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好习惯伴随学生健康成长------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总结
让好习惯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总结
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坚持德育首位,以德育人,我校根据县教体局安排,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暑期学生行为规范养成实施方案》,并十分重视学生暑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行为规范、做事行为规范和学习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收获令人欣慰。总结如下:
一、明确意义,增强学校管理体制,在管理中加强学校家庭结合。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不是靠某个人就能办好的,它需要师生全员参与,上下齐心共同努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齐抓共管。它也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我校抓住本次活动的机遇,假期前印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明确要求了学生在家应做的几项事务,如:按时完成作业、注重卫生、遵守交通规则、文明礼仪等涉及学生假期的方方面面,狠抓学生暑期行为规范的养成。
二、诱导行为,强化学生训练体系,在训练中形成规范意识。
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情操,乃至发展个性特长和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起点,也是他们真正学习如何做人的开始。因此,从学生一进中学之门,就应该重视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我校在充分顾及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由浅入深,重点抓好卫生、礼仪、书写、劳动等习惯的诱导培养,切实打好学生做人基础。
1、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我校十分重视卫生安全工作,把日常卫生管理作为学校重要常规工作来抓,对全校师生进行健康知识和卫生习惯的教育并做了具体布署:要求全体师生积极做好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卫生,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行政例会,要求各分管领导、蹲点领导,也要经常到各年段去巡逻检查,加强对教室、走廊、楼梯及各班卫生包干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及时表扬优秀班级,对卫生做得不够的班级提出批评和指导,以保证卫生打扫的质量;教师大会,强调各班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教育每个学生要树立起主人翁责任感,时时处处为学校和班级着想,不带零食进校园,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和物品包装袋,看到纸屑等废弃物随手捡起,见到破坏校园环境卫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加以制止。针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用说服教育有时不能产生良好效果的事实,适当采取 “惩罚”教育方式,如针对个别学生乱丢废纸、1
随地吐痰现象,让其捡起丢下的废纸放进垃圾桶、清理痰迹,通过体验促使其改正不良习性,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另外,通过对他人不讲卫生行为的严厉批评,严肃处理,使其他同学产生心理震动,促其改正或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让大家共同努力,有效保持环境卫生,营造一个净化、美化的校园环境。
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校还通过 “文明班级”、评比这一载体强化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评价和监督。从认识入手,用制度规范,双管齐下,坚持不懈地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和公共卫生习惯,效果甚佳。这一点,已被事实所证明。如我校组织全体师生到电影院看电影,有些学生带着瓜子、香蕉、饮料等食品进电影院,电影放映结束后,学生能把果壳、饮料罐等废弃物装在塑料袋内带出电影院,放进垃圾桶内。目前各班教室的卫生也保持得很好,教室地面如有纸屑,学生看见了,都能主动捡起放进垃圾桶。学生个人卫生也有明显的改进,许多家长反馈说自己的孩子自上初中以后,变得爱清洁,讲卫生了。
2、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学生的文明习惯必然要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在家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外出时行为文明、言语礼貌。这些都是文明交往的基本要求。我校通过学校大会、班级小会要求学生见到老师、父母及长辈要主动问候;每天上学时要跟父母道别,说声“再见”,放学回家要向父母问好,睡觉前道声“晚安”;人人都会说会用“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十字文明礼貌用语等。还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好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礼让、起立等体态语言,递送或接受礼品、奖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递送或接过。
礼仪教育具有多渠道、多方面施教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我校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均要求各班要召开“讲文明、懂礼貌”的班会活动;为了统一各方面的教育,控制和消除不良影响,形成家校一致的教育影响,学校还组织学生家长会,要求家长密切配合,说明礼仪教育的目的和“家校同步”的意义,主动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要求学生家长教育、督促子女在家的礼仪行为;要求教师要经常性地与家长联系、沟通,互通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方法与对策。经过长期教育与训练,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很大的改观。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严守校纪校规,不论在校内校外,见到老师都能主动打招呼、问好;上下楼梯时,做到让老师先行;听到上课铃响马上进教室;迟到进教室能先喊报告;进老师办公室或房间能先敲门报告,得到老师的许可后再进入。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持之
