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家庭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离家出走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避免未成年人离家出走,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认真分析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原因,以警示那些离家出走或准备出走的孩子之醒悟,不要再做蠢事。同时,引起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孩子离家出走。本文从家庭的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原因,以
期引起家长的重视,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尽量做到教育子女有的放矢。
一、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家庭原因
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归纳起来,其原因在于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从学生角度看,还有心理因素、青春期因素、成长因素等。未成年人离家出走与家庭、社会和个人有密切的关系,关系最大的是家庭。据调查,20%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孩子的学习处在被监控督促之下,压力大、兴趣低。还有
17%的孩子常因不听话遭受父母斥责、打骂,由于长期的压抑,易形成逆反心理,出现矛盾冲突。还有
10%以上的孩子处在不和睦的家庭中,4.8%的孩子因父母离异,常年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思想上无法沟通,有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这些家庭因素和孩子的离家出走都有关系。
从以下几种
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原因中,剖析其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1)逃避惩罚。未成年人自尊心很强,最怕在同学面前丢面子,“掉价”。有的学生一旦在校犯了错误,老师通常要求家长共同教育,但一般学生都不愿意自己的错误让家长知道,既害怕学校处分又怕家长斥责。这时家长如果处理不当,给未成年人施加精神压力,当精神压力超出未成年人心理承受能力时,他们便会选择离家出走,出现到外边暂避风头的行为。(2)赌气逞能。未成年人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成人意识增强,他们往往用自己的行为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能力也有本领管理自己,不愿听家长喋喋不休的唠叨,尤其不愿意别人当面挖苦自己,赌气到外面闯荡,梦想有一天混出个样子来给家长或给周围的人看,想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耐。(3)寻师求艺、哥儿们义气。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开始形成但还很差,他们往往良莠不分,不健康的东西最容易感染他们,使他们执迷不悟,做出许多蠢事来。有的未成年人由于受某些电影、电视或武侠小说的影响,一心想学武练功,于是离家出走,外出寻师求艺。未成年人最容易讲义气,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宁肯不服从父母和老师,也不愿违背伙伴的意见。有的未成年人本人并不想离家出走,可是好朋友犯错误要出走,为了表示够朋友义气,也就陪着走一遭。此时,作为家长应正确引导,及时与老师联系共同教育未成年人。(4)厌学寻乐。由于个别家长片面看重学习成绩,不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变化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由于有些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很差,又缺乏学习的动力,对学习不感兴趣,厌烦读书,学不会也不想学,有时便几个人一起出走,到处游山玩水瞎逛一圈。这样的未成年人,多半是基础差,年龄大,家里有钱,家长管教不力,本人胆大。(5)威胁家长。有的学生由于某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对家长逼迫学习过紧而产生反感,于是恐吓或威胁家长而出走。有的学生直接跟家长讲:“你再老是批评我,我就出走”以此威胁家长。有的学生并不真正出走,只是在同学家住几天,制造一种紧张气氛,使家长屈服。(6)消极逃避。有的未成年人在家得不到家长的关心爱护,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得不到同学的信任,便会产生悲观情绪,产生消极逃避的思想而离家出走。(7)厌恶家庭。家庭不和,父母争吵、分居、离婚会使孩子感到难堪、屈辱和痛苦,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他们为了弥补在家庭中失去的温暖,解除心中的烦闷,满足内心的需要就会到相似环境的同伴中去寻求温暖和爱。他们有共同的心理、共同的感受、共同的语言,他们常会在一起计划离家出走独立生活来改善处境,他们在这种心理的触动下,在某件不顺心的事件的触发下就会离家出走,以摆脱不利环境。(8)过分溺爱。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但经常控制孩子的活动,使孩子觉得处处受限制,只有离家出走寻求真正的自由。有一个出走回来的孩子说,我爸妈对我好得让我受不了,我读书他们去接送,在家里不准我做任何事,饭端在我手里,菜也是他们夹,我就像失去人身自由一样非常难过,所以逃出家庭。鲁迅说:当一个人过分溺爱孩子时,他的爱便是反人类的。
二、怎样预防未成年人离家出走
尽管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是极少数,可是影响却很大。家长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预防未成年人出走事件的发生。
(一)家长要转变家教观念,关注孩子的心灵
家长要给孩子创设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而且也是最长久的老师。家庭教育对子女性格、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庭环境不良,导致子女心灵不健康或扭曲,是学生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之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和谐协调是幸福的象征,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应互敬互爱互助互谅。家长要关心子女的内心世界,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愉快的生活学习环境,只有父母深切的爱,才能使孩子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优良个性得以形成。夫妻争吵、分
居、离异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每个家长都应慎重对待这个问题,即使无法生活在一起,也要安排好子女的生活,决不能放弃教育,更不能迁怒于子女身上。
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作用,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家长本身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要懂得怎样才是爱子女,怎样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怎样才是严格要求等等。打骂子女、强制子女服从自己的意志都会影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都会让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而产生离家出走的念头。
(二)家长要转变教育方法,关爱自己的子女
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是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又一重要原因。如果家长在处理子女问题时态度生硬,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讽刺挖苦,或者借助家长的威力来慑服子女,或者以赶出家相威胁……这些做法都会损伤子女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家长的不满和不信任。对于年幼、缺乏生活经验、在家得不到温暖、在学校受到歧视的初中生来说,尤其难以承受这样的压力,摆脱这种教育环境是这类孩子普遍的心理要求,采取离家出走的行动即是他们对环境的反抗。
