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人文关怀融入作文评价
让人文关怀融入作文评价
中小学教育 2012年第1期
[导读]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作文的优劣,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具有写作的兴趣。
李 科 内蒙古乌海市实验小学 016000
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作文的优劣,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具有写作的兴趣。反思我们的传统作文评价,许多教师俨然以一副“判官”的面孔,给一个个满怀希望、渴望成功的学生简单宣判。一个分数就判定了等级,几句评语就画定了像,而且评语简单、统一、千文一面,大都是诸如语言是否流畅、中心是否明确、用词是否准确之类的内容。还有部分教师,把作文修改得满篇通红,面目全非,他们自以为对学生负责,殊不知,这样的修改会把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修改得无影无踪。
其实,恰当地评价是学生写作兴趣之火的助燃剂,教师如果能够把握好,就会放飞学生的心灵,带动多数学生走上爱好写作之路。究竟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评价,是当前作文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深深反思后,针对作文评价中的误区,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改变了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把人文关怀融入到评价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关注评语艺术化,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兴趣
评语首先是面对活生生的人,然后才是面对静悄悄的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语重心长的评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如果教师的评语只是冷冰冰的文字符号,没有丝毫情感,那么学生怎么能够真心实意地接受呢?有了这样的反思,我在作文评价中,尝试着用以下几种类型评语呈现学生面前:
1.肯定型评语。作文即使写得再不成功,也有它的亮点,评价作文的时候,首先要抓住这些亮点来肯定学生、激励学生。如有的习作在遣词造句上较优秀,我就这样评价他:“这词用得很贴切,你把种子放到了适合它自己的土壤。”有的结构较有特色,我就这样评价:“你巧妙的过渡使文章更精彩。”有的结尾和开头很出色,我就评价为“你的结尾意味深长”等等。学生读到这样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加以肯定的评语,就会有一种成功感,从而促使他们努力写好下次作文。
2.欣赏型评语。有的学生在习作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了古诗文,或者锦上添花,或者画龙点睛,我就送上一句:“你的知识面真广,而且既能积累又会应用,真不错!”有的学生习作通篇文采飞扬,我就这样赞美他:“读你的文章是一种享受,欣赏你的文才是我的荣幸,将来你的大名一定会家喻户晓。”看到这样的评语,哪个学生不心花怒放?
3.交流型评语。如有一位学生在习作中表达了她父母离异后自己内心深深的孤苦,我提笔安慰她:“不经风雨永远成不了雄鹰,有时候,磨难反而能成就你。别怕,老师愿意成为你永远的朋友。”学生面对这样的评语,他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吗?
4.商讨型评语。学生往往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因而他们有独特的感受。教师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修改取代,以致于使习
作中美好的、纯真的、具有学生色彩的文字在修改中消逝殆尽。当然,对学生习作中不规范的语言、不合理的结构等,教师还是要适当点拔,但最好用商讨的口吻,如:“如果把这个词换成„神采奕奕‟是不是更好些?”“把„我实在是很高兴很高兴‟换成„此时此刻难以表达心中的喜悦‟是否更妥当?请你读读看。”
5.图画型评语。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有时还可以用画图来表达。如学生的佳作,可以画一个高高竖起的大拇指,还可以画上一个可爱的笑脸,学生一看图就明白老师评价的用意,无需多言,学生的情绪自然高亢兴奋。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指导学生参与评价,提高学生的习作素质
反思我们以前的作文评价,学生作文篇篇都是教师包办修改,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笔者认为,只有学生养成自己修改的习惯,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他们受益终生。学生由写到改,这是一种进步,但同时也是一个较长、较复杂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教师悉心引导:
