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根深才能叶茂美文
一天,一位作家和一位农夫在当地的咖啡厅里谈到了农夫的大豆、玉米等作物。
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雨水充足,其带来的结果也是明显的。大豆、玉米等作物都在疯长。
“这些雨水对你来说肯定是一种大解脱。”作家说。
“我的庄稼现在都变得非常脆弱了。”农夫答。
“你这是什么意思?”作家问。“现在即使是一场短暂的干旱,也会给它们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农夫答。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作家问。
“由于下了这么多雨,这些作物就不需要把它们的根深深地扎进地下去寻找水,所有的根都会留在地表附近。如果稍有干旱,地里的水就会被蒸发干,而且会让那些作物的浅根干枯,然后,作物很快就会死掉。”农夫解释说,“良好的作物需要有扎得很深的根,才能承受地面上所发生的一切。”
第二篇:根深才有参天树 为民才能得民心
根深才有参天树 为民才能得民心
——德兴市新岗山镇争创“上饶最美公务员集体”先进事迹材料
德兴市新岗山镇由两乡一场(原占才乡、新建乡、新岗山垦殖场)撤并而成,地处德兴市东北部,浙、赣、皖三省四县(市)交界处,东邻浙江省开化县,南连昄大乡、李宅乡,西靠海口镇,北接婺源县,是德兴通往浙江的东大门,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镇区面积294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总人口2.6万人。
新岗山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群众路线,切实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改作风,在群众“最需”上办实事,掀起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群众满意”的高潮,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3年1—8月份,引进总部经济企业2家;完成财政总收入6000多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3.61%;完成地方性收入4339.5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2.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5.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3%;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该镇先后荣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省文明村镇、全省防汛抗洪先进集体、全省林权改革先进集体、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上饶市先进党委、上饶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上饶市党建示范点、上饶市十佳便民服务窗口、上饶市平安乡镇、上饶市计划生育先进乡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抓班子建设,提升本领
新岗山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建立一支德业精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一是强学习。镇党委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领导小组,坚持“周五集中学习”与“平时分散学”相结合,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结合各位班子成员分工,发放《分月学习内容列表》,每月由一名班子成员领学,增强学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2012年镇领导班子成员撰写调研文章11篇,并已汇编成《镇领导班子成员调研文集》。同时,为每位班子成员订阅所需报刊杂志,购买《党建》、《领导文萃》、《十八大报告精神百问》等学习辅导材料,利用网络平台及时收集资料,并从《求是》、《党建》等学习刊物中推荐有关文章,供班子成员学习参考。二是守廉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十条禁令”,深入开展“解放思想促发展、创新管理促和谐”、“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建设,严禁“舌尖腐败”,公务接待进一步规范。多年来,该镇未发生任何一起党政领导干部违纪违规行为。三是讲奉献。根据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要求,突出以党建项目化为抓手,在全镇范围内推行以“奉献一点时间、奉献一点爱心、奉献一点汗水、奉献一点工资、奉献一点智慧”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奉献制”。即:奉献一点时间。开展“民情家访”活动,领导干部每月平均至少3次,基层干部每月平均至少10次,采取上门家访、定点接访、重点约访、定期回访等形式,深入群众中进行“民情家访”,把群众冷暖放心头。奉献一点工资。开展“321捐款”活动,即按照科级党员领导干部每年捐赠2天的工资、一般党员干部每年捐赠1天工资的形式筹集善款,扶贫救难,济困助学,今年累积筹集捐款7000余元。奉献一点爱心。深入开展“送温暖、解民忧、献爱心”活动,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基层,通过走访、结对帮扶等活动,重点帮扶贫困户、留守学生、困难病患等,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做到热心为群众、诚心帮群众、爱心献群众。设立“爱心助学基金”,仅今年全镇干部职工、镇属企业共捐款12万余元,帮助困难学生40人。奉献一点智慧。开展新一轮“我为德兴发展献计