以恒,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和熏陶,就能收到令人欣喜的教育效果。
3、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除了应使学生从小打好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应特别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写好规范汉字。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过程,是学生文化认知形成过程,是学生审美情感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也是培养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意志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还是培养一个人严谨、细心、认真、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品质的过程。
4、热爱劳动习惯的养成。热爱劳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天也没离开过劳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有助于智育的发展,达到手脑并用,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目的。劳动习惯的培养是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因而,我校从抓行为规范入手,把劳动习惯的培养落实在日常生活小事之中。
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巩固都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热爱劳动习惯的养成也不例外。中学生自制力和持久性差,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过程训练。通过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实现学生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良好习惯的转化。通过以上一系列生动活泼、切实有效的劳动体验活动,在养成热爱劳动习惯的同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也得以进一步提升。
三、评先引领,形成规范评价意识,在评价中激励行规典范
我校先后制定了《德育工作方案》、《先进班集体评选标准》、《“三好生”与“优干”评选条件》、《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要求》《中学生日常行为评定细则》、《学生假期日常行为跟踪》等付诸实施,并坚持每周一国旗下讲话总结表扬与鞭策,坚持每天5——10分钟班级行为规范训导,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训练着手,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建立检查评比制度,做到日检查、周小结、月评比并颁发“流动红旗”。通过学校学生会坚持每天两次到各班进行文明行为规范的检查登记评比和学校审评统计,评出各年级每周的“文明班”,每学期末再评出“优胜班”。新学期开始后我们收回了《致家长一封信的回执》,许多家长
同时,要求各班的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逐条做好自查,改进薄弱环节,并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的形式,发动全体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评价,人人都来发现好人好
事,抵制不良现象。在每学期期末结合本学期的总体表现,分别在各班评选出“文明小使者”“环保小卫士”各一名。我校还坚持利用校园广播网、黑板报、宣传栏等,及时表扬好人好事,通报存在问题。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感受真、善、美,认识假、恶、丑,潜移默化,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都能够做到行为规范。
叶圣陶认为“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习惯比分数重要,培养好习惯比训练高分数重要。良好习惯、行为规范是德才兼备人才的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规范的行为,再高的才智也只是“歪才”一个。我们知道,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积累,需要持之以恒。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我们肩负着催笋成竹的光荣使命,将不断创新教育思路,一如既往地抓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在中学生的心灵里播下文明的种子,矢志耕耘,不知疲倦,并期待着收获一次又一次快乐!
平阴县东阿中学
2011年9月
第二篇:让好习惯伴随孩子健康成长------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总结
让好习惯伴随孩子幸福成长
----2012年天宇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总结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习惯就是人一生取之不竭的道德资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从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多年来,我校一贯坚持德育首位,以德育人,十分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行为规范、做事行为规范和学习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收获令人欣慰。总结如下:
一、明确意义,增强学校管理体制,在管理中加强行规训练。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不是靠某个人就能办好的,它需要师生全员参与,上下齐心共同努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齐抓共管。它也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我校高度重视养成教育工作,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摆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不断增强德育管理体制,从具体的工作中切实加强了领导管理力度,建立长效评比机制,坚持学生上学放学时,校级领导门岗轮值制,坚持课间操及学生放学路队时值日行政人员在岗制和各班科任教师带班制,让老师们认识到,养成教育不仅是学校、校长的事,也是全校师生共同的事情;明确要培养学生素质,抓教学质量,必须从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让全校老师都参与到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中,树立“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是我的责任”的观念,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人人力抓养成教育”的氛围,促进工作长期开展,从而进一步加强、督促和引导学生的行为日渐规范。