1.学生参与,形式多样。评价主体可变教师单人评为学生群体参评。我尝试了以下组合对应方法:“小组评定”即三四个人一组来评定;“交换评定”,即学生之间互相交换评定;“自我评定”,即学生自我评定;“学生评委评定”,即选出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做学生评委,评价其他学生的习作。经过尝试,学生自己当了评价者,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他们在给别人评价的过程中,既帮助同学修改了习作中的差错,又学习了别人习作中的精彩之处,同时也在对照中发现了自己习作的局限,还能够体会到评价别人习作的不易。这种种收获都来自于学生的自我发现,比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要好得多。
2.授之以法,引领入门。教师把一定的评价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并不代表着高枕无忧、撒手不管了,教师还要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具体指导学生学会评价,做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首先,教师要下水示范,带学生走一程。可以把某个学生的某篇习作片段抄在黑板上,用彩笔修改给学生看,并且简单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笔者把这种方法称为“堂批”。学生从教师下水修改演示中,可以具体而直观地感知到修改文章的一般方法和道理,了解修改作文的一般过程,这样学生自己动手修改时,就知道如何评价了。
3.分层评价,鼓励后进。学生评价同伴的习作,往往眼光是很“挑剔”的,教师一定要提醒他们,对习作评价不能拿一把尺子去衡量,而要区别对待,要以发展的目光看待别人,要用欣赏的眼光评价人。一个班内肯定存在着作文水平的差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的作文和习作能力较强的学生的作文,其评价的标准要不同,较差的学生放宽尺度,只要他有进步,就可以适当给他高分。同样是80分,对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好的学生来讲,意义一定不同。这样,不管哪个层面的学生,只要达到一定的目标,都及时给以高分激励,从而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评价他人习作的同时,学优帮差的好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第二篇:让人文关怀融入作文评价论文
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作文的优劣,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具有写作的兴趣。反思我们的传统作文评价,许多教师俨然以一副“判官”的面孔,给一个个满怀希望、渴望成功的学生简单宣判。一个分数就判定了等级,几句评语就画定了像,而且评语简单、统一、千文一面,大都是诸如语言是否流畅、中心是否明确、用词是否准确之类的内容。还有部分教师,把作文修改得满篇通红,面目全非,他们自以为对学生负责,殊不知,这样的修改会把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修改得无影无踪。
其实,恰当地评价是学生写作兴趣之火的助燃剂,教师如果能够把握好,就会放飞学生的心灵,带动多数学生走上爱好写作之路。究竟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评价,是当前作文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深深反思后,针对作文评价中的误区,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改变了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把人文关怀融入到评价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关注评语艺术化,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兴趣
评语首先是面对活生生的人,然后才是面对静悄悄的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语重心长的评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如果教师的评语只是冷冰冰的文字符号,没有丝毫情感,那么学生怎么能够真心实意地接受呢?有了这样的反思,我在作文评价中,尝试着用以下几种类型评语呈现学生面前:
1.肯定型评语。作文即使写得再不成功,也有它的亮点,评价作文的时候,首先要抓住这些亮点来肯定学生、激励学生。如有的习作在遣词造句上较优秀,我就这样评价他:“这词用得很贴切,你把种子放到了适合它自己的土壤。”有的结构较有特色,我就这样评价:“你巧妙的过渡使文章更精彩。”有的结尾和开头很出色,我就评价为“你的结尾意味深长”等等。学生读到这样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加以肯定的评语,就会有一种成功感,从而促使他们努力写好下次作文。
2.欣赏型评语。有的学生在习作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了古诗文,或者锦上添花,或者画龙点睛,我就送上一句:“你的知识面真广,而且既能积累又会应用,真不错!”有的学生习作通篇文采飞扬,我就这样赞美他:“读你的文章是一种享受,欣赏你的文才是我的荣幸,将来你的大名一定会家喻户晓。”看到这样的评语,哪个学生不心花怒放?
3.交流型评语。如有一位学生在习作中表达了她父母离异后自己内心深深的孤苦,我提笔安慰她:“不经风雨永远成不了雄鹰,有时候,磨难反而能成就你。别怕,老师愿意成为你永远的朋友。”学生面对这样的评语,他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吗?
