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研究——对话中的标点符号
李斌
写好人物的对话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人物的对话中,标点符号对正确区分人物的对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生的写作中,许多小学生往往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而使对话含混不清。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要让学生在对话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非难事。对话中的标点符号主要有以下几种,我们先看下面的例子。
1、妈妈说:“今天在学校,你做得最棒的是什么事?”
2、“今天在学校,你做得最棒的是什么事?”妈妈说。
3、“今天在学校,你做得最棒的是什么事?”妈妈看了我一眼又
走近我,“给妈妈说说好吗?”
4、“今天在学校,你做得最棒的是什么事?”
“如果你真想听,我就告诉你吧。”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很简单地看出,对话中最重要的是懂得冒号和引号的用法,而且对话最主要的方式有四种:
1、对话人在前的;
2、对话人在后的;
3、对话人在中间的;
4、不出现对话人,只出现对话的。我们先找到对话人的对话,也就是需要分角色朗读的部分,加上普通句子的标点符号,再加上引号。对话人在前的,在表示对话的提示词后加冒号;对话人在后的,在句末加句号;对话人在中间的,前面的对话和后面的对话都需要用引号引起;不出现对话人,只有对话的,每一句对话单独用一次引号引起。
无论任何知识都需要不断练习,反复复习。相信每一位语文老师如果按照以上方法持之以恒地练习,学生一定能掌握好对话中的标点符号。
第二篇:语文教学研究
1.第1题
阅读下列文段,从画横线的文字中概括出两个主要信息点,并就其分别简述自己的认识。
“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故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第138页。
您的答案:叶圣陶先生的这几句话讲了两个意思。一是什么是语文,“语文”的命名来由、理据;二是怎么学语文,主张学语文应当听说读写并重,不可偏废。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语文?自从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人们对这门学科的理解就很不一致,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有人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学;有人认为,语言就是语言文章;也有人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化。连语文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怎么可能教好语文?常常见到的现象是,一篇课文,甲老师有甲老师的教学内容,乙老师有乙老师的教学内容,甚至可以完全不一样,美其名曰叫做上出个性,那么,语文的共性呢?人人都教的是自己理解的语文,自己心目中的语文,很个人化的语文,在中学所有学科教学中,真称得上是个奇怪的事情。今天,我们真得回头再掂量掂量叶老的这几句话。第二个问题:怎么学语文?叶老主张听说读写并重,言之凿凿,我们当谨记。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往往比较注重读写而忽视了听说,因为考试不考听说。这种功利短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要看到听说的潜在价值、隐性价值、长远价值,要看到听说训练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不过我们认为,在听说读写之外,还应该加上一个“思”,许多语文名家十分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章熊、宁红彬、欧阳黛娜。另外,“听说读写”在排列次序上似乎写成“听读说写”似乎更合理一些,听读是语言的输入,说写是语言的输出,先有输入,后才有输出。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4
52.第2题
以下是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中表述语文课程性质的文段,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⑴如何理解此文段中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
⑵联系实际,谈谈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
您的答案:⑴如何理解此文段中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 答: 语文是工具和人文的组成部分,也是因此,语文才具有人文性,同时也具有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交集就是语文的特点。明显的逻辑关系:因果顺序。⑵联系实际,谈谈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答: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家都能认识到:“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的趋势。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警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回答凤凰语文网友提问时说到:“语文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这的确很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所以我强调的是平衡。人文性与工具性要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对两位专家的话感触颇深,犹如茅塞顿开。是呀,回顾我们所教的一篇篇文章中,体现工具特点的是结构、语言及技巧,体现人文特点的是内容,主旨。有的文章语言隽永,有的文章内容深邃,前者可侧重于工具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后者可侧重于人文性,谈谈内涵的丰富。如《普罗米修斯》一课,老师就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让心与心慢慢地贴近在一起,尽而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的伟大,神话的无穷魅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二、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所有这些唯读为重。