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12:4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普遍现象: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

人们在放眼看世界的同时,淡忘了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文化积淀。于是,当我们的子孙还未看过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的时候,《三国演义》已成为日本,韩国最畅销的作品之一,他们在汲收《三国演义》的智慧;当我们为庆祝西方传入的情人节而把市场上的玫瑰花抢购一空的时候,却忘了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类似的节日“七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更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敬仰,对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乞朌,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当我们对纪念我们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无动于衷的时候,它却成为了世界伟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无数非中国人铭记于心„„,我们不得不感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河流正面临着断流的危机,长此以往,我们将失去我们可贵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为挽救即将流失的民族文化尽我们的努力,重新找回心灵的归宿。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二、课题研究目标。

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

深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学生视野,制订诵读计划,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的部分诗词,编排经典系列,使学生诵读最优秀的作品,在诵读、感悟、赏析中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时间安排:每二周一节课、假期不放松。按照诵读系列安排专题讲练,以提高学生解读、欣赏古诗词的能

力,深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举行各种活动比赛等:古诗词诵读比赛。古诗词知识比赛。古诗词名句填空比赛。古诗词书画作品展。小组合作编写古诗词专集。结合学校的各类活动写作小论文。利用课文篇目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搜集大量反映民族传统文化的美文,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并让学生学会赏析,进行文学创作。学习古体诗的创作,在韵律和传统文化方面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流利朗读并基本能用现代汉语解释所指定文言文。大致理解文言文内容。归纳分类文言文中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体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精神风貌,人文素养。

(三)传统美德教育如何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展开。传统美德教育如何在现代文写作教学中展开。

(四)民族传统文化对语文学科教学的积极影响。在美文诵读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在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利用课文篇目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将传统美德施与潜移默化之中。

(五)朗读诗歌,通过吟哦讽诵等手段感受把握古代诗歌的韵律美。研读古代诗歌,了解古代民俗民风、道德教养、历史人物等等。尝试古体诗的创作,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渗透进去。

五、课题研究过程。

我们始终认为,搞课题研究,扎扎实实进行实践固然重要,但在研究过程中,合理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做法,不断充实调整研究思路则更为关键。

1、重视文献资料的建设。学校先后购买多种供教师业务学习的图书和音像资料,如《走进新课程》、《班主任兵法》、《教师成为研究者》等,从而大量丰富了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内容,为课题取得实效提供了理论支撑。

2、采取了相应措施,促使课题组成员加强学习。除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体学习、研讨,还要求每月至少记1000字的理论学习摘记,并将其作为成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以来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完成五千字的学习笔记,并专门配备了学习笔记本,我们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研究课题,认真学习教学理论,积极开展教学实验,并在学习笔记本上记下学习理论的心得,记下很多开展实验的体会。这些学习笔记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实践的印证,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展示了他们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与收获,不仅将自己的思考

导向深入,也给其他教师提供了学习和借鉴。

3、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课题组教师进行培训。虚心学习,不断探索是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达成的共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曾先后邀请常州市教育局领导和进修学校领导汪履平、鲁兴树来我校指导,然后我们根据他们的指导及时调整了研究思路。

4、组内多位教师开课,既展示近阶段的课题研究成果,也提供了让所有老师参与批评指正的平台。课后我们组内的老师进行集体讨论并且还邀请语文组的老师为我们共同出谋划策,怎么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更深入,课题研究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并且共同探讨怎么使课题研究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5、课堂教学中随时关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端午日》时,考虑到很多学生都只知道一些洋节日,什么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等,对于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在课堂导入中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请你来说说你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很多同学已经分不清哪些是中国的节日哪些是外国的节日,还有学生不知道什么叫传统节日。通过我的讲解学生知道了很多中国的传统节日,同学们都说要好好地过这些节日,记住我们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当课快结束的时候,我还提出了韩国申请

端午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的事,同学们愤愤不平,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很多时候我们研究组的老师都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好品德贯穿在课堂中让学生体会并了解,这既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使学生继承中华民族好的传统美德。

6、在课外,我们利用很多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例如我们在班中开展古诗词诵读比赛知识竞赛,古诗词名句填空比赛,古诗词书画作品展等。开展全校性的唐宋诗词比赛甚至诗歌创作比赛等等。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同时也变得更有礼貌了。

