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影响生命
生命影响生命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延边大学师范分院教育心理教研室李菊花
题记: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严正而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着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勤勉而又从容,豪放而又儒雅,平实而又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在短暂的半年多的教学生活中,我和我的学生留下了一些美丽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成为我教师生涯中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日子总是在我们的不经意间很快地流逝,光阴如风一去无踪,转眼之间参加工作已经有9个月了。在这些平凡而又深刻的日子里,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使我真切的体会到了教师这一不可或缺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意义。
有位学者说,教育过程就是一个并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作为一个并不完美的教师,应力求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切锻炼和提高的机会。‚More capability, More responsibility.‛能力多大,责任多大,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信守的准则。在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一些无法忘记的故事刻入心底,已成为我生命里的烙印。故事一皮格马利翁效应打造出的满分
上学期我教三年级的教育学,初次登上讲台的我对课堂教学几乎是一窍不通,仅仅凭着自己对工作的一份激情讲课,大概一个星期下来,我明显发现教学效果不好。很多学生的眼神都挂着‚茫然‛两个字,甚至还有几个调皮的学生会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当时的尴尬可想而知。记得三年八班有一个男生,从我上
第一节课开始就睡觉,我几乎没见他抬过头,这大大挫伤了我的自信心,难道我真的讲得很糟糕吗?也许,我该检讨一下自己。
后来我请教了其他老师和阅读相关的教学书籍,很快明白原来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只顾着完成课时任务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一味的单一授课而不管学生感受,影响了学生听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会阻碍了师生情感上的交流。要这种改变不和谐的课堂状况应该从重视学生,关爱学生着手。
于是以后的每堂课我总是提前到班级和学生聊天,渐渐地彼此熟悉了,也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基础。在授课时,我也适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新知,并且选出几名同学到讲台前展现自己,或者在学完一章后组织学生演小品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过的教育理论。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课堂氛围大不一样,教室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而且我惊喜的发现,总是睡觉的那个男同学也开始兴致勃勃的听课了。有一次,我走到他的身旁,微笑着对他说,‚这节课表现不错,没有睡觉,终于让我看到你的长相了……‛他尴尬的笑了笑,没说话。从他的神情,我看出他已经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不管怎么样,我对你的期望很高,这次期中考试好好考。‛很快奇迹出现了,期中考试他居然得了全班唯一的满分!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他的班主任时,她的诧异程度比我还要强烈。
社会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造就了一个满分,这在我的意料之中。后来这个学生跟我说,自他上学开始,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老师说对他过那样的话,我是唯一对他期望很高的老师,他不想让我失望,其实100分没有什么,但是我的那句话让他终生难忘,他想跟我真诚的说声‚谢谢‛。我微笑着勉励他要继续努力,对自己充满信心。其实老师对学生的爱又何必说谢谢呢?假如时间再回到从前,这个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受到老师这样的关爱,那么我想现在的他一定远比现在好得多。
如果一个教师认为某个学生朽术不可雕,对他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而那个学生在挫折中也相信了自己的确不是块学习的材料,然后不好好学习,结果教师的预言果真应验了,这个学生真的一事无成。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一个典型例子——别人的期许会影响自己的做法。所以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永远认为学生是孺子可教也,对他们要有期许,任何时候都不离不弃。
故事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教育家韩愈曾在其所著《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后来者也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确,无论在德行修养方面,还是在学问的造诣上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超越老师。不看将来,单单是现在我们作为教师也必须承认:学生有时也可以是我们的老师。
记得有一次我在三年八班讲‚教学原则‛这一节课,在课的开始简单回顾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后,为了导入新课,我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在科学的原则的指导下,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那么现在有一个问题,谁能告诉我什么是原则呢?你是怎么理解原则的?‛班级里沉静了,同学们都在沉思这个生活中常用词的含义,然而片刻之后,有一位男同学高高地举起手来,我有些惊诧他能这么快就弄懂如此抽象的问题,略带怀疑地请他站起来回答问题。
他笑着说:‚老师,我想从另一方面解释这个原则这个词,我听说最早的原则是来自西游记。‛
我一听就有了兴趣,‚继续说。‛同学们也迫切地期待着下面的话。
‚如果孙悟空要离开唐僧,又怕唐僧有危险,就会用他的金箍棒在地上画一个圈儿,让他在那个圈儿里不要出来,这就是最早的原则。‛
当他的话音刚落,全班顿时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惊诧于他丰富的课外知识,向他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也欣喜于他能跳出课堂教学的框框,利用他课外的知识,以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如此抽象的概念。的确,原则就是一个准绳,它要求人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必须按照这个准绳办事,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这位同学所说,‚原则‛不正像是孙悟空手中金箍棒才唐僧画的圈一样吗,如果跳出那个圈就会出问题,就会有‚危险‛。这是一个多么贴切的解释啊,它比老师古板的讲授‚原则‛这一概念要好上‚一千倍‛!
