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观后感(范根深)(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01:1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说课观后感(范根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说课观后感(范根深)》。

第一篇:说课观后感(范根深)

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说课观后感

在这次活动中,我认真地聆听了每一节课,并做了较为详细的听课记录,也向有经验的其他版本编辑请教了许多问题。回来后,结合自己编辑工作,认真思考和琢磨,真正感到这次观看说课活动,对提高自己的编辑报纸水平,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收获

1、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真正的做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在这次的数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注重了对学生的理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的教会学生怎样去解决一个新问题,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观察、猜想、归纳、证明、最后应用)。课堂容量适中,传统的满堂灌的现象少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忽视探索过程而直接告之结论的现象少了,注重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情景引入激情、有效,情景设置科学合理并且贴近生活。

情景教学就是教师借助于一定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与手段,创设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发现和主动建构,从而习得知识、经验和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活动。在这次的说课教学评比中,亮点较多的另一个方面,应该就是教师们的精心的情境创设了。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3、提问精简明了,评价趋于多样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课堂生成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体现,是教师教育思想的体现,是学习交流的桥梁。尤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不仅是对各个学习环节和内容的一种引导,更是让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这次听课的过程中,有些老师给予了学生较独特的评价。以前在课堂上常见的评价就是:好,很好,非常好,棒。这次听课特别关注了老师的评价,不再仅仅是以前的这些评价了,较好的评价语言有:你想的和老师一模一样,你都可以当大家的老师了。你的见解非常独特,你是个很有想法的孩子。教师要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尺度,以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4、习题设置层次分明,表现形式不拘一格。

数学课堂上学生在建立起概念,找到规律之后,必须做相当数量的数学练习题,才能对知识进行巩固,对知识加深理解,才能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因此,数学课堂上的习题教学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关于练习的设置,很多老师都是边学习概念性质边巩固习题,在习题的设置中,老师们也是颇具匠心,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而且题型多样,把相关内容的极具代表性的题目都呈现给了学生。同时留出探索性的问题供大家交流,探讨。

解决问题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性活动,习题所提供的问题,需探索思维和整体思维,可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直觉以及寻找论证的方法,精确地、简要地表述一系列的技能和能力。通过习题练习,也能给学生施展才华、发展智慧的机会,教师应注重每节课的习题设置,做到了精讲精练,及时巩固提高。

5、多媒体的应用非常娴熟。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用智慧和灵感。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学科兴趣淡薄,加之初中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难以提高。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它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这次的评比课中,大多老师都能较好的驾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都非常的精致美观,特别是用多媒体大大的增加课堂的容量,许多动态的演示也是直观明了。

6、课堂小结形式多样。

课堂小结是教学中既重要又容易忽视的环节,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最后阶段,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的行为方式,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教师而言,它是对“教”的一种回顾。

当我们进入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时,当我们面对学生提问“今天有何收获”时,学生在思考。教师也应当回顾,“这堂课我教会了学生什么”。课堂小结对于教师而言,应是一种回顾,回顾每一个教学环节,思索每一个教学细节。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是否促进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此时,课堂小结犹如一面镜子,折射着这堂课或暗淡或闪耀着明亮的光辉。

(2)对学生而言,它是对“学”的一种深化

虽然是简短的几分钟结语,对学生而言。却是对“学”的一种深化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把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积极参与的热情。既有知识的梳理,又有方法的归纳,还有情感的交流,思想的升华。

二、反思

一堂好课,应该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应该通过教师的“教”,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一份好报纸,应该是“学”与“练”的完美结合,应通过编辑的编排,使学生达到“学与练”的目的。

1、我编排的报纸离这些优秀选手的课之间的差距还有多远?

在听课过程中,我都在有意无意地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编排的报纸与他们的说课相比有多远?今后的报纸编辑我应该怎么去设计?在听到某些教学设计时,一会儿觉得自已做报纸也是近乎这样做的,一会儿又觉得我怎么没有想到这样做呢?

优质课大多是“集体的智慧结晶”,选出优秀教师反复演练,才拿到赛场上来的,好像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这样想一想:如果我们每天都看一些经典的具有创意的情景引入或题型,那么我们年复一年的积累的话,若干年之后,我们也可以游刃有余的去设计任何一个课时。

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参考其他报社的报纸是怎么样设计的,有哪些可取之处?有哪些不足之处?从而达到“取其精华”、“摒弃糟粕”、“学以致用”的目的。

多上网搜索最近的数学资料,借鉴他人有创意的设计,再在自己设想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使得自己的学识有所提升,使得自己的编辑水平有所提高,使得自己的业务素养有所加强。

2、我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编辑风格?