六、课题研究成果。

1、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都有很大的提高,语文课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与好评,所传授的知识面不断扩展,提高了综合素质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2、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与提高,不但知道并牢记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且将之贯穿于自己的行动当中。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变得有礼貌,尊老爱幼等等,总之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素质修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由于在研究中开展了各种活动,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诗歌朗诵水平、诗词创作能力、文言文理解阅读能力以及传统文化节日知识等都得到了很好地训练。

七、研究感想。

课题研究虽然结束了,但研究过程中还有许多未能达到的目标以及未能完成的任务,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研究方法。但这次的课题研究为我们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成长的舞台,也促进了我们师生的共同成长。

第二篇: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缘由

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普遍传统文化知识欠缺。各种发达媒体使学生对外来节日耳熟能详,对中国历史典故,流传至今的名著文章却漠不关心,身处传统文化氛围中却视为无聊,老土。长大成人后没有稳定的价值观,世界观,必然导致心理空虚浮躁,遇事偏激自私……这些都反映了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何向现代的中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使他们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印记的中国人。

纵观对教学起导向作用的中考试题,越来越侧重综合素养的考察,尤其是对具有传统文化涵养的文章、古文和诗句的考察,因其有一定深度,学生对相关知识知之不多,失分不少,就应考来讲,传统文化的渗透迫在眉睫。

随着国力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各行各业都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中国风”,但大多数人处在观望欣赏的状态,对于传统文化中深层次的道德观、处世态度仍是隔膜的。利用中学时期青少年易于塑性的特点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对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培养他们高品位鉴赏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未来国家的竞争其本质是文化的竞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高雅从容,他们自然会敬仰崇拜祖国文化的。有这样优秀的这祖国,怎能不爱她。

二、课题开展的条件

(一)学校重视 学校领导重视教研工作,从资金、人力等方面提供支持,并将本次教研课题作为校本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为本次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本校地处白鹿原长安和蓝田交汇处,白鹿原有淳朴的民风民情,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积淀深厚,身处其间,学生周围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踏青,参加农村节日,观摩婚丧礼俗,既有实践又有体验,这些元素一旦进入学习视野,传统文化学习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了,是必不可少的性格积淀。

(三)互联网开拓了学生视野,使他们不局限于本地所见,将信息来源扩大至全中国,全世界,以比较意识去想学习,对比,站在更高层次去理解传统文化,民族性格。

(四)学生对此次教学研究也很有兴趣,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表示愿意听从老师指导背诵大量诗文,开展各项研究活动。

三、课程目标的设定

(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由一知半解到有系统印象。积累200篇左右古诗文基础。

(二)养成积累古诗文习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出传统文化现象并分析其思想内容,能用传统文化思想解读生活现象,有一定的分辨意识。

(三)建立诗词诵读库(500篇),使学生出口成章,能撰写小型文化论文,将所学思想用到生活中,指导自己为人处世。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讲述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的大量的传授密集的文史知识,既节省时间,又能系统的讲述。

2、背诵积累 积累古诗词最后的方法莫过于背诵。

3、实践法 主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传统文化的总踪迹并用语言表现出来。

4讨论法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探究结果,和他人家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5比较法 和其他信息比较,总结各自优点。

五、课题研究对象

九年级三班

九年级二班

六、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2009年9月。确定研究课题及研究对象,申请课题立项。

第二阶段 2009年10月到2009年三月积累阶段。通过大量诵读积累,素材积累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渗透在生活方方面面,是文明结晶。

第三阶段 整合提升阶段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整理,建立诗词诵读库,指导学生撰写文化论文。

第四阶段 反思总结阶段将优秀作文结集完成课题研究,撰写学科论文,总结研究成果,申请课题评审。

七、课题实施过程

(一)注重积累,由感性感知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传统文化是思想意识领域的内容,思想意识必须依托一定的内容形式才能为外人所感知。传统文化最丰富的载体莫过于古诗文了,精神内涵包括有重视文化教育,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注重个人道德修为,如仁孝诚信、公平正义、坚持理想……内容十分丰富。古诗文又浩如烟海,如何取舍呢?根据学生的喜好和老师的经验进行筛选,要相信学生的审美眼光。

