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主任如何处理开展课外活动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
班主任如何处理开展课外活动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的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既要搞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又要组织协调学生各方面的活动极其关系,这一切均需要班主任有较高的素质,付出无比艰辛的劳动。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常常会遇到一些左右为难的问题,时时困绕着自己
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减轻过重课业负担。这种教育理念的提出完全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作为班主任,我努力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队会、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与人交往,培养他们关心周围事物,关心他人的美好情感。平时也经常开展一些读书、绘画、科技制作方面的比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爱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毫无疑问,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从中也获得了许多收获。但是,搞这些活动势必要占用学习时间,因而会影响到学习。而目前的状况是,学习成绩依然是衡量一个学生的主要手段,也是衡量一个教师优劣的最重要依据。而要提高教学质量,许多教师要靠大量的补习,扎实的训练来进行,经常占用学生的课外休息时间,甚至像音乐、体育、美术这类所谓的副课有时也被占用。谁都知道这样做不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为了提高成绩又不得不这样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处于两难的境地。
正确对待这个问题,班主任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开展课外活动也许短期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从长远看,丰富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同时,又能使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初步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又如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增加了知识量,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作文水平一定会提高。
班主任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该加强组织管理,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活动与学习关系的能力。还应该多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如班上一位女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平时沉默寡言,心恢意懒。我就特意让她参加了一次手工制作比赛,结果她编织的中国结获得了一等奖,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赞扬,使她在同学面前赢得了荣誉,获得了自尊。渐渐的,她恢复了学习的信心,对各门功课的学习和参加各种活动也有了浓厚的兴趣,人也活泼开朗起来,学习成绩显著提高。课外活动作为教育的第二渠道,便于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全面发展个性。
总之,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对于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全面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和集体教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该有表扬与奖励机制,形成竞争氛围,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第二篇:开展多种课外活动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开展多种课外活动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迅速地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这是许多语文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这一问题也实在不容易解决。鲁迅先生曾说:“因为创造是并没有秘诀,能够交头结耳一句话就传授给别一个的;倘不然,只要有这秘诀,就真可以登广告,收学费,开一个三天包成文豪的学校了。”事实正是这样。迅速有效地传授作文知识和技能,实在没有什么秘诀。做手艺的可以世代相传,如木匠和裁缝可以把手艺传给儿子,儿子又可以传给孙子。但是,很少有世代相传的作家。这说明作文确是不易。当然,没有秘诀不等于就没有方法。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好经验。多读多写,加强写作基本训练,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写作活动,正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好办法。特别是在当前大力提倡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措施,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占领课余时间,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笔者认为,以下做法不妨指导试一试。
一、生活札记(也可叫随笔)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不管是有计划地系统考察,还是无计划地偶尔发现,都可作为生活札记的内容,随时整理记下。俄国伟大的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就经常写生活札记,大至一件什么事的概况,小至一个人的特殊长相,或用几段文字,或用几句话,把它写出来。写这样的材料,既可以经常练笔,又可以帮助记忆,以备写作时采用。这好比演员的练嗓子和画家的画速写。
二、写日记或周记
日记或周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阅读报刊杂志的心得体会,有观
看影视剧的感想,有学习、劳动、工作、体育锻炼等的点滴感受,有表扬好人好事和新道德新风尚的记录,还有对某些不良现象的评论等等。对学生的日记或周记,教师一般不批改,看过后签个“阅”字即可。只在某些必要的时候,将学生的日记或周记里反映出来的一些突出问题讲一讲,给予指导。
日记和周记,一般要求写得简明扼要,不必长篇大论。
三、写读书笔记
