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知识趣闻
错别字医院
[读趣闻]
在文字王国里,有一家奇特医院叫“错别字医院”,这是专门给错别字看病的。
一天医院门口吵吵嚷嚷,原来是许多挂不上号的病号在吵闹。这时,大门外风驰电掣般的开来了一辆救护车,把一个头上长个瘤子的“尧”字(即“尧”字上面写成“戈”)送进了手术室;不大一会儿,一个丢了心脏的“勺”字也被送进了手术室。当这两个重病号刚离开手术室,又来了“钩鱼的”、“买花的”和“發廊小姐”等“病号”也都进了急诊室和手术室。最有趣的是一个少了一横的“环”字竟被医院保卫科当作“坏”人抓去了,白白的审问了两个小时。
当这些错别字们病好出院后,共同写了一份状子,告发了把它们弄出病的呼图中学初中一(2)班学生马达哈。
马达哈是个下笔就写出错别字的粗心学生,家长和老师不知教育过多少次,就是不改。
这次“文字法庭”,开庭审理这个大案。马达哈被带进了法庭,当他听了这些“病人”的申诉后,不禁低下了头说:“我一定改正错误。”这时,“庭长”字典爷爷说:“马达哈呀,你知道吗?乌鲁木齐一家工厂在日本订做十万只塑料袋,由于设计底稿上写的是‘鸟鲁木齐’(‘乌’写成‘鸟’),以致货运回国后全部报废,给国家造成十万元的损失。这损失够66个农民生活一年啊!(按每人一年1500元计算)”。停了一会,庭长又讲了一个故事:
说的是,《多写一撇吃败仗》。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1930年大战中原。冯、阎为了更好地联合讨蒋,曾商定双方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以集中兵力一举歼灭驻守在河南的蒋军。但是冯玉祥的作战参谋在拟定作战命令时,竟错把“沁阳”写成了“泌阳”。碰巧河南南部就有一个“泌阳”,它与沁阳相距560多里。这样一来,就使冯军误入泌阳从而贻误了有利战机,让蒋军得到了主动权。在近半年的中原大战中,冯、阎联军处处被动挨打。一字之差,最终导致了冯、阎联军的失败。
经过这次审判,马达哈提高了觉悟,学习努力了,写字认真了,他的作业本上再很少出现错别字了。
[考考你]
1、下列各句空框里依次应填入的一组字是()
①要是你打针后有什么反(),就得立即向医生反()情况。
②我没有写一()对联,而是画一()画。
③我分管考勤工作可以,但是先得向大家()明一点,如果有人不()明理由请假的话,那我是不批准的。
A.应映幅副声申
B.映应副幅声申
C.应映副幅申声
D.应映副幅声申
2、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错综复杂人迹罕致茶毒生灵深恶痛绝
B.慢不经心声名狼藉贫贱不移义愤填膺
C.人才汇萃草管人命风靡一时安然无恙
D.不径而走绿树成阴侮人不倦妄自菲簿
3、猜字谜:
①歪尾巴羊长得丑(打一字)()
②减二余四,减四余二(打一字)()
③塞北千里(打一字)()
别出心裁的广告语
[读趣闻]
如何使广告语言深入人心并取得最佳效应呢?美国现代广告之王戴维·奥格尔维作出了一针见血的回答:“别出心裁!”
