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01:4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老金厂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走进课堂,近年来已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研究的视角上,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目前国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倾向于从“预防自杀”而不是从“发展”的视角看生命教育,而且缺乏可操作性;目前把生命教育单独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来实施研究的比较多,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较少;绝大部分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直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会节省较多时间,而要单方面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则要另调整课程时间安排,会比较浪费时间;从现实来看,生命教育体验和课堂教学渗透研究中仍然存在“结合模式单一,定位不够清晰,特色不够鲜明,不能有效渗透常规教学,与课程融合度不高”等问题。科学教学与生命体验的融合有效性不高,未能明显地凸显生命的意义,实现个体生命的升华。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结合当前的教改现状,申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并开展相应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命教育理论

教育要尊重学生生命的教育思想,叶澜教授提出的“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的著名论断而在教育界广为流传。生命教育理论是一个没有定论且正在滥觞中的教育理论。生命教育理论不仅是人们所 理解的重视生命、维护生命、关注生命健康的教育理论。从本质上说,生命教育理论是一种尊重生命尊严,弘扬生命价值,促进生命发展的教育主张。

2、课程改革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青少年特殊的生活体验;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生命理解和尊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新课程关注生命个体,营造自由发展空间。它要求师生角色的转变、注重个体的存在。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的架子,走向平等中的首席,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老师发难,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形式从而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

学习方式的改变,展现生命自由发展的空间。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注重强调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新课改要求课堂注重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新课程渗透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学习过程是学生成功激情的体验,传统教学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在获得答案过程中情感体验却漠不关心。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评价标准,改变用同一目标要求全班同学,改变用可量化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用不同尺度去评价 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对自己充满自信与希望,进而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个性。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在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意识,激扬学生的生命。

2、从生命的高度看,可以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气息、智慧与激情并存的教学课堂,促进每一个孩子发展的课堂。

3、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执着追求生命发展的最大值。

4、最有效地实现教育提升人的根本目的。

总之,通过研究,引发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现状的理性剖析,从而以更为客观、理性的眼光来组织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最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与人文素养,拓展教师的教学理性积淀;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意识,撬开学生生命前行的杠杆,使全体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自信与成功,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执着追求生命发展的最大值。

四、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西方国家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早,从小学一级开始就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 3 与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

我国的生命教育由于起步晚,上海市教委虽然对生命教育颁布了大纲,但缺乏可操作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它介于课程与活动之间,对课程建设来说是个空白,因此有必要对生命教育的资源和内容进行开发。综观国内外近几年的教育研究资料,发现对德育层面的内容研究比较多,而将它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比较少。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实现课堂教学激扬生命的策略。

2、课堂教学中通过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个层次来渗透生命教育激扬生命的目标。

3、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

(二)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

课堂教学:《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对课堂教学的解释是: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规定人数的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和时间表,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课程改革的角度讲,是指在班级授课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于以上概念,确立研究内容分以下几点:

1、学习生命教育理论,调查分析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与生命教育进行整合。同时注意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原则;适切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原则;注重学科之间有机整合的原则;注重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注重拓展信息渠道的原则;注重认知、情感、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然生命的研究

在科学、体育与卫生等显性课程中增强生命的意识,挖掘显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以体现对自然生命的尊重。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生命的研究

在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内容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开发学生的社会生命,为他们成为一个社会人打下根基。

4、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精神生命的研究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课堂教学中更要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使他们做高尚的人,超越前面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两个层次,体现生命的价值。

5、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

生命教育不只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核心的理念。我们不能仅仅把生命教育视为一门学科课程,而要把生命教育作为引领整个课程改革的有力引擎,在实践中把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理念,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种途径来把握和深入,并把生命教育由环境的改造变成一种理念的转变。

六、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首先调查分析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因素,然后以学校科研室为牵头,以现有的学科教材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目前的教育教学任务为驱动,以已做出一定成绩的有经验的优秀试验教师为根本,边实践边完善,在教学活动中启发灵感,并由一线教师自己设计开发渗透生命教育的学科基本课型,最后在此基础上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学习生命教育理论和课改精神,调查分析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因素。

2、行动研究法:以行动研究为主,以现课堂教学的需求为驱动,根据教育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结合理论探索、调查研究、作品分析、个案研究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究研活动,通过具体的实际的活动,逐步提高各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七、课题的阶段性计划和主要措施

1、准备阶段(2012、3——2012、10)(1)课堂现状调查、分析(2)查阅国内外相关同类课题研究的信息资料

(3)总体课题实验框架构想,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编写“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2、11~2013、12)

(1)课题组成员学习生命教育课堂的相关资料,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每位教师搜集汇编学科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等。

(2)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分析总结课堂教学效果。

(3)调查、分析、总结课题研究带给学生、教师的影响。(4)在总结前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开展新一轮的研究工作

3、课题总结(2014、1~2014、3)

(1)整理研究资料,教师们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撰写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有关案例。(2)撰写研究报告。

七、课题具体研究过程

(一)调查研究

为了了解我校学生的生命观和更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为课题下一步开展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课题小组成员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生命所持的态度、存在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及现实中中学生自我保护和抗挫折的能力。我们采用问卷和和个别交流的形 7 式了解学生的生命观。在调查中,我们主要从心理健康、受挫能力、人身安全、自救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生命观进行检测。

从调查结果看,有部分同学不能正确对待人生或学习上的困难,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需加以注意和给予疏导,避免产生弃学、逃学甚至轻生的极端案例。学生的安全意识差,自护、自救知识严重缺乏,对生命健康也有缺失的地方,陷入困境时会自暴自弃。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二)梳理教材中有关生命教育的文章

直接写对生命看法的作品,通过阅读文章领悟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如美术《力量与生命》、语文《生命 生命》、《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胖乎乎的小手》、《网上呼救》、《赤壁赋》等课文,都是极好的素材,这些内容告诉了我们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人活着应该有梦想为民族、社会、国家作出贡献,这是人的生命的全部意义和内涵。

2、有关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生命体验的作品。如《触摸春天》、《她是我的朋友》、《小鹿的玫瑰花》、《青山处处埋忠骨》、《最后一片叶子》、《酸的和甜的》、《我的母亲》、《草原》、《过去的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命存在之趣,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对自然及其他生命的关注。如《山中访友》、《植物妈妈有办法》、《鸟的天堂》、《燕子专列》、《黄山奇石》等作品。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怀人类的生命,还要关怀其他物种的生命,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

(三)实施方式

1、在阅读教学中感悟生命的灿烂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拼凑堆砌,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阅读就是要让这些富有生命意识的符号深深渗透进入学生思想意识的深处。

