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国学经典 育有根之人
教国学经典
育有根之人
——赴京参加全国“小学国学经典课程规划暨教学观摩”培训大会的收获和思考
2011年7月17至23日,我受隆林一小委派,有幸前往北京大学参加2011年第二届全国“小学国学经典课程规划暨教学观摩”培训大会。此次培训大会,由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和“育灵童”教育研究院等单位共同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小学校长、教务主任及骨干教师代表共一千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广西只有五所学校派员参加,百色市仅有隆林一小参加。
培训会上,我仔细聆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先生、中国当代著名教育专家、国家“关工委”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核心专家皇甫军伟先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立华先生、清华大学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导师廖明春先生等名家进行的《以国学奠基,促学校发展》、《儒家智慧与时代精神》等精彩发言及专题讲座;认真观摩吉春亚、窦桂梅、李勤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所上的国学教育示范课;认真听取国学经典教育示范区、实验基地、实验学校、重点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施单位的经验分享;倾心欣赏了小学国学经典教育优秀节目展演。
经过此次培训,我了解了小学国学经典教育产生的背景及其重要时代意义,学习到了小学阶段应该如何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愿与广大同行一起分享和探讨。
一、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内涵 国学经典是指那些展现人文光辉、积淀智慧结晶、浓缩丰富情感、蕴含优美意象、具有美丽风貌的传统经典著作。作为小学课程而言,国学经典教育则是指以在校小学生为对象,以国学经典为教学内容,以诵读经典、注重体悟为主要形式,旨在开启儿童心智的教育形式。
国学经典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少年儿童逐步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能夯实他们的基础,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不仅能引导少年儿童接触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要将知识融进他们的生命,熏陶他们的气质,变化他们的性情,提高他们的涵养,促进新一代儿童人性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国学经典教育,能够使少年儿童浸润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砥砺品行、健全人格、涵养性情、提高修养,成长为知识广博、德行高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因而它既是一种通识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既是一种博雅教育,更是一种人文教育。
二、国学经典教育产生的背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的传承”,最近,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又发出了《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倡导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提出要以相关课程、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平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这就是国学经典教育产生的背景。
三、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人文标志和文化灵魂。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尤其紧迫和必要。只有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才能使广大学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只有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才能使广大学生亲近、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并有能力参与到这个家园的建设过程之中;只有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才能让广大学生将生命的根须,扎植于传统文化丰厚的土壤,把自己从一个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中国人,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用北京大学杨立华教授的话说就是:“让经典浸润心灵,才不至于忘记中华民族的魂,才不至于出现那么多的洋奴,才能做好一个有根的中国人”。
四、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伟大的祖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即使历史的年轮走过了数千年,到了今天,很多文学作品仍旧散发着璀璨的光芒,仍然具有极其可贵的现实意义,仍然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但是,让人痛心疾首的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国学经典却遭到了遗忘。国人的文化观、道德观、价值观与古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断层,而且,这个断层还在呈继续扩大的趋势。你比如,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国外,吹捧国外的种种好处,大肆宣扬国内的阴暗面,似乎咱们国家什么都不如国外。这种“洋奴”为数不少,而且,其言行还正影响着一大批“准洋奴”。“洋奴”与“准洋奴”的现象让有良知的中国人忧心如焚、义愤填膺。
其实,“国外”是个什么东西?“国外”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那些崇洋媚外的人把美英法日意等国家阳光的一面全部加起来,统称之为“国外”而加以追捧。