策”活动,为实现德兴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听取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进一步调动全市党员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奉献一点汗水。继续深化“党员义工”活动,各党员义工服务分队要结合自身实际和服务对象特点,坚持群众所需、义工所能的原则,推进组团式服务、点单式服务、亲人式服务模式,组织党员义工深入乡村、社区、企业一线,集中开展形式多样、受群众欢迎的为民服务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镇党员为民办好事、实事386件次,“七一”期间评选表彰了10名“党员奉献明星”,在全镇营造了浓厚的讲奉献氛围。“党员奉献制”已经成为德兴党建的一道亮丽风景,2012被德兴市委评为“全市创先争优为民服务品牌”。
二、抓制度建设,提升规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促进“发展”。一是建立健全制度。制定完善了《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新岗山镇党委议事规则》和《新岗山镇政府议事规则》。主要领导自觉维护民主集中制,不搞“一言堂”,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工作机制,重大事项坚持由分管领导提出意见,镇党政联席会集体研究决定,充分吸收合理建议,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对重大决策、中层干部选拔任用、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经费开支等事项坚持提前沟通、充分酝酿、集体票决,形成了整个班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局面。二是逐步强化管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和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并下发《新岗山镇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广泛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村居干部队伍建设,制定《新岗山镇双向承诺目标管理考评办法》,对村居干部工作制度进行统一管理,规范考核工作程序,通过采取班子述职、民主评议、考核谈话等方式,提高干部考核质量。三是注重团结协作。通过召开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广泛征求
各类意见,撰写自查报告。镇党委针对所提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制定整改措施。班子成员间开展谈心谈话活动,通过谈心交心,加深彼此了解,消除误会和隔阂,融洽同志之间的关系,形成心齐气顺的良好氛围。
三、抓园区建设,提升动力
新岗山镇深入开展“主攻工业,决战园区”活动,以九都工业园区为主战场,以开放型经济为主攻方向,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首期规划总用地面积2454亩,建成面积780.4亩,入户企业5家,分别是百勤集团、恒剑集团、永达集体、平峰磷业、翰雨油茶等,2013年1-7月,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10.6%;利税1957万元。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新岗山镇九都工业园区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下设新岗山镇驻九都工业园区办公室,负责协调做好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园区企业提供服务保障工作。二是完善基础设施。九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1亿元,配有11万伏变电站一座,园区主干道改造、绿化工程已经竣工,亮化工程也即将完工,日处理能力达10000吨的自来水厂主体工程将于10月底建成,园区投资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三是大力招商引资。配足配强招商工作资源,成立招商办公室,健全招商考核奖励机制,强化“一站式”、“贴心式”、“保姆式”服务,“招好商招大商”活动深入开展。今年先后成功引进年产10万吨不锈钢冷轧薄板项目和年产15000吨氟钛酸钾、15000吨氟硼酸钾项目等,随着一大批项目的成功引进和快速建设,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后劲。
四、抓城乡建设,提升品质
城乡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全社会的民生工程。一是坚持超前规划。坚持“小城镇、大战略”的理念,围绕农村城
