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法律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付正义 - 副本

时间:2019-05-12 11:5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法律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付正义 - 副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法律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付正义 - 副本》。

第一篇: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法律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付正义 - 副本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毕业论文

开 题 报 告

论文题目:体育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整合研究

院系体育系

专业体育教育专业

班级2009级

学生姓名付正义

学号20091321202

导师姓名蒲继涛

导师职称副教授

2013 年 4月14日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表

第二篇: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1

篇一:《学校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整合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界定

1.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 校本课程

2.关键词解读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而是以所有的工作为载体,在各种工作中,在各种活动中,点滴建构,点滴积累,是一个由外在的口号,逐步内化、形成共识、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过程,是一个内涵发展的过程。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崔允漷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9月第1版,P132)也有学者简洁地表述为:“人们习惯上将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称为校本课程。”(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xx,

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办学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学校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在学校有效实施。

学校文化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资源,课程模式为学校

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操作范式。按照课程的操作范式来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可以使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更具目的性,操作的规范性因而自然会有高效性特点。学校新课程文化重构需要载体,需要操作思路;校本课程建设需要内容和资源;学校文化建设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内容,校本课程建设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形式和操作思路,一体二用,形成互补,一为载体,一为内容。从这一角度看问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需求。理清这一关系的重要意义,在于形成了学校课程开发的需求因而也产生了课程开发的动力,课程开发也有了取之不尽的资源。

3.课题界定

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是相关联的,校本课程开发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School-focused curriculum planning),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以学生为本,建设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了学校自己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是针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的差异性,

着眼于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并起补充的课程体系。

学校文化是一种具备系统性要求的组织文化,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它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及其它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是学校主体成员所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从根本上讲,无论哪一种要素,都必须围绕学校的精神核心,形成一种气势、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现象、一种强力的磁场效应,使身处其中的个体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左右,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应,对学生气质、性格和人格的塑造产生积极的意义,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0xx年9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38个实验区开始启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新的课程、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强烈地冲击着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的角色开始发生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突破和改进,教师的观念有了一定的更新。 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文化这一内隐性的因素已经在课程改革的推行中发生了制约作用。同时,新课程以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蕴涵着新的学校文化,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建设现代化学校文化的过程,也是以人为本、实施文化管理的过程。让我们用新理念建设学校文化,打造先进的文化管理,在建立新课程体系的同时,建设现代学校文化。1932年,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协会组成的 “中等学校课程检讨委员会”针对社会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提出了进行大规模的知识协同教学的必要性,进而强调学科间的整合,一些国家先后出现的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就是这种课程整合模式的发展。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受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整个世界掀起了儿童经验主义的教育思潮。针对传统学科课程将知识割裂开来的弊端,主张学习即生活,教育即儿童经验的连续改造,要求把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作为课程整合的核心。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学校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个学校特色和理念的体现。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在内容还是途径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校本课程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的建设有了依托,把校园文化建设融进校本课程,既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又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二者的有效整合可谓是相得益彰。

一个学校,从建校起,建设自己独有的文化是每一个领导者的职责,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学校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更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研究目标

结合农村特点开发农村小学校本可用资源,挖掘地方文化的潜在资源,根据教师特长、能力和学生特点,进行课程整合。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本地区、学校和学科的优势和特色 , 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校园文化课程资源 ,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 使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最大效益和价值。

五、研究内容:

将校园文化整合到校本课程当中,在校本课程中充分展现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2

本课题属于长春市教育学院关于《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策略的研究》的子课题。它是在学校快速发展的时期郑重提出的。我们旨在通过以课题形式的研究来有力地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营造起一个优美的自然物质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置身其中,让教师活得幸福,教得精神,让学生过得开心,学得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还教育以本来就应该具有的高贵的灵魂。同时,我们还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去努力探索建设校园文化的途径与规律,从而使学校的发展不断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我们清醒地知道,湖南大学排名,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的积淀形成的,学校文化建设自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积淀的过程;但我们同时也明白,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它或许能够使我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从自然发展走向尊重规律,这就能够让我校的文化建设逐步沿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现将本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大环境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校园文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三个方面的客观原因。第一,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微观现象,这是学校管理发展的高层次追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校园文化成了各级各类学校育人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了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显示了文化管理的高层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学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校园文化的培植创造了优越条件。第三,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开辟一条新的路子,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校园文化在我国的兴起是客观必然的。

(二)学校发展的需要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同时,校园文化作为蕴含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等内容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它能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而又使受约束的个体心甘情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合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今天,我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上级政府和人民大众对我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学生数和教师数逐年增多,办学规模逐年增大,于是造成了教育难度、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的局面,所以,我们也迫切需要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在学校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管理模式上摸索出一条新路子,以适应我校不断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是校园文化本身内涵及功能决定的。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群体行为方式规则的总和,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共同创造并逐步形成的文化氛围及相应物质形态,是学校这个共同群体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素质与文化集合的整体表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部分。物质文化方面如校园环境、整体格局、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作为其物质载体,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传统、校风学风、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等因素,由此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风貌,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产生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

校园文化在纵向结构上由表及里,可划分为物质的、制度的、心态的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校园文化形态的整体。

(二)校园文化的基本特性与功能

一般说来,校园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1)群体性。校园文化既不是某种单一表象的短暂显现,也不是整体样式的简单复合,而是通过校园文化的持久、稳定的表现来反映学校主流与文化趋向。