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幽默,曾经创造出一些别出心裁、过目不忘的广告语言。如30年代上海梁新记牙刷,曾用“一毛不拔”作广告,将这句妇孺皆知的成语,化贬义为褒语,至今仍为广告界津津乐道。近几十年来,国内商品经济广告好语比较少,直到近十多年才逐渐发展。而海外广告语言却无奇不有,妙趣横生。主要特点是:
一、巧妙的比喻。国外有家眼镜厂商,做了这样一个广告,“眼睛是灵魂的窗子,为了保护你的灵魂,请将窗子安上玻璃吧!”广告开头用了一句流传甚广的至理名盲,很容易取得人们感情上的共鸣。后
一句看上去是为顾客着想,实则是诱发消费者有所行动。
二、幽默而适度的夸张。美国芝加哥一家美容院的大门口,挂着这样的广告牌子:“不要对刚从我们这里走出的姑娘挤眉弄眼,她很可能是你的奶奶!”说得“玄乎”,会引起人们的好奇。法国某印刷公司的广告是:“除了钞票,承印一切。”寥寥几字,把公司的印刷业务范围一览无遗。瑞士钟表公司的广告词是:“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闲得无聊。”广告不夸钟表好,而以维修人员无所事事,反证钟表质量之佳。
三、简洁的成语、词句广告。美国一家公司生产的打字机,以“不打不相识”当广告语。日本丰田汽车的广告词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灵活地运用了我国的一句成语并加以“发挥”,突出表明丰田汽车无路不有的特大销量。
四、巧用谐音和同音多义词。台湾的一家洗衣机厂的广告是:“闲妻良母”。用“闲”谐“贤”,以表明洗衣机解除了妻子繁重的家务劳动。国内一家室内装璜公司的广告是:“民以室为天”。这里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不限于“民以食为天”只图温饱,还要住得舒适一些;二是“斗室”,是8小时之外的小天地,应当加以美化。湖南湘潭“天仙”牌电扇的广告语是:“实不相瞒,天仙的名气是吹出来的!”“吹”一般都表“吹牛”之意,而用到这里,却表明“吹风”吹得好而闻名各地。
五、反弹琵琶与声东击西。“反弹琵琶”是逆向思维的结果,而逆向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一般广告惯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手法,而日本有家表厂却一反常例,来个自我揭短:“购买本厂手表请注意,每天会误差24秒!”广告一出,生意反而更加兴隆。提到误差,反过来是表明精确度。英国作家毛姆,未成名时,其小说销路不佳,一度陷入窘境。一日,他在报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本人喜欢音乐和运动,是个年轻而又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希望找到一位像毛姆小说中主人公那样的女子做终身伴侣。”广告见报不过几天,毛姆的小说被抢购一空。毛姆以征婚之名,求推销之实。当然,现代信息社会广告词种类多,特色五花八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读者可留心观察积累,其广告语也确实令人回味。
[考考你]
1、下列广告词,每组至少有两个错别字,选出只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
A.步步为赢一揽无余读领风骚
B.一明惊人口蜜腹健百衣百顺
C.出神入画咳不容缓燃煤之急
D.蔚然晨风爱不湿手新颖绝伦
2、给下面行业写广告词,要求用成语谐音妙喻,令人体味其精炼而又幽默。
例:石灰厂:白手起家
A.中药店:()B.帽子公司:()
C.电脑销售中心:()D.当铺:()
3、外国一些警告很幽默。如马来西亚柔佛有一条交通安全标语很是别出心裁。牌上面写了这样几行字:“阁下,驾驶汽车时速不超过30英里,你可以饱览本地的美丽的景色;超过60英里,请到法庭作客;超过80英里,欢迎光顾本地设备最新的急救医院;上了100英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面一句,请补上合适的话,但字数不许超过8个。
4、在广交会上,纺织品厅里琳琅满目。可有个省的代表却单单要订购白布。无独有偶,另一个省的代表又专门要订购黑布。工作人员只在登记簿上为他们记下了两个字:一个是“完”;一个是“今”。你能从这两个字中猜出,哪个省的代表要白布,哪个省的代表要黑布?