市化、城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集镇规模,强化城乡规划编制,对新岗山镇总规、控规进行重新审订修编,全面提升集镇功能,着力改善集镇面貌。二是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了村镇规划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整治工作力度,发现“两违”行为及时制止,同时做好备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了行政组团新区的道路、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镇区面貌日新月异。投资2亿元的东德广场项目、投资1000余万元的新建自来水厂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投资480万元的施家大桥项目也已完成报批和规划设计工作。三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十六字方针要求,2008年建成德兴市首家垃圾处理中心,被全省推广为“新岗山模式”。2006年以来稳步推进板桥谢家湾、体泉董家等近30个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对村容村貌进行全面整治,拆除占道建筑物、修筑排水渠、水泥硬化路面、植树绿化美化、路灯亮化,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成果得到提升巩固。其中体泉董家、西坑新农村点多次被评为德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庄”。
五、抓和谐建设,提升福祉
发展与和谐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只有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才能解决发展中产生的不和谐问题。一是不断繁荣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教育质量,2013年镇辖区中小学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省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认真落实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二是不断改善民生工作。加快构建覆盖全镇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开展就业失业证办理、养老保险参保登记等工作,组织人员及时开展政策咨询。社会救助工作深入开展,城乡低保救助、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城乡医疗救助、农村危房改建等社会救助工作稳步有序推进,惠及广大困难群众。三是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投资80余万元整合原有的便民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及和谐平安联创中心的人力物力资源,组建了社会管理中心,下设二个大厅、五个工作室、九个服务窗口,进一步推动了全镇社会管理工作创新,获得了省综治委、上饶市政法委的肯定,并被省人保厅、省综治办评为“2008-2012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深入开展“三问三促”、“四访四民促和谐”活动,上半年,全镇班子成员共征求意见建议20余条,接待来访群众27人次,处理各类矛盾纠纷33件次,基本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同时,深入开展区域治安专项整治活动,坚决打击“两抢一盗”、“黄赌毒”等行为,净化社会风气,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氛围。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工作,广泛开展禁毒、反邪教、交通安全等宣教活动,干部群众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
今后,德兴市新岗山镇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德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争创全国百强县”的目标,以九都工业园区建设为中心,以服务强保障,以服务提民生,以服务促发展,创先争优,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力争全镇各项工作进入全市前列,吹响新岗山镇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冲锋号”。
第三篇:从来大树有深根
从来树大靠根深
——读吴官正《闲来笔潭》
闻章
近几天,抱着《闲来笔潭》,读得来劲。
吴官正先生曾做高官,能做大事,没想到他文章也写得这样放松:笔随手,手随心,别说哗众取宠与文过饰非,甚至连必要的修饰也不用。他只是在赋闲,遵老伴之嘱,写些文字自遣。却也正是如此,反而愈显真切。而真,才是为文的真髓。
而真也是做人的真髓。《闲来笔潭》记录的这些,正是本分人做本分事。一个苦孩子,苦到不能再苦,却也人穷志大,向上的心到老依然。正是这颗向上的心,才使他处处逢贤遇贵,老师的扶植、同事的信赖、领导的提携、群众的托举„„是上苍特别看顾他么?也是也不是。从来大树有深根,正是有蓬勃的根在,浇水施肥阳光雨露等都会得效用,随便一阵风,也能使得花开满树。若是根是死的呢,却谁也难以帮上忙。浇水,根会烂得更快,日照,枝会干得更快„„
因此树须有根,人须有本。
吴官正先生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守本分。做学生时,读书为本,别人眼里的种种苦难,在他这里却恰成动力;做技术员时,科研为本,工厂的命脉即在他这里;做官时,严守官本,官即是公,我乃公人,公人公务,从不为己想。当年在武汉当市长时,每天早晨三两热干面。仅此三两热干面,挥发出来的却是极大的能量。一个无论穿戴还是长相都不像市长的人,却把市长当得风生水起。由此才有后来的省长、省委书记乃至中央政治局常委。一步一步,步步行得端,把得稳,公私分明,从不越雷池一步。
