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选读练习

时间:2019-05-12 11:4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世说新语选读练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世说新语选读练习》。

第一篇:世说新语选读练习

《世说新语》选读

老翁可念

谢奕作剡令①,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②罚之,乃至过醉,而尤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③,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

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

①剡令:剡(shàn)县县令。②醇酒:很浓的酒。③可念;这里有可怜的意思。

1.文中“绔”字读作,现在常用在“绔子弟”语中,指吃喝玩乐、无所作为的富家子弟。

2.解释加点的词。

谢以醇酒罚之()而尤未已()..

着青布绔()遂遣之()..

3.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译文:

4.回答问题。

本文中的“太傅”即课文《咏雪》中的。这两篇短文中的“谢”就是刘禹锡名句,中所指之“谢”。

蒸饭成粥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①,俱委②而窃听。炊忘著箅③,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④?”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

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⑤。”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⑥不?”对曰:“仿佛记之。”二子俱

说,更相易夺⑦,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⑧自可,何必饭也?”

注解:①火:同“伙”,伙房。②委:同“隈”,曲,屈。③箅:bì,蒸饭用的竹箅子。④馏:蒸。⑤糜:粥。⑥识:zhì,记。⑦易夺:穿插。⑧糜:作动词,喝粥。

1.解释加点的词。

俱委而窃听(俱:)尔颇有所识不(尔:)..

2.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是()尔颇有所识不仿佛记之 ..

尊君在不下车引之 ..

C.俱委而窃听乃俱窃听 ..

相委而去去后乃至 ..

3.翻译句子:

对曰:“仿佛记之。”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4.从《陈太丘与友期》和《蒸饭成粥》两篇短文看,陈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请举文中事例说明。

小时了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①。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②。诣门③者,皆隽才清称④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⑤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⑥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⑦之,韪曰:“小时了了⑧,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⑨。

①洛:洛阳。②司隶校尉:与下文的“太中大夫”都是官名。③诣门:诣,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诣门”就是登门拜访。④隽才清称:才子名流。⑤奕世:奕,重,累。“奕世”就是累世,世世代代。⑥奇:意动用法,“以……为奇”。⑦语:第一个“语”是名词;第二个“语”是动词,告诉。⑧了了:聪明,懂事。⑨踧踖:cù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1.翻译句子:

诣门者,皆隽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人以其语语之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5.文中的“孔文举”就是孔融,你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吗?请用简洁的语言把这个故事概述出来。

二婢雅对

①②③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④,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⑤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⑥。”

注解:①郑玄:东汉经学家。②挞:鞭打。③曳:拖,拽。④须臾:一会儿。⑤胡为乎:表疑问。⑥这是《诗经》中的诗句。愬:诉。

1.解释加点的词。

尝使一婢,不称旨 ..

复有一婢来 .

2.翻译句子。

玄怒,使人曳著泥中。

3.请以本文和《咏雪》为据,说说古代名士的家庭文化氛围如何。

《蒸饭成粥》译文:

宾客到陈太丘家夜宿,太丘叫元方、元季二人去烧饭。客人与陈太丘谈论,元方兄弟二人进入伙房,都屈身蹲在那里偷听,饭下到锅中忘了捞到竹箅子上。陈太丘问:“为什么不蒸饭?”元方、季方跪直了身子说:“您与客人说话,我们都在偷听,就忘了捞饭,如今饭已成粥。”太丘说:“你们能记住一些吗?”元方、季方回答说:“仿佛记得。”二人一块说,彼此穿插,互相补充,没有一点遗漏之处。陈太丘说:“能如此,我们只要喝粥就可以了,何必吃干饭呢?”