许多人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过去许多文人学者都有这样的习惯,甚至把这种笔记作为一本书出版。当然,我们提倡学生写读书笔记,不是为了出一本书,而是为了积累写作文的材料。学生写读书笔记,一方面可以深刻领会读物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扩大知识面,也有助于开拓视野,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生的读书笔记,教师一般不必批改和审阅,有时可以抽查,掌握学生读写的情况,并向全班学生推荐写得好的一些读书笔记,让大家观摩,推动大家互相学习。
读书笔记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自由活泼。可以摘抄名言、警句、名篇,也可以写读后感。
四、课外改正错别字和病句练习;集词、集句、课外作文
让学生做下述练习:一是改正错别字和病句。让学生把老师定期公布的每次作文中的错别字和病句用本子抄下来,然后用课余时间查字典改正错别字,运用语法知识改正病句。二是集词集句。让学生将平时在课外阅读中看到的适用的词汇、成语、谚语等词收集、记录在小本子上,以备作文时学习使用。这样可以使作文的词汇丰富、句子通顺,富有表现力。三是课外作文。课外作文一般由学生自由命题选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有时也可由老师命题或指定一个范围让学生去写,老师对这种作文不必批改,只不定期进行抽查。抽查之后,可将好的课外作文向全班宣读,以资鼓励。课外作文能弥补课内作文之不足,在不需要老师指导和批改的情况下学生自觉地多做作文,这是迅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办报
学生办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黑板报、墙报、手抄报等等。黑板报、墙报一般都由班级集体出,可定期或不定期。每出一期都要求学生每人写稿,然后择优刊登。这样,出一次报就等于做一次课外作文,择优刊登又是一种鼓励。每期报要有一个中心内容,可由老师指定或班组自定。出来以后可以组织观摩,开展评比。学生办报可使学生受到较大的锻炼。写作水平得到较快提高。
六、书法、作文和演讲比赛
书法比赛能促使学生认真书写,并逐渐养成在作文中书写工整的良好习惯。作文比赛更是直接促进学生写好作文的一种竞赛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直接的好的效果。演讲比赛是促进学生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共同提高的一种形式,学生不但要写好,而且要讲好,才能取得优胜。上述竞赛活动,可在班级以至全校开展,每期一至二次。
七、课外写作小组
组织成绩较好,作文水平较高,有写作兴趣的学生,成立课外写作小组,也是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好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课外编辑写作小组。编写、组织校广播站、校刊、班刊等的文章,既编辑修改其他学生稿件,又要动手写稿,这种锻炼效果很好。②课外评论小组。开展书评、剧评、影评等活动。③组织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开展课外文艺创作活动,尝试诗歌、散文、小说、小剧本等的创作甚至自编自导自演。
第三篇:拓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拓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1)
【摘要】语文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对学生多方面进行了解和把握。本文就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课外活动进行分析和探究,从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作用和如何开展两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80-02
一、拓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作用
(一)课外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导致他们在学习中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对知识的掌握不是很牢固,此时采取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了。课外活动的开展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对语文的关注度有所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充分表达自己对语文学习的感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比较简单易懂,教师可以把文章内容转化到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章传达的思想。如《乌鸦喝水》一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外模拟乌鸦喝水的情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课外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比较被动,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老师讲的知识不能主动吸收,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步降低。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主动积极,以饱满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在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学习到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了解外界丰富内容。在课外互动中,学生不仅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还学会聆听他人的想法,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有助于因材施教
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会找到自己的乐趣所在,教师能发现学生的特点,并在活动中做出自己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不同教学环节和课外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兴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
(四)促进教育发展
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提高学生全方面学习能力,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内容,帮助学生增加课外知识,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广。
二、如何进行拓展活动
(一)增加课外阅读量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内容丰富多彩,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要加深学生对语文世界的了解,可以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并在总结陈述中得出自己的感受。课外阅读活动的展开可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依据,根据教学内容规定阅读相关内容,在学生阅读之前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会加深。