教学风格是有经验的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在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自己教学素养条件的能动性,对教学的诸多要素和全过程予以和谐的统摄,从而使教学表现出浓郁的个人特色和艺术倾向性。

从本次优质课评比中就可以看出,没有形成自己鲜明风格的课堂教学,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无法引起学生和观摩老师的共鸣。相反有自己鲜明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就显得那么活泼生动,学生与老师的情感容易形成共鸣,课堂也较出彩,给观摩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想想自己编排出来的报纸,有时觉得比较有趣精彩,但有时觉得干干瘪瘪,索然无味。

选手们新颖的教学方法、大方得体的教态、对教材的理解等许多方面都是我学习的榜样,鞭策着我不断努力学习,吃透教材。我知道,我的编辑水平与他们的教学水平距离还很遥远,教学需要艺术,而教学艺术则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基本功与很高的素养,同样,编辑工作需要创新,而创新则需要编辑者有扎实的功底与探索的欲望。

我需要努力,我需要不断探索,我需要勇于创新。多年之后,即使不能成为著名的编辑工作者,但也会亮丽自己的编辑水平。我相信奇迹总是在不放弃之后产生。

八年级:范根深

第二篇:范进中举说课

范进中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范进中举》,下面我主要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这是一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目前语文教材版本较多,但都选入了《范进中举》,可见本文在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性。本篇课文共需二课时。

2、教学目标:

教科书上的单元说明中明确指出本单元的教学要点为: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从而逐步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因此,结合本文内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2)体会小说夸张、讽刺的手法。第一课时完成前两个目标,第二课时完成第三个目标。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1)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2)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难点:高度夸张的讽刺艺术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我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认识:语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问题,要让学生读文本,品语言。

(1)比较阅读。用比较阅读方法,实现阅读教学中的正迁移。学生已经了解了孔乙己的形象特点,以此为切入点,与范进进行比较分析,认识范进的人物形象。①比较范进和孔乙己的生活环境、内心状态,初步认识范进的形象特点。②对比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表现,丰富人物形象。③对比二人的命运,挖掘人物命运根源,全面认识人物形象。

(2)合作探究。本课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对有争议性的问题,以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

(3).表格法。填写表格,突出主旨。

2、学法:初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初中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在鉴赏本篇小说时,采用圈点法、讨论法、朗读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从学过的《孔已己》导入,联系到我国古代封建科举考试。

(二)了解经历,关注人物

老师简要地说一下范进34年的求学经历,快速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到范进这一形象上。

(三)各抒己见,概说人物:

在“各抒己见,概说人物”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谈谈对范进的看法。在上节课梳理情节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以文本为依据,自由概说自己对范进的认识。从学生的回答中,我能了解到他们对范进这一形象的认识程度。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我将和学生一起归纳对范进的共识,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个性化的阅读见解。

(四)自主合作,初识人物(表格法、比较法)

我以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又容易忽略要点的第二自然段为例,进行片段教学,提出三个问题:1范进的生活环境与孔乙己有何区别?2同样屡试屡败,范进对科举考试的态度与孔乙己有何区别?3范进的性格与孔乙己有何区别?学生阅读课文,把握关键语句,发现范进与无家无业、失去信念的孔乙己不同,他有娘有妻,还有个粗俗的岳父,他外表懦弱但对科举无比痴迷,意志异常坚韧,形成了以隐忍为主的性格特点(孔乙己是张扬)。这是学生深入分析的结果,很有价值。我用板书记录学生发言的要点,生成了人物形象特点。

需要补充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把握文本,通过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认识人物特征。例如:“如今就痴心想中起老爷来”“趁早收了这心”“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表现了范进对科举的痴迷、执着。“范进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辞了丈人回来”表现了范进的懦弱、没有自尊。

(五)深入探究,理解人物(表格法、比较法)

此时,范进的形象是不完整的,很多材料认为:范进中举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物形象前后是截然不同的。学生会怎样认识中举后范进的人物形象呢?

首先搜索范进前后变化的语句。如“岳父见教的是——方才费了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范进向他作揖,坐下——范进迎了出去……让了进来,到堂屋内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作揖谢了,又说了一会儿,打躬作别。”

围绕这些文字,学生进行探究,研究的问题: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范进的变化。学生阅读课文,前后对比人物,会形成多种认识,如“环境的变化使范进发生了变化”,又如“范进一直是个圆滑世故虚伪的人”,再如“中举前范进现实生活是一种状态,精神生活是另一种状态,他对未来的生活作过预想,甚至作过预演。”对这些看法,我表示尊重和支持。(我的个人观点是:范进一直是个圆滑世故的人,他的唯唯诺诺,说话会看对象都表现了这一点;孔乙己对谁都是满口之乎者也,表现得很纯真、很幼稚。)

这些看法其实带有共性,即范进圆滑世故、虚伪贪婪的形象特点是一致的,我继续记录学生发言要点,丰富人物形象特点。

回顾前面学生所提的一些问题,比如有学生可能想到“范进是个老实人吗?”这个问题,再次认识到他不是老实人,是怯懦,隐忍,圆滑的人。再更正、补充导入环节的答案,学生对范进有了比较丰富的认识。

(六)人物小结

二人命运虽然不同,但都是可悲的。学生通过分析“孔乙己的命运是可悲的,你认为范进的命运是可喜的吗?”这个问题,对比二人之间的共同点,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和社会制度对人的摧残和戕害。这个小结使学生挖掘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