(1)充分利用早自习时间,推荐学生读一些能够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的文章,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感悟生命的灿烂。当学生高声朗读《赤壁赋》的时候,“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的思想已然铭记于心灵深处;当学生诵读《燕子专列》的时候,他们了解到人类在关照自己生命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和善待大自然的其它生命;当学生读《网上呼救》的时候,他们在思考:关爱生命不仅是关爱自己的生命,更应该表现为关爱他人尤其是需要帮助的人的生命。

(2)适时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如学生在阅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命 生命》是一篇哲理性较强的散文,作者选取了飞蛾求生、瓜苗从砖缝中长出、“我”静听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这三件寻常小事,从动物、植物、人类自身这三个角度,谈对生命的认识,并从中感悟到: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2、在课堂小结中诠释生命的意义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画龙点睛之处,教师如能用最精炼、最优美的语言点出文中展现的艺术魅力与人性光芒,往往更能使学生理解美文的精髓,又能恰如其分地诠释生命的意义。

如在《珍爱生命》班会中,班主任作了这样的课堂小结:“我们的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一次小小的意外就可能吹破生命那张薄弱的纸,一点点烛光可能很微弱,寒风、冷雨会将它随时浇熄,但如果我们将它捧在手心,细心呵护,那一点微弱的烛光就可能照亮整个世界。”富有哲理的语言,如一泓清澈的泉水流淌在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沉浸在生命意义的遐想中。

3、在作文训练中提升生命的内涵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引入生命教育的素材,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可贵与可敬。

(1)有意识引导学生写作有关“生命”的题材作文

中小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太深刻,学生作文题材普遍狭窄,而生命问题是一个广泛的题材,它可以是自己的生命状态,也可以是周围的生存环境,还可以是那些自然界小生命的生命过程等。把有关生命问题的题材引到作文教学中,既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作文题材,又能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一举两得。

如可撰写《______我想对你说》这类题目的作文,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忧伤,享受自己的快乐幸福,让学生把写作当作倾吐心声、舒缓压力的“减压”活动。教师还可从中发现学生的种种细 微心理,对学生的心结及时化解。另外对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要给予鼓励欣赏,让学生欣赏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

(3)在作文讲评和批改中提升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作文讲评和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反馈环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所写的作文中有关生命教育意义的语言与素材进行点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讲评和批改中真诚的与学生交流意见,真正的解析出学生想在作文中表达出的情感。

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注重生命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写作技巧,为学生选材提供了素材,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把生命教育滋润到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

4、学科课程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学科教育是中学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我们鼓励各学科的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挖掘可利用因素,找准结合点,渗透生命教育。如生物学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并尊重各种形式的生命,体育学科重点引导学生养成健身意识学会运动技能;语文学科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等等。一名历史教师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课时,就曾经依托“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一知识点,结合相关图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死亡、善待生命、珍惜和平,而学生也被巨大的伤亡数字和残酷的战争画面所感染。

5、开展多主题实践活动,强化生命教育

多渠道、多方位创设生命学习环境,营造生命学习氛围。如主题黑板报、手抄报评比,以“关爱生命”为主题,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一个个灵动集体的精神面貌,彰显生命的活力。

如主题班会活动,以 “珍爱生命,快乐成长”、“成长没烦恼”等为主题,真正使班会课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宣泄情感、感悟生命的舞台,点燃学生们生命的激情。如我班组织的一次“健康生命,从心开始”的主题班会,整个过程全由学生自己精心组织,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深深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活着是多么幸福,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得到了熏陶和感染,也提高了生命意识。

如主题演讲,学生们在倾听善待生命的感人故事时,也震撼了一颗颗纯真之心,提升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取向。

如主题征文,在教师节开展“老师你辛苦了”的征文,在母亲节开展“感恩母亲”征文,通过征文比赛,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尊重生命。

九、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与成效

(一)主要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增加了对学生的了解,科研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到目前为止,已有10多篇研究论文(案例)在市级以上获奖。论文《护花使者的变化》在《教育科研动态》上发表。

(二)课题研究的成效

1、提高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年来,课题组成员通过不断探索、讨论学习,对生命教材的敏感性增强了,实施生命教育的意识更强,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效性,使生命教育真正“走进学校”、“融入课堂”。教师的责任心增强,教学理念发生转变,与学生建立了平等式的朋友关系,赢得了学生更多的爱戴。同时也激励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激情,不断总结新课程改革的经验,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成绩斐然,一篇篇关于生命教育的优质论文从全校教师中脱颖而出,形成了课题组的优秀论文集。

2、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转变了学习方式

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建立起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学生的精神自由,个性得到飞扬,充满信心和快乐,更乐于主动学习并参与学校的活动,提升了生活质量。

3、构建了温馨课堂和阳光班级

课堂教学充满了师生平等、生生友爱的教育氛围,教师课堂教育行为更加规范得当,学生获得自信,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温馨平等的课堂教学同时也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十、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反思课题研究过程,计划性还不够强,对一些活动没能及时做小结,还有部分资料整理不及时。

在今后的工作中,课题组成员将继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在巩固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下去,让生命教育成为 13 每位教师工作的思想,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爱生活、爱生命,并自觉追寻生命价值的人。

第二篇: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研究》结题报告

莘县燕店镇实验小学沈灵巧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生命意识淡漠,生命教育缺失,是目前教育所面对的一个严肃的话题。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条件。但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因素也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一些反生命的行为以及网络成瘾、心理问题等愈以严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反思我们当今的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了教育的生命发展本质,这使得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受到极大地制约。是生命教育成为教育的盲点,使得教育脱离了生命的本原。因此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我们的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增强其对生命的信心和责任感,已经成了我们目前学校教育尊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宗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解决新形势下小学生生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使学生逐步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确立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高生命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理论依据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十七报告中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基础教育课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和《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等重要理论。

(二)法规政策依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法规政策依据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李颖校长提出的“生命教育”理论。

(三)实践依据。本课题研究主要实践依据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坚持“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灵动课堂,培养思维品质,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原则。追求“以知识传授为载体,实现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沟通、生命与生命对话”的教学境界。实施“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生命个体的主体性回归,唤醒生命发展”的自觉行为。在点化和培育学生精神生命的同时,也在唤醒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自觉和实践创新,从而引导师生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崇高追求。

四、研究目标。

通过我校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探索在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生命教育观点出发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师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体验生命价值,追求生命质量,使整个学校充满生命活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内容

该课题主要研究在学科中渗透怎样的生命教育内容;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对人这一复杂个体的认识,教育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

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六、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参阅国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吸取前人研究的成功经验,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2)调查法:通过对青少年生存现状的调查,了解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为生命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3)访谈法: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访谈,了解生命教育学科渗透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及时而深刻的反思,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4)对比观察法:对研究初期、中期、后期青少年对生命意识、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对生命教育学科渗透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出一个普遍性的、较为客观的结论。

