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教育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教育组织者的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环,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如何将文本转化为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再创造呢?
首先,教师角色、观念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场所,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教师一定要及时转变观念,才能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
其次,师生关系要转变。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真心地走进学生,真情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的和谐、高效教育。教师只要真心热爱学生,就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同时学生也会向你敞开心扉,使你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针对性,有实效。
第三,课堂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紧扣教学内容。“不打无准备之战”,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还要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统一,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
最后,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
课堂上想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充满活力和感染力,要抑扬顿挫、风趣幽默,要有感情投入、进入角色,眼睛要有神,动作要有力,让学生在张驰有度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会愿意学、喜欢学,全身心地将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课堂效率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第二篇: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收获、高效提高、高效进步。作为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环。所以,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高效课堂:
一、教师的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
二、高效课堂需要充分的准备
“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备好教学对象。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变化。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们还应该端正一种认识――培优补差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值得我们重视。
四、教师课堂结构、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
传统的教学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讲授不易打动学生,导致教学的实效性差。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而这些学习方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为主,以练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这个环节教师应当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以练习去强化课堂的互动,并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此外,高效课堂当然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合作。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不同的层次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总之,高效课堂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三篇: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放手,让课堂演绎生命的精彩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内容摘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还没有在常态课中得到有效的实施。笔者
认为,教师彻底转变观念,真正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前提,采用多元的教学手段,拓宽教学空
间,全方位开放课堂,促使学生全员参与是关键,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惯是重点,教师的智慧引领和科学评价是保障。本文着重从以上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主体;开放课堂;培养习惯;智慧引领;科学评价
伴随着新课程的脚步,课堂教学的形式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透过精彩纷呈的表面,我们不得不清醒地看到:老师的“霸权思想”还普遍存在,“把课堂还给学生”更多的只是“展示课”、“优质课”上的作秀,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真正“放手”。
“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教师的头脑里是有的,教师的不愿放手,不敢放手,原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
一是教师对自己的不自信。担心放手之后,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教师无法解答,岂不尴尬?担心“放手”之后,课堂活了,乱了,“收”不回来怎么办?
二是教师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怕学生遗漏了重点,怕学生找不准难点,怕学生提不出问题,怕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偏差„„
一个个担心,导致教师紧紧占据课堂不放,滔滔不绝的讲,甚至将每一题的答案都做了分析。而我们的学生真正学会了多少?殊不知教师帮得越过分,抱得越紧,学生就越难得到锻炼的机会。一旦离开了教师的荫庇,他们就会突然感到无所适从。
谁才是学习的主体?谁才是课堂的主人?要知道,从小学到高中12年间,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度过的时间大约有13000课时之多!新课程呼吁教师放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自由与个性才会有呼吸与生长的空间。放手的课堂才能演绎学生生命的精彩!
一.信任学生,放飞孩子的心灵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一个人都需要尊重,渴望得到认可。我们往往说学生的潜力巨大,实际上学生的潜能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大。教师只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就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让孩子们的心灵自由舒展,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才能和智慧的舞台,那么,学生的精彩表现就会还我们一个又一个始料不及的惊喜。
课例呈现: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活动《戏曲大舞台》
学生对戏曲的种类、戏曲的知识不感兴趣,问能不能把内容换一下,改成“咱班大舞台”,我欣然同意。学生欢欣雀跃,在课代表的组织发动下,很快提交了合理而有创意的方案。经过两周的准备,一场精彩的演出展现在舞台上。台上演员吹拉弹唱说,异彩纷呈;台下观众赏心悦目,大饱眼福。穿插其间的小记者对小演员的采访更是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获取了多方面的知识。教室真正成了学生尽情展现才干的大舞台,成了促进学生不断成长的大舞台。
反思:这样的效果实在是一种意外的收获,而这个美丽的意外恰恰是基于充分信任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的。相信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意愿,解放学生的大脑和手脚,让学生甩开膀子干,放手的课堂一定可以收获更多的美丽。
