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方仲永学案
《伤仲永》学案
班别:姓名:
一、解释题意,简介作者
1、《伤仲永》“伤”字的意思是
2、王安石,代家。文章写得好,被后人列为“”之一
本文选自《。
二、翻译,理解文句意思。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年了,从来不认识(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立意,全乡的读书人竞相传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父亲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有十二三岁了。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又到了舅舅家,”
三、课文理解。(1—4小题从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1、方仲永小时候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②③
2、他人对方仲永有神奇有什么反应?
①②
3、后来方仲永变成怎样?
①②
4、方仲永变平庸的原因是什么?
5、从方仲永的故事中你明白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四、字词积累。
1.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
② 宾客其父:
③ 利其然:
④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是“每天”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2.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五、巩固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í)求之B(pān)(yè)(yì)人
C.不能称(chēng)前时之闻泯(mǐn)然D.即(jí)诗书四句或以钱币丐之(gaì)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B.邑人之,稍稍宾客其父(奇怪)
C.借与之(邻居)D.未尝识书写工具)
3.下列各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余闻之/也久。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还扬州B.余之也久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
C.忽啼求之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借旁近与之于舅家见之
5.对下面这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稍稍宾客其父。
A.渐渐去他父亲那里做客。B.渐渐宾客都去他那里。
C.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D.纷纷以宾客之礼招待他的父亲。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本疑,正为此耳B.
C.世以此定华、王之D.泯然
7.选出下列句子字是指代方仲永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B.传一乡秀才观之C.D..
8.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其”的意思与其他几项不同的。()
A.并自为其名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稍稍宾客其父D.父利其然也
9、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自学感悟:
答案
一、解释题意,简介作者
1、《伤仲永》
2家。文章写得好,被后人列为“大家 ”之一
本文选自《》。
二、翻译,理解文句意思。
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年了,从来不认识(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觉得很奇怪,从邻居家借了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立意,全乡的读书人竞相传看。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都很惊奇,纷纷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来求仲永题诗。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父亲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有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得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名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又到了舅舅家,问他们仲永的情况,他们说:“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三、课文理解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异焉邑人奇之
3、,不能称前时之闻情“泯然众人矣。”
5、本文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四、字词积累。
1.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 利其然: 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五、巩固练习。
1.C【点拨】“称”是“相当,符合”之意,故读chèn;而读chēng是“称呼”之意。因而,多音字读音辨别要根据语义。
2.B【点拨】“奇”在此句话中属形容词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奇,认为(他)是奇才”的意思。
3.D【点拨】正确的停顿应为“余闻之也/久”,“也”是语气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故应在“也”之后停。
4.A【点拨】A项均为“从”之意;B项依次是“听说”“好名声”;C项“之”依次是指“书具”“他,指方仲永”;D项依次是 “到”“在”之意。
5.D【点拨】要正确理解“稍稍”一词的意思,此词属于古今异义。
6.C【点拨】A项“所以”表“„„的原因”,B项“稍稍”是“纷纷”之意,D项“众人”是“普通人”之意,均属于古今异义词。C项古今义均是“好坏”。
7.A【点拨】B项“之”指代仲永写的诗。C项是指这件事,D项是助词“的”。
8.D【点拨】D项是“这样”之意。A、B、C三项均为“他的”之意。
第二篇:《方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
七年级下科目:语文课型:阅读教学课序号:时间: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的诵读课文,注意节奏,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2、了解本文先仰后扬的写法,明白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通过学习方仲永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多地获取知识。
二、重点:
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本文说明的道理。
三、难点:
1、结合上下文和文中注释,疏通文义。
2、先抑后扬的写法。一、导入:
教师讲“囊萤映雪”的故事,然后让三两名学生也讲讲“勤学”的故事,看谁说得更好?
二、题解及作者:
伤,是“怜惜”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关于作者: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语言雄健,长于说理,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的作品。他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二朗读训练: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今夫不受之天而已邪
2、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完后师生共同正音正节奏。
3、自由读一遍, 要求:读得流利,注意初步体会其中的感情。
4、朗读接龙,每生读一句。要求:大声地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得流利。
三、速读, 理解字词, 学生质疑, 师生释疑。同时在下一个环节中随时发现字词的问题并解决。(小组合作,读懂课文,找出不容易理解的字词句)思考: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方仲永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3.学了本文以后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四、达标检测:
(一).填空:(5分)
本文节选自作者是时期的,家家。
(二)、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0分)
1、金溪民方仲永()2.世隶耕()3.仲永生五年()4.未尝识书具()5.忽啼求之()6.父异焉()7.借旁近与之()8.即书诗四句()9.并自为其名()10.其诗以养父母()11.收族为意()()12.传一乡秀才观之()1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1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15.邑人奇之()16.稍稍宾客其父()17.或以钱币乞之()()18.父利其然也()1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0、不使学()
21.余闻之也久()
22、从先人还家()23.不能称前时之闻()
24、还自扬州()25.复到舅家()
26、泯然众人矣()
27.仲永之通悟()
28、贤于材人远矣()()29.卒之为众人()30、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31.彼其受之天也()
32、如此其贤也()33.且为众人()
34、固众人()35.得为众人而已邪?()()
(三)、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7分 1.伤仲永:形容词作动词。()2.父异焉:形容动词作动词()
3.稍稍宾客其父:名词作动词。()4.父利其然:名词作动词。()5.邑人奇之:形容动词作动词()6)7.忽啼求之:动词做状语()
(四).一词多义:(18分)
自:
1、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其: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稍稍宾客其父()
3、彼其受之天也()
4、如此其贤也()
于:
1、于舅家见之()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贤于材人远矣()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之:
1、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
3、卒之为众人()
4、仲永之通悟()然: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
(五).古今异义:8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今义:)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今义:)3.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今义:)4.且为众人(古义:今义:)
(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5.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第三篇:伤仲永学案
营丘镇中学讲学稿——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5.《伤仲永》2010至2011学年
营丘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执笔:段玮
内容:伤仲永课型:阅读教学课时间:2011年3月4日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理解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学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讲学稿
2、学生按照讲学稿进行预习
知识链接: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一、自主学习:
(一)导入新课: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字词积累及文学常识积累
1、将你所积累的重点词语写在下面
3、写下关于王安石文学常识积累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三)知识卡片,基础记忆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3、对文中的“之”“于”“其”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之:
① 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
③ 余闻之也久:
④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 卒之为众人:
于:
① 环谒于邑人:
② 于舅家见之:
③ 贤于材人远矣:
④ 受于人者不至:
其①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四)朗读课文,进行全文翻译
二、探究活动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活动一: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二: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活动三: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2、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想一想】作者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品一品】分析本文的某一处语言,体会表达上用词的洗炼、生动。
【说一说】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背一背】结合课后练习二,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
三、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你还有哪些疑惑?
