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桃花源记》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基础知识识记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豁然()俨然()阡陌()问津().... 邑人()垂髫()发髻()两鬓()....
2.看拼音写汉字,并解释字义。A.xián()来问讯:________ B.便yāo()还家:________ C.yuán()溪行:________ D.xún()病终:________ E.欣然guī()往:________ F.后suì()无问津者:________
3.找出下列语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分别解释古今意义。A.芳草鲜美
异义词:________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B.阡陌交通
异义词:________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C.诣太守,说如此
异义词:________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4.选择句中加红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1)及郡下().
A.到了
B.赶上
C.比得上
(2)既出,得其船().
A.既然
B.完了
C.已经
(3)停数日,辞去().
A.推辞
B.告辞
C.请求卸任
(4)遂与外人间隔().
A.隔离
B.参与
C.夹杂
运用能力提升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背诵默写。
(1)表现桃花林的美丽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反映桃花源中老少都十分愉快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中写出村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
7.阅读下列语句,按原文排列正确顺序。
①阡陌交通 ②土地平旷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其中往来种作 ⑤屋舍俨然
⑥鸡犬相闻 ⑦男女衣着 ⑧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⑨悉如外人
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
8.(2011 四川成都)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
①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②不戚戚于贫贱,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五柳先生传》)③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任选一首默写。
答:
课内同步阅读
(2011 福建泉州)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下列句中加红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10.以下各组加红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
B.欲穷其林 ..
太丘舍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问今是何世 ..
忠之属也
斯是陋室 ..
11.翻译句子。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2.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
课外拓展阅读
(2011 山东菏泽)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ún):确实。
④浣:洗衣。
13.给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1)黄发垂髫()
(2)甫行数里()..
14.解释下列加红的词。
(1)阡陌交通()
(2)悉如外人()...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4)自恨不如远甚也()..
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16.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7.【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识记
1.huò yǎn qiān jīn yì tiáo jì bìn 2.咸,全都; 要,通“邀”,邀请; 缘,沿着; 寻,随即,不久; 规,计划; 遂,于是,就。
3.A.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B.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邮电行业的总称。C.如此 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4.(1)A(2)C(3)B(4)A 运用能力提升
5.(1)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详细地说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3)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4)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6.(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7.②⑤③①⑥④⑦⑨⑧ 8.(1)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不汲汲于富贵 ③燕然未勒归无计
(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李白)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课内同步阅读
9.B 解析:B都是安闲快乐的样子。A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C妻子 古义:妻子及儿女;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D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10.D 解析:都是判断动词“是”的意思。
11.(1)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2)(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
12.答案要素: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 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示例一:(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课外拓展阅读
13.(1)tiáo(2)fǔ
14.(1)交错通达(2)全(3)正,正在(4)遗憾
1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2)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17.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
第二篇:桃花源记练习
桃花源记
一.通假字便要还家()
二.一词多义
1.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2.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3.具:具答之()一一为具言所闻()4.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5.之: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闻之,欣然规往()
6.))7.))
三.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2.复前行,欲穷其林()()3.处处志之()
四.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2.阡陌交通()
3.)()
4.无论魏晋()5.便扶向路()
6.仿佛若有光()7.不足为外人道也()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9.遂与外人间隔()
五.解释划线的词。缘溪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悉如外人()咸来问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便扶向路()欣然规往()后遂无问津者
六.文中衍生的成语。
1.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
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2.豁然开朗: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4.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七.翻译句子。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九.练习
1.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通风换气B.政通人和C.通宵达旦D.博古通今
2.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4.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②靡(mǐ):没有。③暧:隐蔽。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其中往来种作②见渔人,乃大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③既出,得其船④设酒杀鸡作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6.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极狭,才通人。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记住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B.见渔人,乃大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其如土石何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13.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诣:对、向D.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D.来此绝境
1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文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风古朴的桃花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B.该文语言凝炼优美,很多语句已凝固为成语而沿用至今。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
犬相闻”“黄发垂髫”等。
C.本文按照武陵捕鱼者无意发现桃林,意外撞入桃源,被告知不得外传,再到外人复寻无果而终的顺序行文,脉络清晰,引人入胜。
D.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但作者却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亦真亦幻,隐喻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
17.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8.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9.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0.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2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22.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一.一词多义
1.是:斯是陋室()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2.鲜: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后鲜有闻()
3.之: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远: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无丝竹之乱耳()
5.不蔓不枝()()
三.古今异义
1.陶后鲜有闻()2.无案牍之劳形()
3.)4.()
四.翻译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无案牍之劳形()6.香远益清()短文两篇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五.解释划线词语。斯是陋室()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六.练习
1.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用《陋室铭》中的原句回答。
文章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与“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
3.用《爱莲说》中的原句回答。
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高濂,仪态端正,令人敬重的句子是
核舟记
一.通假字
第三篇:桃花源记练习
桃花源记练习题
1、文中第一段为什么写桃林的美好?(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桃林美景,至少用一种修辞。
答:你看那桃林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的彩霞。地上的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的花瓣纷纷落下,就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3、第一段文字描写了乡间美景(桃花源生活图景),请从三个方面指出美好的含义。
答: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和平安定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4、桃花源人见到渔人为什么大惊?