(5)个案研究法:对典型的学生建立个案,通过个案研究,整理出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研究活动中的典型例子,为研究结论的获得提供事实依据。

七、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2011、3——2011、8)。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完成调查报告、实施方案、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9——2013、5)。

1、落实实施方案,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着手具体的研究工作并对探讨得来的方法、途径及策略进行收集整理。

2、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进一步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3、成果整理。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拟写相关论文、结题报告,形成生命教育学科渗

透的案例集,得出生命教育学科渗透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结论。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5——2013、10)完成该课题的结题报告,进行结题。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精心设计教案,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学课的教学中去,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3、在实践中学习、反思,形成可持续研究能力。

九、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一)教学方面的成果

教师层面:转变了教育观念

1.(1)把“生命意识”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价值取向。(2)把“珍爱生命”作为学校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追求

(3)把“焕发生命活力”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取向

2、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学生层面:树立了生命意识。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

1、学生获得了全面的个性的发展;

2、培养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能力;

3、学生学会了合作与交流,懂得了爱惜自己的和别人的生命。

(二)课题研究所取得的书面成果:

1、完成了《青少年生命教育问题调查》的调查报告

2、完成了《浅议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让生命之树常青》的论文

十、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的问题:

1、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待激发和保持;

3、教科研的基础知识、基本的研究方法仍需要继续学习;

4、需要进一步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今后的设想:

我校将把对该课题的研究取得的成果推广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自身素质,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并引导学生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都得到主动、健康、全面的发展。

现在我们的课题虽然已经结束了,但这项工作还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走向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

王学凤《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

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

程红艳《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及其对德育的启示》

黎建球《生命教育的理论建构》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

秒杀2011秋装韩版新款糖果百搭男童装女童装宝宝开衫外套wt-0286 把请翠蓝色130得换成湖绿色120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实施方案

铁路小学语文组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一项直面熟命并以进步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起点。近代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由此带来的巨大的物质利益,形成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膜拜和对生命的冷漠,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课堂教学也深受影响,忽视了对学生的鲜活的个体生命的重视,要树立生命意识、生命情感,课堂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命,把学生的生命作为课堂的精灵,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和技能,更能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潜能,实现生命的价值。随着目前社会、家庭、学习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发生心理偏差的现象也常有发生,轻者对自己缺乏信心,产生厌学情绪,重者甚至动了轻生的念头。所以尊重学生主体意识,落实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迫在眉睫。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渗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教材中渗透着不少有关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内容,是进行“两纲”教育的优秀载体。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无论生命教育还是弘扬、培育民族精神都必须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发展的有效性,培养出具有高尚完善的人格的公民。基于以上看法,我们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以期经过我们的研讨与理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进程中理解生命,酷爱生命,享用生命,激扬生命。

二、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探索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则、途径、方法,并取得相关经验。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为课题的开展做理论指导。

2.实验研究法:通过实践、调查、采用公开课、研究课等方式进行课题研究。

3.行动研究法:实施研究方案,并在收集分析阶段实践结果资料的基础上,不断地调整、完善课题实施方案,然后再实践再研究再检验。通过实践研究不断概括提炼研究的阶段成果,并最终形成综合研究成果。

(三)研究时间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9—2011/11 确立课题,进行文献研究,收集资料信息,制订研究方案,学习相关课题研究的理论。

2.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1/12—2012/5实施课题研究,通过教学实践课、研讨课等形式进行研究。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6—2012/9总结研究进程,验证研讨,完成研究报告,汇编研究效果,对课题进行结题验收。

(四)、研究对象

在低、中、高年段各选取一个班的学生参与研究。

(五)、研究小组 铁路小学语文组

组长:刘艳、赵爽、侯国芳 组员:全体语文教师(六)、研究预期效果

1、培育一批思想灵敏、大胆创新、开朗乐观、积极上进的优秀教师和学生。

2、构成一批有价值的优秀研讨报告、论文和课例。

3、编撰一批反映学生生命生长阅历的优秀文集。具体内容

1.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对语文课程和教材的深入分析,探索如何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思想,特别是生命教育的具体内涵提取出来,使之显性化,目标化,形成一个明确的内容体系。

2、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研究语文学科落实“生命教育”具体的、有操作性的实施策略,既关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重视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精神。

3、根据学校的特点,形成语文教学融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形式,建立“语文学科重视学生主体性、落实生命教育策略”的教学案例、示范课程、活动方案等资料体系。

(七)遵循的原则

1、自然性原则。这是指开展生命教育是伴随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的,而不是另外辟出专门时间组织教育活动,渗透教育的内容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巧妙融入,不牵强附会。

2、适度性原则。这是指渗透教育要选准结合点,内容具体适当,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不任意拔高或降低教育要求。

3、适时性原则。这是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中所碰到的偶发事件或教学轶事时,如学生的特别感悟与独到体会等,要善于巧妙地将其作为一种资源,及时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育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4、多样性原则。如果说,上述三种原则主要针对教育时机的,那么多样性原则则是针对教育内容和形式而言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三、具体做法

面对当前生命异化和教育中生命意识缺乏的现状,小学语文学科应以新课标为教学改革的纲领,立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将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生命化”。这种“生命化”首先是将“生命”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教学内容,作为教学中对话交流的重要话题,渗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认识生命,进而尊重生命、珍惜热爱生命,并以欣赏的态度享受生命。通过对生命知识的了解,对生命话题的探讨,对高尚生命观及人生态度的体悟来实现树立每个生命个体的正确生命意识,以促进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则是从教学行为的角度出发,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方法、形式、评价等的选择都应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有生命力地教,让学生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获得生命成长的快乐。生命教育在语文中无处不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效融合呢?

1.教学内容“生命化”

语文新教材中文本本身蕴涵的生命资源是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点,在新教材所网罗的文海中,处处都能发现闪耀着生命光泽的作品。但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材毕竟不是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并不是以“生命教育”为体系来安排的,也不是每篇阅读课文都能直指生命话题。因此,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来设计一个“生命主题系列”,通过平时的教学有意识的完成这个系列。这样,阅读教学中以“生命”为话题的教育变得更为系统,也能更深入地挖掘文本中生命教育的资源。

其次要更好的实现“生命”主题教育的渗透,就应该深挖文本,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

另外,有一些课文,其写作形式、角度虽有不同,但从生命这个主题看却存在一定相关性,无论是连成一个生命主题单元完成阅读教学,亦或是分散教学,都可以通过前后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生命的思考。

2.教学行为“生命化”

从教学行为角度看,阅读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平等对话。这种平等对话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双相互通的对话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这三者间的平衡关系,重视课堂中以为学生中心、以文本为基础、以教师为引导的对话关系的展开,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激扬自我,表达自我,在对话中实现生命精神的相遇相融。教师则应在学生和文本间起到纽带的作用,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深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深处,实现学生对文本的合理的二次创作。

