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激励策略的探讨(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2 01:3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激励策略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激励策略的探讨》。

第一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激励策略的探讨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激励策略的探讨

摘要:结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知识基础和兴趣差异较大的现状,论述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良好的教学激励策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力,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

关键字:信息技术有效激励策略

[正文]: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教师的在传授过程中的一句话,可能激发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由此可见,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对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要。在信息飞速的新新年代,信息技术课上的激励性策略更为重要,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语言和微笑。利用适当的激励策略,能有效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创造灵感,在技术与技能相结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开辟一条操作简单、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论性强,显得十分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自然较大。但是,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即学即用”的特点,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可以立即在上机时实践运用,学生因此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从“努力”到“成功”的周期自然就很短。在这种环境下,使用激励策略,激励学生的学习方法非常有效。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激励策略,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课堂激励评价策略

1、重视情感的评价策略。

创设情境激励,就是通过教师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的策略。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老师们往往特别关注对技术的评价,但评价如果仅仅局限于技术学习或掌握程度之上,而忽视了“情感”这一环,那是不完整的,并且也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该巧妙地对学生的情感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①评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情感,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众所周知,小学生对某一事物的情感关注总是很难保持,来得快消退也快,要使他们一直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经常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来激励。利用评价表进行系统的评价激励是我常用的一种策略。在教学《美化家园——图形的复制、移动》一课时,我确立了“双课题”的形式,即情感题与技术题相结合的方式来揭示学习目标。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分为“变蓝猫,美环境,邀朋友”三大环节,为了使学生整节课都保持较高的兴趣,我在每个环节设计了评价激励。并确立了三个评价标准:任务一是全班同学必须做的,鼓励最快利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完成变蓝猫完成的同学,奖励一根魔棒;二是出示任务帮助蓝猫美化环境,让学生做个环境布局规划,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凝聚团体力量;三是邀朋友是拓展学生思维,尝试不同窗口由不同文件进行复制、粘贴,让操作好的学生增加任务,作品完成后先由小组挑选最有创意的作品,每个小组推选一幅最好的作品,代表小组参赛。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建立平等的评价体系,利用摇控互动教学系统进行现场投票评选作品,气氛活跃,参与勇跃。在这样的评价激励机制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得到了激发,每一个学习任务环节都得到了关注。学生在整堂课中主动参与的情感也表现得非常强烈,学习目标达到的效果也非常好。最后,我给小组设置了“最佳合作奖”“最佳创意奖”。

②评价学生作品的内在情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品既是学生情感的体现,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现。学生在创作作品时,都会毫不利外地投入自己的情感,融入自己的内涵。因此,挖掘并评价学生作品内在情感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同样是在《美化家园——图形的复制、移动》一课中,学生小组合作在美化家园这一环节时时,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六人小组的意见有分歧,但要求他们找出一个最佳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评价,该组的小组长调节时评价说:虽然我们都有不同的见解,但我们应该找出一个大家公认的方案,才能使小组作品脱颖而出„„学生注意到了不能情感的用事,应汲取大家的力量。

2、重程与方法的评价策略。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标准改革与传统教学体现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过程是三维目标得到落实的保证,方法则是三维目标得到优化的着力点。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非常有利于信息技术课堂的顺利开展。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策略,引导学生感悟学习过程的快乐。

传统的评价多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而很少去评价其探究过程的有效性。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没有体验到探究学习的快乐,也没有总结出实用的探究学习技能。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多次尝试,在公开教学《图像变变变》一课中就增加了这样一个环节,让最佳合作小组与有困难的小组在汇报完制作结果后,继续汇报他们各自的学习过程。最佳合作组汇报说:“我们首先明确了各自的分工,组长负责操作,一名同学进行策划,一名同学负责创意设计,一名学生进行讲解操作意图,在合作完成任务后,再分散练习,所以我们比较快”。有困难小组的同学没有很好地进行分工,在操作中大家意见不统一,耽误了不少时间,学习的效率与作品的效果都落后了。这两个小组的学习过程不同,形成了学习效果的反差,自然就引发了学生不同的评价,我及时引导他们在下一个任务环节更合理地改进自己学习过程策略,虽然这个环节占用了较多的时间,但后面的学习过程得到了优化,课堂教学反而显得特别顺畅。