二、诱导行为,强化学生训练体系,在训练中形成行规意识。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情操,乃至发展个性特长和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起点,也是他们真正学习如何做人的开始。因此,从学生一进小学之门,就应该重视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我校在充分顾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由浅入深,重点抓好卫生、礼仪、书写、劳动等习惯的诱导培养,切实打好学生做人基础。
1、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我校十分重视卫生安全工作,把日常卫生管理作为学校重要常规工作来抓,对全校师生进行健康知识和卫生习惯的教育并做了具体布署:要求全体师生积极做好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卫生,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行政例会,要求各分管领导、蹲点领导,也要经常到各年段去巡逻检查,加强对教室、走廊、楼梯及各班卫生包干区 的环境卫生管理,及时表扬优秀班级,对卫生做得不够的班级提出批评和指导,以保证卫生打扫的质量;教师大会,强调各班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教育每个学生要树立起主人翁责任感,时时处处为学校和班级着想,不带零食进校园,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和物品包装袋,看到纸屑等废弃物随手捡起,见到破坏校园环境卫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加以制止。针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用说服教育有时不能产生良好效果的事实,适当采取 “惩罚”教育方式,如针对个别学生乱丢废纸、随地吐痰现象,让其捡起丢下的废纸放进垃圾桶、清理痰迹,通过体验促使其改正不良习性,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另外,通过对他人不讲卫生行为的严厉批评,严肃处理,使其他同学产生心理震动,促其改正或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让大家共同努力,有效保持环境卫生,营造一个净化、美化的校园环境。
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校还通过 “文明班级”评比这一载体强化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评价和监督。从认识入手,用制度规范,双管齐下,坚持不懈地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和公共卫生习惯,效果甚佳。这一点,已被事实所证明。如我校组织全体师生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有些学生带着瓜子、香蕉、饮料等食品进园地,活动结束后,学生能把果壳、饮料罐等废弃物装在塑料袋内带出来,放进垃圾桶内。目前各班教室的卫生也保持得很好,教室地面如有纸屑,学生看见了,都能主动捡起放进垃圾桶。学生个人卫生也有明显的改进,许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上学后,变得爱清洁,讲卫生了。
2、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学生的文明习惯必然要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在家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外出时行为文明、言语礼貌。这些都是文明交往的基本要求。我校通过学校大会、班级小会要求学生见到老师、父母及长辈要主动问候;每天上学时要跟父母道别,说声“再见”,放学回家要向父母问好,睡觉前道声“晚安”;人人都会说会用“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十字文明礼貌用语等。还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好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礼让、起立等体态语言,递送或接受礼品、奖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递送或接过。
礼仪教育具有多渠道、多方面施教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我校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均要求各中队要召开“讲文明、懂礼貌”的中队活动,为了统一各方面的教育,控制和消除不良影响,形成家校一致的教育影响,学校还组织学生家长会,要求家长密切配合,说明礼仪教育的目的和“家校同步”的意义,主动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要求学生家长教育、督促子女在家的礼仪行为;要求教师要经常性地与家长联系、沟通,互通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方法与对策。经过长期教育与训练,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很大的改观。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严守校纪校规,不论在校内校外,见到老师都能主动打招呼、问好;上下楼梯时,做到让老师先行;听到上课铃响马上进教室;迟到进教室能先喊报告;进老师办公室或房间能先敲门报告,得到老师的许可后再进入。实践证明,只要我们
持之以恒,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和熏陶,就能收到令人欣喜的教育效果。
