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说新语〉两则》巩固练习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世说新语〉两则
基础知识识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雪骤()柳絮()无奕()...差可拟()尊君在不()谢太傅()...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4)与人期行 ..(5)未若柳絮因风起(6)相委而去 ...(7)元方入门不顾(8)下车引之 ..3.指出下列加红字古今意义的不同。(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 今义: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3)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4)下车引之 古义: 今义: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今义: .4.填空。(1)《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均选自(人名)《 》。(2)《世说新语》是____ 文学家____ 组织人编写的。主要记述了____ 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____ 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被鲁迅称为“____ ”。《世说新语》是六朝____小说的代表作,对后代 体作品的影响颇大。运用能力提升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6.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对人的称谓,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称,哪些属于谦称?
(1)敝人(2)卑职(3)陛下(4)令尊(5)寡人(6)足下(7)令郎(8)老朽(9)麾下(10)君(11)公(12)臣(13)愚(14)阁下(15)不才
敬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当客人骂元方父亲时,元方的回答很是技巧,请品析其妙在何处。(1)君与家君期日中。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8.给文中画线语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地址:兰新万国港 A座 706室 电话:0931-8606618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9.翻译下列句子。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友人已经认错了,元方仍“入门不顾”,这是无礼吗?说说你的理由。
11.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也遇到了朋友不守信用的情况,你会怎样处理问题呢?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称: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法: .13.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14.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15.指出陈元方
第二篇:世说新语含练习
《世说新语》二则
【重点品析】
1.《期行》和《乘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期行》一文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2.结合《期行》中陈元方的言行,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甲生:元方小小年纪,却知“明礼诚信”的道理,面对无礼无信的大人,他果敢地表现出自己的义愤。他是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勇敢率真的小孩子。
乙生:元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友人”已经深感惭愧并向他表达歉意,可他却“入门不顾”,这虽是天真率直的表现,但他还缺乏宽容大度的胸怀。
3.《乘船》结尾说:“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你是如何评价二人的优劣?
通过看二人的言行,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
尽管开始他对别人的要求感到为难而犹豫不决,但这是他处事谨慎的表现。而一旦答应了别人,他就一诺千言,不因情势危急而弃人不顾,他是一个重诺重信之人。而王朗尽管开始有救人帮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的时候,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不:通“否”,译为“不在”。
(2)词类活用
歆辄难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为难”。)
(3)特殊句式
何为不可?(宾语前置句,“何为”是“为何”的倒装)
【课外知识补充】
关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小说。《世说新语》就是这一时期志怪小说中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全书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书中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一百二十多位人物的轶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以及习俗风尚等许多方面。因此它不仅是文学作品,同时也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世说新语》中有一些记载古人的正道直言、善行美德的故事,表现了比较进步的道德观。如荀巨伯笃于友谊、重义轻生的故事,管宁鄙视金钱富贵、严于择友的故事,陶侃注意节俭、物尽其用的故事,郗超不以个人好恶论人、肯定谢玄必能抗敌的故事,陶母教训儿子要公私分明的故事,周处勇于改过、为民除害的故事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或方面,肯定了人物的某些长处或美好品质,至今仍能给人以启发和借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书中有许多成语,如“难兄难弟”“咄咄怪事”“拾人牙慧”“一往情深”等,至今还为人们所运用。
【同步达纲练习】
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
(2)歆辄难之()___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___
(4)遂携拯如初()_________
(5)宁可以急相弃邪()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
(2)幸尚宽,何为不可()
(3)陈太丘与友期()
(4)太丘舍去()
(5)既已纳其自托()
(6)宁可以急相弃邪()
3.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句你所熟知的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期
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期行》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他这样做你认为过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发挥你的想像,把“友人”遭驳斥后的神态、心理活动及言行描述出来,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训练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胡贼攻,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
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值:适逢。②郡:城。③相视:看望。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军队。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吾今死矣,子(你)可去()
(2)贼既至()
(3)遂班军而还()
(4)一郡并获全()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1)fǒu;同“否”
(2)zhé;当即
(3)xié;携带
(4)zhěng;救助
(5)yé;相当于“吗”
2.(1)搭船
(2)幸而,恰巧
(3)约定
(4)不再等候而离开
(5)请托,请求
(6)难道