二、课堂激励策略方式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满足而不把学习当成负担,从而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把信息技术课变成学生的乐园,让梦想不再是梦想。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顺势诱导,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学生才可能乐学、爱学、活学。也就是说,对知识的讲解和操作的演示要注意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事物切入,并顺势诱导、激其趣、励其志,教学才能引人入胜,学生才会兴趣盎然。为此,我着重从以下两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一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许多小学生学习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作为计算机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于学习。

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诸如发问式:你能把你的姓名“写入”计算机吗?你知道怎样用计算机听歌吗?你能用计算机为你画出美丽的图画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另外可以用“范例”代替“语言”,让学生听美妙的音乐、看用画笔画出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班级通讯录„„用这些生动、形象的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上课伊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2、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网络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不仅是因为它有着神秘的面纱,更多的是有好多趣好玩的游戏。所以配合教材内容,适当的投其所好,利用一些趣味性与娱乐性强的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为是一个办法。在完成课堂操作、老师看过后,学生可以玩一玩老师预先准备好的小游戏,如:趣味迷宫、智慧拼图、答题过关、赛车等游戏,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励他们尽快尽力完成课堂操作,在玩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键盘操作能力。由于电脑游戏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取材和活动时间上必须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趣味、益知、和学习的功能。相信在老师积极的引导下“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

三、课堂激励评价原则

加德纳提出“任何新的评价法都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即评价学生在某一特定

领域的知识,必须使用适合他或她在一定发展阶段的方法”,他还认为评价应把学生个人能力的范畴、在学校习得的能力及社会所需要的能力结合起来,构筑学生当前学校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的桥梁。

1、赏识每一位学生的原则。

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甚至是错误的答案、在采取宽容态度的前提下,或者延迟评价,或者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判,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人是有巨大潜力的,只要条件适宜,这种潜力就会极大地释放出来。因此,教师应赏识每一位学生,可以有效地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水平,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各自的发展。

3、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评价的原则。

我国传统教学往往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而忽略了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训练,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和主动性的培养。因此,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全面的思考和评价。如在评价绘画作品时,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只是评价好不好看,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方面。当有一位同学评价道:“这幅画的颜色很丰富„„”时,我马上引导:“这位同学是从色彩方面来评价的,谁能在其他方面来评评?”学生回答后再出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整体效果你觉得怎么样?你最欣赏它哪一点?工具用得恰当吗?颜色配合得好吗?外形画得怎么样?你有什么好建议„„”,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小组里面的互评、互相给建议。这样,学生评价就能更全面深入。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进行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还要关注情感,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此外,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改进评价的技术和方法,才能更好的为信息技术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锦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策略》,《教育信息技术》2012(8)期

[2]张喜艳 解月光:《信息促进教学创新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12(8)期

[3] 贾海燕主编:《素质教育》从书中的“开启教育智慧的钥匙 ”一文。

第二篇: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指导策略探索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指导策略探索

贵阳市城西小学 宋再荣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影响整节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步。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之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从而为课堂内容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这样的状态下,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主体发挥作用,积极思维,可使学生心颜顿开,形成一种欢悦的课堂气氛,创造一个欢快的起点,不仅避免教师的传统教学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疲惫,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精心导入 创设情景 信息素养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课堂导入是任何学科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巧妙的导入设计能先声夺人,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引发联想、激起探究欲望,为一堂课的成功开展铺下基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课堂导入部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提纲挚领的特殊的重要作用,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就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得以强化,从而为课堂内容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那么,什么样的课堂导入方式才算好呢?我认为要设计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个好的导入方式要做到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同时由于处于青春期,会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是非观念还欠成熟,课堂导入要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有的放矢,例如:在讲解在flash中引导层动画制作时,先展示几幅swf动画图片:奥运火炬的传递路线、嫦娥一号绕月运行、姚明投篮的抛物线入筐。这几个动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有学生问:“这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然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火炬会按照我划的线进行传递呢?嫦娥一号为什么又会按照我划的椭圆曲线运行呢?同学们,电脑是神奇的,它能够把我们想象变成现实,你们想学吗?”学生立刻响应,兴趣高涨,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这几幅动画都结合时代主题,因此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心,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老师的精心讲解下,有些学生不但学会了当堂课的内容,而且还制作出一些高难度的动态图,学生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老师的导入方式。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教学导入方式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中学生虽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是他们的心理有惰性因素,教师要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就必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2、课堂导入方式要形式多样,富于变化,让学生对每一堂信息技术课都充满期待。一个导入方式再好,如果每节课都用它,那就象程咬金的三板斧,久而久之,学生对之就没有新鲜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实时的进行变化和调整,使学生真正在信息技术的海洋中快乐徜徉。

