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在我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总体来看,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期望值偏高;二是教育方法不当;三是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家庭陷入溺爱与过分管理相交织的误区。造成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不能正确对待独生而导致过分溺爱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社会养老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受多子多福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人的生育愿望仍是强烈的。因此,不论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对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并非出于自愿。这是我国在人口生育问题上绝大多数家庭的心理状况和社会现实。但由于我国的国情,若不控制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就会造成更严重的人口等社会问题,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国不得不实行的国策。一胎化政策的执行遇到了多种阻力,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农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来,这一政策虽然在我国城市中特别是在干部、职工队伍中得到了较认真的执行,但是,由于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平衡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些独生子女家庭便把对众多孩子的爱和希望都集中在独生子女这株独苗上。这便是多数独生子女家庭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溺爱中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于多数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了两代六位长辈的溺爱之中,自幼娇生惯养,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无恐。因此一些家庭对其也就任其所为,使其为所欲为。再加之对其期望值普遍较高,也就导致了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比如,不让孩子离开自己,或者由于怕不卫生,或者怕孩子学坏,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让孩子独立活动而包办一切。结果就出现了《中国的“小皇帝”》里所描绘的,儿子在夏令营时住在学校里,父亲半夜爬到儿子床底下守着,怕儿子掉下床来。这种过度保护极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对独生和独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导致情感的扭曲,使对孩子的爱缺少理智过度偏爱,致使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低收入高消费现象,把大部分钱花在孩子身上,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许多是不合理的要求。
明明家境并不富裕,却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明明孩子艺术能力一般,缺乏“音乐细胞”,却买了电子琴,甚至钢琴,还花高价请家庭教师辅导孩子;明明是孩子的错误,却百般庇护,百般说好;明明孩子智商一般,却当成神童来要求等等。这种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在一种扭曲的氛围中成长,无疑也会扭曲孩子的心理,出现心理障碍。
二、因是独生,家庭环境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其幼年期的心理发育,需要一定的条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幼年期的心理发育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发育,需要有与其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产生童心的共鸣,相互促进,保证身心的健全、健康发育。对此,国内外儿童心理学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强调的。而独生子女由于无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伙伴,整天与成年人特别是年长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里,邻里关系一般又不亲密,来往较少或很少,特别是在高层楼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门户,基本上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就使得相当数量的城市独生子女自幼缺少小伙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围和保护着,这样的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再则,儿童的独立性和独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训练和养成。而独生子女由于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过度保护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择其佳、饭择其精的生活,样样都能顺利的得到满足,整日与各种高档玩具相伴,因而容易养成独立性差、倚赖性强、自幼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不识五谷春秋等弱点和缺陷。
三、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从总的情况看,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已着手对家庭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指导,已有不少部门和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在越来越关心这一问题。但是,有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广度还不能适应我国这个多人口、多独生子女国家的需要,这种状况,从总体上决定着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还不高。再则,不少家长不爱学习或不善于学习,更是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愿在子女教育方面动脑筋、下功夫。
因此,要提高我国独生子女综合素质,最根本的在于提高独生子女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一是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尽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则
根据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过程中应遵循适度原则、全面原则、一致原则、民主原则和严格原则。所谓适度原则,是指独生子女的教育必须依据其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要因为是独生子女而寄予过高的期望,提出过高的要求,给予过分的爱和照顾。在智力开发上不搞过度教育;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事事都由家长代劳;在物质供应上,不给过度满足等。全面原则,是指要注意德、智、体、劳、美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处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关系。一致原则,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其的教育态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体效应,要配合默契,协调行动,在孩子面前不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民主原则,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气氛,不搞“家长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搞一言堂,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严格原则,是指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能放纵,要使孩子逐步树立起是非观念,养成知错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质,只要不断克服自身弱点,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是要加强对独生子女社会化教育
