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作文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
【文题设计】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飞禽、走兽们锁着自己去各地旅行的经历。大树也想去旅行,于是请飞禽、走兽帮忙。飞禽说,你没有翅膀,于是拒绝了。大树想请走兽帮忙,走兽说,你没有腿,也拒绝了。于是,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里包含着种子。果实被走兽们吃了后,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文题解析】
今年湖南高考作文题目还是新材料作文。材料提供的是一则寓言。这则寓言说的是大树虽然不能像飞禽走兽一样去旅行,但是它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立意时,考生应紧扣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大树想要实现旅行的愿望,在直接请求飞禽、走兽帮忙而不可得的情况下,决定自己想办法,由此可将立意定为:①求人不如求己;②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二,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由此可将立意定为:③蛮干不如巧干;④要善于借助他人。⑤理想、愿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智慧。
立意一:从树的角度立意,有多种立意角度:抓住大树“没有翅膀”“没有腿”等词语,我们可以理解为客观条件不足,与飞禽、走兽相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它以退为进,最终靠结出甜美的果子,让飞禽、走兽把种子带到世界各地。从这点上说,可以写要学会转弯,写要知道变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或写有志者事竟成。
立意二:抓住“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这个句子,我们思考下,大树想出了什么办法呢?显然是想出靠飞禽、走兽们吃了种子后把它带到世界各地去的办法。从这点,立意的角度有方法总比困难多,要学会借助外物,要注意借鸡生蛋。
立意三:从飞禽、走兽等角度立意,飞禽、走兽认为要旅行,就必须有翅膀、有腿,这是常规思维,换个角度思考,没有翅膀和腿照样可以旅行。我们可以写凡事不要妄下结论,做人要有自己的识别能力和判断力,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
立意四:从材料的整体来立意,大树虽然靠自己,但最终是靠合作。大树结出甜美果实给飞禽、走兽;飞禽、走兽吃了果实,携带种子去远方,帮大树实现了旅行的心愿!可以写要学会合作。
立意五:从材料的整体来立意,大树面对飞禽走的拒绝,并不灰心丧气,而是自己想办法自力更生。我们可以写“自立自强”“求人不如求己”这个常见的立意。
【例文阅读】
以我之力,追我所愿
总在追我之愿望。
枝繁叶茂的大树想去远方,又或有热情洋溢的人想让人生熠熠发亮。
唯独忘却自我力量。
大树从前只想借外物之力到达另一个境地;所谓青春年少也只不过依靠着周身的真实支撑。
我们总寻求寄托,摒弃实践;总沉迷念想,忽视作为;总着眼外界,无睹内在。
理想的寻求与达成,终究回归于自我饱含深情的起点,对自我的思索与发掘,对自我的革新与创造。
无数人败给了外力。
对己身不满,然后是无声的控诉与无可奈何的归于平静;对社会持异,改造人世的理想最终又被悄无声息地否决,再又回到对暴烈摧残生命的默许,对性别不公之象的熟视无睹,或对《熔炉》、《素媛》事件持续发酵的司空见惯。
大多时日,大多数人,坚信自身力量的微乎其微,执着于自身对理想的无能无力。
然,正如大树冲破阻隔,凭己之力去往远方,芸芸众生间,亦有不懈于梦,无愧于心的人们,夺得了潜在的力势与优长,达到了心之所向。
听伊迪丝唱《玫瑰人生》,146厘米的个子,带她穿过了废旧的巴黎老巷,逃过了父亲的谩骂,避开了曼哈顿的繁华,皆因在音乐中觅得了梦想的真谛。
