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时间:2019-05-12 01:4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一篇: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浅谈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阎良区振兴初级中学郑田

【摘要】为了引导初一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对学习方法进行了探讨: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把质疑当作阅读教学的“砖”;用创新搭建阅读教学的“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情感和思维的积极活动,使其收获阅读的累累硕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习方法 朗读 质疑 创新

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法与吸收能力。现在“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教学理论界的共识,正如培根所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自去年接手初一语文教学以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积极探索新编语文教材的教法、学法,在阅读教学方面略有收获。现就初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探讨如下:

一、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另外,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也主要是靠读,而不是靠参考书,那么,把这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义不容辞的。对于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所学课文篇幅加长、内容加深、难度加大,都毋庸置疑地影响了阅读的速度与质量。这时,快速默读只能粗略提取信息;而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由此看来,朗读不仅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提高阅读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是为纪念北大90周年校庆而写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大量的修辞格倾吐衷情,抒写抱负,字里行间透着灵气和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指导学法的第一步,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告诉学生自己的朗读感受:“《十三岁的际遇》本来是一篇散文,但其思路既像小说的“意识流”,又像电影的“蒙太奇”,故事情节在时间、空间上的跳跃、多变令人应接不暇,真是不读不知道,文章真奇妙。”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就这样被我激发起来了。

接下来指导学生初读:采取自由朗读的形式,力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与成语圈画出来。能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 1

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整理好字词,当堂消化并吸收。“白驹过隙”、“不折不扣”等成语就这样被学生积累下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继续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时,我点拨道:只有从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文章所蕴涵的情感,才能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这篇散文的美,不只在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优美,更在那由作者个性和语言美感所共同融合成的特殊的文调。朗读本文,我们应该留心作者是怎样在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去积极修辞、灵活安排结构,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的。同学们,你就是田晓菲,说出你的故事吧!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齐声朗读,终于体味到文章诸多的修辞美:拈连──简洁美,通感──形象美,回环──哲理美,比喻──诗意美,排比──气势美„„真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正如学生在自己的读后感里所写的那样:如果说这篇散文是一部动人的交响乐,那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就是释放诗意的优美旋律!当我让学生总结本文主题和学习本文的收获时,好多学生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田晓菲的入学誓言,并像她一样立下誓言:现在我为塔山中学而骄傲,将来塔山中学因我而自豪!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已经发现一句誓言贯穿始终,那不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吗?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教学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把质疑当作阅读教学的“砖”

一个学生如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考,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教师能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能不断有所提高。

北宋王安石的《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文眼”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使阅读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笔者在进行《伤仲永》的阅读教学中首先质疑: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读懂课文后回答:“伤”是“哀伤、叹息”。我又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生答:一个神童因“不受之人”最终“泯然众人”。

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我们不妨教会学生运用求异质疑法、发散

质疑法、添加质疑法等质疑的方法,摆出自己在钻研课文中所发现的问题。接下来我鼓励学生质疑,可以从文章的每一个段落中挖掘问题,也可以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思想内涵上挖掘问题。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提出的问题真可谓五花八门,经过筛选,我发现以下问题颇有分量: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4、“受之人”与“受之天”有什么样的关系?下面该是解疑了,在解疑中我尽量启发学生相互解疑,打破教师包办的局面。

对于学生的质疑,无论是课始预习性质疑、课中探究性质疑,还是课尾延伸性质疑,教师的态度都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其中,第1问“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被学生回答为“三个阶段”时,我顺势问道:“这三个阶段是平均用笔吗?”有学生答道:“不是平均用笔,而是有详有略。”这时,我提醒大家“有没有疑问要解决”,马上有学生质疑道:“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之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第一个阶段──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我让其他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经过几个学生的精彩发言后,我总结道: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古人早已懂得作文之法──详略得当。作为今人的我们,更应注意写作文时要巧妙地取舍材料。

当学生质疑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后,我来了个总结性的发言: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最后,我又结合课堂质疑的效果布置了作业: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请写一篇随笔。(500字)