3、你认为老师上课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四、自我测试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环谒()不能称()
世隶耕()泯然()或以钱币乞之()
2.解释加粗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未尝识书具()
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
邑人奇之()环谒于邑人()
3.指出下列加粗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1.父异焉()2.稍稍宾客其父()
3.父利其然也()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邑人奇之()
4.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五、应用与拓展
主题阅读丛书推荐阅读:
《成长的足迹·震撼心灵》————朱熹的《司马光好学》司马迁的《胯
下之辱》等文章。
第四篇:方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伤仲永》一课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本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或记录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伤仲永》一文是本单元唯一篇文言文,它重在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文章分两个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在上册学习了《山市》《世说新语》两册等几篇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但学生文言文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不是很浓厚,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两方面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结合本课自身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让学生能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感悟文意,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熟读课文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五、教法学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用时:两课时
八、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本节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设计意图]:以经典名言和俗语导入本课,让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就感受到后天学习对于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者作品简介
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学生讲述)
[多媒体展示]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三、题解
本文是一篇随笔。
[多媒体展示]: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四、聆听朗读,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听读能力,培养学生读文言文的语感,为后面学生自学课文搭建平台。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心聆听,标示出字音、节奏,可小声跟读。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全班齐读全文。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学生自读全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可四人小组探讨,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课件展示](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 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 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二)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设计意图] 通过检测,让学生更好的当堂巩固强化所学内容,大量积累文言词汇 [课件展示](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
于人者不至也
(三)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四)初步感知课文: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
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四、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六、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背诵是最好的积累方法,它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本节教学目标: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一、问题探究
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小组合作,边读边讨论)[多媒体展示]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后天教育对于一个人是否成才至关重要。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这个环节,我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自学为主,自由讨论,完成目标。
二、质疑探究 [投影展示]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课件展示例子]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摘要启发讲解。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平实又不乏感情色彩,需要学生逐句体察、品味。
四、体验与反思 [媒体展示]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 通过体验与反思,激发学生用心思索,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白一个人的天资再好,如果没有后天的教育,最终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强调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
五、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六、作业
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板书设计:
方仲永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方仲永: 天资过人——不使学——成为一个平庸之人 道理: 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设计理念] 板书应简洁,直观,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清思路。教后反思: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第五篇:读《方仲永》有感
读《方仲永》有感
转眼间,《伤仲永》一课就学完了,学完这课,我的感受颇深。
在文中,年仅五岁的方仲永就已经会题诗了,而
且所题的诗还颇有蕴意。我不得不羡慕他这先天的能力,也使我不得不佩服他。然而,他的父亲却认为这样有钱可赚、有利可图。带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熟不知,他这是灾害他的儿子啊!由于他有那样一位父亲,即使是有先天的智慧,也不得不“泯然众人矣”。
方仲永最后才华能消失,与普通人一样,也不能
全怪他的父亲,他也有一定的责任。方仲永十二三岁时,就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为此认真学习。然而,他并没有学,使他成为普通人有更近了一步。这么好天才就这样成为普通人,着实令人心痛呀!
现实生活中,也有“方仲永”这样的人,他只想
着自己这么聪明,就不用学习了,可是,就算是伟人,不努力学习也不行啊!伟人也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才成为伟人的呀!说到这儿,我不得不说一下我崇拜的偶像---童第周,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童第周上学时候的事:童第周初中时,是班里有名的差学生,差不多每次考试都拿“第一名”,班里的同学都嘲笑他,这使他很自卑,使他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于是,童第周决定然同学们刮目相看。他每天起早贪黑的学习,同学们在玩耍时,他更是如饥似渴的学习„„。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童第周的学习成绩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班里的学生都对童第周刮目相看,由于童第周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毋庸置疑,童第周顺利的考上了大学。
童第周想我们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环境和不断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也使我更加懂得了:勤能补拙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朋友们你们明白了吗?努力学习吧!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你就是一位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