阅读又应该是一种生命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手段辅助这种生命体验。文本仅仅以文字为载体,诉说生命的经历,传递生命的感动,体验能否深刻与每个学生的经历、阅读水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一些学生不熟悉的生活场景等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创设情境给学生进行生命体验提供一种适当的氛围。

除用适当的手段来营造与文本相适应的阅读氛围外,在阅读中体验生命,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把自己带到文本之中去,让自己成为文本中的一员参加生命的历程。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是课堂中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对话较多的课文能在朗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角色本身的理解,进而理解全文。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则可通过学生以课文为蓝本为课文人物设计对话,加入肢体、表情等设计活动,在活动中体味生命。除此之外,阅读教学还可以加入辩论等形式,加强学生对生命的哲学思索。无论运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应该明确地认识到有着生命教育精神渗透的语文阅读才是一种生命的活动。

综上所说,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使语文教学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启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思索,帮助学生寻找生命价值实现的途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以上仅是对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一些看法和策略,如何更好地渗透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探讨研究和开发利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无效浸透生命教育的研讨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一项直面熟命并以进步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起点。从“学会生活”到努力“让课堂焕发作命的生机”,注重集...小学语文教学中无效浸透生命教育的研讨 实 验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一项直面熟命并以进步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起点。从“学会生活”到努力“让课堂焕发作命的生机”,注重集体生命,以人为本的教育已成为共识。反思教育现状,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元化的开展,古代质社会生活和环境的纷繁复杂,中小先生们背负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繁重压力,围着高考指挥棒埋头苦学,他们的生理成熟期分明提早,极易发生生理、心思和品德开展不均衡的景象。由于一些困惑得不到及时指点,对无法意料且时有发作的隐性损伤难于应付,一些先生呈现生心思软弱、思想茫然、行为失控等景象。这些不可防止地影响到先生生命的安康生长、生活质量的进步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屡屡发作的生命惨剧更是令人为我国生命教育的缺失而扼腕叹息。生命教育已成刻不容缓之势。一些国度和地域已将生命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展开,例如台湾不只开设了生命教育课,而且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在我国大陆,生命教育虽然起步不久,但也惹起了教育界的高度注重,上海市还制定了《中小先生生命教育大纲》。但绝对来说,很多中央开设独自的生命教育课在短期内还难以完成,经过学科浸透则较容易。在一切的学科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其具有浸透生命教育的不可比较的优势。在人的终身中,小学是先生最纯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是他们体验人生幸福,放飞美妙理想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萌芽的阶段。展开生命教育应该从小先生开端。基于以上看法,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无效浸透生命教育的研讨”这一实验课题,以期经过我们的研讨与理论,让先生在语文学习进程中理解生命,酷爱生命,享用生命,激扬生命。

二、课题界定

“小学语文教学中无效浸透生命教育的研讨”这一实验课题是研讨小学语文教学进程中浸透生命教育的无效途径与办法。经过合理应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引导先生经过解读文本,感悟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经过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先生的主体位置,将教授语文知识与人文素质培育无机结合,控制先生学习中的负性格绪,进步学习效率,使课堂充溢生命生机;经过展开丰厚的语文理论活动,引领先生学会生活,关爱别人,感悟亲情,加强对生命的感受和体验,提升生命质量;经过师生同读经典,共写随笔,在协作与交流中体验生长的高兴和生活的幸福,使教育进程成为愉悦师生生命的进程。

三、实际假定

本课题的研讨主旨是无效应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生命教育资源,经过恰当的途径与办法,引导先生正确看法人的生命,培育先生珍惜、尊重、酷爱生命的态度,加强先生对学习、生活的决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先生善待生命,完恶人格,安康生长,促进先生的片面开展和终身开展。这样提出成绩,次要是出于以下实际假定:

1、生命教育是人的片面开展的需求,是先生安康生长的迫切要求。只要经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对先生停止生命与安康、生命与平安、生命与生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心的教育,协助和引导先生正确处置团体、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先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艺,看法、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干培育先生尊重生命、酷爱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酷爱本人。没有生命的存在,如何谈得上开展与质量的成绩?没有安康积极的生活心态,如何发现生命的魅力?“当你逾越了生命的长度、拓展了心灵的宽度、添加了灵魂的深度后,你会发现,蓓蕾初成、芙蕖临波、秋英染金、梅映雪香,生命在其中,美得像一场花季;红光暖尘、日影横江、风驰萧萧、雨洗新色,生命在其中,美得像一幅图画。”增强生命教育,先生方能感悟到这番如袁卫星教师所说的如诗如画的生命美景。

2、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中心,是教育之本。提醒教育真理离不开生命教育。教育的真理是提升人的位置,发现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发扬人的力气,这“一提四发”都依托于人的生命和生命教育,没有生命,就不能够有人的位置、价值、潜能、特性和力气。施行素质教育离不开生命教育。由于作为生命教育所要培育的生命认识及其所包括的生命看法、情感、意志和行为等,都属于人的素质,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另一方面熟命是素质的载体,没有生命,就没有素质。社会主义品德大厦的构建只要在“生命教育”的根底上才干建成。没有生命,无品德可言。不讲生命教育,自然也会使品德教育落空。此外,施行素质教育,增强主体教育,改良品德教育,推进安康教育等,都表现着教育变革的肉体,而这些都是在生命教育的推进下获得的。可见要停止教育变革也必需注重生命教育。再者,我国自古就有酷爱生命的传统,从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唐代韩愈的“博爱者谓仁”,到古代教育家陶行知的“爱满天下”都证明了这一点。明天我们的教育更应该把这一传统承继下去,让先生认识到本人和别人生命的存在,认识到世界上种种生命扑朔迷离的联络,了解生命的价值,从而珍惜生命,维护生命。

3、语文学科的性质决议了在语文教学中浸透生命教育的能够性与必要性。《语文课程规范》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一致”。在一切的课程规范中除了语文(历史、音乐)之外,其他课程都没有将“人文性”确定为该学科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指出了语文课程关于先生思想情感陶冶的文明功用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议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开展为本的学科。其本质就是经过言语文字的教学,充沛地看法人的生命的价值和位置,最大限制地发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沛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自动性,充沛展现生命的特性,从而最终进步生命的质量。其次,语文学科的课程目的确定了浸透生命教育是该学科的义务之一。《语文课程规范》规则,其课程目的是知识和才能、进程和办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互相浸透,无机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的纬度规则了语文教学要以文本为载体,完成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别人的教育、人与环境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宇宙的教育,其本质就是生命教育。而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的要求,不只包括看法层面,更包括情感层面和理论层面的生命教育。