当然,提倡学生质疑,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深究去体味、领悟,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体现在教师选择恰当的点拨时机,使用恰当的点拨方法。就我的体会而言,一是在学生质疑遇到困难时,需要点拨;二是在学生难以发现问题时,教师要用设疑引疑的方法加以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总而言之,质疑如同阅读教学的“敲门砖”,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

三、用创新搭建阅读教学的“玉”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在阅读课文后,我常常让学生结合所读的内容,陈述自己的思想感受,说说自己对课文中人物和事件的态度。通过讨论,让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新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的好机会。

清代彭端淑的《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写给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这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而说的。和许多文学作品一样,《为学》也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读者必须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去体会作者“十分”的用心,甚至超出这“十分”,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学习本文时,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探究,大胆创新,从中悟出道理。学生果然有创意,不仅悟出 :事在人为,只要主观努力,难事也能变成易事;勤能补拙,只要志向坚定,刻苦勤奋,一定会学有所成。还悟出:沉迷于幻想,崇尚空谈,最终一事无成,切不可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人不可貌相,不要低估别人的力量„„诸如此类,无不是学生勇于创新的结果。一篇作品,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时,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体验是不同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对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的尊重。如阅读纪伯伦的《紫罗兰之死》时,许多学生把紫罗兰当成了反面形象,我只好对学生声明:对紫罗兰这一形象、对文章的主旨,你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自圆其说即可。学生经过创新思索,得出与作者不同的观点:

1、实现理想要以现实为基础,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不能一味妄想、不计后果,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能丧失理智、迷失自我,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酿成人生的苦果。

2、出身卑微、普通平凡并不可怕,更不可耻,在人生的航程中要脚踏实地、正视现实、正视自我,不可好高骛远、妄自菲薄、一味幻想,要正视人生的坐标,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当然,在学生创新理解的基础上,我仍不忘指出作者的本意所在。布置作业时,我激励学生发挥想像与联想,续写《紫罗兰之死》,与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一争高下,题目可另拟。我想,这就算是给予学生创新的空间任其自由驰骋吧。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力定会让铁树开花!

我们不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篇一律。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可以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我总是对教参给予的只有唯一答案的内容不讲或少讲,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针对课文的特点,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能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总之,阅读教学是开发创造力培养的广阔天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用创新搭建阅读教学的“玉”,收获阅读的累累硕果。

综上所述,朗读、质疑、创新既是阅读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又是学生阅读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教会初一学生阅读的学习方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3、《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

第二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铸造班级活的灵魂

[摘要]创新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创新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一个班级的活灵魂取决于它的学生们是否有创新精神。做为新时期的班主任,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班级工作的突出位臵,才能铸造出班级的活的灵魂,为国家培养出真正有用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铸造班级灵魂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精神对于一个人、一个班级、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一个人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有创新精神。未来的社会,人的创新能力将会受到空前重视,善于创新的人将成为知识经济最主动、最积极的力量。学校肩负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中。而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基本的组成单位,更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摆在突出的位臵。在班级工作中实施创新教育,我认为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育观和价值观,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班级工作的突出位臵。许多成功的经验证明,只要班主任能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创新的时间与空间,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点拨他们创新的思维,教给他们创新的方法,就能使班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我认为,班主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德育为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

首先,以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入手,使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创新就无从谈起。班主任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诚信、守纪、自尊、自立的优良品质,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其次,从明确学习目的性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学习的目的是应用旧知识,创造新知识。班主任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怕失败,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学生只有生活在充满新意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二、强化班级管理,激发创新意识

首先,要选出责任心强、有创新意识的班干部。创设民主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干部的竞选演讲,评选出的班干部,要具有竞争意识、组织能力、目标意识和极强的责任心,如果每个班干部都各司其职,相互协调配合,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问”,这样的班级活而不乱,富有发展潜力和创造性。

