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兴趣是一种比较广泛的社会性动机
学习兴趣是一种比较广泛的社会性动机,它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来的。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倾向,是一种潜在的力量,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实践使它激发出来,并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并从中得到满足。俗话说“良药苦口”,很多人怕吃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在“药”的表面裹上一层糖衣,于是吃药便不再成为负担。现在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但关键是因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得当。经常使用严格纪律来约束学生,使之在短时间内听从教师的指导,这种有如在强迫下进行的被动学习,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既谈不上积极,也谈不上主动,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就想:“能否也将语文知识裹上糖衣,让他们喜滋滋地吞下去,不也照样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教学中如何令语文课趣味无穷,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尝到语文课的“趣
味”。
一、志向激趣。
“志”就是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信心来自于志向,动力产生于信心。平时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各种方式,经常向学生宣讲学习目的,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把自己的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国家发展、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例如,让学生了解许多有成就的名人都是由于学好了语文而走上了成材之路。懂得“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让他们明白只有学好语文才能学好其他各门功课,才能博学多才,全面
发展,也才能成为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杰出人才。
二、情感激趣
营造情感气氛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它能诱发学生激动愉悦的情绪,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创造出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能很好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用什么来营造这种情感氛围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要努力以自己的人格来使教学有兴趣。”所谓人格是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教学艺术,也就是教师要用爱心、用真情、用本领来营造情感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心和真情体现在教师的眼神、笑容、嗓音和行为上。教师要用一往情深的眼神、和蔼慈祥的笑脸、柔畅亲切的嗓音及简洁优雅的手势滋润学生的心田,拨动他
们的心弦,让他们在爱的长河中,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三、语言激趣
教师的语言有趣味,它首先应该是准确、清晰、精炼,其次还要生动些、形象些、富于感情。那种枯燥的讲解、干巴巴的说教、罗里罗嗦的重复、口头语不断的语言,只会使学生乏味腻烦,产生逆反心理或进入“半睡眠”状态,直接阻滞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例如讲《鸟的天堂》一课,如果导入新课只说“现在学习巴金的散文《鸟的天堂》”就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果换成这样的语言导入:“我国南海之滨的广东,有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天马河心的小岛,一株五百年的古榕,独木成林,浓荫覆盖着整个小岛,林中栖居着成千上万只鸟。那里是鸟的世界,鸟的天堂。巴金游览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鸟的天堂》。文章对大榕树和栖息在树上的鸟,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做了心情的、栩栩如生的描绘,展现了鸟的天堂的优美和情趣,使我们有一种历历在目,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想不想学习这篇文章啊?”寥寥数语,就可以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他们就会以愉悦的心境进入阅读和
理解课文的教学之中。
四、绘画激趣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丽的画面,尤其是古诗,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学习这样的课文,不妨引进绘画手段,让学生画画说说,体会思考与创造的乐趣。如古诗《村居》描绘的是早春二月乡村田野的迷人景色和散学儿童竞放风筝的欢快场景。我要求学生根据古诗描绘的意境作画,学生兴趣盎然,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了一幅幅早春田之图,有的画的是早春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的美丽春色,有的画的是在田野里儿童欢乐地放风筝的场面„„
这样学生在绘画中享受着欢乐,加深了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五、表演激趣
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安排学生学习课文后当场模仿表演。例如学习《小鹰学飞》这篇课文之后,就让小朋友们做小鹰,让他们先站在地上学飞行,体会到会飞的喜悦,然后让他们站到板凳上学飞行,体会我真的会飞的开心,最后让他们站到桌上飞,领悟学无止境的道理。学生在兴味盎然的表演中明白了学习的道理,这是一种趣中学,是学生喜欢的。
六、音乐激趣
音乐是激发人体情感的有效催化剂,教学中通过音乐特有的感人语言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泉映月》记叙的是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为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的火花,重要的是创设好的课堂开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我的做法是师生问好后片刻,立即放《二泉映月》乐曲,声音由弱到强,由高到低。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即吸引学生。播放结束后,提问: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是谁创作?为什么取名《二泉映月》?他是怎样谱写成的?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巧妙的点拨,既交代