这些营养丰富的原料必须让学生熟读牢记,才会在脑海中扎根,长出那棵叫传统文化的苗来,所以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背诵。要求学生背诵耳熟能详经典文学作品200篇左右。学生在背诵时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意会其理,涵咏其味,久之,在学生心中会形成朦胧的审美意识,朦胧意识的表达必须借助一系列行为使之外化,逐步明晰。如指导学生编辑专题诗集,写鉴赏文章,为诗词配画,根据诗词编话剧……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对文化的认识,也使积累更具主动性,条理性。

(二)传统文化来源于历史的积淀,深深地影响着生活在其环境下的人们,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因而在生活中感受、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更易使学生接受,其效果也更佳。比如北方人很重视婚丧大事,礼仪过程纷繁复杂,提示学生记录每道礼仪程序,进而通过采访、分析、猜想方式了解每道礼仪设臵原因及其代表意义,找出传统文化的影子。现代人重视休闲,大节小节都要过,在节日里引导学生观察有何代表食物,有那哪些风俗,有什么文化活动,在这些中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饮食、绘画、建筑、舞蹈,书法中都蕴藏着传统文化。可以说传统文化蕴藏在人们的生活中,每人的一颦一笑中,寻找传统文化必然要在生活中找。

(三)互联网是信息来源最快捷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它了解大千世界自己想知道的一切信息。如比较日本服饰和唐朝服饰、分析韩国端午节和中国端午节异同、欣赏园林建筑,书画、文物图片。。在这里感受文化,了解文化。特别注意的是传统文化和封建社会相伴相生,发展过程中自然也融进了一些糟粕,我本着时代需要和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双层标准来衡量。

(四)知识只有输入没有表达,不会进入人们心中,必须使学生将心中感悟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传统文化才会在他们头脑中深深扎根。我选用的形式是让学生写文化小论文。

八、课题研究取得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合作编辑了一部《初中生必备诗词曲文集》,收录学生喜闻乐见,有代表意义的诗词曲文约500篇。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小论文集,还有同学自编的戏剧,自编的诗集等。

(二)学生养成了朗读和背诵古诗文的习惯,很多同学出口成章,在作文中引用的十分恰切。同学之间交往比以前更礼貌了。对班级中不良现象往往群起而攻之,说明同学们已对传统文化中有些思想学以致用了。

(三)在传统节日里再也没有人喊“无聊”了,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表达对老师,家长,朋友的关切和问候之情。更有同学提议:端午节采芦苇叶做粽子,重阳节采香蒿做香包送人。

九、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和教研试验,我把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的渗透方法总结为“四部渗透法”分别为兴趣导入,背诵积累,亲身体验,感悟提高。

(一)兴趣导入初中生活泼好问,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有刨根问底精神,紧抓机会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会使他们茅塞顿开,心服口服。

(二)背诵积累初中生正处于人生黄金记忆阶段,背诵的东西可保持一生,诗文中的思想也会影响他们一生。

(三)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寻找传统文化的影子,学生会因自己的发现而非常兴奋,学习效果自然就达到了。

(四)感悟提高,让学生将自己思想认识条理化,理性化。他们就会将传统文化有意地放在自己头脑中,不自觉地按其要求自我完善。

十、研究反思

本次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不足之处。

(一)条件所限,九年级学生功课很紧,投入时间有限,影响研究效果。

(二)初中生感受能力强但分析能力弱,文化小论文写得水平不高。另外诗画集中学生欠缺绘画基本功,无法达到图文并茂。

(三)教研力量不足,单靠几个人的力量完成本次研究,视野不够开阔,总觉得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够。

传统文化是个很大的命题,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所有初中语文教师共同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结题报告