我即时对这位同学给予了表扬,并且鼓励大家都能像那位同学一样多看书多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那一节课进行得特别顺利。从那节课以后,我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多谈他们的看法,从中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教学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师生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在成长,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我们这些教师有时也会变成‚弟子‛,假如我们都能用这种心态去对待学生,那么教育将是美丽的教育!
故事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记得有一堂是三年四班的课。开始上课时发现缺了几个学生,便问起这些同学的去向,大家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说知道的,为了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我没有再追究。师生问候过后大约过了两分钟,进来一个女同学,连看我一眼都没看就大摇大摆地直奔自己的座位,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迟到行为已经违反了课堂纪律。待回座后不但没有安静的把书打开,反而跟同桌谈笑风生,似乎在讲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儿,同学们的注意力也被她吸引去了……本来平日待学生非常和善的我顿时火冒三丈,问清其迟到理由后,我非常严厉批评了那个学生,‚不管是什么原因迟到,都应该先报告老师一声,这是最起码的课堂礼仪。回到座位后不要扰乱其他学生,安静的把书打开认真听老师讲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随随便便,作风懒散,成何体统?!‛当我说完这些话,这个女孩子已经开始委屈的掉眼泪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时两个迟到的男同学摇摇晃晃地走进教室,他们似乎还没有发觉课堂上散发着一股浓浓的火药味,每人手中拎着一袋零食目中无人的向自己的座位走去。也许是他们两个受到下面同学眼神的暗示,马上灰溜溜地走回教室门口。当时我看表已经上课15分钟,几乎要到半节课的时间,心里更是气愤。他们解释自己迟到是因为早上值日,没时间吃饭,所以去食堂买点吃的东西。显然这完全是借口,如果抓紧时间,课间十分钟已经足够,况且这两个学生平时就纪律松懈,考试经常不及格,上学期还有逃课现象经常发生,迟到更不用说。很自然的,接着又是一顿严厉的批评,之后让他们回到了座位上。
我把这三个学生的名字填写在班级簿上,继续上课,可课堂气氛仍然处于僵持状态。讲到书中一处知识点,我提问迟到的那个女同学,想试探她是否专心听课,她居然想也没想就说‚我不知道‛。很显然,她觉得自己很委屈,不应该承受老师如此严厉的批评,在耍小姐脾气。我放下手中的书本,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片刻思索过后,我说:‚老师承认自己不该用‘发火’的方式来解决这几位同学的‘迟到’问题,也许言语有些犀利,让人无法接受,我也感到处理方式不够得当。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迟到’虽是件小事,可它也同时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问题。‘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对自己在小事上严格要求,才能在大事上把握住自己。老师希望大家在课堂上能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认真对待学习和生活,每天都能有新的收获。‛
一席话过后,下课铃声响了。有好几个同学都过来跟我说不要生气,他们都是爱我的。那三个迟到的同学也都不好意思低下了头,后来那个被我说哭的女生跟我说,都是她不好惹我生气了,她希望我能天天快乐。那天下午我还收到了这个班全体学生的一封信,我真的很高兴。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迟到过,每个学生都认识到了按时上课的重要性,我和我的学生们也相处得非常愉快。
在这个问题上,开始时我只一味的看到学生的错误,而不机智的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必然不能使学生折服。有人说‚认错使人伟大‛,后来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马上进行反省,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甚至每棵植物和每个动物也是一个生命,我们就是生活在生命群体中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个体。然而,任何人不管他过着怎样的日子,他都在以自己的生命影响着别人的生命。
有的人是历史长河里的强者,在他们的经历里有着闪耀的辉煌,可能被看作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的缔造者,所以他们影响的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他们影响着所有他们身边的和离他们非常遥远的人;有的人在生活里却又如同细小的尘埃,他们平凡的身影,有时会让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去影响其他的生命,而我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身影,我也在以自己的生命影响着别人的生命。
我可爱的学生们已经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是这些美丽的故事中的主角,将来的日子里我们还会用生命编织出更加美丽的故事!