答: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暗示没有外人来过,说明桃源与世隔绝久远。
5、桃花源人来到桃源之后,为什么“不复出焉”?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答:桃花源自由快乐,和平安定,他们不想再次被卷入外面的世界的纷争,再次受到剥削压迫和战乱之苦。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6、渔人为桃源人讲述外界情况时,村人“皆叹惋”,试分析“皆叹惋”的内容。
答: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渔人离开桃源时,村人为何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因为桃花源里的人们不想让美好的生活受到打扰,不想涉足于桃花源外的战乱分争,更不想像桃花源外的人一样饱受生活的痛苦!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试分析此人都说了什么?
答:一是说了社会的**黑暗及秦以后的变迁。二桃花源外是百姓的苦难。
三是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9、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鱼人的交谈都设计了哪些内容?
答:(1)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2)挑花源人告诉渔人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3)桃花源人向渔人打探的桃花源以外的世界的情况。(4)桃花源人叮嘱渔人不要告诉其他人有桃花源这个地方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看似普通的一笔有何深意?
答:突出了桃花源与世隔绝的时间长,外界变化大,可是却依然是一个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社会。
11、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是作者寄寓理想的圣地,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12、文章结尾用真实的历史人物刘子骥出来作证,有何目的?
答: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1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怎么看待这种理想?
答:作者所处的东晋末年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因此他期待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战乱,没有剥削、自由快乐、和平安定的社会。作者这一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这样的理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是一种空想。
14、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1)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2)、反应广大人民的愿望
(3)、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对黑暗现实社会的批判
15、作者笔下的桃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没有剥削、压迫、战争;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16、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花源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答:渔人离开时“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却“未果,寻病终”。
1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答: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18、“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答: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1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在写什么?作者写他的目的是什么?
答:“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20、本文的语言简洁而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答:“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之外五六百年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作者仅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几个字来概括。既体现了渔人与桃源人的交流,又让人无拖沓之感。“叹惋”二字言简而意深。
2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他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的想象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用了这种手法,试分析。
答:“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的变迁和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2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答: 第一句是反映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繁,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花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这三句话都暗示了社会的黑暗。
2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也只是是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24、纵观全文,你认为《桃花源记》作为一篇美文,能够千古流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桃花源记一文构筑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应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社会的批判、否定。而且文辞优美,线索清晰、行文层次设疑、引人入胜。
25、与当今社会相比,你喜欢桃花源的社会,还是喜欢现代的社会呢?
答:喜欢桃花源:因为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剥
削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自由快乐。
喜欢现代社会:桃花源带有原始农耕色彩,生产了落后,而现代社会高度文明,科技进步,交通不便,食物种类繁多,高楼林立,生活方便。
26、文中写“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文中联想到哪些人身道理和启示?
答: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有时可能会感觉无路可走,似陷入绝境,但只要坚持探寻,就可能绝处逢生,开辟人生的新境地。
27、《桃花源记》故事离奇曲折,试举一例,说明故事之“奇”。
答:桃林之奇:千百株桃林夹岸,其中竟无一棵别的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作为?
结局之奇:世外桃源消失奇。明明“处处志之”为什么去找时就迷路了,此村似乎不在人间了。
28、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答: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
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29、本文的线索和顺序是什么?按什么思路来写的?