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能最有效地促进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因为任何文章都由其内容决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桂林山水》是赞美、惊叹、欣赏,《十里长街送总理》则是沉痛、追思、怀念,《泼水节》是欢乐、喜庆、幸福,《匆匆》则是惋惜、追悔、自责,等等。)如果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就会读得很符合其情感,反之,就会背离了文章的基本情感。其次,教师要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要长文短教,抓住重点段落,找准生发感受的语言点,这需要老师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抓住这个语言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验情感,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教师以“中华不振”贯穿课堂,抓住描写租界不公的段落,来感悟文本,既进行读写训练,又激发了学生爱国、报国之情。
三、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明显带有“文化霸权主义”和“知识权威主义”特征,忽视儿童各种学习权利,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滔滔不绝地满堂灌,让学生跟着自己走,想自己之所想、答自己之所问。导致课堂上师问生答、师讲生记、师令生从,师生关系畸形异化,课堂活动匮乏,学生智慧与个性压抑乃至衰减。这些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因此,我们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即:要把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要以生为本,始终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本真。《课标》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简单一点,这句话就是说:“要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而支老师这堂课的教学,充分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完全达到了这一要求。而且,笔者认为,这也
是支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这看起来是在进行工具性的训练(如果硬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分开来说),但学生在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的同时,就一次比一次更好地阐发和接受了所读文章的人文因素。”这一论断的自我实践。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牢记课标的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教师必须还原语文的本来面目,让课堂教学“返璞归真”,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重新走上朴实、扎实、真实的轨道上,在继承传统时,也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就如我们今天观摩到的《最后一头战象》。课堂开始让学生读完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时,他教给学生遇到长的文章,可以抓住主要事件概括文章内容。当学到“披挂象鞍”一段时,他先让学生读文,找一找哪个词语最能表达嘎唆对象鞍的情感,当学生找到“泪光闪闪”“摩挲”等词时,老师告诉学生这是对嘎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这是教给了学生写作方法。接着,老师又让学生想象嘎唆见到象鞍时,会想到什么?然后板书;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这样就读懂了嘎唆的心,运用这样的方法,带着你们的激动来读,这是训练了学生读书的方法。可以说整节课,老师都用这种训练意识来引导学生,犹如天街小雨般的感觉。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以“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减少非语文手段的运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理念,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47
作业总得分:92.0
作业总批注:
第三篇:语文教学研究
【声音】语文课堂三大“时髦”该降降温了
文|吴华(上海教育-第一教育)
民国时期的教材到底什么样?对“孔融让梨”“愚公移山”等传统故事的多元解读究竟带来了什么?多媒体、慕课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百年语文的回顾与展望”首届语文教育论坛12月21日闭幕。两天的论坛期间,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北京大学中文系前系主任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等著名学者和著名教育家于漪等不约而同地对当下语文教学中的“时髦”现象开炮。
时髦一:鼓吹民国教材
孙绍振:幸亏我在民国时期上过学
谈到最近一段时期的“民国教材热”,今年78岁的孙绍振颇不以为然。“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民国的语文课本比今天的编得好。还有一些学者在鼓吹,民国教材选的都是美文,在选文上也比今天要高明。”
“幸亏我在民国时期上过学,当时学的很多东西也还记得。”孙绍振回忆说,当时的课本,很多内容不仅称不上美文,而且蹩脚文章不少。
孙绍振回忆说,自己读小学四年级时,第一课就是蒋介石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当时选的哪里是美文,大量课文是时文!”
孙绍振还即兴背诵了几段小学课文。从今天的眼光来打量,这些选文不仅没有文学性、不贴近生活,而且有些还夹带着方言,让人读来有些摸不着头脑。“美化民国时期的课文是胡扯,毕竟当时很多批判的文章今天还在呢!”