第二篇:用生命影响生命生活随笔
“用生命影响生命”,这是北京广渠门中学校长吴甡的教育思想!的确,想想自己的成长历程,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并不是老师的说教、训斥,而是他本人的一言一行、处事方式!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有两个:小学时的袁艾老师,初中时的王金良老师。他们从来没对我进行过一次唠唠叨叨地说教,但是,在多少年以后,当我也开始面对学生、面对家长、面对社会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当我在处理一件事的时候,眼前会不自主的闪现他们的影子,心里会想,要是他们在这里会怎么办?然后,我就有了自己的思路!
学校就是个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地方!所以,大家都注意校园文化的建设,这校园文化,绝不仅仅是你在墙上做了多少展板,在校园里树立了多少宣传栏!更多的是有这个园子里的所有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可以形成约定俗成的处事方式:比如,怎么面对学生、怎么面对学生的错误、怎么面对老师,怎么面对老师中出现的问题等等。
大家在这种共识指导下,建设着一个共同的生活环境,就宛如,一方池塘,有大鱼,有小鱼,有虾米,有水草,有螺丝,有莲花,有水鸟,有水蛇,甚至是鳄鱼。在这个池塘中,无论你的地位高低,都要遵守一个不言自定的规矩:那就是承认所有的存在,不打破任何一个环节,这才能保持整个的生态平衡。一旦有一天,小鱼吃光了虾米,大鱼吃光了小鱼,抑或鱼们吃光了水草!那这个水塘就会迅速变成一潭死水!
这就是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原理。
在自然中,每一个物种都会影响到其他的物种,生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互关系,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
在学校里,也是这样,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有存在的理由,老师不能企图拔除任何一根水草,学生永远是生活在生态系统的下层的!如果,一旦下层的水草收到了种群灭绝的威胁,那么,肯定会有另一种力量渗透到这里反过来影响着其他种群:这就是家长和社会!
也许,又是老师也只是处在虾米或是小鱼的位置上,那,生态系统的最高层就起到了决定整个系统存亡的作用!
所以,我们需要深刻理解“生命影响生命”意义。
我想到了我们都很熟悉,也经常听到的一个实例:一个孩子在家里,从小听到的就是父母不说脏话就不开口的习惯,那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会养成这样的习惯;一个家长如果经常以粗暴简单的打架来解决问题,那孩子将来也会变得粗
暴简单!
那么。作为学校,我们该怎么影响学生?校长、副校长、科室主任、班主任,我们就好像是生态系统里的上层生物,我们该怎么促使整个生态系统的持久繁衍呢?我想,这将使我们不得不深深思考的问题吧?
你要承认孩子们会犯错误,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们的错误,真正的王者风范,是不能靠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树立的!你简单粗暴,孩子们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他们就会寻求自己以为是的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
应该想想自己的生命状态正在以一种什么方式展现给孩子们!
就好像一个老农,不去给庄稼浇水、施肥,而是抱着膀子天天对庄稼说:“你要生长!不长就会害了你自己!”或者大声地呵斥:“什么东西,多少天了也没见你长多少!真是没用!”最后,终于无法忍受这成不了器的庄稼了,干脆一把火
给烧光了!
试想:他用生命来影响生命了吗?其实,他只要肯于悔改,及时行动起来给庄稼浇浇水就行了!只可惜,他把庄稼不长的原因归结到了庄稼自己的身上了!丫就终于满眼看到的都是歪瓜裂枣了!——这不是他自己造成的吗?
