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效课堂改革总结
柳暗花明又一村
-------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高效课堂改革小记
李德华
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是一所新学校,也是全省唯一一所异地办学的民族学校。至此,已走过不平凡的四个春秋。作为建校伊始的第一批教师之一,经历并见证了这所新学校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我校学生全部来自农牧区,学生的学习基础 十分薄弱。其中大部分同学在小学阶段接受的都是一模式教学(即除汉语课外,用藏语授课),而我校采取的是二模式教学(除藏语文课以外,用汉语授课)。以上这两种因素导致出现“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吃力”这样一个现状。教师在课堂上竭尽全力地讲解知识,以求将知识尽可能讲清楚,让学生能听明白并接受。事实上,每堂课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并不乐观,每班至少有七八个同学听汉语授课是比较吃力的,何况个别同学则完全听不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无奈,教师只能布置较多的课后作业,来弥补课堂上接受差的不足,并期望着收到好的效果。晚自习时每个班级的黑板上呈现出一片“作业割据”的壮观景象,满满一黑板写满了各科作业,为了方便看清楚,课代表将本学科作业圈起来,竟然还有科目因为课代表动作慢,没有地方写。因此,同学们整个晚自习都在埋头写作业,写不完带到宿舍写,第二天早自习前补作业。作业质量不容乐观,考试成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但与师生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来说很不相称。这种现象本质就是,在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下被动完成作业,而没有真正接受知识。
我们的教师需要改变教法,我们的学生需要改变学法。共和民中的课堂改革给了我们启发,将教学被动的状态改为积极的主动状态,也就是高效课堂模式。2014年2月份,在教育厅民教处的支持下,学校领导带领全校教师赴山东昌乐二中观摩学习他们成功的高效课堂模式。3月份开学,学校果断地在初
一、初二年级进行课堂改革,借鉴昌乐二中的成功经验,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训练巩固” 为四个基本环节,编制导学案,进行课堂改革。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负责检查并督促两个课改年级的课堂改革,开展了推门听课,第一轮组内听评课,课改优质课比赛,第二轮组内听评课等一系列活动。
经历了推门听课阶段的迷茫、忙乱。第一轮听评课阶段的摸索、尝试之后,在课改优质课比赛阶段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可喜的态势:各个科目拿出的参赛课都非常“漂亮”。金峻山老师的物理课上,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组做着浮力实验,个个那么投入那么兴奋,展示阶段课堂更加成了学生的舞台,演示,讲解,小结,学生唯恐没有讲清楚,是那么仔细,那么认真;路向敏老师的生物课上,学生讲起血液的组成和作用来,条理清楚知识点明确,俨然就是一个小老师;李善庆老师的数学课上,学生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联系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法,温故知新,触类旁通。演算过程,准确严密;薛忱老师的语文课上,学生就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乐”和“抑郁悲凉”是否矛盾展开激烈的辩论,双方有理有据,“咄咄逼人”让课堂达到了一个高潮,听课的老师都绽开了会心的笑容;鲍玉莲老师的英语课上,师生流利的口语很是悦耳,自信大方的“What would you like?(点餐)”情景表演,不但包含知识点,而且有点幽默,有点娱乐,用四个字来评价:耳目一新。
现在我们的课堂是积极的活跃的,每个学生都有各自归属的小组,在一堂课上,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在想方设法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为自己为小组挣分。你可以看到他们注视着老师拿着粉笔给自己小组加分的手,当3分写下的时候,他们眼里闪出的光芒,嘴角没有克制住的笑意。谁还顾得上课堂打瞌睡呢?当然,晚自习上,学生依然很忙碌,依然不知不觉就下课了,却不是被动的没头没脑的应付作业,而是积极的在为第二天的展示做准备,谁愿意放过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呢?谁又会容忍自己丢掉小组加分的机会呢?