(二)开展知识竞赛
学习过程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开展知识竞赛以提高学生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出现错别字,教师可以开展默字竞赛,激发学生兴趣。很多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缺乏情感和技巧,教师可以开展朗读比赛,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和情感表达能力,传授学生朗读技巧。这些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避免“填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情感发展奠定基础。
(三)组织主题活动
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比较有代表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不同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向学生传递更好的教学理念。例如,讲解《乌鸦喝水》一课时,在讲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搜集类似小故事,并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教师还可以搜集相关谚语和成语,帮助学生理解其中内涵。
(四)开展实践活动
学生的课余生活是比较单调的,导致他们对社会和世界的了解需要进一步加深,对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写作产生不利影响。学生在生活中由于对世界和社会缺乏了解,对生活的感悟不深,写作时没有积累足够素材,写出来的文章缺乏情感真实。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情感。例如,去敬老院慰问,去福利机构打扫卫生等,亲自体验做好事的感受,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感悟,避免文章千篇一律。
(五)开展兴趣活动
学生在活动中会展现和选择自己的兴趣所在,由于受到课堂限制,在课堂上无法培养自己的兴趣,教师可以成立兴趣小组,让兴趣相同的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经验和感悟。学生之间的经验分享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积累兴趣的同时,激发情感共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得到提升,对终身学习和学习意识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课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机会,为学生提供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实践和探索,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兴趣,为语文课堂顺利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总之,小学语文是学生整个学期阶段的基础学科,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应在各个方面做好工作。传统教学中,教师关注较多的方面是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点等,导致课堂缺乏趣味性,师生之间的关系和教学效果都达不到预期,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种问题,可以开展课外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篇:处理好数学课堂中动与静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处理好数学课堂中动与静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丰县宋楼镇许口小学许若振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肢体、言语、思维上的动或静,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学生的动与静既要符合自身的特征,又要符合课堂的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将学生的动与静始终保持在有序的状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关键词;动与静关系思维教学质量
小学生思维正处在一个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在知识和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根据这一目标,我们的数学教学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机智,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而“动”与“静”是课堂教学的外部表现。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对“动”与“静”教学气氛的创设与调节。这里所说的“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肢体上的动、言语上的动和思维上的动,而“静”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肢体上的静、言语上的静和学生活动氛围上的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动”能让课堂教学气氛热闹,让学生思维活跃,让学生活泼有生气,而“静”则能给予学生自主思索、回味、感悟的空间和时间。“动”与“静”在课堂教学中是一对既矛盾又统一的综合体,我们不能把“动”与“静”机械地割裂开来,而应将“动”与“静”有机地统一起来,让数学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学生活动动静相宜,创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一学生肢体上的动与静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安静地听讲或认真地思考,需要学生肢体的静,可是有的学生在下面做小动作,学生在该静的时候没有静下来。我们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动与静分为无序的动与静和有序的动与静。无序的动与静是游离在课堂教学预设之外的动与静,不管是动还是静,他们都是对课堂秩序的挑战,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序的动与静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是踩着课堂教学的节拍、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动与静。这种有序的动与静既需要学生的自制与自觉,更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指导。