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自幼缺少小伙伴,多数时间生活在成人之间,所以,多数独生子女在许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于社会之中。因此几乎所有的有关研究和专家都认为独生子女最明显的缺点就是缺乏社会性。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与周围人交往的能力;缺乏参与社会的能力;缺乏在社会环境中应变的能力。因此强化独生子女的社会化教育,是改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之一,也是克服其在独生的环境中容易形成的弱点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要多给独生子女提供社会生活,孩子到二、三岁时就希望有儿童伙伴,独生子女这方面的要求就更强烈,希望进入他(她)们的“儿童社会”、“儿童世界”。如果得不到满足,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孤僻、不合群。因此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必须向孩子提供年龄接近的小朋友,给孩子提供他(她)们的社会生活。为此,可带孩子去串门,找其他小朋友玩耍;可带孩子到儿童乐园去游戏:也可尽早将孩子送进托儿所、幼儿园,让孩子去广交小朋友,扩大其社会交往。切不可把孩子一直关在家中,使其离群索居。
四是要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
家长应有意识地克服过度照顾和过度保护,凡是其能自己独立或在指导下完成的事,让孩子自己来干,不要包办代替。独立自主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应给独生子女多创造锻炼其独立能力的机会,应尽早鼓励其自我照顾,稍大一些,可交给孩子一些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完成得好,要鼓励、表扬,促使其增强自立、独立的积极性。从小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自主活动能力。所谓自主活动,就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去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勇敢精神和创造性。凡是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孩子们的自主活动,家长们都应该尽力给以鼓励、支持。即使失败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仍可磨练孩子们的意志力,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还会促使孩子多动脑筋,知道在世界上办成一件事并不是容易的事,激发其刻苦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是要进行适度逆境教育
为了克服独生子女的弱点,应对独生子女进行适度的逆境教育,进行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勇于实践、经受挫折、克服困难、摆脱依赖和培养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锻炼,使孩子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孩子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独生子女对于千千万万个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只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却意味着整个未来,因此谁懂得怎样更好的教育独生子女,谁就赢得了未来,谁就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在我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总体来看,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期望值偏高;二是教育方法不当;三是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家庭陷入溺爱与过分管理相交织的误区。造成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不能正确对待独生而导
致过分溺爱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社会养老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受多子多福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人的生育愿望仍是强烈的。因此,不论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对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并非出于自愿。这是我国在人口生育问题上绝大多数家庭的心理状况和社会现实。但由于我国的国情,若不控制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就会造成更严重的人口等社会问题,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国不得不实行的国策。一胎化政策的执行遇到了多种阻力,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农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来,这一政策虽然在我国城市中特别是在干部、职工队伍中得到了较认真的执行,但是,由于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平衡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些独生子女家庭便把对众多孩子的爱和希望都集中在独生子女这株独苗上。这便是多数独生子女家庭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溺爱中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于多数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了两代六位长辈的溺爱之中,自幼娇生惯养,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无恐。因此一些家庭对其也就任其所为,使其为所欲为。再加之对其期望值普遍较高,也就导致了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比如,不让孩子离开自己,或者由于怕不卫生,或者怕孩子学坏,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让孩子独立活动而包办一切。结果就出现了《中国的“小皇帝”》里所描绘的,儿子在夏令营时住在学校里,父亲半夜爬到儿子床底下守着,怕儿子掉下床来。这种过度保护极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对独生和独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导致情感的扭曲,使对孩子的爱缺少理智过度偏爱,致使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低收入高消费现象,把大部分钱花在孩子身上,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许多是不合理的要求。
明明家境并不富裕,却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明明孩子艺术能力一般,缺乏“音乐细胞”,却买了电子琴,甚至钢琴,还花高价请家庭教师辅导孩子;明明是孩子的错误,却百般庇护,百般说好;明明孩子智商一般,却当成神童来要求等等。这种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在一种扭曲的氛围中成长,无疑也会扭曲孩子的心理,出现心理障碍。