王娜

吴村庙中学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课题提出缘由

二、课题开展的条件

三、课程目标的设定

四、课题研究方法

五、课题研究对象

六、课题研究步骤

七、课题实施过程

八、课题研究取得的效果

九、课题研究成果

十、研究反思

第三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蚌埠市后场小学《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007年,我校申请参加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子课题《小学语文古诗诵读教学实践研究》的实验,经总课题组批准正式成为实验学校。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力领导和课题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全体实验教师和学生三年多的共同努力,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了我校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得以提升。同时,课题的研究与实验还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整体提高了我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回顾三年来的研究与实验,我们由于实施了较为科学的研究策略,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现把研究情况做一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认为,“每一伟大民族都有其民族文化;每一民族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亦可称为民族精神。”这个基本精神就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当然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有各种不同的概括和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表述,如爱国团结、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健有为、坚忍不拔、自立自强,天人和谐、以人为本、贵公贱私、求同存异等都是贯穿古代、现代、当代的基本精神。这些精神成为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这就是历史铸就的民族魂。这种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其所包含的合理性和价值取向,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和重要的现实效应。文化是一个宝藏,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求,从中发现新的意义,做出新的解释,添加新的成分。人们在创造、构建新文化时,首先要正视传统文化的存在,在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只有使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才能实现文化的创新。传统文化是新文化的摇篮和基础;新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和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二、课题研究目标。

让学生在接触、了解、诵读经典诗文的同时,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汲取祖国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在学生纯净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诵读经典,培养高尚情操与趣味,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

深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学生视野,制订诵读计划,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赏析中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每天晨读15分钟,并进行朗读和理解指导,以提高学生解读、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深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举行各种活动比赛等:古诗词诵读比赛、古诗词知识比赛、古诗词书画作品展,经典诵读活动。写作积累,随笔记录诵读感悟,体悟人生,利用课文篇目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师生共同学习古诗诵读。为了配合实验班级的研究与实验,我校大量购置了名师古诗教学光盘,组织师生共同观摩学习。教师学习名师如何授课,学生也亲眼目睹了同龄的孩子是如何学习古诗诵读的。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古诗的兴趣,也有效的提高了师生诵读技巧。

(二)加强古诗教学的教研工作。我校实验教师在积极投身课题研究的工作,教研组多次组织教师进行古诗诵读教学的专项研讨工作,并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古诗诵读教学大练兵。我校课题组长王伟面向全市开课,执教的《枫桥夜泊》一课,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体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精神风貌,人文素养。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市教科所专家的一致肯定。

(三)诵读经典诗文。因为参加实验的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于所选诗文只要求大致理解其内容,了解人文背景,学习传统民俗知识,并发掘其中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学生的记忆黄金期,引导他们尽可能多的诵读经典诗文,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导向。

(四)积极参与中心课题组组织的各项活动。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该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在有限的经费里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课题组的学习实践活动。先后派实验教师远赴江苏太仓,甘肃酒泉等地观摩学习。并组织学生集体订阅中心课题组推荐的书籍《读懂中国》,使学生拓展视野,传承传统文化展现的人文精神,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利用经典诗文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五、课题研究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紧紧围绕研究课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积极开展教学实验,并在学习笔记本上记下学习理论的心得,记下开展活动的体会,及时反思总结,不断调整,达到更佳效果。

2、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将所学灵活运用、展示,从而体验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例如我们在班中开展古诗词诵读比赛,经典诗文朗诵会等,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同时也变得更有礼貌了。

3、课堂教学中随时关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考虑到很多学生都只知道一些洋节日,什么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等,对于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知之甚少。以端午节、清明节为契机,开展手抄报、主题班会、诗词朗诵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知道了很多中国的传统节日,同学们都说要好好地过这些节日,记住我们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我还提出了韩国申请端午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的事,同学们愤愤不平,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既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

六、课题研究成果。

1、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都有一定提高,语文课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与好评,所传授的知识面不断扩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素质。张明铁校长的实验论文《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校品味》荣获区一等奖;课题负责人吕玉虎副校长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2008工作报告获市教科所好评并向全市各实验学校推广学习;课题组长王伟撰写的实验论文《浅谈小学古诗教学》获中心课题组评选一等奖;学术指导吴延红的实验论文《古诗教学点滴体会》获区一等奖,中心课题组评选二等奖;实验教师马玲玉的实验论文《浅谈课题研究中的收获》获中心课题组评选一等奖,在酒泉参加的课题组举办的全国课堂教学大赛获一等奖;研究员郑夕莲的实验论文《古诗教学新思路》获中心课题组评选二等奖,公开课《饮湖上初晴后雨》获区二等奖。