至于近来流传甚广的《开明国语读本》,孙绍振则表示,这并不是民国时期的教科书,是“读本”,也就是课外读物。名家之所以编这套读本,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的语文教科书太糟糕。
孙绍振说,语文教材确实不好编,如今问题也不少,但并不能因此就“把歪理当真理”,接受一些无端的指责。
“还有一些学者和书商,一边攻击学校的语文教材,一边组织编写给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看,也不排除背后有经济利益的因素。”
时髦二:传统故事重新解读 孙绍振、于漪:这是脱离文本的过度解构
“孔融让梨是否剥夺了其他兄弟谦让的机会?”“愚公移山是否破坏了生态环境?”……当下不少传统故事都被重新“多元解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孙绍振表示:“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如今的课堂上似乎是被鼓励的,学界不少人士甚至认为,在教学方式上,中国老师要向美国老师多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但在孙绍振看来,诸如美国学生对于“孔融让梨”的很多讨论,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文本的解构——是一种脱离了文本的解读。“这是西方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批判性思维不能划等号。如果说这是批判性思维,那么我们老师们在全盘引进、模仿西方的教学方式前,是否也应该对这种„批判性思维‟进行一下„批判性思考‟?”孙绍振说。
于漪也认同这种看法,在她看来,这种多元解读是用解构主义的办法把我们的很多传统文化进行了脱离文本的误读,语文课堂如果一味照搬,就是缺乏民族自信力的表现。
时髦三:多媒体、慕课等高科技
温儒敏:滥用多媒体会伤害孩子阅读兴趣 陈平原:慕课是“不因材而施教”
现在不论什么学科,也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已经司空见惯。对此,温儒敏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
“我并不看好语文课上使用多媒体,甚至认为现在滥用的多媒体,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
温儒敏表示,他最近到一所中学听课,没有黑板,就用先进的多媒体屏幕,需要什么照片或材料,只需在上面点一下就都出来了。比如讲曹操的《观沧海》,什么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等,全都是从网上下载拼凑的,老师讲到那里,在屏幕上点一下,就都出来了。
“现在的语文课不断穿插使用多媒体,虽然很直观,可是把课文讲解与阅读切割得零碎了。学生的阅读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给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过多依赖多媒体,还会制约老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很多老师得了“百度依赖症”,什么都依赖网上给结论,有结论没过程,思想容易碎片化、拼贴化。温儒敏甚至表示,在语文课上滥用多媒体会伤害孩子的阅读兴趣。“语文课还是不要太时髦了。”
陈平原则对近年来大热的“慕课”提出自己的看法。“慕课的基本理念是尽可能传播到每个一个人,最大的特点是不因材而施教。”他认为这种模式不适用于专业课教学。“专业课的趋势是小班化,十几个人。我必须看着学生的眼睛才能讲的好课。”
陈平原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至少语文教育是这样。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而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
“你可以培土、浇水、施肥,但要种子自己长出来。如果给个配方就能做出来,那就不是语文教育。”
(来源:上海教育-第一教育)延伸阅读:
民国老课文都是美文?脱离文本随兴解读该不该? 不正确的批评,害惨语文教育 文|文汇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纵然现今的语文教育并不尽如人意,但因此就承受诸多无妄批评和指责,是不是也同样没道理?
“现在有一种说法很典型,认为民国时期的语文课本也比今天的编得好。还有一些学者在鼓吹,民国教材选的都是美文,在选文上也比今天要高明。”12月20日,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百年语文的回顾与展望”首届语文教育论坛上,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直言,这些说法,纯属胡说八道。“当时的课本,很多内容不仅称不上美文,而且蹩脚文章不少。”
12月20日的会议上,不少与会学者认为,盘结在语文教育身上的外界干扰实在太多,一些似是而非的意见不作澄清,任其混淆视听,必然会对现今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产生危害。
民国老课文没你想得这么美
孙绍振几年前编撰过语文教材,谈及这段经历,他直言:“不只是痛苦,真是痛得„皮开肉绽‟”。无论是语文教材的编撰还是课堂教学本身,“谁都能对语文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在中学的各学科中,或许没有哪一门学科承受的非议比语文学科更多。孙绍振说,语文教材确实不好编,如今问题也不少,但并不能因此就“把歪理当真理”。针对有学者认为的“民国教材选的都是美文”一说,78岁的孙绍振回忆说,自己读小学时接触的正是“民国老课本”,有一本教材的第一课就是蒋介石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当时选的哪里是美文,大量课文是时文。”孙绍振至今还能背上几段小学课文。从今天的眼光来打量,这些选文不仅没有文学性、不贴近生活,而且文章遣词造句中时而有语病,时而夹着方言。
但书市上,借着“民国老课本”热销,不少出版商笑弯了腰。在诸多民国老教材中,最受追捧的是由叶圣陶编写的《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孙绍振说,《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实际上在当时不是主流的语文教科书,而是给学生课外阅读的读本。名家之所以编这套读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语文教科书太糟糕。“有些学者和书商,一边在攻击学校的语文教材,一边在组织编写给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看,也不排除背后有经济利益的因素。”有学者甚至把这种现象称为“书商的诡计”。问题是,在对语文教材的诸多批评中,这类“诡计”被发现了吗?
美国学生“多元思维”值得中国孩子学习?