我想,我身处于一个教育学生的重要位置上,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致出现后悔莫及的结局啊!
第三篇:《嗝嗝老师》观后感:用生命影响生命
《嗝嗝老师》观后感:用生命影响生命
从《从摔跤吧,爸爸》起,我开头对印度电影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甚至是盲目的崇拜感。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应当是它们除了本身的消遣感之外,有了中国电影本身极少具备的一种如镜子一般的现实感,就似乎在凌乱中打开了一扇照进现实的窗户,往往能够给现在浮躁的我们沉重一击,让我开头在宁静的时候照一照自己,看一看自己的生活,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摔跤吧,爸爸》关于父爱,《神奇巨星》关于幻想,我今日要说的事关于训练的《嗝嗝老师》。
有时候我总是在埋怨,自己怎么就当了老师呢?间或班里的家长开玩笑还会问我“怎么年纪轻轻想不开就当老师了。'虽然是一句调侃的玩笑话,但是却能够道出当一名老师的不易之处。但有时候,我也会庆幸,我是一名老师,由于这份行业有其他行业不能感受到的美好感。孩子们会把舍不得吃的热包子当心翼翼的捧着拿到你面前:孩子们会在家里和父母拗究竟然后坚决的说“我们老师说的......';孩子们会由于你今日的一个微笑,你的一个眼神,一个摩挲而炫耀好久好久.......我想这就是我坚持的缘由。
这部电影其实看到名字就也许能够在大脑里过一遍这个电影的剧情,说实话剧情并不算跌宕起伏或者独特,类似于《一个都不能少》、《放牛班的春天》、《叫我第一名》这些关于老师的电影的基本剧情,消失一帮淘气捣蛋甚至“无可救药'的同学,遇到一位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打不倒的老师,然后挽救了他们,转变的他们的人生。假如我是一名一般的观众,我想这就是我看这部电影后的印象了。人能够产生共鸣,往往是由于有带入感,这部电影对我来说,能够让我深思的应当就是这种带入感。第一次留下眼泪,是在犯错的同学去找老师赔礼,举起手来告诉老师他就是自己的北极星的那一刻,其实这一幕是比较靠后的剧情了,但是当这一幕消失的时候我开头重新过这部电影的情节,我开头重新过自己的过往。我们都会遇到自己人生暗淡,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我们都盼望能够消失那么一个人,能够为自己照亮前方,能够为自己指引方向,这是多么不简单的事情啊!这又是多么难得的一颗星啊!而电影的仆人公,她可是整个F9班的北极星,她关注到了自己四周的这些原本不起眼,不那么亮的群星。那么我呢?我是我的51个孩子的北极星吗?
想要成为孩子们的北极星,嗝嗝老师首先要成为最亮的那一颗。嗝嗝老师原本是有缺陷的,算不上起眼的那一个。她受尽了病痛缺陷带给他的心理损害,甚至连父亲都不能接受,转变她人生的,是她的校长赐予她的鼓舞,她和她F班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无论是由于身体缺陷还是___地位只能用四个字总结人生无光。而老师,是照亮他们人生的那个人。当老师这一身份被给予这样的使命时,我会感受到这份职业的沉甸甸。我想我们的老师在看这样的电影应当是更加能够有所思索的,我们的学校不在市中心,没有那么多的A
班同学,或许更多的是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家庭训练重视不够,家庭学习环境受生活所迫等等这样那样的问题,一面是A班家长开着豪车送孩子们上学,父母双方和老师一对一面对面的商量孩子的训练问题,而另一面却是空无一人的家长会,一面是风光的家庭训练,而另一面却是在贫民窟里放学后关心父母一起维持生计。全部人都盼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那一个,贫民窟的的父母也会说“我想让我的孩子看看贫民窟外的生活,我想让他干我从未干过的事情。'可是,并不是全部人都能够放下手中的工作不在乎今日老板扣多少工资、不在乎客户去陪孩子学习的。这莫非不是我们总是在埋怨的问题根源吗?某某某同学作业父母不签字,某某某同学父母不陪孩子写作业,某某某同学回家没有一个宁静的学习环境,谁谁谁父母拿孩子都没方法。