2、学生的收获最大,实验班的学生在三年的实验中,积累的最少学生记诵的古诗文也在百首以上,这不仅对他们语文学习大有好处,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与提高,不但知道并牢记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且将之贯穿于自己的行动当中。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变得有礼貌,尊老爱幼等等,总之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素质修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由于在研究中开展了各种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诗歌朗诵水平、诗词创作能力、文言文理解阅读能力以及传统文化节日知识等都得到了很好地训练。

七、研究感想。

课题研究虽然结题了,但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却没有结束。这是一条只有开始没有终点的研究之路,在这条长满荆棘也盛开鲜花的道路上,我校全体师生,会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把传统文化的火炬高高举起,照亮每位师生的精神家园。虽然研究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改善的研究方法,但这次的课题研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成长的舞台,也促进了我们师生的共同成长。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蚌埠市后场小学 二O一O年四月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2013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们进行了科研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教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我们的课题已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语文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在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

二、课题的界定

(一)语文教学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二)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通过借助载体、建构氛围熏陶、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接受有关思想、观点、作风、行为,实现教育意图的教育形式。

三、理论依据

德育工作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渗透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德育教育也正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中要强调运用以下三种渗透原则。

一是有意渗透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针对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确立本学科德育目标体系,实行德育目标控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科目标,具体明确;课时目标,落实到位。

二是有序渗透原则: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德育内容结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对教学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以求得良好的整体效应。做到德育进程有条不紊,层次清楚;德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是有机渗透原则:找准渗透点,选择教学的某一环节、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适当、适时、适量地进行德育,做到知识与德育水乳交融,避免穿靴戴帽,牵强附会。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研究,积极探索德育渗透之道。让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既不只停留在具体内容上,也不搞形式,而是辩证的,按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进行德育渗透。

(二)研究内容:

1.现状研究。主要是调查研究语文学科教学中是否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渗透了德育因素,存在哪些具体问题,以便针对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思想教育目标与任务,从而落实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中。

2.对策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应从如下方面考虑:

(1)转变观念,提高教育工作者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2)建立课堂德育渗透体系和实施网络,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的、完整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结构和氛围。

(3)完善语文学科每章节德育教学的渗透点及内容。4.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五、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以本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品质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中,将针对学生作连续的跟踪调查,以观察和分析加强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二)理论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人的教改成果,研究存在的困难问题,逐步形成对被调研对象的教育对策。

(三)行动研究法。由于行动研究法是一种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模式,它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了个体或群体与专家或团体的密切结合。因此,行动研究法对于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开展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指导,具体到本课题就是要求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中要掌握“制度计划、收集信息、观察与反思”的基本研究方法。

六、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将在各个学科进行,以分学科实验为基础,形成学科综合实验。本课题研究为期两年,实验将分成以下三个阶段完成:

2011年4月至2011年9月为准备阶段; 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为实施阶段;

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为总结验收阶段;

在2013年4月总结出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以供评价和推广。

七、研究成效

通过德育渗透的研究探索出一套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语言熏陶法。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现行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广阔的德育天地,如语文教材中展示的西湖的明艳、泰岱的雄浑、三峡的雄壮,如果我们运用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

(二)讲授分析法。

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人情人理的分析,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如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师可通过对地震中父亲和儿子的行为和内心活动的分析,可以让学生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儿子的坚强与勇敢。

(三)解疑答难法。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他们愿意思考,脑子里有不少问号。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摸准他们的“疑点、难点、热点”,用数字,用事实,给他们答疑解难,就能帮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

(四)榜样启迪法。

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好人好事为榜样,分析他们高尚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如数理化教学中,每讲到一个公式定理的概念时,可以简单介绍这些公式,定理的发明人的事迹,启迪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而献身。

(五)推荐读物法。

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依据教材内容推荐一定的优秀政治思想读物,让学生阅读,从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学习历史课,可以推荐《上下五千年》《昨天、今天、明天》等国情教育读本,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教育。

总之,教学中传授知识、发展智能,是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学科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又为完成学科知识、智能教育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思想合格证。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同他们学识、智能、意志、情感、品质的培养,必须得到同步发展,我们应再下一番苦功夫,探索出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新路,开创出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八、反思