二、因是独生,家庭环境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其幼年期的心理发育,需要一定的条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幼年期的心理发育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发育,需要有与其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产生童心的共鸣,相互促进,保证身心的健全、健康发育。对此,国内外儿童心理学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强调的。而独生子女由于无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伙伴,整天与成年人特别是年长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里,邻里关系一般又不亲密,来往较少或很少,特别是在高层楼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门户,基本上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就使得相当数量的城市独生子女自幼缺少小伙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围和保护着,这样的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再则,儿童的独立性和独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训练和养成。而独生子女由于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过度保护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择其佳、饭择其精的生活,样样都能顺利的得到满足,整日与各种高档玩具相伴,因而容易养成独立性差、倚赖性强、自幼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不识五谷春秋等弱点和缺陷。
三、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从总的情况看,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已着手对家庭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指导,已有不少部门和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在越来越关心这一问题。但是,有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广度还不能适应我国这个多人口、多独生子女国家的需要,这种状况,从总体上决定着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还不高。再则,不少家长不爱学习或不善于学习,更是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愿在子女教育方面动脑筋、下功夫。
因此,要提高我国独生子女综合素质,最根本的在于提高独生子女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一是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孩子的楷模;要
第三篇:论文-浅议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论文-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摘要: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此,笔者试从父母的教育观念和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环境两方面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完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完善家庭教育的内容。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对策
Abstract: The one-child family educat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ir healthy growth.However,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the one-child family education, educational cont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from the concept of parental education and single-child family education environment reasons, and made a perfect one-child family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concepts of education, improve the content of family education.Keywords: one-child;familyeducation;problem;reason;countermeasures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在我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总体来看,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教育观念不科学;二是教育内容不全面。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不科学
家长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家长的儿童观、对教育职能和家长角色的看法。由于一个家庭只养育一个孩子,许多家长把子女教育问题看作是家庭生活的头等大事,教育的工具职能普遍被认可,而教育的固有职能被忽视。家长把家庭教育的着眼点往往放在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上,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的热情和关注,不少人甚至把自己当年未实现的理想、改变家庭社会地位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庭教育限于家庭小圈子里。由此,把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附属,认为子女对家长是依附关系,盼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出于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而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能适应国际大环境的世界人。家庭内部人际交往的感情色彩较浓,同时,由于家庭是私生活的据点,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至少比同外界交往,显得无拘无束,成年人不正当、不妥当的思想与行为,无形中也会对孩子发生消极影响;更由于迄今为止,家庭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社会消费的基本单位,又可能产生家庭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如果在子女教育上存在把家庭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价值取向,这不利于社会,其实也未必有利于家庭,因为它毕竟不利于未成年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家庭教育应走出家庭的小圈子,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物理学家、数学家、政治家、音乐家、画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做儿女、丈夫或妻子,都要做父母——做人,育儿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独立生存能力、有责任心的社会人上。在培养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于我们的家长来说,应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那种只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和获得学历的教育,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的。
(二)教育内容不全面