二、开放课堂,激发创造的热情
开放的课堂呼吁语文教师开放的意识,以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全程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地思考,多元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根据学情设定目标选定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应力避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替代儿童的观察和思考,而应该蹲下来,以儿童的视角观照我们的语文教学,帮助孩子走进自己的语文世界,走进自己的语文课堂。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学习方法、课堂练习的选择,教师可以放手交给学生来完成,让课堂由老师“一厢情愿”地苦心经营,变成师生“两情相悦”的动感地带。而自己选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更符合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造热情。
2、留足时间确保学生深入思考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说得多了,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和课堂实践的时间就少了。教师应当精
讲少说,退居幕侧,大胆地放权给学生。让学生拥有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潜心解读文本。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多角度的深入阅读。即使学生遇到了阅读障碍,教师也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充足的时间,为学生铺路搭桥,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让文本在思维的火花中活力四溢,让生命在思维的烛照下绚烂多彩。
3、拓宽空间促进学生多元探究
“我的课堂我作主”,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朗读秀、写作秀、小勇士、智多星„„花样繁多;情感激励法、唤起注意法、讨论辨析法、擂台比武法„„新招叠出;歌谣、谚语、漫画、小故事、游戏„„生趣盎然;读书报告会、辩论赛、专题研究、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演讲、演剧、游艺„„精彩无限。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大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给语文教学注入源头活水。多元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成为立体化的交际活动环境,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参与,课堂处处跃动着生命的欢愉,学生在多元的探究中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培养习惯,点燃智慧的火把
1.学会倾听
听别人说话,稍纵即逝,要很快听懂对方的话语并快速作出反应并非易事,所以倾听也是一种能力。教师要创设倾听情境,规范学生的倾听行为,提高倾听技能。如:自始至终保持心无旁骛的倾听姿态,细心地听取教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发言;边听边思考,发现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或者一些存在错误的地方;把握住话语的主次、条理,筛选信息,客观全面地分析等。当孩子们能够沉静地坐下来,目光清澄地注视着对方,微微前倾自己的身姿,那么孩子们就能听到心与心的碰撞的清脆音响,美妙动听。
2.大胆表达
教师要把话语权归还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表达,从敢说到想说,从多说到善说,提高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课前的三分钟演讲,阅读文本时的朗读、复述、讨论、交流、评说、辩论,作文教学中的谈思路、说构想、评议以及专项的口头作文训练,都是学生锻炼表达能力的良好契机。可以是个别说,也可以是同桌交流、小组讨论,或表达自己见解,或纠正错误观点,或补充不足部分,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言之有理,条理清楚。
课例呈现:
①《秋天》 学习本文后,要求学生以“秋天”为话题,说一句话,学生说出了“秋天是一幅绚丽的画”,“秋天是一曲优美的歌”,“秋天是一首动人的诗”„„我吿诉学生,把这些句子组合起来,就是一首诗呢。
②《羚羊木雕》、《变色龙》、《皇帝的新装》 学生自己设计场景,编写台词,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兴趣盎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③《信客》 在感悟信客高贵的灵魂后,带着对信客深深的景仰,给信客写“墓志铭”,小组交流。“三十年的风尘苦旅,接通了城市与乡村的血脉。”“他闪亮的双眸,阅尽世间沧桑;他坚定的脚步,诠释着信客的内涵。”„„厚重的文字从学生的笔底流出。
④《塞翁失马》 组织学生讨论:你怎样看待“父子相保”这一结尾?许多学生认为:“父子相保”不是好事,因为在国家和民族危难关头,每个人都要担负起保家卫国的使命,即使血染沙场也无尚光荣。
反思: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情感就会泉水般奔涌而出,情之所至,妙语连珠。
3.勤于思考
学会思考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圈点意识。我们的眼睛有时并不负责任,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时拿起笔来圈圈点点,边读边把有感触的字句、疑难之处圈出来。一处处圈过去,手动了,眼动了,脑子也动了。
其次,要捕捉提问的最佳时机,精心设计问题。富有挑战性的、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各种问题,能有效激起学生主动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还应鼓励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再次,要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能反映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投入度,思维空间的开阔度,体现学生的阅读质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钻研文本,体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自探自悟中品味自主学习的艰辛与快乐,增强阅读能力。在放手之初,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我们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告诉他们如何于细微和平常处发问。比如,从课题处求疑,从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求疑,从某些关键词语、句子处求疑,从自己感到困惑处求疑,从易错处求疑。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有疑问先要自己寻找答案,力争自己解决。
4.善于合作
自主的课堂需要伙伴的合作。我根据学生的性别、能力、学习成绩,均衡搭配,组建8-9个6人合作小组。小组成员的分工明确,每半个学期,小组内部进行一次角色转换,每一个学期小组成员重组一次。课堂上,小组成员一起研究分析学习目标和重点内容,探讨疑难问题,彼此信任,相互配合,在思维的碰撞中张扬个性,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共享语文世界的美丽和精彩。
四、智慧引领,彰显思维的张力
“放手”并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具备更丰富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更高超的指挥艺术,更有效的调控能力。倾听学生的发言时,教师要用心捕捉稍纵即逝的灵光,巧妙点化,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学生的思维走向偏谬时,教师需及时引导调控,在不经意处着力,“抓回”散乱的思维;学生的探究停留在浅表层次时,教师要追问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学生的阅读遇到障碍、思路比较狭窄时,教师要牵线搭桥,拓宽学生的思维,唤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界。课例呈现:杨聪执教《孔乙己》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从人物语言的字里行间发掘出了潜含在语言下面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为什么丁举人家的东西就偷不得呢?
