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来大树有深根
从来树大靠根深
——读吴官正《闲来笔潭》
闻章
近几天,抱着《闲来笔潭》,读得来劲。
吴官正先生曾做高官,能做大事,没想到他文章也写得这样放松:笔随手,手随心,别说哗众取宠与文过饰非,甚至连必要的修饰也不用。他只是在赋闲,遵老伴之嘱,写些文字自遣。却也正是如此,反而愈显真切。而真,才是为文的真髓。
而真也是做人的真髓。《闲来笔潭》记录的这些,正是本分人做本分事。一个苦孩子,苦到不能再苦,却也人穷志大,向上的心到老依然。正是这颗向上的心,才使他处处逢贤遇贵,老师的扶植、同事的信赖、领导的提携、群众的托举„„是上苍特别看顾他么?也是也不是。从来大树有深根,正是有蓬勃的根在,浇水施肥阳光雨露等都会得效用,随便一阵风,也能使得花开满树。若是根是死的呢,却谁也难以帮上忙。浇水,根会烂得更快,日照,枝会干得更快„„
因此树须有根,人须有本。
吴官正先生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守本分。做学生时,读书为本,别人眼里的种种苦难,在他这里却恰成动力;做技术员时,科研为本,工厂的命脉即在他这里;做官时,严守官本,官即是公,我乃公人,公人公务,从不为己想。当年在武汉当市长时,每天早晨三两热干面。仅此三两热干面,挥发出来的却是极大的能量。一个无论穿戴还是长相都不像市长的人,却把市长当得风生水起。由此才有后来的省长、省委书记乃至中央政治局常委。一步一步,步步行得端,把得稳,公私分明,从不越雷池一步。
特别官道,他守得最牢靠。当官是什么?当官是把别人当自己。官本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此乃大心,有大心的人才能做大事。
书里记载的大事不少,但我这里只略说小事。小事尚且能如此,何况大事!他是事事至诚,真心感得他心动。你看在武汉,他受了多少气,且受的是老百姓的气,他不言声,那些人也会被处理。他却明言:不要处分他们,我有责任。严打抓了1500个青少年,他心疼每一个,通过做工作,最后拘管的只有57个。《达悟的女儿》、《“信访局长”》、《两次发火》、《梁山接访》等等篇章,都是在具体事上体现慈爱与博大。还有那件事:楼上墩地,楼下漏水。换了任何人也会通知楼上,但吴官正先生却对妻子说:“莫做声,上面擦完了不就过去了吗?”此事虽小,却能看出人心的宽博。他对家人的严,对身边工作人员的严,到了让人不敢相信的程度。公车从来没让家人用过,捎一段路也不行。家里的事很少管,对老百姓的事却竭尽全力。下去搞调研,不许工作人员买便宜东西,更不许接受礼物。哪怕是一斤茶叶、几双筷子,也必须退回。诸如此类的事很多,不胜枚举。他即是以这样的一颗大心,一颗爱心,一颗忘我之心在工作。职位变了,地位高了,但这颗心没变过。包括到了现在,他还在为别人想,退下来,是为国家想;过个生日,也怕给别人添麻烦。他是凡礼不收,但收一样礼:只要党好、国家好、大家好。
还有他的不近人情。这不近人情,也了为了守官道。官道无我。家人以及亲朋好友也是我的一部分,为守官道,不得已就得伤害这个“我”。对家人严不说,对亲戚也一样严,无论谁来求办事,从来没有应过一件。叔叔是哭着走的,他甚至斥责姐姐:我死了,你们就不过日子了? 退休之后,外甥来求,他对外甥说:在位时从不谋私,不在位了也不能谋私,否则害了你们。„„不是他无情,他只是对自己无情。这无情深处正是无限深情。对于亲戚及家人,他爱他们,已经爱成了自己。因此他对他们严,脾气都发给他们。这也是爱的一种方式。因此他有一个愿望:就是不出不肖子孙。
《闲来笔潭》分“岁月难忘”、“静思杂记”、“读书随感”、“春水煎茶”、“少长闲集”几大部分,类别不同,各有意趣,读者领略即是,这里不再赘述。但我最后还要感叹吴官正先生的才分,真是慧根深,学习上的超常不说了,单是他新近的画,也是无师自通,且真画得好,诗也配得有趣。画里、诗里都透着一种天机。天机怎么来?从来是“欲望深者天机浅”,吴官正先生自小到老,能处处显露自己的才能,能够圆融好多大事,则是私欲淡泊、一心诚敬所致。而诚敬心与本分心原是一个。
第二篇:根深才能叶茂美文
一天,一位作家和一位农夫在当地的咖啡厅里谈到了农夫的大豆、玉米等作物。
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雨水充足,其带来的结果也是明显的。大豆、玉米等作物都在疯长。
“这些雨水对你来说肯定是一种大解脱。”作家说。
“我的庄稼现在都变得非常脆弱了。”农夫答。
“你这是什么意思?”作家问。“现在即使是一场短暂的干旱,也会给它们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农夫答。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作家问。
“由于下了这么多雨,这些作物就不需要把它们的根深深地扎进地下去寻找水,所有的根都会留在地表附近。如果稍有干旱,地里的水就会被蒸发干,而且会让那些作物的浅根干枯,然后,作物很快就会死掉。”农夫解释说,“良好的作物需要有扎得很深的根,才能承受地面上所发生的一切。”
第三篇:大树有多高 教案
大树有多高
汝州市实验小学
吴营霞
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资源:
长度不一及长度相等的竹竿、卷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二、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办法测量吗?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大树有多高的问题。
二、实践探素,发现规律。
(一)量一量、比一比(小组合作完成)
提出要求:
1、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比较每次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1)、按要求填表。
(2)、计算竹竿与影长的比值
(3)、讨论:根据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4)、得出结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二)议一议、做一做
提出要求:
1、根据上面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假设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的影长是多少?
(1)学生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能想办法测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
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实践操作: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看你的方法行不行。
(1)在太阳光下,先用一根竹竿的高度和影长及量出当时大树的影长,并把结果填在下表里。
(2)由学生各自算一算大树的高度。
(3)小组讨论各自的想法。
(4)提问: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算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根据求大树高度经验,让学生计算某楼房、旗杆的高度。