读柴静《看见》,她说,我们浑然难分,就像水溶于水中。纷繁的乱象与缺失关照的弱势群体,她将自己作为发力的来源与希冀的个体,将镜头深入山间树林,深入被黑暗笼罩的生命,终于寻获心之所想。
看约翰·纳什《美丽心灵》,数学家与精神分裂,不可思议的激烈碰撞。但他未曾屈从于现实,三十年,三十年对数学的热爱与往复的搏斗,他以自我无可匹敌的顽强与坚忍,战胜了所有喧嚣。
漫漫岁月,从个人到群体,从滔滔黄河之水到遥远深蓝的爱琴海之岸,浮于表层成为现象武装,当点到即止化为惯常思维,自我改变与自我追寻便显得稀缺,弥足珍贵。
去追,如霍金以病残之躯写成《时间简史》,靠《万物理论》;去发扬优长,如简·奥斯汀以细腻温和笔触力被封建屏障。
如大树,不仅是自我念想的实现,它的种子已在各个角落生根复蓬勃生长;如平凡又伟大的个人,柴静,纳什为梦想所贡献的,亦生长成人类社会的宝藏。
正如法国诗人兰波在其《深谷睡者》中所写,闪烁的太阳已越过高傲的山峦,幽谷中的光点有如泡沫浮泛。
以我之力,追我所愿,挣脱世间繁杂的禁束,去往内心无垢的星空。
智者若树
春花的智慧在于燃尽生命的怒放,于是有了草长莺飞,最美人间四月天。夏蝉的智慧在于蛰伏地底十七年,于是有了一朝破土,一鸣惊人。凤凰的智慧在于烈火的淬炼,于是有了脱胎换骨,涅槃重生„„而树的智慧,却远不止如此。智者,若“树”。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崇高的理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树的智慧在于志存高远。正如高晓松所说:人生不应当只有苟且与当下,还应有诗和远方。只有心存着“远方”,我们才能勇往直前,不至于像失了罗盘的水手。有了目标与方向,我们才能更好地到达终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下了这样志向的周恩来未曾彷徨,引领着中国走向富强。“如果再让我做一次选择,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邓稼先坚定的志向使他在核领域一往无前„„智慧的大树向着远方,于是它有了目标和动力。智者若树,志存高远。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先“舍”而后“得”,树的智慧在于舍得。如果大树吝啬自己甜美的果实,不肯分给鸟兽,那么它永远不能到达远方去看这世界。就像壁虎,如果在危急关头它不舍得自己的尾巴,便无法得到自由与新生。而沙砾,因为懂得放弃自己的棱角、舍弃暂时的光明,才得以于蚌壳中蜕变为珍珠。智慧的大树懂得舍弃,于是它的种子随飞禽、走兽们来到了世界各地。智者若树,懂得舍弃。
“呼山不来,我去就山”,树的智慧在于变通。然而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不知变通,只知愚蠢地一条胡同走到底。就像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变优秀,不顾孩子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要求他们考好分数、读好大学。于是易中天先生批评道:龙,怪兽也;器,器材也;材,木材也。现在的家长让孩子成为怪兽、器材、木材,就是不成人。这么说也许过于绝对,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把“好分数好大学”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确实有些病态了。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成为你自己,因为别的都有人做了。我们不必将自己禁锢在一条模仿他人的路上,而应绽放自己的芬芳,成为最好的自己。智慧的树虽然没有翅膀飞翔,没有脚奔跑,但它知道变通,同样到达了世界每一个角落。智者若树,知道变通。
就连三毛也曾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张扬。”树的智慧可让我们仔细品,然后便有思维的礼花在脑海中绽放。
【美文赏析】
人生何以“致远”
我能走多远?这是很多人经常思考的人生命题。这里的“远”,代表着梦想与目标,折射着胸怀与境界,体现着人生的质量和水平。无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走得更远。那么,何以“致远”?