前人半联后人对
[读趣闻]
一般文人作对联,总要把上下联一气写出来.但也有人例外,或因思路不畅,一下难想出来,只得将下联留待后来高手续作;或者有意留下难题,让他人应付;更有人为表示情谊,特留下下联让别人补作。
明朝嘉庆年间,江西有一个叫罗洪先的状元,自恃才高八斗。一次,他和几个士大夫一起去游九江。船行不久,船夫听说他是状元,便求他对一下联,这状元看不起船夫,不以为意。船夫意味深长地念了上联: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帆,下九江,还有十里。
状元听了,沉思良久,也未能对上。后来也没人能对出下联。直到1959年,佛山市一个叫李戎翎的装修工人,因制作材料的需要,托人到十里之外的农村找一段叫做“九里香”的木材,两天后木材便运来了,据说1943年也曾有人找“九里香”,却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弄到手。二日与一年,相差何其远。李戎翎想到此事有所感触,便对出了船夫的“绝对”: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清朝有个叫沈寿榕的,为成都杜甫草堂的诗史堂写了上联:
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上联暗含杜甫诗句,即《绝句》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处寻”,《咏怀古迹》中的“诸葛大名垂宇宙”,不料,沈氏当时虽冥思苦索,也没能写出下联,只好付之阙如。许多年后,下联才由一位秀才对出: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下联亦全出自杜甫诗,即“南浦清江万里桥”(《野望》)、“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遣送》)及杜甫写于成都的《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诗。前些年,诗史堂重修时,这副对联由著名书法家叶恭绰先生书写后悬于堂内。
清朝有位名士浏览成都望江楼时,写了一上联:
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他绞尽脑汁,始终没能写出下联,只得作罢,后来也无人对出。直到1964年,一次在望江楼举办的“工农兵赛诗大会”上,一位青年工人对出下联:
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考考你]
1、下列两副拆宇对联都只有上联。请你根据下联那个字,对出下联来:
踏破磊桥三块石
出
少水沙即露
堤
2、下面是20个人体部位成语,请你组成10副人体部位成语联。
①张牙舞爪②牵肠挂肚③耳濡目染
④赏心悦目⑤焦头烂额⑥赤手空拳
⑦唇齿相依⑧面目全非⑨唇亡齿寒
⑩搔首抓腮⑩手足无措⑩口蜜腹剑
⑩伶牙俐齿⑩愁眉苦脸⑩尖嘴猴腮
⑩肝胆相照⑩舌千唇焦⑩俯首贴耳
⑩触目惊心⑩赤胆忠心
()对()()对()()对()()对()()对()
()对()()对()()对()()对()()对()
3、依次填入下列诗句中方框处的最恰当的一组鸟名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首相识()归来。
千里()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其间旦暮闻何物?()啼血猿哀鸣。
西塞山前()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街阳()去无留意。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
①白鹭②黄鹤③雁④燕⑤沙鸥⑥鹰⑦杜鹃⑧莺⑨鹧鸪⑩鹦鹉
A.③⑥⑩②⑦④①B.④⑧⑩⑤⑦③②
C.③⑥⑦①⑨④⑤D.④⑧⑦①⑨③⑤
校园文化趣联
[读趣闻]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果运用一些师生自己创作的对联,则能使校园文化显示出针对性、启发性、民族性、趣味性和丰富性。
一、教室用对联。例如:“放下包袍将缺点碳化钙化,化为两团因子;并肩前进与学友并联串联,联
成一个劲头。比翼齐飞”。这一联妙用比拟法,将课堂上传授的理化知识与班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激励学生团结互助,取长补短,奋发进取。
二、实验室用对联。请看:“量杯量筒,量量学识深浅;试管试剂,试试水平高低。”作者运用拈连辞格,巧妙地将化学实验器材名称嵌于联句中,在“量”、“试”这两个动词中注入特定的语境意义,从而使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给人回味。