学生的动与静为什么会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呢?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大致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学生在课堂上根本就听不懂教师在讲什么,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师生思维不同步;二是平时智力较好的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基本上理解了,不想再听;三是注意力不集中且平时好动学生。就以上三种情况而言,中间一种情况并不多,因为听懂了的学生往往想让自己学更多,或者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听不懂”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才是比较普遍的。但问题在于,有时候我们并不是认为他们“听不懂”,而是认为他们忙于调皮而不听,并不是认为他们“注意力不集中”,而是认为他们没有学习意志力从而回避学习的艰辛。
不论那一类型的无序的乱动,教师先不要理喻,因为也有的学生为了引起教师对他的注意,故意做小动作。老师可先用一个眼神或一个微笑暗示学生,不要再做小动作,教师尊重学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一般都能停止自己的无序的肢体乱动。当学生再次出现无序的乱动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正确地区分属于哪种形式的乱动。对于平时好动而无法投入课堂的学生,教师通过对
1他们的关心来体现教育的爱心。对于听不懂的学生,我想最重要的不是急于让他们掌握知识,而是降低教学难度分层次要求,用低一个层次的知识去吸引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对这类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已经在课堂学习上落下来了,通过在课堂上为他们补习而使他们赶上其他同学的可能性极小,这就需要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追上来。如果学生自己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他们是不大可能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的。对于智商较高的学生,可适当提高要求,让他们自觉停止无序的乱动回归课堂。
对于学生无序的乱动,教师也可以采用以动制动的方法。因为学生肢体的动与静都是他们的本能,教师可以讲一个笑话活跃气氛;可以让学生自由活动一分钟,释放动的要求;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将学生动的成分过滤掉。适时的调整学生肢体的动与静,动是为了更好静,将学生无序的动转变为有序的动与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学生课堂思维中的动与活动氛围上的静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好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学生思维上的动,是指学生静静地思考的过程;学生活动氛围上的静,是指学生没有参与学习活动或学生思考时的安静的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它告诉我们“静”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我们需要“静”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形成,情感的勃发,思维的扩散。课堂是学生思维的活跃区,是理性的思考地,因此对于课堂教学应有一个“静”的氛围,从而期待更多思维上的“动”得以涌动,得以实现。
1.活动前“静”听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活动也越来越多的被引入课堂。但是活动开始之前,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而导致盲目乱动,往往学习效率低下。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最能体现学生在活动和思维上的动静之别。当教师的问题布置下来,小组的讨论就开始了,每个小组的情况和小组中的每个个体差异都非常明显。有些小组讨论得很热烈,但却与教师布置的话题无关,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可以看作是“活动之活” 与“话题讨论上的思维之静”。而有的学生虽然不参与小组讨论,但自己在旁边安静地思考,这样的情况可以看作是“活动之静” 与“话题讨论上的思维之动”。还有些学生就介于两者之间。其实,在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活动起来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思维上的活动,从而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思维的互动。
因此,在组织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并对操作程序给以必要的说明,提出明确的要求,各自的分工等,而此时应该要求学生 “静”听,积极地让自己的思维动起来。
2、提问后“静”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将摆脱不了对老师、对同学的依赖心理,很难拥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还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的习惯。在这关键环节,千万不要因为“冷场”而让它匆匆走过,其实,学生智慧的火花多在“静”中,在所谓的“冷场”中闪现的,这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每次提问后,应该有意识地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尤其是难度比较大或有争议的热点问题,更是给予充分的时间。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小刚身高1.3米,他在平均水深1.2米的河里洗澡,有没有危险?
师:谁能说出其中的道理?
生1:没有危险。
生2:有危险。
生3:不好说。
师:究竟哪一种答案正确呢?
这时学生马上安静下来,静静的思考起来。渐渐地,就有学生举手了,有办法了,学生经过思考后纷纷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这里教师没有否定学生的任何一种回答,而是让学生“静”思,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冷静的分析,认真的思考,然后再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3、课尽时“静”悟
“悟”是了解,领会,觉醒。数学课结束之前,不仅要小结学习的知识,还要重视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的小结。教育心理学认为,创造能力与学会如何学习的核心是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进。数学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数学意识,以利于今后进一步学习。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的教学,学生通过大量地猜想、验证、分析讨论等,从而获得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课尽时,提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让学生静静地回想、总结、去建构知识的框架和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知道猜想与验证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好方法,而且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今天,我们就是运用这种方法获取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希望同学们用所学的方法获取更多的新知识。在静悟中,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的被激活,在总结中学生还会发现学习活动中的得与失,在下一课的学习中调整自己的思维,让自己的学习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