即使那些个洋奴那么热爱“国外”,“国外”却不怎么喜欢我们的国人。据互联网报道,某国近期作了一个民意调查,调查各国游客的受欢迎度。你猜怎么着?咱们的国人排在倒数第三位。悲哀啊!不过也不应该觉得奇怪:我们的国人是不是到哪都是大呼小叫、令人侧目非常失礼?我们的国人是不是浪费严重全然忘了古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诲?还有,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守秩序„„这要是让那些彬彬有礼、谦让有加的古代君子见了,能不汗颜?呜呼!这难道不是我们道德缺失的表现吗?这难道不是我们价值取向的缺陷吗?怎么办?我们必须立即进行补救!不补救行吗?你看我们的学生,厌学、淘气、贪玩、没教养,迷恋网络游戏,满脸的茫然。怎么补救?首推文化!我们必须重拾传统国学文化的教育,让传统经典文化浸润心灵,重新孕育迷失的心,重塑中华民族的魂。
五、小学阶段国学经典教育课程的目标
一是打好汉语语言文字基础;二是培养诵读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三是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国学素养;四是认识国学经典的价值,形成共同的良好的价值取向;五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校正日常行为规范。
校本课程是实践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途径。而由“育灵童”教育 研究院组织编著、经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总课题组审核通过的《小学国学经典教材》可供小学1—6年级使用。该套教材共分为“蒙学阶段”、“四书阶段”、“子、史、集阶段”三个部分,以经典诵读为核心,以知识积累和文化感悟为辅助,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目标会有所不同和侧重。
六、小学阶段应该如何开展国学经典教育
近些年,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升温,国学经典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已是大势所趋。那么,小学阶段应该如何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重视。
(二):应该首先进行师资培训。
(三):校本课程是实践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采用合适的、系统的教材,如由“育灵童”教育研究院 组织编著、经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总课题组审核通过的《小学国学经典教材》。
(五):教学时间安排:每星期以一节课为宜,最好不要占用原有的课程,若是挤不出一节完整的课,可充分利用每天早读前十分钟、或者每天活动课开始前十分钟等时段,见缝插针,贵在天天坚持。
(六):教学形式: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不求甚解——大量背诵——开展诵读比赛、“好词好句摘抄积累”比赛、表演课本剧、讲(成语)历史故事、“每日行一善”主题活动等形式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糟粕取精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古文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国学经典教育并不是搞复古主义,而是要变古为今用。关键在于促使学生大量积累经典的东西并教育其一生坚持。
只要学生吟诵积累的经典知识多了,其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不停地“反刍”:可能在其人生某时某处,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与其所积累的知识联系起来,引发相关联想,从而对接运用:表现为或口吐莲花妙语如珠,或出口成章一气呵成,或引经据典能言善辩,或机智应对幽默诙谐„„若能如此,其能力、气质肯定就会与众不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非但如此,其骨子里流淌的也就一定是咱中华的气节,是咱中华民族的魂魄,是咱中国人的根儿。
基于此,国学经典教育是关乎儿童培养、民族复兴和国家昌盛的伟大事业,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负起的责任,而广大教育工作者,就更应该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作者:隆林县新州一小 玉英红
联系号码:8895963或***
第二篇:读经典名著 做有根之人
读经典名著 做有根之人
——市第二实验小学举行了语文教学大练兵暨“阅读指导课”观
摩研讨活动
2014年10月29日上午第一节课,三门峡市第二实验小学五楼电教室内书香涌动,气氛热烈,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出现在大屏幕上,一本本耳熟能详的名著握在孩子们手中„„原来是范亚丽老师正在执教《爱的教育》阅读课。至此拉开了“语文阅读指导课”观摩研讨活动的序幕。校长梁洁、副校长宋会婷、任苑、杨丽和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为大家展示的分别是四、五年级的八位语文教师。八位授课老师以全新的教学理念,精彩的课堂演绎,独具匠心的设计,或激情飞扬,或机敏风趣,或春风化雨,把阅读课上得深入浅出,使听课者享受了一道道风格各异、味道独特的阅读大餐。课堂上,一本本经典名著的推荐阅读,一个个另辟蹊径的方法指引,一双双高举的小手,一张张兴奋的脸庞„„在兴味盎然地互动交流中,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领略到经典文学作品的无穷魅力,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热情。课后,教育教学名师刘鑫荣、李样霞两位老师针对阅读指导课进行精彩点评,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感悟,共同探讨如何上好阅读课、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最后,业务校长宋会婷对本次活动做了全面总结,她抛出有针对性的三个问题,让老师们逐一发表看法,倡导让孩子享受阅读快乐,培养阅读习惯,用阅读改变孩子气质。希望老师们达成共识,以此为契机,扎实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经典浸润童年,智慧点亮人生。此次观摩研讨活动旨在引起教师对阅读教学的高度重视,让孩子爱上阅读,在书海中自由翱翔,带给孩子们更有意义的童年生活。今后,老师们要将阅读放在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位置,将用朗朗书声为他们构筑一个温馨、实在的成长环境,用经典名著强健他们的骨骼,丰满他们的血肉。二实小的老师们将竭尽全力,用阅读为学生生命奠基,为学生打下“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让孩子们成为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人!