4.商讨型评语。学生往往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因而他们有独特的感受。教师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修改取代,以致于使习作中美好的、纯真的、具有学生色彩的文字在修改中消逝殆尽。当然,对学生习作中不规范的语言、不合理的结构等,教师还是要适当点拔,但最好用商讨的口吻,如:“如果把这个词换成‘神采奕奕’是不是更好些?”“把‘我实在是很高兴很高兴’换成‘此时此刻难以表达心中的喜悦’是否更妥当?请你读读看。”
5.图画型评语。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有时还可以用画图来表达。如学生的佳作,可以画一个高高竖起的大拇指,还可以画上一个可爱的笑脸,学生一看图就明白老师评价的用意,无需多言,学生的情绪自然高亢兴奋。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指导学生参与评价,提高学生的习作素质
反思我们以前的作文评价,学生作文篇篇都是教师包办修改,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笔者认为,只有学生养成自己修改的习惯,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他们受益终生。学生由写到改,这是一种进步,但同时也是一个较长、较复杂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教师悉心引导:
1.学生参与,形式多样。评价主体可变教师单人评为学生群体参评。我尝试了以下组合对应方法:“小组评定”即三四个人一组来评定;“交换评定”,即学生之间互相交换评定;“自我评定”,即学生自我评定;“学生评委评定”,即选出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做学生评委,评价其他学生的习作。经过尝试,学生自己当了评价者,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他们在给别人评价的过程中,既帮助同学修改了习作中的差错,又学习了别人习作中的精彩之处,同时也在对照中发现了自己习作的局限,还能够体会到评价别人习作的不易。这种种收获都来自于学生的自我发现,比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要好得多。
2.授之以法,引领入门。教师把一定的评价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并不代表着高枕无忧、撒手不管了,教师还要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具体指导学生学会评价,做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首先,教师要下水示范,带学生走一程。可以把某个学生的某篇习作片段抄在黑板上,用彩笔修改给学生看,并且简单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笔者把这种方法称为“堂批”。学生从教师下水修改演示中,可以具体而直观地感知到修改文章的一般方法和道理,了解修改作文的一般过程,这样学生自己动手修改时,就知道如何评价了。
3.分层评价,鼓励后进。学生评价同伴的习作,往往眼光是很“挑剔”的,教师一定要提醒他们,对习作评价不能拿一把尺子去衡量,而要区别对待,要以发展的目光看待别人,要用欣赏的眼光评价人。一个班内肯定存在着作文水平的差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的作文和习作能力较强的学生的作文,其评价的标准要不同,较差的学生放宽尺度,只要他有进步,就可以适当给他高分。同样是80分,对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好的学生来讲,意义一定不同。这样,不管哪个层面的学生,只要达到一定的目标,都及时给以高分激励,从而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评价他人习作的同时,学优帮差的好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如何融入人文关怀
课堂教学中如何融入人文关怀
通过这一阶段的网上培训,对“人文关怀”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人文”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一般认为人文关怀有这样几个方面:(1)对生命及个人独特价值的尊重;(2)对自然及文化优秀传统的关怀;(3)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4)对不同观念的宽容;(5)对群体合作生活的真诚态度。
那么,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应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老师在对待学生教育态度上的人文情怀,二是老师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作为新课程培养人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应该以人的生存环境、人的生长过程、人的情感世界、人的个性潜能、人的创造智慧与人的合作交往能力为教育的基本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整合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这说明被剥离的人文因素又重新回到了数学。这说明“人”,尤其是“真正的人”的培养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共识。综观中外教育书籍,凡是大教育家,无不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因而,在数学中关注人文关怀是数学本身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那么,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呢? 我认为,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人文关怀的意识。
教师教书育人,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独特的生命个体,教师应当有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看到知识教育、能力训练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对学生循循善诱、严格要求,又要看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基础是身心的和谐发展。教师要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而非批评学生,多解放学生而非束缚学生。要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利,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大胆的探索精神、独立的个性品质,关心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心理因素,弘扬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渗透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教育从狭义来说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及人文精神的熏陶。一个人如果仅仅是智力高、学习好,而没有高尚的人性,就不能算是具有人文素质的人,甚至不能算是一个有知识的人。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但不会成为真正的大家。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渗透人文教育:
(1)通过鉴赏数学发展史。数学发展的历史是一部辉煌的历史,它为我们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介绍数学发展历史和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热爱,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如祖冲之的圆周率,刘徽的极限思想,杨辉三角形……以及现代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成就,从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2)通过分析带有辩证唯物主义色彩的题材。数学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等辩证思想内容,通过有针对性的渗透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如学习圆周率,学生就会发现大小不同的圆,它们的直径在变,周长在变,但是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始终不变;学习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发现被除数、除数,分子、分母,比的前项、后项都在变化,而商、分数值、比值却始终不变。又如在几何图形中,这种形变而值不变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指导同学们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这种“变与不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方法的渗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再如数学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的事实,可以让学生确立“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实践与应用数学知识。《新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为了是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