三学生言语上的动和静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除了动手操作外,大部分都是言语的互动。学生思维活动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学生的言语,语言上的动与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1.注意提问中的动静关系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喜欢由自己拟订思考题,由学生看书后回答,看似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但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和学生的起点不能全面的了解,对于大多数学生,要么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要么太易学生不屑回答,达不到启发诱导的目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不到体现。如果教师让学生静下心来,自己看书找出难点和疑点,而后学生举手发言,纷纷表达自己的发现,情况可能大不一样。
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我这样设计提问:“果汁厂的工人们想请我们班的同学算一算果汁瓶上包装纸的大小,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你需要哪些数据?实在想不出的同学,可到书本上去寻找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在默默地思考中,学生很快找到了本课的难点和疑点,在言语的静之后孕藏着极大地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且使潜在的能力和智力得到发
展。
2.营造讨论中的动静气氛
当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这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争辩,让其形成心“愤”口“悱”、跃跃欲试的最佳状态,然后同学间、师生间相互补充,在共同探讨中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但“学而不思则罔”,讨论过后,应让学生回过头来思考一下概念是怎样建立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应用题是如何分析的等等,此时的思索有助于学生总结知识规律和学习方法。
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我请学生讨论得到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与圆柱体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宽分别相当于什么,学生讨论得很热烈。得出公式后,我又请学生闭上眼睛,回忆剪、推导的过程,让学生把刚才的表象抽象成数学公式,并弄清其中的关系,体现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有动有静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动”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更是蠢蠢欲动。既然压抑孩子一动不动是不可能的,那就不妨顺应他们的天性,让孩子动起来。同时又要保持“静”的思考,使得“动”中有“静”,让学生“动”出点名堂,“动”出点乐趣,让孩子在“动”中有所得。课堂教学也具有自身变化发展的节奏。一味地动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机会,会导致课堂教学“虚假繁荣”;一味地静,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充分发挥,会使课堂死气沉沉,了无生气,当然也谈不上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将“动”与“静”有机统一,追求“动”与“静”节奏的和谐,尊重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较高境界,共创课堂教学活动的“和谐共振”,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艺术魅力,心随我“动”,“静”彩无限,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2】《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13日7版
第五篇:如何处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关系
精选范文:如何处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关系(共2篇)班级是学校组成的基本细胞,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在这个单位中,担负着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其使命神圣、责任重大。二者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在工作中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下面据本人多年来的教育工作经验,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关系谈一下粗浅的体会和看法。
一、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工作分工与联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同时负有协调班级学科教学工作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联系的作用。在《班主任职责》中规定,班主任负责联系和组织科任教师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互通情况,协调各种活动和课业负担。科任教师的基本任务和职责应当是:首先搞好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完成“三维”教学目标任务,教会学生学习和发展,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第二,协同班主任搞好学生和班级的日常管理,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二、班主任应取得科任教师的支持与配合1、班主任在开展工作中,首先应当做到随时掌握学生和班级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依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从而取得理想的工作效果,但这些信息的来源,除从学生方面直接得到一部分外,许多相关信息,如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思想动态、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及创新与合作精神等)和学科教学过程中班级的整体班风表现及倾向(组织纪律、学习氛围、教学质量等)还要从科任教师那里获取。这样,才能使班主任对学生个体和整个班级的各种情况了解更全面、更客观,切合实际,使工作更有成效。另外,科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有效补充,同时,通过听取科任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还可完善班级管理的方法与策略,借以强化学生和班级管理,促使管理水平上台阶。