生:因为丁举人是鲁镇有权有势的人,偷他家的东西会“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生笑)
老师:很有道理,孔乙己不就因为这次被打折了腿吗?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孔乙己真的就不知道偷丁举人这样有权有势的人家是有风险的吗?
生:他可能会知道。师:那他为什么还要偷呢? 生:因为他实在是太穷了。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可能是心理不平衡。师: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们都是读书人,凭什么丁举人他们就有权有势,而自己却一无所有。
师:哦,原来这里“偷”还是一种抗争。
点评:师生抓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展开对话,对话中教师适时追问,引领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隐含的深意。在相融相生的对话中,学生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肤浅的表层,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使教学显得厚重,有力度。我们常常惊叹名师调控课堂的能力,惊叹他们信手拈来的语言,细细想来,那不仅来自于经验的成熟与老道,更来自于课前的精心思考,因为他们是在用更多的时间在备课,甚至在用一生的时间在备课。
五、科学评价,涌动生命的灵性。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和学,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排座次的终结性、甄别性、选拔式的评价,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立足于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发展自我的机会。评价要有激励性。在日常教学或生活中,教师一个自然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语、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一个拍拍肩膀的鼓励都会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和阳光的温暖。鼓励性的评价并不是浮光掠影、轻描淡写的廉价吹捧,而是从心底里发出的最真诚的肯定与建议,这样才能直击学生心灵,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力,推动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评价角度要全面。重知识更重能力,重结果更重过程与方法。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处境,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态度,关注学生发现和探索问题的主动性,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的积极性等等。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评价方式要多样。要注意口语、态势语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同学互评、学生自评想结合,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集体评价相结合。教师不应以课堂的评判者自居,要走下讲台,放手让我们的学生参与课堂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客观地评判,学会审视反思自己,进而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走下讲台,大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期待和信任中,生命舒张,心灵释放,精神焕发,思绪飞翔,让自主的课堂展现灵动的智慧,演绎生命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彭贤智 《 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1] 鲍希奎、陈迅、张徐健 《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模式研究》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董洪亮 《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第四篇: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教育学院,马高超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国内外许多教育方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起主体作用;学生往往局限于从课堂、书本掌握知识,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无论处在哪一阶段的学生,其学习兴趣、知识能力、逻辑思维方式和目标等方面均存在不同差异,且这些不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随着年龄与地点的变化而变化,这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本文简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并着重在学生质疑能力、兴趣和个性方面的培养进行深入探讨。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提出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最早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转换来的。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在教育界影响很大,传统的教学基于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体作用,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杜威对以教师为中心这一教学方法是极力反对的。他提出的新思想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并被进一步运用到中学和大学的教学模式中逐步发展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可以说“以教师为中心”的对立面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征主要是:学生起到主体作用,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激发和引導,既要“授之以鱼”又要兼顾“授之以渔”,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小组活动、协作式、设计式、个别式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或选用互联网、多媒体等多种教具进行教学设计规划。是否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判断依据一方面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能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谁是学习的主体,即能否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投入到课堂中的情绪和积极性,学生是否是自己的管理者。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负责控制和管理学习活动,积极投入到课堂建设和活动规划中,那么这种教学模式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我们目前所应倡导和积极学习的。