四、实验目的

1、探究生命教育的根本理念、办法。

2、研讨如何找准教材文本中的生命教育契合点,将教授知识与培育先生人文素质无机结合。

3、研讨语文课堂教学进程中的生命教育,使课堂充溢生命生机,师生的生命价值得以表现。

4、探究语文理论活动中的生命教育途径与方式,充沛应用各种资源,引领先生在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中感悟生命。

5、研讨怎样经过教员的以身作则停止生命教育,师生生命共同生长。

五、实验准绳

1、片面性准绳。实验活动必需面向全体先生并充沛调动全体先生的活动积极性。

2、主体性准绳。在实验活动中充沛尊重先生的主体位置,发扬先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先生,课后鼓舞先生自行设计、组织、展开活动,交流对生命的感悟。

3、体验性准绳。实验活动必需严密联络先生的生活实践,在教学进程和活动进程中关注先生的集体生命阅历、经历、感受与体验,探究先生生命体验的方式与学科浸透方式。

4、展现性准绳。充沛发明各种展现时机,让每个先生都能展现本人的特性,在成功的体验中悦纳生命,追求更高的生命价值。

六、实验办法

本实验的研讨办法次要采取举动研讨法,辅之以实验法、文献法、经历总结法等。将专题研讨与个案研讨和文献研讨相结合。专题研讨,即依照既定的研讨内容确定若干专题停止深化研讨,重点放在教材剖析、课堂教学和语文理论活动三个方面的生命教育研讨上;个案研讨,即以案例方式察看和记载先生生长、变化状况,并对案例停止解读与研讨;文献研讨,即搜集可以支持本课题研讨的实际性材料,并结合理论活动加以整理和提炼,完善研讨的根本思想。

七、实验战略

1、将实验研讨与教员的生命生长严密结合,在学习中进步生命教育实际程度和理论研讨才能。

2、增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讨,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滋长的乐园。

3、及时搜集、整理相关实验材料并做出翔实剖析。

4、发扬社区、家庭的教育功用,将生命教育从语文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

5、关注先生心思,展开方式多样、先生脍炙人口的活动,将严肃的生命课题融退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八、实验对象

在低、中、高年段各选取一个班的先生参与实验研讨。

九、实验步骤

本实验研讨工夫为2006年5月至2009年6月,共三个阶段停止。第一阶段:预备阶段(2006年5月至2006年10月)这一阶段次要任务是停止实验可行性论证,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班和课题组。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6年11月至2008年12月)这一阶段次要任务是依据方案展开实验,及时调控实验停顿状况,积聚实验材料,每年停止一次阶段性总结,请专家对实验任务停止指点。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1月至6月)这一阶段次要任务是总结实验进程,验证明验研讨,完成实验报告,汇编实验效果,请专家评委对课题停止结题验收。

十、实验预期效果

1、培育一批思想灵敏、大胆创新、开朗悲观、积极上进的优秀教员和先生。

2、构成一批有价值的优秀实验研讨报告、论文和课例。

3、编撰一批反映先生生命生长阅历的优秀团体文集。

十一、实验组织

1、实验指导小组

欧阳国慧 吴晓梅戴若迅 刘伟 方莉

2、实验施行小组 组长: 组员:

铁路小学语文小学课题组 2011年9月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走进课堂,近年来已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研究的视角上,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1、目前国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倾向于从“预防自杀”而不是从“发展”的视角看生命教育,而且缺乏可操作性。

2、生命教育的实施形式单一。目前把生命教育单独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来实施研究的比较多,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较少。

3、绝大部分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直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会节省较多时间;而要单方面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则要另调整课程时间安排,会比较浪费时间。

4、从现实来看,生命教育体验和课堂教学渗透研究中仍然存在“结合模式单一,定位不够清晰,特色不够鲜明,不能有效渗透常规教学,与课程融合度不高”等问题。科学教学与生命体验的融合有效性不高,未能明显地凸显生命的意义,实现个体生命的升华。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结合当前的教改现状,申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并开展相应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命教育理论

教育要尊重学生生命的教育思想,叶澜教授提出的“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的著名论断而在教育界广为流传。生命教育理论是一个没有定论且正在滥觞中的教育理论。生命教育理论不仅是人们所理解的重视生命、维护生命、关注生命健康的教育理论。从本质上说,生命教育理论是一种尊重生命尊严,弘扬生命价值,促进生命发展的教育主张。

2、课程改革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青少年特殊的生活体验;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生命理解和尊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①、新课程关注生命个体,营造自由发展空间。它要求师生角色的转变、注重个体的存在。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的架子,走向平等中的首席,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老师发难,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形式从而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②、学习方式的改变,展现生命自由发展的空间。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注重强调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新课改要求课堂注重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③、新课程渗透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学习过程是学生成功激情的体验,传统教学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在获得答案过程中情感体验却漠不关心。

④、新课程还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评价标准,改变用同一目标要求全班同学,改变用可量化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用不同尺度去评价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对自己充满自信与希望,进而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个性。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在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意识,激扬学生的生命。

2、从生命的高度看,可以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气息、智慧与激情并存的教学课堂,促进每一个孩子发展的课堂。

3、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执着追求生命发展的最大值。

4、最有效地实现教育提升人的根本目的。

总之,通过研究,引发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现状的理性剖析,从而以更为客观、理性的眼光来组织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最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与人文素养,拓展教师的教学理性积淀;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意识,撬开学生生命前行的杠杆,使全体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自信与成功,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执着追求生命发展的最大值。

四、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西方国家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早,从小学一级开始就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与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我国的生命教育由于起步晚,上海市教委虽然对生命教育颁布了大纲,但缺乏可操作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它介于课程与活动之间,对课程建设来说是个空白,因此有必要对生命教育的资源和内容进行开发。综观国内外近几年的教育研究资料,发现对德育层面的内容研究比较多,而将它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比较少。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实现课堂教学激扬生命的策略。

2、课堂教学中通过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个层次来渗透生命教育激扬生命的目标。

3、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

(二)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

课堂教学:《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对课堂教学的解释是: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规定人数的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和时间表,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课程改革的角度讲,是指在班级授课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于以上概念,确立研究内容分以下几点:

1、学习生命教育理论,调查分析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与生命教育进行整合。同时注意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原则;适切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原则;注重学科之间有机整合的原则;注重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注重拓展信息渠道的原则;注重认知、情感、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然生命的研究

在科学、体育与卫生等显性课程中增强生命的意识,挖掘显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以体现对自然生命的尊重。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生命的研究

在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内容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开发学生的社会生命,为他们成为一个社会人打下根基。

4、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精神生命的研究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课堂教学中更要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使他们做高尚的人,超越前面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两个层次,体现生命的价值。