3.(1)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2)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4.(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天有云方雨,人无信不立
5.(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2)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6.提示:做人要明礼诚信;做人要有宽容别人的胸怀。
7.提示:回答“过分”与“不过分”均可。“不过分”的理由是:无礼无信之人不足与交。“过分”的理由是:别人已深感惭愧并表示了歉意,就应原谅宽容别人,做人应有宽容原谅别人错误的心胸。
8.提示:想像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9.(1)离开
(2)已经
(3)于是
(4)一起
10.朋友有病在身,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生命换朋友的命。
11.示例: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12.胡贼受到教育和感动;突出荀巨伯舍生守义的精神。
第三篇:世说新语练习
《〈世说新语〉两则》总复习练习
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2)歆辄难之()___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___(4)遂携拯如初()_________ ..(5)宁可以急相弃邪()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2)幸尚宽,何为不可()...(3)陈太丘与友期()(4)太丘舍去()...(5)既已纳其自托()(6)宁可以急相弃邪()..3.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句你所熟知的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上)17-1
期 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期行》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他这样做你认为过分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发挥你的想像,把“友人”遭驳斥后的神态、心理活动及言行描述出来,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3题。
七年级语文(上)17-2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
(4)下车引之()..7.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待君久不至,()已去。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9.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二)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①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
②“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
七年级语文(上)17-3 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
③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
10.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父到洛(洛阳)B.为司隶校尉(担任)..C.既通,前坐(„„以后)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11.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②人以其语语之。
。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13.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1)fǒu;同“否”(2)zhé;当即(3)xié;携带(4)zhěng;救助(5)yé;相当于“吗” 2.(1)搭船(2)幸而,恰巧(3)约定(4)不再等候而离开(5)请托,请求(6)难道
3.(1)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2)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
七年级语文(上)17-4 拯如初。
4.(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2)天有云方雨,人无信不立 5.(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2)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6.提示:做人要明礼诚信;做人要有宽容别人的胸怀。
7.提示:回答“过分”与“不过分”均可。“不过分”的理由是:无礼无信之人不足与交。“过分”的理由是:别人已深感惭愧并表示了歉意,就应原谅宽容别人,做人应有宽容原谅别人错误的心胸。
8.提示:想像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6.(1)约定(2)离开(3)丢下、舍弃(4)拉
7.①太丘 友②家君 家君③君 君 8.(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正午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9.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10.D(仆:我,古人的谦称)11.D(太中大夫:朝庭中的文职官员)12.①所以我和你是世代交好啊。②人们把孔文举的话对他说了一遍。③陈韪说:“小的时候聪明,但长大后未必还是一样出色。” 13.因为孔文举话中有话,意思是说,想必你小的时候一定非常聪明,所以现在才变得这么笨。
《世说新语》二则总复习教案
一、应掌握的重点词语。
期:约定。去:离开。舍:放弃。不:同“否”。委:丢下,抛弃。尊君:古代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君:古代尊称对方,可以为“您”。顾:回头看。俱:一起
欲:想要 辄:当即
舍:she 扔掉 抛弃
宁:难道
遂:于是,就
本:原来,先前
疑:犹豫不决
所以:┉的原因
难:感到为难(同《论语六则》中哪个字的用法是一样的?不耻下问:认为可耻)耳:罢了
二、译文:
七年级语文(上)17-5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在中午,中午过了没有到,太丘放弃等他走了,走后不久,那朋友就到了。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年龄是七岁,正在门外嬉戏。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回答说:“等您很久不到,已经走了。”友人便怒道:“真不是人!跟人约了同行,弃我而走。”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的是中午。中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吗父亲,就是无礼。”友人惭愧,下车牵他的手,元方进门不理睬。
华歆和王朗一同躲避灾难,有一个人想和他们同乘一条船,华歆就为难他,(不让他上船),王朗(对华歆)说:'船还有位置,为什么不给他上呢?'后面的敌人(向那人)追了过来.(这时)王朗就想抛下带着的那个人.华歆说:'我之所以怀疑正是因为这样啊.既然已经答应他让他上船,怎么可以现在抛下他呢?'因此,就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那样.世人就以这件事来平定华歆、王朗的(品质)好坏.。
三、文言知识
(1)通假字
不:通“否”,译为“不在”。
(2)词类活用
歆辄难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为难”。)
(3)特殊句式
何为不可?(宾语前置句,“何为”是“为何”的倒装)
四、重点品析 1.《期行》和《乘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期行》一文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2.结合《期行》中陈元方的言行,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甲生:元方小小年纪,却知“明礼诚信”的道理,面对无礼无信的大人,他果敢地表现出自己的义愤。他是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勇敢率真的小孩子。
乙生:元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友人”已经深感惭愧并向他表达歉意,可他却“入门不顾”,这虽是天真率直的表现,但他还缺乏宽容大度的胸怀。
3.《乘船》结尾说:“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你是如何评价二人的优劣?