三、食堂用对联。例如:“丢一个饭团,抛却了父母苦心经营的旨意;蓄几分钱币,积攒起前人艰难创业之精神”。这一联,带动学生的认识产生飞跃,增强了联语的可接受性。
四、考点用对联。例如:“读学校读社会读世界十年寒窗苦攀登;讲政治讲理想讲奉献一生交给党安排。”这一联紧扣时代脉搏,从理想观、人生观的高度向考生提出要求,给人强烈的时代感。又如“稳定情绪轻装上阵涂抹标准解题规范该得的分一分不可丢,看清题目广开思路认真分析仔细作答会做的题一题不能错”。这一联着眼应试方法的指导,考生读后顿生亲切感,感到自己即使进入考场,那和蔼可亲的老师仍时刻在身旁,循循善诱地教自己如何应试。
五、学习园地用对联。例如,为配合学习《论语》,可在“学习园地”上用对联概括介绍孔子一生的主要经历和成就:“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这种对联能增强“学习园地”的文化含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六、老师勉励学生用对联。例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体现徐特立老一辈对青年的循循善诱的教诲。
[考考你]
1、接对联
①欲知千古事,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老大徒伤悲。
⑧黑发不知勤学年,________________。
④发愤识遍天下字,_____________。
⑤学似逆水行舟,___________________。
心如平原跑马,_______________。
⑥先苦后甜好,先甜后苦歹
由俭入奢易,__________
2、下面方框里应填的一项是()
这篇文章,观点十分深刻,的确()()()()。
A.出类拔革B.不可估量C.不同凡响D.举足轻重
3、读诗猜谜()
不生苑圃不生墙,净植亭亭水一方。
冷对繁华花世界,甘居幽僻草家乡。
固知不入时人眼,自许能分秋色香。
白发青衿常笑慰,一身献纸焕文章。
智辩方法三例
[读趣闻]
在生活中,人与人交往时,对方有时提出一个“荒谬”的话题,此时如果一本正经答辩,过于“严肃化”,长篇大论的辩驳也不一定切中要害。此时你如果聪明地、不无幽默地侃一侃,自己也故意“荒谬”一下,有时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苑滑稽谈》中载有一事。以前科考,有位考生在卷子上加写道:“同邑某相国,系童生亲妻(戚)。”他是想引起考官注意,亮亮底牌,扯扯关系,希望开开后门。可惜这位考生把“戚”字误写成“妻”宇。考官阅卷,不禁掩嘴而笑,但也没有严肃地去批判“不正之风”,也没指明考生水平实在太低,只在考卷上批了一句:“该童生既系相国亲妻,本院断不敢娶”。考官故意把“取”字写成“娶”字,开了个玩笑,这就是“荒谬法”。
著名学者陆侃如先生在法国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时,“洋”导师简直是恶作剧,突然发难:“《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为什么不作西北飞”?陆侃如信手拈来《古诗十九首》中的两句,从容答道:“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西北方向,有浮云齐的楼台,孔雀怎么飞呢?于是只好飞向东南!
陆侃如的辩解似乎是荒诞的,但又是最正确的,因为在轻松的戏谑中,闪烁着智慧的光彩,找不出还有其他回答更能使对方折服。
这种“谑谬法”,运用自如,且到了炉火纯青境地的要数我们的周恩来总理了。《中华大典》中载有一段周总理的轶事:一次,一位西方记者问总理:“为什么西方人走路总昂着头的,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的”?此间别有用心。我们的总理,听了淡然一笑,也不多作争辩,只答道;“那是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走下坡,须昂首挺胸凸肚,以保持平衡;走上坟,须低头看路,一步一登。在戏谑中,我们的总理维护了自己民族的尊严,笑嘻嘻地把西方记者奚落了一顿。这位西方记者大鼻子汗涔涔地自讨了个没趣。
[考考你]
1、读“祝枝山评文”答题:
有个县大爷把祝枝山请到县衙,拿出他儿子写的一篇文章让祝枝山看,硬要他写个评语。祝枝山难以推辞,就草草看了一遍,提笔写了两句唐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旁边还注了一行小字:打两个成语。
县令的侍从们看见了,七嘴八舌地恭维说:“上一句是‘有声有色’,指公子文章写得好,下一句是‘青云直上’,指公子文章写得好;下句是‘青云直上’,指公于前程无量。”县太爷听后非常高兴.忙问祝枝山对不对,祝枝山一阵大笑:“谜底我已写在令郎大作的右下角了。”说罢,扬长而去。县大爷赶忙仔细寻找,终于在文章右下角看到八个蝇头小字,一看,气得半晌说不出话来。你知道祝枝山写的是哪两个成语吗?