每位家长都应转变教育方法,孕育良好的家庭关系。了解子女、尊重子女、主动帮助子女排忧解难,真正做子女的良师、益友。马克思说:“爱就是阳光”。家长对自己的子女要有深切的爱,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关心体贴,对子女的缺点和错误要全面分析,耐心说服,融化他们心中的冰霜,这样就会有家庭的温暖,子女有困难和疑惑就会及时与家长沟通,家庭的教育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在充满体贴和关心的家庭中,永远不会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争执而伤感情。
(三)家长要转变子女的成才观,帮助子女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上有困难,对学习没有兴趣,是中学生离家出走的另一主要原因。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生活,其优劣又是决定他们在家庭和学校的地位、受赏罚的重要依据。离家出走的学生往往学习不好,不仅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普遍厌学。他们往往认为学习太苦了,是出力不讨好的差事,是招家长打骂、老师批评、同学看不起的根源。正如有的学生说的:“听又听不懂,坐在教室里真受罪,不如到外面玩几天,回来顶多被家长训一顿,反正学习不好也经常挨训。”因此,离家出走就成了他们逃避学习的一种手段。家长应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家长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要求,不能勉强孩子或提出一些自己的孩子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家长要从小培养子女学习、看书的好习惯,家长要经常带子女到书店或有学习氛围的场所去感受,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由厌学变乐学。家长还要从实际出
发,营造学习型家庭的氛围,培养子女在学习中追求快乐,给子女以学习成功的喜悦。
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大家应该携起手来,形成教育合力,预防未成年人离家出走事件的发生,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第二篇:浅谈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探寻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从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此,我们就来谈一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犯罪原因,是指处于犯罪原因系统中,具有较大致罪力量,能够相对独立地引起犯罪结果发生和犯罪现象变化的现象及过程,但“犯罪行为是一系列因素的表现,这些因素既是个别的,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交织在一起,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些因素,一定会歪曲其性质。”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就是不良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教育、道德以及未成年人生理、心理、性格的变化等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调研结果,下面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未成人犯罪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未成年人正处于多塑性这个阶段,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对人生、对自己的未来设计有一定的主见,但由于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模糊,法制观念淡薄,所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够,生活阅历浅,辨识别力差,易在不良社会风气和现象的影响下,禁不住诱惑,以求自身欲望的满足,放任自己的行为,将自己推上犯罪道路。
1、思想价值观方面看。他们道德观混乱,法制观念淡薄,有的还有一套流氓哲学。如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亡命称霸的英雄主义、人生如梦的悲观虚无主义、哥们义气为重的“交谊主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主义等等,都程度不同地在他们身上体现。有的犯罪团伙甚至自成一套思想、意识等行为规范体系。
2、从心理方面来看,他们性格粗野、任性,具有畸形的好奇心,反常的需求心,强烈的虚荣心,霸道的好胜心,冒险的侥幸心,虚幻的侠义心等,存在心理和生理之间的矛盾,粗浅的认知判断能力和较广泛的交际能力的矛盾等等,当他们遭遇困难、挫折时,易产生愤世嫉俗、精神低糜、空虚、偏激固执的思想倾向。这些不良心理问题侵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损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为将来的违法犯罪埋下了伏机。
3、从文化素养和不良习气等方面看。未成年人犯罪中不少人文化水平低,缺乏应有的社会常识和是非辨别力,缺乏正确的理想和志向,没有进取心和事业心,好逸恶劳,自身散漫,总希望不劳而获,但是自身的经济来源拮据,满足不了要求,易引发盗窃、抢劫、伤害等刑事案件的发生。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必然与周围客观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孟母三迁”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客观因素作为条件通过内因起作用。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成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反之,则不利于、甚至有害其健康成长,将其引向歧途。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原因主要有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等。
1、家庭原因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父母的过分溺爱、教唆、遗弃和家庭的分裂,在不同程度上都将成为未成年人越轨的诱发因素。同时父母法律意识水平低下,家庭教育不当,也是诱发部分未成人违法犯罪的家庭因素中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有几种情况:
(1)家庭残缺。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人们的婚姻意识。近几年来,离婚案件出现上升趋势,而孩子是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照顾时,便在社会上寻找“归宿”和“保护”。当他们寻找的“归宿”和“保护者”能够引导其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成长时,就会有着正常的人生,如果选择不当,如与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在一起鬼混,加入犯罪团伙。
(2)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出现了问题不是说服教育、正常引导,考虑孩子的自尊心,而是采取打骂等体罚方式,使其产生逆反心理,造成感情隔膜,而孩子与父母较劲,采取逃学或出走,从而失去必要的管理和教育。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性极大。
(3)对孩子过分溺爱。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娇宠袒护,使孩子从小就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和不良习气及品德,在其受挫折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往往失控,走向邪路。