特别官道,他守得最牢靠。当官是什么?当官是把别人当自己。官本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此乃大心,有大心的人才能做大事。
书里记载的大事不少,但我这里只略说小事。小事尚且能如此,何况大事!他是事事至诚,真心感得他心动。你看在武汉,他受了多少气,且受的是老百姓的气,他不言声,那些人也会被处理。他却明言:不要处分他们,我有责任。严打抓了1500个青少年,他心疼每一个,通过做工作,最后拘管的只有57个。《达悟的女儿》、《“信访局长”》、《两次发火》、《梁山接访》等等篇章,都是在具体事上体现慈爱与博大。还有那件事:楼上墩地,楼下漏水。换了任何人也会通知楼上,但吴官正先生却对妻子说:“莫做声,上面擦完了不就过去了吗?”此事虽小,却能看出人心的宽博。他对家人的严,对身边工作人员的严,到了让人不敢相信的程度。公车从来没让家人用过,捎一段路也不行。家里的事很少管,对老百姓的事却竭尽全力。下去搞调研,不许工作人员买便宜东西,更不许接受礼物。哪怕是一斤茶叶、几双筷子,也必须退回。诸如此类的事很多,不胜枚举。他即是以这样的一颗大心,一颗爱心,一颗忘我之心在工作。职位变了,地位高了,但这颗心没变过。包括到了现在,他还在为别人想,退下来,是为国家想;过个生日,也怕给别人添麻烦。他是凡礼不收,但收一样礼:只要党好、国家好、大家好。
还有他的不近人情。这不近人情,也了为了守官道。官道无我。家人以及亲朋好友也是我的一部分,为守官道,不得已就得伤害这个“我”。对家人严不说,对亲戚也一样严,无论谁来求办事,从来没有应过一件。叔叔是哭着走的,他甚至斥责姐姐:我死了,你们就不过日子了? 退休之后,外甥来求,他对外甥说:在位时从不谋私,不在位了也不能谋私,否则害了你们。„„不是他无情,他只是对自己无情。这无情深处正是无限深情。对于亲戚及家人,他爱他们,已经爱成了自己。因此他对他们严,脾气都发给他们。这也是爱的一种方式。因此他有一个愿望:就是不出不肖子孙。
《闲来笔潭》分“岁月难忘”、“静思杂记”、“读书随感”、“春水煎茶”、“少长闲集”几大部分,类别不同,各有意趣,读者领略即是,这里不再赘述。但我最后还要感叹吴官正先生的才分,真是慧根深,学习上的超常不说了,单是他新近的画,也是无师自通,且真画得好,诗也配得有趣。画里、诗里都透着一种天机。天机怎么来?从来是“欲望深者天机浅”,吴官正先生自小到老,能处处显露自己的才能,能够圆融好多大事,则是私欲淡泊、一心诚敬所致。而诚敬心与本分心原是一个。
第四篇: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扎下深根才能攀得更高
《光明调查》推出“贯彻群众路线·高端调研”专栏 将集中刊发一批领导干部的调查报告
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热潮中,光明日报经过精心策划,决定从本期起,在《光明调查》专刊推出“贯彻群众路线·高端调研”专栏,集中刊发一批领导干部在经过深入调研之后亲手撰写的调查报告。我们希望,这些源于实践、体现着发展理念、凝结着执政智慧的报告,能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与借鉴;我们更希望,这些发自心底、饱蘸着血肉深情、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文字,能架起高级领导干部与广大基层群众之间的又一连心之桥;我们还希望,得益于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能进一步推动调查研究之风的兴起。
作为“贯彻群众路线·高端调研”专栏的开篇,本报今天在15版刊发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撰写的调查报告《扎下深根才能攀得更高——我在沈高村驻点调研的体会与思考》。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从沈高村回来,我对在全省推动领导干部下基层开展“三解三促”活动的信心更加坚定。结合实际,省委对这项活动作了进一步部署,特别是对“什么人下去”、“下到什么地方去”、“怎么下去”、“下去干什么”这四个问题进行了规范,明确不但要有形式更要有内容,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结合分管工作和部门职能,深入到村镇、社区和基层单位去,重点到那些比较困难、经济薄弱和矛盾比较突出的地方去,扎扎实实地开展好“三解三促”,同时推动这项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建立考评机制,着力形成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长效机制,促进各级干部真正把群众放在心坎上、当人民的好公仆,努力做到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使江苏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力争走在全国前列,而且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也力争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开局之年的江苏工作贯穿了一条红线,就是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我们提出的最新要求,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在进行工作部署、展开工作布局的过程中,我们感到,有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关键还要各级干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共同奋斗。这就对我们改进领导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在原来规定每年下基层调研时间不少于两个月的基础上,明确要求其中安排5至7天时间,到村镇、社区和基层单位进行驻点调研,住下来,扎下去,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推动这项活动在面上开展,我和学勇省长带了个头,6月中旬分别到泰州市和徐州市进行了驻村住户的调研。