2、村边有一棵树,树底下有一条牛,它被主人用两米长的蝇子拴住了鼻子。
一会儿,主人拿着饲料来了,他把饲料放在离树三米的地方,坐在一边抽烟去了。可是,没注意,牛就把饲料吃完了。当然,绳于很结实,没有断,也没有人解开它。您看,这牛是怎么吃的饲料?
第二篇:东西方元旦趣闻小知识
中国人习惯将每年的1月1日称为“元旦”。“元旦”一词是如何来的呢?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元旦”一词,是中国古代的“土产”。中国很早就有过“年”的习俗。“年,谷熟也”,也就是人们庆祝丰收的节日。
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是新年的开始。“元日”是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南朝文史家肖子云在他的《介雅》中记载有“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看来那时已将旦为一日的开始,引申为一年的第一天了。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
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夏朝时候产生了“夏历”,就是现在的“农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岁首这天就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早晨是一天的开始,第一个早晨自然就是一年的开始。
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在中国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了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第三篇:生日趣闻
生日趣闻
(过九不过十)
第一节
生日与身份证
生日是人生重要纪念日,虽然纪念日很多但生日不可忽视。
人的生日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序起点0点,加上行政区域编号和男女序号等组成18位身份证号码,作为每个人数据和标识代码。
由于记录时间有不同方法,年令生日就出现不同趣事,有的按虚龄有的按足岁,其中生日过九不过十令人费解!究竟如何?
第二节
古代生日与年令
人类从洪荒时代进化而来,从简单结绳记事、沒有文字符号经漫长演变过程形成文明文化,对环境规律积累适应创造了日历,来记录时间。
从此人的生命就依靠日历来作为度量衡,年令是衡量生命的标记。
开始使用干支记日,以六十甲子轮回作为年/岁。
如古代徐州沛县寿星彭祖活了800岁,实际是: 60甲子日x800岁=48000日相当于现在48000日÷365日/年≈131.5岁作为现在也是超级长寿老人!
第三节
生日过九不过十
月亮运转也可以记录时间,现在日历实际是太阳年和月亮朔望月综合历法。
每十九个太阳年中在每年12个月的基础上还要增加7个闰月,这才是一个周期轮回规律。当3个轮回时,3X19=57岁时,就要增加3x7个月=21个月,再加上58岁和59岁二年多就达到24个月相当于二 岁,所以以月计算就是不要60岁就提前有60岁了。如果按太阳年60岁则超过了,古人很聪明就提前一年来过六十大寿,举行甲子重新生日庆典!于是出现习俗过九不过十,不按十进制过生日,而按12个月进制计算是很准确的。
如果百岁老人只要97岁,按月计算就是百岁大寿了。
第四节
闰月与生日
不过阴历闰月也会带来错觉,例如某甲孩在闰年前一个月十五日出生,而另乙孩于闰年后一个闰月初五出生,甲比乙实际大20天。
但是以后每十年生日之年不一定也同样闰年闰同月,那么出现了乙孩是初五日生日,而甲孩却是十五日生日,结果乙孩反比甲孩大10天先生日,产生啼笑该非的趣闻!