通过看二人的言行,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
尽管开始他对别人的要求感到为难而犹豫不决,但这是他处事谨慎的表现。而一旦答应了别人,他就一诺千言,不因情势危急而弃人不顾,他是一个重诺重信之人。而王朗尽管开始有救人帮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的时候,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
五、课外知识补充
关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全书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书中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一百二十多位人物的轶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以及习俗风尚等许多方面。因此它不仅是文学作品,同时也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世说新语》中有一些记载古人的正道直言、善行美德的故事,表现了比较进步的道德观。如荀巨伯笃于友谊、重义轻生的故事,管宁鄙视金钱富贵、严于择友的故事,陶侃注意节俭、物尽其用的故事,郗超不以个人好恶论人、肯定谢玄必能抗敌的故事,陶母教训儿子要公私分明的故事,周处勇于改过、为民除害的故事等等,七年级语文(上)17-6 都从不同的角度或方面,肯定了人物的某些长处或美好品质,至今仍能给人以启发和借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书中有许多成语,如“难兄难弟”“咄咄怪事”“拾人牙慧”“一往情深”等,至今还为人们所运用。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1)fǒu;同“否”
(2)zhé;当即
(3)xié;携带
(4)zhěng;救助
(5)yé;相当于“吗” 2.(1)搭船
(2)幸而,恰巧
(3)约定
(4)不再等候而离开
(5)请托,请求
(6)难道
3.(1)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2)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4.(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天有云方雨,人无信不立
5.(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2)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6.提示:做人要明礼诚信;做人要有宽容别人的胸怀。
7.提示:回答“过分”与“不过分”均可。“不过分”的理由是:无礼无信之人不足与交。“过分”的理由是:别人已深感惭愧并表示了歉意,就应原谅宽容别人,做人应有宽容原谅别人错误的心胸。
8.提示:想像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七年级语文(上)17-7
第四篇:世说新语选读练习
《世说新语》选读
老翁可念
谢奕作剡令①,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②罚之,乃至过醉,而尤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③,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
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
①剡令:剡(shàn)县县令。②醇酒:很浓的酒。③可念;这里有可怜的意思。
1.文中“绔”字读作,现在常用在“绔子弟”语中,指吃喝玩乐、无所作为的富家子弟。
2.解释加点的词。
谢以醇酒罚之()而尤未已()..
着青布绔()遂遣之()..
3.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译文:
4.回答问题。
本文中的“太傅”即课文《咏雪》中的。这两篇短文中的“谢”就是刘禹锡名句,中所指之“谢”。
蒸饭成粥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①,俱委②而窃听。炊忘著箅③,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④?”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
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⑤。”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⑥不?”对曰:“仿佛记之。”二子俱
说,更相易夺⑦,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⑧自可,何必饭也?”
注解:①火:同“伙”,伙房。②委:同“隈”,曲,屈。③箅:bì,蒸饭用的竹箅子。④馏:蒸。⑤糜:粥。⑥识:zhì,记。⑦易夺:穿插。⑧糜:作动词,喝粥。
1.解释加点的词。
俱委而窃听(俱:)尔颇有所识不(尔:)..
2.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是()尔颇有所识不仿佛记之 ..
尊君在不下车引之 ..
C.俱委而窃听乃俱窃听 ..
相委而去去后乃至 ..
3.翻译句子:
对曰:“仿佛记之。”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4.从《陈太丘与友期》和《蒸饭成粥》两篇短文看,陈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请举文中事例说明。
小时了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①。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②。诣门③者,皆隽才清称④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⑤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⑥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⑦之,韪曰:“小时了了⑧,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⑨。
①洛:洛阳。②司隶校尉:与下文的“太中大夫”都是官名。③诣门:诣,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诣门”就是登门拜访。④隽才清称:才子名流。⑤奕世:奕,重,累。“奕世”就是累世,世世代代。⑥奇:意动用法,“以……为奇”。⑦语:第一个“语”是名词;第二个“语”是动词,告诉。⑧了了:聪明,懂事。⑨踧踖:cù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1.翻译句子:
诣门者,皆隽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人以其语语之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5.文中的“孔文举”就是孔融,你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吗?请用简洁的语言把这个故事概述出来。
二婢雅对
①②③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④,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⑤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⑥。”
注解:①郑玄:东汉经学家。②挞:鞭打。③曳:拖,拽。④须臾:一会儿。⑤胡为乎:表疑问。⑥这是《诗经》中的诗句。愬:诉。
1.解释加点的词。
尝使一婢,不称旨 ..