现在的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其实,家庭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如养成基本生活习惯、培养丰富感情和个性、好成绩得到好学历、能自觉行动有自己的主张等等。由于家长教育观的偏向,由于一个公众关注的显著事实:在普通教育中,学校尚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虽它只能算是客观存在,不属于社会主义学校的价值取向);在考试体制中,总的倾向是单凭考试科目的成绩决定一切,多年来形成了一种习惯的看法,即凡是学习上得高分的,就是好孩子、好学生。这样,家庭放弃了本来的教育职能,包括亲情的授受、生育、养育和人格的形成,而成了学校教育的承包机构,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的分数,造成家庭教育学校化。追求高学历的观念不断被家长们强化,转嫁给孩子们,把孩子们迫向了“考试地狱”的学历社会,剥夺了儿童多样发展的可能性,家长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从孩子的婴幼儿期开始,就盲目片面的要孩子识字、背诗、算术,并把这些简单地看作早期教育的全部。殊不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比较,它是一种更为宽松、更为开放、更为自由的环境,这种环境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它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很有利的,其作用远远大于纯知识性教育。可不少家长总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满足,一心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点”,于是在“别人家有的,我的小孩也要有”的心理下,电脑课程、演艺班、体能班、音乐班、外语班„„等等,不问孩子喜不喜欢,都往儿童身上填塞,这种做法有时会扼杀孩子们自主的空间和兴趣,甚至是扭曲孩子的人格成长,同时也影响到孩子日后与人相处的心态和人际关系。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智力品质是:集中注意,留心观察、时刻记忆、喜爱提问和思考;最重要的非智力品质是:愉快的情绪,求知的兴趣,活泼的性格,耐心安静地坚持一项活动,以及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给孩子一定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去培养、发展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才是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
造成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因为是独生子女而对其过分溺爱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社会养老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受多子多福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人的生育愿望仍是强烈的。因此,不论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对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并非出于自愿。这是我国在人口生育问题上绝大多数家庭的心理状况和社会现实。但由于我国的国情,若不控制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就会造成更严重的人口等社会问题,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国不得不实行的国策。一胎化政策的执行遇到了多种阻力,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农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来,这一政策虽然在我国城市中特别是在干部、职工队伍中得到了较认真的执行,但是,由于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平衡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些独生子女家庭便把对众多孩子的爱和希望都集中在独生子女这株独苗上。这便是多数独生子女家庭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溺爱中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由于多数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了两代六位长辈的溺爱之中,自幼娇生惯养,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无恐。因此一些家庭对其也就任其所为,使其为所欲为。再加之对其期望值普遍较高,也就导致了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比如,不让孩子离开自己,或者由于怕不卫生,或者怕孩子学坏,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让孩子独立活动而包办一切。结果就出现了《中国的“小皇帝”》里所描绘的,儿子在夏令营时住在学校里,父亲半夜爬到儿子床底下守着,怕儿子掉下床来。这种过度保护极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对独生和独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导致情感的扭曲,使对孩子的爱缺少理智过度偏爱,致使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低收入高消费现象,把大部分钱花在孩子身上,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许多是不合理的要求。明明家境并不富裕,却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明明孩子艺术能力一般,缺乏“音乐细胞”,却买了电子琴,甚至钢琴,还花高价请家庭教师辅导孩子;明明是孩子的错误,却百般庇护,百般说好;明明孩子智商一般,却当成神童来要求等等。这种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在一种扭曲的氛围中成长,无疑也会扭曲孩子的心理,出现心理障碍。
(二)、因是独生子女导致家庭环境也不利于孩子成长
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其幼年期的心理发育,需要一定的条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幼年期的心理发育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发育,需要有与其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产生童心的共鸣,相互促进,保证身心的健全、健康发育。对此,国内外儿童心理学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强调的。而独生子女由于无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伙伴,整天与成年人特别是年长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里,邻里关系一般又不亲密,来往较少或很少,特别是在高层楼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门户,基本上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就使得相当数量的城市独生子女自幼缺少小伙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围和保护着,这样的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再则,儿童的独立性和独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训练和养成。而独生子女由于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过度保护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择其佳、饭择其精的生活,样样都能顺利的得到满足,整日与各种高档玩具相伴,因而容易养成独立性差、倚赖性强、自幼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不识五谷春秋等弱点和缺陷。
三、改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育人观
首先,提高家庭教育的认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其作用至关重要。其一,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家长素质较高,往往可以采用较为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思想,有较为主动教育子女的自觉性,选择较为恰当的教育方法,运用较高的教育艺术,妥善解决和处理教育孩子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二,高素质家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对孩子具有示范作用。
其次,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念
每个人一生的成长应该独立经历和面对很多风雨和挫折。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有所作为且能独立面对纷杂社会的人。如果家长们永远让孩子躲藏在家长的羽翼下,孩子就不可能象雄鹰一样搏击蓝天。所以家长们应该懂得孩子是什么样的种子,就应该让它长成什么样子。家长们不能强迫孩子个个长成参天大树,也不能将其打造成千篇一律的盆景,就如森林里应该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树木才符合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一样。新时期家长的角色要由对孩子遮风避雨的保护角色改变为培育孩子的辅助角色和助力的提供者,使家长们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家庭环境成为培育孩子的肥沃土壤,可以让孩子们在这片土壤中自由呼吸、良性发展、快乐地健康成长。家长要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社会,融入社会;要努力让他们参与家庭活动,使他们感觉是家中平等的一份子。家长还可积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演讲合唱等文体活动等,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二)完善家庭教育的内容,使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1、从偏重智育转向教育孩子全面发展
