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问题及解决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问题及解决策略
邳州市土山高级中学
娄海林
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项基本技能,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到中小学的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有其特殊性,目前的教学方法、模式等都还处于摸索着前进的阶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笔者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阐述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一: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由于初中教学水平的差异及各种客观因素导致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电脑上网,有的学生则可能连电脑都没用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局面。
解决策略:采取小组协作式教学
小组协作式教学介于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较容易发挥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的长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差异分成若干小组,使小组内部成员的能力水平呈梯形分布,使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缩短差距,达到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平衡。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形式,一般过程是:教师向各小组布置研究课题,给予必要的说明,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网络资源,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最后将结果展示出来。
此外,这种教学形式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问题二: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不平衡 大多数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够全面,对电脑及网络的应用仅限于某些方面和某几个操作,很多学生可能是网络游戏高手、聊天高手、论谈版主,对电脑及网络资源的应用仅仅是为了娱乐,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
解决策略:适当引导,发挥学生的特长为学习服务 这种情况下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基本的电脑操作基础,对电脑及网络也有一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情绪,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解决日常学习中的问题。例如:指导学生在网络论谈中开辟学习版块,利用网络论谈共享学习资料和交流学习体会。
问题三:学生的信息意识缺乏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然而,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学生们为了“学”而学,严重的“学”与“用”脱离,在日常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不强,在解决问题时没有一种自发的信息需求,不能够灵活有效的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
解决策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意识缺乏的根源在于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能够检索、评估、筛选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对于一个任务,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让学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获取信息,把信息技术作为解决问题时的一种自发的需求,从而培养一种信息素养。例如: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整合,以写一篇关于奥运的文章为任务,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得关于奥运的各种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信息,确定写作的主题,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完成写作任务。
问题四:课堂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与其它课程比较,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大都包含windows基本操作、网络应用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般也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这种固定的教学内容,很难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
解决策略:解放思想,拓展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纲,但不应拘泥于教材,要转变那种围绕教材,仅仅传授几个软件的观念,“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信息技术课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学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使他们掌握一种有效的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快速掌握不断更新的学科内容,也能适应今后社会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同时信息技术课教师自身也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教学模式方法都还不尽完善。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不断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和效能。
第二篇: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02-01
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之间交流的途径也多种多样。但以写文章的形式进行交流仍是主要的方式。况且语文考试改革逐渐成熟,作文在语文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作文也让学生头疼。社会上虽流行着诸多作文教学和写作文的秘诀,学生也难以收到预想的效果。现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主要体会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作文兴趣低落,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不懂得什么该详写,什么该略写,部分学生的作文缺少个性化,千人一面,甚至有的一个班同学的作文几乎是如出一手,其中的“罪魁祸首”是老师,例如:一次在批阅学生作文的时候,题目是写自己喜欢一样文具,有一个班的作文,六十人竟然有四十都写《文具盒》,而且几乎都是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语言,真让人深思。
二、学生套用作文、背作文现象严重。一些学生的习作猛一看写得像模像样,读下去却觉似曾相识。经交流验证会发现是某优秀作文刊物上的别人的文章。学生为了应付多种题材的习作,不是睁大慧眼去观察生活,选取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为习作材料,而是下功夫去背诵范文。
三、学生的作文思想狭隘,显示出自私、贪图享受的阴暗面。例如:在训练学生写《假如我是、、、》的作文中,有的学生写到,假如我是校长,我要让每个学生都上交一千元钱,那样我就可以想买啥了就买啥了,假如我是发明家,我就发明一颗隐身草,我可以把自己隐藏起来,去偷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当我问他为啥的时候,他满不在乎地说,没什么,玩呗!这种没目的没思想的作文,反应出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取向,反应出来的作文和做人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在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虚假的、机械的应训练习。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那么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写真话,抒真情,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首先教师要不断学习,自己要明确习作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睁大慧眼观察生活,用慧心去感受生活,然后用笔记下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感,说真话,道真情。教师应经常反思审问自己:我们给了孩子什么?孩子会不会表达?他们能表达什么?他们是怎样表达的?千万不要把功利性的东西强加给孩子。
2.重视激发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从低年级写句子、写话开始,就要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在练笔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写话、习作成为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教师要善于动脑筋,出点子,开展形式多样的习作指导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作文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作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还可利用网络写日志,让学生看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拓宽阅读,积累素材。对小学生而言,作文难,怕作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将阅读变成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在班内开展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把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摘抄到读书笔记上,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同时还要求学生挤时间背下来并写下心得体会,从而为作文积累素材。
四、观察生活,开掘源泉。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否则,学生还会出现作文提笔难、内容空泛的问题。小学生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意志的内控力弱,我们要根据儿童“情绪性”的特点,先指导定向观察,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
五、勤写多练,用好素材。有了素材,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文章。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
总之,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是作文的沃土。从而学会写真事、抒真情,陶冶真、善、美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文风,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了,许多熟视无睹的事物,在他们眼里渐渐变得生动而有意义了,他们的作文材料充实了,就觉得有话可说,作文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了。
第三篇:美术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美术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新课标实施以来,美术教学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学生参与,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合理,等等。但毋庸置疑,美术课堂中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使美术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殿堂呢?