经过两年的研究,以及围绕课题研究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我们沿着“整体、科学、现代、主体、优化、深层、实效”的目标,推进学科的德育渗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以后的工作中争取有新的进步。

九、参考文献:

1.《吉林教育》2012年第2期

2.《学校道德教育与人的生命发展》 朱小蔓

第五篇:《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研究》子课题《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课题批准文号: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 J06-144-P0

1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校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水平低,条件简陋,生源差,家长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要提高育人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必须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为此,我校曾于2005年开展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 “关于构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关于构建‘书香校园’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研究(现已顺利结题,成果荣获一等奖)。经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强化了师生的读书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校园文化,增强了学校的文化氛围。但我们从中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出的种种心理问题:

一、厌学心理。学生和外界的接触不多,思想相对闭塞,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成绩难以提高。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放弃了学习。二,依赖心理。不可否认,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学生的独立能力却下降了。他们在生活中依赖父母,不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课堂上,不积极思考,依赖老师给出结果等等。

三、烦燥心理。现在学生的所处年代,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上大量的形形色色的信息不断地刺激着他们,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使他们心里充满各种矛盾和困惑。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在潜移默化中误导着小学生,使一些学生“静”不下来,做事没有耐心。此外,一些传统的品德课程教学枯燥,空洞。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相当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实验的理念还停留在表面化、简单化的了解上,对有关的要求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教学方式还脱离不了传统的桎梏,教育学生的方法没有联系现实生活,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学生在学校学到了各科知识,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这不能说不是学校教育的一大缺憾。以上这些,无不困扰着我们的小学生,也困扰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肩上担负着两重任务,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公民。身心健康是人的素质基础。它不仅意味着有健全的身体,而且必须有健全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鉴于此,我校申请实施“在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实验课题。

二、课题实验的做法

(一)、课题实验的步骤和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7年3月――2007年8月)。在课题研究初期,查阅有关文献,如《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著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组建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加强教师的培训,确定实验的切入点。

第二阶段:实验主体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2月)。按计划举行研讨活动,开展全面的心理素质调查分析。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自测,分析学生基本情况,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构建“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设计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教学评价方式对比活动,举行优秀课例评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体会和教学成功案例。邀请专家指导,提升研究质量。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7月)。在这个阶段,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进行有关心理品质指标的测量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假设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整体分析。加强实验教师的经验总结,形成论文。完成课题实验总结报告。汇编各类研究成果。邀请总课题组专家进行研究鉴定,完善资料,形成成果。

(二)、课题实验的内容

1、研究心理健康状况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2、研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在汲取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着力点,逐步形成适合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3、研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三)课题实验的研究方法

本次实验使用统编教材及校本教材,不改变现行的班级授课方式,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面下功夫,在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体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实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时,坚持以下原则:

1、协同性原则: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于学科的自身任务,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教学之中,做到从不同层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2、尊重性原则: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的存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3、活动性原则: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

4、现实性原则:立足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品德实际、心理健康水平实际。

(四)课题实验的主要措施

1、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依靠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班主任捕捉机遇,针对班级突发事件中个别同学存在心理问题的现象进行因势利导,矫正他们的心理障碍。因材施教,针对有的同学由于任性、冲动、脾气暴躁,经常与其它同学吵闹甚至大打出手这一不良问题,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打架的原因,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引导他们如何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另一方面,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班级主题活动。

2、凭借少先队工作平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每周宣传一次心理健康小常识宣传活动。由学校的小播音员们轮流播报,材料由课题组的老师们提供。开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活动,了解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普遍存在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向同学们征集“金点子”。开展有关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手抄报比赛,对于一些较优秀的手抄报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学校的宣传栏上展示。

3、结合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寻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刻苦钻研的童第周、不怕失败的爱迪生进行教育。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角色转换想象主人公当时的内心,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在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认真细致的品质。

4、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成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每天下午放学后向全体学生开放,每天安排老师值班,接受学生来访和个别咨询。对于来访的学生,值班老师热情招待,耐心倾听,分析问题的原因,一起寻找对策,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设立了“成长信箱”,由专门老师负责,对于来信的内容严加保密,并一一给予回信。