如果釆用公历计算就不会有此笑话了。
第五节
四柱干支与生日
古人发明干支纪日,俗称“八字”。用来记录每个人出生时刻不同,四柱就是反应年、月、日、时。由于干支是釆用阳配阳,阴配阴规则,所以不是全搭配,只产生六十个有效数据称为一个甲子轮回周期。
如果四柱综合排列系统中就产生十个相同的干支。
如四柱:
①公元1934年10月15日
(农历九月初十日)戌时
②公元1994年10月30日
(农历九月廿三日)戌时
都是:
甲戌年,甲戌月,甲戌日,甲戌时。
在命理学上称“清一色”。
第六节
生日与过年
随着时代变化,春节成了法定长假休闲节日,并出现新的词汇一一春运,全中国不远千里回家团园过年,出现全世界独特人口大迁移,都是为了团聚亲朋、好友见面。当然过年集中率很高便于生日庆典,于是就改变实际生日时间,定在年前腊月和年后正月春节假期,出现生日集中期庆典。有人嘲说:现在的人都是天冷过年出生的,都喜欢过年生日,故好吃啊!
也有的一家几个人图省事同日生日,走走过堂庆祝一下而己。也有每年都生日的,也有间歇性庆生和终生不庆生的。
所以生日奇葩也会是动态的,沒有固定模式。
天增日月人增寿,祝大家生日快乐,春节快乐!
第七节
后记
本人数论研究课题是:《基础数论六进制级数筛法新学说》运用此新学说对千禧年世界数学难题《 黎曼假设》,上世纪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等有所解析突破,破解了素数之谜。
数论《素数分布规则》、《素数组合规则》等文章已发表在百度文库中。
科学无国界,学术无国界,希望各国数学研究机构和感兴趣愛好者随时可以查阅分享,欢迎大家评论!
再见!
作者:
中国数论研究者
乐平林登发(职称经济师)
邮箱2208831455@qq.com
2018.01.20.大寒
附: 在乐平市近照
第四篇:母亲节趣闻(模版)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某些国家的母亲节。这已经成为国际性的一个庆祝节日了。它是为歌颂世间伟大的母亲,纪念母亲的恩情,发扬孝敬母亲的道德而定立的。母亲节的创始人是美国人安娜·查尔维斯女士,她于1864年诞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洲。安娜长得很漂亮,体格健美,并且是一位聪明,能干,坚强,贤慧,热诚的女性。她更是一个孝顺的女儿,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母亲。
为了纪念去世的母亲,完成母亲生前的愿望,她在母亲死后,立志创立母亲节,在社会上大声疾呼,并为此付出了全部精力和财力。
据资料载称:“安娜·查尔维斯的母亲--安娜·里系·查尔维斯夫人,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曾在当时的西弗吉亚州嘉鞭顿城美以美教会担任主日学校的总监。她在礼拜教堂讲述美国国殇纪念日时,述说过许多在战役中捐躯的英雄故事。
安娜为这些故事感慨万端,并由此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她认为,应该设立一个纪念日,给丧失儿子的母亲们一种慰藉。同时,她积极建议创立一个母亲节,以资赞扬全世界的母亲。
1905年,安娜·查尔维斯41岁时,她的母亲与世长辞,她十分悲痛。为了纪念母亲,提倡孝道,她立志要实现母亲的遗愿--创立母亲节。她首先向费城市长提出自已的设想,同时致函各州州长,国会议员,教会人士,工商界领袖,妇女团体,慈善机关以及社会名流,她大造舆论,疾声呼吁。结果,获得了各方面的良好反应和热烈支持。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五篇:古诗趣闻
古诗趣闻
知不知羞
宋朝有一个人喜欢舞文弄墨,听说殴阳修擅长作诗,很不服气,就想当面看个究竟.走在半路上,他看见一棵古树,就吟了两句:“门前一古树,两股大桠杈。”想再吟下
去,却再也想不出词儿了。正巧,欧阳修走过,就替他续了两句:
“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
这人回头一看,是个老头,就说:“老伙计,想不到你也会做诗,那我们一起去拜 访一下欧阳修,看他有多大能耐!”