我所去的沈高村,地处姜堰革命老区,因纪念两位革命烈士而得名,由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耕地面积3600多亩,总人口3100多人,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7000元,对照我省的有关标准,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薄弱村。
从6月15日至19日,我在沈高村一共待了5天4夜,住农民家、吃农家饭、干农村活,先后走访了20多家农户,看望了村里的一些老党员,开了六个座谈会,与部分种养大户、个体私营企业主进行了交流,考察了农业生产和村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还到镇信访室接待了信访群众。五天时间虽然短暂,但许多场景常常在脑海里浮现。回头想想,这次驻点调研可以概括为“四个一”:当了一回村民,走了一圈亲戚,解剖了一个村子,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最突出的感受是:来到群众中,感到特别踏实;和百姓在一起,过得特别充实;与人民同甘苦,心情特别舒畅;领导干部应该下去,能够下去,下去以后大有益处。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关键在干部,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把我们当亲人
头一天进村的时候,我坚决没让当地领导陪同,从省委大院直接到了沈高村的村部,然后由村支书领到了此后几天住的农户家。这次市县的同志也给予了很大支持,在我驻点期间,他们始终没有在村子里出现。这样做,看似一种“颠覆”,其实不过是一种“回归”。很快,群众就用他们的语言,对我的进村之举作了评价。曾担任过村支书的刁友金老人在我去看望他时笑谈了一番,他告诉我,我这个省委书记来村子里的消息一下就传开了,有人私下里议论说,省委书记可是大干部,大干部应该有大架子,怎么就两三个人,也没什么动静,不像个大干部。这番带着些许调侃的话语,反映了群众对那种领导干部下基层前呼后拥的情形是看在眼里、不屑于心的,也道出了他们反感什么样的干部做派,欢迎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不像个大干部”,这句话在我听来既很欣慰,又有不安。反思平时我们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每到一地层层陪同,再加新闻记者,领导干部被包围着、裹挟着,老百姓只是远远地看个热闹,人虽然到了基层,但并没有真正走进群众、融入群众,就像“葫芦掉到井里,看似沉下去了,其实还浮在水上”。这次我是下了决心,要破一破那些个“惯例”。
我的“房东”刁友生是位老党员,儿子在西安打工,女儿出嫁另住,平时就老俩口在家,一年种田、打工的收入一万五千元左右,生活水平在村子里属中等。四间正屋两间厢房的农家小院,坐落在穿过村子的一条小河边,房子虽然旧了点,但收拾得很整洁。5天朝夕相处的生活,我把自己当作这个家里的一个成员,尽量按照他们的节奏起居。一早起来常常是在院子里和老刁坐在条凳上聊聊天,有时也到厨房去帮帮厨。屋子里有苍蝇就用起了苍蝇拍,夜里有蚊子就挂起了蚊帐。当他们感到你没有丝毫嫌弃、真把自己摆进来的时候,就会把你当亲人一样来关心,生怕你吃不好、睡不好,从心底里格外护着你。那天去干农活前,老刁的老伴就劝阻了我半天,说那些农活不用我去干,他们手头紧一紧就带过去了。还有一件事我后来知道了也很感慨,言语不多甚至有些木讷的老刁心却很细,每天夜里还都起来在家前屋后巡查一番。没两天,他们对我就由一开始的礼貌拘谨变得亲切热络。记得头一天到老刁家时,老俩口因为紧张忙乱,做饭时竟忘了摁电饭煲的开关,我们中午吃的米饭是从邻居家借来的。后来他们经常把孙子、外孙叫过来跟我一起吃饭,小家伙们吃完饭就在这边写作业,还拿起练习簿让我给他们写留言。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讲到要“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对其中的深意我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俗话说,亲戚是走出来的,感情是处出来的。驻点调研期间,我尽可能多地走家串户,登门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跟大家一起拉家常。走访也没有什么特定的对象,常常是晚饭后打着手电(村里还没有装路灯),信步而走,哪家门敞着、灯亮着,就拐进哪家。也就是在这样一种不经意、很自然的状态中,没有了身份的界线,听到了许多平时听不到的话。距离拉近了,就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共鸣。有一次与一个村民聊到现在村干部精简变少的话题,我说这样“群众的负担就轻些”,那个村民脱口而出说“干部的负担就重了”。像这样一种换位的碰撞和相互的体恤,我想只会发生在干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的时候。临行前一天晚上,我从老刁夫妇的口中得知,第二天一早乡亲们要自发来送行,有的还准备了刚刚收获的农产品。为了不给村民们增加麻烦,我赶紧让村干部连夜登门一一说服劝阻,并且第二天早晨作了提前离村的决定。虽然没让乡亲们送成行,但他们的那份心意我领受了。不
几天,村民们给我写来一封信,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他们真挚的感情。而我则对苏中平原上的那个村庄及其乡亲们,多了一份牵挂和惦记。