3、课堂导入方式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契入点,要与教学内容有某种必然联系。如果不考虑到教学内容,只是一味地吸引学生,东拉西扯,那么再精巧的导入,也只是哗众取宠,对于课堂教学,不但不能起到好的作用,而且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例如某教师在上《视频信息的加工》这一节课时,在课前播放了科幻片《变形金刚》片段,课堂是安静下来了,但是在接下来的授课中,多数学生无心再听老师讲解怎样对视频进行处理,而是在想课前播放的故事片《变形金刚》片段后的内容是什么,甚至少数学生还讨论电影的内容,争论“谁看过谁没看过”这些与教学完全无关的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4、课堂导入方式要健康活泼,避免低俗,不能一味地追求迎合一些学生的不健康心理。例如某教师在讲解的《word2000图文混排》时,是在流行歌歌词中插入f4、蔡依林、周杰伦等图片,结果引得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尖叫,这样的课堂导入虽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不符合我们的德育方针,这要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1、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创设情景,积极学习。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先利用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3、学科整合,促进学习。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它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如在《初识PowerPoint》时,可以播放其他学科教师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可以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上,从而产生要学好PowerPoint的想法。再如在《信息的下载》伊始,我结合语文课中的《音乐之都维也纳》播放有关维也纳的文字、图片的PowerPoint的幻灯片,再结合数学课中的《年月日》播放有关年月日知识的电子报刊,学生通过观看,了解了学习信息下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想学的感情。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能够唤起学生原始的学习动机,不要教师进行过多的激励,学生都能自觉地进行学习。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技能。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明白了此既明白了彼。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

比如在“画图”软件中,教师讲解了矩形的画法,那么其他椭圆和圆角矩形,就不必再讲解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又比如说“复制、剪切、粘贴”,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各种软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鼓励创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信息素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切记千万别要求统一,在评价时也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除了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一定还要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在英特网发展迅速的今天,更加要注意进行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教育。要教育学生计算机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高档的游戏机。在教《规范使用计算机》时,教育学生要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应负责任地规范使用计算机;教育学生要使用正版软件,从小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教育学生要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不能仰慕电脑“黑客”。在教《遨游英特网》时,学生面对浩瀚如烟、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教育学生要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浏览不良信息,不进网吧,不沉溺于虚拟空间。

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学习、多钻研,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信息技术的教学一定会变得举足轻重。

第三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激励教学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激励教学 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激励方式

激励,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加强这门教学艺术的修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实效。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激励方式有以下六种:

1.1 融通式激励

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

1.2 勉励式激励

这是体育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现代管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誊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活动热情。如教师布置学生跳高:“你们必须给我跳过去,跳不过去的要受罚!”学生听了心里不舒服,带着顾虑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好。如果换成勉励式布置:“同学们要大胆地练习,跳不过去没关系,我再继续辅导你们。”同学们听了不但乐意去练习,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练习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

1.3 参与式激励

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高层次的需求。从这一原理出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要求,收集学生的建议,让学生献计献策,让学生参与备课。这样备出来的课,肯定是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教师教得自在,学生学得称心。

1.4 期望式激励

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有某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约,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论过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

1.5 宽容式激励

课堂上,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是常有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容人之短,不怀成见。教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要热情教诲,以情感人。若采取“以牙还牙”的办法,必然激化矛盾,破坏师生关系,严重影响教学。

1.6 影响式激励

影响式激励主要表观在教师自身的模范作用上。课堂上,教师懒懒散散,学生就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教师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学生就会模仿老师,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表率行为,具有很大的感召力,能对学生产生有力的感情激励作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快乐教学

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有多种途径,但离不开一个提纲挈领的指导思想。通过小学体育教学的长期实践,我认识到有效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应贯彻“乐、动、学”的指导思想。

所谓“乐”亦即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在教材的选编和教法上要依据儿童心理特点而定,使之乐于去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所谓“动”就是说体育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显著特点在于身体练习,教学必须符合人体 运动机能变化规律和生理适应性规律,要有一个合理的运动负荷,并建立在“乐”的基础上,使之主动去锻炼 ;而“学”是通过身体练习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内化成为运动技能,达到掌握科学体 育锻炼的方法,使之终生受益。“乐、动、学”三者有机溶为一体,高度概括了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它的形 成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高度的指导意义。