他们一同上了路。在一条河堤边,正好有一群鸭子跳进水里,那人便吟道:
“一群好鸭婆,一同跳下河。”
欧阳修便用骆宾王的名句续了两句: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后来他们一同渡河,这人在舱内又做起了诗来:
“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
欧阳修便又帮他续了两句: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如此十分
从前,有个人路过杭州时,拿出自己的一卷诗去请教大诗人苏东坡,并当场抑扬顿
挫地朗读起来,朗读完了以后。他问苏东坡:“你看我的诗能打几分?”
苏东坡说:“十分,完全可以打十分!”
他听了很高兴,又问苏东坡:“凭什么能得这满满的十分呢?”
苏东坡说:“七分是朗读,三分是诗,加在一块不就十分吗!”
打油趣诗
唐朝南阳读书人张打油喜作俗话诗。一日大雪纷飞,他脱口吟道:“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风趣、行象而夸张地苗绘出雪中景物的特
点。他还在官衙壁上题咏雪诗:“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
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县衙传他进府,以南阳被叛军包围正向各处求
援之事为题,命他作诗。他吟道:“天兵百万下南阳,也无救兵也无粮。有朝一日城
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后人把这类俚俗浅露、引人开心的诗叫做“打油诗”。
以发代笔
唐代,汝阳王宴请大诗人李白及长史张旭等人。李白以惊人的才华,压倒了一批奸
臣,因此,张旭对李白十分敬佩。因一时找不到大毛笔,张旭散开发簪,以发代笔,蘸
着墨汁,在白墙上写出一行诗句:“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间伴月明。”满堂一片喝
彩声。人称李白和张旭:一个“诗仙”,一个“草圣”。
贾岛推敲
贾岛〔贾岛:唐朝诗人。〕初赴举,在京师〔京师:京城。〕。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炼:此处指用心琢磨,使词句简洁优美。〕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讶之〕对贾岛的行为感到惊讶。时韩退之权京兆尹〔韩退之权京兆尹:韩退之即韩愈,唐朝大文学家;权,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长官。〕,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俄:不久,此指时间很短。〕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神游象外:神,精神;游,离开;象,眼前事物。精神已离开眼前事物之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立马久之:立马,停下车马;久之,很长时间;之,句末助词。〕,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辔(pèi):缰绳,此处代马。〕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留连:舍不得离开。〕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布衣之交:老百姓之间的交情。这时贾岛还没有做官,所以这样说。〕。
遇盗赠诗
唐朝诗人李涉,曾于九江遇盗。盗首盘问后知是李涉,说:“既是李学士,不用剽
夺,久闻诗名,愿赠一首就行了。”李涉遂题绝句一首:“风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
夜知闻。相闻不用相回避,世上而今半是君。”强盗款待李涉而后离去。
一根鹅毛唐朝时,某地方官缅伯高,上京进贡一只天鹅给皇帝。路经沔阳湖,想给天鹅洗洗澡,不料一松手让天鹅飞跑了,只掉下一根鹅毛。他就把这根鹅毛献给皇帝,并吟诗一首:“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一字之师