(4)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总认为“树大必然直,树大必然高”,对孩子管理放任自流,这些孩子的辨别是非和自控能力差,容易误入歧途。
(三)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教书育人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我国也早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是很多学校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缺乏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一些学生不知法、不懂法,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
(四)社因因素
社会不良现象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容忽视。街头巷尾的低级文化市场侵害腐蚀着未成年人健康心理。游戏机室、舞厅、录像厅、网吧室鳞次栉比,一些营业主利欲熏心,门口挂着“少儿不准入内”的牌子,但大量接纳未成年人,这些未成年人沉湎于淫秽色情的“黄色污染”和激情的网络游戏中,心灵深受毒害,思想被扭曲,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有人感叹“课堂教育一个钟头,不如录像厅一个像头。”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实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一)加强家庭预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养不教,父之过”。作为家长,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不论是言行举止,还是生活方式,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子女的榜样和表率,同时讲究科学的管教方式,不专横也不纵容,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注意观察孩子在干什么、想干什么,要象朋友一样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虑。不要随意训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促进未成年人健康的成长。
(二)加强学校预防
学校要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是抓好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学校要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紧紧围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目标,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情操。二是深入开展法制教育,要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建立法制教育阵地和多种形式式的法制教育活动,使学生养成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习惯。三是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认真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对“差生”不能一棒子打死,应针对其个人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帮助,使其向正确的方向转化。
(三)加强文化娱乐市场的清理整顿,为未成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淫秽、暴力、恐怖书刊、音像制品、电子游戏等是未成年人犯罪之源之一。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清理整顿学校周边及附近其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市场和娱乐市场,坚决取谛那些带有色情内容的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严禁出版和发行、出租不健康内容书报、录像制品等,减少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条件。
学校在课余加强学习的思想教育和动脑、动手能力训练,增大学生的课余爱好,使学生既学好文化知识,同时又在一定条件下丰富其课外活动,使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辩别是非善恶和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同时,政府部门应投入一定资金,建设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如建立少年宫、文化宫,举办科技展、绘画展及各种知识竞赛活动,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吸引青少年,陶冶他们的情操,使未成年人自觉远离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网吧等,以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四)建立、健全司法制度,预防和减少犯罪
我国刑法、刑诉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理问题在运用法律上有一些别于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如“讯问不满18岁未成年人时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还有在辩护制度上也作了一些规定。这些法律规定对保护未成年的讼权利起着很好的作用。各级司法机关要严格按照这些法律法规搪法,在办案中要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做到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合法,以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另外,建议在建立健全司法制度上做好以下几点:
1、正确适用刑罚
针对未成年人年纪小、法制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实施各种行为比较轻率、主观恶性小的特点,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偶然犯罪、危害程度较轻、有悔罪表现的,一般从轻、减轻处罚,对同时具有从重和从轻情节的,都优先考虑从轻处罚,以体现刑法从宽的精神。
2、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
在对犯罪的未成年人羁押、缓刑、假释、减刑、附加刑方面,我国法律都有别于成年人的规定,在适用法律时司法机关均应适用未成年人的法律规定。从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尊心和改过自身的信心及社会效果考虑,应贯彻特殊的刑事政策,完善之方面的刑事法律:①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扩大缓刑的适用范围,放宽减刑和假释的条件;②对未成年被告人应尽量进行法庭教育,同时责令家长或监护人及学校、社区加强管教和教育,收容教养等;③未成年罪犯应当与成年犯罪分开关押、改造,防止交叉感染,以利于他们刑后的回归社会、重新做人。
(五)加强帮教,对未成年人实施“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政策
未成年人再次犯罪比率较高,对未成年人要本着治病救人的方针,用真诚的爱心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同时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帮教工作。司法机关加强回访、考察,在失足未成年人居住地设置帮教机构,落实帮教措施。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关心失足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要积极帮助不起诉、免除刑事处分和宣告缓刑以及被解除收容教育或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的复学、升学、就业,真正把教育关怀的情感送给他们,使其自我悔悟改造后自食其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一员。
