总——分——总——解。再如利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等文章使学生领悟学会了写作议论文的程序结构,论点提出的方式,材料的精选修剪及编排布 下页篇二:语文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高良中心学校鲁古完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的策略研究是经师宗教育局教科所审核批准,由高良中心学校组织开展的县级研究课题,全乡12所完小100余位教师共同参与研究, 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较好成果,实现预期研究目标。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有这样明确的陈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字、词、句、段、篇、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都进行肢离破碎的繁锁分析现象仍普遍存在。这造成读书的乐趣、读书的享受、读书的美感等读书的本意被一扫而光。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阅读教学模式,本着还给阅读自由,尊重个性,不求强解,读书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积累的思想,批判地继承古代读书的优良传统,并结合我乡引进的潘继云老师的快乐语文—《让语文教学焕[语文教学结题报告(共2篇)]发出生命光彩》及赵翠娟老师的学习型学校建设—《让读书成为习惯》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学习,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通过教师的“熟悉教材,驾驭教材”朗诵比赛活动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二、研究理论基础和目标

(一)研究理论基础

1、阅读认知理论

阅读认知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认知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是以思维重现周围世界的。人的阅读、写作、听说等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加工过程,它使人原有的思维结构产生变化,不断形成高一级的思维结构,从而不断地与外部世界相适应。所以,可以把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概括为:

(一)把人看作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有机体;

(二)把人对刺激的反应,即人的感知、记忆、思维,以及由此引发的外部行为看作是一个由输入、储存、编码、输出等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信息加工系统;

(三)通过顺应或同化机制,反应的结果是强化或者改变人的认知结构,从而与外部环境取得一致。在论述具体的问题时,各位学者可能各有侧重,运用的名词术语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从认知心理学的最基本的理论命题出发来论述阅读活动。他们也采用了一些实验法与演绎法的研究成果,并把那些砖瓦用于构建自己的理论学说。阅读的目的在于“理解”。阅读理解,一直是阅读活动的核心问题。应该说,阅读认知理论一开始便“直奔主题”,试图解释并解决人究竟是怎样来理解读物的,包括何谓理解、理解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进行更为有效的理解等等一系列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理解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者以信息的接收、编码为基础,根据已有信息建构内部的心理表征,并进而获取心理意义的过程。表征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意指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人的阅读理解,是以表征的形式出现的,字、词、句等只是信息的载体,而人的观念、认识和思想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内心表征形成的

结果。这是阅读认知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

2、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能看成以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能力的认识,从新的心理学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能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潜力。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把多元智能理论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而深入思考转变教学观念,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同层次的阅读体验,构建独特的阅读教学。

3、新课程阅读理论

《新课标》中强调“言说”,依据的是阅读教学对话理论。“对话理论”的具体说明是:“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里,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更多的是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延伸和贯彻。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要积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

教师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学习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否则学生就成为教师面前的一只只“空瓶子”。此外,课堂阅读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性化的阅读毕竟不同,这里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营造良好

的课堂氛围也十分重要,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当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4、素质教育阅读理论

语文阅读教学具有读者自主感受与领悟,想象与联想,推理与思辩,质疑与评价等特性。学生阅读的过程,不是能动的吸收,而是主动的探索,是读者的“真创造”的过程。它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以及在积累过程中与积累基础之上的创造性思考。阅读教学的创新教育,就是要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探索,主动地思考、发现,学会批判思维与求异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研究目标

1、对小学生阅读学习方式的研究

(1)通过问卷调查、组织朗诵比赛、阅读兴趣小组等形式了解、分析、研究我校学生学习的现状,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科学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提高我们的认识,从而为课题的深入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2)从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策略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探索出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对学生阅读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教师提出的挑战的研究。

(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转变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再设计阅读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把以前设计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

(2)确定新的教学衡量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将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以“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欲,是否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欲”来衡量,达到“教得科学、学得主动、练得适度、评得合理”的教学境界。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教师,核心是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过程。阅读教学不是教师简单的讲解答案给学生,须靠学生自己来理解,在其中是否能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关系到学生是否透彻地理解文章。

3、从学生阅读习惯去研究,让学生在阅读中用眼看、用脑思、用心悟,内化心理素质,外化行为,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创新学习,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三、研究内容、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谈话等形式了解、分析、研究本校学生学习的现状,根据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引导学生有重点的反复朗读、品味和咀嚼,使学生产生新的朗读体验和思考发现,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养成阅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探索出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研究的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08年12月16日至2008年12月30日)本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①成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课题研究组。

下页

下载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的研究结题报告2018.8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的研究结题报告2018.8.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结题报告

    柳州市北站路小学课题组执笔:曾海霞【内容提要】感悟积累运用 教学三层次 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

    语文教学结题报告

    柳州市北站路小学课题组执笔:曾海霞【内容提要】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

    “培养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培养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胜利第五十五中2009级语文组 胜利第五十五中 “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研究”课题组成立于2009年9月,2012年初被确立为中课......

    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普遍现......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结题报告

    范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结题报告南京市江宁区湖熟小学茅洪锋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师生间、学生间......

    对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对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张文玫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是高中的语文老师,有义务教会学生学好语文,注重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同时我觉得高中语文教学一直处......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以导促学,同伴合作,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王东子 一、课题的提出 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重视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形成学生的......

    语文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冬天必将过去,春天终将来临——浅论语文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二班陈敏12月1日至12月10日,我在地处温江的成都教育学院参加了“国培计划”四川省农村中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