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充满深厚感情,我们要把老百姓的期盼作为做好工作的鞭策
无论是走访座谈时,还是日常接触中,基层群众说得最多的是“党的政策好”、“感谢共产党”,对省委决策部署、对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总体上也是满意的。群众有一些意见,主要是事关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比如看病贵、农资价格上涨、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等。每当我握着一双双粗砺的手,看着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确实很受触动、很受教育。应该说沈高村多数村民的生活还不算富裕,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或进城了,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有的老人六七十岁了,身体不太好,还要插秧、干农活,很辛苦。而在我省苏南等地,这样的情况基本上没有了,老人至多在家里收拾收拾,照看照看孩子,“田”名义上都还有,但大都集中到大户经营了。而沈高村的老人多数还要不停地劳作,生活上也是能省一点是一点,但他们勤劳而坚韧,不怨天尤人。整个村子民风淳朴很和谐,老百姓都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政府。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丁克勤老俩口,不久前老丁患了中风,当时能在别人搀扶下拄着拐杖走几步,说话还不利索,和老伴住在两间简陋矮小的平房里。我一再问他们家里有什么困难和要求?老俩口也以强调的口气回我说真的没有什么困难。出了屋子,村支书告诉我,老俩口治病花掉了近两万元,还不知哪一天能报销、报销多少,为了节省医药费,老丁提前一周就出了院,至今还没复查。我听了心里感慨万千,这就是咱们的老百姓,多么的善良、朴实和隐忍。我们常讲,人民群众是衣食父母。当他们的生活仍然艰辛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养尊处优?当他们对一些关切的问题提出诉求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竭尽全力去帮助解决?更何况很多问题本身就是工作不到位、政策不落实造成的。比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报销的问题,有关政策要求是十分明确而具体的,但我在一些医疗点上确实也发现许多要求没有落实,难怪群众反映报销标准不清楚,报销手续太繁琐。后来省卫生厅的同志到姜堰作了现场指导和督促后,这个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办法就是由医疗机构先行垫付群众报销的医药费用,再由合作医疗管理机构与医疗机构结算,减少审核环节,做到即时结报,同时采取上墙公示、编印手册等多种方法,接受群众监督。我想,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要建立起一种有效的落实和督查机制,不能等群众意见大了再来解决,而要把工作做在前面、做得更主动。
与村里的老一辈人不同,沈高村的年轻人因为外出打工或在外工作,见识广了,眼光也高了。我碰到几个刚好回家的年轻人,他们就跟我说起外面一些地方发展得如何如何,而他们村子还只是个什么状况。这就跟以前一家子都窝在一个村里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有了比较,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意识就更强烈,对富裕、和谐、文明的期盼也更强烈。各级干部应该以此为鞭策,把一个地方发展好,让一方百姓生活好。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谋幸福,这不是抽象的,在沈高村的几天,我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些平时常说的话有了更直接更具体的体会。柴米油盐茶,上学、看病、养老,这些都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需要一件一件地做好做实。让所有的老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让所有的年轻人就业有机会、创业有舞台;让所有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快乐成长,这应该成为我们践行宗旨所追求的目标。
群众工作重在平时,尤其是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在沈高村,我也接触到一些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有天晚上走访的一户人家,院子里停着小轿车,客厅里摆放着双开门大冰箱,平时也是老俩口过,儿子在上海工作,有着不菲的收入。但是在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女主人喜欢提意见,心里有怨气,联系此前走访其他村民的情形,我最初的感觉这可能是一种“穷而知足,富而不满”的现象。后来,从女主人一再强调他们家境遇的改变是因为儿子有出息、没有靠别人的话语中,我感到并不能下先前的结论。事后我又进一步了解到,这一家原来确实条件很差、非常困难,当年儿子考上大学,到处求人借钱,很无助,也很憋屈。现在钱虽然早已还清,但心里的阴影还没有散尽。由此我想,如果在这户人家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能扶他一下、拉他一把,可能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心里就会多一分感恩,对社会也会多一分认同。知民情、解民忧才能暖民心,我们做群众工作功夫应该更多地下在平时,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天天和老百姓在一起,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把工作做在群众急需处,做到群众心坎上,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