第三篇:读有用之书 做有根之人
读有用之书 做有根之人
摘要: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要有选择,要选择好书。提取书中的精髓,为己所用。不遗余力,把书读好。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书读好,落实到阅读教学中。读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兴趣作为原动力。读书.形式多样化。要重视朗读,强调背诵,但形式要灵活多样。读书要用于实践。把书读厚,提倡
“每天阅读半小时”。建立学生“读书成长档案”。提倡“亲子读书”,使书香校园延伸到家庭、社区。读有用之书,做有根之人。在校园营造书香氛围。
关键词: 好读书
读好书
把书读好
把书读厚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读书,可以丰富生活,充实自我;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积淀智慧;读书,可以远离尘嚣,宁静致远;读书,可以滋养心灵,温润生命。
“只有书籍,能把遥远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带来给你;只有书籍,能把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只有书籍,能把一切美好与智慧对比着丑陋与愚蠢呈现给你。”这是余秋雨的原话,读了它,唤起了人们对书籍的珍视。“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这是原国家教育总督学柳斌说过的话,振聋发聩。读了它,我们明白了教育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一种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这一切的获得惟有靠阅读。以读书为信仰,坦然而宁静、明朗地面对人生;以读书为己任,无声地润泽学生,默默地葱茏自己。读有用之书,做有根之人。在校园营造书香氛围,把孩子精神生命的根须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体会中华文化的智慧,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
一、好读书,读好书
人们都说生活就是一切,但我以为更重要的还是读书。
——洛根•皮尔索斯•史密斯 2010年4月27日下午3时,温家宝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读书的心得曾说,要处理好读书与人生的关系。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读书要有选择,浩如烟海的书,恐怕每个人倾一生的时间都不可能把这些书读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书当中值得每个人读的也并不一定那么多。因此,要选择好书。如果选择一本不好的书,就等于浪费了读一本好书的时间。好书是那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让人了解大学问家的思想和风范的书,特别是那些震撼人的灵魂的书,激发人的斗志的书。当然,读书不能只停留在看热闹、消磨时间的层面上,一定要有所得,要提取书中的精髓,为己所用。
读书是快乐的,读书是在如画的风景中拾捡朝花,寻找生命感悟的花絮。有的书像陈年佳酿,百读不厌;有的书如倒啖甘蔗,渐入佳境;有的书像一枚青青的橄榄,苦涩后显清香„„翻开《格林童话》,闻着它淡淡的墨香,我们就像走进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翻开一本高尔基的《童年》,仿佛经历了寒风的凛冽后,聆听生命在春天里莺歌燕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活着的意义。在主人公遇到困难时,让我们懂得要做一个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人;在主人公的勤劳中,我知道了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主人公乐,我会跟着大笑,主人公悲,我会泪流满面„„读书可以增长知识见闻,很多我们无法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事物,书本都告诉我们,所以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其实读一本书,就算其中只有一两句对我有帮助的话,也是值得的。读到一句我们真正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这种心里的快乐,只有喜欢读书的人才能体会到。好书令人拍案叫绝,你笑起来、跳起来,甚或拍着桌子,在心里暗叫:“原来早就有人想到我所想到的,也正说出了我要说的话了!”这种高兴不是世间其他的娱乐能给我们的。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腹有诗书气自华”。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编委、特级教师、清华附小窦桂梅副校长推荐的小学生经典诵读内容(一——六年级)(附目录),分别从经典诵读、必读书目、泛读书目、必背古诗词等方面体现大量的课外阅 读不仅能够使学生识大量的字,而且学生的语言得到积累,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俗语说得好,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
书是有了,但如何去读,才能读好它?这可是最重要的问题。
二、不遗余力,把书读好
书如花圃,人是园丁。
——谚语
以“大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指导活动,进一步加强教师、学生、家长的读书意识,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教与书相伴,行与文相随”的浓郁读书氛围…
郭沫若说读书不妨“读破一本”,就是强调读书一定要读好、读透。清人袁枚说:“蚕食桑而所吐着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着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会吃者长精神,不会吃者长痰瘤。”这也说出读书一定要读出其精髓。读书就要从书本中寻觅理味、趣味、情味、艺术之味,乃至人生之味。