答: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发现桃源—进入桃源
—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30、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
性的文字。
答: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第四篇:桃花源记练习
《桃花源记》导学案--城南初中八年级备课组
执笔:赵军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姓名:班级:学号: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这两段文字选自_陶渊明__的《》。
2.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豁(huî)然开朗屋舍俨(yǎn)然
阡(qiān)陌(mî)交通黄发垂髫(tiáo)
3.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2)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
(3)复前行,欲穷其林(再)(尽,完)(4)初极狭,才通人(刚开始)(仅仅)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6)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指桃花源外的人)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碰到一片桃花林,溪岸两旁几百步内,里面没有一棵别的树,芳草鲜嫩美丽,落花满地。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再走几十步,就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起来。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以及桑树、竹林之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二、课外阅读题:
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与《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
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三作文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今天的人类富足而幸福人生,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练习题答案及点拨:
一、所考知识点:1.文学常识,生字注音2.实词的翻译3.译句。点拨:要熟记文学常识,牢固掌握文下注释。答案:1.陶渊明《桃花源记》 2.huò yǎnqiānmî tiáo3.(1)沿着(2)繁多交杂的样子(3)又走到„„的尽头(4)刚,仅(5)整齐的样子(6)桃花源以外的世人4.(1)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缤纷。(2)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3)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4)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二、考查比较阅读能力。答案:1.与课文“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2.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点拨:答对意思即可。
三、作文(略)】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整理词语
一、“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大家听过吧?它是什么意思呢? 〈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优美的世界;另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生活的地方。〉 它出自我们今天要学的《桃花源记》。二作者及写作背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背景:(见教学参考中介绍)题解:《桃花源诗并记》,“记”是“诗”的序言,“记”是一种文体,看到《清单》里的解释。
三、朗读课文
(一)听录音,辩字音
缤纷(bīn)豁然开朗(huî)平旷(kuî)俨然(yǎn)骥(jì)郡(jùn)......
间(jiàn)隔阡陌(qiān)垂髫(tiáo)怡然自乐(yí)诣(yì).....
舍(shě)船便要(yāo)还家 ..
(二)自由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读出轻重缓急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
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三)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结合注释初步翻译课文。(学生提问不懂的字词、句子,老师作解释,然后总结)
1、理解掌握下列词语:
缘(沿着)异(对……感到奇怪)鲜美(鲜嫩美丽)落英缤纷(落花满地)豁然开朗(宽敞明亮)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想通)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怡然自乐(自得其乐)乃(竟然)具(通“俱”,全部的,详细的)要(通“邀”,邀请)咸(全,都)妻子(妻子和子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间隔(隔绝)无论(更不用说)延(邀请)去(离开)不足(不值得)道(说,讲)志(作动词为“做记号”,作名词为“记号”)及(到了)诣(拜见)遣(派遣)欣然(高兴)规(打算)寻(不久)问津(探询渡口)
五、小结
1、陶渊明的概括
2、重点字词的翻译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词语、检查背诵情况
【教学步骤】
一、回顾旧知识引入课文。
二、作业抽查
1、分小组,每小组抽查两个同学检查背诵情况
2、学生自由举手背诵
3、对踊跃举手的、流利成诵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
三、知识梳理
1、一词多义
复复前行(又)乃乃大惊(于是,就)
不复出焉(再)乃不知有汗(竟)
舍便舍船(离开、放下)寻寻向所记(寻找)
屋舍俨然(房屋)寻病终(不久)
志处处记之(作标志)为捕鱼为夜(作为)
寻向所记(标记)不足为外人道(对)
2、古今异义词(知识清单)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和子女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 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条件不同结果不变 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俨然古:整齐的样子今:形容很像
3、同义、近义词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都)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语云——为外人道也(说)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邀请)
4、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回顾之前所学的通假字)
5、成语
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得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四、小结:
1、背诵情况
2、文言知识的掌握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理解,探究作者寄托的思想倾向和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继续抽查背诵的情况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以什么事情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明确: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现桃花林(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桃花林景色如何?有何作用?明确: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明确: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明确: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明确: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明确: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明确:设置悬念: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起的环境里。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现实有更深切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的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四小结1本文的线索 2作者的愿望