《小时了了》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不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的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第二篇:世说新语含练习

《世说新语》二则

【重点品析】

1.《期行》和《乘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期行》一文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2.结合《期行》中陈元方的言行,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甲生:元方小小年纪,却知“明礼诚信”的道理,面对无礼无信的大人,他果敢地表现出自己的义愤。他是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勇敢率真的小孩子。

乙生:元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友人”已经深感惭愧并向他表达歉意,可他却“入门不顾”,这虽是天真率直的表现,但他还缺乏宽容大度的胸怀。

3.《乘船》结尾说:“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你是如何评价二人的优劣?

通过看二人的言行,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

尽管开始他对别人的要求感到为难而犹豫不决,但这是他处事谨慎的表现。而一旦答应了别人,他就一诺千言,不因情势危急而弃人不顾,他是一个重诺重信之人。而王朗尽管开始有救人帮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的时候,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不:通“否”,译为“不在”。

(2)词类活用

歆辄难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为难”。)

(3)特殊句式

何为不可?(宾语前置句,“何为”是“为何”的倒装)

【课外知识补充】

关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小说。《世说新语》就是这一时期志怪小说中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全书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书中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一百二十多位人物的轶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以及习俗风尚等许多方面。因此它不仅是文学作品,同时也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世说新语》中有一些记载古人的正道直言、善行美德的故事,表现了比较进步的道德观。如荀巨伯笃于友谊、重义轻生的故事,管宁鄙视金钱富贵、严于择友的故事,陶侃注意节俭、物尽其用的故事,郗超不以个人好恶论人、肯定谢玄必能抗敌的故事,陶母教训儿子要公私分明的故事,周处勇于改过、为民除害的故事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或方面,肯定了人物的某些长处或美好品质,至今仍能给人以启发和借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书中有许多成语,如“难兄难弟”“咄咄怪事”“拾人牙慧”“一往情深”等,至今还为人们所运用。

【同步达纲练习】

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

(2)歆辄难之()___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___

(4)遂携拯如初()_________

(5)宁可以急相弃邪()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

(2)幸尚宽,何为不可()

(3)陈太丘与友期()

(4)太丘舍去()

(5)既已纳其自托()

(6)宁可以急相弃邪()

3.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句你所熟知的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期行》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他这样做你认为过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发挥你的想像,把“友人”遭驳斥后的神态、心理活动及言行描述出来,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训练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胡贼攻,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

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值:适逢。②郡:城。③相视:看望。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军队。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吾今死矣,子(你)可去()

(2)贼既至()

(3)遂班军而还()

(4)一郡并获全()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1)fǒu;同“否”

(2)zhé;当即

(3)xié;携带

(4)zhěng;救助

(5)yé;相当于“吗”

2.(1)搭船

(2)幸而,恰巧

(3)约定

(4)不再等候而离开

(5)请托,请求

(6)难道

3.(1)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2)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4.(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天有云方雨,人无信不立

5.(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2)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6.提示:做人要明礼诚信;做人要有宽容别人的胸怀。

7.提示:回答“过分”与“不过分”均可。“不过分”的理由是:无礼无信之人不足与交。“过分”的理由是:别人已深感惭愧并表示了歉意,就应原谅宽容别人,做人应有宽容原谅别人错误的心胸。

8.提示:想像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9.(1)离开

(2)已经

(3)于是

(4)一起

10.朋友有病在身,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生命换朋友的命。

11.示例: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12.胡贼受到教育和感动;突出荀巨伯舍生守义的精神。

第三篇:世说新语练习

《〈世说新语〉两则》总复习练习

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2)歆辄难之()___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___(4)遂携拯如初()_________ ..(5)宁可以急相弃邪()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2)幸尚宽,何为不可()...(3)陈太丘与友期()(4)太丘舍去()...(5)既已纳其自托()(6)宁可以急相弃邪()..3.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句你所熟知的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上)17-1

期 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期行》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他这样做你认为过分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发挥你的想像,把“友人”遭驳斥后的神态、心理活动及言行描述出来,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3题。

七年级语文(上)17-2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

(4)下车引之()..7.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待君久不至,()已去。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9.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二)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①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