登高“致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些古诗名句表明,一个人若想看得更远、走得更远,必须提升理想信念和思想认识的高度。正所谓“心有高标,方可致远”——只有心怀崇高信仰和远大目标,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这样评价朱德同志:他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随时忘掉身边的艰难困苦而乐观向前;他总能用坚定的信仰、高远的情怀点燃将士理想,照亮前进征程。黄克诚将军在60多年革命生涯中,9次被错误批判、降职,甚至险些被杀头,然而他丹心向党、始终不渝,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词。革命先辈的言行昭示我们:理想信念和思想认识有高度,视野就开阔,头脑就清醒,精神就振奋,就能“致远”;反之,方向易迷失,精神易萎靡,步伐易错乱,就难“致远”。
厚积“致远”。《庄子·逍遥游》说:“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千里之行尚需3个月来聚集粮草,人生之路何止千里,更需要丰厚的积累。有道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磨砺、苦寒的过程,就是准备、积累的过程。厚积者,应积学,即不断增长学识。古人云:人生当以积学为先,重学、善学、勤学,无有不进者。要想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读有字之书,悟立身之理,咨前世之师,交有益之友。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意思。厚积者,应积能,即不断提高能力素质。能力的提高来源于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来源于在工作和生活中摔打磨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实践是提高能力的不二法门。有诗为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与用、知与行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地如此反复,才能有效地提升能力。
宁静“致远”。一个人如果耽于享乐、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势必缺乏长远目光和毅力恒心,终难有所成就;只有信念坚定、心无旁骛、甘于寂寞,方能抗得住诱惑和干扰,实现人生目标。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受命于危难之中的三国智者诸葛亮深深体会到“淡泊宁静”的重要性,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诫自己和后人。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形象地说:鸟的翅膀系上黄金,就再也不能飞翔了。纵览历史,那些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的人,莫不以宁静来涵养德行、砥砺节操。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各种诱惑不断增多的今天,一个人要走得更远,就更加需要秉持淡泊之心、涵养宁静之气,力戒空谈、注重实干,不图虚名、务求实效,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标迈进。
第二篇:一棵大树读后感
一棵大树读后感(一)
我在第二课堂读了一篇文章,名叫《一棵大树》。看到题目,我有些奇怪,一颗大树怎么成为了主人公呢?
带着好奇,我读完了文章。文章里的大树,把一个小男孩看做朋友,为了逗男孩开心,树把自己的枝叶给男孩玩耍,让男孩在自己的胳膊上荡秋千;当男孩筹钱用时,树把自己的果子给了男孩;当男孩想要间屋子时,又是大树,把自己的枝条给了男孩做屋;当男孩想离开这里,还是大树,把自己的躯干给男孩做船。直到最后,树把自己的最后的一样东西——树墩,也给了男孩当凳子。看完以后,我被大树舍己为人的品格深深地感动了。这棵大树,为了自己的朋友能够快乐,不惜一切,甚至付出自己的全部。
我想,这棵大树的品质和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它虽然只是一棵树,但它的这种精神与品质确实是我们好些人都比不上的。有句俗语叫做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可见人们对友情多么看重。世界上最珍贵的莫过于亲情、友情。除了亲人,最亲的人便是朋友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朋友,是开心的源泉,也是倾诉的对象。友情便如一汪清泉,滋润了人们的心灵。没有朋友的人,心灵如同没有阳光的世界一样,暗无天日,终日阴阴沉沉。常言道话是开心锁,有一个听你倾诉的朋友,会让你的心情好起来。有快乐时,找朋友分享,快乐也会加倍,烦恼将减少。
我觉得这篇文章还着重提醒了我们一点,那就是对朋友不能过度索取。一个人,总是想方设法地压榨朋友,从中捞油水,而不思为朋友付出的话,朋友必然离他远去。即使朋友像文中的树一样,心甘情愿地为朋友付出,也不能因此而找借口:我又没有求他,是他自己愿意的!更不能抓住了朋友的这种性格,利用它无度地索取。这样的话,朋友迟早会从你的生活中消失。
一棵大树读后感(二)
从前有一棵大树,它和一个男孩儿是好朋友。每天男孩儿都跑来和它一起玩,他们很快乐。可是随着时光流逝,男孩儿长大了。大树感到了孤寂。一天,孩子来看大树,需要一些钱。于是大树把自己的苹果给了孩子。后来又一天,长大了的孩子来了,需要一幢房子。于是大树把所有的树枝都给了孩子。又过了很长时间,孩子又回来了,需要一条船,驾着它到远方去。于是大树又把自己的树干给了孩子。又过了很久,已经变老了的孩子回来了。非常抱歉,孩子,大树说,现在只是个老树墩,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现在需要的实在不多,孩子说,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坐,太累了,于是孩子坐下了。大树很快乐。