一、针对新课程工具材料观的变化而生发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少带、不带工具材料。
问题现象:新课标要求学生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去创造作品。美术课上,常会看见部分学生在其他同学专心画或做的时候无所事事甚至扰乱课堂纪律,成为课堂的不和谐因素,而其原因是没带材料,更有一部分学生长期不带材料,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解决策略:上述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三个:其一,是思想上不重视,轻视美术课;其二,对美术课不感兴趣;其三,材料确实难备。对其三,教师不能怪罪学生,应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练习的可操作性,结合实际作适当调整为宜;对其二,既有教材、教师方面的原因,如教学内容枯燥无味、课堂教学不生动及师生关系不和谐等,因此,平时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喜好,让课堂增添一份“趣味”;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可能是该学生“画不好”或“做不好”,导致对美术学习丧失信心,采取放弃的态度,如果是这样的话,教师在作业设计时难度方面应有梯度,争取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一,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时,可以请班主任、学生家长配合教育。
2.不用、乱用工具材料。
问题现象:很多美术教材中,学生要准备的学习工具、材料又多又杂,其中不乏剪刀、钢丝等尖锐物品,在调皮好动的小学生手里,成了玩具,甚至成了攻击其他同学的“武器”,所有这些都给美术课增添上了不安全隐患。
解决策略:造成这类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想象力没有得到拓展,实践能力弱,好奇贪玩,寻求他人注意。对不能充分利用材料的学生,教师应积极采取多种手段,如名家作品欣赏、学生作品欣赏、对材料启发讨论、教师示范等,努力开启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对上课拿工具材料当玩具耍的学生,教师不要一味地指责,要加倍地给予关注及帮助,可以在玩中加以启发,鼓励他们大胆参与;对于自控力弱的学生可以为其找合作伙伴,让小伙伴来引导、制约,当然,合作中的乐趣也会吸引这类学生的注意力。
3.不理、胡理剩余材料。
问题现象:下课铃声响,学生匆忙收拾材料离开美术教室,虽然教师一再强调先把垃圾扔入纸篓,可当人去室空时还是会发现桌上、地上一片狼籍。
解决策略:产生这个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⑴美术教室往往只有一个纸篓,学生簇
拥着去扔垃圾难免会扔到或掉到周围地上。对此情况,可以请学生自带一个塑料袋整理收集用剩材料,再统一放到指定地点。⑵学生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对此,教师可采用榜样法,让这部分同学看看在卫生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同学,从而督促其改过;也可采用抵消奖励法,如摘去其带有奖励性质的标记,像五角星、小红旗等;另外,也可请其课后和老师一起整理整教室,体会不讲卫生给整理教室带来的辛苦。
二、针对新课程教师教法的变化而生发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心不在焉”。
问题现象:有的学生貌似挺乖,不讲话,不做小动作,但思想开小差,当请他回答问题时,却是答非所问,甚至不知所措。
解决策略:形成该问题行为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学生的身体情况有关,如睡眠不足,没有休息好,注意力分散;另一方面或许是教学内容太难,教师教法单一,引导不当,使学生失去兴趣、信心。对此,教师一方面应要求学生早睡早起休息好,尤其是夏天中午,要午睡好;另一方面可降低教学期望,改变教法、转换教学情景,引发学生学习的情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2.“不务正业”。
问题现象:美术课上常常有学生偷偷地玩玩具,或看其他书籍,或做其他作业,对真正的美术活动却不投入。
解决策略:学生知道这些行为是不对的,故总是偷偷地进行,很怕老师发现,往往心理上顶着压力,就像小偷一般。引起该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有:⑴学生的注意力没有放在课堂教学上,无法激起其学习的动机。对此,我觉得主要还是教师要改进教学,教学环节不可沉闷、单调,应让学生多参与,如多设问题,激发学生多动脑,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教学;发现个别学生思想不集中时,可以请这个学生回答问题,在其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他将分散的心思集中起来,同时也让他明白老师的用心,从而自觉改过。⑵因其他科目作业多,怕完不成挨老师批评,故在美术课上偷偷写。碰到这种情况,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的种种弊端,教育学生一心不可二用;再有和其他科目的执教老师相商解决该问题的好办法,形成合力。
三、针对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生发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不愿合作。
问题现象:有的学生自己带齐了材料,就不愿意借给其他同学使用;在学习过程中,和他人合作也不积极参与,或是进行无效、低效的合作。
解决策略:产生这个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片面地认为只要自己认真了成绩就好,或是认为合作出来的成绩就不属于自己的成绩。因此,教师要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可以提升个人的学习效果、学习成就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要对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及时、全面的指导与评价,鼓励和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有成效地合作。
2.不会合作。
问题现象:这种问题多出现在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中有的忙得不可开交,有的则在一边袖手旁观,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合作。
解决策略:该问题行为成因主要是合作学习分工不明确,放羊式的自主学习和优势生有看轻弱势生的心理倾向。对此,在小组刚组成时,教师应花一定的时间使每个组员明确责任,学习合作技能。在合作过程中,千万不要有部分学生打“小工”或者小组成员各自为政、自耕自由地、一张画面四分天下的现象出现,否则就是无效的合作。
以上笔者所述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所困扰的一些问题,以及由这些问题引发的一些反思。当然,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解决策略也不是灵丹妙药,因为我们的学生是发展中的、各具个性的人,某种方法今天对他们有效,明天就可能失效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还须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而“教”似乎也永远没有“定法”。让我们携手在教学中学会沉淀自我,学会思索问题,学会探寻新路,学会享受过程吧!
第四篇:在教学中信息技术解决了哪些问题
教学中信息技术解决了哪些问题