如朱乐平老师在上《父母为我们花了多少元》时,先让四年级学生通过计算,大概估算父母为他们从幼儿园到四年级共花了多少钱。然后播放一个为了孩子读书,妈妈辛勤赚钱、攒钱的真实的故事记录。让学生深深地领悟到“父母赚钱辛苦”“父母的伟大”,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让人难忘的思想品德教育。感谢、尊敬、孝敬、报答父母等人文关怀的意识无声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
(4)通过探究合作中的人文情怀。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灌输和学生一味的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学生成了刻板的机器,没有了情感和个性,数学也因此被冠以“繁难”“枯躁”的字眼。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主要学习方式,这正是科学以人文为基点的最好体现。
合作学习是一种越来越得到重视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更能体会到作为学习主人的自己的地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想,并实现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的转变。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生相互启发,使思维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对知识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使学生承担在完成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学会团结协作,互相支持配合,学会有效沟通,达成共识。认识到在合作中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在互动中理解个人与集体智慧的价值,获得愉快的人文情怀。
(5)通过体会数学的美。数学中处处存在美,数学科学的严谨结构,完美的体系以及灵活多变的方法技巧都是人们审美、鉴美的极好窗口。如数学问题中的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等折射出的美的神韵让人心旷神怡,而这些美的享受只有在亲自参与数学活动的实践中才能领略到。因此从美学的意义上讲,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可视作一个美的鉴赏过程。人们在这里得到了愉悦,培养了理性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6)通过个性的评价。《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介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一理念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文精神。
如某老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要求同学们拿出一张纸,首先把它对折,然后按自己的想象,剪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学生剪出栩栩如生的图案——五角星、苹果、蝴蝶、大树、房子、手拉手跳舞的小姑娘等。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或生活中见到的物体,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1说:“这些图案都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部分互相重合,他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学生2说:“我觉得我们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学生3说:“蜻蜓、飞机、人的五官也是轴对称图形。”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说:“你们回答得都很好,有的用自己的语言简练地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有的能够把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挑选出来,有的举出了生活中见过的轴对称图形例子。”这位教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从学生熟悉的剪纸入手,通过学生剪出的一幅幅美丽图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从语言智力、空间智力、观察智力去评价每个学生,帮助每个学生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培养。
总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并要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各个方面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的人文情怀进一步得到培养。
第四篇:人文关怀
电子商务1011
2010631031 陈开强
论工商管理学院人文关怀
通过在工商管理学院两年的学习生活,以主人翁的角度论述个人在工商管理学院所感受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层层递进又密切相关的几层涵义:
1、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第一次蒋院长在B308给新生交流会上的讲话,让我感受到自己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的被认可。作为管理学院的学子,必须要有管理学院学子该有的精神和文化气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在公共场所穿拖鞋,必须要有昂首挺胸的自信精神。在大
一、大二的两年里,更多的感受到老师在精神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培养,同样感触很深的是陈延童副书记给贫苦生演讲时候用到的“经济上贫穷,精神、文化上的不贫穷”以及陈副书记在后来的就业工作中所表现的人文关怀,让我深切感受到自己在精神、文化上的提升,一个成功的学院首先就应该承认它的学子,它的教师不仅是物质生命的存在,更应该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
2、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
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生活在工商管理学院两年,学院众多组织社团的欣欣发展充分表现了学院在注重人文关怀的另一个表现,极大的认可了学生在学院的发展和实现自身发展发面所处的核心地位,通过各种学生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加强和改进,学院设有学生就业促进会和心理健康协会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以及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学院,必须承认学生和老师无论是在推动学院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者支配地位。
3、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现在的社会,想要追求个人价值必须要以社会价值作羁绊,电子商务1011
2010631031 陈开强
4、尊重人的主体性。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
学院尊重人的主体性,不仅关心学生的物质生活,而且放心学生的社团生活以及精神生活,努力为改善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服务,在经济贫苦生中,学院努力为学生争取贷款,争取社会资助来帮助经济贫困生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通过勤工助学,既守护了学生的尊严又解决了经济贫困生的生活问题,通过诚信教育、安全演练等来提高学生生活品质。
5、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
物质层面,学院为了学生能有更好的环境,努力争取更好的住宿环境给学子,在夏天开放本来给研究生上课的空调教室,甚至在教室处于非上课时间的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精神文化层面的培养,使我们能够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我想一个好的学院应该不仅仅只会传授好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个学院所形成的人文魅力。
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发展;是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或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是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百度知道、百度文库
第五篇: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
“人文”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概念,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汉语中“人文” 的最初意义与“天文”相对应,在古代中国指的是礼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人文” 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各地的风俗人情。在现代高等教育中,“人文” 体现一种人格、理想、信念和道德的精神。总体而言,“人文”是指在人类社会发 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以人为本的各种文化现象之总和,含文明、文雅、精神教化之 义。