②“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

七年级语文(上)17-3 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

③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

10.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父到洛(洛阳)B.为司隶校尉(担任)..C.既通,前坐(„„以后)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11.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②人以其语语之。

。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13.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1)fǒu;同“否”(2)zhé;当即(3)xié;携带(4)zhěng;救助(5)yé;相当于“吗” 2.(1)搭船(2)幸而,恰巧(3)约定(4)不再等候而离开(5)请托,请求(6)难道

3.(1)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2)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

七年级语文(上)17-4 拯如初。

4.(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2)天有云方雨,人无信不立 5.(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2)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6.提示:做人要明礼诚信;做人要有宽容别人的胸怀。

7.提示:回答“过分”与“不过分”均可。“不过分”的理由是:无礼无信之人不足与交。“过分”的理由是:别人已深感惭愧并表示了歉意,就应原谅宽容别人,做人应有宽容原谅别人错误的心胸。

8.提示:想像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6.(1)约定(2)离开(3)丢下、舍弃(4)拉

7.①太丘 友②家君 家君③君 君 8.(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正午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9.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10.D(仆:我,古人的谦称)11.D(太中大夫:朝庭中的文职官员)12.①所以我和你是世代交好啊。②人们把孔文举的话对他说了一遍。③陈韪说:“小的时候聪明,但长大后未必还是一样出色。” 13.因为孔文举话中有话,意思是说,想必你小的时候一定非常聪明,所以现在才变得这么笨。

《世说新语》二则总复习教案

一、应掌握的重点词语。

期:约定。去:离开。舍:放弃。不:同“否”。委:丢下,抛弃。尊君:古代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君:古代尊称对方,可以为“您”。顾:回头看。俱:一起

欲:想要 辄:当即

舍:she 扔掉 抛弃

宁:难道

遂:于是,就

本:原来,先前

疑:犹豫不决

所以:┉的原因

难:感到为难(同《论语六则》中哪个字的用法是一样的?不耻下问:认为可耻)耳:罢了

二、译文:

七年级语文(上)17-5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在中午,中午过了没有到,太丘放弃等他走了,走后不久,那朋友就到了。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年龄是七岁,正在门外嬉戏。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回答说:“等您很久不到,已经走了。”友人便怒道:“真不是人!跟人约了同行,弃我而走。”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的是中午。中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吗父亲,就是无礼。”友人惭愧,下车牵他的手,元方进门不理睬。

华歆和王朗一同躲避灾难,有一个人想和他们同乘一条船,华歆就为难他,(不让他上船),王朗(对华歆)说:'船还有位置,为什么不给他上呢?'后面的敌人(向那人)追了过来.(这时)王朗就想抛下带着的那个人.华歆说:'我之所以怀疑正是因为这样啊.既然已经答应他让他上船,怎么可以现在抛下他呢?'因此,就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那样.世人就以这件事来平定华歆、王朗的(品质)好坏.。

三、文言知识

(1)通假字

不:通“否”,译为“不在”。

(2)词类活用

歆辄难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为难”。)

(3)特殊句式

何为不可?(宾语前置句,“何为”是“为何”的倒装)

四、重点品析 1.《期行》和《乘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期行》一文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2.结合《期行》中陈元方的言行,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甲生:元方小小年纪,却知“明礼诚信”的道理,面对无礼无信的大人,他果敢地表现出自己的义愤。他是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勇敢率真的小孩子。

乙生:元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友人”已经深感惭愧并向他表达歉意,可他却“入门不顾”,这虽是天真率直的表现,但他还缺乏宽容大度的胸怀。

3.《乘船》结尾说:“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你是如何评价二人的优劣?