这是一个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男孩不停地向树索取,树为男孩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无怨无悔,非常快乐。
这个故事最感人的地方就是树的无私、无怨,最催人泪下的是树奉献出了一切,却很快乐。
看着看着,就想到父母、朋友、孩子。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不是无牵无挂的,父母给予其生命,老师为其启智,朋友为其排忧解难。他们都是们生命中的那棵爱心树,在们需要他们的任何时候,都会毫无怨言地帮助们,支持们。而们,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多像那个男孩,有了快乐独自享受,一有困难,一有挫折,才会想起他们。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传为美谈。岳母刺字,教导儿子精忠报国,流芳千古。今人爱子,没有理性,才发生这样骇人听闻的事情。
诚然,爱是无私的,如果爱心是花,那么感恩就是这花结的果。但愿所有爱心之花花都会结出累累感恩的果实。
一棵大树读后感(三)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棵大树》的故事,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许许多多的图片,让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
《一棵大树》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小男孩小时候经常在一棵大树下玩耍,大树很喜欢他,他也喜欢大树,经常与大树一块嬉戏。小男孩几乎每天都来到大树下,跟大树说心事,大树每次都会耐心倾听他,与他一同快乐,一起悲伤。一天,男孩又来到树下,树像以前那样说:孩子,爬到我的树干上,在树枝上荡秋千,吃果子,到我的树阴下快快活活地玩吧!我长大了,不想再这么玩了,男孩说,我需要钱,你能给我钱吗?树说:我没钱。我只有树叶和果子,你采些果子去卖吧,买到城里去,就有钱了,这样你会高兴的。男孩爬上去,采下果子,把果子拿走了。树感到很幸福。此后男孩很久很久没有来,树感到悲伤了。终于有一天,那男孩又到树下,他已经长大了。树高兴地颤抖起来,说:孩子,爬到我的树枝上来荡秋千,快活快活。我忙得没空玩这个,男孩说,我要成家立业,我要间屋子取暖。你能给我一间屋吗?我没有屋,树说,森林是我的屋。我想,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下来做间屋,这样你会,满意的。于是,男孩砍下树枝,背去造屋。树感到很高兴。男孩又有好久好久没有来了。有一天,他突然回到树下,树还是那样兴奋,连话都说不出来。过了一会儿,树轻轻地说:来啊,玩啊!我很伤心,没心思玩,他说,我想要条船远远地离开这儿,我就会快乐的。男孩把树干砍下来,他真的做了条船,离开了这。
多么好的一棵树,无私奉献,默默地为男孩付出,毫无怨言。想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在现实生活中像文章中的大树和孩子,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男孩自私、冷漠,不断向大树索取。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谁像大树,谁像男孩呢?其实,爸爸妈妈像大树,一直默默为孩子付出,从无怨言;而我们就像男孩,一直像爸爸妈妈索取。父母就像一片大森林,一直为我们遮风挡雨,而我们一直认为,只有爸爸妈妈给我们买新衣、买新布娃娃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人类是男孩,那谁又是我们的大树呢?人类是男孩,那大自然就是大树。森林每天都在释放新鲜的空气,但是我们人类又不停地砍伐树木。现在的新鲜空气越来越少,而二氧化碳却越来越多。有科学家判断,五十年后,地球上的日均温可高达四十五度多。所以保护地球刻不容缓,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更加爱护树木。
大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但是我更希望人们可以爱护好森林,不再砍伐树木。保护好大自然是我们的义务,因为保护自然,其实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第三篇:教案《一棵大树》
一棵大树
第二课时 执教者:胡丽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树”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2.懂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学会感恩,学会关爱。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大树”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教学准备: ppt,《爱心树》电子绘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课文视频并思考俩个问题: A、文中少年几次来找大树?分别在什么时候?
B、B、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说说男孩和大树给你的印象?
(要——给,索取——奉献)
二、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少年几次来找大树,分别在什么时候? 第一次 少年时期
第二次 长大了(成家立业)第三次 成人 第四次 老年
2.小组学习,朗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男孩的需要 大树的奉献 大树的感受
第一次 钱 果子 很幸福
第二次 一间屋 树枝 很高兴
第三次 船 树干 欣慰、难过
第四次 安静的地方 树墩 仿佛看见了„„ 3.学习反馈,共同评议表格。
4.分角色(男女)朗读第一次会面,体会男孩和大树内心的情感。
思考:大树为什么感到很幸福?