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我遵照“乐动学”的指导思想,精心选编教材,适时采用与之相应的教法,收到 了明显的课堂教学效果。

1、在“乐”字上做文章,是小学体育教学首先应考虑的因素。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低段的 教学以养护和锻炼并重,重点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乐”必须体现出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儿童的心理特点十分鲜明,对事物的注意、思维持久力均差,这就要求在教材的选编上要力求丰富多彩;力求 活动是群体性的;力求多安排游戏性的教材。我曾在一节教材为50米考核的课中做过成功尝试,使枯燥的考核 课充满情趣。从课的开始就安排反应练习以集中注意力,随之在准备活动中又安排三项行进间的游戏练习,不 仅使学生情绪高昂,达到了准备活动的目的,还紧紧扣住短跑的特点进行了起跑所需的反应练习,做到一举多 得,测验成绩良好。

2、“动”是体育教学最基本的特点,要使“动”达到良好的效果,除遵循运动规律外,应建立在“乐” 而为“动”的互相关联的基础上。“动”给“乐”作出明确的限定,即“乐”是有条件的,不是“乐”而为“ 乐”,而是“乐”而为“动”,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离,才能使体育课堂结构安排趋于科学化。“动”应该 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方能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体质。同时,必须遵循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和适应性规 律。因此在教材的安排和课的结构选排上,一般应把游戏教材作为主教材,又作为准备活动内容,在基本部分 结束后,一般安排赋有竞争性教材,不仅体现出“乐”的特点,更使“动”有量的保证。

3、“学”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必须有计划地学习有关运动技术,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完成学习基本任务,“学”建立在“动”的基础上。体育教学必须通过大量的“动”才能使技术内化而形成运动技能.因此学习和掌握教材的途径必须是科学的身体练习,并溶进智力、心理等因素,所以“动”是“学”的基础,“乐”是“学”的效果的激活因素。只有“乐”“动”才能使“学”事半功倍。当然,“学”本身具有特定 的含义,必须通过一定的教法才能有效传递知识。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分解教学是体现教法的关键。如何分 解教材又是核心问题。依据程序教学原理,科学地把教材分解为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并一步一步掌握,以 达到完整掌握技术的目的是有效的。

“乐动学”三者是有机合一的整体,又各具有其深刻的含义,作为教学指导思想,不可偏重一方而轻之一 面,必须从整体上作为指导性的纲领。对三者加以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必将有益于教学 质量的提高和更有效地使体育教学趋于灵活、多彩而实效。

第四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机器人教学的策略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机器人教学的策略研究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技术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个领域,从军事防卫到生活应用,都能看到机器人的身影。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信息素养为宗旨的学科,对新技术的学习一直未曾停步。将机器人技术引入信息技术课堂,已经成为当前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 基于信息技术课堂的机器人教学现状分析

1.主流教材设置情况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相关规定,当前各省都采用了自己省辖范围内的省编教材为信息技术课的指定用书。其中多个省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均有“机器人基础”单元的内容。例如,北京地区采用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其中六年级的第二学期安排了《机器人单元》教学内容;江苏省采用的是江苏科技出版社编写的信息技术教材,其中在小学六年级及初中九年级,分别设置了一个学期的有关机器人的学习内容。这说明在中小学教材体系中,已经逐渐将机器人学习纳入到常规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

2.实施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机器人教学进入中小学课堂,重点面临的是师资问题,能否建立一支具有合格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机器人教学的关键。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为例,江苏省的省编教材自2008年引入实体机器人教学内容后,随即于2009年建立了26所省级机器人实验学校,并号召各地级市均挑选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加入省级机器人试验学校中。期间每年都组织相应的教师培训课程,进而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骨干教师。除实验学校外,也有很多学校加入到实体机器人的教学中去,江苏省教研室也积极进行项目推进,组织了多次相关的教师赛事。