5、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

生命教育不只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核心的理念。我们不能仅仅把生命教育视为一门学科课程,而要把生命教育作为引领整个课程改革的有力引擎,在实践中把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理念,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种途径来把握和深入,并把生命教育由环境的改造变成一种理念的转变。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个层次的研究; 难点: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

六、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首先调查分析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因素,然后以学校科研组为牵头,以现有的学科教材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目前的教育教学任务为驱动,以已做出一定成绩的有经验的优秀试验教师为根本,边实践边完善,在教学活动中启发灵感,并由一线教师自己设计开发渗透生命教育的学科基本课型,最后在此基础上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学习生命教育理论和课改精神,调查分析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因素。

2、行动研究法:以行动研究为主,以现课堂教学的需求为驱动,根据教育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结合理论探索、调查研究、作品分析、个案研究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教研活动,通过具体的实际的教研活动,逐步提高各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七、课题的阶段性计划和主要措施

1、准备阶段(2008.9~2008.12)(1)课堂现状调查、分析

(2)查阅国内外相关同类课题研究的信息资料

(3)总体课题实验框架构想,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编写“学科教学中实施生命方案”(4)确定实验组和对比组

2、实施阶段(2009.1~2010.1)

(1)课题组成员学习生命教育课堂的相关资料,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每位教师搜集汇编学科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等。

(2)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分析总结课堂教学效果。(3)调查、分析、总结课题研究带给学生、教师的影响。(4)在总结前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开展新一轮的研究工作

3、课题总结(2010.2~2010.6)

(1)整理研究资料,教师们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撰写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有关案例。(2)撰写研究报告。

八、预期实验的成果形式:

1、尝试研究阶段(2008年5月~2009年1月):教学案例、调查报告、子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总方案。

2、拓展研究阶段(2009年2月~2010年1月):教学案例、个案分析与反思、经验总结。

3、深化研究阶段(2010年2月~2010年6月):教学案例、论文、实践教学及反思策略

4、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9月):教学案例汇总、优化教学策略、子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论文、学生作品

九、实验课题研究的组织保障:

1、专家顾问组:

刘峻(广东省电教馆教研办主任)

林君芬(广东省电教馆教研办、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贾建荣(中山市电教站老师)

冯继有(中山市教研室科研办公室老师)汤伦恩(中山市古镇镇教科文卫办副主任)

2、领导小组

组长:蔡引琼(学校校长、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课题组人员分工:

蔡引琼 袁惠华 肖希才 ―― 理论研究,负责课题的规划、协调工作。

朱巧玲 元泽勇 ―― 理论研究,负责课题的理论探索。

陆 冰 冯润爱 莫晓巧―― 行动研究,负责课题的实施。

王昌玲 侯锦雄 ―― 行动研究,负责课题方案的制作、总结工作。

熊志伟 陈立权——信息技术支持

3、经费保障

(1)经费的预算:由办学单位支持,平均每年约2万元,共约8万元。(2)经费使用:

A.学校网络教学的软件设计制作。B.聘请专家讲学指导和外出参观考察。C.教师培训经费。D.开展研讨和交流活动。E.对教研人员的奖励。

(3)经费管理:按学校及上级部门制定的财务管理办法严格执行。

第四篇:《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研究》子课题《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课题批准文号: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 J06-144-P0

1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校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水平低,条件简陋,生源差,家长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要提高育人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必须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为此,我校曾于2005年开展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 “关于构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关于构建‘书香校园’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研究(现已顺利结题,成果荣获一等奖)。经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强化了师生的读书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校园文化,增强了学校的文化氛围。但我们从中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出的种种心理问题:

一、厌学心理。学生和外界的接触不多,思想相对闭塞,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成绩难以提高。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放弃了学习。二,依赖心理。不可否认,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学生的独立能力却下降了。他们在生活中依赖父母,不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课堂上,不积极思考,依赖老师给出结果等等。

三、烦燥心理。现在学生的所处年代,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上大量的形形色色的信息不断地刺激着他们,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使他们心里充满各种矛盾和困惑。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在潜移默化中误导着小学生,使一些学生“静”不下来,做事没有耐心。此外,一些传统的品德课程教学枯燥,空洞。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相当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实验的理念还停留在表面化、简单化的了解上,对有关的要求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教学方式还脱离不了传统的桎梏,教育学生的方法没有联系现实生活,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学生在学校学到了各科知识,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这不能说不是学校教育的一大缺憾。以上这些,无不困扰着我们的小学生,也困扰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肩上担负着两重任务,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公民。身心健康是人的素质基础。它不仅意味着有健全的身体,而且必须有健全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鉴于此,我校申请实施“在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实验课题。

二、课题实验的做法

(一)、课题实验的步骤和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7年3月――2007年8月)。在课题研究初期,查阅有关文献,如《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著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组建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加强教师的培训,确定实验的切入点。

第二阶段:实验主体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2月)。按计划举行研讨活动,开展全面的心理素质调查分析。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自测,分析学生基本情况,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构建“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设计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教学评价方式对比活动,举行优秀课例评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体会和教学成功案例。邀请专家指导,提升研究质量。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7月)。在这个阶段,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进行有关心理品质指标的测量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假设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整体分析。加强实验教师的经验总结,形成论文。完成课题实验总结报告。汇编各类研究成果。邀请总课题组专家进行研究鉴定,完善资料,形成成果。

(二)、课题实验的内容

1、研究心理健康状况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2、研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在汲取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着力点,逐步形成适合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3、研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三)课题实验的研究方法

本次实验使用统编教材及校本教材,不改变现行的班级授课方式,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面下功夫,在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体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实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时,坚持以下原则:

1、协同性原则: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于学科的自身任务,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教学之中,做到从不同层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2、尊重性原则: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的存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3、活动性原则: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

4、现实性原则:立足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品德实际、心理健康水平实际。

(四)课题实验的主要措施

1、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依靠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班主任捕捉机遇,针对班级突发事件中个别同学存在心理问题的现象进行因势利导,矫正他们的心理障碍。因材施教,针对有的同学由于任性、冲动、脾气暴躁,经常与其它同学吵闹甚至大打出手这一不良问题,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打架的原因,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引导他们如何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另一方面,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班级主题活动。

2、凭借少先队工作平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每周宣传一次心理健康小常识宣传活动。由学校的小播音员们轮流播报,材料由课题组的老师们提供。开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活动,了解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普遍存在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向同学们征集“金点子”。开展有关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手抄报比赛,对于一些较优秀的手抄报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学校的宣传栏上展示。

3、结合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寻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刻苦钻研的童第周、不怕失败的爱迪生进行教育。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角色转换想象主人公当时的内心,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在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认真细致的品质。