(2)综合性。指对社会其他文化既能继承,又有吸收、选择、过滤、整合与创造,在此基础上综合成一种特定的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

(3)规范性。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特有的熏陶影响与约束教化,并因其不带强制性而显示出道德力量与文化定势,调整、规范着学校群体的行为。

(4)发展性。校园文化的发展性一方面是社会发展使然及其映照,而同时又较突出地表现出自身的演进惯性。

从校园文化呈现出的上述特性,我们不难归纳出其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认同作用。这是其群体性的必然功效。校园文化群体的道德趋向,归根到底是一种人格、人品等的协调与认同。相近趣味、爱好的个性在整体倾向上而又不失个性风格,其实就是精神凝聚的一种心灵感应。

(2)修养作用。无论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或精神方面,对学生主体的修养、熏陶都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持久表现。我们常听到的书卷气、学生味等其实正是校园文化定势对师生气质、风度等心理陶冶及修养教化作用的直观烙印。

(3)规范作用。这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本质约束力,其作用的强度虽因文化程度的高低而呈现出不同层次,但由于这种规范内涵的规定性,使得不同的文化感受又呈现出相近或相同的精神内涵,从而显示出无意、无形、无所不在与现实的制约力量。

(4)导向作用。现代条件下,校园文化是开放式的,从而为学校群体行为及价值趋向提供了较广的选择余地。同时,校园文化又以其文化物质的定势为这种选择提供了主动吸收与消化导向,既不盲目排斥,也不被动盲从,而能对任何非主导文化观念和倾向进行抑制、批判与指责。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客观上指导着学校群体的行为方式与精神倾向。

(5)娱乐作用。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形成并发展着的。通过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集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寓教于乐,教乐相融,不仅可使师生群体得到多层次、全方位、高格调的情感宣泄与交流,还会使他们在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中获得身心愉悦与境界提高。

(三)研究意义

1、构建起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教师活得幸福,教得精神,使学生过得开心,学得主动。

2、使学校有魂(精神)可守,带动学校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

3、完备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规章制度合法、科学、人性。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理论依据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和谐教育思想

(三)创新教育思想

四、研究原则

(一)实事求是。

(二)整体规划,分阶段研究。

(三)边研究,边实施。

五、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难点

(一)物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道路景观建筑物的命名、校徽校旗的设计、校歌的制定、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等;

(二)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日常规范、奖惩条例、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学生活动、饮食卫生等等;

(三)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学校精神的打造、师生心灵的呵护、团队价值观的形成等等。

其中,研究重点是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难点是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讨论法

(三)访谈法

(四)行动法

七、人员组成

八、人员分工

史富坤:参与设计研究方案,负责定期召集课题组会议,确定会议议题,督促研究落实情况,向学校行政与教代会提交供讨论通过的研究成果;安排课题组成员参观学习的相关事宜;邀请顾问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研究指导。

黄宏明:负责设计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报告和结题报告,整理最终成果,统筹、审定书稿;联系顾问,不定期地与顾问交流,听取顾问的指导性意见。

课题组成员分工将详见研究方案中。

九、研究时间

20xx年8月1日20xx年4月30日

十、技术路线与研究步骤

(一)技术路线

1、研读文献,探寻学校历史,访问学校历史知情人,筛选、提炼学校之魂(精神)。

2、设计研究方案,据方案、按步骤、分阶段进行研究。

3、课题组全体成员每两周定期集中讨论一次,内容主要是汇报并讨论上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布置下一阶段的研究内容。

4、至少每两月向学校汇报一次研究情况。

5、及时向学校行政和教代会提供需讨论通过的相关制度、措施。

6、及时向全校师生员工反馈研究成果,认真听取全校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7、已经征得学校同意,每学年进行一次报告和一次奖励,最后结题时再进行结题奖励。

(二)研究步骤

1、20xx年8月1日-8月31日,组建课题组并开展具体工作,完成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完成道路景观建筑物的命名和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提炼与论证。

2、20xx年9月1日-9月30日,完成课题开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

3、20xx年10-20xx年7月,研读文献,探寻学校历史,访问学校历史知情人,完成学校精神的.提炼;完成校徽、校旗的设计和校歌的制定;更新学校网站主页,使学校网站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全校师生员工和社会的面前;进一步强化学校绿化美化文化的建设,增强学校环境的文化氛围;完成报告。

4、20xx年8月-20xx年7月,进行学校制度文化的研究与制定,以之带动心态文化的良性发展;完成报告。

5、20xx年8月-20xx年4月30日,完成制度文化的建设;完成成果整理;完成书稿撰写;完成结题报告的撰写,等待结题验收。

十一、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校的全力支持。学校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本课题研究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所以,相信学校将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

(二)强大的研究队伍。本课题组成员,以学识论,几乎全是学校骨干;从素质看,全部拥有可贵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且都能忧心于学校发展,愿意为学校的发展竭尽自己的力量;从行政职务上看,包括了学校党务、行政、政教、教务、总务、工会六大方面,既能在研究中高瞻远瞩,又便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实现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

十二、预期成果

(一)优美、和谐、高雅、大气的校园环境,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理想之地,奏响春风化雨的育人小夜曲。

(二)改进后美观大方、实用精彩的学校网站,既打开学校与外界沟通的通道,又提供师生在线交流的平台,为学校培养个性化人才提供网络基地。

(三)良好的校风,和睦的人事关系,逐步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乐做事的管理妙境。