3、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除了应使学生从小打好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应特别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写好规范汉字。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过程,是学生文化认知形成过程,是学生审美情感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也是培养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意志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还是培养一个人严谨、细心、认真、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品质的过程。因此,我校把中午12:30-13:00这段时间作为写字时间,要求各班教师进班辅导,并特别重视对起始年级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首先要正确指导学生如何握笔,怎样运笔,教会他们写字的顺序,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身离桌边“一拳”,眼离桌面“一尺”,手离笔尖“一寸”。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书写严格要求,无论是写阿拉伯数字还是写汉字笔划,都要求以课本为范例,做到书写工整,规范、整洁,格式清楚。
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过程是一个不断重复教育的过程。为了能使学生始终坚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我校每学期都开展一些相关活动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如组织开展低年段的铅笔字比赛、中年段的钢笔字比赛、高年段的毛笔字比赛等等,成立“书法兴趣”小组,美术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给予一些书法基本功的指导与训练,经过不断研习,书法兴趣小组同学的软、硬笔书法作品在校级、县级、市级、省级多人次获奖。身边的同学获奖,学生看得见,觉得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书写热情。小学生有较强的可塑性,看到同学比自己好,在羡慕赞美的同时也会奋起直追,这样,全校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便有了水到渠成的效应。
4、热爱劳动习惯的养成。热爱劳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天也没离开过劳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有助于智育的发展,达到手脑并用,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目的。劳动习惯的培养是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因而,我校从抓行为规范入手,把劳动习惯的培养落实在日常生活小事之中。
首先,抓学生的自我服务。对低中年级学生,我校通过各班主任要求低年级学生自己穿衣、自己系鞋带、自己洗手帕、自己整理生活用品、自己削铅笔;中年级学生学会自己洗衣、钉钮扣,整理房间等;有计划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如“包书皮”比赛,“擦窗户”比赛等。再次,要求学生每星期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得少于三次,内容自定,洗碗、扫地、洗衣、炒菜均可。经过长期要求和检查落实,学生逐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学着做,集体的事情抢着做的好习惯。
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巩固都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热爱劳动习惯的养成也不例外。小学生自制力和持久性差,因此,教师在
向学生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过程训练。通过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实现学生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良好习惯的转化。通过以上一系列生动活泼、切实有效的劳动体验活动,在养成热爱劳动习惯的同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也得以进一步提升。
三、评先引领,形成规范评价意识,在评价中激励行规典范 我校先后制定了《天宇小学校规》、《德育工作方案》、《天宇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要求》《小学生日常行为评定细则》、《天宇小学二十二条违纪行为》等付诸实施,并坚持每周一德育主任国旗下讲话总结表扬与鞭策,坚持每天5——10分钟班级行为规范训导,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训练着手,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建立检查评比制度,做到日检查、周小结、月评比并颁发“流动红旗”。通过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大队委干部坚持每天不定时的到各班进行文明行为规范的检查登记评比和学校审评统计,评出各年级每周的“文明班”,每学期末再评出“先进班集体”。为了让全体教师能自觉积极地对学生行为进行有效督导,我校规定评为“先进班集体”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自然成为该学期的校级“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
同时,要求各班的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逐条做好自查,改进薄弱环节,并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的形式,发动全体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评价,人人都来发现好人好事,抵制不良现象。在每学期期末结合本学期的总体表现,分别在各班评选出“文明学生”“环保小卫士”各一名,出版专栏。我校还坚持利用校园广播网、黑板报、宣传栏等,及时表扬好人好事,通报存在问题。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感受真、善、美,认识假、恶、丑,潜移默化,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都能够做到行为规范。
叶圣陶认为“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他说:“我如果当小学教师,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习惯比分数重要,培养好习惯比训练高分数重要。良好习惯、行为规范是德才兼备人才的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规范的行为,再高的才智也只是“歪才”一个。我们知道,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积累,需要持之以恒。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我们肩负着催笋成竹的光荣使命,将不断创新教育思路,一如既往地抓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在小学生的心灵里播下文明的种子,矢志耕耘,不知疲倦,并期待着收获一次又一次快乐!