其次,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思维,充分发挥每学生的智慧资源,让每个学生都敢于参与,乐于参与管理,班主任要以接纳的胸怀欢迎每一个管理环节的建设性意见。班主任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许多优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如在我们班,现在是新课堂,班里都是以小组形式坐在一起,这样座位较集中,下课时学生来回走动容易碰到凳子,甚至被绊倒,有学生建议:下课时,全体学生在起立后都把凳子放到课桌下面。这样做既使得班级显得整齐宽敞,又能使同学们有个宽阔的通道。我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对这个学生给予表扬。

再次,对于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把它摆出来,让大家一齐讨论,共同商量对策,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各抒已见,如:有人经常抄袭作业怎么办?值日班长遇到不服管的怎么做?劳动很认真和不认真的人该如何区别对待等等,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思考的机会,增加其主人翁意识,把创造思想渗透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管理对学生的约束、激励、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创造性思维,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从而造就具有富

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

三、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班主任要构建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既鼓励冒尖,也允许落后。改进评价方式,绝不能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要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机会和权利。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其次,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逐步解疑,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讨论、争辩。开发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然后对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受学习创新的美。

再次,是班主任要改进评价手段,增加学生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一位哲学家说:“人类正是在不断失败中才不断进步的”。新课改理念下的班主任不应把学生的失误看得太重,而是与学生一起商讨如何改进与发展,进而去创造;他们对学生不是简单地训斥与限制,而应是鼓励其发展与创造。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班主任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除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外,还应“导之以行”。通过组织诸如“团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育学生,磨练学生意志,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精心组织每次活动,使班级各项活动呈螺旋上升趋势,永远给学生以启迪,以智慧、以希望,使学生永不满足,勇创佳绩。

总之,创新教育,班主任任重道远。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过程中班主任还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尽可能的发挥家庭、社会的力量,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让我们积极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地发展,努力培养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商继宗、钱颖《创造性学习心理学》1983年3月,湖南教育出版社

戚建庄等《班主任工作艺术》1981年3月,华夏出版社

任小艾《我的班主任工作》1989年9月,光明日报出版社

第三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安达市新兴小学——王园园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的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21世纪呼唤创造人才,如何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展创新教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发展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今教育教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第一,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第二,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第三,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一)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愿意创新:

古语云“亲其师——则信其道”。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必须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只有在平易近人的老师面前,学生才可能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热火朝天地展开讨论,情趣盎然地投入实践活动中。新课变更是要求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就是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维护和承认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把自己看成一名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同时更要注重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如低年级“观察蚂蚁”一课,大家知道:蚂蚁捉来后到处乱爬,不能很好地观察,使得课堂很乱,但教师并没有大声训斥,而是采取“我是你们的一员”做法,走近学生:“这蚂蚁真不听话,到处乱爬,怎么办呀?”这时学生还没有从兴奋中走出来,没有马上回答出这个问题。教师还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静下来,我们再想一想好吗?”教师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引导他们走入新的探究活动,在这种平和的氛围下思维从一种兴奋又到另一种亢奋状态。学生的想法奇特而合理,很好地解决了蚂蚁乱爬的难题。

(二)构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创新精神: 陶行知说过:“请把学生的自由还给儿童,要他们走上创造之路,手脚并用。”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他们感悟、体验、内化的过程,就是自我展示、创新的过程。构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个性得以尽情地张扬。

首先,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去说。学生的特点就是爱说,他们要体验说的快乐。而现实中,教师多限制说的权利。更不善于倾听。学生在这样的老师面前,也就失去了信心,渐渐地也就只愿当听客了。为使学生能说出自己想说的内容。可以先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学生按步骤实验。进而引导他们,说观察的内容、说操作过程、说探究过程、说研究方法、说你的不同意见、不同观点和想法。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达到有话可说,说中补充,说中完善,在说中互相鼓励,集思广益,学习情绪高涨,思维引向深入,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其次,给他一个勇气,让他去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只有当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时,才有创新的可能。所以,课堂上创设质疑的环境至关重要。也就是要让学生有疑可问。如《奇妙的指纹》一课这样设计: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向学生展示了两幅指纹画,并问这是由什么来画的?学生望着指纹画感到惊奇,小小指纹不能画出一幅幅美丽的画。教师:“这就是我们的指纹,关于指纹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话音未落,小手纷纷举起。问的问题是五花八门。但应注意:在提出问题时,就及时鼓励、培养学生主动、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有勇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哪怕是简单的、可笑的、离谱的。不应是训斥、责备。让他们燃起希望、自信之光。