1.阅读策略化。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读书时做好读书笔记,交谈时畅谈阅读的收获和体会以求达到信息的共享。把书读好,落实到阅读教学中,正如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提出的要求:要由分析课文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学的教学,注重读书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如,苏教版第十册《爱如茉莉》,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初读,一幅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的茉莉图出现在我们眼前,不由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么,如何将这篇清新自然的文章读好,如何在自然和谐中将主题传递给学生……参加了陕西省、西北五省课堂教学大赛、咸阳市名师学科带头人的评赛工作,选手们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内容确定两个读书层次仍历历在目:A、执手而眠的画面—初读,感悟几处细腻的细节描写;课件去掉细腻描写的文字,对比读,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爸爸妈妈之间平淡而身后的爱就像茉莉一样,星星点点地散在文字中,流淌在细节里,要用心才能读出来。B、自主合作阅读文中其他的细节描写“直奔”读出了爸爸心急如焚、一 心牵挂;“每天都去”,那该是一种怎样持久的关怀…..这种基于教学实践的读书简洁、高效,充分显示了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在用“教材教”,利用课文的“例”得意、得言、得法,运用更简的教学方式,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从“教会知识”转向了“教会学习”,从“教课文”转向了“教语文”,从“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了“以读书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2.方法趣味化。小学生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的读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兴趣作为原动力。如:故事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画演法:许多经典诗词可以演绎成一个小剧目,师生、生生合作表演,兴趣盎然,印象深刻,有些诗形象深邃、意境悠久,可以画下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帮助记忆,效果突出,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猜译法:经典诵读中最大的困难是精粹语言的理解。如果教师讲学生听,会很枯燥,在理解中让学生猜经典诗词文句的意思,调动兴趣,帮助理解,学生是很喜欢的。巧用法: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在作文中时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3.形式多样化。重视朗读,强调背诵,但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读出节奏、音律,可以低声玩味,可以集体读、分组读,也可以个人读。如人教版第十一册《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一篇富有挑战性的阅读课文,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千古绝唱。我校青年教师董海英将此作为全国第三届课堂教学大赛参赛课。磨课过程中,教者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高山流水深相知;伯牙绝弦谢知音 ”,源于老师对语文的满腔热情,源于老师充满魅力的才气,源于老师“读书就是生活”的理念,师生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体会伯牙、子期的相见恨晚。:“原来钟子期不仅在听伯牙的琴声,也听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象峨峨泰山一样的志向,洋洋江河一般广阔的胸怀。伯牙的琴艺妙绝天下,许许多多的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而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 的美妙,但是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这种志向,这种情怀他们能得知吗?(唯有谁能得知?生:钟子期。师:唯有谁必得之?生:钟子期。师:这才叫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古筝乐曲起,师:伯牙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生1:善哉善哉,世上知音唯有钟子期也。师:真有古文的味道,寻寻觅觅原来你就在这里,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真妙。生2:伯牙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子期也。”师:伯牙兄,幸会幸会,谁再说说?生3:善哉善哉,终有人懂我心,懂我志向,懂我胸怀,懂我者,钟子期也。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呀!是呀,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呀,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可是当第二年中秋伯牙兴致满满地来与子期相会的时候,天意弄人啊!此时,高山默默,流水五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暗然失色:“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老师巧用文本,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同文本真切地畅谈,与老师真情互动,使他们在课堂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波澜,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收获了对生命的感悟。这样的课堂是有着灵动的生命,有深沉的人文内涵的。我想,也可以肯定地说,有了这样的文言文启蒙教学,学生是会爱上这些难啃的“文化瑰宝”的。