第三篇:让好习惯伴随儿童健康成长------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总结
让好习惯伴随儿童健康成长
------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总结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习惯就是人一生取之不竭的道德资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从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多年来,我校一贯坚持德育首位,以德育人,十分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行为规范、做事行为规范和学习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收获令人欣慰。总结如下:
一、明确意义,增强学校管理体制,在管理中加强行规训练。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不是靠某个人就能办好的,它需要师生全员参与,上下齐心共同努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齐抓共管。它也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我校高度重视养成教育工作,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摆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不断增强德育管理体制,从具体的工作中切实加强了领导管理力度,建立长效评比机制,坚持学生上学放学时,校级领导门岗轮值制,坚持课间操及学生放学路队时值日行政人员在岗制和各班科任教师带班制,让老师们认识到,养成教育不仅是学校、校长的事,也是全校师生共同的事情;明确要培养学生素质,抓教学质量,必须从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让全校老师都参与到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中,树立“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是我的责任”的观念,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人人力抓养成教育”的氛围,促进工作长期开展,从而进一步加强、督促和引导学生的行为日渐规范。
二、诱导行为,强化学生训练体系,在训练中形成行规意识。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情操,乃至发展个性特长和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起点,也是他们真正学习如何做人的开始。因此,从学生一进小学之门,就应该重视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我校在充分顾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由浅入深,重点抓好卫生、礼仪、书写、劳动等习惯的诱导培养,切实打好学生做人基础。
1、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我校十分重视卫生安全工作,把日常卫生管理作为学校重要常规工作来抓,对全校师生进行健康知识和卫生习惯的教育并做了具体布署:要求全体师生积极做好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卫生,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加强对教室、走廊、楼梯及各班卫生包干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及时表扬优秀班级,对卫生做得不够的班级提出批评和指导,以保证卫生打扫的质量;教师大会,强调各班教师要以课
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教育每个学生要树立起主人翁责任感,时时处处为学校和班级着想,不带零食进校园,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和物品包装袋,看到纸屑等废弃物随手捡起,见到破坏校园环境卫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加以制止。针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用说服教育有时不能产生良好效果的事实,适当采取 “惩罚”教育方式,如针对个别学生乱丢废纸、随地吐痰现象,让其捡起丢下的废纸放进垃圾桶、清理痰迹,通过体验促使其改正不良习性,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另外,通过对他人不讲卫生行为的严厉批评,严肃处理,使其他同学产生心理震动,促其改正或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让大家共同努力,有效保持环境卫生,营造一个净化、美化的校园环境。
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校还通过 “文明班级”评比这一载体强化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评价和监督。从认识入手,用制度规范,双管齐下,坚持不懈地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和公共卫生习惯,效果甚佳。这一点,已被事实所证明。如我校组织全体师生到电影院看电影,有些学生带着瓜子、香蕉、饮料等食品进电影院,电影放映结束后,学生能把果壳、饮料罐等废弃物装在塑料袋内带出电影院,放进垃圾桶内。目前各班教室的卫生也保持得很好,教室地面如有纸屑,学生看见了,都能主动捡起放进垃圾桶。学生个人卫生也有明显的改进,许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上学后,变得爱清洁,讲卫生了。
2、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学生的文明习惯必然要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在家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外出时行为文明、言语礼貌。这些都是文明交往的基本要求。我校通过学校大会、班级小会要求学生见到老师、父母及长辈要主动问候;每天上学时要跟父母道别,说声“再见”,放学回家要向父母问好,睡觉前道声“晚安”;人人都会说会用“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十字文明礼貌用语等。还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好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礼让、起立等体态语言,递送或接受礼品、奖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递送或接过。
礼仪教育具有多渠道、多方面施教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我校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均要求各中队要召开“讲文明、懂礼貌”的中队活动,并把准备得比较充分开展得好的中队活动拍摄后制成专题节目,在校园电视网络播放给全校师生观赏;为了统一各方面的教育,控制和消除不良影响,形成家校一致的教育影响,学校还组织学生家长会,要求家长密切配合,说明礼仪教育的目的和“家校同步”的意义,主动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要求学生家长教育、督促子女在家的礼仪行为;要求教师要经常性地与家长联系、沟通,互通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方法与对策。经过长期教育与训练,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很大的改观。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严守校纪校规,不论在校内校外,见到老师都能主动打招呼、问好;上下楼梯时,做到让老师先行;听到上课铃响马上进教室;迟到进教室能先喊报告;进老师办公室或房间能先敲门报告,得到老师 的许可后再进入。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和熏陶,就能收到令人欣喜的教育效果。