当然,在这种可喜的态势下,也有一些困扰的问题。比如今后我们将更好的发挥团队优势,将高效课堂进行到底。
第二篇:高效课堂课程改革个人总结材料
争当课程改革先锋
青春是美丽的,但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放出美丽的光彩;可以因虚度而懊悔;也可以用结结实实的步子,走到辉煌壮丽。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自从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至今已经经历了17年的风风雨雨,二十多年的春华秋实。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工作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走过了每一天。
从去年开始我们学校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开展“三究四学”高效课堂模式的改革。这项课程改革在我校各年级各科轰轰烈烈的展开了。新课改给我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我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我的教育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了我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
新课程改革是我区教育战线上的一次革命。本人有幸投身于这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教育教学理念、学生学习状态以及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等一系列领域革命的重大改革中。作为学校的教师,我积极参加学校课改工作,承当九年级毕业班和七八年级课改班的教学任务。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反思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课改工作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因此,我把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我自己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把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我对照新课程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讨论反思。通过学习、讨论和反思,提高了认识,深刻地感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与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
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了创造者。
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传统的教与学,就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收不到知识,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完全处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状态,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在课改实验中,我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引导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权威,向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转移;由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由学习的主体转变。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我的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居高临下地要学生接受学习,而是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和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合作者,把学生参与教学,探究知识贯穿于整个课堂。小组学习时,让小组长当小老师检查、辅导本组学生,并选出学习好的小组到前边讲台给全班学生讲题等等。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消然形成。
二、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三、掌握教材,灵活使用
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现在我领会了新课改理念后,才用了新的做法,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的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这种方法更容易达到增强学生兴趣、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密切合作,多项沟通
课改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很多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单兵作战是不行的。我特别注意老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就与同行交流磋商,还定期总结一些问题与同行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使自己的知识的到了丰富,能力也的到了提高。
五、认真总结,不断思考,充分做好今后实验工作
从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们的工作思路就是:实验—反思—调整—改进—再实验。对实验的每一步,我们都要作认真总结,反思,思考,详细分析,成功之点,作为经验,继续发扬;失败之处,作为教训,改进调整,继续前进,并把这些总结的经验教训作为一个专题“课改小结”记录在在自己的教案上。这样,不但积累了经验,也使我对今后的实验工作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的思路。
我深信课改一定会成功,我将和区广大的教师一起为将我区打造成“基础教育中国第一学城”做出最大的贡献。
第三篇:高效课堂改革工作总结
遵化二中西校高效课堂改革工作总结
我校以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计划精神为指导,坚持以创建高效课堂为立足点,以有效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实施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为依托,开展了系列教改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高效课堂建设的具体做法:
(一)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1、重视教育理念学习,努力更新教学观念。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是广大教师加深了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解。学校还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参观学习,2013年4月校长带队组织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外出学习,5月份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经验,11月份校长带队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松棚营中学多次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有了根本的改变,有力的推进了我校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实施。在全校教师齐心协力,共同研究、探讨课改模式,终于在2013年中旬,摸索出一个适合我西中的教学模式—271课堂教学模式。
2、狠抓教学质量的管理,以高效课堂、市局抽测、中考为切入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中考我校成绩稳中有升,市局抽测名列全市前排。
(二)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高效课堂步伐。
1、认真做好做实教师培训工作。
学期初,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采取
解读与问题研讨相结合,教材培训与学科教研相结合的方式,立足我校实际,通过学习使教师掌握新理念,学会新方法,切实弄通、弄懂新教材,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全面提高教师的施教素质。
2、注意骨干教师的培养使用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让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零距离接触,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扶持薄弱教师,进一步提高施教水平。
我校扎实抓好“拜名师、搞研修、做示范”等活动,让薄弱教师经受磨炼,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切实提高教师驾驭教材、驾驭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加强教学过程精细化管理,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落实常规,让课改走向规范化。
2、抓住课堂、让教学走向高效化。
引导教师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大力推进“2、7、1”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注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二、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小组研讨活动如何才能不流于形式。
2、教研活动怎样解决实效性问题。
3、知识点检查以学生为主是否比教师检查的力度大、效率高。
4、如何使导学案与习题篇子划清界线。
5、高效课堂是否应从基础抓起(小学阶段)。
三、下一步推进高效课堂的打算:
(一)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实施教学科学管理。
由教务处制定制度,以课堂管理为核心,实施教学管理制度:教研组组长负责检查作业教案,学科组组长负责本学科规范,教务处主任负责教学质量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二)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首先:按照我校当前的课堂教学实际,要求教师备好课并按三维目标要求上好课,课后总结优点与不足,注意捕捉记录、分析教学个案、积累教学素材、积淀教学经验。其次,加强课例研究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关键,“学在课堂,导在课堂”是课改的基本要求,体现以生为主,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让生都动口、动手、动脑。
总之,我校将以创建高效课堂为中心,以有效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立足教学精细化管理,强化教学过程监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在教育局教研室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我校教学成绩必然会蓬勃发展。
遵化二中西校
第四篇:高效课堂改革汇报材料
高效课堂改革汇报材料
本学期,xx四中以“课程改革”为主线,以“高效课堂探索”为载体,以“导学案、纠错本”为抓手,以“赛课”为着力点,本着“问题即课题”的原则,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人人参与,通过“组内同课异构评优”,“校内优质课观摩”,“高效课堂展示”及其“听课、评课”等方式,稳步开展“高效课堂”探索工作。
一、常规抓,从“心”抓起,从点滴做起。
暑假即将结束,就组织班主任于8月23日下午——24日上午深入划片内的铁炉、马店、南屯、寒镇和涧西200余名学生家庭,与学生座谈,与家长沟通,解答学生困惑,提醒学生调整心态,引导学生把心收回,积极完成暑假假作业,为新学期作充分准备,以高昂的姿态迎接学校开学初的作业复查考试。
9月5日起,xx四中放弃开学初手头纷乱的工作,就抓住高效课堂的利器——改错本,从点滴做起,向高效课堂深度挺进。年级主任亲自审阅学生改错本,校长、教导主任对优秀生的改错本逐一亲自批阅,有效地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常规开展。
12月11日,xx中心校王水吉校长深入xx四中现场办公,直接走进教室检查学生作业质量,督导纠错本的使用。
王校长对四中领导亲自检查学生纠错本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赞扬,并指出,把建立使用纠错本作为习惯要求很有必要,下步要在纠错本规范化做文章,让它真正起到查漏补缺,典型引路,增强信心的效果。
二、全面出击,全民皆兵投入高效
9月18日下午,学校召开掀起高效课堂新高潮动员大会。教导主任王增海在总结去年高效课堂建设的经验后,对新学年的课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深层次铺开,高效使用导学案,常规建立纠错本,运用“四清”促质量,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趁着会议的东风,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了“人人讲高效,人人听高效”活动,学校明文规定,对作课教师和听课教师签到登记,将作为下半年的绩效工资一项加入计算。
学校网校就在这一活动中作课优异的焦丽艳作长篇记述报道,在各大网站同时推出了《飞入寻常学生间》,受到读者的高度赞扬。