(七)情感体验

虽然两位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情感不同,但学生有别人无法替代的主观审美体验。学生对比人物,表达自己对范进和孔乙己的态度,我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导向。例如:我尊重每位同学的看法。但要提醒大家:在挫折中不要放弃理想,在成长中不要丢掉善良,在奋斗中不要丧失尊严。

(八)作业

为学生提供几个假想的情节,学生依据对人物的理解推测发生发展的可能性,把书中的人物变成审美意义上的人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围绕范进这个人物形象展开。在小说中,范进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就是疯。所以我把“疯”这个字写在板书的中央,并且用圆圈加以强调。然后引导学生从范进的外在表现挖掘人物背后的内在本质。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种种对比,将范进中举前后的性格特点“猥琐懦弱”和“圆滑世故”分别写在“疯”字的两旁。通过探究范进发疯的原因,明确其自身原因就在于“热衷功名”。这个词我会写在板书“疯”字的下面,是想让学生明白“疯” 的表象也好,“猥琐懦弱”和“圆滑世故”的性格也好,都是范进“热衷功名”的具体表现。我的板书设计力求干净精炼,而又能突出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一 说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儒林外史》,而《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杰出之作,语言的讽刺艺术是本书的突出成就。因此,这节课,我确立了“语言的讽刺艺术”这一难点来进行教学。因为对讽刺艺术的探讨可将文中的人物、主题等方面都联系起来,也可将《儒林外史》“古典讽刺小说”的特色展现出来,让学生学习经典,并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二、说教学过程

既然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本文的语言艺术,因此,我旨在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达到训练语言、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目的。为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三个主要环节:

(一)欣赏讽刺

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的“读”为主,采用学生的自读、跟着录音读和创造性的朗读来进行,通过对讽刺艺术的初步欣赏和感知,来达到训练语言的目的,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方法、读出讽刺味道。

(二)探讨讽刺

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的“思”为主,采用教师给出思考题后,学生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对讽刺艺术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来感悟人物形象、了解文章主题,以达到品味语言的目的。为了能让学生明确探讨方向,有话可说,我提供了一个发言模式“读__,我感悟到:作者通过对人物__的描写,运用

__手法,讽刺了 __”的句式,考虑到要不禁锢学生的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定式,我也允许学生可自创发言句式,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需要。

(三)运用讽刺

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的“写”和“说”为主,采用教师提供课外延伸的有关讽刺艺术的事例让学生举一反三,(如名人关于讽刺的事例,春节晚会上的小品等)根据讽刺艺术的方法和特点进行创作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对讽刺艺术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来达到运用语言、说话得体的目的。

总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本课语言的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由此及彼,学会自己运用、驾驭语言,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得体、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以上三个环节,正是为了抓住“讽刺艺术”这一突破口,让学生能够看懂、听懂、运用含有讽刺艺术的语言,以免弄出笑话,也让学生能在学习语言中掌握语言表达的各种技巧。

第三篇:《再别康桥 》说课试讲范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再别康桥》。下面,我将对这首诗歌进行讲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高一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中的一首现代诗歌。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其中意象的选择、画面的渲染、情感的流露(lu);语言的韵律、形式的对称等都让这首诗美不胜收,所以说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现在大多学生不喜欢诗歌,都认为诗歌太矫情。所以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在学习现代诗歌的时候,尽量以激发兴趣为手段,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不要突然提高难度,让学生觉得高中课文冗长而又艰深,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学生要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重点:

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赏析诗中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2.难点:在学习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以及感知诗歌中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自读、范读、齐读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美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2、情境教学法

《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还要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

3、小组探究法

让学生进行小组分工,以点带面,让全部学生都跟着动起来,在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中,教师适度的点拨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课堂预设的生成。

(二)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运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联想法

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图画,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诗歌的优美之处,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比较法

让学生学会将这首诗与其他描写离别诗句进行比较,更好地把握这首诗不同于其他描写离愁别绪诗的特点,从而领会诗中的诗意美。

三、教法过程

(一)准备阶段

在上课前,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找到《再别康桥》的朗诵音频,并尽可能多的掌握有关徐志摩的创作情况和本诗的创作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材料。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该课,让他们能主动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二)课堂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为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1、完成目标——品析“三美”

2、落实重点: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流程:

1、导入时播放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触三觉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简要介绍作者及背景。

3、朗读课文:首先播放录音,然后找学生试读。

设计理由:这样设计让学生再次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先听名家诵读,再到自己读,有一个比较,学生会自主地总结诵读的技巧。

4、进入重点的分析“对意象的把握”

我设计的问题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蕴含作者的情感是? 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堂适当的参与指导,目的在于: ①了解讨论进度、正确度

②对讨论得比较热烈的小组给予鼓励,对讨论得比较安静的小组给予指导,总之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对讨论结果的设想是:根据前一课《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有关“意象”的知识,从课文中不难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根据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联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个问题。

5、过渡到目标一——品析“三美”

先总结以上意象都可以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然后指出这就是本流派主张的“三美”之一——画面美。进而欣赏这首诗歌的另外“两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将在这里点到为止。

6、作业:(1分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完成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