当有学生提出一些幼稚的、离谱的问题时,教师也要尊重他们提出的任何问题:前边讲的像有学生提出:“胎儿有指纹吗?黑猩猩有指纹吗”等,欣赏他们表示出的具有想象与创造性的观念;多夸奖、鼓励他们提出的意见。要使学生在你的人格魅力下;在你的信任的目光下;在你的关心、期待的眼神里;在你佩服、赞许的眼光中,不仅 3 爱问、敢问、会问,形成较强的质疑、解疑的能力。支持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使得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还有,给他一个途径让他去探究。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要考虑如何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参与的时间、空间和自由度。如《奇妙的指纹》,当学生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后,引导、筛选,充分留有空间的自由度,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问题去研究,充分说研究的方法和理由,课堂气氛热烈,争论达到白热化,思维完全被激发,满足了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多选取一些难度的问题去探究,说明学生欲望强烈、更具有挑战性。

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呈现学习内容,易在学生心理产生情感共鸣,他们愿意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自主尝试,自主探究,自然地把自己推到了探究的前沿,积极探索时,求异创新。

让课堂充满生机,并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观引领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猜想,尽情的说,大胆地问,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进入理想境界。

第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做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采用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方式,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带有一定片面性,常常默 4 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有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中来判断对其评价。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教师要从语言上多下功夫。特别是激励的语言更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可以这样与学生交流:“同学们,咱们一起想办法好吗?”“你愿意告诉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吗?”多采用“他的方法可行吗?”“谁有更好的方法?”“老师相信你有能力。”“你的想法出乎大家的意料,有创意!”等富于挑战性、鼓励性的语言。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充分体现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

当教师语言像温暖春风,似涓涓细流融入学生的心田,被鼓舞时,他们会更有激情,更加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学生在这样有安全感的氛围中学习心情愉悦,敢说、敢想、敢问,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能使学生的创新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总之,对于学生而言,所谓创新,就是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适时地点拨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真心给他们正确地评价,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的学生将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不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第四篇:高中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替都是创新的结果,其中物理学家的创新精神起到了助推作用,对于物理教学而言应该渗透这种创新的意识,把物理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高中物理教学的灵魂和核心,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教材丰富的内容及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下面就结合笔者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尝试.创新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间发生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行为,这种行为受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先进的教育观念促进师生间的行为更为有效,为此要想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必须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1.1 树立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主张教学应采取“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的约束下,课堂成为教师的单向“灌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创新个性受到抑制.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要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为成为创新人才创造条件.1.2 树立新的人才观

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在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方面的要求,同时也为物理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例如,对于高中物理难,导致有部分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着跟不上趟的现象,如果这部分学生不重视,则会沦落为“后进生”,甚至遭到其他同学的讽刺与嘲笑,被边缘化.其实这部分学生并非没有创造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善于发现他们思维过程和探究过程中的闪光点.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后进生虽然在学习的某些方面表现较差,但是他们也同样得到与优生一样的尊重,只要在原有认知水平上得到了发展,站在“他”的层面也是一种创新,他们同样渴望像优生一样取得好成绩,得到老师、家长与同学的认可,而且他们的这种心理表现得更为强烈.关注学生的学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在和学生一起探究高中物理概念和应用概念解决物理问题时,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知经验出发,从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学生学情来重组教材,尽可能地提升教学的直观性,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组与优化,让学生感受到高中物理知识学习价值,继而真正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内容,饶有兴趣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2.1 关注学生已有知识

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才能避免将教学内容的难度制定的过高或过低,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学生.2.2 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