第三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
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日益突出,并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忧虑。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仅影响未成年人自身的成长及其家庭幸福,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未来和发展。因此全社会都要来关心支持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常开展思想品德和纪律法制教育,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和学会做人,并为他们创造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初始年龄,与70年代相比提前了二至三岁,14岁以下少年违法犯罪比例大幅上升,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比例已由1991年的1.3%上升到2001年的2.1%。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有关负责人分析,未成人犯罪在经历了1995、1996年的低潮期后,最近再次呈上趋势。从这些青少年犯罪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其
一、犯罪主体低龄化,在校生增多。有的学生逃学、弃学,并擅自离家出走,流浪各地,以盗窃、抢劫所得为生。
其二、犯罪手段成人化、智能化。劫持人质、非法拘禁和盗枪、抢枪杀人等严重暴力性犯罪不断出现。当前未成人犯罪大都有预谋,且有充分准备。作案手段日趋成人化,作案后毁灭罪证、破坏现场。
其三、团伙犯罪增多,有些地方的未成年人还参与带有“帮会”“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偷盗、敲诈、抢劫无所不干。
其四、强奸及奸淫幼女等性犯罪突出,受害对象大多也是未成年人,社会危害性大。其
五、由于未成年人没有劳动收入,又贪图享乐,挥霍无度,因此这些未成年人犯罪中仍以财产犯罪为主。
据媒体报道:2000年5月12日,湖北省公安机关依法将一名初三学生龚某刑事拘留,因为他在当年4月间先后四次蒙面持刀对母校的10多位低年级学生实施暴力抢劫,致使两名无安全感的学生被迫辍学,一时间成为“校园幽灵”。
1999年11月,宁波某山区中学一名初二学生因缺少零花钱而去勒索钱财,将一名同学用刀活活砍死。
前些年发生在浙江金华的一名初中生,因不堪承受学习重负,竟然置自己的亲人于死地。人们震惊之余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为了一件小事甚至一个念头,就可以杀人,全然不计后果?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孩子变的如此残忍与冷酷?
笔者认为,诱发这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不外乎三个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和教育方法的失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第一责任人。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首先是家庭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在有些家庭基本上是空白,大多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德育,认为学习成绩好,孩子的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哪有闲工夫去学坏、变坏。但在不少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发现,一些班干部,学习尖子也参与作案。因为法制教育的落后,导致了法制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好成绩的掩盖下,更忽视了孩子身上潜在的不良倾向。其次,有的家长信奉,不打不成器的教条,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使孩子产生逆反对抗心理,再次有的家庭缺乏健康向上的环境,家长不注意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语言粗俗,行为出轨,甚至酗酒、赌博、嫖娼样样沾,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家长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如果家长不以身作则,做好表率,那么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关心、抚养和教育,养成孤僻、放荡不羁的性格,甚至因生活无奈而过早流入社会,一受不良因素诱惑便走上犯罪的道路。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只有不合格的家长,没有不
合格的孩子。如何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家长,这是每一个家庭都不能回避的现实。
二、学校教育重智轻德教育方式陈旧,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育管理不力。
首先,未成年人许多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又称为“情感上的急风暴雨”时期,遇到失败,容易灰心丧气,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这不是思想品质的培养问题,而是心理健康问题。我们的学校和家长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以外,还应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想想我们对孩子的压力是否超过了极限。学校的恨铁不成钢,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可以理解,但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就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反常行为或精神崩溃,意志脆弱,自控力差的孩子甚至会做出自杀或者杀人的极端行为。
其次,有的学校没有把思想品德、法制教育、生理卫生课落到实处,在学校教育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有的虽然开设却照本宣读,不能结合实际教学,使学生兴趣索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的没有把后进生转化工作摆在应有的位置,对学生日常生活不管不问,对个别学生的违法违规行为,学校却一无所知。在学校师资配备中,政教一线的力量薄弱,而学生一天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求学的孩子主要知识来源于课堂,因此学校在教书育人中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肥沃土壤”。
其一、社会上屡禁不止的消极庸俗文化和低劣的精神产品,是思想尚未定型,生理、心理发育尚未健全的未成年人,步入歧途的腐蚀剂和催化剂。遍布街头巷尾的发廊、歌舞厅、录像点、游艺室等,对未成年人形成了强烈的精神刺激,时刻诱惑、污染、侵蚀着下一代的身心,许多涉足其中的未成年人无限沉迷而深受其害,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其二、社会中出现的拜金主义思潮,“黄赌毒”现象以及收入差距的拉大和财富的两极化,促使一些未成年人将“不劳而获”的思想合理化,甚至作为犯罪的正当理由,错误地把犯罪当成了发财致富的正当途径和门路。
在孩子们身上的悲剧一幕幕发生,我们的心一次次被揪紧,难道我们的法律不能很好地保护这些花朵般的孩子吗?难道我们不能让法律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在孩子们的心中扎下根吗?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是永远的,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下一代的成长,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一、定期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广大未成年人不仅能分清法与非法的界线,而且还能让他们知道法律的威严,从而引导他们领悟人生的真善美。通过聘请公检司法干警兼作中小学校长,开展送法律进学校活动,成立未成年人保护“普法讲师团”和“法制学校”,使学生自觉学法、知法、守法,充实广大青少年的精神生活。