没有不盼望孩子成才的父母,也并不是全部的孩子都是A班的,我想训练的意义应当是成为F班的北极星,而并不是A班的怪老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嗝',或许是高、矮、胖、瘦、贫困、软弱、笨、而我们总不情愿自己的“嗝',反倒总是给同学贴上“嗝'的标签,假如我们总是不断的给同学贴上标签,那么我们和犯错的同学称赞嗝嗝老师,放大嗝嗝老师缺点的行为有何不一样呢?我们看到这一幕肯定是生气,埋怨的,都在想:他怎么能这样说嗝嗝老师,嗝嗝老师为他做了这么多。可是,当我们给同学贴上标签,放高校生的“嗝'时,我们是否成为了我们所厌弃的那个“无可救药'的同学呢?奈娜教会我们什么?敢于接受自己的不同,敢于和世界握手言和,同时也在自己的努力下,挽救了一群打着“贫民窟'嗝的孩子,接受自我,融入世界。我想电影里的结局是经过美化的,但是,他告诉了我们一个方向,朝着正确的方向跑总比站在原地要好。同时,我也要说,我们要学会接受___的多元化,接受每个人的不同,忽视每个人的“嗝',对打嗝人最好的关怀,不是对他特别照看,而是把他当成一般人,忽视他的“嗝'。用生命敬重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照亮生命。
在看这个电影之前我就已经为自己预备好纸巾了,首先我这个人本身泪点比较低,其次想起自己从教的这5年时间其中的点点滴滴自己也总是会掉些眼泪的,或许是由于共鸣,或许是由于找到了诉说口,或许是明白了自己的意义吧。影片始终在强调,没有差同学,只有差老师,起初听来有些矫情,到底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孩子叫做熊孩子。反而这部电影中的9A班老师也向我们证明白这句话,他是这部电影里的唯一大反派老师,但是却也是值得学习的老师,首先他在当下的___环境下,他是看起来优秀的好老师,至少他的9A班同学的学习成绩足够优秀,其次,他也正确面对了自己的“嗝',他站上舞台说的最终一番话我才茅塞顿开,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你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样也潜移默化的传递给了同学们,影响着他们今后的人生。与其责怪同学,不如对镜自省,榜样的力气是无穷。当他的同学把优等生标牌递给他的时候,我想他肯定也成为了那个孩子心目中的北极星。
影片的结尾,嗝嗝老师要退休了,当年9F班的孩子们都消失在了镜头里,我不禁感慨万分,也不由得感到美好,值得骄傲的是我曾经教过的孩子们也总会给我发信息聊聊心事,问问我好不好,放假了来看看我,这才是真正值得骄傲和炫耀的资本。我想他们肯定也在我的四周,能够看到我在闪耀,我想我也肯定要努力发光发亮,成为孩子们能够始终看到的那一颗永久闪亮的北极星,并且要告诉他们努力发光发亮,成为别人能够看到的北极星,彼此照亮,相互成就。
第四篇: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什么?一个很深奥很富有哲理的问题。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都有美丽,每一处风景都值得我们好好欣赏。
欣赏生命,需要一份平和的心态,需要淡雅的清丽,需要一份轻松的愉悦,需要快乐的心情。欣赏生命,需要一种坦荡,需要一种从容,一种不为外物的打扰。欣赏生命,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一种尊重,真正领悟到生命真谛的人,会怀着一颗单纯而睿智的心,抚慰心灵,欣赏生命。
生命本身就是奇迹,大自然的奇迹,宇宙间存在的奇迹。每一个人从诞生到成长,整个过程,生命的本身就值得我们去欣赏。也许,每一个人个体,就是一处风景,不同的风景。
生命值得我们欣赏,热爱生命的人才会欣赏,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欣赏天空下的生命,学会欣赏大地上的生命,学会欣赏人类,学会欣赏生命中的每一处风景。
阅读上文回答以下问题:
1、上文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欣赏生命?
2、怎样理解生命就是一处风景?
3、生命告诉我们什么哲理?