通过看二人的言行,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

尽管开始他对别人的要求感到为难而犹豫不决,但这是他处事谨慎的表现。而一旦答应了别人,他就一诺千言,不因情势危急而弃人不顾,他是一个重诺重信之人。而王朗尽管开始有救人帮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的时候,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

五、课外知识补充

关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全书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书中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一百二十多位人物的轶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以及习俗风尚等许多方面。因此它不仅是文学作品,同时也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世说新语》中有一些记载古人的正道直言、善行美德的故事,表现了比较进步的道德观。如荀巨伯笃于友谊、重义轻生的故事,管宁鄙视金钱富贵、严于择友的故事,陶侃注意节俭、物尽其用的故事,郗超不以个人好恶论人、肯定谢玄必能抗敌的故事,陶母教训儿子要公私分明的故事,周处勇于改过、为民除害的故事等等,七年级语文(上)17-6 都从不同的角度或方面,肯定了人物的某些长处或美好品质,至今仍能给人以启发和借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书中有许多成语,如“难兄难弟”“咄咄怪事”“拾人牙慧”“一往情深”等,至今还为人们所运用。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1)fǒu;同“否”

(2)zhé;当即

(3)xié;携带

(4)zhěng;救助

(5)yé;相当于“吗” 2.(1)搭船

(2)幸而,恰巧

(3)约定

(4)不再等候而离开

(5)请托,请求

(6)难道

3.(1)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2)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4.(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天有云方雨,人无信不立

5.(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2)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6.提示:做人要明礼诚信;做人要有宽容别人的胸怀。

7.提示:回答“过分”与“不过分”均可。“不过分”的理由是:无礼无信之人不足与交。“过分”的理由是:别人已深感惭愧并表示了歉意,就应原谅宽容别人,做人应有宽容原谅别人错误的心胸。

8.提示:想像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七年级语文(上)17-7

第四篇:唐诗宋词选读练习

《唐诗宋词选读》100名句 江苏省宿豫中学

曹雨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1、云霞出海曙。(杜审言《和晋陵早春游望》)

2、闲云潭影日悠悠。阁中帝子今何在?。

3、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杨炯《从军行》)

4、春江潮水连海平。(《春江花月夜》)

5、江流宛转绕芳甸。(《春江花月夜》)

6、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江月待何人。

7、昨夜闲潭梦落花。(《春江花月夜》)

8、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代悲白头翁》)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9、。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

10、鸿雁不堪愁里听。

11、莫见长安行乐处。(《送魏万之京》)

12、。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与诸子登岘山》)

1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15、战士军前半死生。

16、君不见沙场征战苦。高适《燕歌行》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17、千岩万转路不定,熊咆龙吟殷岩泉。

18、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9、,使我不得开心颜。2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21、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22、浮云游子意。挥手自兹去。

2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2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2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6、,但愿长醉不复醒。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27、去时里正与裹头,边庭流血成海水。

28、生女犹得嫁比邻。

29、细草微风岸。星垂平野阔。30、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31、一去紫台连朔漠。

,环珮空归月夜魂。

32、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33、闻道欲来相问讯。

34、欲为圣明除弊事。云横秦岭家何在?。

35、惊风乱飐芙蓉水。岭树重遮千里目。

36、人世几回伤往事。今逢四海为家日。

37、吊影分为千里雁。共看明月应垂泪。

38、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

诗国余晖中唐诗

39、江涵秋影雁初飞。

,菊花须插满头归。40、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

4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4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3、残星几点雁横塞。紫艳半开篱菊静。

44、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45、槲叶落山路。因思杜陵梦。

46、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李商隐)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47、小山重叠金明灭。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48、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49、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50、独立小桥风满袖。(冯延巳《鹊踏枝》)

51、菡萏香销翠叶残。(李璟《浣溪沙》)

52、细雨梦回鸡塞远。(李璟《浣溪沙》)

53、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李煜《乌夜啼》)

54、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

55、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流水落花春去也。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

(一)56、池上碧苔三四点。……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57、离愁渐远渐无穷。

58、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春山。

59、。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60、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61、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62、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范仲淹《苏幕遮》)

63、沙上并禽池上暝。64、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渐霜风凄惨。

65、是处红衰翠减。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66、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梦江南》)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67、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谁怕?。