第四篇:说课观后感(范根深)
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说课观后感
在这次活动中,我认真地聆听了每一节课,并做了较为详细的听课记录,也向有经验的其他版本编辑请教了许多问题。回来后,结合自己编辑工作,认真思考和琢磨,真正感到这次观看说课活动,对提高自己的编辑报纸水平,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收获
1、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真正的做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在这次的数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注重了对学生的理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的教会学生怎样去解决一个新问题,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观察、猜想、归纳、证明、最后应用)。课堂容量适中,传统的满堂灌的现象少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忽视探索过程而直接告之结论的现象少了,注重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情景引入激情、有效,情景设置科学合理并且贴近生活。
情景教学就是教师借助于一定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与手段,创设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发现和主动建构,从而习得知识、经验和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活动。在这次的说课教学评比中,亮点较多的另一个方面,应该就是教师们的精心的情境创设了。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3、提问精简明了,评价趋于多样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课堂生成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体现,是教师教育思想的体现,是学习交流的桥梁。尤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不仅是对各个学习环节和内容的一种引导,更是让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这次听课的过程中,有些老师给予了学生较独特的评价。以前在课堂上常见的评价就是:好,很好,非常好,棒。这次听课特别关注了老师的评价,不再仅仅是以前的这些评价了,较好的评价语言有:你想的和老师一模一样,你都可以当大家的老师了。你的见解非常独特,你是个很有想法的孩子。教师要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尺度,以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4、习题设置层次分明,表现形式不拘一格。
数学课堂上学生在建立起概念,找到规律之后,必须做相当数量的数学练习题,才能对知识进行巩固,对知识加深理解,才能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因此,数学课堂上的习题教学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关于练习的设置,很多老师都是边学习概念性质边巩固习题,在习题的设置中,老师们也是颇具匠心,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而且题型多样,把相关内容的极具代表性的题目都呈现给了学生。同时留出探索性的问题供大家交流,探讨。
解决问题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性活动,习题所提供的问题,需探索思维和整体思维,可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直觉以及寻找论证的方法,精确地、简要地表述一系列的技能和能力。通过习题练习,也能给学生施展才华、发展智慧的机会,教师应注重每节课的习题设置,做到了精讲精练,及时巩固提高。
5、多媒体的应用非常娴熟。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用智慧和灵感。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学科兴趣淡薄,加之初中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难以提高。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它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这次的评比课中,大多老师都能较好的驾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都非常的精致美观,特别是用多媒体大大的增加课堂的容量,许多动态的演示也是直观明了。
6、课堂小结形式多样。
课堂小结是教学中既重要又容易忽视的环节,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最后阶段,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的行为方式,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教师而言,它是对“教”的一种回顾。
当我们进入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时,当我们面对学生提问“今天有何收获”时,学生在思考。教师也应当回顾,“这堂课我教会了学生什么”。课堂小结对于教师而言,应是一种回顾,回顾每一个教学环节,思索每一个教学细节。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是否促进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此时,课堂小结犹如一面镜子,折射着这堂课或暗淡或闪耀着明亮的光辉。
(2)对学生而言,它是对“学”的一种深化
虽然是简短的几分钟结语,对学生而言。却是对“学”的一种深化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把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积极参与的热情。既有知识的梳理,又有方法的归纳,还有情感的交流,思想的升华。
二、反思
一堂好课,应该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应该通过教师的“教”,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一份好报纸,应该是“学”与“练”的完美结合,应通过编辑的编排,使学生达到“学与练”的目的。
1、我编排的报纸离这些优秀选手的课之间的差距还有多远?