教师在备课,制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资源时,不是一味地对教材进行删减,或者照本宣科,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增添一些教学内容,给学生的思维发展布设阶梯,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实现认识的拓展和提升,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注重物理思维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策略

对于物理学科教学而言,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学生的主体思维活动.物理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使得学生经常要运用丰富多样的思维方法,其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策略.3.1 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即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作为一种分析性思维,它需要揭示同一事物中现象之间的差异:揭示己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能想象出多种可能,具有较强的思维选择性;发散性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灵活采用多种变通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点电荷的电场学生熟悉了,学生容易知道当一个异种电荷绕中心电荷旋转,速度满足一定条件是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里的受力分析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发散到电场线、向心力等知识.为了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提问,如果是两个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带电粒子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么?

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将思维发散到等量同种电荷的电场线分布与等量异种电荷的电场线分布,同时思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是什么?要合力不变而且始终指向圆心,在电场中呢?只受电场力就意味着要电场强度大小不变,而且要辐向分布,经过排查,可以发现等量同种电荷周围也是可以的,进一步对点电荷的电场线立体分布有了深入的理解.3.2 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教师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比如,在课堂上讲解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时,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从结果出发,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例如,受力分析学生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就是分析弹力和摩擦力.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不妨从逆向思维角度出发,设弹力(或摩擦力)存在,然后看事实是否与假设相悖(或相同).创新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4.1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的容量大、密度大、节奏快等优势而被教学广泛采用.对于物理学科而言,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止于此,它在对学生知识获取、空间认知、思维训练等方面也作用明显.例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安培力、洛伦兹力、左手定则、正弦交流电等知识内容时.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这些三维位置关系变得便利和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更有利于学生把握物理学内涵、发展空间认知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4.2 充分挖掘实验的教学功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中学生正处在兴趣的发展时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实验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实验教学直观、主动,能直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兴趣,以诱发最佳的学习动机,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兴趣源于好奇心,也出于“实践成功”的欣慰感.因此,可采取一些新异实验或具有对比性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例如,在和学生讲选修3-5中的“冲量”、“动量定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在课堂上演示让鸡蛋从高处下落在泡沫塑料上,出现非但不坏反而意外弹回的现象,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一种求知欲望.4.3 开展物理实践活动

物理学是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并发展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与自然交往的广泛与深刻,物理学科的实践性日益显现.因此,培养学生物理创新精神必须要增强物理教学的实践环节,使我们的物理教学与自然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总之,物理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灵魂和核心,也是一个浩大的长期的工程.我们要着眼于物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面向全体学生,不断地去探索实施新的方法,积累新经验,真正地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教育中落到实处,最终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第五篇: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

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现代世界以国家的地区作为存在形式,自主不仅关系经济,也关系政治,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自主都是不可豁缺的。自主创新,重在创新,贵在自主。创新是内容、是实质,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自主是原则、是精神、是国家独立、自强的保障。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创新价值观是指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创新价值的信念,倾向,主张,态度极其实现穿心价值的谋划方面,目标与路径的系统观点。

自主创新的提出,昭示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努力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各方面条件,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可靠保障。好的创新环境会不断孕育出大量的创新思想、不断地增进创新动力、不断地形成创新成果。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从青少年抓起,努力培养自主创新精神,使我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创新型强国。

下载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培养

    浅谈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培养 余庆县中关小学:韦泽书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需要越来越高,具有创新能力是现代新......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关键词] 创新思维 想象能力[内容摘要]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创新......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中敖中学:唐道竺提要: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是目前教坛关注的热点,我从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阐述自己......

    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最终五篇)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高中时期,是一个人创新思维能力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物理这一科目则是一门需要活跃的思维、大胆的创新来研究学习的课程。因此,如......

    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方伯君摘要少儿绘画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他们当画家,而是培养他们的素质和才能。丰富的生活,是少儿创新精神得以培养的源泉......

    体育教学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论文

    摘要: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教育要有创新,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思想上转变观念,教学上转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新课......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冀州市第一实验小学 宋爱忠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是使学生健康快乐主动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是使教学功能得以体现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