4、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成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每天下午放学后向全体学生开放,每天安排老师值班,接受学生来访和个别咨询。对于来访的学生,值班老师热情招待,耐心倾听,分析问题的原因,一起寻找对策,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设立了“成长信箱”,由专门老师负责,对于来信的内容严加保密,并一一给予回信。

5、整合“家校”教育合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搭建家校工作结合的平台,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办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尽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开展贴近家庭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印发《家长评价表》、《家长问卷》,要求家长经常让孩子参与家庭的一些实践活动,如让孩子当一天家,做一顿晚餐,和家长一起参加一次公益劳动等,家长实事求是地根据孩子的表现,按评价表内容给予评价,真正让孩子体验当家的辛苦和付出的快乐,从小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开展学校、社区联谊活动,宣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举行心理咨询活动。

三、课题实验成果卓著 在研究过程中,我校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当作我校的重要内容,当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来抓。自承接课题以来,我校每学期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必学内容,校长亲自做讲座,动员学校各方面参与心理健康工作,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辅导员队伍建设。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了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

1、促进了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通过不断学习、研究,教师的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反省水平得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获得不断发展。可以说,教师的研究意识将一节课的某个教育教学事件的思考深入到相关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对“我做了什么”、“有什么不足”、“我的专业任务完成得如何”等的深层思考,对实际教学进行感受和体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的思想、行为、价值观、态度和情感,重审自己从事教学的思想依据,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最后,在实践中检验经验并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地反思,最终促使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质量的提高。

2、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是一个引导教师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老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总会关注着课堂上、校园内、家庭里、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研究意识的加强,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老师们能写、乐写。课题的实施,使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迅速成为学校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或提拔为学校领导,评为教学能手,成为教研组成员。他们身上留了专业化成长的烙印。如青年教师袁飞华、袁丽红、张雪萍、袁晓霞等迅速成为学科带头人。我们可以从袁晓霞老师写的的体会中窥见一斑:“没有学生的生活,还会有更多的快乐吗?选择了当老师,纵使自己失去了很多,但毕竟会拥有满园春色的愉悦,投桃报李时的慰藉,而这正是她人生所需要的。她有所挚爱的学生,为此付出的一切她无怨无悔”

3、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贯彻和落实(1)发挥了“三结合”的教育优势。为形成教育合力,我们办好家长学校,增进家校联系。我们坚持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听讲座、随堂听课、亲子活动等形式,丰富家长学校活动,家长参与率达90%以上。同时,坚持通过电话联系、家访,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通讯的便利,推进家校联系,提高了家教水平。我们组织以小队的形式引领学生走入社会,开展“走向社会,实践成才”的活动,特别是利用传统节日、双休日、寒暑假,引导鼓励学生深入到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2)促进了养成教育的规范。我校通过国旗下讲话、争创文明班评比、学雷锋做好事、开展中队主题队会等活动,在全校掀起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一日常规》的热潮。同时深入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等。我们要求班主任积极思考,加强班级制度、班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争创班级特色,争创“文明班级”。同时,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开展评比工作,对学生的早读、清洁卫生、行为规范、出操、等十个方面进行考核管理。同时,学校还设立了“学生值日小组”,负责巡视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反馈。通过规范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主人翁意识提到培养。

(3)彰显爱心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积极引导教师做到严格要求、谆谆善诱、因材施教,让“爱”的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时,我校教师能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各科教学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思想教育。课后教师耐心辅导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生,教师采取各种方法,从思想、学习、情感甚至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战胜挫折和困难,努力提高自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对于学困生,学校提出了“先教会怎样做人”的管理思想。同时,教导处还建立了学困生档案,对他们进行学情跟踪。

在成效显著的课题实验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学生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的孩子变得更聪明了,更活泼了他们变得更爱老师、爱学校,更会与小伙伴合作。到我校参观的领导、老师都认为我们的学生文明程度高,表现力强,综合素质高。他们学习积极,在书香校园里,坚持写日记,敢于投稿,积极参赛,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7年,袁 艳、叶倩妮同学参加龙川县五年级小学生手抄报比赛都荣获三等奖;叶婷婷、袁泉新参加龙川县小学六年级语文竞赛都荣获三等奖;袁汀等六位同学评为县“三好学生”;叶倩妮、张 程同学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员”;巫惠慧、巫文颖、张钰婷三位同学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干部”; 袁韬、叶婷婷、袁雅敏、巫惠慧参加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社主办的第五届“叶圣陶”全国中小学生新作文大赛分获二等奖、三等奖、三等奖和优胜奖。

2008年,袁秀清、叶艳同学参加龙川县五年级小学生手抄报比赛中均荣获三等奖;巫彬梅、袁鑫同学参加龙川县小学六年级语文竞赛中均三等奖;叶小婷等五位同学评为县“三好学生”; 袁宁、袁晓琪同学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员”; 叶倩妮、叶建成同学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干部”;袁丽红等16为同学参加“时代作文大赛”获得优异的成绩;叶秀媚、叶艳同学参加由少儿书画杂志社主办的绘画比赛中进入“中华小书画家五百强”;在参加第二十一届《双龙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中,袁 兴、袁浩警获得钻石杯奖;邹立栋等20位同学获得银杯奖;刘文达等14位同学获得铜杯奖。

2008年,六年级学生巫文颖的习作《童年趣事》、叶春娴的习作《给父母的一封信》在《河源晚报》上发表。

三年多来,我校教师共撰写读书心得2000余篇。教师研究论文、读书心得汇编成集。2007年,袁伟东校长主编山区农村小学“书香校园”课题实验成果集《书香溢山区》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教师论文在各级刊物中发表。2007年11月,袁伟东校长应邀参加第四届教育家大会,论文《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在会上被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入刊《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和《中国教育家》杂志,并被《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PCD)全文收录;2008年3月17日,袁伟东校长论文《和谐校园》在《现代教育报》发表,并入编《中国名校和谐校园文化全书》。2008年11月,袁伟东校长应邀参加第五届教育家大会,论文《创新搞实验 科研促课改——让新课改将山区农村学校带入一个全新的未来》在会上被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入刊《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袁焕军副校长撰写的论文《搭建校本培训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发表在全国重点期刊《教育与探索》上。袁丽红老师撰写的论文《数学教学中的美》在《河源晚报》上发表。袁晓霞老师撰写的德育论文《春风化雨润心田》荣获全国创新论文及论文评比一等奖,《谈班主任工作的激励艺术》在河源市中小学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三等奖。张雪萍老师撰写的论文《声调教学方法的初探》在“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论坛”征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师生的显著成绩,成就了学校的辉煌,为打造山区农村小学教育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我校参加由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联合主办的校园文化评比中评为“中国教育创新示范单位”,成果荣获“中国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二等奖”;