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争论激趣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教师在为《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母的还是公的。”老师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激活了,经过争论,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这样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又如在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提出:“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为什么说她脸上挂着微笑?”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了发展。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就大大刺激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把课语含义表达出来。这样设法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思维密切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通过表达,让学生体味成功的愉悦,能调动学生争论的兴趣。
当然,激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录象激趣、游戏激趣、竞赛激趣、讲故事激趣、谜语激趣等。不管采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
语文课的快乐。
第二篇:兴趣是学生最直接意识到的学习动机
初中学生的经验、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有不少学生根本不懂得如何鉴赏美术作品,尤其是农村学生,他们只是习惯于传统的课本学习,学到的只是一些花拳绣腿式的欣赏套路而已,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欣赏能力。
王老师是农村中学的老师,她为了让农村的学生了解毕加索是动了脑子的。她因为采取了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学得很轻松,我认为她采取的教学策略主要是,如何将一些专业性很强且有一定教学难度的艺术知识变得易懂好学,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有很多常用的方法,兴趣是学生最直接意识到的学习动机。对学生而言,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进而展开思维和想象的翅膀去主动探索,获得新知。王老师在2+1=?的基础上,又打出了幻灯片,把“魔术师”“疯子”“小偷”这些词打出来,还配以漂亮的背景。就是这样提高学生对毕加索兴趣的。
王老师自身专业素养很高,从多方面感染学生。王老师很幽默,她总是在和学生互动。她出示的PPT,和她的教学风格很相符。课堂上王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善于抓住学生心理。针对课题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制作方法来引导、启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获得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重点分析了《格尔尼卡》,这又是一个策略,她的用意是通过这个讲解,最终要了解学生心目中毕加索是什样的。一切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王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情境。《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设计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美术实践方式,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好的艺术作品,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断受到美的熏陶,打动他们的心灵。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提高认识,受到教育,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第三篇: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影响英语口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者的动机,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学习劲头”。英语语言学家Gardner(1985)认为学习动机包括四个方面:(1)学习这种语言的目标;(2)学习中作出的努力;(3)实现目标的愿望:(4)对学习热爱的程度。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的过程中,务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兴趣的形成失学好英语口语的重要前提。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清高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能增进个人潜力的发挥。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调动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对于学习兴趣较浓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他们,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英语口语。对于兴趣不浓、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不断刺激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明白学习英语口语的趣味性。
二、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必须由原来的知识灌输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第四篇:学习是一种责任
学习是一种责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新要求和新任务,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作为党组织建设的重点来抓。“怎样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这是全党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完成好这项重要任务,首要的是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责任上明确任务,行动上自觉落实,目的是要达到以学促用,学以致用。
学习是一种责任,是夯实能力的基本功,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学习是武装思想、提高本领的前提。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学习是第一位的。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决定》提出了“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的要求。作为执政党,要适应世界的变化、形势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提高执政水平,必须坚持学习、善于学习,切实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这是责任。学习既是个人生活、工作的一种责任,更是社会责任、政治责任。作为党员干部必定要担当为党分忧、为国履职、为民奉献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就必须把学习作为担责、履责、尽责的首要责任来落实。只有学习,才能更新自己、充实自己,提高执政水平,提升执政本领,否则就难履行执政为民的一切责任。