综合性素质高、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在二十一世纪将倍受欢迎。任何一种只注重侧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是和社会、时代发展相违背的。家庭作为孩子进入社会前的“演习场”,其首要任务就是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教育,即“学会做人”的教育,使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去适应社会。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即使有再多的学问,也难以成才。因此家长们应该在重视开发智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如:爱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劳动教育、孝敬父母、明辨是非教育等等;要教会独生子女们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竞争,要将关注孩子的分数转到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上来,让孩子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变革中的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家庭教育内容的更新。这要求家长们在弘扬传统道德精华的基础上,更要关注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品质的培育。如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同时家长要指导独生子女通过接触社会、通过各类传媒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领悟传统道德的精华,学习新的、具有生命力的社会道德规范,以提高其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能力。再者在家庭思想教育中,加强养成教育,把一向做人的品德和思想逐步内化为孩子的信念。
2、既关心物质生活更关注孩子心智的成长
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精神上的富有才是完整的生活。因为纯粹的物质生活的优越是不能替代精神生活的。物质生活固然必要,但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会使孩子以为美好生活得来轻而易举,易丧失对未来的追求和人生奋斗目标的斗志;同时过于富足的生活,令人终饱思淫,可能养成浪费的习惯,丢掉勤俭节约的美德,造成空虚状态。青少年儿童时期是独生子女的一生中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要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要按孩子的求知兴趣因势利导。家长要经常关心孩子的思想动态,爱孩子并尊重孩子,帮助孩子扬长避短,认真思考、分析、处理现代社会给孩子带来的困惑及错误理想观,帮助孩子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如何与人竞争与交往。在不伤害孩子心灵的前提下,鼓励孩子们多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导孩子学会关心、爱护他人。精神富足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他们大多心胸开阔,性格开朗,不易被生活工作的挫折和困难吓倒,不至于因为一些打击做出过极的事情,甚至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结束语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继续实行,将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本文仅作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在这一问题的研究文章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全面。
参考文献
[1] 沈文.《独生子女现象和家庭教育》,载《独生子女》,2009年第6期。
[2] 柯云路.《当代家教的九个误区》载《.教育》,2010年第9期
[3] 黄洁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与性格形成》载《校长阅刊》,2011年第8期 [4] 兰金刚.《浅谈独生子女教育》,四川人民出版,2010年
[5] 周艳.《独生子女教育》,载《小学时代》,2009年第3期。
[6] 韩立娟.《独生子女学生人格教育探析》,载《教学与管理》,2009年第18期。
[7] 李盈.《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载《教育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8] 候书新.《如何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8年。
第四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
目前,留守儿童成为我国农村的普遍现象。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成长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密切关注。在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中,家庭教育是极其重要却又薄弱的一个环节。在留守家庭中,家庭教育职能弱化,亲子情感交流欠缺,教育方向不正确,隔辈监护,给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安全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学习问题、道德问题等。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齐管共抓:家庭方面应该弥补亲情的缺失,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职能,加强家校沟通;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积极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I
目 录
I摘 要.................................................................一、引言...............................................................1(一)留守儿童概述.....................................................1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1 1.父母关爱缺失.....................................................1 2.隔代监护弱化了家庭教育..........................................2 3.家庭教育方向不正确..............................................2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给孩子带来的负面效应...........................3(一)人身安全和生活问题...............................................3(二)家庭内部情感问题................................................4(三)心理问题........................................................4
(四)学习问题........................................................4
(五)道德问题........................................................5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探讨.....................................5(一)家庭方面........................................................5 1.父母改变双双外出打工的方式......................................5 2.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联系....................................6(二)学校方面........................................................6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6 2.举办家长学校....................................................6(三)政府及社会方面..................................................7