我校选送的绘画作品《春华秋实》参加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文艺调演中获艺术作品类小学组三等奖;

我校由龙川县教育局、龙川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举行的检查中,被评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与学校管理工作优秀单位”;

2008年,我校由先后被中共龙川县委员会、龙川县人民政府分别评为“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龙川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2008年,我校又光荣的被中共广东省宣传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书香校园”。

四、存在问题及分析与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问题及分析

1、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农村山区学校的经费极其有限,课题组成员均为兼职教师,造成业务培训的时间、力度还不够,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经验不足等原因,我校的实验工作还不能做到全员参与、全面铺开。

2、家庭教育明显滞后。由于我校是农村山区学校,很多家长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教育观念落后等原因,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多误区,难以配合学校的工作。共同教育学生的合力不能很好的整合。

(二)今后设想

1、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常识,让全体教师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和自我调控能力。

2、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网络。加强研究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让广大家长积极支持、配合学校的教育。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来源:作者: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普遍现象: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

人们在放眼看世界的同时,淡忘了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文化积淀。于是,当我们的子孙还未看过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的时候,《三国演义》已成为日本,韩国最畅销的作品之一,他们在汲收《三国演义》的智慧;当我们为庆祝西方传入的情人节而把市场上的玫瑰花抢购一空的时候,却忘了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类似的节日“七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更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敬仰,对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乞朌,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当我们对纪念我们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无动于衷的时候,它却成为了世界伟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无数非中国人铭记于心„„,我们不得不感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河流正面临着断流的危机,长此以往,我们将失去我们可贵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为挽救即将流失的民族文化尽我们的努力,重新找回心灵的归宿。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二、课题研究目标。

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

深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学生视野,制订诵读计划,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的部分诗词,编排经典系列,使学生诵读最优秀的作品,在诵读、感悟、赏析中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时间安排:每二周一节课、假期不放松。按照诵读系列安排专题讲练,以提高学生解读、欣赏古诗词的能

力,深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举行各种活动比赛等:古诗词诵读比赛。古诗词知识比赛。古诗词名句填空比赛。古诗词书画作品展。小组合作编写古诗词专集。结合学校的各类活动写作小论文。利用课文篇目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搜集大量反映民族传统文化的美文,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并让学生学会赏析,进行文学创作。学习古体诗的创作,在韵律和传统文化方面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流利朗读并基本能用现代汉语解释所指定文言文。大致理解文言文内容。归纳分类文言文中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体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精神风貌,人文素养。

(三)传统美德教育如何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展开。传统美德教育如何在现代文写作教学中展开。

(四)民族传统文化对语文学科教学的积极影响。在美文诵读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在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利用课文篇目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将传统美德施与潜移默化之中。

(五)朗读诗歌,通过吟哦讽诵等手段感受把握古代诗歌的韵律美。研读古代诗歌,了解古代民俗民风、道德教养、历史人物等等。尝试古体诗的创作,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渗透进去。

五、课题研究过程。

我们始终认为,搞课题研究,扎扎实实进行实践固然重要,但在研究过程中,合理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做法,不断充实调整研究思路则更为关键。

1、重视文献资料的建设。学校先后购买多种供教师业务学习的图书和音像资料,如《走进新课程》、《班主任兵法》、《教师成为研究者》等,从而大量丰富了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内容,为课题取得实效提供了理论支撑。

2、采取了相应措施,促使课题组成员加强学习。除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体学习、研讨,还要求每月至少记1000字的理论学习摘记,并将其作为成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以来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完成五千字的学习笔记,并专门配备了学习笔记本,我们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研究课题,认真学习教学理论,积极开展教学实验,并在学习笔记本上记下学习理论的心得,记下很多开展实验的体会。这些学习笔记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实践的印证,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展示了他们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与收获,不仅将自己的思考

导向深入,也给其他教师提供了学习和借鉴。

3、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课题组教师进行培训。虚心学习,不断探索是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达成的共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曾先后邀请常州市教育局领导和进修学校领导汪履平、鲁兴树来我校指导,然后我们根据他们的指导及时调整了研究思路。

4、组内多位教师开课,既展示近阶段的课题研究成果,也提供了让所有老师参与批评指正的平台。课后我们组内的老师进行集体讨论并且还邀请语文组的老师为我们共同出谋划策,怎么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更深入,课题研究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并且共同探讨怎么使课题研究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5、课堂教学中随时关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端午日》时,考虑到很多学生都只知道一些洋节日,什么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等,对于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在课堂导入中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请你来说说你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很多同学已经分不清哪些是中国的节日哪些是外国的节日,还有学生不知道什么叫传统节日。通过我的讲解学生知道了很多中国的传统节日,同学们都说要好好地过这些节日,记住我们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当课快结束的时候,我还提出了韩国申请

端午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的事,同学们愤愤不平,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很多时候我们研究组的老师都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好品德贯穿在课堂中让学生体会并了解,这既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使学生继承中华民族好的传统美德。

6、在课外,我们利用很多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例如我们在班中开展古诗词诵读比赛知识竞赛,古诗词名句填空比赛,古诗词书画作品展等。开展全校性的唐宋诗词比赛甚至诗歌创作比赛等等。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同时也变得更有礼貌了。

六、课题研究成果。

1、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都有很大的提高,语文课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与好评,所传授的知识面不断扩展,提高了综合素质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2、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与提高,不但知道并牢记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且将之贯穿于自己的行动当中。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变得有礼貌,尊老爱幼等等,总之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素质修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由于在研究中开展了各种活动,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诗歌朗诵水平、诗词创作能力、文言文理解阅读能力以及传统文化节日知识等都得到了很好地训练。

七、研究感想。

课题研究虽然结束了,但研究过程中还有许多未能达到的目标以及未能完成的任务,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研究方法。但这次的课题研究为我们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成长的舞台,也促进了我们师生的共同成长。

下载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结题报告

    范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结题报告南京市江宁区湖熟小学茅洪锋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师生间、学生间......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2013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们进行了科研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教研人员的共同努力......

    结题报告《分析化学》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的研究

    《分析化学》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的研究 一、选题意义 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和,业无信不稳,世无信不安。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 只有以诚待人,以信立业,才能赢得他......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结题报告1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课堂的研究》结题报告惠民一实小学部李义 刘晶刘德云潘成龙 一、课题的提出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五、课......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定稿)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平昌县泥龙小学 车博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国家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

    语文德育渗透,结题报告

    篇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2013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们进行了科研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

    有效教学结题报告

    “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松原市第二高级中学 “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 负责人:杨柏金 孟祥峰 摘要: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单位:天津市蓟县第二小学 姓名:苏春凤 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的精神世界却在经历一场浩劫。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因一点挫折而跳楼;有人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