68、_____________ ___,归去也,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69、十年生死两茫茫。

70、纵使相逢应不识。71、料得年年肠断处。

72、似花还似非花。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73、春色三分。细看来,不是杨花,是离人泪。(《水龙吟》)

74、,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

75、拣尽寒枝不肯栖。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

(二)76、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

77、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晏幾道《临江仙》)

78、舞低杨柳楼心月。(晏幾道《鹧鸪天》)

79、今宵剩把银釭照。(晏幾道《鹧鸪天》)

80、若有人知春去处。

81、春无踪迹谁知。百啭无人能解。

82、雾失楼台。桃源望断无寻处。

83、可堪孤馆闭春寒。84、郴江幸自绕郴山,?(秦观《踏莎行》)85、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贺铸《横塘路》)86、叶上初阳干宿雨。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87、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88、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89、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莫等闲。90、壮志饥餐胡虏肉。(岳飞《满江红》)

9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9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咏梅》

93、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94、青山遮不住。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95、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96、倩何人唤取,搵英雄泪 97、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

98、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99、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100、醉里挑灯看剑。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第五篇:《论语》选读 练习

《论语》复习资料

(2011年杭州市第二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请简析。

(2)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上述语录及孔子关于“义”与“利”的看法加以阐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君子”与“小人”是经常出现的两个词,我们经常拿这两个词来评判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有人说: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

上述的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甲(1)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2)一致。孔子认为义与利并不是绝对矛盾的,他不反对正当地求利;但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孔子认为要以“道”和“义”为重,反对见利忘义。乙 符合。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因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富阳场口中学2011年三月质量检测)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孔子从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为什么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

《论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道家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不同意这种做法,主张“以直报怨”,这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试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舍生取义,杀生成仁,重义轻利。

(2)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变成非此即彼的利益观。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 乙文:老子的话意思是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但是“以德报怨”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如是小怨,当然可以德报怨。比如朋友之间有些小的误会,不妨宽容一点,超然一点。“以直报怨”,即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生的率真和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与宽容心。

(绍兴一中2011年4月高三回头考试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

(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善于因材施教,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他就进行教育;无论谁做他的弟子,他都要亲自作调查研究,了解到每一个人的特点,然后进行教育。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适中(度)”交往。(2)首先,交往的对象要有选择,当以“仁”为标准;其次,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矝而不争”),坚持原则,不能放弃自我意志而依附于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第三,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也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

乙文 不正确。“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他就进行教育”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体现。

1.(2012预测创新题)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3)题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从上述文字中分别找出表达儒家“忠恕”思想的句子。

忠: 恕:(2)孔子为何用“仁”的标准而不用“圣”的标准来要求人? 乙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直被人说成是儒学教义,常常被某些人义愤填膺的用以揭批宋明理学,当作讨伐孔孟儒学的把柄。

(3)宋儒所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请结合孔子的言语加以分析。

答案:(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吾亦欲无加诸人(能近取譬)

(2)孔子认为,圣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君主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提出一个要求。而对普通人而言,有仁才具有实在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孔子才以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价他人。

(3)不一致。孔子所说的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面对君臣父子关系时,强调各守其分,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的情况也同样应该反对,而宋儒的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则把君臣父子关系片面化与绝对化,即只讲臣子的义务,而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2(2012预测创新题).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3)题 甲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1)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

(2)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

乙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描述,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就上述论述,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不偏不倚 不瘟不火 不即不离

(2)统治者考虑自己利益时过于张扬,未能在自己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要寻求一种平衡关系,因为统治者缺乏“中庸”这一至德很久了,老百姓很久没感受到它了。(3)成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对文和质的关系不偏不倚的把握。儒家讲“过犹不及”,太过于修饰和太质朴都不能算是君子,只有文与质恰当的调和,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因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3.(杭州学军中学12月月考题)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