3、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除了应使学生从小打好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应特别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写好规范汉字。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过程,是学生文化认知形成过程,是学生审美情感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也是培养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意志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还是培养一个人严谨、细心、认真、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品质的过程。因此,我校把中午2:10-2:30这段时间作为写字时间,要求各班教师下班辅导,并特别重视对起始年级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首先要正确指导学生如何握笔,怎样运笔,教会他们写字的顺序,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身离桌边“一拳”,眼离桌面“一尺”,手离笔尖“一寸”。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书写严格要求,无论是写阿拉伯数字还是写汉字笔划,都要求以课本为范例,做到书写工整,规范、整洁,格式清楚。
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过程是一个不断重复教育的过程。为了能使学生始终坚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我校每学期都开展一些相关活动以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如组织开展低年段的铅笔字比赛、中年段的钢笔字比赛、高年段的毛笔字比赛等等,并把学生的优秀作品在校艺术节上一展风采;成立“书法兴趣”小组,美术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给予一些书法基本功的指导与训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书写热情。小学生有较强的可塑性,看到同学比自己好,在羡慕赞美的同时也会奋起直追,这样,全校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便有了水到渠成的效应。
4、热爱劳动习惯的养成。热爱劳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天也没离开过劳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有助于智育的发展,达到手脑并用,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目的。劳动习惯的培养是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因而,我校从抓行为规范入手,把劳动习惯的培养落实在日常生活小事之中。
首先,抓学生的自我服务。对低中年级学生,我校通过各班主任要求低年级学生自己穿衣、自己系鞋带、自己洗手帕、自己整理生活用品、自己削铅笔;中年级学生学会自己洗衣、钉钮扣,整理房间等;有计划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如参加“你丢我捡”活动、到“老年之家”打扫卫生、向家长学一样劳动本领、开展“我学会了„„”活动,扩大学生的劳动范围。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如“包书皮”比赛,“擦窗户”比赛,扫地比赛等。再次,要求学生每星期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得少于三次,内容自定,洗碗、扫地、洗衣、炒菜均可。经过长期要求和检查落实,学生逐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学着做,集体的事情抢着做的好习惯。
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巩固都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热爱劳动习惯的养成也不例外。小学生自制力和持久性差,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过程训练。通过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实现学生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良好习惯的转化。通过以上一系列生动活泼、切实有效的劳动体验活动,在养成热爱劳动习惯的同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也得以进一步提升。
三、评先引领,形成规范评价意识,在评价中激励行规典范
我校先后制定了《德育工作方案》、《先进班集体评选标准》、《“三好生”与“优干”评选条件》、《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要求》《小学生日常行为评定细则》等付诸实施,并坚持每周一校长国旗下讲话总结表扬与鞭策,坚持每天5——10分钟班级行为规范训导,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训练着手,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建立检查评比制度,做到日检查、周小结、月评比并颁发“流动红旗”。通过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大队委干部坚持每天两次到各班进行文明行为规范的检查登记评比和学校审评统计,评出各年级每周的“文明班”,每学期末再评出“优胜班”。为了让全体教师能自觉积极地对学生行为进行有效督导,我校规定评为“优胜班”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自然成为该学期的校级“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
同时,要求各班的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逐条做好自查,改进薄弱环节,并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的形式,发动全体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评价,人人都来发现好人好事,抵制不良现象。在每学期期末结合本学期的总体表现,分别在各班评选出“文明小使者”“环保小卫士”各一名,并给他们拍成专题片在校园电视网络播出,出版专栏。我校还坚持利用校园广播网、黑板报、宣传栏等,及时表扬好人好事,通报存在问题。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感受真、善、美,认识假、恶、丑,潜移默化,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都能够做到行为规范。
叶圣陶认为“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他说:“我如果当小学教师,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习惯比分数重要,培养好习惯比训练高分数重要。良好习惯、行为规范是德才兼备人才的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规范的行为,再高的才智也只是“歪才”一个。我们知道,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积累,需要持之以恒。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我们肩负着催笋成竹的光荣使命,将不断创新教育思路,一如既往地抓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在小学生的心灵里播下文明的种子,矢志耕耘,不知疲倦,并期待着收获一次又一次快乐!