5、整合“家校”教育合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搭建家校工作结合的平台,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办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尽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开展贴近家庭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印发《家长评价表》、《家长问卷》,要求家长经常让孩子参与家庭的一些实践活动,如让孩子当一天家,做一顿晚餐,和家长一起参加一次公益劳动等,家长实事求是地根据孩子的表现,按评价表内容给予评价,真正让孩子体验当家的辛苦和付出的快乐,从小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开展学校、社区联谊活动,宣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举行心理咨询活动。

三、课题实验成果卓著 在研究过程中,我校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当作我校的重要内容,当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来抓。自承接课题以来,我校每学期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必学内容,校长亲自做讲座,动员学校各方面参与心理健康工作,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辅导员队伍建设。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了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

1、促进了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通过不断学习、研究,教师的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反省水平得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获得不断发展。可以说,教师的研究意识将一节课的某个教育教学事件的思考深入到相关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对“我做了什么”、“有什么不足”、“我的专业任务完成得如何”等的深层思考,对实际教学进行感受和体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的思想、行为、价值观、态度和情感,重审自己从事教学的思想依据,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最后,在实践中检验经验并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地反思,最终促使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质量的提高。

2、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是一个引导教师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老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总会关注着课堂上、校园内、家庭里、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研究意识的加强,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老师们能写、乐写。课题的实施,使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迅速成为学校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或提拔为学校领导,评为教学能手,成为教研组成员。他们身上留了专业化成长的烙印。如青年教师袁飞华、袁丽红、张雪萍、袁晓霞等迅速成为学科带头人。我们可以从袁晓霞老师写的的体会中窥见一斑:“没有学生的生活,还会有更多的快乐吗?选择了当老师,纵使自己失去了很多,但毕竟会拥有满园春色的愉悦,投桃报李时的慰藉,而这正是她人生所需要的。她有所挚爱的学生,为此付出的一切她无怨无悔”

3、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贯彻和落实(1)发挥了“三结合”的教育优势。为形成教育合力,我们办好家长学校,增进家校联系。我们坚持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听讲座、随堂听课、亲子活动等形式,丰富家长学校活动,家长参与率达90%以上。同时,坚持通过电话联系、家访,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通讯的便利,推进家校联系,提高了家教水平。我们组织以小队的形式引领学生走入社会,开展“走向社会,实践成才”的活动,特别是利用传统节日、双休日、寒暑假,引导鼓励学生深入到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2)促进了养成教育的规范。我校通过国旗下讲话、争创文明班评比、学雷锋做好事、开展中队主题队会等活动,在全校掀起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一日常规》的热潮。同时深入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等。我们要求班主任积极思考,加强班级制度、班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争创班级特色,争创“文明班级”。同时,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开展评比工作,对学生的早读、清洁卫生、行为规范、出操、等十个方面进行考核管理。同时,学校还设立了“学生值日小组”,负责巡视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反馈。通过规范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主人翁意识提到培养。

(3)彰显爱心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积极引导教师做到严格要求、谆谆善诱、因材施教,让“爱”的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时,我校教师能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各科教学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思想教育。课后教师耐心辅导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生,教师采取各种方法,从思想、学习、情感甚至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战胜挫折和困难,努力提高自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对于学困生,学校提出了“先教会怎样做人”的管理思想。同时,教导处还建立了学困生档案,对他们进行学情跟踪。

在成效显著的课题实验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学生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的孩子变得更聪明了,更活泼了他们变得更爱老师、爱学校,更会与小伙伴合作。到我校参观的领导、老师都认为我们的学生文明程度高,表现力强,综合素质高。他们学习积极,在书香校园里,坚持写日记,敢于投稿,积极参赛,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7年,袁 艳、叶倩妮同学参加龙川县五年级小学生手抄报比赛都荣获三等奖;叶婷婷、袁泉新参加龙川县小学六年级语文竞赛都荣获三等奖;袁汀等六位同学评为县“三好学生”;叶倩妮、张 程同学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员”;巫惠慧、巫文颖、张钰婷三位同学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干部”; 袁韬、叶婷婷、袁雅敏、巫惠慧参加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社主办的第五届“叶圣陶”全国中小学生新作文大赛分获二等奖、三等奖、三等奖和优胜奖。