在听课过程中,我都在有意无意地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编排的报纸与他们的说课相比有多远?今后的报纸编辑我应该怎么去设计?在听到某些教学设计时,一会儿觉得自已做报纸也是近乎这样做的,一会儿又觉得我怎么没有想到这样做呢?
优质课大多是“集体的智慧结晶”,选出优秀教师反复演练,才拿到赛场上来的,好像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这样想一想:如果我们每天都看一些经典的具有创意的情景引入或题型,那么我们年复一年的积累的话,若干年之后,我们也可以游刃有余的去设计任何一个课时。
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参考其他报社的报纸是怎么样设计的,有哪些可取之处?有哪些不足之处?从而达到“取其精华”、“摒弃糟粕”、“学以致用”的目的。
多上网搜索最近的数学资料,借鉴他人有创意的设计,再在自己设想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使得自己的学识有所提升,使得自己的编辑水平有所提高,使得自己的业务素养有所加强。
2、我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编辑风格?
教学风格是有经验的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在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自己教学素养条件的能动性,对教学的诸多要素和全过程予以和谐的统摄,从而使教学表现出浓郁的个人特色和艺术倾向性。
从本次优质课评比中就可以看出,没有形成自己鲜明风格的课堂教学,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无法引起学生和观摩老师的共鸣。相反有自己鲜明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就显得那么活泼生动,学生与老师的情感容易形成共鸣,课堂也较出彩,给观摩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想想自己编排出来的报纸,有时觉得比较有趣精彩,但有时觉得干干瘪瘪,索然无味。
选手们新颖的教学方法、大方得体的教态、对教材的理解等许多方面都是我学习的榜样,鞭策着我不断努力学习,吃透教材。我知道,我的编辑水平与他们的教学水平距离还很遥远,教学需要艺术,而教学艺术则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基本功与很高的素养,同样,编辑工作需要创新,而创新则需要编辑者有扎实的功底与探索的欲望。
我需要努力,我需要不断探索,我需要勇于创新。多年之后,即使不能成为著名的编辑工作者,但也会亮丽自己的编辑水平。我相信奇迹总是在不放弃之后产生。
八年级:范根深
第五篇:大树有多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教学重点:理解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教学难点:实际测量时的具体指导。教学准备:皮尺、竹竿。教学过程:
一、在量量比比中发现规律
1、在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明确怎样把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怎样量影长。比较每次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算出杆长与影长的比值,填写表格。
3、小组讨论:比较每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指出:竹竿有长有短,影长也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杆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二、在议议做做中应用规律1、3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小组讨论:根据前面的测量和求得的比值,推想影长应是多少?3米竹竿约是前面竹竿长度的几倍或几分之几,3米竹竿的影长就是前面竹竿影长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根据杆长 :影长=确定的比值列算式计算。
2、想办法测量大树的高。小组讨论。汇报交流。(1)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杆长与影长的比值。(2)测出同一时间内树的影长,求它的实际高度。
3、用上面的方法,实际测量校园内一棵大树的高。把测量得到的竹竿长、影长和大树影长填在表格里,整理数据,说说你的方法。
4、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测一测、算一算楼房和旗杆的高吗?课后试一试。
三、活动总结
1、互相评价一下刚才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情况。
2、发现的规律是什么?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得的杆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
3、要注意什么问题?必须同一时间测量影长。板书设计:大树有多高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杆长 :影长=确定的比值课后小结: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让学生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与生活,更应用与生活的这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