1、通过复习导入

2、完成目标——掌握诵读技巧,运用的:朗诵法,比较法(与名家朗诵、老师范读以及《沁园春•长沙》的读法比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那个人)。步骤:

①齐读: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②请一个学生试读,根据在《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诵读技巧读出诗人的情感。

③ 学生点评“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方老师适当指点。

④ 听名家诵读

⑤ 老师结合诗情,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并范读(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堂试读。

⑥小结诵读要点。

3、疑点解析:学生提出问题,原则上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老师只作引导。

4、作业:

板书设计 诗歌三美: 音乐美——音节(押韵)

建筑美——匀称(句式)

绘画美——辞藻(意象)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设计意图: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链接 走近作者(1)简介徐志摩。(2)关于再别康桥

这一环节我先让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并用幻灯片展示。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诵读涵咏 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4)配乐朗读。[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四).激发想象 赏景悟情 A、品意象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段学习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2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B、悟真情

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 “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古代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如何达到――

(六)余音绕梁 收束全文

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

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七)、评价与反思

《再别康桥》是一首精美的诗,因此,在说课方案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音乐美。在教材处理上,摒弃一般的从诗歌的开头讲到结尾的方式,从诗的中间入手,再说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是根据诗的结构特点来确定的。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五、说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师问:有一个人,三个名人都是他的亲戚,沈钧儒是他的表叔,金庸是他的姑表弟,琼瑶是他的表外甥女;有一个人,他的生命与三个出色的女人相连:有德的张幼仪,有才的林徽因,有貌的陆小曼。这个人是?

学生:徐志摩。

师问:有一条河,他说是世界上最美的一条水,这条水是?

学生:剑桥大学的康河。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导入简单但能激趣,一下子抓住学生的熟悉点和兴奋点,自然而然地过度到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

(二)徐志摩简介 

1、回忆: 和同学们一起简单回忆《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情感的纠葛与才气的表现。

2、展示:蔡元培为其写的挽联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设计意图:回忆让同学们对徐志摩的形象具体可感;而蔡元培的挽联不仅写出徐的成就,也写出其最终的命运。这样的简介比较形象立体。

(三)听配乐朗诵

让同学们在未翻开课本的情况下,闭眼聆听配乐朗诵,让磁性而温柔的男中音和轻盈流水似的音乐把大家暂时带入异国那一草一木皆有情的徐的求学之地——剑桥大学。

这个过程就像进入了一个瑜伽的冥想状态,让大家的心灵受到这些清新之物的洗礼,能快速进入文本情境。

(四)学生模仿朗诵

1、先自由朗诵,可能放不开但情有可原。

2、教师模仿两个片段,这样为接下来同学们的朗诵驱赶羞涩感。

3、班级推举朗诵很好的两位同学做代表,也给同学们先起到带头的作用。

4、同学们自由忘情朗诵,让大家初步感受朗诵带来的沉醉与乐趣。

意图:读是学习诗歌的必要方式,至少4遍的朗读让同学们在读中了解写作对象,感知写作内容,体味诗歌情感。

(五)内容感知——开启寻美旅程 

寻美之一:康河美的事物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等。

这个过程比较简单,大家很快就能找到,有时候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会很有成就感。教师顺势复习“意象”这一诗歌中的专业术语。

寻美之二:康河美的画面

每一个片段就是一幅图画: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藻清潭图;撑篙漫溯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招手惜别云彩图。

教师提出问题:你喜欢哪幅画面,请以小组为单位在纸上作画,口头作赏析。

活动一:问题进一步加深,这时候就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同学们分组合作,在讨论后推举代表来说。教师顺势谈到苏轼赞王维诗的“诗中有画”一说。

活动二:分发A4纸,每个小组就自己所选的片段集体构思作画,请一位同学用彩笔来画写意画,轮到这组的代表发言时,就把这组的画贴在黑板上。按照诗歌顺序,每一组

贴画的时候和上一组的河水相连。这样最后在黑板上形成一条较长的康河,也就形成了这节课的板书。(相信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寻美之三:作为诗歌的美。

教师指导,让学生懂得诗歌有语言美、形式美和画面美。顺势引出闻一多先生20年代所提出的现代诗歌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六、横向拓展

给本诗内容的界定:离别诗。

本诗与一般离别诗的截然不同: 举例: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杜甫的《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明确:

1、告别的不是人,而是物。

2、告别选取的很具清新感的独特意象。

3、告别时的沉默和“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非肝肠寸断、牵衣顿足等悲伤场面。

七、作业布置

主题:寻找“康桥”情结

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座“康桥”,你初中、小学的母校是,你的家乡是,你去过的某个旅游景点也是,请用诗歌的形式来记录你内心的温暖与不舍吧!(注意意象的选择和情感的抒发)

八、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生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分组讨论、发言、作画的方法能最大地提高每个人的兴趣,这样的板书是学生自己完成的,他们在比赛的过程中还会收获竞争和展示的成就感。

本节课值得深思的地方:诗歌的赏析和诗歌“三美”理论能否快速帮助同学们自己创作诗歌,可能只起到指引作用,还有待于同学们自己的感悟和训练。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和指导!说课技巧的浅陋总结:

1、说课课件制作也要图文并茂,增强美感。只有单纯的文字会让人产生疲倦感。

2、说话声音抑扬顿挫,能达到绘声绘色的效果最好,忌念稿,忌语调平平;也忌背稿,会比较生硬。能以课件作为一个底本,声情并茂地讲出来是最好的。千万不要一张张幻灯片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我觉得念得再动听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也不及“说”来得精彩!