(四)编印图书一册,汇集3年的研究心得,从理论到实践阐述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行动,以鉴后人、启来者。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3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文化越来越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话题。因为学校文化建设既反映了学校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更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同时,学校文化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广阔途径,是顺应教育事业发展和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

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的研究,能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系。同时也能促进了学生家庭文化生活的改变,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必能促使其家长对学校的关爱,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也能得到家长的认同。让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家庭的文化品位,促进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

另外,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教育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这主要表现在:

1、陶冶功能。校园文化比传统的教育教学更具有独特的效能。首先,它要求创设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的各方面特别是育人起到指导作用;其次,它以优美、整洁、有序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起到规范、引导作用,这种濡化、规范作用是无所不在的,深远长久的。???2、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与缩影,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诸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3、教育促进功能。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各种求知欲望和业余生活的需要,他们的过剩精力也需要在课堂之外找到新的天地。校园文化活动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发展环境,无论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学生潜能,优化学生情感,还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加强素质的培养,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要等,都大有好处。

4、导向功能。学校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思维在这里交流碰撞,使莘莘学子耳濡目染,浸润其中。所以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担负着帮助学生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观的重任,其正确与否,往往取决于校园文化是充分发挥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还是起到负面的消极影响。

5、社会整合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中介”,起着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系统在整个运作中保持相对稳定的作用。校园里的每个成员在一定的校园背景下,其观念将与社会主流文化不断融合,同时,作为学校的文化载体,他们又将校园文化带入社会并作用于社会大文化。正是校园文化这些重要的价值功能,才促使了教育工作者对它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实践。

二、课题实施条件:

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镇直小学,但是一直注重校园的建设,先后被授予襄樊市快乐校园示范学校,襄樊市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先进单位,襄樊市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襄樊市示范家长学校;襄阳市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先进学校;县级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县级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县级群众最满意学校,县级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县级美术教育先进单位,,县级电教工作先进单位,县级少先队红旗大队、县级共青团五四红旗团支部,谷城县第二届中小学艺术节先进单位,县级文明单位“艺术校园示范学校”市“课改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校园大环境。

学校有浓郁的课题研究氛围,有一整套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制度,学校主要领导对研究课题高度重视,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经验。课题组成员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课题组组长曾多次参加校园文化建设培训学习,课题组全体成员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为本课题研究实施提供了师资保证。

为了本课题研究,学校相关的资料比较丰富,网络、影视、书报、杂志都可以找到有关的材料,实验器具齐备,在教学设备上能满足广大驾驶学生需求,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使这个课题具有了可行性和操作性。

三、研究目标

规范校园文化活动模式,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校园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朝着现代化、规范化、个性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力争经过1至2年的努力,使学校拥有体现鲜明教育内涵和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一)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抓校园环境建设,突出绿化、美化、香化、净化。加大学校硬件建设的步伐,提高楼廊文化、班级文化的育人作用,让学校的每一寸地方都能说话,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用警示标语、宣传橱窗等宣传工具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完善规章制度方面:通过制定科学严谨的各种规章制度,强化领导工作的自主性、创新性。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生活、学习的自律性。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常规的教育教学制度无形中就形成一种文化,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原有的制度建设基础上,能修订的及时修订,不完善的争取完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学校形成一种无形的潜在的管理机制。强化制度的作用性,注重制度的连续性,发挥制度的导向性。

(三)开展校园活动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1、成立多种兴趣活动小组,并坚持经常地活动。像美术的书法绘画小组、音乐的舞蹈、合唱、器乐等活动小组,科技兴趣小组、制作等小组。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启学生的智慧。

2、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德育实践活动。利用特殊的节假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像四五清明祭扫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读书活动,坚持经常,不但为学生送去精神食粮,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小学生“毕业典礼”,使学生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茶文化方面的研究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能力等。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任务分工:

杨泽岐:全面负责课题项目。

黄云:全面负责课题项目,进行开题论证,撰写开题报告,并进行中期评估报告和结题报告的撰写。制定课题研究的工作和管理制度,相关问卷调研。

张玉文:负责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协助写好中期评估报告和结题报告,负责课题论文指导工作。培训研究人员,收集理论学习材料,网站,构建本课题研究框架和策略

邹家明: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校园文化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收集课题组活动情况过程性材料。

任磊:负责开展班级文化的研究,组织学生活动

闵少丽、卢红波: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与途径的研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运用,课堂教学如何有效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途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收集、材料搜集整理、组织学生活动。

杨前锋:网络管理员,对本课题进行网络管理。

2、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xx年7月至xx年12月)

(1)收集近期有关理论资料。学习有关的理论,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

(2)成立以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组。

(3)召开课题组成员座谈会,制定实施计划,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方法。

2、实施阶段(xx年1月至xx年12月)

第一阶段(xx年1月至xx年3月)

实验任务:

(1)清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学习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2)课题组成员制定个人课题计划,提出自己研究的方向与方法

实验方法:理论学习,制定计划等。

成果:每个人的详尽的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xx年4月至xx年8月)

实验任务:

(1)以构建校园文化为主题进行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评比活动

(2)班级文化建设的研讨活动

(3)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工作

实验方法:课堂教学评比、研讨法等

成果:课堂实录的征集班级文化建设研讨的结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图片展

第三阶段:(xx年9月至xx年12月)

(1)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2)茶文化的提炼与整理,开发适合我校的茶文化建设的校本教材