四、结束语.............................................................7 参考文献...............................................................8 致谢...................................................................9
II 毕业论文(设计)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
一、引言
(一)留守儿童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口的快速流动成为转型期社会的一大特征。据统计,全国现有劳动人口I已超过1.3亿。如安徽、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都在1000万人左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大批未成年孩子留守家中。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留守儿童生活在亲情缺失的家庭中,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缺乏亲情关爱,成了“有家的孤儿”。针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人数不断增加的事实,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思考这样的家庭教育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对策,已经刻不容缓。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辞海》中指出: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李天燕在其《家庭教育学》中则指出:“现代家庭教育是指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以血亲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沟通、互相影响的相互教育”。儿童生活在父母共同构成的家庭关系中,家庭存在的客观方式构成了对儿童的教育影响力。家庭中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蕴涵其中的文化、心理、人际关系氛围,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一种教育环境。传统的家庭教育是以家庭成员“面对面”为条件展开亲子互动。而与其他儿童群体相比较,留守儿童的特点是“留守”,而“留守”即“空间距离上远离父母,未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在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成员离散的情况下,这种教育影响力又是如何产生,又会对留守儿童产生何种影响?本文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父母关爱缺失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但是,有些留守儿童的家长,由于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顾着出门挣钱,对孩子只管生养,不管教育。几乎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道德行为和心理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的家长不与学
1-毕业论文(设计)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
使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或者是产生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据访谈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大多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一年甚至更久才回一次家。有些家长为了弥补对孩子的关爱,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求必应。这就造成了一部分留守儿童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因为手里有足够的钱,一些孩子会进出网吧,KTV等,从而荒废了学业,甚至沾染上许多恶习。这足以表明,家长所采取的物质补偿的方式,只会让孩子分散学习的注意力,玩物丧志,形成错误的价值观,阻碍孩子的发展。“物质补偿”最终害了孩子。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给孩子带来的负面效应
在正常的家庭生活状态下,父母与子女间情感交流活动十分密切,子女对于父母的依恋、安全等情感体验与血缘认同感、家庭利益感交织,成为有利于儿童成长的亲子心理场,这种家庭情感氛围正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条件[5]。父母之爱是不可替代的,虽然有的代理监护人非常关爱孩子,但始终无法代替他们的父母。孩子的内心依然渴望来自父母的爱,依然表现出对父母情感的强烈需要。但是父母从空间上远离家庭,失去了经常与孩子发生面对面的互动,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
(一)人身安全和生活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顾,但由于不能得到父母有效和有力的监管,极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的道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安全。在生活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上衣食无忧,由于家人疏于管教,部分孩子会大手大脚地花钱,养成奢侈攀比的坏习惯。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照顾,部分孩子营养不良,部分孩子健康指数低,经常生病,有时甚至会面临生命的威胁。
(二)家庭内部情感问题
由于经济、时间等各方面原因,外出务工的父母回家次数很少。这在一定程度
3-毕业论文(设计)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子女的物质生活关怀较多 , 对其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 ,致使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功利化和世俗化 , 对社会共同理想和主流价值观缺乏认同。他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受负面影响较多 ,有的留守儿童好逸恶劳 , 奢侈浪费 , 摆阔气 , 产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
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 , 只要孩子不犯大错误 ,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会过问 ,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 , 不遵守规章制度 , 出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现象 , 有的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 , 极个别的儿童甚至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来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成才,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和谐社会的发展。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个方面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家庭方面