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质疑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所谓“不需要教”即达到学习上的“自由”,人类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当只有“施”,或者只有“受”,学生的学习是在求学,教师在这当中应当有一个责任,那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达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到自主汲取知识的技能,有思辨的想法,从而能对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其来说才是更好的教育。学习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书本为中心,课堂教学形式采用“三统一”的教学模式,即课程时间、课程进度、课程考试统一进行,填鸭式向学生灌输死板而枯燥的知识,造成学生只会呆板地接受知识,而不是自己去通过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清人唐彪说:“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用此强调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性。有了自己的思考,知识点也就多了数倍,事物与事物之间有学生自己独特的认识,便不会固守于传统,有了更多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人的头脑是否活跃,与质疑能力有直接关系。
由此看来,在课堂上教师着实不应该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生搬硬套,教师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多元创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疑问以及对于知识与书本不同的理解和质疑,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创造高效课堂。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兴趣的培养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转变固有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来主导课堂,在课堂中,教师只是起到点拨和启发的作用,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思路,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感,调动起学生积极获取知识的情绪,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从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学生只有对知识怀有热爱,才会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去思考,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项教师布置的任务。如果教师也只是刻板地去传授知识,而不懂得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地想去汲取知识,在学习中找到乐趣,那么学生便不会把学习当作是一件有趣而对自己有益的事,更甚者,也许他不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而是当成应付教师或者家长的工具。试问一个不把自己的学习当回事儿,天天吊儿郎当的人如何为自己的将来负责?所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对将陪伴自己一生的事情充满期待和热爱,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件有趣且对自己有益的事情,这样学生才会踏实地学下去,而不是浮于表面,造成身在课堂心在课外的毫无效率的知识学习。
兴趣和效率挂钩,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到知识,甚至创造知识。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重,将互动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等多元学习方法结合起来,使课堂有趣起来,使知识生动起来,提供学生学习需要的更多资源、平台,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获得学习经验的能力,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知识上来。让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到学习知识中来,学生的职责应是有选择权和主动认知权地接受知识,学生自己对学习和考核评价也负有责任。
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个性培养
教师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领。因材施教,是自古就提出的教育理念。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有人适合钻研文学,有人喜欢物理知识。而教师该做的绝不是让学生如同流水线产品一样,千篇一律,唱起歌来都一个调。在这里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发起者。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的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作出合适的调整,不能一成不变,沉闷死板。根据学生个性把握教学方式,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可以主观判断,领悟,从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学到知识,让课堂成为自己自主学习发展的平台。
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所想要的,所擅长的,所适合从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学习上也会诚实地体现出来。而教师通过同一间教室,发现坐在其中的各个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的天赋和爱好,给予其适当的点拨,并且在其迷茫时给予鼓励。不要认为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教育育人,是让一个人焕发出自己的光彩,健康而积极地找寻自己想要的人生。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思维,因材施教,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认可了学生之间的差异,给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创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学习、高效学习。不要让知识固化,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中活起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已经逐步在全国展开。相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会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展现美好的蓝图。
第五篇:如何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性评价
如何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性评价大连诺帝卡老毕发表于2010年06月14日 18:16 阅读(3)评论(0)分类: 个人日记举报
如何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性评价