(3)信息技术方面、科学方面与教育教学进行整合,达到在活动中打造特色

(4)课题组成员撰写有关论文

实验方法:特色活动等

成果: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彩回眸集?校本教材《茶文化》?论文

第四阶段:(20xx年1月至20xx年8月)

(1)课题组召开阶段性研讨,旨在实验的基础上,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也就是来自于实践的途径与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和交流。

(2)向省教育厅“五项专题”研究与实验工作管理机构申请结题。

(3)校园文化方面的论文或者案例征集

(4)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

成果:教学案例论文集

3、结题阶段(20xx年9月—11月)

课题组成员总结,学生典型总结、课题目标与效果全面总结。

发挥广大师生潜能和教育资源优势,课题组成员对子课题研究的所有相关材料和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写出经验总结和结题报告。课题组根据以上的总结,写出综合性的实验报告。

六、预期课题研究成果

1、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逐步形成体系,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优美、和谐、高雅、大气的校园环境,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理想之地。

2、形成有价值的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对本地能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3、完成研究报告。

4、课题组成员的论文提升高度,形成论文集。

七、成果表现形式

探究成果可以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载体表达出来。可以是“文字

材料”,如:考察报告,实验观察日记,建议书,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资料、数据,各种活动的记录材料等。也可以是“实物材料”,如拍摄的照片,制作的模型,绘制的地图,设计的邮票,磁卡等。

我们会在上级科研部门和专家组的指导下,群策群力,把我校的课题进行深入探究,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一切支持。

八、经费预算

3万元

九、保证措施

1、师资保证。进行必要的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各种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素质,选拔典型,推广经验,为研究提供必要的师资准备。

2、经费保证。实验资金专款专用,为本研究提供必要的一切物质条件

3、强大的研究队伍。本课题组成员,以学识论,几乎全是学校骨干;从素质看,全部拥有可贵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且都能忧心于学校发展,愿意为学校的发展竭尽自己的力量;从行政职务上看,包括了学校党务、行政、教务、教研、安全五大方面,既能在研究中高瞻远瞩,又便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实现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从年龄上看,老中青结合,老教师的阅历、经验,中年教师的睿智、眼光,年轻教师的精力、创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课题组将聘请专家—县教育局教研室为顾问。

4、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将建立课题运作管理制度,总课题组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各子课题组活动与业务学习相结合,每两周一次。

第三篇: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本课题属于长春市教育学院关于《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策略的研究》的子课题。它是在学校快速发展的时期郑重提出的。我们旨在通过以课题形式的研究来有力地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营造起一个优美的自然物质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置身其中,让教师活得幸福,教得精神,让学生过得开心,学得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还教育以本来就应该具有的高贵的灵魂。同时,我们还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去努力探索建设校园文化的途径与规律,从而使学校的发展不断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我们清醒地知道,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的积淀形成的,学校文化建设自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积淀的过程;但我们同时也明白,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它或许能够使我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从“自然”发展走向尊重规律,这就能够让我校的文化建设逐步沿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现将本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大环境”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校园文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三个方面的客观原因。第一,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微观现象,这是学校管理发展的高层次追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校园文化成了各级各类学校育人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了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显示了文化管理的高层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学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校园文化的培植创造了优越条件。第三,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开辟一条新的路子,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校园文化在我国的兴起是客观必然的。

(二)学校发展的需要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同时,校园文化作为蕴含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等内容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它能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而又使受约束的个体心甘情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合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今天,我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上级政府和人民大众对我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学生数和教师数逐年增多,办学规模逐年增大,于是造成了教育难度、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的局面,所以,我们也迫切需要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在学校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管理模式上摸索出一条新路子,以适应我校不断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是校园文化本身内涵及功能决定的。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群体行为方式规则的总和,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共同创造并逐步形成的文化氛围及相应物质形态,是学校这个共同群体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素质与文化集合的整体表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部分。物质文化方面如校园环境、整体格局、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作为其物质载体,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传统、校风学风、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等因素,由此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风貌,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产生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

校园文化在纵向结构上由表及里,可划分为“物质的”、“制度的”、“心态的”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校园文化形态的整体。

(二)校园文化的基本特性与功能

一般说来,校园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1)群体性。校园文化既不是某种单一表象的短暂显现,也不是整体样式的简单复合,而是通过校园文化的持久、稳定的表现来反映学校主流与文化趋向。

(2)综合性。指对社会其他文化既能继承,又有吸收、选择、过滤、整合与创造,在此基础上综合成一种特定的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

(3)规范性。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特有的熏陶影响与约束教化,并因其不带强制性而显示出道德力量与文化定势,调整、规范着学校群体的行为。

(4)发展性。校园文化的发展性一方面是社会发展使然及其映照,而同时又较突出地表现出自身的演进惯性。

从校园文化呈现出的上述特性,我们不难归纳出其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认同作用。这是其群体性的必然功效。校园文化群体的道德趋向,归根到底是一种人格、人品等的协调与认同。相近趣味、爱好的个性在整体倾向上而又不失个性风格,其实就是精神凝聚的一种心灵感应。

(2)修养作用。无论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或精神方面,对学生主体的修养、熏陶都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持久表现。我们常听到的“书卷气”、“学生味”等其实正是校园文化定势对师生气质、风度等心理陶冶及修养教化作用的直观烙印。

(3)规范作用。这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本质约束力,其作用的强度虽因文化程度的高低而呈现出不同层次,但由于这种规范内涵的规定性,使得不同的文化感受又呈现出相近或相同的精神内涵,从而显示出无意、无形、无所不在与现实的制约力量。