1、父母改变双双外出打工的方式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和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增强孩子在学校学习的信心,不良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无法专心学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父母对子女成长起的作用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来自父母双方的关爱和教育,才有利于子女身心全面的发展,同时,养育子女也是父母的责任。在父母方面,要意识到孩子与父母分离会对孩子的心理、学习、个性、行为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挣钱养家固然重要,自己打工是为了孩子为了整个家,本意是好,但是他们也必须意识到儿童留守潜在的问题。不能认为把孩子交给长辈和学校就万事大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孩子未成年期间尽量留在家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即使要外出务工,也要尽量留下一方在家照顾孩子,或到离家较近的城市务工,保证家庭的完整。2.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联系
养育、教育孩子是法律赋予家长的责任,特别是在孩子行为、习惯成长的关键时期,最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身为父母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
5-毕业论文(设计)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
(三)政府和社会方面
政府应采取一些专项的、直接性的措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政府要为农民工儿童进城就近入学提供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免除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使多数留守孩子能够成为进城学习儿童。不能跟随父母进城的孩子,所在的乡镇、村组、妇联要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重视起来,建立农村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育,组织镇、村的教育资源,发动退休教师、退休干部来担当代理家长,关心留守孩子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家庭教育缺位的现实情况,广大热心的教育工作者和热衷于农村教育的人士可以在留守儿童集中地区适当地建立一些青少年活动中心、留守儿童活动站、儿童乐园等作为社会教育活动基地,培养孩子自信、自强和合作的人生态度,给留守儿童以生活、学习和心理上更多的关爱,以此补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总而言之,社会各界应该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想方设法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结语
孩子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家庭教育与留守儿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值得进一步分析研究,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各司其职,紧密合作,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幸福蓝天,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7-毕业论文(设计)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
910-
第五篇:浅谈家庭教育问题
浅谈家庭教育问题
我国现今的家庭教育境况,是越来越引起国人与整个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家庭教育问题,业已成为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很重要也是很急迫的问题。历史上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如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优秀结晶。
目前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如何教育好子女存在太多太多的困惑,大家都普遍感觉到了家庭教育问题是个极现实的问题,是个极严峻的问题,必须引起国人与整个社会足够的重视与关切。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家长们在居家生活当中,对其子女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影响。家长都是对自己的孩子会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期望,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接受这种来自家长的教育与影响后,又会用自己的言行表现反作用于家长,所以说家庭教育并不是讲家长单向的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对孩子有什么命令,家庭教育不是一种单向的教育过程与影响行为,它是一种双向互动协同作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而开展的家庭教育行为,是家长基于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诸多综合因素,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而对孩子施加影响的教育过程与行为。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家庭教育的启蒙性。
家庭是新生命的摇篮,家长则是新生命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于新生命的教育而言,无疑最具有启蒙性。一个人最初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往往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因为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在家庭中生活的,这就决定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
(二)家庭教育的长期性。
家庭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长期性、连续性。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因为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每天早早晚晚都在接受着来自家长的教育。尽管这种教育往往都是在有意和无意、有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但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在教育影响着孩子。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我们往往会把家长称为终身老师。
(三)家庭教育的情感性。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除了理性,还有很强烈的情感性。所有的教育情感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强烈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尽管也包含情感性,但相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就比较弱,因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是其他人难以替代的。
(四)家庭教育的全面性。
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言,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如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总之,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
三、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如上所述,家庭教育既然如此重要,那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情况到底开展的好不好呢?来自孩子的调查显示,目前至少有一半的孩子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父母感到不满意。在有心里话选择跟谁说时,很多孩子都会选择和同学说或是选择和好朋友说,选择和父母或老师说的实在是太少了。又北京市曾经组织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北京青年报也曾报道说全国有6000万对父母承认自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并对怎样教育孩子感到很困惑。上面这些数据反映出一方面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不满意,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也感到失望、灰心和困惑。