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刺有一联:“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为人们所称
赞。但有一位老农却对这句诗不以为然。萨都刺问他不好在什么地方?那老人说:“闻
和听两字同意这难道不是毛病?”萨都刺问:“那怎么改呢?”老人说:“把闻天竺雨
改成看天竺雨就行了,唐人不是有林下老僧来看雨吗?”于是,萨都刺拜老人为一字之
诗。
金陵续诗
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乔装出游,来到金陵古渡,正遇上一群上京应试的举子在等船过江。有人提议吟诗作乐。其中一位年轻举子见长江浩荡,钟山苍茫,一座若大的采石矶屹立江畔,便脱口而出:“采石矶兮一称砣。”大家都夸他起句气势磅礴。朱元璋却笑道:“气魄虽大,但恐续句却为难了。”一句话提醒了众位举子:是啊,若大一座山是称砣,那末称杆和称钩又是什么呢?纵使有了这般大的称,又拿去称什么呢?那位年轻举子确实很难续下去。大家都不能续完。朱元璋说:“我来试试。”于是念道:“采石矶兮一称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钓挂,称我江山有几多!”众举子一个个目瞪口呆。
金鸡报晓
明朝洪武十四年辛酉岁是“鸡年”。大年初一,朱元璋到翰林院文华堂,与学士们一起饮酒庆贺,席间,他以“金鸡报晓”为题,作诗一首:“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大家见这两句都暗自好笑。但后两句却奇峰突起,气象非凡:“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朱元璋用“逆挽”法,创造了新的意境。
平民皇帝朱元璋不但作诗,而且评诗也很有意思。明代江盈科文集《雪涛诗评》有一段朱元璋的趣事。朱元璋在江南与陈友谅等人大战时,偶然投宿一寺。住持不知他是谁人,便问他的姓名。朱元璋不答,乃题诗一首壁间。诗云:“战退江南百万兵,腰间寳剑血犹腥。山僧并不知分晓,只管叨叨问姓名。”
首二句有杀气,末二句有不耐烦之意。后来朱元璋称帝,寺僧也知道了当年的题诗者是当今皇上,十分惊恐,便命人用水洗去其诗。一日,朱元璋忽然想起这首诗,便派人去问此诗在否,诗已洗刷掉,众僧惶恐不已。内有一僧有急才,即献诗一首呈上。诗云:“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恐惹鬼神愁。曾将法水轻轻洗,尚有龙光射斗牛。”
首二句言朱元璋的诗是天子墨迹,留在人间会惹鬼神之怒,故此用水洗去。末二句则是拍马屁的言语,说朱氏之诗虽经水洗,仍然透出万丈光芒,足见是非凡之物。朱元璋看了这首马屁诗,龙颜大悦,便免予追究寺僧洗诗的过失。
朱元璋评诗乃随心所欲而评,吹捧者大多得到好处。一次朱元璋微服出行,遇一岁贡至京的书生彭有信。朱口占《虹霓》诗二句:“谁把青红线两条,和云和雨系天腰。”彭应声续道:“玉皇昨夜鸾舆出,万里长空驾彩桥。”马屁拍得恰到好处。朱元璋认为他“有学有行,君子也”,便任为北平布政使。
一般说来拍马屁得好处者居多,但也有马屁拍在马脚上的倒霉蛋。有一个诗僧名来复,一次朱元璋召见他,并与共饭。饭后他写诗谢恩。诗云:“淇园花雨晓吹香,手挽袈裟近御床。阙下彩云移雉尾,座中红茀动龙光。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颂陶唐。” 朱元璋见诗大怒,下令杀了这个和尚。僧人来复这首谢恩诗,获罪的原因是用了“殊”和“无德”三个字。朱说。“诗用殊字,谓我为歹朱,又谓我无德。奸僧敢大胆如此!”把“殊”字无端拆为“歹朱”二字,恐怕太牵强附会了吧。
僧人来复“自惭无德”竟被说成是攻击朱皇帝无德,更让人莫名其妙。难怪《雪涛诗评》的作者江盈科如此说:“噫,前诗未必佳,乃取不次之位;来复诗工矣,乃取不测之祸。太祖评诗,可谓无定价矣!”所谓“无定价”者,即无一定的准则也!
十七字诗
明正德年间,徽郡天旱,太守祈雨,但几天后仍是晴空万里。有人作十七字诗嘲讽他:“太守出祈雨,万民皆喜悦,昨日推窗看,见月。”太守命令将那人捕来,重打十八大板后说:“你能再作十七字诗就饶恕你,否则要用大刑。”那人应声道:“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太守只得将他释放。
诗解纠纷
明代蜀人杨升庵的儿子,平日与邻居相处很好,后为造一堵墙与邻居闹翻。儿子就修书一封,想让在京城做官的父亲出面压倒对方。杨升庵却回信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莫学当年秦始皇。”一诗排解了纠纷,传为美谈。