(4)导向作用。现代条件下,校园文化是开放式的,从而为学校群体行为及价值趋向提供了较广的选择余地。同时,校园文化又以其文化物质的定势为这种选择提供了主动吸收与消化导向,既不盲目排斥,也不被动盲从,而能对任何非主导文化观念和倾向进行抑制、批判与指责。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客观上指导着学校群体的行为方式与精神倾向。

(5)娱乐作用。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形成并发展着的。通过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集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寓教于乐,教乐相融,不仅可使师生群体得到多层次、全方位、高格调的情感宣泄与交流,还会使他们在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中获得身心愉悦与境界提高。

(三)研究意义

1、构建起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教师活得幸福,教得精神,使学生过得开心,学得主动。

2、使学校有“魂”(精神)可守,带动学校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

3、完备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规章制度合法、科学、人性。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理论依据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和谐教育思想

(三)创新教育思想

四、研究原则

(一)实事求是。

(二)整体规划,分阶段研究。

(三)边研究,边实施。

五、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难点

(一)物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道路景观建筑物的命名、校徽校旗的设计、校歌的制定、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等;

(二)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日常规范、奖惩条例、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学生活动、饮食卫生等等;

(三)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学校精神的打造、师生心灵的呵护、团队价值观的形成等等。

其中,研究重点是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难点是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讨论法

(三)访谈法

(四)行动法

七、人员组成略

八、人员分工

史富坤:参与设计研究方案,负责定期召集课题组会议,确定会议议题,督促研究落实情况,向学校行政与教代会提交供讨论通过的研究成果;安排课题组成员参观学习的相关事宜;邀请顾问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研究指导。

黄宏明:负责设计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报告和结题报告,整理最终成果,统筹、审定书稿;联系顾问,不定期地与顾问交流,听取顾问的指导性意见。

课题组成员分工将详见研究方案中。

九、研究时间

十、技术路线与研究步骤

(一)技术路线

1、研读文献,探寻学校历史,访问学校历史“知情人”,筛选、提炼学校之“魂”(精神)。

2、设计研究方案,据方案、按步骤、分阶段进行研究。

3、课题组全体成员每两周定期集中讨论一次,内容主要是汇报并讨论上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布置下一阶段的研究内容。

4、至少每两月向学校汇报一次研究情况。

5、及时向学校行政和教代会提供需讨论通过的相关制度、措施。

6、及时向全校师生员工反馈研究成果,认真听取全校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7、已经征得学校同意,每学年进行一次报告和一次奖励,最后结题时再进行结题奖励。

(二)研究步骤1、2007年8月1日—8月31日,组建课题组并开展具体工作,完成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完成道路景观建筑物的命名和“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提炼与论证。

2、2007年9月1日—9月30日,完成课题开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

4、2008年8月—2009年7月,进行学校制度文化的研究与制定,以之带动心态文化的良性发展;完成报告。

5、2009年8月—2012年4月30日,完成制度文化的建设;完成成果整理;完成书稿撰写;完成结题报告的撰写,等待结题验收。

十一、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校的全力支持。学校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本课题研究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所以,相信学校将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

(二)强大的研究队伍。本课题组成员,以学识论,几乎全是学校骨干;从素质看,全部拥有可贵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且都能忧心于学校发展,愿意为学校的发展竭尽自己的力量;从行政职务上看,包括了学校党务、行政、政教、教务、总务、工会六大方面,既能在研究中高瞻远瞩,又便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实现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

十二、预期成果

(一)优美、和谐、高雅、大气的校园环境,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理想之地,奏响春风化雨的育人小夜曲。

(二)改进后美观大方、实用精彩的学校网站,既打开学校与外界沟通的通道,又提供师生在线交流的平台,为学校培养个性化人才提供网络基地。

(三)良好的校风,和睦的人事关系,逐步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乐做事”的管理妙境。

(四)编印图书一册,汇集3年的研究心得,从理论到实践阐述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行动,以鉴后人、启来者。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意外风险与保险意识研究开题报告

成 都 中 医 药 大 学

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

论文题目 关于大学生意外风险与保险

意识研究

学号201040503122学生姓名郭琴指导导师姓名高旭 亮年级2 0 1 0 级学科专业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所 属 院(所)管 理 学 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务处

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制

二○○年月日填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内容的基本要点

1.所选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动态、水平;

2.该领域内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

4.工作计划、工作安排表;

5.预期达到的结果;

6.进行该课题所具备的条件;

7.进行该课题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法。

报告内容:

1.所选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动态、水平

国外的保险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已经完整的经历了一个发展初期、发展阶段以及目前的成熟阶段的整个过程。在美国的许多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是很多非保险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他们非常重视学生的基本技能与素质的培养。在他们看来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日本的绝大多数学校机构都加入了学校健康会,一旦出现学校或教师在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中负有责任并赔偿损失的情况,即可要求学校健康会支付赔偿。此外,日本大部分学生都参加了日本体育及学校健康中心的保险活动,并成为该机构的会员,一旦遭遇伤害事故,其成员就可以从该中心获得赔偿。目前我国一直实行着公费医疗的待遇。每位学生根据情况可享受一定优惠幅度的医疗费用。但是如果学生突生大病,就要面临巨大的就医压力。在十几年前一些高校开始实施医疗保险,当时要求每一个学生交4元钱买意外保险,但是,结果证实一旦学生出险,保险公司的理赔过程相当繁琐复杂,兑付比较难,学校和学生既耗精力又耗时间,所以后来学校与保险公司分道扬镳。