3、创新之处一定要凸显出来,最忌教案千篇一律或者过度模仿他人(因为这次我们有四个人是这同一篇课文,一定要做跟他人不一样的教学设计)。

4、掌控好说课时间,主次分明,时间到而说不完是比较致命的。所以在说的时候重点一定要说全,而次要的可以看时间概括地讲出来。

第四篇:说课观后感

说课观后感

11月21日,我们在夏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参加教育实践基地的挂牌仪式。

挂牌仪式之后,我们共同观看了王老师和张老师的说课,王、张两位老师是石家庄第十七中学的优秀教师,尤其是王老师的说课很精彩,让我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

通过了解王老师的课前、课中的准备及进行的情况,我了解到王老师和她的学生在备课过程中都非常认真的准备实验的材料和工具,而且认真的解决实验中遇到的操作问题,在王老师的实验课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注重思路方向应以学生的思维方向为主,老师在旁起着引导作用,不能所有的事都是老师帮学生准备好,而是应该让他们自己动手。对于学生独特的见解,老师要给与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在学生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老师要即使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这儿的帮助也并不是一手包办,而是通过间接、启发的方式,通过给出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们自己总结答案。

张老师的说课中,让我发现,如何正确的课题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一门大学问,有些时候不是我们不够强大,而是我们的选择方向被禁锢着,有些时候不是我们选择的课题太难,而是我们没有真正对所学课题投入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能将它看成是一个任务来完成它。要讲好一节精彩的课,学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虽然初中或者是高中生我们没必要讲太高深的知识,但是作为老师,最基础最基本需要掌握的学术知识是不能错的,教书育人,我们不能说自己能有多大的成就,但至少要保证从老师口中说出的知识都是正确的。篇二:说课观后感(范根深)不断探索 勇于创新

——说课观后感

在这次活动中,我认真地聆听了每一节课,并做了较为详细的听课记录,也向有经验的其他版本编辑请教了许多问题。回来后,结合自己编辑工作,认真思考和琢磨,真正感到这次观看说课活动,对提高自己的编辑报纸水平,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收获

1、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真正的做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在这次的数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注重了对学生的理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的教会学生怎样去解决一个新问题,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观察、猜想、归纳、证明、最后应用)。课堂容量适中,传统的满堂灌的现象少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忽视探索过程而直接告之结论的现象少了,注重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情景引入激情、有效,情景设置科学合理并且贴近生活。

情景教学就是教师借助于一定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与手段,创设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发现和主动建构,从而习得知识、经验和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活动。在这次的说课教学评比中,亮点较多的另一个方面,应该就是教师们的精心的情境创设了。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3、提问精简明了,评价趋于多样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课堂生成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体现,是教师教育思想的体现,是学习交流的桥梁。尤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不仅是对各个学习环节和内容的一种引导,更是让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次听课的过程中,有些老师给予了学生较独特的评价。以前在课堂上常见的评价就是:好,很好,非常好,棒。这次听课特别关注了老师的评价,不再仅仅是以前的这些评价了,较好的评价语言有:你想的和老师一模一样,你都可以当大家的老师了。你的见解非常独特,你是个很有想法的孩子。教师要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尺度,以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4、习题设置层次分明,表现形式不拘一格。

数学课堂上学生在建立起概念,找到规律之后,必须做相当数量的数学练习题,才能对知识进行巩固,对知识加深理解,才能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因此,数学课堂上的习题教学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关于练习的设置,很多老师都是边学习概念性质边巩固习题,在习题的设置中,老师们也是颇具匠心,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而且题型多样,把相关内容的极具代表性的题目都呈现给了学生。同时留出探索性的问题供大家交流,探讨。解决问题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性活动,习题所提供的问题,需探索思维和整体思维,可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直觉以及寻找论证的方法,精确地、简要地表述一系列的技能和能力。通过习题练习,也能给学生施展才华、发展智慧的机会,教师应注重每节课的习题设置,做到了精讲精练,及时巩固提高。

5、多媒体的应用非常娴熟。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用智慧和灵感。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学科兴趣淡薄,加之初中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难以提高。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它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这次的评比课中,大多老师都能较好的驾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都非常的精致美观,特别是用多媒体大大的增加课堂的容量,许多动态的演示也是直观明了。

6、课堂小结形式多样。

课堂小结是教学中既重要又容易忽视的环节,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最后阶段,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的行为方式,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教师而言,它是对“教”的一种回顾。当我们进入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时,当我们面对学生提问“今天有何收获”时,学生在思考。教师也应当回顾,“这堂课我教会了学生什么”。课堂小结对于教师而言,应是一种回顾,回顾每一个教学环节,思索每一个教学细节。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是否促进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此时,课堂小结犹如一面镜子,折射着这堂课或暗淡或闪耀着明亮的光辉。