五、作业1完成《精练》2背诵全文
第五篇:《桃花源记》练习
《桃花源记》学案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10分)
1、便舍船
2、屋舍
3、豁然
4、俨然
5、阡陌
6、垂髫
7、邑人
8、间隔
9、为具言
10、诣太守
二、解释加点的字:(40分)
1、缘溪行
2、落英
3、甚异之
4、穷其林
5、俨然
6、悉如外人
7、才通人
8、遂与外人间隔
9、并怡然自乐
10、咸来问讯
11、邑人
12、叹惋
13、延至其家
14、语云
15、不足
16、既出
17、便扶向路
18、及郡下
19、诣太守
20、欣然规往
21、未果
22、问津
武陵人捕鱼为业
欲穷其林
渔人甚异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延至其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不足为外人道也
得其船
具答之
随其往
闻之
便舍船
寻向所志
处处志之
屋舍俨然
寻病终
寻向所志
三、解释古今义:(10分)
1、交通
古义:
今义:
2、妻子
古义:
今义:
3、绝境
古义:
今义:
4、无论
古义:
今义:
5、鲜美
古义:
今义:
四、找出通假字,并注音解释:(8分)
1、具答之
通,读,意为。
2、便要还家
通,读,意为。
五、填空:(17分)
1、本文选自,作者,又名,字,时著名的诗人。
2、课文虚构了的生活,与东晋末年的现实形成尖锐的。
3、从本文故事演化而来的一个成语是,现在借指
。出自本文的成语还有、等。
4、课文以
为线索,即、桃源、桃源、。
六、翻译句子:(15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阅读第1、2段,完成练习。(42分)
1、根据原文内容填空(9分):①选文描写桃花林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②选文描写桃花源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③选文描写桃花源居民风习的句子是
2、“黄发垂髫”指,运用了的修辞。(4分)
3、“属”在文中读,意为
;在“神情与苏黄不属”中读,意为
。(8分)
4、第2段写的是()(3分)A写桃源中人们生活的环境。B写桃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
C写桃花源中人的衣着及和平幸福生活。D写渔人进入桃源的经过和感受。
5、给第2段分层并归纳层意(6分):第一层:(①—)
第二层(—)
第三层(—⑧)
6、补充被省略的内容(4分):()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7、解释古今义(8分):
①交通
古义:
今义:
②鲜美
古义:
今义:
二、阅读第3段,完成练习。(58分)
1、“便要还家”中的“要”意为,本段中与此字义相同的一个字是
。(3分)
2、“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三句表达的意思是()(3分)
A桃源中的生活幸福。
B桃源里从来不来外人,人们稀奇。
C桃源中人想听外边的消息。D桃源中人热情好客的风尚。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皆叹惋”中“皆”意义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悉如外人
B为具言所闻
C咸来问讯
D并怡然自乐
4、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是因为()(3分)A桃源中美好宁静的生活被渔人发现了。
B村中人害怕渔人。C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显示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暗示了()(3分)A桃源中人害怕外人知道后也进入桃源。B不值得向外道歉。
C桃源中人洁身自好,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设下伏笔。
6、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具答之B便要还家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7、用文中原句回答村中人来此桃源的原因(3分):
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具答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此中人语云
C皆出酒食
不复出焉
D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9、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大意(3分):
10、解释古今义(12分):①妻子
古义:
今义:
②绝境
古义:
今义:
③无论
古义:
今义:
1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8分):①自
云
先
世
避
秦
时
乱
②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③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家
④不
足
为
外
人
道
也
12、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3分)
A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到桃源的经过。
B因为渔人说出了自己在桃源的所见所闻。
C因为他们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世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惜。
13、在现代汉语中,有人对自己周围的事情浑然不知,朋友善意地说:“你简直是桃源中人了。”朋友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回答。(2分)
14、作者所向往的是什么样的社会?该如何评价?(6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1-4题。(27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10分)
⑴率妻子邑人
(2)来此绝境
(3)
无论魏晋
(4)此中人语云
(5)咸来问讯
(6)与外人间隔
(7)停数日辞去
(8)不足为外人道
(9)便要还家
(10)不复出焉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0分)
(1)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不足为外人道也。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想一想自桃花人来到桃花源到渔人进入桃花源期间,桃花源外的世间又发生了那些战争。请至少写出三个来。(写出战争的名称即可)(3分)
4、陶渊明在现实社会黑暗的现实情况下,他个人无法改变这样的状况,于是他营造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桃花源,来告诉人们他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因此,有人把他的笔下桃花源称之为“乌托邦”。请结合以下一则材料,说出“乌托邦”的意思。(4分)
材料链接:著名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出生在湖南凤凰的一个美丽而又闭塞的小镇上,这里的民风纯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镇由于受到了城市文明的影响,民风发生的变化,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尔虞我诈,这让沈从文先生很痛心。面对已经不复存在纯朴的民风,他只能在他的小说里用文字去塑造一个现实生活并不存在的风景秀美,民风纯朴的湘西世界。因此,人们把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也称之为“乌托邦”。
二、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回答问题。(26分)
1、“便要还家”中“要
”的意思是
;第二段中,与“要”字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2分)
2、“豁然开朗”在文中的意思是
;现在使用这个成语,除了原来的意思外,还可以形容
。(4分)
3、译句: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4分)
4、第2段中可以用来证实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语句是:(4分)
(1)
(2)
5、文中除了反映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外,还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的待人之道。(2分)
6、桃源中人的生活有什么特点?表明作者怎样的追求?联系当时社会实际说说作者这样的理想能否实现。(6分)
7、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2分)
8、“桃花源”这一理想的境地为什么经历了这么长时间还在为人称颂?说说原因。(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