复有一婢来 .
2.翻译句子。
玄怒,使人曳著泥中。
3.请以本文和《咏雪》为据,说说古代名士的家庭文化氛围如何。
《蒸饭成粥》译文:
宾客到陈太丘家夜宿,太丘叫元方、元季二人去烧饭。客人与陈太丘谈论,元方兄弟二人进入伙房,都屈身蹲在那里偷听,饭下到锅中忘了捞到竹箅子上。陈太丘问:“为什么不蒸饭?”元方、季方跪直了身子说:“您与客人说话,我们都在偷听,就忘了捞饭,如今饭已成粥。”太丘说:“你们能记住一些吗?”元方、季方回答说:“仿佛记得。”二人一块说,彼此穿插,互相补充,没有一点遗漏之处。陈太丘说:“能如此,我们只要喝粥就可以了,何必吃干饭呢?”
《小时了了》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不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的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第五篇:庖丁解牛巩固练习
高二语文文言文考试
班级: 姓名:
一、文言文《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臣之所好者,道也(2)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3)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4)良庖岁更刀(5)族庖月更刀(6)虽然,每至于族
(7)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8)善哉!吾闻庖丁之言
2.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肩之所倚.(yǐ)
莫不中.音(zhònɡ)B.技经肯綮.(qìnɡ)砉然向.然(xiǎnɡ)C.批大郤.(xǐ)岁更.刀(ɡēnɡ)D.导大窾.(kuǎn)发于硎.(xínɡ)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导:引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 D.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B.而刀刃新发于.硎/苛政猛于.
虎也 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吾尝终日而.思矣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常以.
身翼蔽沛公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 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 B.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劈、击 C.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委:卸落、坠下 D.善刀而藏之。善:修治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B.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8.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①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②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③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④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庖丁开始解牛时,“所见无非全牛者”,说明他从一开始就专心致志,心无旁骛。B.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C.庖丁的解牛刀,“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发于硎”。D.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人的养生之道,阐释了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文: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译文:
(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文:
答:
(4)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译文:
11.庖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
二、文言文《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tǎng)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一、实词:
或.曰()非兵不利.(),战不善.()破灭之道.()也 率.()赂秦耶 思厥.()先祖父 奉之弥.()繁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始速.()祸焉 洎.()牧以谗诛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斯用兵之效(..).也
二、虚词:
1.不赂者以.赂者丧()2.盖.失强援()3.秦以.
攻取之外()4.较秦之.所得()5.与战败而.亡者()6.以.有尺寸之地。()7.举以.予人()8.然则..诸侯之地有限()9.始.速祸焉()10.后秦击赵者再.()11.李牧连却.之()12.洎牧以.谗诛()13.齐人勿附于.秦()1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5其势弱于.秦()
三、词类活用:
义.不赂秦()李牧连却.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日.()削月(..)割
四、文言句式: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4.并力西向
5.赵尝五战于秦
6.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五、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jí)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
yì)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
与.
(yù)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不速.
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
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
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6.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被别人急救而成的威势所挟制啊!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得.之 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D.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8.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与嬴而不助王国也 C.则与斗卮酒 D.失其所与,不知 9.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选择义项 ①“暴”的常用义:
a.凶暴,暴虐 b.损害,糟蹋 c.显露,暴露 d.晒 A.暴.霜露,斩荆棘()B.暴.秦之欲无厌()C.暴.殄天物()D.虽有校暴.,不复挺者()②“或”的常用义:a.或者 b.有的,有的人也许,或许 d.若,倘若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C.或.此或彼,必居其一()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10.下列加点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C.孔子登泰山而小.鲁 D.项伯杀人,臣活.之 11.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3.下列句子默写无误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城,大则获邑。B.齐人未尝赂秦,而终继王国迁灭,何哉?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D.五国既丧,齐亦不免也。14.揭示赂秦实质的最重要语句是()A.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B.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C.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5.“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A.秦国想吞并六国也吞并不了。B.秦人最担心六国团结起来对付秦。C.六国的势力也不弱。D.六国人吃不下饭。
16.《六国论》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他的儿子________、________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 ”。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 ___,两个分论点是:
一、;
二、。18.作者从六国破灭而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19.翻译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