2、班主任要取得科任教师的支持与配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班级管理机制的构建要征求科任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第二,班务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和总结要注意对科任教师意见和建议的吸纳。第三,班务阶段性工作的开展,如主题班会、三好学生的评选、发展团员、参加学校重大活动等,要在征求科任教师意见和建议的前提下,同时争取他们参与活动的组织。第四,不断关心、了解科任教师的工作,努力搞好学科教学的协调,加强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的教育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五,不断通报学生及班级管理的工作情况等。通过以上工作与科任教师不断取得联系,增进信任,全面形成共识,进而形成工作上的合力,使班级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步,逐步使科任教师感受到和谐集体的工作优势,体会到与班主任搞好配合,才更有利于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样,科任教师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也就成为自然的事了。
三、科任教师应当与班主任搞好合作
1、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工作区别与联系可见,科任教师的工作很大程度上要靠班主任工作奠定基础,因良好的班集体是实现学科教育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而良好班集体的培养关键在于班主任。也就是说,支持班主任工作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工作。另外,班主任跟学生接触的机会和时间远多于科任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全面、更深入,更有利于把握和教育学生,科任教师不断与之取得联系,搞好合作,更有利于得到班主任的支持与帮助,全面了解和共同教育学生,使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科任教师与班主任搞好合作、配合,应当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充分认识班级管理机制和良好班集体对科任工作的支持与帮助。第二,积极支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及有关活动。第三,经常与班主任互通工作情况及有关信息。第四,自觉搞好学科教育科研及教学工作。第五,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以上将科任与班务工作融合一体,在共建良好班集体方面形成合力,取得良效,使班主任切实感受到科任教师的有力配合是不可或缺的,使其对科任教师工作的支持与帮助成为自觉行为。
四、互树威信是搞好协作有效补充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学生中相互树立威信是搞好工作协作的有效补充手段(班主任应带头做到)。因“亲其师,信其道”,所以,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扬对方学生看不见、听不到和了解不全面的优点及长处信息(素质特长、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和创新成果等),使学生更加崇拜、欣赏和感恩每一位老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各科和班级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进步。总之,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关系,也就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工作关系,两者在完成各自工作任务,实现工作目标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工作既有分工,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二者只有相互支持,互相配合,才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在实现“双赢”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共同目标。实践也充分证明“单打独战”,难以取得好的工作效果。
[如何处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关系(共2篇)]篇一:班主任如何处理学生与科任教师的关系 班主任如何处理学生与科任教师的关系(一)做科任教师与学生间的桥梁,增进师生间的了解。
主动了解各科老师的特点(如教学特点、教学风格、学识经历等),并用积极地态度向学生介绍科任老师的优势,以往带班取得的成绩,让教师高大的形象先入为主进入学生的视野,并使学生从感情对科任教师产生敬佩感和亲近感。
开学之初拿到课表就要和科任老师主动联系,介绍班级的管理要求,学生状况;了解科任老师对学生作业和课堂纪律的要求,以及学好这门课的基本要求。因为班主任毕竟只教一门课对其他科目大纲的要求并不是十分了解,要想指导学生学会各门功课,班主任就要首先做到心中有数。在很多班级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不知道教自己课的老师姓什么,因为不了解所以师生之间就会产生一些隔阂,课堂教学久显得不那么融洽。
每学期一开学还没正式上课班主任就要召开一个简短的班会,主要内容就是介绍本学期要学到的课程以及各位科任老师的情况,这需要班主任老师多科任老师要有更多的了解,用赏识的、赞美的口吻进行介绍会感染学生,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亲其师信其道”的前提。学生对科任老师了解了,信任了,课堂的氛围就会融洽,这样做会缩短科任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适应期、磨合期。
当然介绍应该是双向的,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机会,让科任教师了解学生、了解班级。可以邀请科任教师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如主题班会、郊游、家长会、联欢会等,在活动中使科任教师增加对班级的学生的了解,在平时赵学生谈话时也可以邀请有关科任教师参加,增加科任教师的威信;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向科任教师通报学生思想状况与家庭情况以及班级发生的重大事情;在班级周记中提到与某一科有关的建议或学生对某一科产生了困难,班主任老师都要及时和科任教师沟通,共同商量帮助措施。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科任老师的配合就更有针对性了。
(二)处理好科任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开学初听科任老师的课,了解科任老师与本班学生间的关系,注意收集学生对科任老师的反应以及科任教师对本班学生的意见、看法。