(2)荷蓧丈人为什么后来又热情款待了子路呢?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4.(杭州外国语学校3月月考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2)题

《论语》对后代文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诗句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1)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

孔子一直提倡“礼乐”的重要性。他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曾皙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这和当时隐居避世的接舆,长沮、桀溺等隐士们的理想从本质上来看是完全一致的。

(2)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礼乐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一种重义崇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他们认为富贵如同浮云,聚散不定(或为时短暂,或于己无关),如果明白这一点,自然不会受富贵的诱惑,不会迷失自我,能坚守自己的独立人格。

(2)不正确。孔子思想的主导面是积极入世,希望在政治上一展宏图,创造出一个歌舞升平的世界,只是在“天下无道”时才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而接舆、长沮、桀溺等隐士们是怀着无为的襟怀主动选择避世的。

5.(镇海中学、绍兴一中联考题)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孔子对待利欲的主张是怎样的?你怎样评价孔子对于利欲的主张?

答: 答案:(1)追求利欲无可厚非,但这必须坚守“仁”,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孔子的这一主张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人总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生活,追求利欲是人的本能,但是,为了得到利欲而不顾廉耻,就会酿成大错。

6.(宁波效实中学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卷)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

(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案:(1)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写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也给1分。(2)以民为本的思想。施行“彻”制,减轻赋税。

7.(温州八校联考)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2)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将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1)孔子认为周礼集夏商两代之大成,从上述选段中,你能看出他为推行恢复周礼做出了怎样的努力?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家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凡事都要讲和谐,要做到以和为贵,就应当调和各种矛盾,就应该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只有这样,才能和气生财,和平共处?才能走向社会大同。

(2)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和”的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孔子将自己直接系于文王之后,以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自居,将之视为是受命于天的一种责任,并终其一生都在为此努力,在他晚年的哀叹中,虽然饱含了理想不得以实现而年老体衰的悲凉,却鲜明反映了他对周礼的无限思慕与尊崇。

(2)不正确,儒家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儒家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8.(2012创新预测题)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子欲善而民善。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的运用,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

9.(台州中学第二次统练题)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

(2)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简要分析。

《二十四孝图》上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上述故事的做法是否符合孔子的“孝道观”?请简要分析。

答案:(1)犯上作乱(2)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表现在心中。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示例:郭巨的孝举是“愚孝”。杀儿之举,有违人性,看似大孝,实则残忍。一则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二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三则会陷老母于不仁。

10.(2012创新预测题)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从“教育”的角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诲人不倦”有什么区别?

(2)你认同“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见解吗?请简要评析。

答案:(1)前者说的是教学方法,后者说的是教学态度。(2)认同:这是一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根据已知事物的知识、经验获得新知,能活用知识,自主寻找规律。

不认同:教学者要根据学习者的情况施教,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要诲人不倦。

11.(杭州十四中第三次月考题)阅读《论语》中下列三则语录,然后回答问题。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7.5)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1)“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这两个倒装句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答:

(2)孔子评价子路“野哉,由也!”,理由是什么?请结合以上摘录的语录分条简要阐述。答:

答案:陈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主要是突出感情,强调谓语表达的内容。这两个句子,表达出孔子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对身体衰老,身心疲惫的感叹,对周公的崇敬,对西周社会的向往,对现实中礼崩乐乱的无奈。(2)①孔子主张“非礼勿言”,人的行为规范要合乎“礼”。子路出语不恭,不合“礼”; ②孔子认为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应存疑。不要妄加评论;“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③孔子认为“言顺、事成、兴乐礼、中刑罚、百姓有所适从”,都是建立在合乎“礼”的“名分”的基础上的,所以若要管理卫国,应从正名分入手。子路对“正名分”不以为然,因此孔子批评他。

12.(杭高第七次月考题)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概括曾皙的性格特征。

(2)孔子“与点”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答案:(1)恬淡潇洒放达。

(2)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入世,以礼乐治国;二是如果道不行于世,则安贫自守,过高雅、闲适的生活。是积极的。