近些年来,大学生突遇意外或严重疾病和意外伤害的事件屡屡发生。他们的不幸遭遇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的关心,在精神抚慰和医疗经费的筹措上,人们已经在道义上尽到了自己的义务。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面对种种突发的意外,仅仅是依靠这种道义上的援助日益显得杯水车薪。建立一种能够有效保障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减轻高校不该承受的负担,在高校开展一种有效的保险救助体系,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新的保险制度在给学生和学校雪中送炭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保险意识并未树立起来。据了解,在高校学生中来自城市的学生保险意识较好。而相当数量的农村的学生,自认为身体好,没有加入保险的意识。一位高校负责人说,其实,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作为社会弱势家庭的一员,一旦遭遇大病或灾难,将会给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种对危险的忽视,恰恰可能使我们在遇到危难时更加束手无策。保险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我们不能忽视有关生命的一切问题。据调查,不包括大学生,我国每年约有1.6万的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安全事故是第一死因。作为学生要加强保护自己生命的意识。

应当说,保护了他们的生命,也就拯救了我们的未来。

2、该领域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1政府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政府在保险医疗体系建设中忽视保险意识教育,导致保险教育的脱节。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报销程序复杂,理赔难度大,这些虽不与大学生保险意识有直接的联系,但是都会间接地影响大学生保险意识的形成和提高。

2.2学校忽视大学生的保险意识教育

大部分大学生在小学或者高中基本没有受到有关保险意识的教育,对保险的了解甚少。从这里看出大学生保险意识的薄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据了解。

2.3保险公司未能让保险真正地走进大学生的心中

保险公司作为为大学生提供保险服务的具体承办者,在提供保险咨询和理赔服务上做的不足。

2.4大学生对自身保险意识的培养缺乏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作为保险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或者其他关系人,在保险购买的过程中,许多学生一方面对大学生医保的权益保障意识不强,另一方面缺少对大学生保险认识和了解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政府、学校的事,自己只是医保政策的适用者。

3、所选课题的目的 意义

全民保险意识直接影响保险业的持续发展,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提高全民保险意识,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保险意识。因为,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容易接受保险这个对于我国居民来说的新生事物;大学生来自千家万户,联系着社会各界,大学生的保险意识直接影响居民的保险意识;大学生是知识群体,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大学生的保险意识对于全民保险意识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大学生是社会群体的预备人员,提高大学生保险意识是从源头上确保居民保险意识的整体提高。

4、工作计划、工作安排表

4.12013年12月15日-2013年1月1日: 图书馆、报刊、上网查阅并整理资

料,文献检索等论文前期准备工作,并完成开题报告。

4.22013年12 月23日-2014年5月4日: 设计问卷、试行修改问卷、进行调

查、调查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完善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4.320134年5月5日-2014年5月15日:论文修改、定稿论文

4.42014年5月16日:完成论文

5、预期达到的结果

5.1了解现代大学生意外风险的保险意识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5.2分析加强大学生保险意识和推动保险业的发展

5.3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5.4完成本科毕业论文

6、进行该课题所具备的条件

6.1学校的支持和导师的指导

6.2对保险学、心理学、管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科研思路等专业科知识的学习

6.3在某保险公司实习,能直接接触保险客户;在多所大学有朋友,可以进

行调研,能够收集到保险意识的相关数据和资料

7、进行该课题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7.1问卷设计的规范及样本量的选取,应巩固学习、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并

请老师和专业人员指导。

7.2对数据处理及相关统计方法运用不熟悉,应巩固学习。认真分析,仔细检查

第五篇: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为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生命-和谐”教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课程理念,把开展大课间活动作为重要途径,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在大课间活动中体现出合作、民主、探究的教学理念,以大课间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后期和青年初期,根据他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年龄段,对于学习上,他们喜欢接受新的事物和知识,厌倦了过去那些单一死板的肢体活动。喜欢一些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动作。由此传统的课间活动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追求,不能在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展阳光体育与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具有锻炼身体的价值,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意志品质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严格遵守纪律和集体荣誉感。同时通过活动,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了体育、音乐、心理、生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及阳光体育活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一、师生互动,全员参与原则

通过师生自主、自创、合作、参与变革的全过程实践这种合作形式,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到自己既是改革的受益者,更是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使他们真正成为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与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体与主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开展阳光体育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活动的安全性高,就能避免给学生造成身体和精神上伤害。因而安全性是组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与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为此在活动开展中,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原则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细致地把握学生的身心状况和认真检查运动场地器材,切实组织好、指导好,才能确保安全。

让学生在体育大课间有个好心情,让学生在快乐中积极锻炼。每 天上午两节课后各任课教师不得拖堂,全体同学迅速到指定场地集合,由班主任协助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参加长跑。各班要保证学生全员参与,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可以灵活安排,如,体质较弱的学生可进行跑走结合的活动。有病有事不能参加长跑的,提前得到班主任核实批准,方可不参加。其他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班主任老师要清点人数,对学生参与情况的检查纳入班级量化。提倡教师领跑,锻炼身体,追求“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大课间的兴趣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比,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从我校所收集的反馈信息来看,学生普遍持肯定、欢迎的态度,学生将体育大课间活动所带来影响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获得了知识:认识了许多体育器械,如山羊、跳箱、平梯、跨栏、轮滑;了解了许多常用的体育规则,如篮球规则,排球规则,足球规则,羽毛球规则,乒乓球规则以及棋类的简单规则等。