夏天,去沙滩看看,来海边坐坐。平静的海水,那么辽阔,那么宽广。沙滩平整而柔软;春天,看绿芽冒出的惊喜,听春风的音符;秋天,硕果枝头,丰收景象;冬天,白雪的大地,深沉的土地。
欣赏生命,欣赏大自然,树林、草地、山川、湖水,一草一木、一花一草、每一株小草都是一个生命,每一朵小花都是一道风景。沁人心脾的芳香,没有娇艳的美丽,像是生命中的朋友,真实而温暖。
生命是宇宙中最值得赞赏的组成元素之一,生命本身代表了希望,生命中的成功或失败、快乐与苦恼、忙乱与纯真,所有的感情,所有的感动,都是一个不同的故事,都是一本不同的书,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生命的美丽与物质无关,与名利无关。所有的人都热爱生命,生命就是诗歌,生命就是歌曲,生命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生命就是一杯清茶,生命就是一处风景。学会欣赏生命中的每一处风景,无论是雨季、还是艳阳天。
有人说,生命是一个过程,我们要珍惜过程。也有人说,生命就是一个结果,奔着目标一往直前。有人看重过程,有人想着结果。无论如何,生命的每一处都是风景。带着安静,带着好奇,用眼看,用耳朵听,用心去感悟。生命过程中,有人得到了这个,有人得到了那个,谁都不可能全部拥有,谁也不可能什么都没有。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不同,但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风景。
正如四季,春天有春天的美丽,夏天有夏天的热情,秋天有秋天的收获,冬天有冬天的深沉。生命需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生命需要我们静静聆听,生命需要我们有一颗安静纯净的心情,去欣赏。学会欣赏生命吧,学会欣赏生命,也就是学会了欣赏周围每一个人,学会欣赏了自己。
第五篇:生命生命
《生命 生命》 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能够积累本课字词,提高正确、流利的朗读能力;通过阅读,学会抓住关键词、主题词、,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在阅读本文的熏陶感染中,激发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整体感悟,学习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以小见大,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学情分析:生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12、13岁的孩子来说也许还说不清楚它的真正内涵,试图通过形象、直观的音乐、视频,让学生首先感悟到生命的存在,从而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领悟珍惜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教学过程:
一 课文导入,初识作者。听老师朗诵一首诗,边听边思考,你感觉诗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喜欢朋友,因为,你知道孤单的路是多么难走,当我跌倒时,我需要有人扶我,受伤时,有人慰我,寂寞时,有人伴我,快乐时,有人分享,痛苦时,有人分担,得意时,不嫉妒我,失意时,不离弃我。
当我骄傲时,有人提醒我,错误时,有人指正我,若是我得罪了他,仍能宽容我。
在我拥有别人的友谊之前,先教导我如何成为别人的朋友,不以衣冠取人,不以财势论人,不以智?断人,不以美丑阅人。
不炫己之长,不揭人之短,不夸己之功,不忘人之恩。
教我言语柔和,态度诚恳,心情开朗,精神愉快;
即使我不能为朋友做什么
也让我默默付出我关怀的心意,无尽的祝福。
2作者简介
杏林子,本名刘侠,一九四二年生。十二岁患类风湿节炎,与病魔纠缠未休,然写作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一九八0年当选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一九八三年获得国家文艺基金散文奖。更创办伊甸残障基金,身体力行,为残障朋友服务。2003年2月8日不幸去世,享年61岁。
杏林子在作品中处处流露对人、对社会的关爱之情,讴歌天地间种种的美,抒发她对生命的欣赏与喜悦,以过人的毅力和爱心,在繁杂晦暗的社会中透出温暖的亮光。著有《杏林小记》、《生之歌》、《心灵品管》、《行到水穷处》、《真情是一生的承诺》、《杏林子励志小品》等多部作品。
二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主旨。带着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1)你读懂了什么?