除了教材,语文课堂受到的外界侵扰也不少。到上海赴会前,孙绍振刚读了一位学者写的文章,大意是讲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故事被搬到美国课堂后,美国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孔融让梨”故事做了更加多元的解读。美国学生的活跃不难想象。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孔融的父亲很有问题:“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为什么还要四岁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也有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孔融:“他只能表现自己的谦让,给自己拿一个最小的好了,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还有学生对分梨的行为产生不解:“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谁愿吃谁自己去拿,不行吗?”……在文章的写作者看来,美国孩子对一则文本有多元的解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要胜出中国孩子很多。
“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如今的课堂上似乎是被鼓励的,学界不少人士甚至认为,在教学方式上,中国老师要向美国老师多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孙绍振认为,诸如美国学生对于“孔融让梨”的很多讨论,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文本的解构——是一种脱离了文本的解读。
“这是西方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批判性思维不能划等号。因此,在全盘引进、模仿西方的教学方式前,老师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批判性思考。”孙绍振说。一位出席这次论坛的中学语文老师告诉记者,无论是“皇帝的新装”、还是“愚公移山”等故事,在如今的中小学语文课上,很多老师确实都会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为名,在课堂讨论时让学生畅谈对故事中各色人物的看法。以愚公移山为例,如今的中国课堂里,也能听到“愚公把山移掉,这种做法是不环保的”、“愚公的行为很愚蠢,他可以自己搬走”等言论。乍眼看去,中国的孩子也和美国孩子一样很善于发散性思考,但这位老师同样表示:“离开文本的随兴解读,本不该是语文课教学的要义。”
语文教学被太多貌似“正确”的意见纠缠
“对于语文教学的很多意见听上去很正确,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徐默凡也讲述了一条让他“印象深刻”的见解:包括名家学者在内,很多人主张,语文学习关键在阅读。比如,“学生语文学不好,关键是读书太少”、“学生如果爱读书,书读得多,语文素养自然上去了”。
徐默凡说,假如这些听上去很对的意见被架之于一位钢琴教师头上,相信众人就不会皆以为然。“如果一位钢琴老师告诉学生,我的课只是培养兴趣的,提高钢琴水平更多是课外要欣赏钢琴名曲,这样你的钢琴水平自然提高,考级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在第一时间解雇这位钢琴教师。”
以此为例,徐默凡认为,语文课堂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更直接的教学目标是增加学生的语文技能。但在现行的教学环境中,语文课堂被各种貌似正确的声音、意见所包围,一些显而易见的教学误区却没有机会得到澄清。
(来源:文汇报-文汇教育)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作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3人。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大有进步。不少学生基本上能按习作要求去做,但也不容乐观,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内容不够具体,语言和标点不够规范,词不达意等。这主要是训练不够扎实形成的。在这一学期的作文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加强各方面的训练。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次习作教材共安排了8次习作,以“乐生、实际”为宗旨,内容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采用多种呈现形式,可以进行多元选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习作,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欲。
三、教学基本要求:
1.能留心周围的事物,继续学习习作,乐于书面表达交流。
2.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做过的表述清楚。
3.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初步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4.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例文不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照搬照抄,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5.以例文为样式,主要是片断练习,根据每次习作的要求,例文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角度,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等方面进行模仿。
四、教学采取措施:
1.重视对课文范文、写作方法及要点的领会,学习。
2.利用好看图写话,上好看图写话课十分必要,它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认真观察和思维的好习惯。
3.教育学生要多看,多思,多想,坚持写日记。
4.通过剪贴小报、图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5.认真上好阅读课,在阅读教学中,重在教给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
6.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7.多读、多练、多思。提高写作水平。
8、关心差生,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及时指导,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
五、习作训练安排:
习作
1、看图写一篇习作。
要求:
1.看图,读例文,学习例文的写作方法。
2.阅读例文后的习作要点指导,初步懂得观察多幅图习作的方法。
3.根据练习要求,采用学的方法,学习写多幅图习作。
4.乐于把自己的习作与他人交流。学习修改习作中明显错误的标点和词句。重点:怎样把事例写具体、写清楚。难点:抓住细节把事情写具体。
习作2、为别人画一张像,然后写一篇习作。
要求:
1.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
2.按一定顺序写并配上自己创作的图画。重点:抓住人物的特点写。难点:能按一定顺序写并配上自己创作的图画。
习作
3、写写自己的新发现。要求:
1.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寻找新的发现,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2.能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描写出来,做到文通句顺。
3.学着大声朗读、修改自己的习作,能发现有明显错误的语句。