10月17日下午,我校召集九年级学生家长,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益,广泛交谈了意见。会议就近期举行的月考成绩和高效课堂建设情况向家长进行了通报,并对今后的工作对家长提出了家校联手的具体要求。家长们表示,一定会紧密配合学校的工作,对学生悉心呵护,让满意在中考得以实现。
10月26日——28日,我校校长随镇考察团赴开封求实中学、河南师范大学新乡附属中学参观学习。在开封求实中学就教研教改、学校管理与该校进行了探讨,在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聆听了陈康金、闫春喜、周彬三位名校长学术报告,回来后,吕校长直面现实、学习先进、锐意改革创新,写出了1500字的心得体会与教师分享。
与此同时,我校坚持“走出去”的学习探讨模式,在李培青主任的带领下,抽调郭家强、呼艳增、陈波安和焦丽艳四同志赴濮阳参加了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语文的观摩课活动,感受了上海名师朱震国、武汉专家胡明道、北京名师王鹏远的精彩课堂,并认真聆听了他们对新课程标准的前沿解读。焦丽艳同志归来后,感言千字洋洋,一文绘就《风散浓雾见日出——赴濮阳参加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把体会讲给了同事朋友。
11月12日上午,我校举行统合观摩课,镇中心校领导靳增顺、郭志静、张万波等到场指导。郭红波以《咏月》为主题,以读贯穿教学,通过诗文歌的交替,把中考名句与重点语段的剖析,用读出来的思念与同学们一起表达了中秋月的情怀;焦丽燕老师的《至亲至爱》主题融合四篇课文,在《父亲》歌中找到亲,在《背影》中寻到爱,在《纸船》中体会到情,有效启发学生点评,激发小组挑战,将小展、大展、小组展融入读中,将视频,歌曲,朗诵诗作为讲读的纽带,课堂教学全新趣味化。
11月21日下午,我校隆重召开期中考试总结表彰大会,全面总结了一个时期以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在课改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表彰,向全体师生提出了下阶段的要求。中心校李士奇校长出席会议并要求要切实实行月考制,课堂在针对性上高效,把“四清”落实在问题人身上,让会讲的讲出来,不会讲的问出来,寻找适合点,让课堂走进适合教学;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养成比学习,比勤奋,比刻苦的好习惯。
为迎接镇精品课大赛活动,11月下旬起,我校组织了精品课预赛活动,推出了焦丽艳、呼艳增、郭洪波和魏晓军的高效示范课。在12月12日的精品课大赛中,一推推的是焦丽艳的《江山多娇》统合课,她以读为中心,借助音视频,从今入古,从文到诗,紧扣“江山多娇”这一主题,巧妙插入字词句教学,新颖独到,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一抽抽的是魏晓军的《列方程解决问题》高效课。魏老师通过独展、小组展,群展,有效地实施“兵纠兵,兵教兵,官教兵”,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参与率高,全班来了个总动员。收到评课人员的一致肯定。
三、成功与喜悦同在,问题与困惑并存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感到既有成功与喜悦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如明确教学内容目标性,转变教学方式,重视纠错本作用等。同时也存在着教与学的一些问题。
1是导学案的撰写与学生的实际有脱钩现象,没有体现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会的,讲也不会的问题”。
2是学生的预习还没有达到理想化的程度。预习还不能分出重点和难点,还不能理清会与不会的界限。
3是学生主体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教师讲得多还依然存在,自主、合作、探究原则在教学流程中不能得到有效把握,学生基本还处于被动状态。
4是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高效课堂,尤其是统合课,大容量,快节奏,跨度大,跳跃大,课时受限制,教师很难把握住每一专题的核心,找准每一节课的角度。教师必须具备观念新,专业知识深,综合知识全,教学技能高,敢创新等素质才能驾驭高效课堂。
第五篇:2012——2013语文学科高效课堂改革第一阶段总结
2012——2013年语文学科高效课堂改革第一阶段总结
经过2011年学校的要求和培训,2012年7月开始高一语文组就展开了高效课堂的课改尝试。下面把课改的过程做个回顾,以期改进和提高。
高一备课组的老师,通过自学、出外学习、参加各种培训等方式,了解和掌握了课改的精神和方向,在思想、认识上取得了统一,大家都认为,目前的课程改革的现实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现状,我们的教学都必须走课改之路,否则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合格的高中生来。
根据学校小班化、高效课堂的要求,经过备课组的一致讨论,我们的课改尝试,首先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实现转变,具体表现就是改教案为导学案。导学案有这样几个特点:
1、导学案分为三个部分: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经大家的讨论,每一类文体和知识点的导学案有比较固定的设计模式和内容要求。预习案,包括课文相关背景及作者的介绍,其中作者的介绍最好以带阅读试题的阅读文章呈现,包括初步的识记课文的字词等内容。探究案,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能力目标,设计最能激发学生思考、适合学生理解和表述的问题,融合了教法和学法于其中,融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于一体。训练案,主要是课内知识能力点与高考的链接,既注重巩固课堂,又培养应试能力。三个案将课前、课堂、课后链接成一体、更好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2、将个人的智慧和大家的智慧融合到一处。在集体备课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的基础上,将教案实现统一和共享。具体做法就是提前两周布置备课内容,每次由一个老师主备一课,一周拿出初稿,先和备课组长交流修改,然后在集体备课时间,经全备课组的老师讨论、补充定稿,统一印发。
这样做,集中了所有老师的智慧,也减轻了重复备课的量,补充了一个人备课的不足。组里的老师都非常认真地准备,很怕自己的导学案做的不够完美。
3、将教法和学法统一到一起。这三个案问题的设置,尽力去设置让学生想一想、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去读、去说、去写、去想的问题,设计体现“不悱不启”的教学节奏的问题。把学生教学生,老师教学生,学生教老师,融合在40分钟的课堂里。
3、将学习和应考辅导相结合。导学案的设计,既实现语文学科的学习素养养成的要求,又满足着应考的需要。
进过近两个学期的探索,备课组老师对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已经基本上适应了。在年组导学案的大背景下,学生也基本接受了这个学习模式。下一个阶段将再精简、完善语文学科的导学案,也追求试图和班级整个管理机制的对接和融合。
高一语文备课组
201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