二、组织少年犯巡回演出,以现身说法,把自己的惨痛教训告诉大家不懂法,不守法的后果。我们学校近年来曾多次组织学生观看这种演出,他们的心灵由此一次次地被震动:原来不遵纪守法,可能被剥夺自由,留下一生数不尽的遗憾和痛苦,不能享常人在蓝天碧云下人间的欢乐。
三、采用多种多样和生动有效的方式,从小在孩子的灵魂深处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法制观念。如我们当地一所学校因材施教,在讲授有关法律内容时,专门开设“模拟法庭”,从审判长、到陪审员、犯罪嫌疑人、辩护律师等,都由学生自己扮演,学生自己不清楚,不了解的,一律通过自己去查找资料,或走出去请教司法干部来解决,真正做到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法知法的主动性、自觉性。
四、治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教育部门已经明确:校园周边要达到“六无”,无占路市场,校园门前50米内无游商;校门两侧50米内无美容美发厅,汽车修理,机械加工等经营场所;校门口两侧200米内无电子游艺厅、电脑屋、网吧、歌舞厅、台球室、卡拉OK厅、洗浴中心、性保健用品商店等经营场所;无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隐患;无治安乱;无环
境脏乱。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空间。
五、提倡素质教育,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合格率,开展丰富、健康的个性教育,使学生从沉重的学习,心理负担中解脱出来,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让孩子懂得尊重和善待生命,懂得遵守规则和秩序,懂得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教师要充满爱心,情感饱满地去教育好孩子。
六、对未成年人实施法律保护。在他们成长的每个环节都要细心呵护,特别是当一个孩子走入歧途时,学校不能一推了之,家长不能忽视对子女的教育,社会更不能放弃帮教。在审理、审判少年犯时,教育部门必须有人到庭,就该生今后的就学问题同法院和所在学校一起协商予以解决落实,保障那些符合就学条件的少年犯的学习权利。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构成未成年人生存发展的完整空间,而教育培养下一代又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关爱,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齐抓共管,通力协作,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我们的下一代一定能够茁壮成长。(本论文获2004全国职教论文评比一等奖)
第四篇: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对外界事物的感知缺乏必要的理性认识,当面对来自外部或自身的压力时,感到无所适从,其行为往往偏离道德与法律的规范,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犯罪道路。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
是全世界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好范文版权所有
笔者在自己工作所在地福建省将乐县深入调研后,认为未成年人犯罪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侵财化性质突出。相当部分未成年人受金钱至上、拜金主义思潮影响,将盗窃、抢劫作案当成获取钱财的手段,以满足自己的挥霍和享乐欲望。如:未成年人杨某因无钱玩游戏机,先是向别人借贷,后因无力偿还,窜到邻居邱某家盗走现金1600元;更令人咋舌的是,未成年人曹某等人两个月内在将乐城区溜门入室作案竟达10余起,直到被民警抓获才追悔莫及。
(二)暴力化程度加剧。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以盗窃居多,杀人、抢劫、强奸等暴力性犯罪也时有发生。一天晚上,陈某、熊某两名未成年人在将乐城区将过路行人杨某两人挟持到某巷子内,以言语威胁和搜身的方式抢走受害者身上现金100余元;有一天,未成年人王某等人在将乐水南桥头与刘某发生口角,随后王某等人携带菜刀、东洋刀及啤酒瓶等追砍对方,导致受害人刘某轻伤。
(三)外来化犯罪多发。由于外来人口流动频繁,居无定所,一时又找不到活干,生活困难,导致一些外来未成年人以偷盗为生。2002年1月至2003年9月,将乐县公安局共抓获外籍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18名,占总数的18.2。外来未成年人胡某和刘某有一天窜到将乐城区一家石材店,乘店内无人之际,盗走抽屉内现金4800元、手机一部。
(四)低龄化趋势明显。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将乐县公安局查获的未成年人作案成员中,13岁以下的有19人,占总数的19.2。将乐民警通过巡逻布控,在城关抓获涉嫌盗窃摩托车案件4起的未成年人王某、温某、邱某,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仅11岁。
(五)团伙化倾向突出。近年来,团伙犯罪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据了解,这些团伙成员大多数是有劣迹的未成年人组成,他们沆瀣一气,相互勾结,共同犯罪,并且胆大妄为,不计后果。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将乐县公安局查获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三人以上团伙作案的就达17个65人。2003年2月,民警通过调查,抓获杨某、温某、董某三名未成年人,经查,这个团伙涉嫌撬盗卷帘门入室作案22起。2004年4月10日在将乐县发生的一起未成年人聚众斗殴案参与人数多达30多余人,其中12名未成年人被检察院提起公诉。
(六)女性犯罪有所抬头。女性未成年人在犯罪方式上出现了由过去与男性合伙作案的依附地位发展为现在的独立作案。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将乐县公安局共抓获3名未成年女性犯罪嫌疑人,占总数的3。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不良因素侵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容易产生高消费盲目膨胀,追求物资金钱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资,使得一些未成年人为获不义之财而疯狂作案。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些混乱,当前社会上流行的哥们义气、好打抱不平、盲目崇拜“英雄”等,成为部分未成年人追求的时尚,致使一些良莠不分的未成年人观念扭曲。处于青春萌动期的未成年人,自控能力低下,好奇心和摹仿能力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走上邪路。那些不良影视、黄色书刊、有害网站等不健康的传媒宣传享乐主义渲染暴力凶杀色情等信息,严重误导了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原因之一。
(二)家庭教育失当。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可是,我们不然发现一个这样的事实,绝大多数少年犯的家庭环境号家庭教育均存在误区。有的家庭缺少温馨,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有的家庭“内战”不断,孩子处在“硝烟弥漫”中,耳濡目染便形成一种暴戾怪异的脾气。有的家长或常年在外奔波忙生意,或沉迷于“筑长城”,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与关心。偶尔念叨一两次,起不到教育作用。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纵容溺爱,甚至袒护包庇,致使孩子无所顾忌而步入歧途;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粗暴,方法单一,动辄训斥或打骂,久之,孩子的灵魂便无端地被扭曲了,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听不进家长的教诲而犯罪。此外单亲家庭的孩子犯罪更是不容忽视,这类孩子,有的是父母离婚、或者死亡、或者两地分居、或者母亲未婚先孕所生,他们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变的心理失衡,常常感到孤独、自卑、消沉这种被扭曲的心态会影响其情感、意识和品格的发展,并因此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加上缺乏长辈的引导往往误入歧途。