4.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体验与他人分享的快乐。重点:通过具体事例把人物写具体。
难点:抓住典型事例,把人物写具体,从而打动别人。
习作4、看图写一段对话。
要求:
1.读懂例文,了解其主要内容。弄懂“反哺”的本义及其引申义。
2.借鉴习作范例,在三幅图中任选一幅,展开想象,正确运用冒号、引号、问号等标点符号,用对话的形式进行仿写,记叙一个有意义或有趣味的故事。
重点:如何合理地使用提示语和引号、冒号。
难点:展开想象写一段对话,注意正确使用标点和提示语。
习作
5、写一篇黑板报稿。要求:端午节的来历(习俗)
1.通过阅读资料,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流行地区和民间习俗。
2.能根据内容或需要,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能根据需要组合有关材料,写成一篇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的短文。
重点: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难点:能根据需要组合有关材料,写成一篇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的短文。
习作
6、写一篇发表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的文章。
要求:
1.通过阅读例文,初步感知作者是怎样运用有力的事实和数据,把自己的观点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
2.通过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件发表个人的看法,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的良好品质。
3.能根据需要,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有关材料,写成一篇观点清楚、说服力强的短文。重点:能把自己的观点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难点:能写成一篇观点清楚、说服力强的短文。
习作
7、写一篇日记。
要求:
1.通过阅读例文,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2.读懂例文要求,了解日记的格式、内容以及日记的好处。
3.根据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仿照例文选择一件最有意义的事写成日记,并逐步培养写日记的习惯。
重点:学会按照一定顺序细致观察。难点:能按一定顺序写生活中的事情,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内容写清楚、写具体,做到真实具体。
习作
8、编一个童话故事。
要求:
1.通过学习例文,激发编写童话的兴趣,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
2.能根据自己的认识,选用合适的图画,编一个童话故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及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叙述清楚。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不挑食、不偏食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重点:能根据自己的认识,编一个童话故事。
难点:能把事情的经过及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叙述清楚。
教师要久久为功地指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请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好段,注重积累,争取尽快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再上新台阶。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模版)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的背景
中国汉字的形体美在世界各国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以它为载体的书写技巧是一门精湛的艺术——书法艺术。正如有人所言: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意境。我们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字如其人”,规范、工整、美观的字,就是一个人的第二形象。
1、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语文教师偏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写字能力的训练。而学生由于过重的作业负担也不会去注意书写的质量,教师批改也只注重字写的对错,对字写得美观、规范与否也是偶尔作出评价,在一些考试中很少有对学生书写的要求,并不涉及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其他学科的教师认为写字教学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对于学生的书写情况关注得就更少了。
2、写字的育人功能受到弱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的加快,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用手书写的机会少了,用电脑、手机打字的机会多了,甚至一些家长认为字会认识就行,将来都是用电脑打字,写字可有可无。我们认为时代的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并不矛盾,方块字是我们的国粹,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应该掌握的最起码的基本功。民族文化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永远也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写字教学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功能;对学生意志的磨练、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养成、坚强品格的培养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4、小孩子对写字兴趣爱好程度相对于其他较为直观形象的学习内容来说要低得多,一手好字并不能立马见到效果,而要经过长时间艰苦的训练。遥远的成就感消磨了孩子们写好字的积极性。
另外,我与王老师多年在农村教小学语文,据我们观察得知,在一个班级里,学生的书写达标率仅为25%左右,执笔姿势合格率仅为12%左右,坐姿合格率仅为10%左右。
(二)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1)xxxx市某小学的研究课题为《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该课题研究报告指导出在小学写字教学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激趣;潜移默化的榜样激趣;恰到好处的言语激趣。