大贾小学 2013.7
第四篇:让好习惯伴随我们健康成长
让好习惯伴随我们健康成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好习惯伴随我们健康成长》。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禅师带着一帮弟子来到长满杂草的草地上,他问弟子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除掉杂草。弟子们绞尽脑汁然后用上了各种办法,拔呀、铲啊、挖啊,可最终禅师说:“这都不是最佳的办法,因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要知道用什么方法最好,明年你们再来这里就会明白。”第二年,弟子们又来到这里,哇!原来的草地变成了绿油油的庄稼地。这时大家才明白:粮食多了,杂草就无立身之地,这才是最好的除草办法啊。
是呀,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好习惯多了,坏习惯自然就会少。老师经常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好习惯是人生的指南针,只有拥有一个好习惯,才能拥有一个好人生。”本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好习惯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那么,我们养成了哪些好习惯呢?
首先,我们养成了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这就是,在学校里给困难学生一份友爱的帮助,放学路上给老师一个热情的招呼,回到家里给父母亲一声暖洋洋的问候,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小学生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做一个心灵美的好学生。
其次,养成了认真学习的好习惯。我们上课更认真了,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更积极了;字写得更漂亮了,同学们的学习劲头也更足了,都准备要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老师的辛勤劳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再次,养成了喜欢读课外书的好习惯。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喜欢读书就是与道德高尚的人对话。我读过少儿版《三国演义》,认识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我读过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我被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所感动;我还读过许多童话故事,美丽的童话为我编织了多彩的梦。同学们,热爱读书吧,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此外,我们还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养成了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养成了文明守纪的好习惯。瞧!我们的教室更洁净了,我们的学校更美丽了,我们的校园更和谐了。
生活就是一方沃土,“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同学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蕴含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把简单的事做好叫做完美,把困难的事做好叫做杰出”让良好的行为习惯伴随我们健康成长,让良好的行为习惯成就我们的未来!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让阳光体育伴随学生健康成长(精选)
让阳光体育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羊亭学校鞠爱峰
摘要:体育锻炼不仅能从生理角度锻炼学生的体质,同时也能较好的缓解、释放
学生心理压力,帮助其解决心理困惑,纠正心理缺陷,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全其人格。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活动健康成长
中小学时期是人生历程中重要的转折时期,理论上称“心理断乳期”。目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焦虑、无自信心、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缺乏意志力、害怕失败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并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体育锻炼以其娱乐性、竞争性、集体性等特点可以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心理焦虑、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心理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体育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成长中的困惑,预防一些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结合体育锻炼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克服许多由体育活动所产生的特有的身体困难,体验到很多在从事其他活动中很难获得的身体感受。它对一个人的内在意志品质具有特殊的培养和陶冶作用。在体育教学及体育锻炼中,应充分利用它所具有的特殊优势,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果断、自制、自信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如,进行长跑练习时,学生要克服内心的紧张,身体的极限,信心不足等因素,还要克服气候环境、外界因素干扰的影响等。在教师的严格训练和积极鼓励下,学生通过反复实践,体会克服困难的乐趣,逐步形成了在困难面前奋发向上、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心理品质。一场精彩的篮球赛或一场激烈的足球赛,学生既锻炼了身体,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还有武术、体操等项目的练习,既发展了学生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果断、自信等心理品质,使其精神振奋,摆脱烦恼,陶冶情绪。每次体育活动后,教师要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总结,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和心理压力,让学生知道成功是通过努力才获得的,那么挫折和心理压力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应想方设法战胜挫折和解决心理压力,从而达到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的目的。教师在选择锻炼内容时,尽可能的选择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遇到
一些枯燥无味运动项目时,可以把它设计到学生喜爱的游戏中进行,这样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这样一来,既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从而起到减轻心理压力的效果。