(2)对学生而言,它是对“学”的一种深化

虽然是简短的几分钟结语,对学生而言。却是对“学”的一种深化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把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积极参与的热情。既有知识的梳理,又有方法的归纳,还有情感的交流,思想的升华。

二、反思 一堂好课,应该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应该通过教师的“教”,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一份好报纸,应该是“学”与“练”的完美结合,应通过编辑的编排,使学生达到“学与练”的目的。在听课过程中,我都在有意无意地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编排的报纸与他们的说课相比有多远?今后的报纸编辑我应该怎么去设计?在听到某些教学设计时,一会儿觉得自已做报纸也是近乎这样做的,一会儿又觉得我怎么没有想到这样做呢?

优质课大多是“集体的智慧结晶”,选出优秀教师反复演练,才拿到赛场上来的,好像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这样想一想:如果我们每天都看一些经典的具有创意的情景引入或题型,那么我们年复一年的积累的话,若干年之后,我们也可以游刃有余的去设计任何一个课时。

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参考其他报社的报纸是怎么样设计的,有哪些可取之处?有哪些不足之处?从而达到“取其精华”、“摒弃糟粕”、“学以致用”的目的。

多上网搜索最近的数学资料,借鉴他人有创意的设计,再在自己设想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使得自己的学识有所提升,使得自己的编辑水平有所提高,使得自己的业务素养有所加强。

2、我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编辑风格?

教学风格是有经验的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在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自己教学素养条件的能动性,对教学的诸多要素和全过程予以和谐的统摄,从而使教学表现出浓郁的个人特色和艺术倾向性。

从本次优质课评比中就可以看出,没有形成自己鲜明风格的课堂教学,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无法引起学生和观摩老师的共鸣。相反有自己鲜明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就显得那么活泼生动,学生与老师的情感容易形成共鸣,课堂也较出彩,给观摩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想想自己编排出来的报纸,有时觉得比较有趣精彩,但有时觉得干干瘪瘪,索然无味。

选手们新颖的教学方法、大方得体的教态、对教材的理解等许多方面都是我学习的榜样,鞭策着我不断努力学习,吃透教材。我知道,我的编辑水平与他们的教学水平距离还很遥远,教学需要艺术,而教学艺术则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基本功与很高的素养,同样,编辑工作需要创新,而创新则需要编辑者有扎实的功底与探索的欲望。

我需要努力,我需要不断探索,我需要勇于创新。多年之后,即使不能成为著名的编辑工作者,但也会亮丽自己的编辑水平。我相信奇迹总是在不放弃之后产生。

八年级:范根深篇三:读《说课_听课与评课》有感

读《说课,听课与评课》有感

这几个月,我认真阅读了由周勇和赵宪宇主编的《说课,听课与评课》一书,受益颇多。书中带着新课程的理念,叙述着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激发着教师的热情、智慧与信心。全书共分5个章节,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述与分析着课程改革的背景,平台,桥梁及如何正确进行说、听、评课,最后还展示了一组优秀案例,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空间,也给正处在改革摸索阶段中的老师指明了方向。书中对于每一个理念的产生,操作,实践,与反思都有具体的一个过程与评析。因为这些问题都来自教师的实践,所以,读起来仿佛觉得许多地方都是自己曾不注意的或是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但尚处在迷惑中,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所以此书给了我一些思路,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目前,一些名校、名师在做经验交流时,都谈到了说课、听课与评课活动的重要性。对此,本书中对说课、听课与评课的重要性做了具体而深刻的阐述,摘录如下:

1、说课-拓宽教学研究的新视野。实施新课程,贯彻新理念,迫切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学校教研活动方式的改革和教学研究制度的创新。积极改革以说课、听课、评课、工作布置及业务学习相结合的传统教研方式,大力开展说课、听课、评课为核心内容的校本教研活动,建立有利于教师个人和教研组整体提高的校本教学研究机制,不仅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有效方式,也是深化课程改革,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基本要求。2、听课-探解课堂现场的真谛。听课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听课虽然是我们日常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部分,但在以往的活动中,对听课的指导、研究和要求不是十分关注。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大力倡导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今天,通过听课研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会不会听课、能不能听好课、怎样去听课是值得很好的研究的,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听课的质量和能否抓好常规教学,更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持续有效的深入开展。

3、评课-打开教评相长的通道。评课是一项十分有研究价值的课改研究课题,它也是一种具有艺术化的说服能力。评课是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科学化的评课对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新一轮课改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 能。”

在读了这一章节之后,我对于说、听、评课的重要性颇有同感,也开始思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迫切性。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性、接受性为主要特征,学生的主体性丧失,从而使学习异化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控制力量,并导致人的主体性、主动性不能得到发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元的,不同的学习内容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场合也会有不同的学习形式,传统的学习方式需要改变,但在改变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于优秀的传统方式的继承与借鉴。学习方式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也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最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也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还有此书第四章第四节中关于“素质”的阐述:美是充满活力课堂的基石,分别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安排,教学语言,课堂板书,教态,学科专业技能,应变能力,教学媒体,教学设计等十个方面给你提供有力的帮助。