四、家庭教育的解决对策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任何家长都必须特别重视教育方法的学习与不断改进提高,以期营造出更和谐的家庭氛围、更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充分认真思考体会家庭教育所要遵循的基本教育原则与精神,则家庭教育常用的方法如下:
1.正确维护家校关系,促进家校紧密合作,共同教育孩子。
前面我们谈到了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项教育工程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大组成部分,这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其中哪一项都不可能,其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社会教育则影响最广泛,假如将教育比喻成一个苹果的话,则最里面的果核是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核心与根本;中间一层是学校教育,相当于果核和果皮之间的果肉层;外层的果皮则是社会教育,是保护苹果富于营养新鲜的关键。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好,形成对孩子教育的合力。家长、老师对孩子的培养教育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家长要尽可能尊重、配合老师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和老师之间一定要加强交流沟通,经常问问孩子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在平时就能配合老师给以孩子最好的督促与鞭策。而孩子在思想上、情感上的细微变化,家长也应及时向老师反映,有些言语通过老师加工后再传达,效果往往出人意外。
2.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作为家长必须重视榜样的力量,首先自己要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言传身教的来影响和教育孩子。如家长若能孝顺恭敬自己的父母长辈,就能影响孩子也生起恭敬孝顺之心;又如家长下岗择业时能坚毅、自信,就能影响培养孩子敢于面对挫折、正视困难,并坚持不懈的追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家长的人格魅力是教育引导孩子健康茁壮成长至关重要的因素。
3.倾听孩子的心声,充分尊重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家长总是教育孩子要尊重长辈,这是无可挑剔的,但我们是否想过我们自己也要充分尊重孩子呢?尊重始终是相互的,孩子年龄虽然小些,但也有他们自己的活动圈子,也有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也需要有自己的倾诉对象,所以家长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与孩子交流,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解除他们的内心疑虑,适时适当的加以引导,即使是工作特别繁忙的家长也要尽量做到,哪怕只是睡前拿出几分钟的时间,简单问问孩子白天在校都做了些什么也是可以的,因为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却足以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关心,从而增进亲子之间情感交流沟通。又沟通是无处不在的,如每周末的晚上都可以一家人坐在一起,把一周来遇到的事情以及孩子在本周的表现情况来作作交流沟通的。
有一点需要家长记住的是:在交流中孩子若提到家长的缺点与不足时,家长一定要敢于承认并及时予以改正。孩子内心世界一般都非常的丰富多彩,所以我们想要了解孩子,只能以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家长更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孩子的自信,以更好的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4.注意家庭教育的统一性,引导孩子和谐发展。
家庭往往是多个亲情关系的组合存在,而家庭教育也并不是独属于某一家庭成员的事儿,所以作为孩子父母或者其他亲人长辈,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就涉及到了一个意见如何统一的问题,如果家长们不能达成意见一致,则会让孩子钻到空子。所以家长们一定要预先达成内部意见的一致,必须多沟通、多交流,互相支持,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其实有分歧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正确面对,事先达成一致,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案,尤其要防止隔代长辈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这样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
5.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激发孩子的潜能。
人的一生成就的大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智商的高低与学习能力的强弱,即智力因素;二是实践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及良好的习惯,即非智力因素。
目前,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们都很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而从诸多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具来的天赋所致,而是他们在幼年时期的兴趣与热情的幼芽没有被扼杀,而是得到了顺利成长与发展的结果。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到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种喜好的活动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家长应该深入了解并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自由的探索天地和活动场所,并给予孩子热情的鼓励,因为兴趣、自信是进步的最大源泉与动力。
6.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
现代社会都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关于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也许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独特的见解,但有几点却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创建“学习型家庭”,一定要有固定的学习场所。没有书房的,哪怕是客厅或者卧室的一角,也可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创建“学习型家庭”,一定要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第三、创建“学习型家庭”,一定要有必要的读物和学习资料,并需不断充实、更新。家长要积极创设条件,添置书籍,引导孩子少买玩具,多买书。
第四、创建“学习型家庭”,家长一定要成为家庭学习的主体。孔子曾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试想一个日夜打麻将的家长,他不停地叫孩子学习、学习,孩子能学习吗?相反,若父母都在读书看报,孩子也会跟着读书学习的。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读书看书,并和孩子交流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一起分析探讨哪些人物该学习,哪些人物不该效仿;若孩子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他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并能得到家长的认可,那么他一定渐渐地也就会喜欢阅读的了。
四、结
语
只有深入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家庭教育所面临诸多问题之所在,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和提高,摆脱落后的家庭教学模式与方法,引进更为科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能够主动积极的学习,使孩子能够在快乐中学习。
我们家长应该抱着对自己对孩子对国家对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积极的投身到家庭教育事业中,从而真正体现出我们不一般的人生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