孤独的大树看到男孩得到果实后的高兴,他的内心是幸福的,因为他让自己的朋友变得高兴了。
5.分角色(小组)朗读第二次会面,体会男孩和大树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树为什么悲伤?颤抖说明了什么?树为什么感到高兴?
悲伤是因为男孩很久没来看他了,颤抖是因为看到许久不曾见到的男孩,内心异常激动。男孩满意了,高兴了,树也就高兴了。说一说: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大树? 你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6.男、女生读第三次会面,体会男孩和大树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树邀请男孩玩的时候,为什么要轻轻的?
因为前两次都被男孩拒绝了,他怕男孩再次拒绝他。你怎么理解:树很欣慰,但心底却很难过。
欣慰的是男孩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难过的是,男孩只顾自己,不顾大树的感受。说一说:此时的大树,有哪些话要和男孩说呢?
7.分角色(个人)朗读第四次会面,体会男孩和大树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指导朗读,读出男孩老年时的苍老语气和身心疲惫。此时的树和男孩分别给你一种什么样的印象和感受? 树:抱歉 为能提供一个休息的地方而感到高兴
男孩:渐渐蒙生出丝丝悔意(他坐在树墩上,轻轻地抚摸着这个无私的朋友„„)理解:在男孩眼里,很高很高的不仅是大树,更是大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贵品质。说话练习:仿佛看见了„„
三、领会感悟
1.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大树?填空:一棵()的树
2.看着这个孤零零的枯老的树墩,你能想象出他曾经是棵硕果累累、粗壮的大树吗?大树无怨无悔地奉献了她的一切。想想大叔为什么无怨无悔的奉献自己的一切呢?(爱)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要懂得关心关爱身边的朋友。
四、拓展延伸
1、讨论:现实生活中,谁像这棵大树?(父母、大自然„„)
2、感恩见行动,孩子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要用自己的行动向关爱我们的人表示感恩。你要对他们说什么?做什么?
爱不是一味的付出,被爱不是一味的索取,在被爱的同时要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五、本文写作特色:首尾呼应。
板书设计:
男孩 奉献 自私自利
6、一棵大树
索取
大树 无私奉献
第四篇:作文讲评《一棵大树》(非常)
一颗大树
新学期的第一天,我翻看科学书的第一页,看到了一颗大树,我觉得很好奇,我仔细观察了那棵树,有树叶、树枝、树根。
这颗树真大啊,树叶很多,一片一片的叠在一起,就像一把撑开的大伞,又像金字塔一样高大,树叶是绿色的,绿得发亮,夏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树下乘凉,在树下玩泥巴。冬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树下打雪仗,堆雪人。
大树的树枝是张开的,就像手掌一样撑起一片片树叶,小鸟把家安在树枝上,经常在哪里玩耍。七星瓢虫在树上抓虫子。秋天到了的时候,树上挂满了果实。
大树的树根很粗壮,我想大树的年龄应该很大,树下的小草围绕着大树,一年一年,小草绿了又黄了,黄了又绿了,大树的叶子也跟着绿了又黄了,黄了又绿了,等到大树长到一百年的时候,大树是什么样子呢?是不是跟云一样高呢?