在本书的最后,还展示了一系列优秀教师的案例,在名师的影响下,我相信我们会吸收的更快,成长的更快,所以,希望教师们有机会都来学习这本书,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2篇四:说课最需要什么读后感

《说课最需要什么》读后感

赤峰三中 陈丽媛

读了《说课最需要什么》这本书,使我对说课理念内容形式上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认识到了说课并非只是一个形式化的环节,并不像有些老师认为的只是将自己上的一节课以简单的语句概括并介绍的方式表达出来,说课是为了什么?应该说有这么几个方面的作用:其一,通过说,使听者对整节课的整体作用结构有个大致的了解;其二,通过说,使听者对整节课的思路有初步认识;其三,通过说,使听者对整节课的设计意图有进一步的认识。如此看来,说课似乎是为了使别人明白什么,然而对执教者自己呢?我想,那就是一句话:通过说课,反思教学,找到自己的不足,发现存在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同时,也将这些经验教训反馈给听课者,这才是说课更深层次的意义。

“说课”是教师的一种教研活动,它是教师将教材理解,教法及学法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前预演,是教师要阐时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要这样教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方式,宗旨在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说课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说课要说课堂教学结构,既然是说课,整个说课的中心环节就应该围绕课来展开,说课堂教学的结构,首先应该说说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是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下设计教学的,以本着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开展教学的,应该有个交代,这是个头,有了创新的指导思想,才有创新的教学设计,就能使教学有个良好的开端。

二、说课要说得失,说课要课后说,否则课还没上,往往说得天花乱坠,可到课堂上一看,好是好,实现不了。听者所得到的只是说课者口头上所说的所谓的创新和巧妙,而这些创新和巧妙都得不到实践的检验,成为空谈。所以,说课要说在课后,一节课结束后,无论是听者还是教者,都经历了上课的过程,心里

也都有个底,这时候再来说课,彼此也都有了对照,共鸣才会产生,另一方面,在新课程的今天,听课者在听课时,更希望得到的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为这比一些口头空谈更能运用于教学,说课要课后说,尤其要说做不够的地方,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自己的失败的确是要有勇气的,如果能鼓起这个勇气,也将得到大家对勇者的回报。

说课时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说课要亮出个性

二、教师说课要有激情

说课,既是一种教学交流活动,也是听者与听者的双边情感互动,不论说课中教师采用何种方式,最有效的应该是教师用丰富情感去激发听者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说课需要有激情。有激情的说课容易激励听者、感染听者,充分调动听者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达到良好的说课效果。教师的说课激情来自于对教育的执着,来自于对教学的独特了解和深度反思。

三、教师说课要重创新

教师说课要重创新。说课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创举,它为教改教研开辟了一个宽广的天地,他的生命力就在于他自身的创新性。教师说课,心中要有“新”意,要在说课的方法,结构,设计上力求新颖,这样才能给人以常学常新的感觉,使听者保持浓厚的兴趣。篇五:读后感说课稿

《怎样写读后感》说课稿

南郊实验附小 王瑞英

一、教材分析

1、读后感的内容

学习写读后感是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习作6的作文题。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从读过的书中或者文章中任选一篇写读后感,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读后感的写作

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这篇文章,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可就文章整篇谈感想,也可就文章印象较深的某一点写体会。侧重点在“感”。

3、写读后感的意义

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大量阅读,五年级学生的阅读量已经比较大了。但“读而不思”或“思而不写”,只重视读时的快感,不重视读后感悟的现象在我们的学生中也大量存在。当然,个体差异比较大。学生在本次习作训练之前,很少有写读后感的个人行为。另外,根据我的经验,初写读后感的学生往往把“文章写了什么”作为重点,占据文章的大部分篇幅,而对感受则不联系实际,泛泛而谈,买椟还珠,本末倒置。所以,本次作文训练必须特别重视写前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情分析,以学定教,本次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明白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写读后感注重“感”,争取让学生写出联系生活实际的有价值的文章。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写读后感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难点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问题讨论 要想写好读后感,先要弄明白以下四个问题:

1、是不是读过的文章都能写读后感?

引导学生认识到读得懂的文章能写读后感,而文章太深奥、读不懂就没有办法写读后感;文章读着有意思,激发了你的情感,使你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就能写读后感,而文章读着没有意思,就不能写读后感。

2、读后感的侧重点是“读”还是“感”?

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读后感应该侧重在“感”字上。如果侧重于“读”,那么读后感就成了读后抄。

3、“读后感”的“感”指什么?

引导学生用“感”来组词,明白读后感的“感”字是感受、感想、感动、感情、感悟,即获得的知识,明白的道理,情感的波动以及不同的见解等。

4、写好读后感的前提是什么?