● 信息技术课堂中进行机器人教学的环境支持

1.计算机教室的硬件支持

在多数小学无法提供专用机器人实验室的情况下,在计算机教室中实施机器人教学是较为常见的教学方式,而教室基本需要满足如表1所示的硬件要求。

2.机器人器材供给

当前小学机器人教学中,使用较多的器材分为“积木类”和“集件类”两种。“积木类”以乐高机器人为代表,采用积木原件为单位进行搭建;“集件类”以紫光三角机器人为代表,将大部分组件进行固化,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机器人小车,并在此之上进行简单的拓展搭建。两种机器人类型各有利弊,适合不同生源数的学校。简而言之,小班化教学适合搭建为主的“积木类”机器人,大班化教学适合编程为主的“集件类”机器人。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 机器人教学实施措施

1.教学设计架构

机器人教学有较强的实践应用特性,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层层递进的设计关系,保证教学过程以金字塔型的层次进行推进。

案例1:机器人技术起始课《初识机器人》。

在本课的设计中,包括认识机器人的原理、用途、分类等较为琐碎的内容,在普通线性结构的设计中,存在课时紧张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运用金字塔型的教学设计架构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如图1所示,架构一个认知金字塔,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机器人不同的分类,建立形象的知识框架,并帮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知识架构。

2.开放型任务达成设计

机器人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与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有所不同,它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作品呈现,而是展现出较为开放的任务达成情况。根据此类情况,教师可以将开放型的任务达成融入到教学设计,让教学评价的过程更加动态,具有弹性。

案例2:机器人实践课《机器人避障》。

教师可以突破传统任务的限制,将机器人的避障对象设置为可选择的内容(如图2),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背景对象,进而带来不同的任务达成结果,形成富有特色的行为结果。

3.反思型思维建构方式

触发学生思维、创作具有创新特征的作品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承载着创新思维的机器人教学也具有更加明确的思维需求。在思维建构的过程中,反思型特征的建构过程是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案例3:机器人边缘课《认识传动》。

教师可以将多种传动具象化,并使其与生活实践经验关联,让学生理解何为必要的传动。接着,结合反思思维,引导学生创造具有自我特征的传动作品,从而达到机器人教学的创新设计目的(如表2)。

4.合作型课堂组织方式

机器人教学中,一般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以3~4人为单位,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构建合作型的课堂组织方式,突破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架构,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组织方式。

案例4:机器人小组结构图《认识传感器》。

认识传感器是机器人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繁多的传感器需要一定的实体机器人为载体。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基本单位,采用四步规则设置学习环节(如下页图3),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传感器的作用。

5.促发型学习激励方式

对于小学生而言,机器人的学习过程有着一定的难度,任务达成度的完整与否与教师提供的激励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教师要采用适合的形式促发学生,保证其具有较为丰富的学习动力。

案例5:机器人活动课《机器人行走》。

在讲授本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三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如表3)。教师根据不同的任务难度,设置具有一定驱动力的激励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并提供实时的支持。

6.多维度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在机器人为主题的教学中,如何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点内容之一。因而,教师要设计人本化的学习评价,并设计多维度的评价标准。

案例6:机器人综合课《机器人机械手》。

本课,教师可以设置七个维度评价标准(如图4),将学生的知识进行多方位的细化,学生只需将其中的一项内容完善即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菜单选择,而且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多项的自我反思和修整。

第五篇: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策略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策略

所谓激励,就是从分析、考虑和满足个体的各种需求出发,通过一定的激因刺激,促使个体萌发某种愿望或动机,产生积极行为,进而形成有效的激励力量,激发个体努力工作并取得良好行为效果的心理过程。在学校管理中,适当引用激励原理,合理调整激励策略,及时完善激励机制,对于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激励原理的本质分析

激励的核心是人的各种需求。一旦人的某种需要受到外部激因的刺激,人的各种潜能便会被充分调动以获得需要的满足,并由此产生巨大的激励力。人的需要是多层面、多元化的,美国著名学者马洛斯将人的需求按其重要性及发生的先后次序化分为五个层次:⑴生理的需求——维持生命的需要;⑵安全的需求——免除危险与威胁(包括生活、从业、劳动条件、劳动保障等)的需要;⑶感情或归属的需求——社会性需要(包括人际交往、同事关系、工作环境等);⑷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求——荣誉的需要;⑸自我实现的需要——发挥个人最大潜能,实现自己更高理想和最高成就的需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的初级需要是物质性的,人们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构成了激励的原始激因。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增高,精神需求含量也随之增强,并且精神需要总是建立在物质需求之上。在某种特殊场合下,精神需求不仅能相对独立存在,成为决定性激因,而且对人的物质需求可起到一种平衡作用。此外,贯穿人的各种层次需求之间的还有一种特殊的激因,它来自于管理内部、外部的各种行政交往,且构成实现管理目标、推动内部管理不管改进、完善的巨大激励力。内部个体亦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激励而奋发进取,团结协作,实现某种预期目标。这种激因便是信息。