13.(东阳中学2011届第三次测试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革除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恢复“文武周公之道”,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便是出于这种诉求提出的,“仁”的观点不只为了规范人民的道德行为,更要为治平天下提供理论基础,所以,“仁”除了伦理的含义外还有深层的政治含义,而这种政治含义才是“仁”思想的核心。

(3)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联系《论语》的有关论述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3)正确。“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虽然提倡道德教化,但并不排除功利主义,他认为管仲是舍大取小的功利主义态度。所以,“仁”除了伦理的含义外还有深层的政治含义,而这种政治含义才是“仁”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仁”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规范社会的伦理,而是要实自己的政治抱负。

14.(嘉兴一中2011年4月月考)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

(1)孔子认为应该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为什么?

(2)简要分析“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体现的儒家思想。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指在生活中不走极端,凡事处处折中调和。只有这样做才符合儒家的中庸思想。

(3)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孔子认为应该与中道之士结交,至少也该和狂狷的人结交,因为他们做事积极向上,不做坏事,能对交往的人有一种正面的引导作用。

⑵答案:儒家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我们应该把握好做事的尺度,求和谐而不能无原则的混同。

(3)中庸”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把它看成“凡事处处折中调和“的“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15.(义乌中学2011届第一学期期中卷)阅读文字,完成问题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5.15)

(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韩愈《原毁》中的“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思想相通的一句。

(2)请用一成语概括上述材料,并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2)以身作则。

示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凡事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做到不令而行。使自己成为老百姓的表率。(分析言之成理即可。2分)不正确。16.(浙大附中期末卷)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2)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管仲之器①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④,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⑤。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器:器量,气度。②三归:市租。⑧摄:兼职。④树:动词“立”。塞门:为遮挡门外视线而正对大门口筑的短墙,相当于后来的照壁。⑤反:通“返”,归,还。坫:古代设于堂上供宴饮时放空酒杯用的土台子。何晏集解:“反坫,反爵(酒器)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若与邻国君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返爵于坫上。”

(1)上述两则文字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又分别有什么理由? 答:

(2)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

答案:(1)第一问:管仲是仁者,管仲不知礼。第二问:孔子认为管仲是仁者,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的手段维护了华夏的统一,使百姓免受异族的统治。孔子认为管仲不知礼,原因是国君的门前建有照壁,管伸也在自家门前建有照壁;国君为了两国的友好,宴请别国国君时,设有回放酒器的土台;管仲的家里也设有这种土台。这种做法有违君臣之礼,(2)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节小信。这表明孔子在仁的问题上是知权达变的。

下载世说新语选读练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说新语选读练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世说新语〉两则》巩固练习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世说新语〉两则 基础知识识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雪骤 柳絮 无奕 ...差可拟 尊君在不 谢太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世说新语》两则同步练习

    《世说新语》两则同步练习1.解释下列加粗部分的含义。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________ ②俄而雪骤________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 2.简答。 《咏......

    《论述文选读》练习

    《民主是个好东西》练习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推行民主有时会有痛苦的代价,它可能破坏国家的和平,造成国内的政治分裂。 B、民主使一些很简单的事物变得相对......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二则 刘义庆 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刘义庆?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

    世说新语(精选合集)

    八十八会嵇山川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 上,若云兴霞蔚。" 「译文」 顾长康(顾恺之)从会嵇回来,人们问他那里的山川美景,顾恺之说:" 千岩......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诞生过无数著名的传世名作。而古代小说又是其中最灿烂的一个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说呢?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继承前人成......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1.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2.你以为最酸的感觉是吃醋吗?不是,是没权吃醋。3.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4.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两则 一、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寒雪日内集()2、讲论文艺()3、俄而()4、何所似()5、差可拟()() ............. 6、因风起()7、期行()8、舍去()9、去后乃至()10、相委而去()() ....... 11、下车引之()12、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