先来对作文进行一个总评。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作文。可以说是一篇不用提升、不用改动就
已经非常非常优秀的作文。
在本文中,小作者没有华丽的词藻,而是用很质朴的语言写出了一棵大树。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并非需要靠好的字词来作支撑,只需要深入了解并掌握一篇好作文的核心要求就可以;二是妈妈发挥的作用。大家从妈妈的感言中也看到,妈妈的辅导是轻描淡写的,是轻松自在的,这与妈妈长久的积累与熏习不无关系。换句话来讲,当妈妈们有了一桶水的时候,轻轻晃出一瓢,倾出一杯,就容易得许多。
所以,还是要提醒在座学习的妈妈,学习作文,一定不要让孩子从好词好句入手。抄词抄句是一项最烦人、最伤眼、最无效的功课,一定不要以为有了好词好句才能写出好作文,这是一种错误偏激的观点。要从根本上入手,从条理、结构、思路、章法上入手,要从整体上入手。这个道理,就如一个建筑师一样,是从整体的结构入手而不是从一砖一瓦入手一样。错误偏激的观点一定要破,不破则不立。
大家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的现象:全国的小学生,几乎都在玩了命地抄词、抄句,而结果是全国的小学生是玩了命的头痛作文。这不能不说明抄词、抄句是一个贻害人的方法。小学六年的时间,小朋友语文学习的大部
分时光都用于抄字、抄句,不能不让人心痛时间的浪费。
首先说结构。从本文来看,小作者的结构意识很棒,这也是与学会思维导图有密切关系的。什么叫思维导图?说白了,就是提纲的图形化。什么叫提纲的图形化?说白了,又是思维的图形化。作文是一项思维的训练,平时我们讲,思路思路,就是思想的通路。理通则文通,文通则理通。这里的“理”是什么?就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通顺了,文章自然就通顺了;文章通顺了,则又反映了逻辑思维的通顺。我们讲过,结构就是章法、是脉络、是顺序、是思路。说白了,归根到底就是思维逻辑。
我们来看作文的头:
新学期的第一天,我翻看科学书的第一页,看到了一颗大树。我觉得很好奇,我仔细观察了那棵树,有树叶、树枝、树根。
再来看本文的脚:
等到大树长到一百年的时候,大树是什么样子呢?是不是跟云一样高呢?
中间的部分是以三个对称段的形式展开的,分别写
了树叶、树枝与树根,而且三个对称段都是围绕着主题“大”来写的。通过这样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来小朋友的作文结构严谨、表达清晰——这一切反映在思维上,就是思维的缜密。
第二,关于对称。我们在书中,或是在平时讲的理念中,一直在讲对称的作用:对称是文章的主干。有一个建议,对于学龄前、或是低年级的孩子的作文启蒙,一定要从对称开始。这也是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举了大量的蒙学读物,来讲对称重要性的原因。从细微处来看,对称有两个基本的因素,一个是“对”,一个是“韵”。唐诗宋词中“对”与“韵”体现得最为充分。
在低龄小朋友所学的儿歌中,体现也最为充分。比如我们常说的: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都充分地体现了“对”与“韵”这两个要素。还有: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真可爱。所以,对于启蒙阶段的孩子来讲,“对”与“韵”的训练一定要启蒙好。这将会让小朋友的作文朗朗上口,富有节奏。
我们来看原文中的对称:
树叶、树枝、树根——对称
一片一片——对称
像一把撑开的大伞,又像金字塔一样高大——对称 夏天„„在树下玩泥巴。冬天„„在树下打雪仗,堆雪人——对称
小鸟„„把家安在树枝上,七星瓢虫„„在树上抓虫子——对称。
一年一年——对称
小草绿了又黄了,黄了又绿了,大树的叶子也跟着绿了又黄了,黄了又绿了„„小草与大树——对称
第五篇:《一棵大树》教学设计
《一棵大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棵大树》是一篇有关“索取”与“付出”的寓言故事,内容简单,内涵丰富,估计学生感兴趣、爱读。旨在通过这篇课文教学,让学生体会父母及亲人所给予无私的爱,懂得感恩,呼吁人人都有一颗感恩之心。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重点字词,品读对话,感悟树和男孩的形象,体会大树无私奉献。
3、了解父母及亲人所给予无私的爱,懂得感恩。学习重、难点:
感悟男孩和树的形象,体会大树的无私奉献。教学过程:
一、图文欣赏,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对话,感悟形象。
1、男孩的语言
请你自由地读读,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你从哪些字词体会到?朗读体会。
2、大树的语言
一读:大树的哪些言语打动了你? 二读:大树的哪些举动让你的心为之一震? 三读:有感情朗读,感受大树只求奉献不图回报。
3、大树的招呼
大树心底一直有个小小的愿望,你从哪些词句发现了?(交流汇报,朗读体悟)
四、提炼主题,体会无私。
这棵大树奉献了这么多,她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大树有这样的心情?请你联系课文内容来说一说。(交流汇报)
五、提升主题,抒发情意。这棵树就是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