正如曾担任过村委会主任的一位老同志所说,过去村干部是“指挥型”的,现在变成“服务型”的了,以前村里的会计说一句话都很管用,现在要看你是不是把实际问题解决了,有没有把大家服务好。在沈高村我了解到,今年遭遇的大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村干部起早贪黑调水抗旱,出了很大力、吃了很多苦。村民们对此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虽然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每一家的调水要求都得到完全满足,但群众能够体谅。不少村民跟我说起这事,都讲“天太旱,不能怪村干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只要我们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办事,特别是在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帮其所急、解其所忧,就会赢得群众的信任,群众才真正愿意跟着我们一起干。
驻点调研期间,我专门到沈高镇信访室接待了一些信访群众。作这样的安排,我想一来可以推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化解一些社会矛盾,二来也是做面对面、心贴心的群众工作,三来可以从中了解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为面上制定政策提供依据。那天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大大小小,各不相同。如专业合作社缺少发展资金、现行土地承包政策“增人不增田、减人不减田”带来的矛盾、某省道的路基较高存在安全隐患,等等。也不是所有问题马上就能得到解决,有些要与省有关部门商量,有些还涉及到政策的调整。直接面对群众的诉求时,我感到虽然许多事情是具体的、琐碎的,但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大事、都很重要,因此,能够解决的现场就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时不能解决的耐心细致地给予解释。整个接访过程中,大家都心平气和,群众很通情达理,气氛一直十分融洽。我再一次亲身感受到,群众是讲实际的也是讲感情的,只要我们带着深厚感情走到群众中去做工作,很多事情就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很多矛盾就会得到缓和与化解。
领导干部下基层不是简单的扶贫济困,更重要的要使我们作决策办事情更加符合实际顺应民意
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较高,但是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省直机关对口帮扶贫困村也有十多年的历史。我们曾作过一项调查,2007年全省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468万,这几年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加大对经济薄弱村和困难户的帮扶力度,到去年底已有362万人脱贫,今年底可以全部脱贫。虽然我们初步解决了贫困问题,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还比较大。我省经济最发达的苏州市去年人均GDP达到9万多元,而苏北的宿迁市只有2万多元。同时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也面临着不少需
要认真分析解决的新矛盾新问题。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可能经济上去了,社会反而不安定了,甚至会影响政权的巩固。所以,在江苏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既要积极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又不是简单的扶贫济困,更重要的是通过掌握第一手情况,使我们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符合老百姓的期盼。我觉得在考虑一个区域的发展时,尤其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树立什么样的标杆?二是最困难的地方应该怎么办?江苏的苏南地区经济发达,是全省的排头兵,我们要求这些地区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层次,为全省树立进取的标杆。而苏北一些地区基础还比较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我们作决策定政策的时候,需要更多地关注和照顾到这些地区的实际,这样,决策的立足点才更牢靠。