(2)你还有那些词语、句子读不懂?旁批在书上。
(3)读完请学生谈一谈文章大意。
三 再读文本,整体感知内容。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思考:(1)课题中为什么连用两个“生命”?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呢?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
四 品词析句,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你是怎样理解“擎天撼地”和
“肃然起敬”这两个词的?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 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2三个事例对生命的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飞蛾挣扎求生 生之欲望
香瓜子砖缝生长 顽强的生命力 聆听心跳 珍视生命,为之奋斗
3三个事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使学生明确作者选取的三个事例并不是简单的罗列,每个事例所表达的内涵是层层递进的。
五 赏析与研读,感悟生命的真谛。拓展阅读 《苦难的开始》杏林子
十二岁那年,我得了一场大病,「类风湿关节炎」,听都没听过的怪病,医生也始终找不出病源,于是西医中医、中医西医,左看右看、右看左看,最后,不用别人告诉我,我也能从医生和父母脸上看出来,我永远不会好了!我的希望一点点幻灭,我的心一点点死去。我曾经以为,我已经死了。虽然,那时候我还能行动,还能做很多事情,但我却觉得我死了,心死了。
初病时,我一个人住在医院,父母在伸手不见的千里之外,我独自面对生和死。孤独,便是教导我长大的老师,一步步探向生命不可解的奥秘之处。犹如台风的中心眼,绝对的宁静、祥和而美丽。
那时候我仅有十二岁,小学还差半学期才毕业。后来学校勉强发我一张毕业证书,所以,到目前为止,我的最高学历就是北投国小毕业。
生病之后,我看到自己的关节一个个坏掉,渐渐不能走不能跳,身体的痛苦倒容易忍受,最大的痛苦是来自内心,我不知像我那样既没有念过多少书,又瘫痪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甚么用?我活着到底是干甚么?仅仅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吗?
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辈子,永远做一个废人吗?
多少时候,我彷佛走到荒漠之上。
四野无人,孤单寂寞,挣扎着一步步前行,我多么累,身心俱疲,深深的倦怠使我只想停下来,躺下来,甚么都不管。
可是内心深处总有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我,不能停顿,不能放弃。前进或许还有一线生机,放弃则是死路一条。
我不敢回首,恐怕失去举步的力量。
就在这么一个绝境中,我认识了耶稣,十六岁那年成为一个基督徒,上帝便成了我的出口。我不愿在人面前流的泪,可以对?流;不愿在人前诉的苦,可以对?诉说,让我的心湖得到平静。最重要的是?让我体会到生命的意义。那时候活不下去的原因是不知道病何时会好,生命有甚么意义、有甚么价值?但我相信上帝以后,便对生命有一个新的诠释。就是每一个生命,不管是老弱伤残或贫富贵贱,在上帝眼中都是珍贵的!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特定的价值。人看人是看外表--看容貌、看财富、看地位。但上帝是看内心,看我们有没有对自己的生命尽了本分。?不要求每一个人都拿一百分,因为?知道人的才智有高低,能力有大 小之分,?只要求我们尽本分、尽了心,就够了。原来,造物主无意要我们受苦,受苦往往只是一个过程,藉此帮助我们找到自己,认识自己,并且肯定自己。
在这个漫长的病痛过程中,上帝让我学习怎样去爱,怎样去付出,也让我一点一点磨练自己的个性。我从小就是个很要强、很活泼外向的小孩,病倒之后,突然之间不能走、不能动,那一种打击令我无法承受!心灵上的痛苦更甚于身体上的病痛。我告诉自己,如果三年还不康复的话,我就不要活了。结果,好不容易熬了三年,还是没有好!我想:好吧,再延长三年好了,如果再不好,我就绝对不要活了!上帝和魔鬼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魔鬼千方百计只想叫人死,上帝却千方百计只想叫人活,而且活得更好,更起劲、更快乐。所以?给了人信心、希望、勇气,还有爱;教导我们如何在痛苦中保持信心,在灰心中保持希望,在危难中保持勇气,也不断用爱来滋润我们饱受创痛的心灵,好叫我们的生命重新充满生气,勇敢地活下去。俗语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并不是说大难之后,就可以发大财,做大官,享荣华富贵,而是勘破生死之后的恬淡与宁静,对生命的体认与了悟,对世事的洞悉与豁达,以至于达到一种可生可死、可进可退、可有可无,雍容自得,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这才是真正所谓的「福」。
2朗读课文最后两段,结合作者的生活实际,赏析她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
(1)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2)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3)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3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听过这首音乐你有何感受?
4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生命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课后作业)
六 全文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感受到作者那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更应该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