第二,掌握了技能,学到了许多技巧,提高了速度、平衡、支撑、判断能力等;

第三,培养了优良的道德品质,如谦让、团结、友爱、关心等等。

第四,培养了一批懂体育、懂规则的体育骨干。学校体育专业班的同学说我是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小裁判,这让我体会到为别人服务是多么快乐,也认识到工作的辛苦,学会了组织、裁判、学会了与同学团结、合作等。

三、体育大课间活动创编

1科学性原则

安排项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变化规律。

2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游戏的根本所在,也是吸引学生参加必备条件。同时也是体育游戏的基本特征,如果体育游戏没有趣味性,那么就是单纯的训练,而不是体育游戏了,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游戏的趣味性越浓,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玩中身心得到锻炼,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发展。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活动内容能否适合我校体育教学的需要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从科学性、普及性、层次性、趣味性和安全性等因素进行了实证性研究。2011年5月在休闲广场上进行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表演中,我校的千人绳操表演和具有特色的韵律操表演在鸡东县中小学师生和教育及局领导、专家面前现场展示了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与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

四 学生、家长对实验效果的评价

家长问卷调查:家长对学校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知晓率为100%,支持率为93.9%,认为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的比率为96.4%。

学生个人体育技能:每位学生掌握一项至两项体育锻炼方法的实现率达100%,80%的学生能够达到自我组织体育游戏和竞赛的目标(七年级学生较弱),较熟练的使用学校现有各种体育器械的学生达89.6%。

教师调查结果:认为自己体育锻炼意识明显增强的教师达90%,认为学校应该取消阳光体育活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教师为零,对学校创建体育办学特色的认同率由65%提高到100%,通过开展大课间活动感到身体素质增强的教师有95%。

第一,阳光体育和大课间体育项目是丰富与改进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方向之一

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爱体育,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我们应以素质教育的观点来重新审视新课程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从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眼光看,娱乐体育的内容必将大大加强,将与健身体育一起成为学校体育的支柱。阳光体育活动与大课间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之一。

第二,阳光体育和大课间体育项目符合《课标》的精神与要求

《体育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选择学生喜闻乐见、安全实用和具有锻炼价值的新兴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特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完全符合《课标》的四大理念,为实践《课标》精神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大课间体育项目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规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符合以人的发展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总之通过研究进一步强化全校师生的体育意识,突显学校体育办学特色,深化阳光体育活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学校体育活动和校本研究的层面。通过阳光体育活动和大课间校本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健康发展的水平、团结合作的意识、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得以全面增强。为此,阳光体育活动和大课间体育项目进入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应继续深化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出版正式的实验教材,配制声像教材,以便于广大体育教师选择使用。

我校将以此实验性研究作为基础,进行第二阶段的研究,更进一步地开发课程资源,把适合于学生开展的大课间体育项目在我校蓬勃开展。通过阳光体育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身心得到调节,提高学习效率,振奋师生精神,共同提高审美能力,展示学校精神面貌,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还学生一个美好,快乐的中学时代和—个健康的体魄。

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为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生命-和谐”教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课程理念,把开展大课间活动作为重要途径,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在大课间活动中体现出合作、民主、探究的教学理念,以大课间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后期和青年初期,根据他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年龄段,对于学习上,他们喜欢接受新的事物和知识,厌倦了过去那些单一死板的肢体活动。喜欢一些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动作。由此传统的课间活动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追求,不能在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依据与假设

(一)理论依据

1、主体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即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体验性,调动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探索、思考,从而实现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的目标。

2、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等文件精神为依据,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研究假设

通过规范化管理、多样化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每天的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成为学生最盼望的快乐时光。

三、目标和原则

1.改革学校课间操,优化课间操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主动地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觉的锻炼。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积极创新,力求以活动励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塑美,以活动促劳,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和谐的发展。

3.优化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及管理,提高其使用率,发挥其育人效益。

4.全面提高学校师生的综合素质。

四、研究内容

1、确立学校领导管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相关制度。

2、通过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把学生吸引到各种体育活动中,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在乐中练,在练中乐,其自主选择、自我锻炼和自我评价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自信心水平也随之达到一个相应的高度。

3、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向学生传授各种基本技术、基本知识,使学生会练、懂练,并找到自己特别喜爱的1—2个项目,在体育活动课中加以强化、提高,变成学生本身的需求,成为终生参与的项目。

4、通过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创新设计大赛,鼓励教师、学生创编活动内容,制作活动器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编室内健身操与健身游戏,弥补室外活动空间的不足,使大课间活动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大课间活动整体优化。开发多套符合城区学校特点,实效性、趣味性较强的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构建出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符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的课间活动模式。

5.、与安全演练相结合。

学生下楼的速度不断加快,班与班之间衔接更加紧密更加有序。如果需要提速,一声令下,马上就能达到快速撤离的目的,这种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品质,这样就提升同学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把单纯的安全演练与常规的体育教学活动结为一体,赋予快乐大课间新的教育意义。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六年级、七年级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问卷、座谈,了解小学课间体育游戏活动的基本状况,为学校决策和制定活动方案服务。

2、行动研究法: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大课间活动系列,组织开展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创新设计大赛,在教师与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对活动开展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因时、因地、因人调整活动的方向。使大课间活动的研究不断深入。