二、利用体育活动特有的社会环境,协调人际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兴趣。相反,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活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因为体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它打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与孤立,不分学习成绩、不分年龄地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和比赛。这样一来,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活动是在室外进行的,学生与教师接触多。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而且还要练。若教师能身体力行,主动参与学生的练习、活动、游戏,无形中就缩短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使师生的感情得以交流。正如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没有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活动中,教师所表现出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求。教师在活动中用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语言,真诚地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师生间就会实现零距离的心灵接触。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恋共同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体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2、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由于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每一个动作技术,不是在老师的讲解示范和参与者的模仿练习中,就是在学生间互相讨论自学的实践中进行的。因此,在活动中时时存在着对动作技术正确与否的沟通。这种沟通不仅具有直观性、及时性和标准性,而且也是主动性沟通、注意力集中性沟通和信息交流性沟通的典型体现。所以,经常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其交际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3、改善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
在体育活动中,尤其是集体项目里,每个队员在其担当的角色中,能否很好的各尽其责,是评价其与同伴团结协作、配合默契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老师和教练的评价是阶段性的,观众的评说又带滞后性,这时就需要队员进行自我意识体会。这种意识体会就成了队员临场改进动作技术、调整比赛战术的直接原因。通过体育运动所形成的自我意识行为,在不断的运动实践中就变成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将这种行为能力运用到社会交往中,就可以了解到自我和别人对自己言行真实情况的反映,提高自身的社交技能。
另外,体育比赛经常出现因某一队员故意犯规激怒对方,裁判的“照顾”、误判而造成队员情绪激动,因为比分落后而久攻不下出现急躁,或者是因胜利在望而放松警惕的状况下,队员出现的一系列特殊行为。如能准确判断和迅速采取乘机而入的相应措施,比赛就有可能发生转机。如果把体育比赛中所养成的对别人的真实情绪状态和行为准确理解的习惯,运用于社会交往中,就能够掌握如何对别人作恰当而又为社会所接受的反应,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交技能。
三、利用多元主体评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标准》中,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是体育教师需要进行认真学习和仔细思考的。正确适宜的评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1、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能够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且敢于面对。在教师的点拨指导和自我心理的暗示下,学生能及时调控自己的参与情况和学习心态,使情绪的稳定性得到加强,减轻、消除因害羞练习失误或害怕而产生的神经和肌肉的紧张程度。这种评价重在过程,而不注重结果,能较好克服学生的胆怯、自卑的心理,使其保持良好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
2、相互评价。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是发动学生从各方面互相帮助的一种方法。这种互评,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增强学生间互相督促、相互帮助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互评中学会欣赏,学会鼓励,学会接纳,促使学生心灵思想的碰撞与情感交流,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这样一来,学生就敢于负责,善于欣赏,乐于分享,发展交往合作的能力,相互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此,教师要鼓励倡导学生间的合作式评价,允许通过各种分工形式共同完成任务,养成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促进他们协调的发展。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也是鼓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样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学生练习某个动作感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当学生取得某一微小的进步,教师应给予赞许的目光、手势(竖大拇指)或点头示意。这些带有激励性的身体语言式的评价,能较好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对教师产生信赖,对知识、技能产生兴趣。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又能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潜能和不足,从而悦纳自己。
要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要鼓励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给学生(特别是给体育差生)多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不要过分营造相互比较的课堂氛围,要鼓动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多作自我比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和体验到自己进步和发展的快乐。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人才的教育、素质的教育,也是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引起大家的重视。要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就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然而,这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让我们共同努力,将生命的阳光撒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在学校、家长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培养出一代具有乐观自信、人际关系良好、意志力坚强、思想上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吧!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教师网
2、《体育教学》
3、《中国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