人的需要又是多变的。这种不断变化的需要又对人的动机、行为产生不同的支配作用。某一段时间里,人的最强烈的欲望支配着人的行动。然而一旦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这种需要便不再成为激发人们行动的激因,转而由另一较高层次的需要取而代之并支配、激发人的行动。个体与管理体之间也会因组织分工、行政指挥、制度控制、幅度紧缩、集权统一等方面因素的需求变化而形成个体与外部信息的不平衡。这时,信息激因便会激励个体努力与管理体相协调,使个体需要与组织要求之间形成新的平衡,以实现对个体的最佳管理。

针对上述各种物质、精神、信息的激励作用,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对大量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影响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与工作环境有关的因素,如工资水平、福利待遇、领导水平、人际交往、劳动条件、政策制度等等。只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的社会中,这些因素才会对人或群体产生诱因力,才会在激励机制中产生作用。否则,其激因作用便会受到限制甚至丧失。但是,管理体如不具备这些因素,则会引起职工的不满情绪,挫伤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这类因素被称为“保健因素”;另一类是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如工作挑战性及其带来的愉悦、工作成就感、职称晋升、上司赏识、职务升迁、个人才干获得发展等。它是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被称为“激励因素”。这便是著名的“双因素理论”。

二、激励策略的运用误区

激励原理对我们的学校管理具有极强的借鉴与指导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听到一些校长、书记抱怨:“教工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工作难做,领导难当。”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复杂的外部原因外,与我们内部管理中激励运用不当不无关系。

1、激励重心偏移

虽然市场经济的大潮给学校的物质激励带来了契机,但“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观念及“精神万能”的极左思想,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左右着以传播人类文明为己任的校园,校长们在谈及物质激励时,仍然那么小心谨慎,仍然那么胆怯心虚。而在谈及教师的职业道德、奉献精神时显得那么理直气壮。殊不知精神激因通常总是建立在物质需求之上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全脱离物质利益的空洞的精神激励。这种单纯的精神激励有如镜中花、水中月,“只中看,不中用。”

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又本末倒臵,无限夸大物质激因的作用,甚至出现以物质激因替代精神激因的现象。参加歌咏比赛要补助,政治学习考核要发钱,开一次会要津贴……过细的思想工作被物质激因取代了;正常的政治业务学习被金钱淹没了,领导用钱管,职工向钱看,学校的工作离开了钱当然就寸步难行了。滥用作用本来有限的物质激因只能是适得其反的。

2、激励顾此失彼

学校管理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在学校管理的目标体系中,每一个子目标都是总目标的有机构成部分。学校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教育合力的形成。因此,学校管理的整体性决定了我们在实施激励时既要分清主次、权衡轻重,又要彼此兼顾、合理调整。然而在学校管理实际中,有的管理者往往只注意激励那些“挑大梁”的中年教职工,而忽视老年与青年教职工,这大大加剧了老年教师的失落感和青年教师的冷落感;有的管理者只顾眼前利益,激励政策只对毕业班教师、主要学科教师、班主任老师倾斜,从而导致其他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倍受压抑;有的管理者为片面追求教学质量,不惜余力激励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学人员,而使参与学校管理与服务的“二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削弱。凡此种种,无不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整体效能的发挥。

3、激励避重就轻

心理学上将激励水平分为三级状态:激励状态(指伴有积极肯定的“满意”情绪为特征的增力状态);反激励状态(即伴有消极否定的“不满”情绪为特征的减力状态);零状态(前两种状态的临界点)。根据“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只起到防止和消除工作中反激励状态作用,而“激励因素”则可直接使个体工作动机持续增力,产生激励状态。具体到学校管理工作中,领导们着重要激励的当然是“激励因素”了!然而,许多校长在运作激励策略时,只注重“保健因素”的运用,如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善种种福利条件、提高奖金额、保荐教师职务升迁等。这样,虽然学校内部的不满情绪减少了,但由于“保健因素”激励功能的局限性,使得学校的激励水平与教职工的工作动机的持续增力大打折扣。