3、文献法: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视野,可以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分享中,明确研究的方向,提升研究的效能。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研究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和操作性的研究经验;通过活动展示,及时把经验辐射到其他年级。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二年

(一)、准备阶段

1、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和专题研讨,并制定本课题的实施方案,准备开题论证。

2、健全组织:成立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各部门及课题组成员的职责。

(二)、实施阶段:

1、课题组按照实施方案全面启动研究项目。

2、通过专业引领、专题研讨、任务驱动等行动研究方式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研究意义的认识,增强其研究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爱,听取体育组老师和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意见,组织开展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创新设计大赛(教师与学生均可参加)。

4、与音乐实验教师选定音乐,处理好音乐衔接过渡。

5、部分年级及班级在一定范围进行实验,根据创新大赛选择符合学校实情且实效性较强的活动形式,确定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与组织方式。

6、对学生及老师的意见进行反馈,改进大课间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在部分年级及班级推广。

7、各课题组研究成员内化培训成果,把课题研究纳入日常教研活动。领导小组及时对研究进程进行调控和评定。做好中期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做好阶段性总结和交流。

开展阳光体育与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具有锻炼身体的价值,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意志品质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严格遵守纪律和集体荣誉感。同时通过活动,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了体育、音乐、心理、生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及阳光体育活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一、师生互动,全员参与原则

通过师生自主、自创、合作、参与变革的全过程实践这种合作形式,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到自己既是改革的受益者,更是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使他们真正成为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与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体与主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开展阳光体育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活动的安全性高,就能避免给学生造成身体和精神上伤害。因而安全性是组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与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为此在活动开展中,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原则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细致地把握学生的身心状况和认真检查运动场地器材,切实组织好、指导好,才能确保安全。

让学生在体育大课间有个好心情,让学生在快乐中积极锻炼。每 天上午两节课后各任课教师不得拖堂,全体同学迅速到指定场地集合,由班主任协助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参加长跑。各班要保证学生全员参与,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可以灵活安排,如,体质较弱的学生可进行跑走结合的活动。有病有事不能参加长跑的,提前得到班主任核实批准,方可不参加。其他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班主任老师要清点人数,对学生参与情况的检查纳入班级量化。提倡教师领跑,锻炼身体,追求“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大课间的兴趣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比,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从我校所收集的反馈信息来看,学生普遍持肯定、欢迎的态度,学生将体育大课间活动所带来影响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获得了知识:认识了许多体育器械,如山羊、跳箱、平梯、跨栏、轮滑;了解了许多常用的体育规则,如篮球规则,排球规则,足球规则,羽毛球规则,乒乓球规则以及棋类的简单规则等。

第二,掌握了技能,学到了许多技巧,提高了速度、平衡、支撑、判断能力等;

第三,培养了优良的道德品质,如谦让、团结、友爱、关心等等。

第四,培养了一批懂体育、懂规则的体育骨干。学校体育专业班的同学说我是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小裁判,这让我体会到为别人服务是多么快乐,也认识到工作的辛苦,学会了组织、裁判、学会了与同学团结、合作等。

三、体育大课间活动创编

1科学性原则

安排项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变化规律。

2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游戏的根本所在,也是吸引学生参加必备条件。同时也是体育游戏的基本特征,如果体育游戏没有趣味性,那么就是单纯的训练,而不是体育游戏了,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游戏的趣味性越浓,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玩中身心得到锻炼,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发展。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活动内容能否适合我校体育教学的需要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从科学性、普及性、层次性、趣味性和安全性等因素进行了实证性研究。2011年5月在休闲广场上进行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表演中,我校的千人绳操表演和具有特色的韵律操表演在鸡东县中小学师生和教育及局领导、专家面前现场展示了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与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

四 学生、家长对实验效果的评价

家长问卷调查:家长对学校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知晓率为100%,支持率为93.9%,认为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的比率为96.4%。

学生个人体育技能:每位学生掌握一项至两项体育锻炼方法的实现率达100%,80%的学生能够达到自我组织体育游戏和竞赛的目标(七年级学生较弱),较熟练的使用学校现有各种体育器械的学生达89.6%。

教师调查结果:认为自己体育锻炼意识明显增强的教师达90%,认为学校应该取消阳光体育活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教师为零,对学校创建体育办学特色的认同率由65%提高到100%,通过开展大课间活动感到身体素质增强的教师有95%。

第一,阳光体育和大课间体育项目是丰富与改进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方向之一

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爱体育,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我们应以素质教育的观点来重新审视新课程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从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眼光看,娱乐体育的内容必将大大加强,将与健身体育一起成为学校体育的支柱。阳光体育活动与大课间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之一。

第二,阳光体育和大课间体育项目符合《课标》的精神与要求

《体育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选择学生喜闻乐见、安全实用和具有锻炼价值的新兴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特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完全符合《课标》的四大理念,为实践《课标》精神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大课间体育项目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规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符合以人的发展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总之通过研究进一步强化全校师生的体育意识,突显学校体育办学特色,深化阳光体育活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学校体育活动和校本研究的层面。通过阳光体育活动和大课间校本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健康发展的水平、团结合作的意识、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得以全面增强。为此,阳光体育活动和大课间体育项目进入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应继续深化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出版正式的实验教材,配制声像教材,以便于广大体育教师选择使用。

下载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法律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付正义 - 副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法律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付正义 - 副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