(三)学校教育失衡的影响。未成年人是在校生,应该承认我们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合格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校受应试
教育的影响,过分追求升学率,导致一些教师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冷落、歧视、体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样一来,原本应该得到特别呵护的“特殊生”,不但得不到关怀与帮助,反而受到排斥、歧视,久而久之,便产生悲观厌世、自暴自弃的心理,最后走上犯罪道路。
(四)从业能力的限制。一些未成年人没有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文化知识贫乏,无基本的劳动技能。帮助打工,只能做一些体力活,报酬低,条件差,生活十分艰苦,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实施犯罪的催化剂。有的用工单位,违法招收童工,并且低薪使用,有的甚至以各种借口拖欠、扣发其工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涉事未深、是非辨别力差和缺乏自控力的未成年人,便将怨气转向社会,甚至实施报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一)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氛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关心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要从培养跨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真正把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依法治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来抓。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保证未成年人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家庭确有困难的未成年人,要想方设法利用社会力量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家庭、学校、社会要切实抓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尤其要在广大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和“四有”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学法懂法、用法守法,从而增强依法自我保护能力和辨别真伪、抵制诱惑的能力。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化教育网络,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校联系等多种渠道,净化优化育人环境。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健全的人格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抵制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腐朽思想的腐蚀。要多举办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展览,展示现阶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特点、成因、成果等,让未成年人做到自省、自律。要组织学生参观监狱、劳教所,旁听有关案件的审判,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警示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国家有关用工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广大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要认真检查、监督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法律和政策的落实,坚决打击制造、销售和经营各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多为未成年人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健康的活动场所,尤其要加强对“黄、赌、毒”的打击力度,净化文化和音像出版市场,电子游戏机室和营业性歌舞厅要禁止未成年人进入,此外,要加强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对失足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和帮教工作。要本着治病救人的方针,用真诚的爱心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要主动关心未成年人,特别是有不良倾向的未成年人,最大程度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帮教工作,针对迷途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教育改造难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帮助教育,对经过教育、改造回归社会和家庭的失足未成年人,要从学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给予关心、帮助,对失足未成年人要以宽容之心、关爱之心去对待帮助他们,让他们卸去心理包袱,痛改前非,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对他人有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贡献的有志、有为青年。
(五)强化学校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学生抓起,这是全社会的共识。学校要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加强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尊重学生人格,不体罚和歧视“特殊生”。中小学要聘任公、检、法、司人员担任法制副校长,帮助开展依法治校活动,协助学校建立健全治安、保卫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校纪、校风建设,建立治安室和警民联系制度,消除各种治安隐患。兼职法制副校长要定期为学生上法制课。对待违纪厌学的学生,要耐心帮助,要给他们进步的时间,改正缺点的机会,同时对他们的期望要适当,不能过高过严。
(六)强化家庭教育。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因为家庭和谐美满,家庭成员和睦相处,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教育孩子。尤其是离异或单亲的家庭,父亲或母亲更应该肩负起教育子女的义务,不能因为自身利益或情绪而迁怒于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动向、愿望、要求,要多传授给孩子做人的道理,劳动的技能,吃苦的精神。
(七)加强打击力度。对唆使引诱未成年人犯罪的有关人员,必须给予严惩,对典型案件快侦快破,营造声势,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公安机关对有劣迹的未成年人要实施监控,特别是对“二进宫”、“三进宫”者要采取相应措施,做到打防结合。同时要发挥监管场所教育功能,做到精心管教,真情感化,重塑失足未成年人灵魂。要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对于监所内的未成年人,在管理方法上要区别于一般成年人的管理,要给予特殊的照顾,使他们增强改过自新的信心。