在讨论中让学生认识到:“读”是写读后感的前提和基础,是关键的一环。要想写好读后感就得把原文读好。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也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通过分析例文,学生初步学会读后感的基本写作方法;

1、引——叙述文章内容

2、议——评价所引内容

3、联——联系生活实际

4、结——总结怎样做

(四)选文读文,命题写作。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读后最有收获体会,受益最多的读物作为阅读对象。

2、读好原文,选择感受最深的点。

3、自由命题写作。

六、板书设计 怎样写读后感 引 简述文章内容

议 评议所引内容

联 联系生活实际

结 总结我怎样做

七、设计理念

最后我来谈一下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理念。本设计努力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三个教学新理念:

1、重视学生准备读后感材料的过程。读好文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和关键。

2、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教师不能以一个模式来要求学生,更不要用范文来束缚学生。让学生自选内容,自读自悟,自主拟题,自由写作。

3、紧密结合习作例文让学生体会学习写作的方法,忌空洞的说教。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不写空话、大话、套话。

第五篇:范进中举说课教案

《范进中举》说课教案

卢龙县刘田庄镇六百户中学

魏玉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范进中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这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作。节选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在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2、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课文的能力。

2、体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运用“比较法”分析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进和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二、说教法:

本文篇幅较长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取舍。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设置法: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更形象直观,活跃气氛,引起兴趣,激发感情,引发感悟。

2、提问法: 长文短教,因而教师提问的导向作用是很有必要的。提问精而巧,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 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表格法: 填写范进和胡屠户“中举前后对比”表格,突出主旨。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初中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

2、学法指导:

a.圈点法: 在文中勾画相关描写,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b.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c.朗读法:朗读精彩片断,体会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赏析高超的写作技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

师:小小彩票,实在玄妙。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一夜之间由不名一文,摇身一变为身价百倍,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不)

师: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于是,“中举”在下层知识分子之间,在社会和广大老百姓之中,导演出一幕幕人间喜悲剧。更有甚者,中举了,可人却疯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随我走进19课《范进中举》来一探究竟吧。(板书课题:范进中举)

(这一环节,注重引导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融入课堂中。)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显示)(三)出示作者简介

(课件显示)

(四)整体感知

(课件显示)1观看课文录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勾画出有关范进和胡屠户的各种描写。

(这一环节,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加深学生对文中主要人物的印象。)

(五)比较阅读

1、利用电脑课件展示比较阅读图表,重点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境况、社会地位、处事态度,了解夸张、对比手法在本文中具体运用所达到的强烈的讽刺效果。

2、出示问题: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又是怎么好的?(学生回答)

3、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答: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运用电脑课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归纳总结

4、利用电脑课件展示比较阅读图表,重点分析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学生填表,并归纳胡屠户的性格特征。

(这一环节,以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方式授课,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文内容,加深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六)合作探究

1.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有什么改变?说明了什么?(启发学生回答)(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七)文章小结

利用电脑课件对全文的写作特色及中心进行归纳总结。(八)布置作业

范进中举后能否励精图治,造福一方呢?假想可能出现的情景写一篇文章。要求适当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写作能力,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附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吴敬梓

范进

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

对比、夸张

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

胡屠户

欺贫爱富,趋炎附势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是一篇传统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毫无疑义的说,对正在读书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警示。只有成功的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范进中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并运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并运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按照往常的教法,教师逐个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然后教师再讲解分析,一一得出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及写作手法。这样一节课下来,自己往往是累得口干舌燥,很是费力。这让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非谓滔滔不决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是提高语文素质的立足点。学习本文要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心态读书,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这是教学本文的第二个立足点。

在课上,我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导入语到课上问题的设计都力求新颖,从而吸引住学生,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大胆举手,各抒己见,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足之处是学生活动的时间太短,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少了一些,缺少普遍性.在小结时,应让多个学生回答.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争取越讲越好,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

下载说课观后感(范根深)(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说课观后感(范根深)(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范进中举》说课及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它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深刻地揭......

    从来大树有深根[推荐5篇]

    从来树大靠根深 ——读吴官正《闲来笔潭》 闻章近几天,抱着《闲来笔潭》,读得来劲。 吴官正先生曾做高官,能做大事,没想到他文章也写得这样放松:笔随手,手随心,别说哗众取宠与文过......

    根深才能叶茂美文

    一天,一位作家和一位农夫在当地的咖啡厅里谈到了农夫的大豆、玉米等作物。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雨水充足,其带来的结果也是明显的。大豆、玉米等作物都在疯长。“这些雨水对你来......

    说课

    南江县北极乡小学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研讨会汇报内容记录 时间:-----2012---6-----5 地点:办公室 主讲人员:罗朝勇 参加人员:中心小学全体教师 汇报内容:如何说课 通过本次南江县小......

    说课模版

    关于 的说课稿 各位专家领导,早上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是高中数学新教材......

    说课

    说课稿 一、自我介绍:姓名、单位、课题 二、说课内容 1、说教材: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①、所授学科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如何?宏观——微观的......

    说课

    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 教材分析 1.教学思路分析 ——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教学基本思路 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

    说课

    《倔强的贝多芬》说课稿 一、说教材 《倔强的贝多芬》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课文讲述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次音乐会上,不堪忍受贵族的侮辱而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