三、源头活水,把书读厚
一本好书的最大效果,就是鼓励读者去行动。
——托马斯·卡莱尔
温总理提倡读书活、活读书、读活书。其实讲的就是读书要用于实践。一本书的厚薄,是由读书人决定的。读书人说它薄,它就是简单的几页,甚至几句话;读书人说它厚,它就没边没沿儿,要多厚有多厚。
读书在于判断,在于寻找,而把书读薄,就是在判断,在寻找。读薄以后的环节应该是读厚。读厚的过程就是自己找乐的一个过程。把书读厚,首先要有一个基础,即掌握最根本的原理。其二是要会用,会联系实际运用书上读到的东西。其三是要学会佐证和延伸。
读书活动是一个长期工程,更是一个序列工程,为确保此项活动的有序开展,须做到:拓宽阅读途径,大力提倡师生广泛利用身边的网络资源,实现纸质书籍与网络阅读的结合;实施“亲子阅读”工程,倡议学生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浓厚的家庭读书氛围,购买一定的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和报刊,学校也要适当组织活动,为“亲子阅读”交流展示活动创建良好的平台。.“每天阅读半小时”。知名作家纷纷表达过自己的读书观点。阎崇年说“读书是第二生命”,为读书寄予了生命的热望;白烨则倡导“让读书丰富自己的人生”。毕淑敏则自己算了一笔小账,如果“每天阅读半小时”,那一个月就是2天,一年就是24天,如果能长久地坚持下去,积少成多,读书就会让人生变得不一样。卢勤则从“仙”、“俗”二字中悟到了不一样的见解:同样是“人”字旁,在山顶的是“仙”,在谷底的却是“俗”,所以说眼光决定未来,书是最好的朋友。谈到如何坚持读书,虹影自有巧妙“绝招”:“如果我们对书的感情就像爱情一样,我们就永远不会遗弃它”。我校的经典诵读已成为“营造书香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阅读活动要在时间上给予确保。更要在方法上有所创新,坚持每天的晨读、暮吟,认真开展诵读活动,要通过小型而灵活多样的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各班级、各学段每学期开展“优秀诗文朗诵会”、“诵读小小擂台赛”、“读书小能手”的评选。在活动中,教师要大胆创新,不断探索,丰富读书与积累的形式。要在让学生读准读通读熟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在班队会活动时间通过小品、故事、歌咏、表演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必背与自选篇目相结合,课程管理部组织开展阅读与积累展示活动,让读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最爱。.建立学生“读书成长档案”。为了能把阅读与积累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并取得一定的实效,我们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建立学生“读书成长档案”,积累好一系列过程性资料(如学生阅读情况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家长意见征询、班级活动的方案、记录照片、及时总结好的做法等等)。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在阅读过程中认真撰写的读书笔记、作文或日记,创作的优秀书法作品、创办的“读书手抄报”等实践作业以及每学期制定的读书计划书,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及 获奖情况等记录保存下来。如,本学期,六1班学生的读书笔记共一百余篇,其中《我和“名人”面对面》(习作例文)、《源头活水——<观书有感>赏析》(《观书有感》朱熹)、《夹叙夹议有学问》(《学与问》)、《走进“大自然的课堂” 》(《大自然的文字》)、《永恒的爱》(《给家乡孩子的信》赏读)、《 讴歌顽强的生命》(《 青海高原一株柳》)、《追 求幸福》(《 牛郎织女》)、《送给儿子的诗》(《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怎一个美字了得?》(《 草原》)、《用生命铸就师魂》(《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剪纸有爱》(《姥姥的剪纸》)、《只要努力,小草变成大树》(《小草和大树》 夏洛蒂 · 勃朗特)„„并真正实现:阅读一篇文章、一本好书:读完、读懂、读透;学做一点笔记:认真、实用、高效。
3.提倡“亲子读书”,使书香校园延伸到家庭、社区。
一段时间以来,家长成为我校书香行动有力的支持者、宣传者和直接参与者、建设者,我们通过发告家长书、开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明确了“打造书香底蕴,构建和谐家庭”的要求。
父母和孩子共阅读。有些家长说:“我的小孩就是不爱看书,有什么办法可想?“我们不妨委婉地告诉他:“这很简单!你读书,他们就爱读书了!”没有比这更简单的方法了。父母要成为读书的主体,成为和孩子一起阅读的学友,成为孩子读书的引领者。引导孩子边读边写,并把日记、读书笔记、作文以及网络下载、报刊剪辑的资料等分类整合成书,家长为孩子亲自作“序”,与孩子一同制作、装帧,作为家庭的“珍藏版”,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从每周一次的亲自阅读做起,孩子同家长共同阅读一篇文章,在分别在孩子的读书笔记中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悟,分享阅读,那种体验要及时捕捉,否则会转瞬即逝的。每当夜晚来临或闲暇假日,和孩子共同读书,书籍的芳香弥漫着清秀的庭院,家庭弥漫着温馨的氛围。这随之而来的必将是知识的增长、精神的滋润,也是实实在在地引领孩子远离浮躁、奔向前程的实际行动。
读书,需要姿态、悟性、精气。当我们引导孩子在知识的“跑道”上,在思想的“楼道”中,在时间的“隧道”里,完成一次又一次“读书之旅”,“就这样把书读好、读厚”的时候,我们会毫无愧色地说“很充实,很快乐!读有用之书,做有根之人!”