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信息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无时无刻都处在一个信息交互的状态,可以说没有人能在没有信息的生活中生存,信息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带有意义的符号,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驱动力,同时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在小学的信息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创新发展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信息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解决了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针对这一特征,作为教师应及时调整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为原则,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如电子板报评比活动、电子小刊物评比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上进的环境中制作自己所感兴趣的电子板报、电子刊物,不仅提高了小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和求知的能力。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更新原有的教学计划,在出色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多进行信息教学的革新,增加学生的新鲜感,从而更好地完成信息教学的任务。
二、解决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让小学生掌握获取、传 输、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计算机作为信息传导中最重要的平台和媒介,让小学生能够及早地掌握其基本的技能和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计算机作为一种电子产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程序性,一般情况下,以严密的教学教程和技术要领为教学重点,但是小学生的具象思维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应该以实践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只需对学生进行要领的点透,而着重对其进行实践上机的指导,让小学生在亲身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了解并熟悉信息接收、传导的操作方式和流程,使其较为轻松地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操作要领。
三、解决了学习氛围不浓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作为一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拓展教学领域,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将学习活动讨论、信息技术学习征文、“我与信息技术”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活动纳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言、展现自己,畅谈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所收获的一些小知识、小窍门或小故事,通过与同学们的共同分享与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先进的同学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还可以有效地激励和帮助后进同学,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尽快地加入到先进同学的行列,有利于在全班营造出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四、解决了学习习惯不好的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其自身特点的原因,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应该在班级中建立起健全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从而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上进心和积极性。采取考试、提问等督促方式,让学生及时温习、牢固所学知识;同时完善奖励机制,对于在考试优秀和平时表现优异的同学重点进行表扬和奖励,以此来带动其他同学不断向其学习和靠拢,从而达到带动整班学习水平提高的目的。而对于不认真学习的同学,则采取帮助和教育为主的方式进行督促,重点对其进行兴趣点的激发,因为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上教师精心的教育培养,使其最终跟上教学的进度和进程。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项需要不断创新思想,更新理念的工作,一定要在实际工作中多进行实践和探索,将自己的新想法、新理念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工作中,让小学生的信息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未来竞争更为激烈的信息社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定稿)
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会使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已经成为一项必备的技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虽日趋改进,但尚不完善,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改革 教师素养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中学信息技术课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其次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计算机技术用到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之中。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科学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已有些年头,但仍未十分完善,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尚未形成成熟的教学体系,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的管理也未制度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也并不十分科学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和学生的忽视
学校对于信息课的教学并不十分重视,转而狠抓数理化等主课,将学校的升学率摆在首位,不太重视学生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并不像传统的语文、数学等学科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初中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信息技术课时被其他课程占用的情况,不能够保证基本的课程教学。而且有关信息技术的管理制度不完全,管理尺度松弛,学校也缺少技术水平高的教师。
对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明确的认识。对于学数学生来说,计算机往往是一种娱乐工具。比如在网吧,多数学生都是聊天、看电视、玩游戏。真正用于学习的却很少,比如很少看到学生去网吧查资料,交流学习方法等。网吧如此,家庭计算机也不例外。许多个人计算机都是用来娱乐的,而其学习和工作的功能往往被忽略。受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多数中学生都将计算机视作一种娱乐的工具,而信息技术课也便成为满足学生玩耍欲的课程。学生的心里只是想怎样能避开老师的目光,抓紧时间玩,而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由于学生对这门课程并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对这门课程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2、师资力量欠缺理念落后