学什么?《决定》明确提出,组织党员、干部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同时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不懂的、不会的东西都要学,不仅要向书本学,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向实践学、向劳动人民学,学习实际操作技能,学习实际应对能力,学习实践应用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思想,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真总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功经验,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要克服和消除部分党员干部的种种侥幸心理,使他们从那些“无关论”、“形式论”、“畏难论”、“经验论”等错误思想倾向中走出来,主动参与,自觉学习,切实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仅要学,而且要学懂,更要用得上,做到学用相长,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这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探索。
怎么学?首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学习使人进步,不学就会落伍。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并非如此,有人总结说,“年龄大了,不好学”、“底子薄了,不会学”、“条件差了,不能学”、“文凭在手,不用学”、“已经富了,不必学”,特别是有人借口说:“工作忙了,没时间学”等等。在当今,知识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在这样的新时代里,联系实际学,针对问题学,寻求实践方法学,需要挤出时间学,认真刻苦学,坚持终身学。学习需要自觉,重在习惯,贵在坚持。要切实解决“看报看题,看书看皮”、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的倾向,做到真学、实学、善学,勤学苦学,广学博学,更要用心去学,学精学深学透,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真正使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入脑入心,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能力,为履职担责铺“路”导“航”。
正学风。坚持我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决定》指出了“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的问题。这是学风不好、学风不正的问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正视和重视这个问题,切实纠正和解决这个问题。要倡导领导干部带头学,广大党员自觉学,集中组织学。每个党员都是党组织一分子,人人参与学习,个个坚持学习,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础。要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学习制度和机制,坚持从严治学,实行督学、述学、评学、考学,严防那种搞形式、走过场、一阵风的不良学风的发生,努力形成比、学、赶、超的局面是保证。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到主动学、乐于学、勤于学、善于学,更要做到学要有用,亦要实用,更要善用,以学促用、学以致用,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达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的目的。
第五篇:听课是一种学习
听课也是一种学习
太平溪中心小学
聂家斌
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去读几本好书,认真去听几节课,一点一滴储备自己的能量,积蓄自己的涵养,丰富自己的教学技艺,这是一个教师的职业坚守,这是一个老师对践行教育梦的追寻。听听同仁的课,取人之长,教学相长,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艺不断精湛,是一件快事。
每周我都会怀着学习的心情,走进教室或在教室外听听老师们的课,每听一次课,心灵受到一次撞击,感慨不少,收获很多。不敢对别人的课说三道四,但发自内心的感悟难以言表。
从教38年多,在我接受教学分工后,首先是把所任教年级学科的教学大纲反复学习几遍,把教材的教学目的要求弄明白,弄清所任教年级学科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备课吃透两头,一是教材一是学生;课堂上,我力求上平实的课,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人人思考,个个参与讨论,作业力求在当堂完成,让学生有效学习,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我不知现在还有没有看教学大纲的,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不敢妄下结论。
有的课,很热闹,可学生学习形式单一,花架子多,学生学得怎样?学生收获了多少?评说不一,只有教者心知肚明。为了一节视频课,为了一节公开课,老师做课件,在网
上这借鉴那转载,忙得晕头转向,辛苦了不少,最后上了一节不属于自己的课,当堂的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只好又用课时来补救,累了自己,误了学生。其实,上点务实的课多好呀!我们的课是上给学生的,是要学生获得知识明白道理的,“作秀”的课没有必要。
有的课,幽默风趣,开门见山,一步一道风景,步步一展风采,精彩不断,学生展示充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浓厚,课堂学习氛围宽松又活泼,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学生学得实在,学得轻松,这类课很值得学习,很值得欣赏。你不去听,就是遗憾了;你不听,怎么改进教学方法。听听同仁的课,反思自己的教学,完善自己的教学,教学相长,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学生的主人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形成,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养成思考、质疑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当成游乐园,教师带着学生在知识的园地畅游,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在快乐中接受知识。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以主动、积极、快乐的心态有效学习,培养学生会学习、乐意学习,学生的学习才有效果。怎样激活课堂的生命力,上好务实而精彩的课,需要我们去听课,去向有经验的同仁学习,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本领。
多听听课,多听同年级的课,有选择的听课,对照别人的课找差距,互相交流,互相探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才会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教艺。听课也是一种学习,可以在听课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水平,可以在不断完善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听课也是一种享受,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丰富提高了自己。只有在不断反思与修正教学失误中,才会有自己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智慧的生成,才会在教学中上出高效的课,上出学生满意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