信息时代,知识的编码化与数字化将人类带入知识经济与数字化生存的知识社会,知识老化的速度大大加快,“终身学习”因而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在此目标引领下,教育领域发生了“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的转化,传统课堂正在发生着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步骤,按照自己的进度完成学习任务,完全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老师在这里仅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有的老师马上有了这样的疑问,传统课堂中,老师讲,学生都不听,学生都学不会,老师不讲,学生能学会吗?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确实会有部分学生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陶醉于自己的小世界,原因是多方面的:
1.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学习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2.学习内容不能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3.教师监督检查不到位,等等。改善这种状况的最有效措施是加强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是整个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采取的评价策略和方法如下。
一、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是带着丰富的经验、能力和兴趣进入任何一个新的主题的。对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理解力做全面的了解,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常用的评估学生需求的方法有:图形组织者、K—W—L图表、头脑风暴等。
1.图形组织者:图形组织者帮助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现自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思维过程。
2.K—W—L图表(“已知—想知—学知”图表):K-W-L图表帮助学生思考他们对主题知道了什么,注意自己想知道什么,最后记录下来学到了什么,以及还要学什么。沟通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开展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同时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更有针对性。
3.头脑风暴:提出项目主题之后,先让学生归纳与主题相关的术语和观点,创造性地建立原有知识和新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小组合作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自主学习的学生。在21世纪这个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当一个人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再学习技能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自主学习者能够有效地制定计划并且不需要外界驱使而执行计划。他们懂得如何识别和使用各种丰富多样的资源和工具。
文献表明促进自主学习的课堂能够培养充满好奇心又乐意尝试新事物(Garrison, 1997)、视问题为挑战、渴望变化并且喜欢学习的学生(Taylor, 1995)。Taylor也发现在这种环境里学习的学生具有学习的动机,能够坚持不懈,独立、自律、自信并且目标坚定。所有这些特性都支持21世纪技能,它们是学生在未来努力获得成功而必须掌握的。有助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小组合作的评价方法有:项目计划、自我评价与反思、同伴反馈、小组观察等。1.项目计划:教师允许学生(小组)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小组)识别学习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策略,安排项目实施进度,制定评价标准等等。由于学生参与了项目实施计划的制定过程,因而有助于学生保持积极的自律,反过来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热情。
2.自我评价与反思:自我评价与反思给学生提供评价他们自己的进展状况、思维和学习情况并且反思改进的方法的机会。
3.同伴反馈:同伴反馈可以使学生通过评价同伴的工作,帮助他们对高质量工作的特征烂熟于心。
4.小组观察:小组活动观察支持合作技能的评估。
三、监控学生学习进展情况
在学生致力于项目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收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观念方面的信息来监控他们的进展状况。基于以上信息,教师能针对一些错误观念和其它学习问题给学生提供恰当的反馈。
当教师把监控学生进步的评估数据的收集和及时具体的反馈结合起来的时候,学生就能够集中于他们存在不足的特定地方,明确已经理解并占有优势的地方,从而对学习取得更多的控制权。有研究表明,当反馈很具体,并集中于任务的特点,同时以学生能够获得提高的方式给出时,所有的学生都会受益匪浅,尤其是学习很努力的学生。
监控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反思日志、项目问题列表、进展报告、阶段性成果展示交流会等。
1.学习日志: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以博客日志形式,记录自己每天的收获、困惑等信息。
2.项目问题列表:教师在设计基于项目的学习时,可以巧妙地在项目活动的各环节设置一系列问题,形成项目问题列表,并要求学生必须按要求完成项目中的各种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查看项目问题列表了解学生(小组)项目学习开展情况。
3.进展报告:教师可以制定一个项目学习进度表,记录学生(小组)学习开展情况。
4.阶段性成果展示交流会: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学生通常需要完成一系列任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重要任务完成后,组织阶段性成果展示交流会,一方面监控学生的学习开展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检测学生的理解力和鼓励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即“认知的认知”,指控制和调节人的思维方式的心理过程。在项目工作中元认知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必须对使用何种策略以及如何使用做出决定。马扎诺对4000种不同的教学干预措施的调查研究表明:提高学生学习最有效的措施是关注学生如何思维,以及关注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感受。
检测学生的理解力和鼓励元认知的主要评价方法有:反思日志、有组织的面谈和观察、书面测试等。
1.反思日志:反思日志是学生对学习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进行系统思考,建构个性化理解的结果,也是学生对提示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的结果,因此是检测学生理解力的有效手段。
2.有组织的面谈和观察:安排对个人或小组的面谈来检测理解能力时,必须要求学生对他们当前的理解做出解释并说明理由。有组织的观察与此类似,但用于技能、进程和绩效的评估,且学生可独立完成。
3.书面测试:书面测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最直接手段。
五、展现理解力和技能
展现学生理解力和技能的评价属于一种终结性评价,评价方法有:作品、绩效、学习档案袋、学生主持的例会等。
1.作品:学习者创造的、展示其学习状态的学习成果,如小论文、电子板报、模型等。
2.绩效:绩效是指由学生展示并有助于显示其学习的实证、作品和事件,如演讲、辩论会、课本剧、舞蹈等。
3.学习档案袋:学习档案袋使得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过程以及绩效的评价突破了时间限制。
4.学生主持的例会:学生主持的会议要求学生们通过与家长分享目标、作品、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方式来组织和交流其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