受人员编制或教育经费的问题,或是因为信息课时数少,又没有升学压力,学校对信息课的关注度不高,缺乏重视。学校的漠不关心使得信息老师缺少专业培训机会,有的甚至并没有娴熟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方面的知识,或许仅仅只是会运用基本的电脑操作常识这样的师资是很难提升学生们的信息素养的。
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一些教师不能够接受新型的教育理念,离真正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还有一定的差距。这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很传统,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知识传授,并不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数教师缺少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没能找到创新的教学方法,依然按照教师讲课学生笔记的方式。这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实践经验缺少,动手能力差。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和素质教育的标准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3、学生基础差异
在学生们的知识接受中,也是因人而异的。老师在课堂上统一演示完教学内容后,布置给同学们作业任务,有些同学可以很快的、有想法地去操作。但也有些同学或许是上课没仔细听,或是操作能力不熟,要完成作业就有一定的困难。产生这种差异性的原因可能是,有些学生先前就已接触过计算机操作的部分知识,或是家中有电脑,接触尝试的机会多;而有些学生或许是初次接触,还处在陌生需磨合的阶段,接受能力明显就有些慢了。学生的基础水平不一样,认知能力不一,使得教师难以展开教学工作,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任务中的难度加大。
4、缺乏实践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侧重动手操作的课程,必然需要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实践是验证知识的最根本方法,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多元化的动手活动中,学生才能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必须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够在亲身操作中提升学习兴趣。但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对具体活动的设计过于单一,不能够根据学生的求知领域来开展活动,甚至可能引导学生走向错误的学习之路,沉溺于游戏不能自拔。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加大重视程度,坚持教育方向
学校需要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学校整体的信息技术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竞争力。要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投入,必须从资金、教师和硬件设备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来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研究,学习新型的教学方式,贯彻现代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在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了解,让学生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在现代生活中,信息技术的掌握已经成了一种基本要求,其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坚持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教育方向,能够使得学生掌握信息、传播信息和利用信息,能够通过信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出色的信息素养,真正地将信息技术和课程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2、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因材施教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如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进行考核,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由于学生水平不一,对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序也不同,在上机操作时,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个别指导,及时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指导他们去探索掌握一些较深的课外知识,通过上机指导,让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因材施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方法之一,就是为学生设计开放型任务,如画一幅图画,用Excel 制作一张自己班级的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表,绘制一张课程表,设计一个课件,用Word 制作本班的黑板报等,这类开放的任务,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学生活化,提供实践机会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所教的课程内容应该尽可能的贴近生活,教师应该课前搜集准备了社会最新的信息内容或科技发展,在课堂上介绍给学生,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见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掘,去搜新信息,去习得新知识,积极有效地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并且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总结
现在社会,信息日新月异,更新频繁。信息技术也越来越普及,正因为如此,学校中的信息教育尤为关键,信息素养从基础开始,教师应对孩子时候的学生抓好信息辨别的教育,学校对信息技术的教育更是不容忽视。学校是培养学生的摇篮,应该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让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任重而道远,学校、教师、学生都应该不断努力,不断改善,共同进步,共同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2(18)[2] 陈刚.对信息技术教学中“课堂活跃”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农村教育.2012(02)[3] 陈文慧.浅析初中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才智.2012(02)[4] 李莹光.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发展[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2(03)[5] 赵克己.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