我这次驻点调研,主要采取的是“两先两再”的方法,就是先扎下去了解实情、再提起来梳理问题,先聚焦于点上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再扩展到面上寻求一般的规律。我在沈高村进行了广泛的走访和座谈,力求能够更多地看一看、更多地听一听、更多地聊一聊。在此基础上,我和村干部们一起对村子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先是排了排村里急需要办的具体事情,商定了建四个抽水泵房、整治河道、安装路灯等几件事。接着对村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了沈高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最大症结,就是工业企业少、规模小,进而梳理了发展思路,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在驻点调研结束前,我又召开了由泰州的市县领导、部分乡镇党委书记以及30多位村(社区)干部参加的座谈会,结合这次驻点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将讨论和研究扩展到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等面上的问题。回机关后,我再次召开有关部门同志参加的工作会议,提出基层的问题解决答案在机关,要求拿出面上的举措,进一步抓好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我发现有了在基层的直观感受和感性认识,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像农业现代化怎么干的问题,现在许多村和沈高村一样,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孩子,缺少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土地怎么流转,怎么向种植大户和合作社集中,这不是简单喊几句口号、说明几个概念就可以解决的,都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拿出真正管用的办法。
实践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真正解决好为什么作决策,如何作决策的问题,才能知道决策是否正确,有没有落实,效果好不好。如果干部的根子没有扎在基层,没有想老百姓所想,决策就有可能产生偏差,工作的目标和结果也可能产生偏差。这次驻点调研,我了解到基层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总体是很认可的,特别是省委关于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新部署,在基层已经形成广泛共识,正在转化为自觉行动,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第五篇: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美文
前几天参加大学闺密的婚礼,遇到好多很久没见的姑娘。
新娘家珍是我大学最好的闺密,嫁了一个美籍华人。高富帅老公,盛大的婚礼,善待她的婆家,是笃定的幸福。
但人们往往看到的都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局,看到宾主尽欢,共同祝福这个美丽的新娘。而作为闺密,我知道她这6年的不容易。
这6年中,她去了德国读研究生,却经历了特别狗血的剧情,被一起去德国读书的男友抛弃,只身一人去了美国。
家珍去美国的时候,一无所有。但是后来的很多年,她读下了第二个硕士学位,在文科极其难找工作的美国,找到了一份公立学校的教职,她通过自己的工作签证就可以在美国留下来。后来她遇到了Robin,好像就是那句烂大街的话,签证工作我都有了,你给我爱情就好。
她不需要通过嫁给一个美籍华人,留在美国,她只是拼搏努力,和过去郑重告别后,深吸一口气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在这个美好的遇见之前,她收集了太多苦读的日夜,每门课都考很高的分数。那些从来都不回国的假期,她拼命实习,拓展社交圈。那些努力忘记过去、忘记伤痛甚至想要忘记整个青春的夜晚,那些眼泪和痛哭,别人都没看到。
在家珍婚礼后不久,有一天晚上,我和几个同学一起走在黑夜里聊微信,大家都感慨,22岁的时候,没有人告诉过我们28岁竟是这么难。或者说,大学毕业后的这6年,竟是这么难。
从考大学开始,别人会问你,考上了什么大学啊?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所好学校,你可以站在众人赞赏的目光里。
然后就是大学毕业了,别人会问你,去了哪里工作?你通过大学期间不断的努力,找到了一份体面且薪水颇丰的工作,你依然可以站在众人艳羡的目光里。
前两个节点,和姑娘们很多年受的教育一样,你只需要努力,就可以被认可、被喜欢、被欣赏,可是到了二十七八岁,好像对于姑娘的评价体系就完全土崩瓦解了。
再也没有人问你读了哪个学校的硕士,在哪里工作,这些年学到了什么,看过什么风景……大家都只有一个问题——你结婚了吗?
我们在夜色中笑得很大声,是自嘲,也是无奈。好像这就是我们无力改变的现状。
但是,当年一起背单词、一起记动词变位的姑娘们,并没有因此就变成自怨自艾的所谓“剩女”。她们一个个不管有没有男朋友、打没打算结婚,都依然兴致勃勃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边约会,一边谈恋爱,坚定地要嫁给那个对的人。
其中一个女生从一个堪称岁月静好的工作,又跳回了一个要加班要拼搏的行业。因为我们深知,即使有些人的价值观从二十七八岁就彻底翻转了,但那些看上去什么都拥有的姑娘,一定都付出过巨大的努力,不是说一句“我结婚了”,就什么都拥有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侥幸,没有童话故事,没有坐享其成。
就像我们都没有看到,家珍是如何毅然决然一个人远赴异乡,如何一个人走过了那么长的路,又是如何一个人面对迷茫,面对那些流着眼泪的漫漫长夜。我们都羡慕着大结局,而忘记了开头。
但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在所谓的大结局上,看起来毫不费力。其实,这哪里是大结局,二十七八岁,这根本才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