(3)xxxx省xxxx市xx中心小学《写字育人——新课程理念下的写字教学》课题研究报告指出:激发审美情趣,培养爱美情感。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例如,我们教学生写一幅字时,要求学生要注意部首与部首之间的迎让穿插,不光考虑单个字好看,还要考虑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和联系,这样才能把一幅字写得工整、美观漂亮,写出一幅好字。长期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大文豪郭沫若说:“临帖写字能使人细心,容易集中精力,草草了事,独断专横等坏毛病可以从练习写字中逐渐消除。”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忠义光明”、柳公权的“笔谏”等经典故事更是道德教育的好范例。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最具民族性。因为,世界上那么多种语言文字,只有汉字成为一门艺术,显示出中国汉字具有其独特性和优越性。通过写字教学,让学生学习了解中国汉字及“文房四宝”的诞生、发展和演变,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汉字是中华民族经过无数代人创造、不断丰富发展而成的,凝聚无数代人智慧,孕育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经过许多人的努力而成为一门特殊的艺术。
写字教学要涉及到临帖、创作,使得学生必须亲自动手才能完成,要思考如何运笔、谋篇、布局等,整个活动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书法线条中有些笔画十分具象,比如捺像刀,撇像兰叶,许多汉字字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写字教学中涉及到“创作”,“创作”就是用自己已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加上自己的智慧和才智进行创造。当学生仿贴到一个阶段后,可以要求他们标新立异,开拓创新。
写字教学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活动,它包涵着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气韵美、意境美等美学因素和美学原理。
写字练习算得上是一种轻体力的劳动,从手到肩,几乎周身都得到锻炼。学生在练习写字的过程中,要求凝神静气,力送笔端,万毫齐力,气脉流畅,专心致志,排出杂念。这与中国气功不谋而合,练习过程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率,促进血液循环,忘却烦恼,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二、课题的设计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阶段目标”和“评价建议”里特别强调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低年级写字的要求是:“
一、二年级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让我们感受到《课标》对写字教学的重视。
2、郭沫若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
3、崔峦老师在人教版实验教材教学观摩研讨会做总结性讲话时指出:“字是一个人的另一张名片,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文化素养的一部分,我们要让孩子静下心来,好好地写字,我们的老师也要写好字。现在,我国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不能丢掉这一传统。评估语文课的质量,不要忽视这一点。
4、汉字是书面传递信息的媒体,蕴含着丰厚的审美价值,传承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它与中国话同为中华民族的根。写字具有育德、固知、启智、养心、修性、健体、审美等功能,它是中小学生都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5、柳斌同志特别指出:“中国人从小就要注意写好规范字。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关于培养学生写字兴趣的研究。
(2)培养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研究。
(3)指导正确、美观的写字方法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目标
为达到以上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落实写字教学的目标。全面落实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写字教学的要求。紧紧抓住3个要点:一是写字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不只是少数有兴趣爱好的书法特长生。二是写好汉字的标准是写对、写好、写美、写快,不是应试教育的写对、考试不丢分即可。
(2)落实写字教学的内容。教育部下发的[xxxx]4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写字的基本要求:“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随着年级升高,逐步要求行款整齐,力求美观,并学会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本课题按照教育部文件和新课标的要求,重点搞好低年级学生的实用写字训练。遵循新课标“少写、写好”的要求,精选写字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减轻练字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提高写字水平。避免求量不求质、求速不求好。
(3)创新写字教学的方法。
(4)创新写字教学的途径。一是搞好写字课的基础训练,使学生掌握写字方法,打好写字基础。按着省教育厅的要求,小学每周一节写字课。运用简便速效的写字技术指导学生认识和写好课文中的生字,搞好多种形式的书写训练。
(5)进行有效的写字教学的评价。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榜样学习法
3、名师指导法
4、经验总结法
5、展览评比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xxxx年2月)
(二)实施阶段(xxxx年3月至xxxx年5月)
(三)评价与总结阶段(xxxx年6月)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和成果
(一)学生方面:
1、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对书写规范美观的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觉改掉了错误的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学会了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与顿笔的方法,懂得了每一笔在田字格中恰当的书写位置,学会了观察和安排每个汉字各个部分之间的穿插争让的关系;
(二)教师方面:
1、经过多次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摸索,对如何有效地进行写字教学有了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讨论与思考
虽然我们围绕小课题的研究目标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获得和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写字课的课内课外写字水平有明显出入
2、有的学生的写字姿势很难改正
3、有的学生横不平竖难直
六、确保课题研究成果不断巩固完善的重要措施
在进行完本期的小课题研究之后,我们不能松懈不能放手,我们要想办法保持和巩固师生们经过辛苦努力提高上来的写字水平,并进一步针对本课题实施中的一些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
1.继续重视写字课的教学质量,长期关注和纠正学生的“双姿”,不断强化让学生形成长久不变的良好的书写习惯;
2.完善规范评价体系。建立系统的写字教学、写字水平评价机制,在期末考试中,增设书写分即卷面分,用于评价学生整体卷面书写情况。如除全卷的书写分外,在作文分值中另外标明书写占几分,以更充分地引起师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