“关怀”常被理解为“关心”、“关爱”的近义词。在1987年版的《现代汉语 词典》中曾把“关怀”解释为“等同于关心”,实际上较“关心”而言,“关怀” 的程度更深,指向性更强,关怀者在关怀的过程中更注重对方的真实感受和达到 的实际效果。「‘」关怀行为在被关怀者的接受和改变过程中实现,主要包括两层含 义:一是关怀者对被关怀者的真正接受,而不是把对方仅仅当作“客观数据”来 分析。双方建立的是一种平等友善的“你一我”关系而非“我一它”关系;二是“动 机移植”,即“关怀者的关怀动机要流向被关怀者并使其受到影响”「2」关怀者不 一定要满足被关怀者的所有需要,但是应该坚持正确的目标,使被关怀者接受、认可并产生效果。
具体讲,人文关怀是指“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以‘以人为本’ 为精神内核,从人自身出发,切实尊重人的需要,肯定人的价值,不断完善人的 个性与人格,提升人的生存意义的一种重要实践行为。”[3」可见,人文关怀不仅 体现为一种精神,更侧重于一种实践,是在人文精神指导下实施的人与人之间的 关爱行为,是实现人文精神的一种方式或者方法。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理解:其 一就目的而言,人文关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是简单的“关心人”。它要求
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高度努力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持理性还要付诸情感;其二就内容而言,人文关怀的内容是具体、多维度的,集中表现为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注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探求人的理想与命运等;其三 就方法而言,人文关怀不仅在物质上提供帮助、知识上进行灌输,还需要关注人 的精神状态和内在要求;其四就范围而言,人文关怀贯穿于社会理念、社会制度、教育过程、生产管理等各个方面。
归纳起来,人文关怀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方式去关 心、理解、尊重人的价值特别是人的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
2.2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 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 社会实践活动。;+」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强调如何通过对人施加积极、正确的影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在人的精神构建中发 挥重要作用,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智慧。思 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实际上就是为人类提供人文关怀的过程。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 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情味含量,在关注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养提高的同时,着眼于情商指数、人性品格的培养,重视内在潜能的发挥和个体价值实现的社会 实践活动。”[5」可见,作为一项精神事业,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有着深层次 的契合。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人文精神所倡导的目标本质上一致:都是要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德性境界,塑造健康完整的人 格,从“人”出发进行一种人生教育或精神教育;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 境界和人文精神所关注生活的总体意义本质上一致:都充分体现出从“人”的内 在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个性、精神追求、内心需要和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其 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与人文精神相一致的终极价值:即“追求人生真、善、美 的境界,观照人类的未来前途和命运,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6」从这种意义上 讲,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关怀。
4.“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所谓“助人自助”是指“个人、家庭、群体、社区遇到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向其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援,通过整 合社会资源,挖掘潜能,推动困难人群走向‘自救、自立、自助和自强’的道路,也即是借助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反思自己,寻求改变,获得成长。”0}9}其内涵包 括了两个相互联系的目标体系:助人和自助。简单来讲,“助人”就是给予别人帮 助,“自助”就是通过引导受助者本人挖掘自身潜能,走向“自救、自立、自助和 自强”。“助人”到“自助”的过程,也如“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变化。也即,“自助”是通过“助人”需要达到的目标。
将“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着重把 握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现代教 育理论认为,“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及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是根据自己的 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教育的结果,这种选择是通过大学生主体认识、思考、实践后 完成的,是他人无法代替的‘内化’心理过程”。「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注 重大学生自我教育功能的发挥,更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助人自助”理念强调引 导和支持,主张案主通过自身的力量解决面临的困境或难题,“社会工作者在整个 工作过程中采取引而不决的态度,工作对象有权利自己做决定。”「川这种“引而
不决”的理念可以巧妙的运用到普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和“问题”学生的教育中,摒弃言之无物、空话大话的泛泛说教,在尊重学生兴趣、情感和己有经
验的基础上,适当举例引导,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潜移默化的接受科学的价值 观和知识。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树立“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意识。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应提供一切有利资源促进大学生的长远发展,直接为大学生提供各 方面的服务和咨询。不仅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心理、就业、人际、情感等方面 的问题,更要增强他们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让他们能够解 决更多同类或更广泛的问题。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贝曾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自助”要求在帮助学生实现“自助”的同时,思 想政治教育者自己也要实现“自助”。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者比学生的知识和阅历 都更丰富,但学习没有贵贱之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和大学生互相学习、分享经 验,伴随着大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
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人如果不同时间不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 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因此,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 满足自身的需要,如果忽视这种需要,心理和生活上没有得到必需的关怀,人的 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得到完全的激发或发挥。同时,当今社会多元化发展,人们的 思想和观念无法做到整齐划一,需要也呈现出多样性。当前大学生是具有现实需
要的人。学者尚川教授认为,“学生主要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重视;有的辅导员在工作中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态度,强调单一的外部灌输,方法简单不具体,思维不灵活,习惯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