(八)加强用工督查。目前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已经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正逐步走上轨道。但对流动人口的准入,劳务市场的规范、私营业主的用工等方面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对不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督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建立遣送机制,负责将不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遣返原籍,杜绝用工方面的不规范行为,从而制止未成年人盲目外出。对外出打工人员,当地有关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把关,对不符合外出打工条件的未成年人,不得出具有关手续,更不得造假,使用童工。
第五篇: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
作者:郭玉萍
时间:2007-11-22 10:25: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摘要」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已是近年来我国乃至全世界刑事犯罪的一个特征和趋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因此,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找出未成年然犯罪的成因,进而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提供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未成年人的成长条件和成长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同时也面临着一部分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违法犯罪的严峻现实。因此,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探寻未成年人犯罪产生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采取相应措施遏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未成年人犯罪的多个原因和怎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未成年人 犯罪 原因 预防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趋势,总的来说呈上升态势,犯罪数量增多,案情复杂,恶性案件突出,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成为困扰各界部门的热点问题。因此,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对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2006年钢城区法院审理的案件中,未成年人犯罪的19人,全部为17岁。
(二)从犯罪手段看,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智能化。例如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对讲机等,在交通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而且未成年人反侦察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后伪造现场,毁灭、转移证据。如我院审理的刘峰盗窃案,17岁的刘峰预谋盗窃后,与被害人在饭店喝酒,其间刘峰偷偷溜到被害人家中实施盗窃,然后若无其事回去继续喝酒;还有一次,给一出租车司机打电话,谎称租车,让其到某处接人,趁该司机家中无人之际去盗窃。
(三)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根据我院近年来统计,未成年人犯罪中,抢劫罪居于首位,占到46.3%;盗窃占18.7%;故意伤害罪9%;此外还有寻衅滋事、纵火、敲诈勒索、绑架等。
(四)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说,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从未成年人自身因素看,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程度较低。钢城区法院对2000年-2005年审结未成年人犯罪的143人中,90%以上仅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他们辍学步入社会后,由于没有技术,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无所事事,惹是生非。二是受腐朽思想影响。他们大多追求个人吃喝玩乐,妄想不劳而获,从而驱使他们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法制观念浅薄。未成年人大多没有受过普法教育,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加上自控能力差,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从家庭教育看,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亲家庭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单亲离异家庭,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由于单亲家长对孩子疏于管理和教育,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二是家庭教养方式不当。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对子女娇宠溺爱,有的对孩子简单粗暴,有的对孩子放任自流。三是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等不良行为,给子女以不良暗示。由于孩子自身认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确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从社会方面看,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中出现的某些拜金主义思潮,歪曲了一些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思想,极易把未成年人引向犯罪。二是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影视剧充满色情、暴力内容,对未成年人产生间接的教唆和潜移默化的犯罪诱导。如李某抢劫后供述,他的一些作案方法是从电视中学来的。还有一些未成年人沉迷网吧,夜不归宿,没有钱了就去抢劫、盗窃,走上犯罪道路。三是缺乏有力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组织机构。未成年人为弱势群体,当他们因种种原因失学和无法就业时,缺乏有效的监管,使之处于“学校不管了、家庭管不了、社会没人管”的状态,使之成为违法犯罪的生力军。据统计,此类人员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80%以上。
(四)从学校教育看,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品德教育,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育管理不力,动辄把有轻微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推向社会。二部分学校周边环境恶劣,干扰学校和未成年人正常的教育和学习秩序。学校应是“一片净土”,但部分地处县城乡镇的中、小学校周边环境依然十分恶劣。许多中、小学校周围布满了网吧、电脑游戏厅、录像厅、桌球室、卡拉OK厅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娱乐场所,使学生在耳熏目染中接受了一些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东西。
三、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因此,家庭、学校、政府机构等均应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工作。
首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遵循三项原则:
1.教育和保护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着眼点不是以打击来达到预防目的,而是立足于教育和保护来达到预防目的,这是基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2.从小抓起的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从小从早抓起,这样就能从小增强未成年人分辨是非的能力及对外界不良诱惑有较强的抵制力,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内因上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诱因,从而体现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大效能。3.及时的原则。一旦发现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是否及时预防和矫治,决定着是否把握住了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佳时机。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错过了“及时”这一时机,再进行预防和矫正,往往会事倍功半,并不易产生实效,对未成年人、对社会都将造成很深的负面影响。所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遵循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的原则。
其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加强法律教育。
1、学校要担负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结合实际举办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的教育活动,如讲座、座谈、培训等,针对未成年人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介绍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老师、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效地防止、矫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应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效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最大限度降低辍学率。
2、切实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学习工作。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专项调查,中学生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了解及较了解的仅占27%.各级司法机关都应到未成年人犯罪集中的学校、厂矿、居民委员会及村民委员会创办法制教育基地,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
3、结合未成年人的特点,组织举办展览会、报告会、演讲会、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传活动。并积极制发司法建议,建议社会有关部门堵塞工作漏洞,预防犯罪的再次发生。如钢城区法院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普法教育,通过开设各类青少年法制专题讲座、设立法律宣传栏、模拟法庭,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知法守法的重要性。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作用,长期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今年对7所中小学进行法律宣讲,受教育学生7000余人。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全面开展“父母与孩子同学法”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第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净化文化领域。环境能影响人、教育人和造就人,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是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本之策。一要加强出版物市场的监管。当前,一些宣传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非法出版物沉渣泛起,极大地戕害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二要加强广播影视市场的监管。一些电视频道为提高收视率,经常播出一些有血腥、暴力、色情、凶杀、恐怖场景的故事片,这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三要加强对游戏娱乐市场的监管。一些游戏给广大未成年人极大的感官刺激,成了未成年人逃学游荡直至违法犯罪的精神寄居地。据调查,65.6%的人逃学后经常去游戏机房、录像室、歌舞厅等娱乐消遣场所。四要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监管。2000 年9 月,武汉出台了全国首个关于网吧的地方性法规《武汉市网吧管理暂行办法》,并成立了国际互联网安全监察大队;2002 年9 月,国务院颁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网吧管理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上海市为加强对网吧的管理,于2002 年实施了“东方网点”工程,目前连锁网吧已达3000 多家。
当前,针对互联网络普及给未成年人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要在网络管理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如针对网吧业主经营行为、未成年人上网、网络色情以及网络语言等一系列问题,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有关部门要共同开发建设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绿色网站,在校园、社区等场所开办一些公益性网吧,组织力量研发适合广大未成年人参与的健康游戏软件,积极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第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加强帮教。
一要健全帮教和管理机构,正确对待违法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涉世不深,可塑性强。对待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要象父母对待孩子,医生对待病人,老师对待学生那样,做耐心细致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学校不得开除或变相开除犯罪的未成年学生,以便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措施。社会上对被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罪犯应建立相应的帮教机构,对口管理。注重解决未成年人中“两劳”释放人员的就业问题,认真执行“不歧视,给出路”的政策,巩固改造成果。
二要打造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新格局。2003 年8 月中央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在江苏等六省(市)进行“社区矫正”试点。社区矫正这一蕴含人文内涵的非监禁措施,有了很大的实践推进,但有一些因素尚未理顺。具体包括:①实施主体,建议在关工委、政法委或司法局内部成立一个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专门行使青少年社区矫正适用、考察、监督、评估等工作。②实施对象,具体可界定为“四类违法少年”,即:违反治安管理法规,被实施治安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犯罪情节轻微、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在其执行逮捕后至审判前几个月;被判处缓刑、实施暂予监外执行或假释的;服刑期间确有悔改或有立功表现,在为其呈报减刑前二个月。③实施空间,可以是街道、环卫、公交、医院、车站、敬老院、农贸市场、河道管理等部门。从长远而言,通过社区公益劳动洗涤灵魂污秽,是对违法少年实施人性化惩戒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