2008年,袁秀清、叶艳同学参加龙川县五年级小学生手抄报比赛中均荣获三等奖;巫彬梅、袁鑫同学参加龙川县小学六年级语文竞赛中均三等奖;叶小婷等五位同学评为县“三好学生”; 袁宁、袁晓琪同学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员”; 叶倩妮、叶建成同学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干部”;袁丽红等16为同学参加“时代作文大赛”获得优异的成绩;叶秀媚、叶艳同学参加由少儿书画杂志社主办的绘画比赛中进入“中华小书画家五百强”;在参加第二十一届《双龙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中,袁 兴、袁浩警获得钻石杯奖;邹立栋等20位同学获得银杯奖;刘文达等14位同学获得铜杯奖。

2008年,六年级学生巫文颖的习作《童年趣事》、叶春娴的习作《给父母的一封信》在《河源晚报》上发表。

三年多来,我校教师共撰写读书心得2000余篇。教师研究论文、读书心得汇编成集。2007年,袁伟东校长主编山区农村小学“书香校园”课题实验成果集《书香溢山区》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教师论文在各级刊物中发表。2007年11月,袁伟东校长应邀参加第四届教育家大会,论文《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在会上被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入刊《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和《中国教育家》杂志,并被《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PCD)全文收录;2008年3月17日,袁伟东校长论文《和谐校园》在《现代教育报》发表,并入编《中国名校和谐校园文化全书》。2008年11月,袁伟东校长应邀参加第五届教育家大会,论文《创新搞实验 科研促课改——让新课改将山区农村学校带入一个全新的未来》在会上被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入刊《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袁焕军副校长撰写的论文《搭建校本培训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发表在全国重点期刊《教育与探索》上。袁丽红老师撰写的论文《数学教学中的美》在《河源晚报》上发表。袁晓霞老师撰写的德育论文《春风化雨润心田》荣获全国创新论文及论文评比一等奖,《谈班主任工作的激励艺术》在河源市中小学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三等奖。张雪萍老师撰写的论文《声调教学方法的初探》在“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论坛”征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师生的显著成绩,成就了学校的辉煌,为打造山区农村小学教育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我校参加由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联合主办的校园文化评比中评为“中国教育创新示范单位”,成果荣获“中国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二等奖”;

我校选送的绘画作品《春华秋实》参加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文艺调演中获艺术作品类小学组三等奖;

我校由龙川县教育局、龙川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举行的检查中,被评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与学校管理工作优秀单位”;

2008年,我校由先后被中共龙川县委员会、龙川县人民政府分别评为“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龙川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2008年,我校又光荣的被中共广东省宣传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书香校园”。

四、存在问题及分析与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问题及分析

1、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农村山区学校的经费极其有限,课题组成员均为兼职教师,造成业务培训的时间、力度还不够,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经验不足等原因,我校的实验工作还不能做到全员参与、全面铺开。

2、家庭教育明显滞后。由于我校是农村山区学校,很多家长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教育观念落后等原因,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多误区,难以配合学校的工作。共同教育学生的合力不能很好的整合。

(二)今后设想

1、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常识,让全体教师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和自我调控能力。

2、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网络。加强研究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让广大家长积极支持、配合学校的教育。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来源:作者:

下载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结题报告《分析化学》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的研究

    《分析化学》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的研究 一、选题意义 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和,业无信不稳,世无信不安。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 只有以诚待人,以信立业,才能赢得他......

    语文德育渗透,结题报告

    篇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2013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们进行了科研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2006年9月――2009年7月,我校进行了国家级科研课题《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的实践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学校各位领导......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内容摘要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目前,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大国地位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渴望了解中国,他们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从世界各地来到......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编号:200902006 主持人:王国才 河北省海兴县张会亭乡板桥中学 课题组成员:杨玉荣 许彦辉 刘春刚 王俊霞 董之瑞 王福栋......

    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小编整理)

    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老金厂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走进课堂,近年来已成为众多......

    《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结题报告

    《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 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新课程标准把学校德育教育放在了首位。新课程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