第四篇:以德育人,育有德之人
以德育人,育有德之人
侯玲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这样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追求真理。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人,首先自己应该学会做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具备的就是闪光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用自己的德行去感染、熏陶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德育德,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品位。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博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满怀激情,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将工作做好,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其次,教师应该爱自己的每个学生,用一颗公平、公正的心对待每个学生。一言一行皆出于对学生的教导和爱护,对学生不讽刺、不挖苦、不打击、不体罚,用爱去教育、培养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日有所获,不断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师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2.奉献之心。教育事业是高尚的,教师的生活却是清贫的。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清贫,选择了寂寞。在外界环境越来越喧闹繁华,越来越充满诱惑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坚定立场,抵抗诱惑,坚守讲台,不失方向。我们的职业与金钱没有直接关系,它所创造的价值在几十年后才能看到。但是,无数个家庭的幸福和未来却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是一批培养祖国接班人的平凡人,我们在凭良心工作,这就是教师职业的伟大。“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私奉献,甘为人梯,这就是我们教师的写照和追求。
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以德育人,育有德之人,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和目标。
第五篇:读国学经典做儒雅之人
田黄镇中心小学“读国学经典,做儒雅之人”实施方案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而又升华于现代的社会,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在中小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加强优秀文化熏陶,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爱,让诵读经典之风充满校园,提高师生精神品位和人文素养。
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渊远流长,民族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之作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失,让少年儿童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教育。
2、陶冶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言懿行。熟读成诵之中潜移默化,养育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家庭、社会的人际关系得到明显改善,道德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共创和谐社会。
3、提高语文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成诵量,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促进中小学阶段语文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加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的厚实功底。
4、发掘发展潜能。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习态度的端正,求知热情的激发。
5、推进素质教育。读经诵典,培育心灵,吸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奠定终生发展的基础,培养语文特长;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形成乐学乐读的良好氛围。
二、活动主题
读国学经典、奠成才之基
三、策略与方法
1、发挥整体效应。经典诵读活动始易行难,贵在持之以恒,难在善始善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同心合力。教师要全员参与,理解支持,找到各自工作和教学的切入点、结合点和渗透点,并且师生共读,发挥师表示范的作用。
2、实施快乐学习法。做到“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让学生随时随处、轻轻松松读经典,按照“只求熟读,不求甚解”的理念,教师只须引导学生多念熟背,适当讲解,让学生在默读、轻声读、分组读、齐读,轮读,示范读、听读等多种形式中水到渠成地熟读成诵。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校风学风建设中,从浓郁读书之风入手,举办读书节,召开诵读会,组织演讲赛,以传统道德的渗透带动师生道德培养的提升。加强环境建设,题写传统经典中的名言警句,丰富校园广播内容,读名著,诵名诗,放名曲,让学有所成者在升旗仪式、校会、晨会上“露一手”。加强班级读书氛围的营造,办手抄报、黑板报,开展主题班会和文娱表演活动。
4、与素质评价相结合。利用班队活动,开设专题评价课,对“读、背、默、做”等环节进行自评、互评、组评、师评,激励学生。完善班主任寄语,将学生诵读经典与课外阅读列为重要内容,做到随机赠言及期末寄语相结合。
四、活动安排
(一)诵读内容
小学1—2年利用两个学期背诵完《弟子规》3—4年级利用两学期背诵完《弟子规》及20首唐诗。5-6年级利用本学期背诵完《弟子规》.(二)诵读要求
1、保证诵读时间:
晨读:早上9:35——9:50 午读:15:40——15:50
2、保障诵读进度:各年级制定诵读进度计划,按进度计划组织进行诵读和考核。
3、各年级诵读进度计划:(后附)
五、评价、考核与奖励办法
1、学生评价(占40%):包括过程性的评价、抽查评价相结合。过程性的评价采取分段抽查制,班主任落实好进度计划,落实每周诵读内容和辅导,对本班学生进行抽查和评价。学校教务处和年级组每两周对班级各抽2名学生进行背诵抽查,每学期8次。依据本年级制定的进度计划内容,根据背诵情况确定优、良、中和差等级,分别为班级加3分、2分、1分、0分,纳入班级国学经典诵读考核。
2、学校抽查(占40%):班级平时在学校抽查中,组织有序,表现突出的加2分,一般的加1分,较差的计0分,对要求上报的材料不按时报的减2分。学校设立“书香班级建设展示榜”,每两周公布结果,荣获本年级展示榜金榜的另加1分。抽查结果依据每次教务处督查通报。
3、班级活动评价(占20%):在平时学校或年级组织的诵读主题活动中荣获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分别加5分、3分和2分。
4、学校奖励:在学期末总分荣获年级组第一名、第二名分别奖励100元、50元,最后一名扣除班主任津贴50元。分数相同依据获本年级榜金榜次数多者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