4、激励时效错位

激励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那种上半年的奖金下半年发、上学年的工作去年考评、每期一次的期末总评、每年一次的教师节表彰,对于平时工作兢兢业业、成绩突出者来说已企盼得太久,而对其他人员来说又时过境迁。激励与时间的错位自然会导致激励与效果的错位。

三、激励策略的操作原则

1、针对性原则有人曾对工人和知识分子的工作需求进行调查,列前五位的需求如下:

(注:摘自《管理世界》1991年第2期)

由上表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分子的教师,其工作需求是有其自身特点的。同时,教师职业本身又有其独特的客观规律。故而学校管理者在实施激励策略时,既要研究教师因工资待遇偏低而引

起的物质需求,又要研究教师作为从事精神生产的劳动者而具有的精神需求。教师需要的多元性及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从客观上要求管理层的激励策略具有针对性。

2、导向性原则学校是传递人类文明和先进思想的场所,它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重任。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学校管理的导向——必须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那么激励策略也应着眼于把教师的工作热情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们应激励教师以强烈的求知努力在其专业范畴中拓展、深化自己的知识与才干,以满足自己的认知需求;激励教师以对事物的较高的美学价值要求及多种品味的艺术欣赏来满足其审美需要;激励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积极争取政治进步,努力提高品德修养来满足其道德需要。只有激励的导向对了,教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越高,学校管理的效能才会越高。

3、公平性原则公平不是平均主义,不是评优轮流做庄,不是晋级的名额分配,不是奖金的平均分享。多劳多得、优质优酬是公平原则的体现;能者上、庸者下是公平的体现。从管理科学的角度看,个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所获激励的绝对值并无直接关联。也就是说,教师判断待遇公平与否的标准并不是自己获得激励的绝对值,而是与他人所得相比较后得到的相对值。公平原则就是要保证这种相对值的合理存在并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

4、互补性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不仅相辅相成,而且双向互补。对先进人物、积极分子给予一定数额的物质奖励是精神激励的物质化,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成就的教师实行物质激励时,努力弘扬他们安贫乐教、勤奋工作的精神,为全校树立起众多的榜样,这便使物质激励精神化了。

5、适时性原则激励不可滞后于需要。对物质方面的激因要运用及时;对教师的工作成就要及时反馈,对教工的先进行为要及时表彰,对按质按量完成预定工作目标者要及时奖励。激励只有适时方能产生效益。

6、模糊性原则在管理实际中,有许多因素之间的精微差异是任何高明的管理者所无法区分的(比如教师的精神世界)。为了在个性中提炼出共性,为了从纷繁的事物表象中由表及里地把握主流,为了从枝节中得到解脱以便从宏观上把握全局,为了避免个体间的攀比、敌视、减少内耗,有经验的管理者总会在实施激励时将管理对象粗略地划分为几个等级,让差别不大的个体同处于一个集合中。这种无视细微差别的管理思想,虽具模糊性,却可以在大多个体中产生积极的心理效益,取得理想的激励效果。

四、激励策略的构建完善

1、引导教师学习先进模范人物,使他们领悟人生价值和自己工作的社会价值,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贡献感、责任感、义务感。

2、重视和加强后勤管理,创设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3、注重个体间的情感交流,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使教师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心情舒畅地工作。

4、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并示以明确职责。

5、关心每个教师的成长进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职工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适应性。

6、面向全员及全员需要的各个方面,以调动全员积极性。

7、合理安排教师工作,人尽其才,激励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及挑战欲。

8、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与考评办法。

9、把激励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注意及时反馈以减少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损失。

10、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引导教师追求高层次的需求。

下载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激励策略的探讨(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激励策略的探讨(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英语教学中激励策略的运用

    浅谈英语教学中激励策略的运用 读《英语教学策略轮》心得体会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英语在人际交往和日常工作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好英语,已成为我们国家......

    英语教学中激励策略的研究

    英语教学中激励策略的研究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俞文钊《管理心理学》)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

    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研究

    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研究 一、研究的缘由 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对思想品德教学而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课程中的知识,社会要求和......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问题及解决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问题及解决策略 邳州市土山高级中学 娄海林 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项基本技能,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到......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点策略乌鲁木齐县永丰公盛小学姚喜梅 内容摘要: 作文是无数学生和家长较为头痛的问题,一提到“作文”,许多学生都“谈虎色变”。为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

    激励性评价策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五篇)

    激励性评价策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是学校在小学阶段针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在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开展兴趣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