学生与科任教师的关系至关重要:关系好,科任教师喜欢这个班级,爱上这个班级的课,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关系不好,科任教是讨厌这个班级,连上课都很勉强,就谈不上协助班主任工作了,所以,班主任一定要注意协调好学生与科任教师的关系。
首先,要教育学生尊重科任教师。让学生指导科任教师工作的辛劳,引导学生尊重科任教师的劳动。其次,要及时处理科任教师交来的问题,不管是纪律问题还是学习问题,都要认真对待,属于学生的错误要批评督促其尽快改正;属于科任教师的误解要及时解释清楚,求得理解,处理结果要求得科任教师的肯定。再次,对于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要及时处理。营造良好关系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班主任老师还要挤时间多到班里听课。因为[如何处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关系(共2篇)]从科任老师那了解的情况毕竟不完全,许多情况还要自己亲自去体会;对学生的指点对不对路?有没有用?他们的实际表现会帮助我们寻求更好的协调办法。在自己亲身体会这个老师讲的这一门课后,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发现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置身于学生中既能掌握
之经常听课为班主任今后工作的侧重点奠定了方向。对要求严格的老师要明确表态,支持科任老师的管理方法,让科任老师大胆管理;对要求不严的一方面对学生提明确的要求,另一方面直接向科任老师提供管理方法,从侧面督促科任老师的课堂管理,从而达到教育管理要求的统一,这样班上的课就不会有乱堂了。
(三)主动征求科任老师对班级的意见,做好协助管理工作。对各科的作业、纪律、卫生、课代表的作用等都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并利用课间、班会时间了解学生对科任老师的意见,积极做好科任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反馈工作。
班主任要与科任老师定期进行联系,交换对班级的意见,了解学生的课堂纪律,了解每一学科的尖子生以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了解科任老师对班级满意和不满意的方面,多方面了解本班的情况,为完善班级管理找到症结所在。因为学生上班主任的课只有几节,了解学生的时间有限,要是能让每一位教课的老师都能参与班级的管理中,至少能告诉我那节课教室干净不干净,缺不缺人,让我能对班里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了如指掌,使我的管理工作更到位,也使我对学生的了解更全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灵魂,要善于组织学生去关心老师们,同时也要善于搜集学生对科任老师的意见。班会或学期总结时我都会抽出时间向学生进行这样的提问:你最喜欢上哪一门课?为什么?你觉得哪一门课最难学,为什么?你最佩服的老师是谁,为什么?关于学习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哪一门课考得最好,体会是什么?哪一门最令你后悔,经验是什么?这些问题收上来之后,我就会看到学生们多彩的内心世界,能够了解他们的好恶,在整理之后能拿出具体的办法来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更是让我最高兴的事。对问卷进行分类整理后,我要在班里进行一番讲评,在总的方向上进行引导,个别问题还会在底下和学生交换意见。同时我还会和我班的科任老师一起分享我的分析结果,让每位老师知道学生对他们的赞美之词、敬佩之处,让老师们能体会到自己的付出有收获,能够看到学生们的可爱之处;让老师们也能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这样加强了沟通与反馈之后师生之间的感情更融洽了,表现在课堂上就更配合更默契了。
(四)营造大家庭的和谐氛围让师生间的相互关爱为学生的成长增添更多地营养——懂得爱的接受与付出。
要让科任老师熟悉本班的学生,让学生更理解科任老师,就要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加强他们之间的接触。组织班会时,我给同学请来了各科的老师,请他们讲自己的做学生怎样的,很受学生的欢迎,从中老师们也更多地看到了学生们除学习以外的可爱之处。在新年联欢会上,老师们也会成为班上的座上宾,和学生一起唱歌游戏、一起欢笑。那份融洽是班主任老师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无法营造的。
做好班级建设工作需要我们班主任老师付出许多,班主任老师不仅要做好学生的工作同时还要协调好各科任老师与班级的关系,做好了的确不容易,但努力去做总会有收获的。希望所有的班主任老师都能用自己的真诚去凝聚每一个科任老师的心,用老师们的教育合力更好地教育学生,协同科任教师共同建设一个成功的班级。
篇二:班主任怎样处理好和科任老师的关系
班主任怎样处理好和科任老师的关系 班主任老师能否与科任老师处理好关[如何处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关系(共2篇)]系,能否形成和睦共处、齐心协力的工作环境,对班级工作无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只有与科任教师密切配合,同心同德,营造和谐的同事关系,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一、尊重科任老师对班务工作的建议与意见。
在现实工作中,希望得到别人尊重是每个人的正常心理,科任老师自然也不例外。一个班级的教学人员组成后,作为班主任老师,在拟定班务工作计划、班规,选配班干部与科代表等工作中,如果能尊重、采纳科任老师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并迅速实施,不仅能促进工作,激发他们关心班级工作的热情,同时还能消除原有的种种顾虑,互相配合,同舟共济;若以为科任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无足轻重,消极对待,不仅会挫伤其积极性,还会出现相互埋怨的现象,以致影响工作。”
二、严禁学生中不尊重科任老师的言行。
这是尊重科任老师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班主任老师,如果只重视自已对科任老师的态度,而忽视了学生对科任老师的不礼貌言行,那结果只能是前功尽弃。所以,班主任老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经常对学生进行热爱、尊重科任老师的教育;多做学生思想工作,教育引导学生多做自我批评,正确对待科任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与失误。切忌道听途说,轻率作结,长学生“老气”而灭科任老师的“威风”。
三、主动协助科任老师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科任老师的工作较班主任老师来说,虽然要单纯些,婆婆妈妈的事要少些,但单纯与少些只是相对而言。作为科任老师,教学中遇到而有待解决的问题,也会像班主任老师一样,这个问题尚未了结,那个问题又钻了出来。个中滋味自己才清楚。所以,作为班主任老师,切忌不能把科任老师在教学中遇到或发生的问题简单而又片面地以为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应由他们自己去解决,与已无关,或
袖手旁观,或有意回避;要理解和明白,协助科任老师解决教学中出现和遇到的困难,与解决班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科任老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班务工作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